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股选股思路

发布时间:2015-10-03 06:38: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医药股选股思路

    市场判断原则:
    大市场:输液,心脑血管、糖尿病,抗感染,抗肿瘤,生物制品,养生保健,药物食物添加剂,药用辅材。手术药物和用品,销售。
    除此以外,基本不能算是大市场


    品种分类:
    西药:自主开发,仿制(首仿),代理
    中药:独家,普药医保,竞争性产品


    标的选择原则:
    最优:大市场小公司(股本小),独家,按:所谓的隐形冠军
    最差:小市场,大公司,多公司
    其他情况介于其中
    市场的大小非常重要。我列的是以市场大小为序的


    选择时需要问的几个问题:
    1、主要产品的用途是上述大市场么?是,继续;否,pass
    2、主要利润来源品种是西药还是中药?西药,继续;中药至8
    3、西药是自己研究开发的么?中国基本没有。西药是否首仿?是,继续;否,看占有率
    4、西药首仿产能如何?保护期多长?有无后来者进入?
    5、首仿产品营销策略如何?占有率如何?还有多大拓展空间?
    6、毛利率和成本控制如何?
    7、下一代产品研发准备得如何?
    8、中药是否独家?是,继续;否,看占有率
    9、独家中药品牌影响如何?是否老字号?
    10、药物原材料是否受限?有无应对措施?
    11、有无议价能力?
    12、生产流程是否达到GMP标准?(产品质量控制,防止质量事故,一票否决)
    13、品牌营销如何?产品营销思路?
    14、非独家产品有何独特性?目前市场占有率如何?
    15、非独家产品的营销策略?
    反正我选择医药股的时候必须要问自己这么些问题


    西药类原则:
    最优:大市场,国际领先技术国内独家产品
    次优:大市场,国内首仿,保护期长,产能尚不充分
    差:大市场,普药医保(毛利低)
    很差:中小市场,普药非医保(竞争惨烈)
    其他介于其中
    虽然很多人最关心的是技术核心力(现有产品和新产品开发),即使是新产品,仍然面临上面这些问题,其产品处于市场的什么地位,大市场的普药,或者中小市场普药,都不是好的选择。


    中药类原则:
    最优:大市场,独家,品牌影响大,产品营销到位
    次优:大市场,独家(或保密),品牌影响好,原材料受限,产能有限
    很差:普药医保,多家,大产能,原材料受限
    极差:万金油(什么病都治),靠营销
    其他介于其中
    只要是大市场,中西药都可以,但市场地位区别还是很大的。
    在这个中药里面,可以看到为什么白药,马应龙,阿胶,中恒有走牛的可能。符合大市场,独家或者保密,但又都不是完美的品种,还有就是同仁堂
    还有很多票走牛或者走弱的内在原因
    我看,最大的市场应该在输液,然后才是心血管,肿瘤,抗感染
    仔细研究就能发现输液市场其实集中度很高
    这些原则里面其实标的已经很清楚了。值得选择的标的并不多
    首先产品是不是符合第一点(大市场)就能淘汰很多产品。

                                                     -----------翠微隐者与一位医生聊天记录
    另一则
    NBD:您选择医药股票的标准是什么?
    姜广策(医学博士):主要关注3点:
    第一是公司的产品线,主打产品是否有足够强大的市场空间,是否是足够大的品种,是否针对大的病种,或者产品是否独家等;
    第二是公司的营销团队,是否打造符合公司价值的品牌,获得与公司价值相符的市场空间;
    第三是公司的政府事务能力,是否有能力在政府招标和政府沟通中要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浅议医药行业投资规律 (作者:扎西德勒)

 

注:对医药行业的投资,我也谈两点个人看法。

第一,医药行业的细分子行业非常多个人倾向于投资:跨界的药用消费品企业(如上海家化的草本护肤、云南白药的日化大健康、东阿阿胶的补血保健、广州药业的王老吉大健康等)、传统中药企业(如片仔癀、云南白药、同仁堂、天士力等)、中药现代化企业(如康缘药业、红日药业等)和有独家产品的生物制药企业。回避原料药、仿制药以及抗生素、维生素等子行业,这些子行业估值很低,但却是诞生大熊股的温床,比如海普瑞、海正药业、华北制药、新和成等。

