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分析

发布时间:2017-03-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分析
——以人教版为例
彭州市升平镇博爱小学 巨芬芳

【摘要】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怀着特殊的感情。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时代开始,月亮便是轻盈美丽的象征、忧伤的寄托以及思念的信物。咏唱月亮的诗歌代代相传,月亮在中国诗歌中的意象是非常丰富的,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的古典诗词为基础,解读月意象频繁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原因,并深入、具体的分析月意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以及月意象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月意象 教学价值 审美思维 语文教学启示

月意象作为自然意象的一种,是历代文人吟咏不厌的对象,它灌注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近年来,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出现的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以月为意象的古诗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如《山居秋暝》、《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峨眉山月歌》、《旅夜书怀》《琵琶行》、《石头城》《虞美人》、《扬州慢》、《一剪梅》、《江城子》《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有关月亮的诗词中,不仅有圆月、弦月、残月,还有水中月、云边月、镜湖月,文中各种各样的月亮都在透射着一个丰富、广阔的心灵世界。

1 月意象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原因
1.1 月亮是古典诗词的经典意象 1.1.1 由月亮客观的美感特质决定
月亮从外形上看,它有阴晴圆缺变化,时而呈圆形,时而呈曲形,满月给人一种美满、丰盈的视觉印象,弯月给人一种柔美、回旋之感。从月光上看,月光或柔和,或银白,或微黄,有光亮却不刺目,给人一种清新淡雅,含蓄之美。新月如眉,让人想起楼阁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哀伤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凄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有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有雄浑高古之美。月亮的外观特征符合了中国人的审美世界,吸引了诗人的审美目光。因此,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诗歌。
1.1.2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月亮作为一种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成为内涵丰富的意象,并阐述、实现它的“言外之意”,使自然之月变成人文之月,这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质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1]月一旦进入诗词作品,就成了表达作家情感的一种意象。最早关于月亮的神话出现在《山海经》“月女子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2]同时,关于月亮流传最广的神话——嫦娥奔月,《淮南子》(高诱注中出现: “娥(嫦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3]伴随着古老神话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亮,它负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原始文化内容。
1.1.3 月意象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印迹
月亮以象征的形式贮存着我们祖先向文明迈进的历历往事,是千百年来我们祖先心灵的颤动印迹,是一种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他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原型。月亮就是中国的一种原型意象,原型意象又称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与浓缩,

一种“种族记忆”。它们以作家的文学文本为载体,通过一代代人的解读、阐述而传承,使我们得以窥见祖先的心灵,体味中国文化的博大与深远。 1.2 当今时代的要求
在社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浪潮下,人口、资源、环境以及道德风尚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所以人的灵魂塑造、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升华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社会上奉行的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群体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大众文化的风行,流失了经典的传统文化,青少年在文化浪潮中,变得更加关注物质生活,以世俗的、功利的、物质性的价值观作为未来的奋斗目标;青少年们在社会生活中呈现迎合潮流、趋向时尚、追求消费的一体化倾向,缺少一种对古人精神、对经典文化的关注。大众文化在很大的程度上挤压、肢解和腐蚀了青少年的个性,削弱了青少年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月亮作为一种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意象,随着人类漫长的种族记忆,渐渐合成一种感伤情愫意象,并把意义内容指向更深层的情感、思想。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内涵丰富的月意象能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材中频繁出现有关月意象的古诗词就显得合情合理。
1.3 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
高中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心理年龄都趋向成熟,在这一个趋向成熟的关键、特殊时期,学生个体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对未来有较多的幻想,并充满美好的憧憬;对生活充满了浪漫、热情及乐观。所以,在此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阶段的教育应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他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高中课标中强调了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尤其重视中华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
月意象作为一种经常出现、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意象,离学生的生活最近。因此,月意象最容易被学生理解,最容易激发他们审美情感,是学生最容易入手的意象。高中教材以月意象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月意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月意象不仅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且使学生愉快、轻松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 月意象的教学价值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月亮成了历代文人吟咏不厌的对象。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咏月之意象。这一丰富而独特的意象对高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 2.1 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我国现代教育目的规定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鉴赏、创造美的能力。[4]月亮作为一种具体的、鲜明的、生动的形象,它有着感染人、陶冶人的作用。
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的月光透过松林的间隙照进来,给湿冷、幽暗的森林带来些许的光亮,柔化了那黑暗中似有的僵硬。明月之下,清泉宛如白练流泻于山石之上,给周边的寂静添了几分灵动的色彩,使学生看到一个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同时,王维是一个熟谙禅学的佛教徒。禅学,作为他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胡应麟《诗薮》中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5]王维诗中的禅意,集中表现为空与寂的境界,在人世间诗人难以找到这种境界,便寄兴于空山寂

