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

发布时间:2020-07-31 17:23: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饺子

蒋伟涛

【期刊名称】北京观察

【年(),期】2016(000)002

【总页数】3

其实人生就像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酸甜苦辣皆为滋味,毅力和信心正是饺子皮上的褶皱,人生中难免被狠狠挤一下,被开水煮一下,被人咬一下,倘若没有经历,硬装成熟,总会有露馅的时候。

不知道是不是快过春节的缘故,最近经常想起饺子来。可以说在中国,没有一种食物像饺子那样从制作到享用,是由全家齐齐参与的。饺子在我国影响深远,无数文人留下文章,著名散文家梁实秋先生还专门写过一篇散文《饺子》。

在当下的中国,对每个家庭来说,吃饺子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对二十多年前的普通乡村家庭,吃饺子并非常事。我是80后,很多同事认为那时候的中国乡村处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粮食年年丰收,还能有电视剧《老农民》里描述的偷吃饺子的场景吗?在我的记忆中,也就是1990年前的孩童时期,吃饺子在我家真的是不经常的。

听父母说,他们小时候吃饺子,不仅关心馅料,还关心饺子皮。那时候粮食匮乏,白面是难得一见的奢侈品,一般都是家里来了贵重的客人,才吃一次饺子,但是饺子皮是用豆子面或者红薯面做的,包出来的饺子是五颜六色的。父母的这种生活经历根深蒂固地印刻在我的脑子里,如影随形,因此,我始终把吃饺子作为饮食中的最高享受。

在我孩童时代,虽然经常吃饺子,但是吃肉馅饺子却是一种奢侈。记得我刚记事时,那一年春节别人家的鞭炮声在村子上空盘旋着,久久不能停息,而我却为吃肉馅饺子挨了一顿揍。可能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吧,这件事情我记得很清楚,当然我不是为了寻父母的仇,而是记住那段生活的艰辛和父母的不易,现在和我女儿讲起来,她都觉得是天方夜谭,不可理解。那年春节的两顿饺子,年三十中午吃的是猪肉馅的,但是家里不富裕,买的猪肉有限,还要招待客人,所以肉馅做的不多,只够家里吃一顿,年初一早上吃的饺子只能是素馅的,用豆腐、粉条、白菜做馅。当母亲把饺子盛在碗里,我咬了一口知道是素馅的,就把碗打翻在地上,说要吃肉馅饺子。父亲听见响声,急忙走过来,看见我把碗打翻在地,上来就给了我一巴掌,我倒在地上大哭。母亲也急忙跑过来,数说我的不是。至于后来的事情我已经记不得了。

儿时家中包饺子,是一件重大的事,父亲很早便动手和面,清水白面的比例,揉面及醒面的程度,如何恰到好处,他心中有数。最后父亲把和好的面放在盆里,用一块湿布盖上,防止干裂,这样面就妥当了。母亲把和好的面揉成长条,然后再揪成一个一个小块,用手掌压一下,就可以用擀面杖擀皮,饺子皮最好擀成中间鼓,四周薄。饺子包好了,一般放在高粱秆做的盖帘上,母亲在上边撒一些白面,防止饺子粘在上面。包饺子一般是全家齐上阵,剁馅、拌馅、揉面、擀皮、包捏、烧水、煮锅,忙成一团,大家不亦乐乎。

台湾唐鲁荪先生在《故园情》一书之《北平人三大主食——饺子、面条、烙饼》中写到,包饺子有两种方式,一个用,一个用。父亲慢慢出来的饺子呈半月形,很讲究,好看也好吃,但容易破。母亲出来的饺子呈尖圆形,不受看,但包起来很快,下饺子时不轻易煮破。所以我们家的饺子下好之后盛到盘子里,一看便知是谁包的。我总觉得还是的好吃,因为出来的饺子都带一道薄边,这是饺子皮最精彩的部位,少了它就不完美了。现在城市里都是饺子,饺子的极少见,实在是一种遗憾。

在我的记忆里,吃饺子大多是春节除夕的事情,在家乡豫东平原有一个传统,那就是春节大年三十中午和大年初一早上都要吃饺子。尤其是下饺子时要准时放鞭炮。大年初一的早上每家都会比谁家起得早,吃饺子早,当然放鞭炮也就早,这样就意味着来年好运能够及早到这个家里。我记得,每年除夕12点钟后,村子里就会有放鞭炮的声音,母亲不相信这一套,总觉得时间太早了,吃饭不好,每次大概都是四五点钟,天刚蒙蒙亮的时候起来煮饺子。头天晚上包好的饺子整齐地放在高粱盖帘上,等着在锅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升华自己的味道。锅里事先放好了水,母亲麻利地点火、烧秸秆,随着一声声带有韵味的风箱声在厨房中回荡,红红的火苗照在母亲的脸上,不一会工夫锅盖上就冒起一阵阵的水蒸汽。这个时候父亲已经把鞭炮挂在院子里,母亲利索地把饺子下到热水中,这个时候院子里也响起了鞭炮声,响彻整个村子上空,与村子里的鞭炮声一起汇合成欢乐的海洋,响彻通宵。