第二、任何一个企业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成长能力也有差别,估值水平和股价表现也会不一样,医药股也不例外个人倾向于投资:动态市盈率在20~30倍,当年净利润增速在30%~40%以上,最好50%以上的优质医药股,且预期其未来业绩持续向好(比如未来三年复合增速30%以上)。当年净利润增速在30%以下,市盈率超过30倍且业绩预期不能改善或不确定的医药股,即使质地好也要谨慎,原则上不投资股市没有神话,没有了最基本的成长,也就没有了支撑高估值的理由,弱周期的医药股也不例外。

汇报一下我对医药行业的看法和思考。事先声明,这篇文章的图片部分是拷贝自医药买方同行的报告,基本都做了说明,未说明的都是自制。希望爱考据的朋友轻点拍砖。所有内容文责自负。有错漏或任何意见请直接砸,甭客气哈。

这篇文章分三部分,第一,医药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在哪里。第二,这个行业有哪些投资规律,怎么去理解行业,分析公司。第三,结论和建议。

引子

回顾过去五年医药股的历史走势。



医药板块过去五年的波动有三个大波段。08.10-10.10,两年大牛市,医保扩容,政府加大投入三年8700亿,新农合加大统筹。行业景气向好,09年多数企业都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第二阶段,10.10-12.1医药股大熊市,主要是政策全面收紧,包括:安徽孙志刚唯低价是取的招标模式被推广到全国,基层零差率也导致了一些混乱,加上抗生素分级管理的严格执行和发改委轮番调低最高零售限价。结果11年全行业收入增21%,利润增10%,行业指数降幅45%。第三阶段,2012.122013.3的小牛市,这波是纯粹的资金的行业配置偏好引起的行情,并没有明显的基本面因素支持。相比与白酒服装的明显不振,医药因其相对的确定性而备受青睐。行业指数涨幅约45%

医药行业特性

医药行业有两个最大的特点:高度专业,高度监管。行业是典型的多头监管,包括卫生部(管医院和卫生事业)、商务部(管流通)、发改委(管药品价格和企业项目投资)、药监局(管药企和药品注册、生产)、中药局(管中药)、人保(管医保)。而且医保三大块(居民、职工和新农合),新农合由卫生部主导。更别提国务院的医改办、各省分支机构了,监管错综复杂。
从产业链条来看,也明显较长较复杂。从上游的原料药、中药种植甚至科研院校到中间的化药和中成药,再到经销商,医院和零售两大终端,最终到消费者。
产业链上各方的议价力也不同,从大到小依次是,政府,医院/医生,制药企业,最后是患者。产业的核心是医院/医生,患者能做的只有两个:第一生病,第二掏钱。患者没有任何的议价能力。

医药行业的第二个特点是其细分子行业特别多。主要包括:原料药,化药(又分普药、专科药,仿制药和创新药等),中药(分为饮片和中成药),跨界的药用消费品(又包括日用品和保健品),生物制品(包括血制品、疫苗和生物制药),医疗器械,流通和医疗服务,共8个子行业。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求,医疗需求的来源就是我们会生病。产业第三个特点是病种繁多。世界卫生组织WHO有个国际通用的疾病分类目录ICD-2010http://www.who.int/classifications/icd/en/),设了19个大类和两个补充分类,下属一共2223个细分病种,这样就切分出来众多的细分市场。很容易理解,具体的病种不同,诊疗方法不同,市场容量和竞争都各不相同。这是医药行业复杂性的第三个来源。