林,用宁静的心境去观照大自然。学生在静月与流水之中,不仅看见了一轮蒙上淡淡的禅意的月意象,而且体味到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进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了美的享受。月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气质、性格、情操以及信念,培养了他们的美好心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2、感受明月意象,发展审美思维能力
高中生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更加鲜明,但学生的审美思维的发展仍不成熟。[6]发展审美思维,就需通过文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诱发审美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月意象以空灵、飘渺为主要特点,学生很容易将月与个人、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同时,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有关月意象的诗歌,大多是借月想象,诗人的创造性思维以月意象为载体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就是借月想象最为成功的一位诗人。
从李白的浪漫主义气质、诗仙的文化性格来看,他必然选择月亮这一意象作为传情达意的载体。李白有着大气的宇宙境界,他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并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人生。月光的飞动虚无、缥缈迷蒙与诗人跳跃的心境、放浪的形骸十分吻合,这也是李白诗中多次出现月亮的原因。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里明亮澄净的月成了诗人的人生知己,借着皎洁空灵的月色,李白在月光中畅游。他与月亮结伴东游,在月光中尽情翱翔,肆意的歌咏情感。诗人保持自己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为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因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诗人在月光中想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同样,《将进酒》中李白与月同饮,并提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人生感慨,此诗中诗人倾泻着一种万古之愁、古往今来的永恒情感——就是如何在短促的一生中最大的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使生命取得永恒的意义。文中诗人借酒消愁,感叹圣贤的寂寞。并借月意象抒发了人生悲慨,透出诗人对人生的洒脱与超越。人生就须尽情享乐,与月共饮,此时之月尽览诗人洒脱、豪放的性格。学生通过对这一系列月意象的感悟、体验,和诗人一起走进月光,在月光中尽情洒脱、超越,随着诗人在月光中自由联想、想象,感受独特的明月意象,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并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审美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3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诗词最能牵动人的情感,让学生在文章中体验情感,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并丰富他们情感体验。月意象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之一,是丰富青少年情感体验的绝佳选择。 2.3.1 深情真挚的朋友之情
月亮是温馨、完美、和谐的象征,孤臣游子浪迹天涯之际,他们常常借月思人。月不仅仅是李白的人生知己,也是寄托朋友之间深情之物。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月儿虽圆,人却别离,思念挚友之情,因月而跃然纸上。李白《峨眉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在那秋高气爽的夜晚,月色柔美明亮,青山吐月,月映江水,诗人乍离故土,不免思念之情因月而生,江行见月,如见故人。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足见月之多情;但明月可亲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添诗人愁绪。友人远隔千山万水,相望却难相见,诗人只能共得一轮明月,托愁思是自然而然的事。 2.3.2 凄美哀婉的恋人之情
明月似乎与情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明月常用来烘托他们的离愁别恨。月意象通过它的暗示性与象征性,使人物形态与自然景致相照应,让学生获得广阔的联想空间,并且奠定浓重的愁绪。月夜是美好的,对“情人”来说却是漫长的,它引起了情人的相思情怀,并彻夜难眠。一轮满月,可引出浓重的思念之情和生离死别的遗恨。高悬夜空的明月能够跨越时空距离,无论是苦待闺中的思妇,还是远在他乡的游子,当他们在相思相忆却难相见

