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发布时间:2020-03-16 13:40: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离散数学辅助教材

概念分析结构思想与推理证明

第一部分

集合论

刘国荣

交大电信学院计算机系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

习题一 (第一章集合)

1. 列出下述集合的全部元素:

1A={x | x Nx是偶数 x15}

2B={x|xN4+x=3}

3C={x|x是十进制的数字}

[] 1A={2468101214}

2B=

3C={0123456789}

2. 用谓词法表示下列集合:

1{奇整数集合}

2{小于7的非负整数集合}

3{357111317192329}

[] 1{n n I ( m I)(n=2m+1)}

2{n n I n 0 n<7}

3{p p N p>2 p<30 ( d N)(d 1 d p ( k N)(p=k d))}

3. 确定下列各命题的真假性:

1

2

3 { }

4 { }

5{ab} {abc{abc}}

6{a,b}(abc{abc})

7{ab} {ab{{ab}}}

8{ab}{ab{{ab}}}

[]1)真。因为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

2)假。因为空集不含任何元素;

3)真。因为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

4)真。因为 是集合{ }的元素;

5)真。因为{ab}是集合{abc{abc}}的子集;

6)假。因为{a,b}不是集合{abc{abc}}的元素;

7真。因为{ab}是集合{ab{{ab}}}的子集;

8)假。因为{a,b}不是集合{ab{{ab}}}的元素。

4. 对任意集合ABC,确定下列命题的真假性:

1)如果ABBC,则AC

2)如果ABBC,则AC

3)如果A BBC,则AC

[] 1)假。例如A={a}B={ab}C={{a}{b}}从而ABBCAC

2)假。例如A={a}B={a{a}}C={{a}{{a}}},从而ABBC,但、AC

3)假。例如A={a}B={ab}C={{a}ab},从而ACBBC,但AC

5.对任意集合ABC,确定下列命题的真假性:

1)如果ABB C,则AC

2)如果ABB C,则A C

3)如果A BBC,则AC

3)如果A BBC,则A C

[] 1)真。因为B C xxB xC),因此AB AC

2)假。例如A={a}B={{a}{b}}C={{a}{b}{c}}从而ABB C,但A C

3)假。例如A={a}B={{ab}}C={{a{ab}},从而A BBC,但A C

4)假。例如A={a}B={{ab}}C={{ab}b},从而A BBC,但A C

6.求下列集合的幂集:

1{abc}

2{a{bc}}

3{ }

4{ { }}

5{{ab}{aab}{abab}}

[] 1{ {a}{b}{c}{ab}{ac}{bc}{abc}}

2{{a}{{bc}}{a{ab}}}

3{ { }}

4{ { }{{ }}{ { }}}

5{ {{ab}}}

7.给定自然数集合N的下列子集:

A={1278}

B={ x|x250}

C={x|x可以被3整除且0x30}

D={x|x=2KKIOK6}

列出下面集合的元素:

1) ABCD

2) ABCD

3) B\AC

4) A′∩B)∪D

[] 因为B={1234567}C={36912151821242730}D={1248163264},故此

1ABCD={12345678912151618212427303264}

2ABCD=

3B\AC={45}

4)(A′∩B)∪D={12345678163264}

8.设ABC是集合,证明:

1)(A\B=A\(B\C)

2)(A\B\C=A\C\B\C

3)(A\B\C=(A\C)\B

[证明] 1)方法一:(A\B\C

=AB′)∩C (差集的定义)

=A∩(B′∩C′) (交运算的结合律)

=A∩(BC)′ deMorgan律)

=A\BC (差集的定义)

方法二:对任一元素x∈(A\B\C,则x C,同时,xA\BxAx B

所以,xAx BC,即xA\BC),由此可见(A\B\C A\BC)。

反之,对任一元素xA\BC),则xA,且x BC,也就是说x Ax Bx C。所以x∈(A\B\C,由此可见A\BC A\B\C

因此A\B\C)。

2)方法一:(A\B\C

=A\BC (根据1))

=A\CB (并运算交换律)

=A\((CB)∩Ⅹ) 01律)

=A\((CB)∩(CC′)) 01律)

=A\C∪(BC′) (分配律)

=A\C\BC′) (根据1

=A\C\BC (差集的定义)

方法二:对任一元素x∈(A\B\C,可知xAx Bx CxA\C。又由x Bx B\Cx∈(A\C\B\C\B\C)。所以(A\B\C A\C\B\C)。

反之,对任x∈(A\C\B\C),可知xA\Cx B\C。由xA\C,可知xA x C。又因为x B\Cx C,可知x B。所以,x∈(A\B\C。因此(A\B\C A\B\C

由此可得(A\B\B\C A\B\C

3)方法一:(A\C\C

=A\BC (根据1))

=A\CB (并运算交换律)

=A\C\B (根据1))

方法二:对任一元素x∈(A\B\C,可知xAx Bx C。由为xAx C,所以,xA\C。又由x Bx∈(A\C\B。所以,(A\B\C A\C\B

同理可证得 A\C\B A\B\C

9. AB是Ⅹ全集的子集,证明:

A B A′∪B=X AB=

[](采用循环证法)

(1)先证A B A′∪B=X

方法一:A′∪B=A′∪(AB) (因为条件A B及定理4

=(A′∪A)B (∪的结合律)

=(AA)B (∪的交换律)

=XB (互补律)

=X (零壹律)

方法二:A B AB=B (定理4

B=AB (等号=的对称性)

A′∪B=A′∪(AB) (两边同时左并上A′)

A′∪B==(A′∪A)B (∪的结合律)

A′∪B=(AA)B (∪的交换律)

A′∪B=XB (互补律)

A′∪B= (零壹律)

方法三:因为A XB X,所以根据定理23 )就有A′∪B X;

另一方面,由于B A′∪B 及根据换质位律可得B A A′∪B,因此,由互补律及再次应用定理23 ),可得X=BB A′∪B,即X A′∪B

所以,A′∪B=X。

(2)次证A′∪B=X AB=

A′∪B=X (A′∪B)=X (两边同时取补运算′)

(A)′∩B=X de Morgan律)

AB=X (反身律)

AB=X (零壹律)

(3)再证AB= A B

方法一:A=AX (零壹律)

=A(BB) (互补律)

=(AB)(AB) (分配律)

=(AB) (条件AB= )

=AB (零壹律)

B (定理23)

方法二:AB= B=B (零壹律)

=B(AB) (条件AB=

=(BA)(BB) (分配律)

=(AB)(BB) (∪的交换律)

=(AB)X (互补律)

=AB (零壹律)

A B (定理42)

10. 对于任意集合ABC,下列各式是否成立,为什么?