我们拿房地产和医疗两个刚性需求做个比较。从城市居民的典型消费周期看,25-35是购房的高峰,50以后是医疗支出的高峰住宅消费的特点是,大额,频次少,一次性的,一般发生于收入期,事前可预知,主动,买房是可以自主决策的,决策权在自己手里,买卖的信息比较透明,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是锦上添花,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医药就不同,消费时间是老年后,额度有大有小,老年后基本都比较大。医疗需求事先是不可预知的,非常被动,生病了必须治,而且还没有决策权,是医生代为决策,信息非常不透明。对应的心理机制是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




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健康的效用曲线是高度损失厌恶的。疾病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包括:病痛和不适,生活质量全面下降,心理压力,恐惧,时间损失和金钱损失。生病是健康的损失,健康的效用曲线,一定比财富损失的更陡峭。所以,消费者作为患者的时候,支付意愿最强,几乎不用怀疑。

现在看整体人口。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收入决定消费结构,当前中国正处在快速老龄化的初级阶段,看下面这张图(系列图抄袭自安信证券年度策略报告,致谢)。我们正处在快速老龄化的初始位置,刚刚起步,未来老年人的占比会越来越大,这是板上钉钉的趋势,谁都改变不了。



第二张图,发病率。我们认为环境恶化以及生活方式决定未来大病的发病率一定是持续上升的,这个很容易理解。



第三张图,日本厚生省的测算,70岁以后医疗支出占一生的一半。上述三个因素相乘,基本可以得到医疗总需求的趋势。



以上这三个因素相乘,就可以得到医药总需求的演化趋势。


我们来看实际医疗支出的趋势。全世界来看,医疗支出占GDP的比例都是持续上升的。三条线,最上面是发达国家,比重在12%,发展中国家约6%。我们中国是多少呢?5%。是的,你没有看错!!!(歇斯底里效果更好) 2011年我国的占比是5%,处在发展中国家1995年的水平。我国的目标是2015年到5.5%2020年争取到6.5%。我们是总量的高富帅,人均的矮矬穷。



行业增速上,一般医药行业都是2倍的GDP增速,GDP10,行业就是20左右,现在7-8,行业增速基本在15-20%之间。

关于研发,医药行业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就是研发,我们看普华永道的一个分析结果。全球最大的前十一家药企,其研发项目的风险调整后的净现值与研发投入比,高的3.6,低的有0.7,低于1就属于毁灭价值型研发。大家可以看到,那些国内药企无比艳羡的国际巨头们,他们的研发也未必都能带来巨大的回报。右边图是研发项目的价值分布,有些公司是项目较少,但每个都是大项目。有些公司项目多,但都较小。





不管是国际巨头还是国内企业,不同的企业他们采取的研发策略也不同。有自己做的,有外包的,有购买他人成果的,也有与院校合作开发的。具体看领域,自身科研实力、外部可得性和成本收益比。

关于行业增长,医疗行业是一个政策驱动型的行业,因为其高度监管,监管的重大变动就会带来行业格局的变化。宽松就是牛市,收紧就是熊市。比如招标政策,如果是唯低价是取的安徽模式,那就是寒冬,行业的利润增速低于收入增速。发改委的降价基本每年2-3波。未来行业的价格压力持续存在。

近两年医药行业最大的制度变革就是医改,我们认为,游戏规则的改变一定会带来蛋糕切分方式的变化,而这也是行业分析的重点。我们对整个医改的趋势做个鸟瞰,有如下的结论。首先,政府只会小幅逐步加大投入,如新农合和医院的基药补贴,整体依然是控费的思路。价格管制、压缩医院的药品费用是长期趋势。一个正确的可能性是在控制总支出增长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来协调医院零差率补贴太少的矛盾。关于医生,我们想说的是,他垄断了诊疗信息,手握处方权。因此,医生的利益要么在明面上由制度保证,要么在暗地里由各种回扣和贿赂保证。

2013年行业期待的变革有:第一付费制度改革,第二新基药目录,这个315号已经发布了,307变成520。第三中成药降价,主要是化药降完了。第四质价兼取,这个国务院办公厅14号文已经提了,但没细则,还得看各省招标办具体怎么个搞法。最后基药招标的上下左右联动。所谓上下,是大医院跟基层的联动,左右是相邻各省的价格关联。