时,只能把满腹的离愁幽怨寄托在千里相共的明月身上。
满月之夜,清辉照人,花前月下。本是情侣们倾诉衷肠的美景良辰,但对于那些丈夫或情人远行,不得不独守空房的女子来说,却最容易触景生情,勾起无限的相思之苦、离情之恨、独居之凄切。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里的月不是朦胧的,而是明亮的,并与“楼阁”、“朱阁”相映成趣,使学生看到一位登楼望月的思妇形象。月满而人不圆,更衬出词人内心的哀伤。在月亮如霜的月光之中,楼阁清晰,显得更加高大孤立,此时词人登楼远眺,更是“伤高怀远几时穷”,心中的相思之情久久萦绕在心中。
苏轼在《江城子》中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月是明月,苏轼与妻子却天人永隔,但隔不断两人深厚的情意。在明月清光映照之下,只有孤坟、短松。但此种生死难断的深情,令人叹惋!这一轮圆月传递着所有情人的思念之情,此时月意象有一种思婉语悲的妙处。
月不仅寄寓情人分离后两地相忆的相思,也是情人在相互别离时必不可少的证人。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的“残月”寄予了离人多少落寞惆怅与伤心凄凉,面对离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之月,有凄切伤感的色调。在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微风之中,在残月黯然独守天际之下,此时词人不得不离开,月在词人的眼中是满满的伤感、凄凉。“残”,代表不圆满,天边呈现一弯残月,正是离别之人心理感情的生动写照。 2.3.3 仕途失意的文人之情
中国的诗人在政治上受打击,生活上遇困顿,多借月来发泄,此时月意象成了诗人孤独、寂寞心态的渲照者。当羁旅的惆怅、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灭、人生的诸多坎坷纷至杳来时,明月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寄托者。
唐代泰元年五月,诗人杜甫受人排挤,被迫辞去工部员外郎的职务,携家眷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经过渝州、忠州,《旅夜书怀》就作于旅途的舟中。诗中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星垂挂在远天,显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这江面远景,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月光照耀下大江是如此的宏大,但置身其间的细草、孤舟、诗人,却是这等的渺小,诗人的孤独凄怆之情由此而生。在景物之间的这种对比下,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更衬托出诗人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表现了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
白居易是一位心系老百姓的诗人,他才华超群、正直敢言,有月一般美好的品格。他在任官期间,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期间他所作的《琵琶行》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诗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诗人离别之时,江水之月是那样的凄凉悲楚,恰似诗人此时的心情,离别时并不愉快,内心凄苦一片。“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诗人离别时听见琵琶声,一曲听完后,四周寂静一片,唯有“江心秋月白”,这时的月诗人并未赋予主观情感,而是借月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艺。月光如水,琵琶声久久回荡,仿佛聆听仙乐一般。另外,琵琶女倾诉之句中,月亮也必不可少。“今天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明月成了琵琶女的寄情之物,月亮永远是那个月亮,清辉的光,它照得琵琶女心寒。年少时,纵情欢笑、无所事事,月光如水,曾经的岁月就在那一个个有月的夜晚中流逝,而如今下场堪惨。“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女内心的凄苦与悲痛无人可知,明月依旧,青春已逝,回忆年少往事,如梦一场,明月依旧明亮,可琵琶女内心凄苦一片,此时之月是“哀伤之月”“秋光冷月”不光琵琶女如此认为,白居易亦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在秋月映照之下,琵琶女与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在江水中沉沦的明月,不正是他们悲苦、漂泊的写照吗?
语文教材中这些情感的丰富月意象,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诗词中感悟人生、体验情感,体味那些深沉、哀婉、凄清的情感,对学生形成正确而丰富的情感价值观和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月意象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月意象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在许多诗人的诗歌作品中,月意象的内涵也日渐丰富,从而衍生出千姿百态的诗篇。清辉遍洒的月成了文人骚客们的宠儿, 是人类情感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月意象随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永远流传,并成了语文教材中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月意象除了在教学中有很大的价值之外,它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的启示。
3.1 运用月意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1.1 以月意象为载体,进行学生的人文教育
语文教学里的人文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人生观、情感体验、思想品质、文学修养等,月意象包涵了众多的人文因素,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出它的人文内涵,不要把语文课堂看成一成不变的,不只为考试而讲课,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以丰富的月意象为载体,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实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1.2 通过月意象的分析,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指出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强凋了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新认识和定位:审美教育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内容。
教师要深刻挖掘月意象这一审美对象,引导学生对美的因素的感受,使学生在初步感悟了诗歌的景物美之后;能层层递进,进而感悟韵律美;甚至意象美;进而更深刻的领悟意境美。教师可以通过对语文教材中月意象的分析,根据高中生的心理、认知、审美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2 借月意象启发学生对历史、人生、宇宙的辩证思考
世事变迁,唯有月如故。正如李白《把酒问月》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往今来,月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东升西落,清辉洒人间;人生代代,沧海桑田,而月亮依旧。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的辩证发展,月亮唤起了人们深沉的历史人生悲慨。因此,诗人们以他们那细腻的情怀,以月为证,写出了对历史、对世事沧桑、对人生的独特咏叹,学生通过对这些诗词的学习,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在主体与客体的世界的交流中,自觉地发现自己的价值、肯定自己的价值。 3.2.1 历史的深沉咏叹
刘禹锡《石头城》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城已空,潮寂,唯有旧时月仍在,昔时的繁华在这皎洁的明月映照下早已烟消云散,那轮明月见证了多少悲凉的历史,永远的注视着人间的变化。
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月,本无所谓冷热。月之“冷”是客观物象作用于词人心灵的感觉,使月似乎也懂得人间的苦难。残桥、冷月、凄情,构成了一种凄清空灵的境界。在月的照印下,昔日的繁华风流云散,如今只剩狼藉累累的扬州。词中“冷月”成了战乱的见证人,此时之月承载着时代的凝重伤感。那一轮冷月静静的看着昔日的繁华纵逝,人事骤变,抒发对朝代兴亡的哀伤之感。“冷月”是不变的永恒之月,观照着历史的变迁。 3.2.2 对人事沧桑的悲剧感慨