1) AB=AC B=C

2) AB=AC B=C

[] 1)不一定。例如:A={a}B={ab}C={b}。显然有

AB=AC,但BC

2)不一定。例如:A={a}B={ab}C={bc}。显然有

AB=AC,但BC

11.设AB为集合,给出下列等式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

1) A\B=B

2) A\B=B\A

3) AB=AB

4) A B=A

[] 1A\B=AB′,由假设可知A\B=B,即AB=B。由此可知B=AB B′,故此B=BB=

由假设可知A=A\ =A\B=B= 。所以当A\B=B时有A=B=

反之,当A=B= 时,显然A\B=B

因此A\B=B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B=

2)设A\B≠∈ ,则有元素aA\B那么,aA,而由假设A\B=B\A。所以aB\A,从而a A,矛盾。所以A\B=,故A B。另一方面由B\A=A\B= 。可得B A。因此当A\B=B\A时,有A=B

反之,当A=B时,显然A\B=B\A=

因此,A\B=B\A的充要条件是A=B

3)由于AB=AB,从而A AB=AB B,以及B AB=AB A故此AB=AB,有A=B

5) 根据定理61)有A =A,由已知条件A B=A,可得A B=A

从而由对称差的消去律可得B=

反之,若B= ,则A B=A =A

所以A B=A的充分必要条件为B=

12. 对下列集合,画出其文图:

1) A′∩B

2) A\BC)′

3) A∩(B′∪C

[]

13. 用公式表示出下面图中的阴影部分

[]

14. 试用成员表法证明

1)(A B C=AB C

2)(AB)∩(BC AB

[] 1)成员表如下

A B C

A B

A B C

B C

A B C)

10

成员表中运算结果 C及A (B C)的两列状态表明,全集中的每一个体对它俩有相同的从属关系,故

(A B) C=A (B C)

1) 成员表如下:

A B C

AB

BC

(BC)

(AB)(BC)

B

AB

1

1

0

0

0

1

0

0

0

0

0

1

0

0

0

0

1

1

1

1

0

1

1

10

1

1

0

0

0

1

0

0

0

0

成员表中运算结果(AB)∩(BC)′及AB′的两列状态表明,全集中的每一个体,凡是从属(AB)∩(BC)′的,都从属AB′,故

AB)∩(BC)′ AB

注:自然数集N取为{123,……,n,……}



习题二(第二章 关系)

1.设A={123}B={ab}

1A×B 2B×A 3B×B 42B×B

[] 1A×B={1a1b2a2a),(3a),(3b}

2B×A={a1),(a2),(a3),(b1),(b2),(b3}

3B×B={aa),(ab),(ba),(bb}

42B={ {a}{b}{ab}}

2B×B{ {a}),( b),({a}a),({a}b),({b}a),({b}b),({ab}b}

2.使A A×A成立的集合A存在吗?请阐明理由。

[] 一般地说,使A A×A成立的集合A不存在,除非A=

否则 A ,则存在元素xA×A,故有y1y2A,使x=y1y2),从而y1y2A×A,故此有y1y2y3y4,使y1=y1y2),y2=y3y4),……。这说明A中每个元素x,其结构为元组的无穷次嵌套构成,这不可能。我们讨论的元素的结构必须是由元组的有限次嵌套构成。

3.证明A×B=B×A A= B= A=B

[] 必要性:即证A×B=B×A A= B= A=B

A×B= ,则A= 或者B=

A×B ,则A B ,因此对任何xA及任何yB就有(xy)∈A×B,根据A×B=B×A,可得(xy)∈B×A,故此可得xByA,因此而得A BB A,所以由 的反对称性A=B

充分性:即证A= B= A=B A×B=B×A 这是显然的。

4.证明(AB)×(CD=A×C)∩(B×D

[]证法一:(元素法)对任一(xy)∈(AB)×(CD xAByCD,于是xAxByCyD。因而(xy)∈A×C,且(xy)∈B×D,所以(xy)∈(A×C)∩(B×D)。因而(AB)×(CD A×C)∩(B×D

另一方面,对任一(xy)∈(A×C)∩(B×D),于是有(xy)∈A×C且(xy)∈B×D,因而xAyCxB yD。所以xABy∈(CD)。所以(xy)∈(AB)×(CD)。因而(A×C)∩(B×D AB)×(CD)。

综合这两个方面有(AB)×(CD=A×C)∩(B×D)。

证法二:(逻辑法)对任何x,y

(x,y)(AB)×(CD)

xAB yCD

(xA xB) (yC yD)

(xA yC) (xB yD) ( 的结合律、交换律)

(x,y)A×C (x,y)B×D

(x,y)(A×C)(B×D)

xy的任意性,可得:(AB)×(CD)= (A×C)(B×D)

5.下列各式中哪些成立,哪些不成立?对成立的式子给出证明,对不成立的式子给出反例。

1)(AB)×(CD=A×C)∪(B×D

2)(A\B)×(C\D=A×C\B×D

3)(A B)×(C D=A×C B×D

4)(A\B)×C=A×C\B×C

5)(A B)×C=A×C B×C

[] 1)不成立。设A={a}B={b}C={c}D={d},则(a-d)∈(AB)×(CD),但(a-d A×C)∪(B×D)。所以(AB)×(CD=A×C)∪(B×D)不成立。事实上有:(A×C)∪(B×D AB)×(C AB)×(CD)。

2)不成立。设A={a}B={b}C=D={c},则(ac)∈(A×C\B×D)但(ac A\B)×(C\D)。因而(A\b)×C\D=A×C\B×D)不成立。事实上有:(A\B)×(C\D A×C\B×D)。因为A\B AC\D ,故有(A×C\B×D A×C;又若(xy)∈(A\B)×(C\D)故此xA\B,从而x ByC\D,从而y D,故此(xy B×D综合这两方面,有(A\B)×(C\D A×C\B×D)。

3)不成立。设A={a}B={b}C={a}D={b},则(ab)∈(A B)×(C D),但(ab A×C B×D)。所以(A B)×(C D A×C) B×D)不成立。又设A={a}B={b}C={a}D={c} 则(ac)∈(A×C) B×D),但(ac A B)×(C D)。所以(A×C) B×D A B)×(C D)不成立。因此(A B)×(C D)与(A×C) B×D)无任何包含关系。总之(A B)×(C D=A×C) B×D)不成立。

4)成立。证明如下:对任一(xy)∈(A\B)×C,有xAx ByC 于是(xy)∈A×C,且(xy)∈(A\B)×C,且(xy B×C(否则xB),所以(xy)∈(A×C\B×C)。因而

A\B)×C A×C\B×C)。

又对任一(xy)∈(A×C\B×C),有(xy)∈A×C,且(xy B×C从而xAyCx B。即xA\ByC,故此(xy)∈(A\B)×C。所以(A×C\B×C A×B)×C