对医改的整体判断是:效率和公平难以两全。从全球各国的医改历史看,都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日本施行全民医保,两年调一次价格,牺牲企业利益,整个医药板块估值极低。美国制度均衡,略偏向药企(其价格是市场化的)。

在这样的大的制度环境下,医药企业该如何应对呢? 我们的建议是十个字:进目录,保价,放量,广覆盖。

首先你得想尽一切办法进各种官方诊疗指南(包括国外的),进各种目录,进不了基药进医保,进不了医保进各省的增补,能进多少进多少,很多药品都是先进增补再进基药。这是一场战争,进不了目录,竞争又激烈,基本死路一条。其次就是在招标中想尽一切办法维护价格,不是独家的可以考虑优质优价,各种奖励首仿GMP规范市场认证等,可以考虑质量分规模分,减少价格降幅。第三,在中标区域大力推广,争取放量。第四,广覆盖,不要过度精耕细作,在单一医院量不要做的太大。做的太大,医院药品排名上去了,医保的质疑和监管压力立马就来了。所以,要广覆盖,尤其是二线用药、辅助用药和类安慰剂药。

那么医改到底对投资有何影响,这张图给出了直观的解释,大家可以做参考。(图片抄袭自国金证券2012的行业策略报告):



小小总结一下,从老龄化需求到企业拿到手的利润,到底还有多远?老龄化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蛋糕。

需求的支付意愿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剩下的两个外部因素就是医保,医保能释放,或者说撬动支付能力。第二个,药价管制。要分享这个蛋糕,药企必须做到:第一,选择市场大、竞争少的品种进行仿制/研发,最好独家。第二,顺利完成1-3期的临床并拿到新药批文。第三,生产管理拿到新版GMP证书和生产批件。第四,建立销售队伍和模型。第五,价格维护(比如政府公关、质量层次、招标策略等)。


医药行业的投资规律

对过去几年医药牛股的梳理,我们发现,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牛股,多数是各领风骚两三年。业绩的成长性由品种决定,差公司好品种一样能成大牛股。而好品种的来源却各不相同,有时势造就的,有老祖宗传下来的,有政府给的,也有自己苦干出来的。

国内医药股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估值比较高,而且历史看一直比较高。首先,估值溢价率就是板块的PE除以大盘的PE,这个指标是衡量医药板块整体估值水平高低的一个关键指标。行业的PE倍数是在下降的,但估值溢价仍保持高位,尤其08年以后。行业的高估值来源于医药行业的长期成长性。相对低估是战略性的行业买入时点。

经过分析,认为板块高估主要是由行业特征和发展阶段决定的。大家可以回想银行、煤炭、白酒和医药这几个板块的估值。当然,跟白酒、银行比起来,医药板块业绩的成长性也许不算高,但可能增长的持续性要超过白酒和银行。

美国、日本、中国、印度的横向比较分析表明,当行业中长期的增速高于整体经济增速时,行业是存在溢价的,至少在医药板块看来是这样。增速差越大,溢价越高。当然还有资本市场的因素,投资者结构、市值大小和偏好等,也助推了医药股的高估值。

大家可能更想了解的是,这个高估值能不能持续?我们目前的看法是:如果估值过高,一定会调整,但估值溢价中短期不会消失。长期看,行业是不是能维持高增长的预期非常关键。如同银行,历史上实现了高增长,但大家普遍认为这个增速受制于各种因素难以维持,那么估值就一定会下来。假如说未来医药行业面临着巨大的价格压力,使得全行业的增长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比如增幅降到10%一下,那么医药的高估值就一定会消失,比如日本。日本全民医保,每两年降一次价格,所以日本股市医药板块的估值甚至低于大盘,出现了估值折价。

我们以美国为例分析行业高增速跟高估值的关系。70-90年代,新药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医药公司发展很快,大药企基本完成了壮大和全球化的过程,享受高估值。93-94年,行业增速低,医药股折价交易。95-03年,受益于技术大爆发,行业高增长,高估值。05年以后,大量重磅新药的专利保护到期,药企逐渐面临困境,溢价消失,开始折价交易。




