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词 三首 李白

发布时间:2018-06-30 13:29: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单位企业文化馆里有一个板块的标题是春风化雨,有同事问我春风化雨是什么意思?我回答:这个词是成语,指师长的化生和养育。其字面意思是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用来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还有一个词:如沐春风,是指与师长交谈的融合气氛。春风一词又有恩泽的意思,李白清平调三首中的春风既有恩泽的意思,同时又用来借代君王。这组诗词艺术性很高,引录如下: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第一首完全是形容杨贵妃的美丽。

    首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形容女性美貌的经典名句。采用主宾倒置的修辞手法,这在古汉语和古诗词中常见。意思是衣裳象云霓一样,容貌象花朵一样。但这里不用字,也不用如、似这样的字,而用字,就使得句子更加形象生动。因为字是动词中动态比较强的词,给人更加生动和想象的空间。这个字有想象希望等意思。也有人认为此句就按句子本身的主宾结构理解:云希望象贵妃的衣裳那样美丽,花希望象贵妃的容貌那样娇艳,这样理解也是对的。由于中国汉字的多义性和语法结构可以倒置,所以中国古诗词精炼的字句可以产生多重理解,富于朦胧美。在不歪曲大的意境下,没有必要求得唯一的解释。

    第二句春风拂槛露华浓。饱含露珠的花朵当然是最美丽的,这里的春风既是指自然的春风,也是指君王的恩泽。和煦的春风吹拂玉栏下的花朵,娇艳的花朵含着露珠更加浓艳。春风拂槛中的是指亭台楼阁的栏杆,但现在读起来也有栅栏的感觉,受到极度宠幸的美人,实际上也是不自由的笼中鸟。当然这首诗整体是赞美杨贵妃的美丽和幸福,作这样的理解有点牵强。

    第三和第四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群玉山是王母居住地昆仑山,瑶台是天空中的神仙居住地。若非会向是当时的口语,相当于即使不是。。。。。。也是。。。。。。乍一见到贵妃,感觉好像即使不是在王母娘娘那儿遇见,也是在瑶台这样的地方相逢。形容李白见到杨贵妃时惊为天人的感觉。

    第二首进一步描绘贵妃的美丽,也肯定了唐玄宗的艳福。

   一枝红艳露凝香也是形容女性美丽的名句。一枝红艳的花朵带着露珠,凝聚着清香,不仅有视觉,还有嗅觉,这就不是虚幻的,而是身边实实在在的美人。而楚王云雨巫山的神话只不过是梦幻而已,所以说云雨巫山枉断肠汉宫代指皇宫,诗人问道,皇宫里这样的美人有谁能比得上呢?可怜飞燕倚新妆。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即使是惹人怜爱的赵飞燕也要依靠打扮才称得上美艳。李白的意思是,杨贵妃是无人可以比拟的,是古往今来最美丽的。李白在这首词里,不但肯定了唐玄宗比楚襄王有艳福,还贬低了赵飞燕的美丽,认为唐玄宗身边的杨贵妃是旷古未有的绝色美人。既直接间接地赞美了杨贵妃,又艳羡地祝福了唐玄宗,马屁拍得出神入化。但后人在李白的戏剧中,对这一句作了错误的理解。高力士因为受过李白的侮辱,向杨贵妃进谗言,说李白把她比喻成赵飞燕,需要依赖打扮才漂亮。听了高太监的谗言,傻女人杨贵妃在唐玄宗那儿诋毁李白,使得李白不再受到皇帝的重用。所以中国古汉字和语法的不精确性而产生的歧义,是可以制造冤假错案的。

    第三首是写杨贵妃和唐玄宗两人的。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是指牡丹和美人相互映衬,让唐玄宗喜笑颜开。把倾国代指美女,典出汉武帝时期李延年的《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追问这样的佳人在哪里?李延年就把自己的妹妹献上,得到汉武帝的极度宠幸。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这里的春风就是借代君王,意思是杨贵妃化解了唐玄宗无穷的欲望烦恼,所以持宠娇媚地斜靠在沉香亭的阑干上。

    李白写这三首词的背景是,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乐师李龟年一行人,到沉香亭畔观赏牡丹,命李龟年奏乐,认为名花贵妃同在,乐曲中不能用旧歌,需填新词,所以急诏李白进宫。李白在宿醉未醒的情况下,来到后花园觐见君王和贵妃,灵感迸发,一蹴而就,写成了这三首千古吟唱的应景艳词。有一篇小说,描写文革初期毛泽东召见沈昊及其女儿沈丽,说沈丽如果胖一点就像杨贵妃,不但即席背诵,还对李白的这三首词给予很高评价。小说中说沈昊早年曾经资助过毛泽东数千银元。我没有查到历史上有沈昊其人其事,资助毛泽东银元支持湖南新民学会成员到法国勤工俭学的应该是章士钊,那么小说中被毛泽东比喻成杨贵妃的沈丽就是章士钊的养女章含之了。

关于“裳”的读音

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中,有两次遇到“裳”这个字,分别是《木兰诗》中的“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以及《三峡》中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不少老师对这个字的读音拿不准,听过几次课,大多数老师教学生读为“shāng”,本人以为不妥。

查现代汉语词典,发现此字有两个音,一个是 shang ,为轻声,组词是“衣裳”;另一个是“cháng”,声调为阳平,注释为“<>古人穿的下衣,形状像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由此可见,部分老师将这个字读为阴平调缺乏根据。

那么,我们在这两处文言文中,究竟应该读什么呢?

第一种读法显然不科学,因为轻声在这两个句子中根本没法读。那就只有采用第二种读法了。一则词典上有这个读音,有根据;二则这是文言文,按这个音来读,意思上也讲的通。我们先看“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木兰辞官不做,回到家乡,高兴异常。战场上,多年没有穿自己女孩的服装,一回到家急急忙忙换上原来的女儿装,再正常不过了。而这些服装之中裙装当然应该是不少了。从这两句中,我们可以想见木兰当时喜悦的心情,甚至可以想象换好裙子之后还要转几圈的婀娜之态。再来看“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当我提出要读作“cháng”时,就有人反对,理由是这流泪的恐怕是男子居多。现在看来,这不难解释,因为这种下衣,在古代男女都可以穿,男子穿着它流泪也无妨。后来又有人提出,既然是下衣,那么泪流到下衣上怎么理解。我的理解是,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猿的叫声凄婉,引起人们的伤心程度之深,所以泪流了好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1253555c850ad02de8041a6.html

《清平调词 三首 李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