因而(A\B)×C=A×C\B×C)。

另一种证明方法:

A×B)×C

=AB′)×C(差集的定义)

=A×C)∩(B′×C)(叉积对交运算的分配律)

=A×C)∩(B×C)′

(因(B×C)′=B′×C))∩(B×C′)∪(B′×C′)

但(A×C)∩(B×C)′=((A×C)∩(B′×C))∪

=A×C)∩(B′×C))

=A×C)∩(B′×C)(差集的定义)

证法三:(逻辑法)对任何x,y

(x,y)(A×C) \ (B×C)

(x,y)A×C (x,y) B×C

(xA yC) (x B y C)

(xA yC x B) (xA yC y C) ( 的分配律)

(xA x B yC) (xA yC y C) ( 的结合律、交换律)

(xA x B) yC ( 的零壹律、 的结合律)

xA \ B yC

(x,y)(A \ B)×C

xy的任意性,可得:(A \ B)×C=(A×C) \ (B×C)

5)成立。证明如下:对任一(xy)∈(A B)×C,故此xA ByC于是xAx B,或者x AxB。因此(xy)∈(A×C B×C)。所以(A B)×C A×C B×C)。

对任一(xy)∈(A×C B×C)。则(xy)∈A×C且(xy B×C,或者(xy A×C且(xyB×C。因此xAyCx B,或者xByCx A。所以xA\B,或xB\A,并且yC,故此 xA ByC。因此(xy)∈(A B)×C,即(A×C B×C A B)×C

综合两方面、就有(A B)×C=A×C B×C

另一种证明方法:(A B)×C

=((A\B)∪(B\A))×C(对称差的定义)

=(((A\B)×C)((B\A)×C)(叉积对并运算的分配律)

=((A×C\B×C)∪(B×C\A×C))(根据4))

=A×C B×C)(对称差的定义)

6.设A={123}B={a},求出所有由AB的关系。

[]R0= R1={1a}R2={2a}R3={3a}

R4={1a),(2a}Rs={1a),(3a}R6={2a),(3a}R7={1a),(2a),(3a}

7.设A={1234}R1={13),(22),(34}R2={14),(23),(34},求:R1R2R1R2R1\R2R1′,ƊR1),ƊR2),R1),R2),ƊR1R2),R1R2

[]R1R2={13),(14),(22),(23),(34}

R1R2={34}

R1\R2={13),(22}

R1=A×A\R={11),(12),(14),(21),(23),(24),(31),(32),(33),(41),(42),(43),(44}

R1={123}R1={234}

R2={123}R2={34}

R1R2={123}R1R2={4}

8.对任意集合A及上的关系R1R2,证明

1R1R2=R1R2

2R1R2R1)∩R2

[] 1)一方面,由于R1R1R2R2R1R2根据定理1,有R1R1R2),R2R1R2)故

R1)∪R2R1R2

另一方面,若xR1R2)那么存在着yA,使(yx)∈(R1R2)因此(yx)∈R1,或者(yx)∈R2,从而xR1)或者xR2)于是x(R1) R2),所以R1R2R1)∪R2)。

11.设A={1234},定义A上的下列关系

R1={11),(12),(33),(34}R2={12),(21}

R3={11),(12),(22),(21),(33),(34),(43),(44}

R4={12),(24),(33),(41}

R5={12),(13),(14),(23),(24),(34}

R6=A×AR7=

请给出上述每一个关系的关系图与关系矩陈,并指出它具有的性质。

[]

1

R1是反对称的,传递的。

2

R2是反自反的,对称的。

3

R3是自反的,对称的,传递的,因此是等价关系。循环的 综合这两方面,就有(R1R2=R1)∪R2)。

2)由于R1R2R1R1R2R2,根据定理1,有R1R2R1),R1R2R2,所以R1R2R1)∩R2)反方向的包含不成立,反全由第7题可得,那里R1R2={4}R1)∩R2={234}{34}={34}因此

R1)∩R2R1R2

9.设An个元素的有限集合,请指出A上有多少个二元关系?并阐明理由。

[] A上有2n2个元关系。因为叉积A×An2个元素,因而A×A2n2个子集,而每个子集都是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

10.定义在整数集合I上的相等关系、“≤”关系、“<”关系,全域关系,空关系,是否具有表中所指的性质,请用Y(有)或N(元)将结果填在表中。

性质

关系

自反的

反自反的

对称的

反对称的

传递的

相等关系

Y

N

Y

Y

Y

≤关系

Y

N

N

Y

Y

<关系

N

Y

N

Y

Y

全域关系

Y

N

Y

N

Y

空关系

N

Y

Y

Y

Y

4

R4是反对称的,循环的。

5

R5是反自反的,反对称的,传递的。

6

R6是自反的,对称的,传递的,循环的。从而是等价关系。

7

12.设AA上的关系,证明

1R是自反的当且反当IAR

2R是反自反的当且仅当IAR=

3R是对称的当且反当R=

4) R是反对称的当且仅当RIA

5R是传递的当且仅当RRR

[] 1)必要性

R是自反的,则对任何xA,都有(xx)∈R,但是IA={xx|xA},所以IAR

充分性

IAA则由IA={xx|xA},可知对任何xA,都有(xx)∈R,所以R是自反的。

2)必要性

R是反自反的,则对任何xA,都是(xx R,从而(xx)∈R′,由IA={xx|xA} 可知IAR′。于是IARR′∩R= ,另外 IAR,所以IAR=

充分性

IAR= ,则R是反自反的。否则,不是反自反的,那么应存在某一x0A,使得(x0x0)∈R。但是(x0x0)∈IA,从而(x0x0 。这不可能,矛盾。

3)必要性,

R是对称的,则对任何(xy)∈R,就有(yx)∈R。于是根据逆关系的定义,可得(xy)∈,于是R对任何(xy)∈,由逆关系的定义,可得yx)∈R。再次利用R的对称性有(yx)∈R,于是R;综合两方面,有R=

充分性

R= ,则对任何(x y)∈R,由R=可得(xy)∈。从而由逆关系的定义,可知(yx)∈R这说明R是对称的。

4)必要性

R是反对称的,则对任何(xy)∈,即有(x y)∈R及(xy)∈,从逆关系的定义,就有(x y)∈R及(yx)∈R,因此,利用R的反对称性,可得x=y。于是就有(xy=xx)∈IA,所以RIA

充分性

R IA,则对任何(xy)∈R及(yx)∈R,从逆关系的定义,可得(xy)∈R及(xy)∈,也即(xy)∈R,利用R =IA可得xy)∈IA于是x=y。所以R是反对称的。