上图抄袭自招商证券的国际板点评报告《全球视角:国际板引发的中国医药股估值思考风雨迷途,HOLD住成长》,个人觉得很能说明问题,推荐有兴趣的看原文。

医药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产业研究的诸多特征。医药产业链有这样几个特点:产业链复杂,高度监管,专业壁垒高,多样性强可比性弱,信息不透明,潜规则特别多,而且永远处于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那么相应地在研究中就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自下而上,总量指标常常不靠谱。
2 行业跟公司差异较大,大公司数据更有指标意义。
3 治理规范、信息透明是医药投资的基本条件。
4 极端重视调研和同行交流。
5 警惕黑马式研发项目”----重庆啤酒 vs 恒瑞。
6 回避各类概念股---癌症、HIV、生物、流感
7 研究员要求:知识全面--政策/学术/商模/市场都要熟悉,
重点覆盖--核心竞争力和成长性兼备的企业。
8 行业的重点:政策、国内外行业趋势
9 企业的重点:品种营销

为什么品种这么重要?

这是因为,一个药品身上,负载了太多的属性,包括:药学属性、市场属性,商业模式和监管属性,这些属性相互重叠,相互决定。具体包括,药学属性,病种,剂型,规格,质量,批文,竞争品种,渠道,目录情况,行政保护情况,使用频率,价格,销售模式等等。见下表,可粗略理解品种的复杂和重要性。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好品种?

所谓好品种,一般也称为重磅品种、重磅炸弹或大品种。我们觉得好的医药品种,至少应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安全性强,疗效好。这是毋庸置疑的。正规药品,不安全,没疗效,肯定会被市场淘汰的。第二,药品适应症必须是大病种,小病种市场容量小。这里列出了几个领域,供参考,心血管、肿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第三个条件,竞争比较少。最好是独家品种,有专利或行政保护,或首仿国外的重磅原研药。

最后,有一些观察结论跟大家分享。相对于OTC渠道,医院用药更容易出大品种,这个部分是因为OTC市场化程度高,充分竞争,患者有决策权,而医院端因为有医生的关系,利益驱动力更大。第二,相对于口服剂型,注射剂更容易出大品种,如中药注射剂。第三,最好同一领域形成产品群,同一科室或相关科室协同互补,产品布局上最好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最后,营销上也要聚焦品种,集中优势兵力打胜仗。有些公司好品种太多,主次不清,也难做大。资本市场上看,单一品种的公司业绩增速往往比多品种尤其几十上百个品种的公司要快(当然可能成长的持续性差,故单品公司的估值一般较低)。

如果我们按品种和营销两个维度分一个矩阵出来,可以将医药公司分为四大类:

品种强,营销强:恒瑞、天士力、白药
品种强,营销弱:中恒、昆药、同仁堂、片仔癀
品种弱,营销强:康芝 益佰 汤臣倍健
品种弱,营销弱:千金药业,桂林三金

品种的意义还在于,一个公司的品种结构可以决定公司的发展阶段。这是将上市公司按不同发展阶段来划分的一个框架:(本图来自国信证券医药组的2012策略报告)




简单总结下行业的分析方法。第一看政策取向,基本的政策取向决定大波段,如各省招标情况,新版GMP改造,国务院56号文,14号文,基本药物目录,二次议价等。第二看行业判断,月度利润,相对估值溢价和市场情绪,三位一体。第三,看企业,首先是品种,单品决定短期的成长性,传统新上在研的多品种梯队决定长期成长性。第四,看营销实力,行话也叫运作能力。深入了解品种及竞品,深入了解不同渠道(药店、大医院、县级医院、社区、乡镇卫生院等)的特质,了解患者,架构对口的营销策略和体系,管理并激励队伍,学术推广,引导处方习惯等。

