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推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2理解本文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3把握作者观点体会作者爱憎清楚的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播放圆明园被毁视频
同学们刚刚所看的是圆明园被毁的视频在英法联军的大肆抢掠中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化作了一堆废墟作为当时法国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爱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写作背景:在英法联军劫掠中国圆明园归来后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写就了一封回信。在信中他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以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毁坏人类文明成果的行为。
目标导学二: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观点
1快速默读课文探究文章可分为几局部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文章可分为四局部
第一局部(1: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意见。第二局部(24: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第三局部(59:英法联军的劫掠行径。第四局部(10:照应开头锋利的嘲讽。
2文本是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强盗行径是不尊重人类文明的非人道主

义行为。
3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首先以瑰丽的语言盛赞圆明园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其后又以比喻及反讽的修辞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揭露两者形成鲜明的比照从而引出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为的观点。
目标导学三:了解作者心中的圆明园及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1作者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的圆明园的?
明确:圆明园是梦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假设月宫的建筑。作者用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雪松宝石绸缎神殿后宫城楼异兽琉璃珐琅黄金脂粉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等无数华贵的象征铺就了一张华贵的想象画面构成他心中的圆明园。正如他所说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梦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
2作者认为这座圆明园在人类历史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明确:作者认为圆明园消耗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此外这座园林是为世界各国人民而建是属于人类的。它当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有同样的历史地位。
3作者是如何展开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谴责的?
明确:作者将英法联军比喻为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并围绕该比喻展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圆明园劫掠的强盗行径。
4作者在揭示英法联军劫掠行径局部并未直接用强烈谴责的语言但是却到达了强烈谴责的效果你认为到达该效果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加强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效果加强了谴责效果。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英法联军劫掠行径的本质是丑陋的但是却表现得如此风光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征运用反语的修辞表现了英法联军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的丑陋强化了谴责效果。
【教学提示】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认挖苦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
目标导学四:提升思想境界学习作者人道主义思想
1思考: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作者并非不爱国。其一在文中作者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作者爱国的表现。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着想也是爱国的表达。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圆明园劫掠问题是人道主义的表达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2作者为什么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经过岁月沉淀的一切都会变成人类文化的一局部人类精神的一局部没有国界。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和平与开展的主题在全球范围内根深蒂固文化更是没有了国别之分一切财富都是属于人类的财富。
3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作者是一个具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和公正立场的人道主义者。板书设计板书一:


园总评:“世界奇迹〞分说与巴特农神庙比拟具体讲述园中之物概述消耗劳动之巨
总述:亚洲文明杰作充满赞美之情板书二: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缺乏之处
教学内容层层深入注重对作者强烈爱憎情感及其人道主义精神的解读
由于相关历史事件距学生生活年代较远课上补充不
够充分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较缺乏

1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例文,在探究中让学生掌握“论证要合理〞的方法。
2.鼓励学生使用多种形式的论证方法,使文章结构合理、逻辑严密。【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课题

师:封禅泰山,祭天祀地,这是中国古代国家礼仪中最隆盛的国祀大典。贞观六年,群臣请求唐太宗去泰山封禅,借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徵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询问魏徵:“你不同意进行封禅,是认为我的功绩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祥瑞未至吗?〞
同学们,如果你是魏徵,你会如何劝说唐太宗放弃封禅呢?〔学生陈述不封禅的理由〕

课件出示:
“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民生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消耗巨大,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与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空虚,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什么要做呢?〞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师:请你说一说魏徵为什么能说服唐太宗,这些理由都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上述交流告诉我们,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都要在其中使用让人信服的观点,即论证要合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五单元的写作《论证要合理》的课堂学习吧!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引入新课。二、回忆课文,明确“论证合理〞
1.思考讨论,何为“论证合理〞
预设:论证合理,就是围绕观点,把经过选择的论据组织起来,使两者有机结合,从而推导出令人信服的合理的结论。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2.勾连课文,再识“论证合理〞
回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疑心与学问》两篇课文,找出文章的论点与其中一处论据。
课件出示:
课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吗》
论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论据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孟子所谓“尽信书那么不如无书〞,
《疑心与学问》
学那么须疑
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疑心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设计意图】勾连学生学过的课文,有利于让学生对什么是“论证合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三、结合材料,探究“论证合理〞
1.逻辑,我思辨课件出示:
好奇心是促进人们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动力。对世界充满好奇,并努力探索,可以使梦想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面对这个神奇美妙而又复杂多变的世界,有的人漠不关心,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有的人充满梦想,鼓足干劲,孜