5)必要性

R是传递的,则对任何(xyRоR,由复合关系的定义可知,存在着yA,使(xy)∈R且(yy)∈R,从而利用R的传递性,可知(xy)∈R。所以

RоRR

充分性

RоR。从而利用RоRR可得(xy)∈R。所以R是传递的。

证法二:

1) ):对任何x

xA

(x,x)IA (IA是幺关系,因此是自反关系)

(x,x)R (R是自反关系)

所以 IA R

):对任何xA

xA

(x,x)IA (IA是幺关系,因此是自反关系)

(x,x)R (IA R)

所以,R是自反关系;

2) )首先 IA R

其次,对任何xyA,若

(x,y)IA R

(x,y)IA (x,y)R

x=y (x,y)R (IA是幺关系,因此是自反关系)

(x,x)R

则与R是反自反关系,(x,x) R矛盾。故IA R

因此,由包含关系 的反对称性,可得 IA R=

):对任何xA,若

(x,x)R

(x,x)IA (x,x)R (IA是幺关系,因此是自反关系)

(x,x)IA R

(x,x) (IA R= )

则与空集不含任何元素,(x,x) 矛盾。

故对任何xA(x,x) R

所以,R是反自反关系;

3) )对任何xyA

(x,y)R

(y,x)R (R是对称关系)

(x,y)

所以,R=

):对任何x,yA

(x,y)R

(x,y) (R=)

(y,x)R

所以,R是对称的;

4) )对任何xyA

(x,y)R

(x,y)R (x,y)

(x,y)R (y,x)R

x=y (R是反对称关系)

(x,y)IA (IA是自反关系)

所以,R IA

):对任何x,yA

(x,y)R

(x,y) (R=)

(y,x)R

所以,R是对称的;

13.设AB为有穷集合,RSA×BMR=xijm×nMS=yijm×n

1)为了RS必须且只须 i jxij yij

2)设MRS=Zijm×n,那么Zij=xijVyijI=12……,mj=12,……n.

3)设MRS=tijm×n,那么tij=xij^yij

i=12,……mj=12,……,n.

[] 由于AB是有穷集合,不妨设

A={a1a2……,am}B={b1b2,……,bn}

1)必要性

RS则对任何i{12,……,m},对任何j{12,……n},若(aibj)∈R,则R的关系矩阵MR=xijm×n中第I行第j列元素xij=1,根据RS,可得aibj)∈S,从而得S的关系矩阵MS=yijm×n中第I行第j列元素yij=1,由于是11故此xijyij;若(aibj RR的关系矩阵MR=xijm×n中第i行第j列元素xij=0,因此由S的关系矩阵MS=yijm×n中第j列元素yij0,可得xijyij。总之,有( i( j)xijyij)。

2)充分性

若( i( j)xijyij),则对任何(aibj)∈R,就有R的关系

矩阵MR=xijm×n中第i行第j列元素xij=1,由于xijyij,所以yij1,故此yij1这说明S的关系矩阵MS=yijm×n中第i行第j列元素yij1,因此必有

aibj)∈S,所以RS

2)对任何i{12,……,m},对任何j{12,……,n}Zij=1,则(aibj)∈RS,故此(aibj)∈R或者(aibj)∈S,于是xij=1或者yij=1。从而

bjS,于是xij=0yij=0。从而xijyij=0。因而Zij=xijyij=0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就有zji=xijyiji=12,……,mj=1,2,……n,。

3)对任何i{12,……m},对任何j{12,……,n}。若tij=1,则(aibj)∈RS,故此(aibj)∈S且(aibj)∈S,于是xij=1,且yij=1从而xijyij=1。因而tij=xijyij=1;若tij=0则(aibjRS,故此(aibjS,于是xij=0或者yij=0,从而xijyij=0。因而tij=xijyij=0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就有tij=xijyiji=12,……,mj=12,……,n

14.设A={1234}R1R2A上的关系,R1={11),(12),(24}R2={14),(23),(24),(32},求R1оR2R2оR1R1оR2оR1

[]

1

R1 R2

2

R2 R1

3

4

R1 R1 R1

15)设R1R2R3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R1R2,证明

1R1R3R2R3 2R3R1R3R2

[证明] 1)对任何(xy)∈R1R3,由复合关系之定义,必存在zA,使得(xz)∈R1且(zy)∈R3,利用R1R2可知(xz)∈R2且(zy)∈R3,再次利用复合关系之定义,有(xy)∈R2R3。所以R1R3R2R3

2)对任何(xy)∈R3R1,由复合关系之定义,必有zA,使得(xz)∈R3且(zy)∈R1,再由复合关系之定义,有(xy)∈R3R2。所以R3R1R3R2

16.设A是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在A上确定两个不同的关系R1R2

使得=R1=R2

因为,令R1= ,则R1R1= ,故此=R1=

R2=A×A,则=R2R2A×A=R2,故需证明R2R2οR2=。为此,对任何xyAxyA×A=R2,一定存在着zA(至少有z=xz=y存在),使(xz)∈A×A=R2且(zy)∈A×A=R2,故此(xyR2R2=,所以R2R2R2=。于是=R2=A×A

2)由于A是有限个元素的集合,是不心设A={a1a2,……an}

R1={aiaj|aiAajA|in|jn-|}

R2={anan)∪R1}

R1R2,即R1R1是不同的关系。我们来证明=R1=R2

a)先征=R1

若(aiaj)∈R1,则由R1的定义必定1in1in-1,并且一定存在着1kn-1(至少有k=j存在),使(aiak)∈R1且(akaj)∈R1,从而(aiaj)∈R1R1=。故此R1

若(aiaj)∈= R1R1,则存在着k1kn-1,使(aiak)∈R1且(akaj)∈R1,于是由R1的定义,必有1in1jn-1,从而根据R1的定义,有(aiaj)∈R1。故此= R1

综合两个方面,可得= R1

b)次证=R2

若(aiaj)∈R2,则由R2的定义,要么1in1jn-1,要么I=nj=n 1in1jn-1,则一定存在着1kn-1(至少有k=j存在),使(aiak)∈R2且(akaj)∈R2,从而(aiaj)∈R2οR2=;若i=nj=n,则(aiaj=anan)∈R2,那么(anan)∈R2,所以(aiaj=anan)∈R2οR2=因此R2=

若(aiaj)∈= R2οR2,则存在着k,使(aiak)∈R2且(ak ai)∈R2,于是由R2的定义,有k=n或者1kn-1

k=n,则由(aiak)∈R2必有I=n,所以无论1jn-1还是j=n,由R2的定义,有(aiaj=anaj)∈R2

1kn-1,则由(aiak)∈R2必有1jn-1故此(aiaj)∈R2总之证得= R2,综合两方面,我们证明了= R2

17.设R是集合A上的反对称关系,|A|=h,指了在R的关系矩阵中有多少个非零值?

