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含义

发布时间:2013-06-17 14:39: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育”的含义

重庆37 杨天才 400084

通过西南大学教授们的集体培训,我对教育二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教育:从字面看,所谓教,是指:传授;所谓育,是指:培养,即培养学生(含人格、精神在内的)全面发展。

早在古代,对教育的研究有:《辞海》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

在国外,“教育”一词的拉丁语为educare,意思是 “引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途径,一种积极引导人类的思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有效的途径,从中性词的角度看,可以有影响与之相对应,从贬义词的角度看,可以有唆恶与之相对应。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一种以某些主观意识形态去适当改变另外一些主观意识形态的一种方法。是改变他人观念与思想的一种科学的方法。总之,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积极的影响,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下面从字形上来说说吧,先说”—— 左右结构的一个字,历史上有两种解释:一说为会意字,一说为形声字。六书认为,左上是 yáo),左下是,右边是一只手举着鞭子。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用来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本义在于使作善。教育的本义在于使作者。如:古代的善良教育,近代的个人完善,现代的追求个人完善个性,使教育有了多种含义。清代文字学家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解释为,教,效也。上为下效,道之始也。又引《释名》教,效也,下所法效也。均是指效法、照着做。随着时间的推移,左边成了 内容就完全会意成了忠孝。《新编说文解字》:从老省,从子。像用头承老人形。本义: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也好,也好,形声也好,会意也好,其实没有多少本质的区别,孝顺的本意也是服从,效仿的本意也是比着做,不好好服从不好好效仿,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旁边那个,我们通常错误的读作反文,其实大谬不然,实为。《玉篇》:,《说文》:攴,小击也,徐灏:疑本象手有所执持之形,故凡举手做事之意,因用为扑击字耳,《新编说文解字》解释说: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我们的祖先赋予的涵义是强制灌输强行施压,是理解的要接受不理解的也要接受。想想也是,所有均离不开扑击:收,捕也;攻,击也;改,有过,攴之则改;放,逐也;政,古代的政治是什么,人们更明镜似的;故,使为之也;赦,诫也;救,止也;败,毁也……不一一赘述。没有鞭子,便没有收没有放没有政治,没有鞭子,当然也不是教育!祖宗的逻辑!

再说”—— “字显然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一象形字,《说文解字》说:不顺忽出也,从倒子。什么叫不顺忽出?什么叫倒子?我理解,用现在妇产医院的名词应该叫难产,意思是孩子生下来就具有叛逆性,不好教化。下面是一字,表示对孩子的抚养。叛逆怎么办?清代文字学家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说:育,养子使作善也。但是,养不教,父之过,归根结底,还是带鞭子的教!

最后说教育”——古代汉语中最早出现教育一词应该是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辞源》解释为教诲培育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

一、周鸿教授认为:教育是个体精神至善至上的成长过程。

教育即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体验幸福、创造幸福能力的培养。梁启超先生的趣味教育。尚美的欢乐活动 、多种艺术美的选修课或活动课,可以使人自信,教人自重,促人自强,育人自善。教育即生活,杜威曾经说过: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设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因而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教育过程就是人的自主建构意义世界的过程,就是人的生成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过程与目的达成一种内在的统一,从而使教育过程本身就具有自足性的价值。教育生活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师生共同理解和创建生命意义的生活,是一种引导人们理解和创造精神幸福的生活

当然,目前各学校的现状:素质教育挂在口上,应试教育:功在手上。其突出的表现是:学生近视率直线上升,心理不健康数量直线上升,早恋、早熟学生数量直线上升,实质是片面教育、功利教育、知识教育,模块式训练,相当于在学生头脑里装软件。

