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第7课《法兰克王国》基础练习(含解析) 岳麓版

发布时间:2019-05-17 12:50: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法兰克王国》基础练习

1.5世纪时,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 )

A.法兰克王国 B.高卢干国 C.不列颠王国 D.查理曼帝国

2.法兰克王国是486年在西欧建立的封建王国。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是(  )

A.查理曼 B.凯撒 C.屋大维 D.克洛维

3.中国人常说:“不破不立”。如果你到欧洲考察,你就会发现法兰克王国是建立在以下哪个帝国的废墟上的( )

A.西罗马帝国 B.东罗马帝国   C.希腊 D.波斯帝国
4.公元486年法兰克王国的开国君主战胜竞争对手,建立墨洛温王朝。这位君主是( )

A.恺撒 B.屋大维 C.查理曼 D.克洛维      

5.751,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的宫相丕平自立为王,开启了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丕平之子查理继承王位后,对内励精图治,对外持续扩张,并于800年称帝,史称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自此称为  ( )

A.法兰西帝国   B.查理曼帝国 C.墨洛温帝国   D.加洛林帝国

6.查理死后,他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三分帝国是在 (  )

A800 B843 C859 D960

7.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形成以后三个国家的雏形,这三个国家不包括(  )

A.英格兰 B.法兰西 C.意大利 D.德意志
8.查理大帝之后,他的三个孙子为争夺王位而爆发内战,相持三年于843年达成了条约,将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构成了现代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雏形。这个条约是( )

A.《凡尔赛条约》   B.《巴黎条约》 C.《凡尔登条约》  D.《罗马条约》
9.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加紧对人民精神统治,残酷压制“异端”思想的是( )

A.教皇与教会 B.富裕商人 C.天皇   D.银行家
10.在中世纪欧洲国王与教皇相互利用,神权与世俗权力相互依存,教皇国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了。奠定教皇国基础的事是( )

A.查理.马特改革 B.大化改新 C.丕平献士 D.屋大维称帝
11.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政治版图发生巨大变化。一度脱颖而出成为西欧霸主的国家是( )

A.西哥特王国   B.东哥特王国 C.勃艮第王国   D.法兰克王国
12.当政后,实行兴办教育、振兴文化的国策,要求每个主教辖区和修道院设立学校,教授青年人读写、算术与研读经典,将帝国首都亚琛变成欧洲文化教育与学术中心的统治者是( )

A.查理   B.克洛维   D.屋大维 C.丕平
13.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B.基督教主宰了西欧人的精神生活

C.保守狭隘的封闭心态 D.当时的老百姓大多数都是文盲
14.判断对错。

(1)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起的诸多蛮族王国中以查理曼帝国存在的时间最长,对历史的影响最大。( )
(2)486年法兰克王国的开国君主克洛维建立了加洛林王国。( )

(3)843,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构成了现代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国的雏形。( )
(4)8世纪中叶,罗马主教区发展成拥有自己领土的“教皇国”,具备了独立政治实体的性质。(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世纪末,一个个日耳曼国家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法兰克王国是其中最大的封建国家。9世纪中叶,查理曼帝国分裂,在帝国疆域的基础上形成了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

(1)材料一中的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是谁?查理曼帝国是在哪一年分裂的?(2)

材料二 9—11世纪,教皇和皇帝(指封建君主)通常是携手合作。教皇帮助皇帝制服日耳曼的世俗封建主,而皇帝则支持教皇对付公开对抗罗马教皇权威的拜占庭对手。1073年,随着格里高利七世继位为教皇,开始了教皇权力至高无上的时期。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中世纪时教皇是如何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的。(3)

材料三 位高权重的教皇不断干涉西欧各国世俗君主的政治事务,夺取他们的利益,由此引发了激烈的冲突与斗争。教权与王权的力量经常此消彼长,直到14世纪后,这一紧张对峙的局面才随着王权的增强与教皇势力的相对衰落而缓解。