[] 由第12题的4 R是反对称关系当且反当RIA,及|A|=n可知,在R 的关系矩阵中非零值最多不超过n个。

18.设R1R2是集合A上的关系,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性,并阐明理由。

1) 如果R1R2都是自反的,那么R1R2是自反的。

2) 如果R1R2都是反自反的,那未R1R2是反自反的。

3) 如果R1R2都是对称的,那末R1R2是对称的。

4) 如果R1R2都是反对称的,那末R1R2是反对称的。

5) 如果R1R2都是传递的,那末R1R2是传递的。

[] 1)真。由于R1R2R2都是自反的,因而对任何,都有(xx)∈R1,(xx)∈R2。因此,对任何xA,都有(xx)∈ R1R2。所以R1R2是自反的。

2)假。令A={ab}R1={ab}R2={ba}。那么R1R2={aa},它就不是A上的反自反关系。

3)假。令A={abc}R1={ab),(ba}R2={bc),(cb}。那末R1R2={ac},就不是A的对称关系。

4)假。令A={abcd}R1={ac),(bc}

R2={cb),(da}易证R1R2都是反对称关系。但是R1R2={ab),(ba}就不是A上的反对称关系。

5)假。令A={abc}R1={ac),(ba),(bc}R2={cb),(ac),(ab},易证R1R2都是传递关系,但R1R2={ab),(bb),(bc}就不是A上的传递关系。

19.设A={12345}RA×AR={12),(23),(25),(34),(43),(55}用作图方法矩阵运算的方法求rR),sR),tR)。

[] 1)作图法:

R的关系图 R)的关系图

SR)的关系图 tR)的关系图

因此:

rR={11),(12),(22),(23),(25),(33),(34),(43),(44),(55}

sR={12),(21),(23),(25),(32),(34),(43),(52),(55}

tR={12),(13),(14),(15),(23),(24),(25),(33),(34),(43),(44),(55}

2)矩阵运算法:

MrR==

MSR===

=MRοR=MRMR=

==MR=

因此rR),sR),tR)与1)作图法一致。

20.设RA×A,证明

1)(R+++R+2=R*

[证明] 1)一方面,由于(R++R+的传递闭包,所以R+R++;另一方面,由于R+R的传递闭包,故此R+是传递的。由于R+R+及传递闭包(R++是包含R+的最小传递关系,就有(R++R+(定理43);所以(R++=R+

2)一方面,由于(R**R*的自反传递闭包,所以R*R**;另一方面,由于R*R的自反传递闭包,故此R*自反的传递的。由于R*R*及自反传递闭包(R**是包含R*的最小自批传递关系,就有(R**R*(定理53))。所以(R**=R*

21.设A={1234}RAAR={12),(24),(34),(43),(33}

1)证明R不是传递的;

2)求R1,使 R1R并且R1传递的;

3)是否存在R2,使R2RR2R1并且R2是传递的。

[] 1)由于(12)∈R且(24R但(14 R,这说明R不是传递的。

2)由于R+是包含R的最小传递关系,所以,取R1=R+即为所求。现在来R+

R2={14),(23),(33),(34),}43),(44}

R3={13),(23),(24),(33),(34),(43),(44}

R4={13),(14),(23),(24),(33),(34),(43),(44}

故此R1=R+=RR2R3R4={12),(13),(14),(23),(24),(33),(34),(43)(44}(因为|A|=4有限)

其关系图如下:

R的关系图 R1的关系图

3)能。因为R1并非全关系(否则,当R1是全关系时,就找不到了),所以只要取R2=A×AA上的全关系就可满足R2RR2R,并且全关系R2显然是一个传递关系。

22.设A={1234……,9},定义A×A上的关系如下:

abRcd)∷ a+d=b+c

1) 证明RA×A上的等价关系;

2) [25]R

3) RA×A对吗?请阐明理由。

1[证明]

aR是自反的

对于任何(ab)∈A×A,由于a+b = b+a所以(abRab)。

bR是对称的

对于任何(ab),(cd)∈A×A,若(abRcd),则有a+d = b+c从而c+b+a,所以可得(cdRab)。

cR是传递的

对于任何(ab),(cd),(ef)∈A×A,若(abRcd),且(cdRef),于是有a+d = b+cc+f = d+e二式相加有a+f+c+d = b+e+c+d,两边同时减c+d,可得a+f = b+e,从而可得(abRef)。

综合(a)、(b)、(c)、说明RA×A上的等价关系。

2[] 因为{25}R = {ab|ab)∈A×AabR25}

= {ab|ab)∈A×Aa+5 = b+2}

= {ab|ab)∈A×Ab = a+3}

={14),(25,(36),(47),(58),(69))

3[] RA×A不对。因为RA×A上的关系,所以RA×A)×(A×A=

23.设A是一个非空集合,RA×A。如果RA上是对称的,传递的,下面的推导说明RA上是自反的:

对任意的abA,由于R是对称的,有:

aRb bRa

于是aRb aRbbRa,又利用R是传递的,得:

aRbbRa aRa

从而说明R是自反的。

上述推导正确吗?请阐明理由。

[] 上述推导不正解。推殖民地的谬论误在于假设A的每个元素都由R关联着A的某一别的元素。如果这不是真的,那么对称性的条件的假设就始终是假的,因此结论当然是假的。因而在一个空集上的空关系都是平凡的对称和可传递,但不是自反的。另外关系{aa,(bb,(ab),(ba}是自反的和传递的,但在集合{abc}上不是自反的。

24.设R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证明也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

[证明] 证法一:

a是自反的

对任意的aA,由于R是自反的,所以(aa)∈R,再由逆关系的定义有(aa)∈

b是对称的

对任何(ab)∈由逆关系的定义,有(ba)∈R,R的对称性,可得(ab)∈R,再由逆关系的定义,就有(ba)∈

c是传递的

对任何(ab)∈及(bc)∈,由逆关系的定义,有(ba)∈R及(cb)∈R根据R的传递性,可得(ca)∈R,再次由逆关系的定义,就有(ac)∈

综合(a)(b)(c)可知是等价关系。

证法二:

a是自反的:

对任何aa A

(a,a) R (R都是自反的)

(a,a)

所以,是自反的;

b是对称的:

对任何ab A(a,b)

(b,a) R

(a,b) R (R是对称的)

(b,a)

所以,是对称的;

c是传递的:

对任何abc A

(a,b) (b,c)

((b,a) R (c,b) R

((c,b) R (b,a) R ( 的交换律)

(c,a) R (R是传递的)

(a,c) (R是对称的)

所以,是对称的;

综合(a)、(b)、(c),可知A上的等价关系。

25.设R1R2都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

1)证明R1R2也是A上的等价关系;