二、周教授认为:教育的本质还是是导向人生的精神幸福(至善、和美、快乐、自足)。

教育应着眼受教育者(学生)的幸福,也应着眼教育者(教师)的幸福,实施教育的主体是谁?是教师。对教师,如何体现幸福感呢?周教授认为:应致力于教师精神幸福,即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幸福观,宽容学生,从容教育,保持健康的身心,享受育人的快乐,学会合作,享受集体的温暖,让身心健康的教师去实现幸福教育的伟大理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研是教师幸福之源。即教师要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不能只停留在教书匠的水平,应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精神幸福来自于教师心灵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帕克·帕默尔指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纺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研究型教师比非研究型教师的积极面有:

情感上1.从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角度看待教师职业,追求自我的实现。2.有强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3.信赖同事,注重合作。

认知上1.具有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的意识。2.具有开放而又合理的知识结构,有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3.能对自己教育科研的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

意志上意志坚强,能够应对教育科研中的困难和挑战。

行动上1.反思、创新的行为模式。2.互动的师生关系。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说到教育,就不得不说文化,何为文化:曹延华教授认为,文化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内在的情怀和外在的表现相一致,且能够完美融合的状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它的含义:文,指理乱为序,以文求化(文字教化)。如果说儒家典籍中之含义与教育的联系尚不明晰的话,那么关于与教育之联系则是显而易见的。荀子的化性起伪,使涂之人能为禹,以及在化而不在性”“化性起伪,其中的都是讲环境及教育的影响的。这一点在《学记》中也有体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有学乎,”“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此处的,也更多地是指教育、教化而言的。另外,《老子》记载: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便是教化迁善,引伸为化育。

文化的基本含义是:远离梦寐,走向开化,远离野蛮,走向文明,远离落后,走向进步,并成为一个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即改变人的自然属性,变成社会人。

的这种辞源含义,也体现于”“对举及文化的含义之中。文与化对举,最早出现在《易··传》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干宝注:圣人之化,成乎文章。观日月而要其会通,观文明而化成天下指礼乐法则或制度,指教育化成。文化含义大概最早出现于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物相杂(错综有序)曰文,化,过程(变化)。文化文德相近,是指文治教化,并与武力相对。晋束在《文选·补亡诗》中说:文化内缉,武功外悠。也是此意南宋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泽普汜而无私,法含弘而不杀。”“文化同样是指礼乐制度的文治和迁善的教化。

文化含义的追根溯源,给我们至今为什么仍把文化当作受过教育或有教养作了词源学及语义学上的揭示,实际上,在西语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据考证,英语中的culture一词中,源于古罗马拉丁语colere,其义是培养、种植。17世纪出现的形容词cultive,已完全摆脱了种植的本义,其含义是受过教育的、有教养的。受其影响,直至19世纪,一些人仍把文化看作是教育的同义词。利特雷在1878年编篡的《法语词典》就曾提到了这一点。在德语中,为了表达文化概念,使用了两个词,kulturbildung,其中bildung的意思即为教育教化。虽然在东西方语言中,文化在其词源上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但文化并不等于就是教育。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在下文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

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一)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庄子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人类文化也是如此,风俗递相交变,礼义周始屡迁。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文化何以变迁呢?本世纪初,曾有地理环境说、种族生物说、心理偶然模仿说(the psychie-accident theory)、习惯说、特殊本能说、心理社会说之辨。现在,人类学家观察文化及其变迁方式,倾向于从两个基本过程着眼,一个过程是新文化因素的产生,也就是文化创造、文化更新问题;另一个过程是新因素从一个群体到另一个群体的传播(diffussion)

传播在文化变迁中古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指文化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区域传到另一个区域的流动现象。文化传播离不开一定的传播关系、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教育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文化传播大开了方便之门:(1)教育可以对传播内容加以选择整理;(2)教育过程中可随时接受反馈,修正传播内容、渠道,避免所传文化的失真;(3)传播者大多是闻道在先的,值得信赖,易于为受传者接受;(4)传者与受传者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建立起稳定、亲密的联系;(5)可利用远距离教育、班级授课等组织形式,大范围地进行文化传播。