饺子在锅里,不一会的工夫就飘到了水面。看着那些各式各样的饺子一起在沸腾的锅里翻滚,心情也跟着沸腾了起来。母亲等到水烧开,往锅里添上准备好的凉水,反复三次烧开,饺子终于熟了。当热气腾腾的饺子从锅里盛出来,母亲把头三碗放在灶台上说,第一碗是给老天爷吃的,不准动;第二碗是给灶王爷吃的,也不准动;当然第三碗也不准动,是送给爷爷奶奶的。母亲说要趁着饺子还热乎,让我赶紧送到爷爷奶奶家。回来后才能吃盼望已久的饺子。包饺子的过程、做饺子的程序,每年都在每家每户如此重演着,但是庄户人家不觉得繁琐,觉得这是美好新生活的象征。这一碗碗饺子传递着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同根同源的文化,反复向后代传递着家族的亲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饺子不仅自己吃,还作为礼物送人,春节的饺子除了送给爷爷奶奶外,一般还往叔叔家送,叔叔也是让孩子送一碗给我们,这属于互换与互惠,可以尝尝其他家的饺子。在饥荒年,也许就是相互调剂一下口味,把自己家的肉馅饺子让亲戚吃一点,用互换的方式,可以避免施舍的感觉,让亲戚感到心理平衡,没有心理负担。这是中华民族普通老百姓的美德,可惜的是这样的做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慢地在乡村消失了。

过去春节很冷,有时候肉馅做好,可以多放几天,为的是能延长吃饺子的次数和时间,同时也是为了元宵节后给姥姥送饺子。母亲也不知道这个传统是什么时候就有的,但坚持每年都给姥姥送饺子。元宵节后,母亲选一个好日子,带上我,到集市上买一捆韭菜,骑着自行车去姥姥家送饺子。那时候没有冰箱,做好的肉馅十几天是会变酸的,姥姥特意在肉馅里多放些酱油,把酸味祛除掉。现在想一想这是很不健康的,但是二十多年前,姥姥和母亲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生活,每每想到我都会心痛。

包饺子不是女人的专利,在我老家豫东一带,基本上不论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都会包饺子。第一次包饺子是跟母亲学的,现在已记不得是多大岁数学习的了。但是母亲说那时候很小,我的两只手似乎总不听使唤,母亲就手把手地教我包,我也很用心地学,辛苦地练,慢慢地,包出来的饺子越来越漂亮。

到了九十年代,家里慢慢地富裕起来了,春节吃肉馅饺子的机会也多了,但是平时吃肉馅饺子的机会还不是很多。平时母亲为了调剂我们的营养和口味,经常做素馅饺子,夏天一般是韭菜馅的,冬天一般是白菜、萝卜馅的,韭菜和白菜见了盐,极易出水,不好包,于是母亲想了一招,在拌馅时放方便面和油条,把方便面和油条切碎,放在馅里,可以把多余的水分吸收起来,这样饺子里就没有多余的水分,吃起来口感很好,感觉像是肉馅的。春天的时候,地里菜不是很多,母亲也是想方设法做饺子。比如杨树花、洋槐花、榆钱、楮树花、荠菜等,都可以做馅。这些花和菜先用热水焯一下,挤干水分,切碎就可以当做饺子的主料。夏天,母亲把吃不完的苋菜晒干;秋天,母亲还把萝卜的叶子晒干,储存起来,当做冬天或者春节吃饺子的主料。

在北方吃饺子还有一些说法,比如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至日吃饺子破五吃饺子出门饺子进门面自在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等传统说法。上高中和大学期间,每一次我回家,母亲都会早早地在灶台前忙碌擀面、切面、煮面,还没有进家就已经闻到面条的香味,葱末、鸡蛋、手擀面,没有高档的作料,也没有复杂的工艺,吃起来却是津津有味。每次快到上学的时候,母亲也会早早地在灶台前忙碌着做饺子。看着劳累的母亲,吃着香香的饺子,母亲把她全部的爱都和在了面里,包在了饺子里,融进那浓浓的饺子汁里。

儿欲养,而母不待。由于患病,母亲50多岁就离开了我们。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不愿意回老家,尽管父亲依然在期盼着我。因为每次回去再也看不到妈妈包好饺子等我的情景了,无论家人怎么热情,总是难以抹去我心中的失落与忧伤!直到现在,每当我吃饺子的时候,我都会浮现出妈妈包饺子的身影,饺子的美味难以抵消儿子思念母亲的酸楚。

出门在外、朋友聚餐、家人团聚、逢年过节,饺子都会成为我家餐桌上必备的主食。我喜欢吃饺子,也喜欢包饺子,喜欢在包饺子时想着自己的心事,那一缕一缕的情思尽在圆圆的面片和拌馅之中,相信吃的人也一定能感受得到我的温暖情怀。我更喜欢除夕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的氛围,在欢声笑语之中一个个似乎还印着指纹的饺子就诞生了,它们是一个个快乐和幸福的吉祥物,一家人团团圆圆快快乐乐地在鞭炮声和祝福声中吃饺子是一年之中最幸福的事情了,吃在肚里,暖在心里。有了饺子,年也便更像是年。现在女儿六岁多,也跟着学会了饺子。我想中华民族吃饺子的习俗一定会一直流传下去。

春节前夕收到一则关于饺子的短信,内容很好,作为结语:其实人生就像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酸甜苦辣皆为滋味,毅力和信心正是饺子皮上的褶皱,人生中难免被狠狠挤一下,被开水煮一下,被人咬一下,倘若没有经历,硬装成熟,总会有露馅的时候。

责任编辑 刘墨非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c4af06d69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b.html

《饺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