2)用例于证明R1R2不一定是A上的等价关系(要尽可能小地选取集合A)。

[] 1)证法一:

aR1R2是自反的

对任何aA,由于R1R2都是A上的自反关系,所以(aa)∈R1aa)∈R2,因此(aa)∈R1R2

bR1R2是对称的

对任何的(ab)∈R1R2,就有(ab)∈R1且(ab)∈R2,由R1R2都是A上的对称关系,所以(ab)∈R1且(ba)∈R2,所以(ba)∈R1R2

cR1R2是传递的

对任何的(ab)∈R1R2及(bc)∈R1R2,就有(ab)∈R1,(ab)∈R2及(bc)∈R1,(bc)∈R2,于是(ab)∈R1且(bc)∈R1及(ab)∈R2且(bc)∈R2由于R1R2都是A上的传递关系,所以(ac)∈R1及(ac)∈R2因此(ac)∈R1R2

综合(a),(b),(c可知R1R2是等价关系。

证法二:

aR1R2是自反的:

对任何aa A

(a,a) R1 (a,a) R2 (R1R2都是自反的)

(a,a) R1 R2

所以,R1 R2是自反的;

bR1R2是对称的:

对任何ab A(a,b) R1 R2

(a,b) R1 (a,b) R2

(b,a) R1 (b,a) R2 (R1R2都是对称的)

(b,a) R1 R2

所以,R1 R2是对称的;

cR1R2是传递的:

对任何abc A

(a,b) R1 R2 (b,c) R1 R2

((a,b) R1 (a,b) R2) ((b,c) R1 (b,c) R2)

((a,b) R1 (b,c) R1) ((a,b) R2 (b,c) R2) ( 的结合律、交换律)

(a,c) R1 (a,c) R2 (R1R2都是传递的)

(a,c) R1 R2

所以,R1 R2是对称的;

综合(a)、(b)、(c),可知R1 R2A上的等价关系。

2)两个自反的(对称的)关系的并将是自反的(对称的),但是,两个传递关系的并却未必是传递的。我们就从破坏传递性出发来构造反例:

R1={aa),(bb),(cc),(ab),(ba}

R2={aa),(bb),(cc),(bc),(cb}

A={abc}时,R1R2显然都是等价关系。但是

R1R2={aa),(bb),(cc),(ab),(ba)(bc),(cb}都不是A上的等价关系,因为R1R2不传递:(ab)∈R1R2且(bc但(acR1R2;同样(cb)∈R1R2且(ba)∈R1R2,但(caR1R2

R1关系图 R2关系图 R1R2关系图

而且|A|不可能再少了。因为任何少于3个元素的集合上的自反,对称关系一定是传递的!

26.设RA上的等价关系,将A的元素按R的等价类顺序排列,请指出此等价关系R的关系矩阵MR有何特征?

[] A的元素按其上的等价关系R的等价类顺序排列,这样产生的等价关系R的关系矩阵MR,经过适当的矩阵分块,MR的分块矩阵将成为准对角阵,准对角阵的对角线上的每一块都是一个全1方阵,它正好对应于等价关系R的一个等价块。

27.设An个元素的有限集合,请回答下列问题,并阐明理由。

1) 有多少个元素在A上的最大的等价关系中?

2) A上的最大的等价关系的秩是多少?

3) 有多少个元素在A上的最小的等价关系中?

4) A上的最小的等价关系的秩是多少?

[] 1A上最大的等价关系是全关系R1=A×A={ab|aAbA}因此有n2个元素在A上的最大的等价关系R1中,因为所有n2个二元组都在R1=A×A中。

2A上的最大的等价关系R1的秩是1。这是因为A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有全关系R1=A×A,因此R1的等价块包含了A的所有元素,A的所有元素都在同一个等价块中。

3A上的最小的等价关系是么关系R2=IA={aaaA}因此它中有n个元素,即n自反对。

4A上的最小的等价关系的秩是n,因为么关系的每一个元素都自成一个等价块,每一等价块中也只有一个元素。

28.设R1R2是非容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对下列各种情况,指出哪些是A上的等价关系;若不是,用例子说明。

1) A×A\R1

2) R1\R2

3)

4rR1\R2 R1\R2的自反闭包)

5R1R2

[] 1)不是。设A={a},并且R1={aa},则R1A上的等价关系,但A×A\R1={aa\aa}= 就不是A上的等价关系,因为空关系不是自反的。

2)不是。设A={ab}并且R1={aa),(bb),(ab),(ba}R2={aa),(bb},则R1R2都是A上的等价关系,但是,R1\R2={ab),(ba}就不是A上的等价关系,因为R1\R2不自反。

3)是。

证法一:因R1是等价关系,因而R1是传递的,故此由第12题之5)有= R1R1R1。另一方面,结任何(ab)∈R1,由于R1是自反的,故此(bb)∈R1,从而由复合关系之定义,有(ab)∈R1R1,所以R1,从而=R1,因此由R1是等价关系,知也是等价关系。

证法二:

一方面,对任何ab A(a,b)

( c A)((a,c) R1 (c,b) R1)

( c A)((a,b) R1) (R1是传递的)

(a,b) R1(带量词的基本逻辑等价式:( x)p p)

所以, R1

另一方面,对任何ab A(a,b) R1

(a,b) R1 (b,b) R1) (R1是自反的)

(a,b)

所以,R1

综合这两方面,就有=R1

4)是。设A={abc}R1={aa),(bb),(cc),(ab),(ba),(ac)(ca),(bc),(cb}R1={aa),(bb)(cc)(aa)(ca},则R1R2都是A上的等价关系。

R1\R2={ab),(ba),(bc),(cb}

rR1\R2={aa),(bb),(cc),(ab),(ba),(bc),(cb}因此rR1\R2)不是A上的等价关系,因为rR1\R2)不是传递的,(ab)∈rR1\R2)且(bc)∈rR1\R2),但是(acrR1\R2)。

5)不是。令A={abc}R1={aa),(bb),(cc),(ab),(ba}R2={aa),(bb),(cc),(ab),(ba),(bc),(cb),(ac}不上的等价关系,因为R1R2不对称,(ac)∈R1R2,但(caR1R2

29.设A={1234},请指出A上所有等价关系是多少?并阐明理由。

[] A上的等价关系共有14个。根据A上的划分与A上的等价关系一一对应的原理,我们只需求出A上有多少个划分就行了。

{{a}{b}{c}{d}}型划分,一个;

{{ab}{c}{d}}型划分,六个;

{{ab}{cd}}型划分,三个;

{{abc}{d}}型划分,四个;