在不同的子行业里,品种营销框架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血制品看浆站,服务看网点扩张,普药、原料药看规模看成本,出口定制看大客户看ANDA,疫苗和专科化药看产品,器械看渠道、性价比,消费型中药看品牌,稀缺中药看资源,中药注射剂看安全渠道价差,保健品看品牌渠道价差。总结不一定全面,大家可自行修剪。

行业风险:说实话有很多,太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真的理解了医药行业的复杂多变性,你可能会觉得处处是风险。所有上述讨论的要素和经营要点、外部环境,只要有波动和不确定性,那就会构成风险。

结论和建议

从目前结构来看,认为选股的思路取决于持有时间,如果是中短期(1年以内):成长性为主,核心竞争力为辅。首先是小市值-单品种-高成长类型的,其次是细分行业水涨船高型的。如果是希望长期投资,或者战略性投资,那么选股思路就是核心竞争力为主,稳健成长,强者恒强。我们推荐两类:一是老牌中药,二是化药龙头。

最后回顾下本文的主要结论:
第一,医药产业非常复杂,制度、医院、药企、患者四变量纵横交错。行业景气看政策,公司选择看品种营销。
第二,2个数字:收入增速2XGDP,估值1.5-2.5X大盘PE
第三,医药投资需要专业、聚焦,必须重视研究,重视对产业的理解。
第四,医药股行情的两大模式,一政策驱动的基本面,二资金偏好。
第五,优质医药股有长期投资价值,精选个股重配行业,10%底仓。
第六,战略建仓时机:行业悲观,股价低迷,市场开始忘记医药股的时候……

三句话送给大家。我们终将老去,如果这是对我们对未来唯一正确的预测,为什么不投资医药呢?谢谢。(完)

 

————————————————————————————————————————————————

 

医药股的长期投资逻辑及宏观判断(作者:二线牛牛)

 

 

    医改的迷雾打击了许多人的医药股投资信心,原因个人理解是多方面的,安徽模式带来的定价权转移的疑惑,新版GMP、环保、电子监管等政策要求导致的行业投入的增大,0910年医改导致的短暂性需求暴涨已过,10年的疯狂估值等等。其实只要看清楚以下几点,长线完全可以放心安枕无忧。

一、需求是医药行业最大的确定性

    任何行业、企业,如果没有需求必将消亡。要投资就看他的需求在哪里?稳不稳定?未来是扩大还是会萎缩?这是首先要考察的。我想为什么长线牛股多出在消费医药行业,为什么许多投资大师选择赚嘴巴的钱,道理莫不如此。只有需求才能使企业活的久,而且活的滋润。当然最好是持续稳定的,而又不断快速增长的需求。需求萎缩的行业,再好的企业必然似逆水行舟的艰难;高科技行业,听着好听,换代太快,需求说没有了就没有了,给他10PE,还真不知道他会不会活10年。需求是医药行业最大的确定性:

    第一,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老龄化、收入提升消费升级、城市化、医保全覆盖及报销比例提升提供了需求快速增长的大背景。

    第二,疾病谱的慢病化,慢病知晓率、治疗率提升,会使需求不断加速,以高血压为例,目前治疗率仅8%,等到器官受损、中风、脑溢血已无法挽回,我相信中国人不会永远这么可怜。一旦4亿人中的80%需要天天吃药是个什么需求?

    第三,对于优势企业,在行业规范化过程中还能得到优胜劣汰的份额。

    第四,如果能够打开国际市场,无异于打开了另外一片需求的天空。

    总而言之,需求是惊人的,行业空间必将也是惊人的。当然,医药行业也不是每类产品需求都会快速成长,有些产品空间有限,如华邦药业的皮肤用药,云南白药的止血消炎药,所以不得不开始多元化;有些如抗生素、不安全的中药等,需求还有可能减少甚至消失。瞪大眼睛,盯着老龄化、慢病化,才有源源不断而又快速增长的需求。