 创新是文化变迁的另一重要维度。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过程就是创造文化的过程。教育在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简单地复制文化,它或因社会变革、受教育者不同的身心状况以及教育者自身价值观的差异,赋予已有文化椽以新的文化意义;或因融合、汇综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使原有文化发生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衍生出新的文化要素。这些新的文化意义或文化要素往往会成为文化创造和革新的萌芽。此外,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还表现在它所培养的人才上。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结晶,没有人就没有文化可言,同样,没有创造性的人才,人类文化也就不能创新、变革和发展。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己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创造才能的主要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人机体内的各种潜能,促使其成为创造性人才,从而为文化创造提供原动力。

是啊!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人,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个问题。有很长一段时期,我都把物理教学的目标锁定在知识层面上,认为教物理就是要把物理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以供他们今后一生的受用。因为我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我们授予学生那么多的物理知识,但在他们往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却很少显示出直接的功用,以致过了几年,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几乎忘得一干二净,全都还给老师了。我曾为此深感失落;但每当我向他们提出高中三年岂不白读了的反诘时,这些离开学校几年的学生,却又都会异口同声地作出否定的回答,一致认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他们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然而又说不清究竟是哪些具体知识所起的作用。──这犹如谁都不否认吃饭对于生存的意义,然而谁也说不清楚,吃了这顿饭究竟是在身上的什么地方长了块肉。

经过上述曲折的认识历程,使我逐渐理解了物理教学的目标聚焦点,既不在知识本位上,也不在学科本位上,而应该落实到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本位上。

四、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众所周知,生物基因对于生物进化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极其细微的基因差异,往往会导致生物之间的巨大差别。受此启发,有不少社会学者正致力于寻求在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有着哪些最为核心的要素,从而提出了文化基因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人类文化系统中的遗传密码。文化基因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人类的进化比一般的生物进化更为复杂,它具有双重进化机制,除了生物基因进化机制外,还有文化基因进化机制。教育正是推动文化基因机制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的要义,不只是文化现象的展示与诠释,而在于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展。物理教育当然也不例外。那么,蕴含在物理教学中的文化基因究竟有些什么呢?笔者以为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因为这三者是构成科学素养最基本的要素。如果将科学素养比拟为一座金字塔,那么科学知识犹如塔基,科学方法就是塔身,科学精神则是塔尖。物理教学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了构建这座宏伟的科学素养之塔而添砖加瓦。换言之,物理教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实现三个转化:一是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使他们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客观的人;二是把前人从事智力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认识能力,使他们明白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理性的人;三是把蕴含在知识中的观念、态度等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使他们懂得怎样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创造的人。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三维因素(教材、学生和教师),相应地有着三种结构形态(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教学结构),它们之间的规律反映为三条基本序线,即: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知识序,与学生学习相对应的认知序,以及与教学过程相对应的教学序。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的:尽管科学家和教师都掌握学科知识,但二者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让学生能够理解。

说到对认得教育,我又想到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故事:有个老和尚叫小和尚去云游,给了他一把雨伞遮蔽风雨,给了他一个包袱存放物品,嘱咐他:“你不要弄丢了!”.那个小和尚有点痴呆,老和尚就教他念口诀:“雨伞、包袱、我”,“雨伞、包袱、我”…… .

后来小和尚跌了一跤,爬起来,看看手中雨伞还在,摸摸背上包袱也在,就是找不到!于是他大哭,一个路人问他为何哭?小和尚说他把丢了!那人摸摸他的光头说:这不就是你吗?他恍然大悟,破涕为笑。

  许多人在眼花缭乱的新理念中迷失了自我,我们新一轮课改的核心是什么,不就是以人为本,发展个性么?发展个性的关键是有和谐的课堂。即优化教育环境的问题。一定的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外部因素,它起着极大的制约作用,所谓时世造英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优化教育环境就是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外部条件,使他们在适合他们个性发展的天地里自由飞翔,使他们如鱼得水。如果说个性发展是一台发动机,那么在这台发动机的驱动下,学生的个性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和谐的课堂的关键则是改善师生关系。如何改善呢?我认为一切贵在交流、对话。

