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共产党取胜原因

发布时间:2014-12-12 18:47: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姓名:钟颖 专业:工科实验班(电气及其自动化)上课时间:周二3/4/5 序号: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___解放战争共产党取得胜利原因探析



摘要

1945.8.1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共两党开始长达5年的内战,而后开始处于劣势的共产党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思考。本文从赢得民心的政策、创造奇迹的人民军队、具有正确战略眼光的中央领导等几方面原因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

国共内战 共产党胜利 民心 军队 战略眼光 原因

正文

1946626日中共内战全面爆发之际,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备质量,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比共产党强,无论是430万比127万的士兵数,还是76%24%的政权控制土地面积,都让这场内战的天平倾向国民党。 “一切可能之条件,皆操之在我,我欲如何,即可如何。” 拥有了这样绝对的优势后蒋介石如是说道。然而历史给了我们一个惊人的结果,共产党在3年多的战争中完成了惊天逆袭。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存在我心多年的疑惑,在我对历史的学习中逐渐得到解答。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下文将试析共产党逆袭原因。

一、 赢得民心的政策

得人心者得天下。共产党的取胜离不开群众的拥护,离不开人心的所向。那么共产党又是如何赢得人心的呢?答案是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和政策的制订与实施。共产党是一个视政策如生命的政党,毛泽东说过“如果我们的政策不正确,比如侵犯了中农、中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开明绅士、知识分子、对俘虏处置不当,对地主、富农处置不当,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犯了错误,那就是不能胜利。”

那么具体到统一战线政策上,它又是如何为共产党赢得人心的呢?

统一战线,是一个两方面的联盟:与农民以及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与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共产党就是处理好这两个联盟与党的关系才赢得人心的。

1.与农民阶级的联盟

就当时来讲中国人口十之有八是农民人口,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基础,毛泽东也认识到这个基础对于解放胜利的关键。“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而农民革命的中心又是土地革命,于是共产党把政策重心摆在了土地革命上。

解放战争爆发后,1947717日至913日,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省平山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新的土改政策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的规定,农民的土地、房屋、地基“作为本户私有产业,有耕种、居住与转让赠予等完全自由,任何人不得侵犯。农民的生产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举个例子,东北合江省,“经过平分土地运动,合江全省平均每个农民分得土地七亩到十二亩,每四十亩到七十亩地即有一头牲口,房屋和衣服等一般也解决了。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特别高涨。”有了足够的生活物资支撑,农民阶级开始源源不绝地向解放军输送兵源。从466月到4810月,合江省共输送了68千子弟军。所以说,土地改革为共产党赢得农民阶级的人心,带来的厚实基石和不尽兵源是它打胜仗的原因之一。

反观国民党,他们不仅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而且一直贪婪地剥夺农民,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使农民没有办法再活下去。民间戏谑:“刮民党”“蒋委员长万税”国民党丢掉了农民,丢掉了中国大多数群众,自然也丢掉了战争的胜利果实。

2.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一开始接触这个联盟的时候我心生疑惑:共产党不是代表无产阶级吗,与资产阶级结成联盟不是有悖这个本质?“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是中间的力量。而这力量的去向,决定国共两党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看到毛泽东的这个主张我才开始明白民族资产阶级在这次的胜利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19483月,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党内指示中,明确地告诉全党同志, 民族资产阶级“是人民大众的部分” 。并且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保护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国共产党实行“四面八方”——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政策,深受广大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即民族资产阶级的欢迎,使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站到了一起,形成了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坚实联盟。

而反观国民党,民族资产阶级在他们手上从来没有得到承认,反而是千方百计的压制打击。国民党“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论调排斥了一切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的政治代表。原本还对国民党抱有希望的民族资产阶级最终放弃,将其力量放入共产党的秤盘上。也正是这股力量,促进了天秤向共产党的倾移。

二、 创造奇迹的人民军队

谈到解放战争,自然离不开丰功伟绩、创造奇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军队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自知在政治上不是共产党的对手,便将希望寄托于军事上。”国民党郑洞国如是说道。然而,国民党不只是输在政治上,输在人心上,在军队上更是输得一塌糊涂