二、行业门槛铸就天然的护城河

    没有护城河的行业是很悲催的,钢铁就是最好的代表,你能做大家都能做,一旦某个生意赚钱,中国13亿人,最不缺的就是一窝蜂而上,甚至比你产能做的更大,比你做的成本更低。快速消费品行业就是因为门槛低,导致双汇、伊利、三全食品等净利率普遍在2~6%之间,完全靠规模、品牌竞争。而药业就不同了,简单说,给你300个亿,你能复制一个恒瑞吗?即使可以,我相信也是至少5~10年后的事情了,认证、注册、审查造就了天然的护城河;研发、销售、生产、管理同时理顺,才有协调发展。做药难,但是也决定了做药的高门槛,所以尽管研发、销售费用高企,但普遍有10~20%的净利率。而目前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门槛太低,把关不严,导致出现17万多个文号的世界奇观,大量的药企靠拼刺刀生存,利润微薄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看未来,相信药业的门槛只会越来越高,一个GMPEHS认证、药品注册门槛就挡住了大批英雄汉,而且优势规范企业的护城河将会越来越宽,城堡也会越来越坚固。

三、行业竞争格局有利于优势规范企业跑出来

    看看国际巨头,看看国内医药企业,实在是让人下不了手。最大的恒瑞也才300亿市值,营收45亿。如何跟专利药企竞争?所以悲观的大有人在。以前家电行业也是的,散烂差,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大打价格战,被苏宁搜刮,但是这么多年过去后,格力、美的、海尔、海信活了下来,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导致利润率的不断提升,不仅收复了国内市场,而且逐步走向了世界。20年前,能想到这些小厂能和国际巨头竞争吗?不必言必称专利药、创新药,发展和赚钱就是硬道理,一个散乱差的行业才是长线机会,总有些企业会跑出来。三一重工20年的表现够犀利吧?华为够猛吧?制药行业相信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情,关键是选对标的,看准会胜出的标的!张狂一点,也许有一天,现在的医药巨头会像思科一样,难受的面对华为。这么说是基于以下三点:

    第一,人口规模惊人的大国,能像小国一样靠进口解决国人健康需求的问题吗?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企业。规范企业、优势企业在目前环境,会以较行业更快的速度发展。

    第二,专利药企都是慢慢发展起来的,没有哪个一开始就有资格玩专利药,后发的只能追赶,不断的发展、积累向专利药企进化,是国内药企必走的里程。11年已经出现了4个全球首发新药,需要的仅仅是时间和积累。

    第三,专利药企日子也不好过。专利集中到期导致专利药企像王小二过年,利润下降,新药出不来,缺少重磅,大幅度裁员。为追赶者提供了难得的弯道超车的机遇。或许许多人估计想都不敢想超车的可能。

四、行业环境正在规范中

    4700多家药企,研发人员超过100人的仅有13家,这就是我们的现状,靠低端竞争生活,药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仿制药质量大多实际就是劣质药,2015年前还有些灵活空间,但越是往后走越难以生存。目前靠低价、不规范营销、大处方,有的药企还活的很滋润。实际上政府也认识到这些问题,行业正在正本清源,新版GMP、药品再注册、EHS制度、电子监管等等不断推进,相信5年后看,大量药企会消失,有利于规范企业的发展

五、医药价格并不悲观

    医药行业本来是最有定价权的行业,毕竟有几个要钱不要命的主呢?但医改变成粗暴的降药价,集中招标变成了拼刺刀,有悲观者高呼,医药企业的定价权旁落,已不适合投资。有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各种成本均在上升,20年来许多药价还是下降的,同悲催的啤酒行业有得一拼,远远跑输CPI,这也是医药股上空笼罩的最大迷雾。原因还是门槛不够高,监管不够严,集中度不够的问题。大输液不如矿泉水是不正常的,天士力的闫总有句话很有代表性,违背规律的医改措施带来的问题,必将以血的教训来修正。未来随着行业规范化,集中度的提升必将得到改观。另外一方面,同国际市场横向来比,我们的药价不是高了,而是低了,专利药平均仅为国际市场价格的50~70%,仿制药仅有20~30%,价格迟早会接轨。强制降价不是医改的正确药方,把药企搞死,最终倒霉的还是全产业链和老百姓,相信也不是政府的本意。一切不符合市场和行业规律的东西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无非就是增加博弈的时间,而且更有利于药企的集中度提升。差异化竞争也是一条路,不见得都要做基药普药,市场容量大的大量处方药并非基药,而且国内的商业医疗保险基本还没有起步,空间有的是。最关键的是,只要有需求,降价也不恐怖,日本每两年一次强制降价,但是不妨碍武田、三共等成长为可向专利药企叫板的企业,背后的原因就是老龄化。

