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解读

发布时间:2011-08-14 21:20: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解读

 

1.         如何认识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对气象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气象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不断引入气象领域,使气象业务工作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深入实施部门“三大战略”,继续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气象预报服务能力和水平,对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提出了必然要求。适应国家政治、经济等体制改革,深化气象事业结构调整,需要与时俱进地对气象业务技术体制进行改革。

2.         我国现行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天气、气候业务为主体,由气象综合观测、信息网络、基本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信息技术服务四大功能和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构成的业务技术体制,对现代气象业务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然而,随着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现行业务技术体制逐渐显现出与现代气象业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有:(1)气象业务专业结构不合理,近年来拓展的业务尚未形成规范化体系;(2)业务发展科技支撑薄弱,科研和业务有效结合的机制尚未很好地建立;(3)综合观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台站布局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不高,运行监控和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健全;(4)无缝隙、精细化预报预测,尤其是短时临近预警系统和应急服务体系不健全,预报分工不合理,逐级业务指导能力不强,重复建设严重;(5)现代化技术保障体系薄弱,资料信息不能充分共享,标准化建设滞后;(6)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形成,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科技素质不高。

3.         我国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国家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全面贯彻“三气象”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三大战略”,立足部门,面向行业,创新体制,增强能力,用“四个一流”保证“一流服务”,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我国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是什么?

按照“实事求是、深入研究、突出发展、抓大放小”的方针,既从战略高度谋求发展,又面对现实研究和解决现行业务技术体制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稳妥实施。

(1)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紧紧围绕发展,革除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实现气象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部门管理体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各项改革等因素,正确处理好现实与需求的关系,立足有限资源,实现有限目标。

(3)坚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加强顶层设计,正确处理好长远与近期、整体与局部、国家到县五级的关系,使各级业务都得到发展。

 (4)坚持重点突破,积极稳妥。既突出调整业务布局、完善技术体制和改进运行机制等改革重点,又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5.         如何在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以求真务实的思想和工作作风推进改革。进行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战略研究成果的一项具体举措,是从战略层面到战术层面,从理念层面到运筹层面的一项具体举措,是一个从求真到务实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求为经济社会、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之真,务建立多轨道业务技术体制之实,从国家需求出发,从能力建设入手,坚定不移地拓展业务服务领域,提升气象事业的地位和作用;求充分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升业务服务能力之真,务建立研究型业务技术体制之实,构建科研与业务相互促进、相互提升、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气象业务服务的科技含量;求现代化速度、规模、质量、效益之真,务建立集约化业务技术体制之实,统筹规划、统一配置资源要素,切实优化业务布局与各级分工,着力实现强强联合;求中国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之真,务建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之实,从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层次上着手,树立大开放、大合作的新观念,主动吸收国内外气象科技的最新成果,打破围墙、加强合作。

6.         如何在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中坚持“深入研究”的方针?

深入研究,就是要深入分析问题的实质,从产生问题的根源上进行研究和讨论,提出治本之策。

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必须以宏观的视野和深入研究的态度,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分析,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明确,避免改革的盲目性,增强改革的把握性。一是必须深入研究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准确认识和把握改革所面临的有利和制约因素。二是必须深入研究资源和条件,准确认识和把握气象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阶段特征。三是必须深入研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和把握气象事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四是必须深入研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准确认识和把握气象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

7.         如何在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中坚持“突出发展”的方针?

突出发展,就要以改革促发展。一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坚决冲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造主观世界是深化改革的首要任务。思想观念不到位、不正确,改革就不会一帆风顺。要坚决克服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以及单凭老方式老办法想问题、做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一种习惯。要坚决克服急于求成、过于浮躁的激进思想,以及凭主观意志办事,盲目蛮干,随意性和片面性严重这样一种习惯。二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和业务服务发展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错误的做法:照搬照抄,盲目发展;高筑围墙,贪大图全;重物轻人,重硬轻软,重建设轻管理。不考虑基本国情、投入条件、应用能力和使用效益,全盘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做法,所有的资源和条件都强调自己掌握,既不善于利用别人的资源,也不乐于把自己的资源为他人所用,进而形成地区封锁、部门封闭,以及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重复劳动,等等。以上这些束缚发展的做法如不改变,整个气象事业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再好的业务技术体制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三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坚决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现行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但是在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发展要求下,这样的体制也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拓展领域战略实施三年以来,新的业务服务发展不快,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基础业务支撑,特别是探测的支撑,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现行体制是为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量身定做的,新的业务融不进去,并且这样的体制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信息、科技和人才的充分流动,继而造成科研与业务两张皮、气象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

8.         如何理解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中“抓大放小”的方针?

