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与陶行知儿童教育观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1-11-07 16:54: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25卷 第1期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月20日 V o l.25N o.1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 on M ar.20 2005 杜威与陶行知儿童教育观之比较王 燕①(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摘 要:杜威和陶行知在反对传统儿童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形成了他们各自的儿童教育观点,其核心是尊重儿童,解放儿童,儿童教育与生活和社会相联系。二者的儿童教育观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本文主要是对二者的儿童教育观进行对比研究。关键词:杜威;陶行知;儿童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05)01-0060-04  作为20世纪美国和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和陶行知都从反对本国传统旧教育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教育理论,特别是他们的儿童教育理论,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儿童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并且最终确立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的地位。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不仅仅把其教育观点停留在理论上,而且积极办学,在教学实践中推行自己的儿童教育观。因陶行知曾从师于杜威,二者的儿童教育观有一定的师承关系;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不同,他们的观点又呈现出许多不同之处。本文试将其二者的儿童教育观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一、共同的根基:反对传统的儿童教育杜威和陶行知均是在传统教育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从亲身的体验和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了传统的儿童教育给儿童的心理和正常成长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为此,他们从儿童的健康成长出发,对传统的儿童教育进行了批判。其共性表现在以下三点。1.抨击传统教育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脱离。杜威明确指出:“虽然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学校同社会生活的通常情况和动机如此隔离,如此孤立起来”,而且“只要成人认为一种好的知识,便拣成一块,硬把它装入儿童的心里面”。〔1〕因此说,尽管传统教育给了儿童许多东西,但却忽视了社会生活的需要,只“把教学看作将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和道德的洞穴中去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所以杜威认为,只有当教育同儿童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校成为一个理想的教育场所,因为儿童在雏形的社会生活情境中能够深切地感到了解事实、观念、原则和问题的重要意义。陶行知通过考察得出结论,无论是以前的“老八股”,还是当时的“洋八股”都与儿童的实际生活无关,儿童读的书与社会生活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旧学校用陈腐落后的四书五经造就书呆子。“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2〕陶行知用“教死书”、“读死书”概括了旧教育内容脱离实际,只限于那些陈旧落后、古板枯燥的书本;他用“死读书”概括了学生脱离实际生活,只像蛀虫一样抠书本;他用“读书死”概括了无数本来应该生机勃勃的儿童的身心却被那些像老古董一样的书摧残得只剩一架活动的躯壳。2.批判传统教育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由于传统的儿童教育是以教师、课本和课堂为中心,儿童只是被动地学,教师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儿童。杜威在《现代教育的趋势》一文中曾有过这样一段典型的描述:“因为把知识看作可以灌来灌去的现成东西,所以用死记的法子灌进去……又用背书和考试的法子来看灌进去了没有,来看那些被灌的儿童是否也能照先生的样子把装进去的东西拿出来摆架子”。因为采用“注入式”教学,使得儿童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状态之中,从而造成儿童就只有学习,而没有探究。陶行知吸收了杜威儿童教育思想的合理因素,・ 6・①收稿日期:2004-10-05作者简介:王 燕(1972-),女(汉族),河南开封市人,河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史专业2002级研究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be80233f111f18583d05a50.html

《杜威与陶行知儿童教育观之比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