{{abcd}}型划分,一个。

总计:1+6+3+4+1=15

30.设A={123456},确定A上的等价关系R,使此R能产生划分{{123}{4}{56}}

[] 这样的R={11),(22),(33),(12),(21),(13),(31),(23),(32),(44),(55),(66),(56),(65}

R的关系图

31.设R是集合A上的关系

R是循环∷=( aA)( bA)( cA)(aRbbRc cRa

证明:R是自反的和循环的,当且仅当R是等价关系。

[] 证法一:

必要性

R是自反的和循环的,我们来证R是等价关系,为此证明

aR是自反的。

必要性条件所给。

bR是对称的

对任何(ab)∈R,由于R是自反的,所以(bb)∈R,再根据R是循环的可得(ba)∈R

cR是传递的

对任何(ab)∈R,(bc)∈R由于R是循环的,所以(ca)∈R,利用R是对称的,就得到(ac)∈R

充分性

R是等价关系,我们来证R是自反的和循环的。

1R是自反的。

R是等价关系,故R是自反的。

2R是循环的

对任何(ab)∈R,(bc)∈R,由于R是传递的,所以(ac)∈R

由于R是对称的,(ca)∈R

证法二:

)

aR是自反的:已知;

bR是对称的:

对任何ab A(a,b) R

(a,b) R (b,b) R (R是自反的)

(b,a) R (R是循环的)

所以,R是对称的;

cR是传递的:

对任何abc A(a,b) R (b,c) R

(c,a) R (R是循环的)

(a,c) R (R是对称的)

所以,R是传递的;

综合(a),(b),(c)可知R是等价关系;

)

aR是自反的:

因为R是等价关系,所以R是自反的;

bR是循环的:

对任何abc A(a,b) R (b,c) R

(a,c) R (R是传递的)

(c,a) R (R是对称的)

所以,R是循环的;

32.设∏1和∏2是非空集合A的划分,说明下面各种情况哪些是A的划分?哪些不是A的划分?哪些可能是A的划分?并阐明理由。

1)∏1∪∏2

2)∏1∩∏2

3)∏1\2

4)(∏1∩(∏2\1))∪∏1

[] 1)可能。如果∏1=2,则∏1∪∏2A的划分;如果,∏1≠∏2,则∏1∪∏2不是A的划分;例如A={ab},∏1={{a}{b}},∏2={{ab}},但∏1∪∏2={{a}{b}{ab}}就不是A的划分,因为{a}{ab}={a} ,就不是A的划分,因为{a}{ab}={a}

2)可能。如果∏1=2,则∏1∩∏2A的划分;如果,∏1≠∏2,则∏1∩∏2不是A的划分;例如A={ab},∏1={{a}{b}},∏2={{ab}},∏1∩∏2= ,就不是A的划分。

3)可能。如果∏1∩∏2= ,则∏1\2=1A的划分;如果∏1∩∏2 ,则∏1\2不是A的划分;例如A={abc}1={{a}{b}{c}},∏2={{a}{bc}},∏1∩∏2={{a}}因此∏1\2={{b}{c}}就不是A的划分。因为{b}{c}={bc}A

4)是。因为(∏1∩(∏2\1))∪∏1= ∪∏1=1,是A的划分。

33.对下列集合上的整除关系画出哈斯图,并对3)中的子集{236}{246}{4812}找出最大元素,最小元素,极大元素,极小元素,上确界,下确界。

1{1234}

2{236122436}

3{123456789101112}

[]

1)的Hasse 2)的Hass

3)的Hasse图中可以看出,

{236}的最大元素为6;极大元

素也为6;极汴元素为23;上确界为6;下确界为1;没有最小元素。

{246}的极大元素为46;最小

素为2;极小元素也为2;上确界为12

下确界为2

{4812}的极大元素为812;最小元素为4;极小元素也为4;下确界为4;没有最大元素;没有上确界。

性质

集合

最大元

最小元

极大元

极小元

上界

下界

上确界

下确界

{2,3,6}

6

6

2,3

6,12

1

6

1

{2,4,6}

2

4,6

2

12

1,2

12

2

{4,8,12}

4

8,12

4

1,2,4

4

34.对下面半序集合(A)的哈斯图,写出集合A及半序关系的所有元素。

[] A={0123456}

={00),(01),(02),(03),(04),(05),(06),(11),9220,(25),(33),(35),(44),(46),(55),(66}34

35.设R是集合X上的半序关系,A X,证明R∩(A×A)是A上的半序关系。

[].证法一:令R1=R∩(A×A),则R1 A×A,所以R1A上的关系,我们只需证明在AR是自反的,反对称的,传递的即可。

aR1是自反的

对任何aA,由于A X,所以aX,由于RX上是自反的,故此(aa)∈R;由于aA,显然(aa)∈A×A;所以(aa)∈R∩(A×A),即(aaR1

bR1是反对称的

对任何(aa)∈R1且(ba)∈R1,由R1= R∩(A×A),故有(ab)∈R且(ba)∈R,以及abcA。利用R的传递性,可得(ac)∈R,利用acA可得(ac)∈A×A,所以(ac)∈R∩(A×A),即(ac)∈R1

证法二:令R1=R (A A),由于R (A A) A A,所以R1 A A,因此R1A上的关系。

R1是自反的

对任何a a A

(a,a) R (a,a) A A (RX上的自反关系及A X)

(a,a) R (A A)

(a,a) R1 (R1的定义)

所以,R1是自反的;

R1是反对称的

对任何a,b A

(a,b) R1 (b,a) R1

(a,b) R (A A) (b,a) R (A A) (R1的定义)

((a,b) R (a,b) A A) ((b,a) R (b,a) A A)

((a,b) R (b,a) R) ((a,b) A A (b,a) A A) ( 的结合律、交换律)

((a,b) R (b,a) R) (基本逻辑蕴涵式:p q p)

a=b (R是反对称的)

所以,R1是反对称的;

R1是传递的

对任何a,b,c A

(a,b) R1 (b,c) R1

(a,b) R (A A) (b,c) R (A A) (R1的定义)

((a,b) R (a,b) A A) ((b,c) R (b,c) A A)

((a,b) R (b,c) R) ((a,b) A A (b,c) A A) ( 的结合律、交换律)

((a,c) R (a,c) A A (R是传递的,全关系A A是传递的)

(a,c) R (A A)

(a,c) R1 (R1的定义)

所以,R1是传递的;