抓大放小,就要找准改革的难点和切入点,抓住根本性问题,打通关键环节,以求重点突破。一是着力铺好轨道。其关键环节包括:明确轨道的牵头单位,提升轨道的科技含量,提高轨道业务水平,完善轨道运行机制。二是着力提升气象业务能力。其关键环节包括:国家级的业务能力,要增强各类业务产品开发能力,对下业务指导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区域级的业务能力,要通过国家级和区域级业务能力的提升带动省级业务能力的全面发展;基层台站的业务能力,包括基层台站的综合观测能力及对上级气象台预报预测产品的解释应用能力。三是着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其关键环节包括:服务的科技含量,要改变传统的预报代替服务这一做法,提高服务精细化、专业化、针对性;服务产品的分发与传递,要强调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重视弱势群体的气象服务,发挥中央气象台在提升气象服务形象乃至整个气象部门形象上的先天优势,以及华风集团在公众媒体服务上的专业优势;服务的机制,通过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必须着力加强公共服务能力,要绝对避免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影响群众获得所急需的气象服务的能力。

9.         我国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的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巩固和提升气象事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拓展业务领域,近期重点发展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农业气象与生态、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空间天气、雷电等多轨道业务体系。

(2)形成科技创新促进业务发展的研究型业务,实现科研和业务有机结合,提高队伍科技素质,提升气象科技水平和业务科技含量。

(3)建立资源高度共享、相互支撑的业务体系,优化业务布局和分工,调整业务组织结构,实现集约化发展。

(4)形成开放式业务体系,加强部门内外和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社会气象事业的协调发展。

10.    如何理解“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的业务技术体制?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的业务技术体制。多轨道强调事业发展的外延,业务和服务的拓展。从长远看,八条轨道甚至更多轨道业务都要开展,每发展一条轨道,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就会得到进一步发挥集约化解决的是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发展的重点体现在综合观测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开放式解决的是体制与机制问题,增加事业发展的活力。研究型重在事业发展的内涵。研究型业务要贯穿于观测、信息网络、预报预测和服务各个环节,研究型业务不局限科研,也不局限于“一院八所”,重点解决气象现代化建设“有形无神”和气象业务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开放式的体系包括局校合作、人才流动、信息共享等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打破部门界限找准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与切入点,创建全方位开放的气象事业新格局。

11.    我国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八项主要任务是什么?

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发展多轨道业务、健全综合观测体系、完善预报预测体系、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强化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教育培训和调整业务组织机构。

12.    我国多轨道气象业务体系包括哪些?

多轨道业务包括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空间天气、雷电等八轨道业务。

13.    我国天气业务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天气业务包括0-10天天气及相关气象衍生灾害预警预报、10天以上延伸期天气预报和专业气象预报以及相应的观测、信息处理和服务等。改革重点是:完善精细化预报业务流程,促进灾害性天气和定量降水预报的突破;完善临近预报和短时预报业务,建设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预报体系,增强对突发性事件气象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四维资料同化系统,加强数值天气预报及其解释应用;加强和规范水文气象、海洋气象、交通气象、航空气象、城市环境气象等业务。天气业务实行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布局。

14.    我国气候业务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气候业务包括气候系统监测与诊断、短期气候预测、气候系统影响评价、气候应用与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改革重点是,建立滚动的气候预测业务,丰富短期气候预测产品;建立短期气候数值模式和超级集合预测系统,提高气候预测水平;加强气候应用服务能力建设,为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提供咨询服务;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气象能源的调查、评估和监测,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和综合效益;加快北京区域气候中心建设,争取早日成为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候中心。气候业务实行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布局,短期气候预测以国家、区域、省级为主。

15.    我国气候变化业务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气候变化业务包括气候变化检测、预估、影响评估、应对措施以及气候变化外交谈判的科技支撑等。改革重点是,明确业务任务、分工,加强部门内外联合,建立集气候变化检测、预估、评估、应对和技术支持于一体的业务体系,形成系列产品;开展当前和历史气候变化事实的检测,提供权威数据;提高气候变化预估水平,提供在国际上有代表性的预估产品;开展我国气候变化对敏感经济社会领域和区域影响的综合评估,加强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对策研究,为气候变化外交谈判和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建议。气候变化业务以国家、区域两级布局为主,省级在上级指导下开展影响评估等工作。

16.     我国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生态领域中的气象业务包括生态系统的气象监测、预测、评估和服务等。改革重点是,建立以卫星遥感为主、地面监测为辅的典型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建立和完善国家、省级典型生态系统的气象预测和评估业务系统。农业气象与生态业务实行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布局。

农业气象业务包括监测、情报预报、服务及灾害评估与防御对策,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适用技术开发推广等。改革重点是,调整农业气象观测站网,改革观测方法;健全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价系统和粮食产量预报、食物安全气象保障系统;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动态监测和评估;开发推广农业气象适用技术与设施农业的气象调控技术;进一步发展“农网”等社会化服务手段。

17.     我国大气成分业务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大气成分业务包括各类大气成分的观测、分析、研究、预警、预报、评估与服务。改革重点是,建立国家大气成分观测网,增强不同代表区域大气成分的观测能力;建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和质量控制系统;建立大气成分数值预报业务,开展相关大气成分的监测分析和预报,形成多样化产品和服务能力。大气成分业务以国家级为主体,有条件的省在国家级指导下开展相应业务。