五、交流——师生双赢的前提

对话,是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词。从国际事务到人际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业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态,同时也成为人们达到目标的一种有效策略。

百家讲坛的易中天这三字为何能家喻户晓,它的易中天品三国销量出现井喷现象,靠的是什么?当然是易教授的语言艺术。他的语言与人沟通起来一点不费力,哪怕是小学文化水平也能听懂。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就是最好的语言嘛,他主要是用现代人的观点来分析古事,交流起来更白话,更简洁直白。

无独有偶,于丹教授的现代版论语内容吸引人的地方又在哪,在将古事与现代事在意境上一致,在意识形态过度阶段的今天,人们在努力寻找信仰的时候,很多人更愿意接受孔孟之道,而于教授用古观点论今事,使现代人产生了思想的回归和共鸣。这样的交流与对话自然而然。

应该说交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与人的交往,离不开交流;人的生活离不开从社会环境中获取物质、信息等,离不开交流;人与自然之间就更离不开交流,人类在不断地认识自然和适应自然,人定顺天不是人定胜天

成年男女在情感交流中结为夫妇,通过性的交流产生下一代,基因信息的交流(组合)成就下一代的基本信息——遗传素质(内在环境)。父母给小孩营造的家庭环境,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今后的成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个体与外在环境的交流(口头、书面、信息),决定成长的结果(外在环境)。“孟母三迁”就源于此吧。

说到旅游,大家都熟。旅游是人与自然的交流方式之一,工作一段时间后,几家知心朋友去旅游,旅游为了放松与享受,是一种亲身的体验:体验离家出门的每一步路,感悟大千世界的种种不同。旅游所追求的是一种有价值的体验呢?在一段时间的繁忙工作后,让自己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眼光得以开阔,见闻得以增长,人生得以丰富。在迷人的山水和朋友般的友情中去体会生命力、创造力的迸发,体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真、善、美。这种体验,将造就健康、完美的人格。同时旅游本身也是注重生活品质的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看看风景,吃吃美事,购购物,几天时间下来,早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渐渐淡忘了工作的压力,忘了工作中的不愉快,想到的更多的是亲情、友情,有很想回到学校工作的欲望。

再如: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的不正是用伟人、名人的思想、精神去激励学生吗?同时电视台、报纸等煤体也很重视对话栏目的开设。对话,不仅仅是消除误会那么简单,还是实现双赢的前提。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正好体现了交流的思想。交流——双赢的前提。事实上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学生更喜欢的老师排序如下:

1.漂亮大方有风度(良好的仪表); 2.不断接受新事物,给学生新奇感(有方法、兴趣广泛); 3.和蔼可亲,视学生为朋友,对学生负责任(对个人的关注、宽容); 4.每天都能注意到学生细节,尊重学生人格(尊重课堂里的每一个人、公正); 5.能听取学生意见,不乱发脾气(耐性、良好的品行); 6.教学有方、知识渊博,课上能面带笑容,讲课妙趣横生(幽默感)。7.能给学生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友善的态度); 8.教学生如何做人、有一些题外话(伸缩性)。

在这八条中,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能主动配合你的教学或者说你能配合学生的学习,那就是第7条,教师有友善的态度,和学生相处。不管你的年龄多大,只要能和学生沟通,减少代沟,定能实现师生的双赢,让老师实现专业化成长,让学生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应该说在这之前,我对教育工作的理解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如果谁把书教的好,谁就是优秀教师。现在想来,我的教育工作只能算是有教无育,几乎所有时间都是在教,时常思考的是我作为教师层面的工作做得如何,至于学生,我更关心的是他们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缺少了对教的主体——学生的关注,教的本质不是教,贵是育。教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变“教”为“不教”。

通过这次培训,我最大的体会是通过自己今后的努力去逐步实现幸福教学,教育并重,学生成材(充满个性地创造性人才)。

200872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cd2767248d7c1c708a145ce.html

《教育的含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