明明内战之初国民党军队在士兵数量上和装备质量上远超共产党,最后却输得一塌涂地,而开始处于极度劣势的共产党却能在内战中以战养战,一步一步提升实力最后超越国民党,打败国民党呢?在整理史料后,我认为会有以下几点原因:信仰意志的对比;“人和”之利;内部凝聚力的差异。

1.信仰意志的对比

“国民党缺乏信仰,共产党甚至每个兵完全是一个思想— — 共产主义”这句话不是其他人说的,正是国民革命军将领张学良说的。就连对手都深刻明白着这方面上国共两党的差距

党的“七大”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这面旗帜的武装指引下,全党全军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战斗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是由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们是一支有主义,有灵魂的军队,因此能够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殉道者”这个称号正是对手国民革命军见识了这支创造无数神话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后送予的。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即使在撤退到江西安远时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队只剩下800人的时候,即使在红军悲壮的万里长征的时候,解放军士兵内心熊熊燃烧的信仰意志依旧在支撑着他们。也正是这股信仰意志,最终带来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威风,带来了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

1949325日,第三次下野的蒋介石痛心疾首地和他的黄埔学生如是说道:“抗战胜利后,我们的军事力量,较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强大得多,为什么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会弄到今天这个地步呢?军事上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军队的战斗意志太薄弱了! ……换言之就是我们军队已经失却战胜的基本条件,我们的军队已经成了没有灵魂的军队。”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即使有着再大的数量军备优势,又怎么可能打得赢一支坚定地为主义而战的军队呢?

2. “人和”之利

曾经在抗战刚刚胜利之际,国民军还是尽受百姓簇拥,坐“人和”之利的。只不过正如上文共产党在政策上赢得人心,而国民党自身又骄傲自大,“五子登科”官员腐败盛行,更主动挑起内战不让百姓安定生活,林林总总,国民党的威望在内战全面爆发之际已降到冰点。

在解放军受到人民的拥护之后,国民党军队更是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以淮海战役为例,60万人的大规模战役给共产党带来了物资运输的难题。人民知道解放军的难题后,543万来自华东、中原、华北地区的民工挺身而出,用了21万副担架,88万辆大小车,35万副挑子,77万头牲畜,8500余艘民船,共计运送粮食96000万斤,将前线11万名伤员转运后方。三大战役胜利后陈毅感慨道:“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胜利。”此外,还有最能体现解放军军民鱼水情的“沂蒙山六姐妹”的动人故事,还有在19473月国民军企图进攻陕甘宁边区时陕北人民物资上的援助,情报上的掩护,这些表现共产党解放军坐“人和”之利的例子数不胜数。

得民心者得天下。对于人民的力量,毛泽东在1934年就形象地指

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3.内部凝聚力的差距

人民解放军顾大局、讲团结,这点在军战史上无人敢否认。这种团结主义,协同作战的优良作风多次拯救解放军于水火之中。

1947826日刘邓大军渡淮河时,面临后有追兵,河水猛涨的危难时刻,邓刘指挥部紧急会议中每个人都想着其他人的安危,争先殿后,最后还是邓小平同志下达命令:“伯承和际春先渡过河去指挥部队展开,李达组织渡河,我来对付后面的追兵!”刘司令员职能当即定下决心说:政治委员说了就是决定,立刻行动!”此举助刘邓大军安全度过淮河,挺过难关。大别山期间,面对后方无支援,敌我差距悬殊的情形,邓小平依然坚持与敌人周旋,他与陈锡联如是说道:“我们多背一些敌人,多忍受一个时期的艰苦,拖住敌人几十个旅,就能使陕北、山东的兄弟部队腾出手来,大量消灭敌人。⋯⋯这是个关系到全局的战略行动。

对比起来,国民军内部简直就是一盘散沙。军队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政策不公,把军队分“干儿子”、“亲儿子”。这样不仅导致了团结精神的缺失,甚至使队伍间到了见死不救的地步。举个例子,张灵甫率领的整编七十四师,国民党军队中的王牌,在1947516日被解放军在孟良崮全歼的时候,左翼的整编25(师长黄百韬)距其仅4公里,右翼的整编83(师长李天霞)据其也只有6公里,两者皆按兵不动,任由王牌被歼,张灵甫灭亡。对此,败退台湾以后,蒋介石也总结认为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并不是被共匪打倒的,实在是我们自己打倒了自己!