(3)结合材料三,说说欧洲教皇与君主之间矛盾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

答案

1.A 2.D 3.A 4.D 5.B 6.B 7.A 8.C 9.A 10.C 11.D 12.A 13.B

14.1)×(2)×(3)√(4)√

15(1)克洛维。843年。

(2)教皇利用宗教的权威帮助皇帝制服世俗封建主,又在皇帝的支持下确立教皇在教会中的权威。

(3)教皇干涉君主的政治事务,夺取他们的利益。

沈从文的创作与艺术追求

庄锡华

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的追求相结合是沈从文文学思想非常突出的特点。他认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而他有意将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归结为“对于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和“对于未来光明的向往”。这就改变了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取向,将问题引向真实、具体、现实和可以操作的方面。沈从文认为,“对现实不满,对空虚必有所倾心”,梁实秋关注抽象的人性确实同他对中国现实的不满有关。不满现实但还必须立足现实,沈从文特别表现了他对社会进步的信心。他说:“每个文学作者不一定是社会改革者,不一定是思想家,但他的理想,却常常与他们殊途同归。他必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超乎习惯与俗见而向前。”这样谈论文学的价值与功用,似乎不容易受到左翼方面的攻讦。

强调文学的自由本性也是沈从文文论特别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方面。他认为:“文学是用生活作为根据,凭想象生着翅膀飞到另一个世界里去的一件事情,它不缺少最宽泛的自由,能容许感情到一切现象上去散步。什么人他愿意飞到过去的世界里休息,什么人他愿意飞到未来的世界里休息,还有什么人又愿意安顿到目前的世界里:他不必为一个时代的趣味拘束到他的行动。”尽管时局动荡,民生艰难,但文学还是应当成为允许灵魂安息的一个家园。

从整个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看,沈从文似乎显得特立独行,他虽然被人列为新月派、列入京派文学考量,但我觉得,他同这些文学社团、文学流派的关系始终处在和而不同的状态。新月派注重审美、注重形式的文学倾向,对此沈从文是认同的、接受的。他的作品结构精巧、感情细腻,显示出作家锤炼的功夫。但沈从文来自底层,目睹了社会黑暗,始终保持了对底层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关怀,自然地背负了对人生的一份责任。因此,沈从文的文学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他反对以游戏的态度从事文学活动。

面对这位有着卓越文学成就而际遇坎坷的作家,总是难以抑制心中的感情涟漪。超思维的强制,终于不能“晾干”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致”,笔者也因此获得了评论的自由,可以将由观照沈从文而生的怅惘转化为对一个杰出艺术家命运的历史沉思。我相信,既然他那平易的、抒情的、散文化的叙述,能够刻画出一颗坦诚的、执着的艺术灵魂,那么对他的新的解读,便用不着非借助艰深的思辨、袭用辩解开脱的俗套不可,甚至可以不必理会岁月曾经泼洒在艺术家身上的污浊。 摘自《文艺评论》)

1.下列阐述不属于沈从文文学思想范畴的一项是(3分)(  )

A.一部伟大的作品,要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这种欲望就是对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和对未来光明的向往。

B.文学作者必须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超乎习惯与俗见而向前,他的理想与社会改革者和思想家不尽相同。

C.文学以生活为根据,但又离不开想象,它可以自由驰骋,任意飞翔,其感情以一切自然与生活现象为依托。

D.文学是极富自由性的,利用文学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人,其行动不必为一个时代的趣味所拘束,而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里驰骋。

2.下列对沈从文文学作品特点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结构精巧、感情细腻,显示出作家锤炼的功夫,且始终保持着对底层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关怀。

B.关注抽象的人性,同时又对中国现实不满,因此将问题引向真实、具体、现实和可以操作的方面。

C.在整个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中,显得特立独行,与新月派、京派文学处于一种和而不同的状态。

D.一颗坦诚的、执着的艺术灵魂,是由平易的、抒情的、散文化的叙述刻画出来的,并没有借助艰深的思辨。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沈从文的文学思想能够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追求结合在一起,这与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不同。

B.沈从文认为,尽管文学作者与社会改革者及思想家不同,但他与他们往往有着相同的理想、热忱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C.沈从文的文学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他反对以游戏的态度从事文学活动,这跟他来自社会底层、目睹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关。

D.文学是允许灵魂安息的精神家园,特别是在时局动荡、民生艰难的情况下,它成了文学家的避难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地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吓得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

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当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的时候,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五十支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了个结结实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从普通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描绘出了一个贪恋安逸、畏惧死亡、在战场上思亲念人的厌战者形象。

B.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C.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军看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23f35b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71.html

《2019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第7课《法兰克王国》基础练习(含解析) 岳麓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