六、医药行业被全世界反复证明都是长线牛股集中营

    美国不谈了,1000倍以上的企业7家中有4家药企,涨幅最大的企业中10家有6家是药企,动辄1000~2000亿美元的市值,我们还是小儿科,同人口完全不成比例,空间太恐怖了;日本药价2年一降,但是医药指数远远跑赢日经指数,过去20年日经跌超60%,但医药指数涨超160%印度、英国、以色列更是牛股辈出,医药都是全市场数一数二的行业。就是法国这种控制药价的极端特列,也在世界市场跑出了赛诺菲-安万特这样的大批牛逼药业。莫非中国是个例外?

七、严格选股有助于降低风险

    选择注重研发、规范药企无疑就是选择未来,未来必将是产品为王的时代,源源不断的产品线就是药企的终极竞争力。不多,就选3只,只要有1只跑出来,也足够财务自由。何况严格选出来的何止跑出1只?关键是眼光,选择有质量优势,研发优势,销售网络优势的企业,选择产品线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慢病企业,无疑有助于控制风险。

八、估值在合理偏低区间

    有句话说国内医药股的估值就像中年男人的腰围,呵呵,很形象,降不下来。其实根本原因就是行业增速和空间的原因,如果一个企业大概率成长空间达20-30倍,甚至更多,你还在乎他是20PE、还是30PE吗?何况,经过近两年的走熊,估值已经下到20倍左右的区间。很难得,如果不是政策扰动,能买到这么便宜吗?06年反商业贿赂,导致医药行业增速落到10%区间,估值也没有现在低。长期前景诱人的行业,20倍的优势企业是合理偏低的估值;医药行业预估长期增速在15%-20%,优势企业会更快,20倍也不算贵。好多人说凭啥一个原料药、仿制药企业能享受20倍的估值?人家辉瑞等专利药企也才12~20倍呢?但是有没有看到可预期的未来5年专利药企的增速只有个位数,甚至是走下坡路?估值永远和成长速度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当然,能够买的越便宜当然越好,但目前环境最可行的操作就是抱着集邮的心态,越跌越买,无疑是理性的选择。

九、最大的风险因素是政策的短期扰动,但长期无碍

    前已述及,国家并非想把药企搞垮,难道搞垮后再去买外资高价药?很多行业政策朝令夕改,拍脑壳决策,执行混乱,但相信都是短期扰动,无法改变行业需求和制药行业的内在规律。其实也好理解,几个省医保已经入不敷出,再无序增长下去全国医保都会破产,怎么解决13亿人(大多数人还没有享受到平均医疗资源),以及老龄化带来的用药压力?你要是政府也要想办法控费,只是药方选择了最简单的强制压价。其实医患矛盾也好,卫生控费也好,药品质量问题频发也好,最根本的还是有赖于废除以药养医、大处方和药品使用链条上的阴暗面,保证医疗资源的有效均等使用;同时加大投入,保证医生的积极性,扩大医保投入,比如在三公消费等地方少浪费点,将卫生费用由占GDP5%提高到国际通行的10%以上;推广个人商业医疗保险,解决差异化的医疗需求问题。乖乖,这样一算,是个什么样的空间?相信这些都会实现的,需要的只是眼光长远点。

    对于一个有未来的行业,人予我取才是反向投资的精义,仰望星空,坚定的集邮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1a52a0c6bec0975f565e284.html

《医药股选股思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