三、 具有正确战略眼光的中央领导

19454月至6月,党的七大选出的新的中央领导班子,彻底抛弃了过去宗派主义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五湖四海”的干部政策,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袖集体。就是这个坚强团结的党中央,带领中国共产党取得夺取全国政权的胜利。那么,国共两党的领导班子间的战略眼光上的差距又在哪里呢?答案是:战略与战术思想的差距;从善如流与刚愎自用。

1.战略与战术思想的差距

甚至在内战全面爆发之前,中共党中央就已经有了明确的战略思想。从战争初期,为避国民军锋芒的“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到东北战场上“让开大路, 占领两厢”,这些无不是毛泽东党中央领导班子智慧的结晶。而国民党蒋介石虽说对战争有一定的设想,但形成的战略方针和军事部署对比起来终归是稚嫩了点。,国民党军的进攻面越铺越大,企图实行全面进攻,事实上全军部署形成不了这种态势,反倒成了逐次用兵之势,导致全面不全面,重点不重点。“部队东遣西调,顾此失彼,攻守进退,恐将失机。” 国民党资深将领程潜就曾如是担忧。果不其然,这种担忧最终成了事实,在战略的博弈上共产党已抢尽先机。

而在英明的中共党中央领导下,解放军的战略战术更是层出不穷灵活多变。如辽沈战役运用的是“关门打狗”,淮海战役运用的是“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平津战役运用的是“隔而不围、围而不打”。在这种智慧的战术下,中国解放军把强大的国民军打得晕头转向,一点一点积累优势,最终从劣势方转变为优势方。

2.从善如流与刚愎自用

中共中央既强调统一意志,又善于听取前线指挥员的建议,并赋予前线指挥员临机处置的自主权。

举粟裕作为例子,1948127日中央委任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率军南进,作为前线指挥员的粟裕经过缜密分析,认为当时的形势不宜南下,应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中央发电报,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毛泽东立即召开会议,并请粟裕在5位书记面前陈述自己观点。会议当天就同意粟裕的方案。 “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构成了以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 对于这一转变,《周恩来传》中给予了这样的高度评价。“作为最高统帅的毛泽东,能实事求是地重视并采纳部属的不同意见,根据实际情况果断地调整重大战略部署,也表现了高度的智慧和勇气。” 《毛泽东传(1893—1949)》一书中更是这般赞赏了党中央的从善如流。

而在国民党中央,蒋介石刚愎自用却是广为人知。他的作战计划完全是自顾自的,把前线指挥员甚至总参谋部都晾一边。有时蒋甚至越过高级将领通过电话直接指挥前线。试问一个身于千里之外对前线毫不知情的人能指挥出一场好战役吗?当战役失败,蒋还一味责怪别人,从不反省自己的错误。如此之为,能不令手下心灰意冷吗?这样的失败不是必然的吗?

总结

国共决战共产党取胜的原因体现于政策,军队,战略战术等方面。总体来讲,共产党靠的是坚定、先进的主义信仰的带领,坚强不屈的意志的支撑以及人民群众的依附拥护,从而在各方面取得优势,积累优势,最终逆转局势取得最终的胜利。国民党失去人心,军队涣散,战术失误,最终积重难返,失去战争先机和胜利女神的眷顾。战争年代已经离去,但历史所教给我们的应该永远铭记于心,继承战争年代的坚定信仰和以民为本之道,会永远是共产党带领中国走向复兴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王海晨,杨晓虹.《张学良: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晚霞》20117下半月 P48-51

吴佩芬.《解放战争共产党胜利国民党失利的原因分析》,《社科纵横》20126 P130-131

王奇.《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土地思想的不同》,《传承》20132 P26-27

祝彦.《共产党何以PK掉国民党》(共三期),《理论视野》20138/9/10

何虎生.《国共决战共产党取胜之道在哪》,《农家之友》20122 P28-2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2f73b5af111f18583d05abe.html

《解放战争共产党取胜原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