孜进取。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前者终将一事无成,后者将根植梦想,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明天。
请找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说一说这段文字的论题是什么。找出文中比照论证的局部,从论证的逻辑性上说说你的看法。
预设: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好奇心是促进人们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动力〞。论题是“好奇心〞,但后面的论证中,无论是举反面例子“有的人漠不关心,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还是举正面例子“有的人充满梦想,鼓足干劲,孜孜进取〞,都强调“进取〞,脱离了“好奇心〞这一中心,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方法归纳:写议论文时,论证要符合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一。论证是用道理和事实对观点进行证明和推理,必须符合逻辑规律,防止混淆或偷换概念。
2.材料,我诊断
1〕恰当引用材料,论证观点。课件出示:
疑心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根本条件。高尔基有言:“要想把问题弄清楚,就不要急着去相信,知识的力量就在于疑心。〞如果没有疑心精神,笛卡儿屈从于神学的权威,就不会在科学和哲学领域取得辉煌的成绩;如果没有疑心精神,利略不会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就不会揭开物体运动的秘密;如果没有疑心精神,钟南山院士就不会质疑医学权威认为的非典病毒为衣原体病毒,就不会为救治病人立下大功。疑心精神对于治学就如生命之于氧气,失去了疑心,学问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
①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材料来支撑观点?②你还能补充一个恰当的材料来论证本段的观点吗?预设:
①本段文字紧紧围绕“疑心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根本条件〞的观点展开论证。引用高尔基的名言,增加了观点的说服力;列举出笛卡儿、伽利略、钟南山的事例进一步证明观点。
②如袁隆平质疑“关于自花授粉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理论创造杂交水稻,

因斯坦疑心牛顿经典物理学而创立“相对论〞。
2〕深入分析材料,阐述观点。课件出示:
古人云:自古英才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凡高曾生活上靠弟弟接济,联作家高尔基曾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那么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是一笔财富。
①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材料证明观点?
②小组交流:这段文字的缺乏之处是什么?请对这段文字进行修改。预设:
①这段文字的观点是“贫困是一笔财富〞,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个杰出人物的事例来证明观点。
②缺乏之处在于堆砌材料,缺乏分析,因而材料成了僵硬的陪衬,难以使人信服。
古人云:自古英才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凡高曾生活上靠弟弟接济,联作家高尔基曾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那么刚满十岁就去打工。他们都是幼时贫困而后成才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正是这贫瘠的土壤使他们顽强生长,坚韧不拔,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成功之花。由此看来,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困的信心和斗志。穷那么思变,越是贫困,越能鼓励人发奋向上。可见,贫困是一笔财富。
方法归纳:材料是为观点效劳的,因此材料必须与观点之间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联系。如果材料和观点不相干或论据缺乏,那么会出现论证不合理的问题。同时,也要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分析,说明材料与观点的关联,才能使读者明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人信服。
3.方法,我辨析课件出示:
辨析以下语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①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毅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

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都能得到,当然是最理想的,但这种可能往往是最小的。
③舍弃需要勇气,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号称“飞禽之王〞的欧洲金雕,一窝只生两只幼鸟。有时由于食物缺乏,两只幼鸟就会“手足相残〞,强壮的一只便把弱小的一只挤出巢穴,摔死在崖下。金雕妈妈面对是饿死两只幼鸟还是保全一只幼鸟的现实,别无选择,只能容忍这种残酷的“舍弃〞。东北狼被猎人的铁夹夹住后,面对断腿和丧失生命的两种选择,毅然把被夹的那条腿咬断,然后逃生。东北狼凭着这种痛苦而果断的“舍弃〞,保存了生命。
④一个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就是在陈旧与新颖之间果敢地选择了新颖。对同样一颗石头,许多雕塑家都说它是一个不属于艺术的顽石,可是罗丹以他独特的眼光识慧于这颗石头,并把它雕成著名的大卫像。
预设:
文段①运用比喻论证与比照论证,把“有德有才的人〞比作“完美的弓〞,“有德无才的人〞比作“有缺陷的弓〞,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突出了德才兼备才是成功的利器。
文段②运用道理论证,引用孟子的名言阐述了“要学会舍弃〞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文段③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金雕妈妈容忍残酷的舍弃〞与“东北狼舍腿求生〞的事例,告诉人们“舍弃需要勇气,也是一种生存智慧〞,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文段④运用比照论证,将罗丹与一般的雕塑家作比拟,突出了罗丹在艺术上特有的眼光与创新精神。
方法归纳:初学写作议论文,常常简单地采用观点加例子的论证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实际上,论证方法有很多,除了讲道理和摆事实之外,还有比照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论证方法,能够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
4.结构,我知晓

探究文章结构模式,并说说其好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e5f1eea49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4b.html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