月亮被描写成永恒的时空意象,用来寄寓悲剧意识。南唐后主李煜在词《虞美人》中写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月亮曾经是故国夜空的一部分,而今又是现在他国的一部分。月作为永恒之物,永远挂在昨日今日的夜空之中,而今李煜却为虏,自身的经历和亡国破家的遭遇,那无边的愁绪借月倾泻而出。词人通过月意象,传达出了对故国无尽的思念,也传达了对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审视。永恒的月亮与变幻讯息的历史、短暂的人生一次次的对比,把人生的悲哀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又含蓄深绵。此词中的“秋月”像一面镜子,观照过词人纵情逸乐的欢颜,也映照出词人阶下囚的愁容,月光中积淀着词人绵绵无穷的怅恨。过去令词人神采飞扬的月光,而今变得冷艳刺目惨不忍睹,那其中包含多少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哀痛![7]
3.2.3 对宇宙、人生的辩证思考
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的辩证发展。月亮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唤起了人们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因此月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月亮孤悬天际,让人们产生一种寻求生命真谛的哲人式的感悟,它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处之月寄托了作者旷达、超脱的胸怀。虽然词人此时是第一次遭遇贬谪,初到黄州,心中难免承受着许多的痛楚。但当他面对东去的大江、东升的月亮,什么样的疼痛都变得微不足道。人生如梦,多少时间、旧事在流水与明月的见证之下流转,而渺小的人又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江中的一朵浪花,词人安静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容的坐看潮起潮落,没有一丝言语。他看到了无限的时空,有限的人生,再雄伟的人生在强大的造物者面前也骤然变得虚幻和荒诞。词人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了自己超旷自适的人生态度及生命内涵。
诗人和词人这种对历史、人生、宇宙的超脱思考,对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诗词的学习能辩证的看待历史的存在,能正确的对待人事的沧桑,能从容的看待人生中的苦难境遇。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不会一味的逃避,而是从容、乐观的看待磨难,积极乐观的寻找解决办法;当他们面对雄浑的历史时,不会一味的感慨自己的渺小、无助,而是拥有正确的历史观:人生本来如此,历史的永恒与个人的短暂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我们只需尽全力去努力奋斗,没有必要妄自菲薄。通过月意象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独特的历史月、人生月、宇宙月,并在这感受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深化、提升,形成自己独特的、正确的、辨证的、超脱的人生观、历史观、宇宙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仅仅被看做一个普通的星体。她伴随着神话的传说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生命情感和审美情感。月意象作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古典审美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月意象也将随着我们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永远流传,并在当代的文化浪潮中的,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赋予更多新的情韵。同时,月意象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学也产生重要、深刻的启示,并不断丰富着语文教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李丹.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3] 包莉秋.荣格的原型理论与中国月亮意象之比较研究[J].廊坊师范学报,2003,12(4. [4] 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6. [5] 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63. [6] 吕建国.大学心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05. [7] 吕辉.多情的月亮---高中课文古诗中“月意象”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1.

[8]姚敏.独自莫凭栏[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9] 语文(第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0] 语文(第五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1] 傅丽霞、张西玖.多维视角的语文解读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12]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3]刘怀荣、宋巧芸.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4]孙芬.高中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5]王金宝.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职业圈,2007,17. [16] 张溪琳.山月不知心里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17]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96. [18]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Analysis of moon image in the ancient poetry which belongs to Chinese textbook in high school ——Basing on Chinese textbook of People education press
Ju fenfang Literary and Journalism department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06100135
[Abstract] with the Chinese nation have always been a special feeling on the moon. Dating back to mythical time, for example‘ chang e fly to moon’. The moon is as symbol of beautiful and soft, as token of sad thoughts and miss. The poems of describing mo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moon image is very rich in Chinese poetry. And this article bases on the ancient poetry in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of people education press, explaining moon image why appears frequently in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analysing moon image what values in the high school teaching ,and enlightening of the Chinese teaching deeply and specifically . [Key words] Image of moon Teaching value Aesthetic thinking Enlightening of the Chinese teaching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b20b10f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d9.html

《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