18.    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包括人工增雨抗旱、河流和水库增水、高山增雪、防雹减灾、机场和公路消雾、森林防火服务、重大活动保障等。改革重点是,加强国家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建设,适时建立国家级飞机增雨作业基地,提高业务指导、技术支撑和组织跨区域作业能力;完善省级人影综合业务系统,更新作业催化技术,加强作业点规范化建设,提高作业科技含量;在重点流域、大型水利设施、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地区和干旱半干旱国家主要产粮区,国家与地方共建人工影响天气示范基地。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实行国家、省、地、县四级布局。

19.    我国空间天气业务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空间天气业务包括太阳大气、行星际、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空间天气监测、分析研究、预警预报和服务等。改革重点是,加强空间天气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监测预警水平;针对航天、国防、通讯、石油、电力等重点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在多部门合作的基础上提升空间天气业务能力,逐步建成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空间天气中心。空间天气业务以国家级为主。

20.    我国雷电业务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雷电业务包括雷电监测、预警预报、检测与防护技术服务、研究开发等。改革重点是,建立国家级雷电业务机构,加强国家级队伍建设,提高雷电预报和防护技术指导能力;加强省级雷电业务建设,理顺运行机制,促进省级雷电业务、科研和服务的有机结合,提高科技含量;形成由雷电研究、监测、预警预报、防雷检测与防护技术服务组成的业务体系。雷电业务实行国家、省、地、县四级布局。

21.    我国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中包含哪四大体系?

四大体系包括综合观测体系、预报预测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

22.    综合观测体系中“三站四网”的内涵是什么?

“三站”指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气象观测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通过调整站网布局,全国要形成200个左右国家气候观象台、2300个左右国家气象观测站(其中一级站800个左右,二级站1500个左右)、20000-30000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国家气候观象台配备高精度观测仪器,开展气候系统多圈层综合观测;国家气象观测站坚持目测项目的器测发展方向,国家一级气象观测站两年内完成双套自动观测系统改造并实现自动化观测单轨运行,国家二级气象观测站逐步实现自动化观测单轨运行并取消云、能、天目测项目和全时值守;区域气象观测站实现高时效全自动化观测和运行。

“四网”指国家气候监测网、国家气象观测网、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和区域气象观测网,是在三类站的基础上构建的“四网”。其中,国家气候监测网由国家气候观象台组成,国家气象观测网由国家气象观测一级主站和国家气象观测二级站组成,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由农业气象观测、水文气象观测、环境质量监测、气象地质灾害监测、航空气象观测、电力气象观测以及其他行业气象观测等站网组成,区域气象观测网由区域气象观测站组成。

23.    公共气象服务的内涵是什么?

公共气象服务是所有气象业务产品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出口,气象工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而且只有通过气象服务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气象服务是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包括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空间天气、雷电等业务加工制作的产品,随着气象业务领域的拓展,气象服务的产品正在不断增加。

公共气象服务按服务对象可划分为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科技服务。决策气象服务是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的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是为老百姓提供的日常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是为农业、水利、航空、交通、军事等行业部门提供的专门气象服务;科技服务是为企事业单位等单个用户提供的特殊需要的气象服务。这四者构成了覆盖全社会的全方位气象服务网。

24.    决策气象服务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增强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完善和规范决策服务产品,推进决策服务向直接提供决策建议转变。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放在突出的位置,强化气象灾害普查、调查工作,尤其要强化重大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和灾后评估工作。加强为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重点工程建设、重大社会活动等的决策服务。建立应急管理机构和联动机制,完善应急服务体系。

25.    公众气象服务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按照“不漏一处,不存死角”和“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服务理念,丰富公众服务产品,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做到第一时间、第一发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大服务的覆盖面,实现气象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建立气象新闻发布制度和公众服务调查制度。国家级和省级以公众气象服务机构为主体、联合有关单位建立资源共享的公众服务数据库和公众服务平台,统一公众服务出口,强化公众服务机构的基本业务属性。

26.    专业气象服务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联合有关部门,构建专业气象服务平台,近期重点加强农业、水文、海洋、交通、航空等专业气象服务。建立重点流域气象(水文)中心,流域委员会所在地省局对口开展流域气象服务,流域内有关省局提供相关信息,并开展属地化服务,国家级业务中心和有关区域中心给予技术指导。沿海各省加强海洋气象的监测、预报和服务工作,加快海洋气象发展步伐,国家级业务单位提供技术指导。

27.    科技服务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科技服务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明确其投入、运行和分配机制,又要明确其支持科研业务发展的反馈机制。大力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和人员素质,因地制宜确立科技服务重点领域,逐步提高集约化水平。

28.    信息与技术保障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资料业务:建立健全适应各种观测系统的数据处理业务流程和规范、数据政策和数据处理标准、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新技术在资料业务中的应用。

信息系统与信息共享业务: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体系,建立高性能计算和存储资源共享平台以及集约化、标准化的信息共享系统。加强现代化建设工程应用软件开发,提高关键应用系统软件工程化水平。建设国家级气象信息网络与关键业务的异地灾难备份系统。

技术保障业务:建立适应综合观测及信息网络系统的技术保障系统,涵盖试验考核、运行监控、网络运行、维护维修、技术支持、计量检定、气象物资保障等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175ea1514791711cc79176f.html

《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解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