对洛阳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10-07 11:20: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对洛阳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萧毅一、洛阳旅游定位的基础 洛阳作为中华民族著名古都之一,历史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改革开放后,历届市委、市政府对于洛阳的历史文化旅游开发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企望把此打造成洛阳的一张耀眼名片。但是,洛阳历史文化旅游的产品供给长期不足,仅仅局限于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即人们所谓的“老三篇”,而这些景点又是北魏、东汉和曹魏的遗迹,在游人感受中很难树立起洛阳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深刻印象,更无法改变人们对洛阳历史“可读性强,可视性差”的评价。 自“十一五”国家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以后,洛阳将重点放在修复和展现隋唐的历史文化古迹上,同时又在谋划对洛阳老城东南隅和西南隅的改造,复原明清历史文化街区,冀望向中外游客彰显洛阳的历史文明。笔者认为,这种努力的收效有可能会极其有限。因为隋唐文化并非洛阳独自具有,西安毕竟是隋唐帝国的国都,对隋唐历史文明的修复及展现,早已着手并为游人所熟知和认可,洛阳在这方面的投入只能成为西安的补充。 从历史文明演变过程的顺序来看,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汉隋唐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主要是在西安,北宋的中心在开封,南宋的中心在杭州,元明清的中心在南京和北京。洛阳虽然号称“十三朝古都”(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而真正具有全国范围的都城是夏、商、周、东汉、隋及唐等,其中的周、隋、唐与西安还有重叠,商与安阳等地也有重叠。所以无论把洛阳历史文化旅游定位在哪一个朝代,都无法真正且全面彰显其在中华历史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洛阳尤其是市区与周边县市旅游的真正优势在于其文化。历史朝代是有时限的,而文化的继承和延续是无限的。从这点上看,以文化为基础对旅游定位与以朝代为基础定位不在一个层级上,结合洛阳市区旅游资源的实际状况,旅游定位应以历史文化为基础最为恰当。 二、洛阳文化旅游的特色 西汉大历史学家司马迁根据当时所掌握的资料曾断言:“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大量的考古文献佐证,上溯至三皇(羲皇、燧皇、神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先人们活动范围多在以河洛地区为核心的豫、晋南和陕西地区,由此孕育而逐渐形成了河洛文化。河洛文化虽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区域文化之一(其它如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北的燕赵文化、山西的晋文化、陕西的秦文化、两湖的荆楚文化、江浙的吴文化、川渝的巴蜀文化及客家文化等),但河洛文化不是一般的区域文化,因它处于古代中国核心区域(“国之中”),又是一种先进且发达的定居农耕文化,其延续时间之长久,流行范围之广大,内涵之丰富,影响之甚远,都是其它地域文化难以颉颃的,它属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根文化”、“母体文化”。 河洛文化源远流长,传说中的龙马负图于孟津,神龟献书于洛宁,伏羲氏据此作八卦,以后发展为《周易》。从“三代”的“华夏文化”,到汉唐时代的“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与发展,河洛地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汉武帝时期,伴随着函谷关从灵宝东移至新安县西,促进了河洛地区与关中地区的“一体化”,使汉唐两京成为中国封建鼎盛时代“汉唐盛世”的国家中心。况且从世界范围看,河洛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而且以河洛文化为核心的黄河文明是中国历史文明的主体,中国文明又是形成整个人类文明历史上两大文明体系,即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两大文明体系的根基之一。 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汉代国家确立的儒家思想、儒家学说地位,在河洛地区的中心——东汉雒阳城遗址得以充分证实,太学遗址、辟雍遗址、明堂遗址的发掘,以及太学遗址出土的儒家经典——“熹平石经”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级别最高的古代中国主导思想——儒家学说经典集大成。而且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变“遗传基因”的汉字,其“定型”和科学化、理论化,就是完成于河洛地区的许慎《说文解字》。道教首创于此、儒学渊源于此、佛教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中庸、仁爱、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的道德情操是河洛文化的精神主脉。这一精神主脉被中华文化传承至今,对华夏民族产生着巨大影响。这一时期河洛地区的古代都城、帝王陵墓、礼制建筑及宗教遗存等许许多多的重要考古发现,使人们清晰地看到河洛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核心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将洛阳定位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实至名归,可以充分彰显洛阳文化旅游的特色和魅力。 三、建设“五大都城遗址荟河洛”景区 自20世纪50年代末和80年代,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和偃师商都遗址重大考古发掘后,连同多年洛阳大量考古成果显示,在东起偃师尸乡沟,西至市区王城公园,仅仅25公里长的洛河两岸,分布着商朝最早的都城遗址——亳、夏朝都城遗址——斟鄩、汉魏故城遗址、隋唐东都遗址和东周王城遗址,形成了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五大都城遗址荟河洛奇观,进一步证明了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民族先人们活动的集聚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和始传地。 利用现代微缩建设技术,积极筹建“五大都城遗址荟河洛”景区,对洛阳历史文化旅游来说,将会成为一个游人必看景点,并将承担起洛阳历史文化旅游的龙头作用,除了它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能给游客以时代穿越的感受外,还能将众多的历史遗迹串联起来,较为系统地向国内外游人展示华夏民族文明发展的过程,让洛阳历史文化旅游主题特色更加突出和耀眼,改变过去“可读性强,可视性差”和景点分散、不成体系的窘境,为中外宾客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文明演变过程提供一个绝好的平台。这一景区的建设定会丰富洛阳历史文化旅游活动的内容,延长游客在洛滞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扩大就业,也将为促进洛阳现代服务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五大遗址荟河洛”景区的建设还会很大程度地改变洛阳旅游淡旺季不均的现状。它是一个利用多年来考古发现的实证展示中华民族历史进化过程的景区,对于绝大多数希望了解自己民族文明演化历史的炎黄子孙以及对中华文明具有浓厚兴趣的外国游客,将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它常年对外开放,受季节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小;它向游客展出的除了中华民族历史文明进化的过程外,还有历史名人、重大历史事件、科学技术成果、民族礼仪展示、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变化展示以及生活习俗表演,再加上各种民间杂耍和艺术的配套演出,可以满足多种层次及不同兴趣游人的需求。 四、建设“夏商周断代工程博物馆”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以及新的考古成果不断涌现,改变过去多年来中国“五千年文明,三千年历史”窘况的条件已经具备。1996年5月16日,在国家科委的主持下,正式启动了“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文化工程,它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来自国内的200多位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学等多种学科的专家学者,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对历史文化遗址的发掘,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的鉴定,对古天文学记录的整理及验证,以及利用碳14测年技术,于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迄今为止最有科学依据的我国《夏商周年表》,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理清了先秦历史的起承转合和发展脉络,填补了我国古代纪元的一段空白。 《夏商周年表》把中国的历史纪年向前延伸了1229年,推定了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年代为公元前1600年、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为标识的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还相应提出了夏代基本的年代框架,对商代前期的历史给出了基本的年代框架,并明确了周武王以下十二王的在位年代。 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的历史资料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洛阳及其周边区域考古的发现,尤其是夏朝都城斟鄩和商朝早期都城亳的发掘,为断代工程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而在洛阳建设“夏商周断代工程博物馆”,将会成为这项宏大工程研究成果的具体展现和大力向世人宣扬中国悠久历史的基地,也是向后人彰显洛阳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重要地位、鼓舞现代人继承先人的光荣传统、积极发挥正能量努力建设新洛阳的有力举措。 (作者单位:洛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3182d4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7.html

《对洛阳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