综合①、②、,可知R1A上的半序关系。

36.设(A1)和(A2)是两个半序集合,定义A×B上的关系3如下:对于a1a2A,,b2B

a1b1),(a2b2)∈3 a1a2)∈1b1b2)∈2

证明3A×B上的半序关系。

[].证法一:对于任何(ab)∈A×B,就有aAbB,从而利用1及的自反性,可得 aa)∈1且(bb)∈2因此由3的定义,可知((ab),(ab))∈3

b3是反对称的

对任何((a1b1),(a2b2))∈3及((a2b2),(a1b1))∈,由3的定义,可知(a1a2)∈1且(a2a1)∈1及(b1b2)∈2且(b2b1)∈2利用12的反对称性,可得a1=a2b1=b2,因此(a1b1=a2b2)。

c3是传递的

对任何((a1b1),(a2b2))∈3及((a2b2),(a3b3)))∈3,由3的定义,可知(a1a2)∈1且(a2a3)∈1及(b1b2)∈2且(b2b3)∈2。利用12的传递性,可得(a1a3)∈1及(b1b3)∈2。再次利用3的定义,可得((a1b1),(a3b3)))∈3

证法二:

3是自反的

对任何(a,b)(a,b) A B

a A b B

(a,a) 1 (b,b) 2 (12都是自反的)

((a,b),(a,b)) 3 (3的定义)

所以,3是自反的;

3是反对称的

对任何(a,b)(c,d) A B

((a,b), (c,d)) 3 ((c,d), (a,b)) 3

((a,c) 1 (b,d) 2) ((c,a) 1 (d,b) 2) (3的定义)

((a,c) 1 (c,a) 1) ((b,d) 2 (d,b) 2) ( 的结合律、交换律)

a=c b=d (12都是反对称的)

(a,b)=(c,d)

所以,3是反对称的;

3是传递的

对任何(a,b)(c,d)(e,f) A B

((a,b), (c,d)) 3 ((c,d), (e,f)) 3

((a,c) 1 (b,d) 2) ((c,e) 1 (d,f) 2) (3的定义)

((a,c) 1 (c,e) 1) ((b,d) 2 (d,f) 2) ( 的结合律、交换律)

(a,e) 1 (b,f) 2 (12都是反对称的)

((a,b), (e,f)) 3 (3的定义)

所以,3是传递的;

综合①、②、,可知3A B上的半序关系。

37.对于非空集合A,是否存在这样的关系R,它即是等价关系又是半序关系?若有,请举出例子。

[] 有。只有一种,那就是A上的幺关系IA,它即是等价关系,又是半序关系。

证法一:否则,如果有aAbAab,使得(ab)∈R,那么由R是对我的就将有(ba)∈R,再由R是反对称的,就得到a=b,矛盾。这个矛盾说明同时为等价关系和半序关系的R只能是幺关系IA

证法二:设R即是一等价关系,又是一半序关系。则

一方面,对任何元素a,bA

(a,b) R (a,b) R (b,a) R (R的对称性)

a=b (R的反对称性)

(a,b) IA

所以,R IA

另一方面,对任何元素aA

(a,a) IA (a,b) R (R的自反性)

所以,IA R

综合这两方面,有 R=IA

38.对于下列每一种情况,举出有限集合和无限集合的例子各一个。

1) 非空半序集合,其中某些子集没有最大元素;

2) 非空半序集合,其中有一子集存在最大下界,但没有最小元素;

3) 非空序集合,其中有一子集存在上界,但没有最小上界。

[] 1)(a)令A={abc},则(2A )为半序集,其中子集

B1={{c}{ab}}

B2={{b}{ac}}

等均没有最大元素;

b)半序集(N,≤)

的子集B1={x|x=2nnN}

B2={P|PNP为素数}

等均没有最大元素;

2)(a)令={123491415}

1”为整除关系,a|b∷=a整除b

则(A1)为半序集合,其中子集

B={491415}有最大下界1,但没有

界小元素。(b)半序集(R,≤)的子集B=01={ x|xRox1 }

有最大下界0,但没有最小元素。

3)(a)令A={1233042},“1”仍为2)的(a)所定义的整除关系。则(A1)为半序集,其中子集

B={23}有上界3042,但没有最小上界。半序集(Q,≤)的子集

B={ x|xQ0x =有上界2等,但无界小上界(若有最小上界,必为,但 Q)。

39.指出下面的集合中,哪些是半序集合,线序集合或良序集合?

1)(2N

2)(2{a}

3)(2

[] 结果如下表

半序集合

线性序集合

良序集合

2N

Y

N

N

2{a}

Y

Y

Y

2

Y

Y

Y

其中:YyesNnot

40.设RA上的二元关系,若R是自反的,对称的,则称R为一个

1) 举出两个相容关系的例子

2) R1R2A上的相容关系,那么R1R2R1R2A上的相容关系吗?

请阐明理由。

[]1)(a)令A={ba||beddogletegg}

R={xy|xyAxy含有相同的字母}RA上的相容关系。

b)令A={2166243375648455}

R={xy|xyAxy含有相同的数字}RA上的相容关系。

2)证法一(aR1R2A上的相容关系。因为

R1R2是自反的

对任何aA,由于R1R2都是相容关系,所以R1R2都是自反的,从而(aaR1,(aa)∈R2故(aa)∈R1R2

R1R2是对称的

对任何(ab)∈R1R2,可得(ab)∈R1且(ab)∈R2。由于R1R2都是相容关系,所以R1R2都是对称的,从而(ba)∈R1且(ba)∈R2故此(ba)∈R1R2

bR1R2A上的相容关系。因为

R1R2是自反的

对任—aA,由于R1R2都是相容关系,所以R1R2都是自反的,从而(aa)∈R1,(aa)∈R2,故此(aa)∈R1R2

R1R2是对称的

对任何(ab)∈R1R2,可得(ab)∈R1或(ab)∈R2。由于R1R2都是相容关系,所以R1R2都是对称的,从(ba)∈R1或(ba)∈R2,故此(ba)∈R1R2。完(1996120日)

证法二(aR1R2A上的相容关系。因为

R1R2是自反的

对任何aa A (a,a) R1 (a,a) R2 (R1R2都是自反的)

(a,a) R1 R2

所以,R1 R2是自反的;

R1R2是对称的

对任何ab A(a,b) R1 R2 (a,b) R1 (a,b) R2

(b,a) R1 (b,a) R2 (R1R2都是对称的)

(b,a) R1 R2

所以,R1 R2是对称的;

综合①、②,可知R1 R2是相容关系;

bR1 R2A上的相容关系。因为

R1 R2是自反的

对任何aa A (a,a) R1 (a,a) R2 (R1R2都是自反的)

(a,a) R1 R2

所以,R1 R2是自反的;

R1 R2是对称的

对任何ab A(a,b) R1 R2 (a,b) R1 (a,b) R2

(b,a) R1 (b,a) R2 (R1R2都是对称的)

(b,a) R1 R2

所以,R1 R2是对称的;

综合①、②,可知R1 R2是相容关系;



习题三(第三章函数)

1.在下列关系中,哪些级构成函数?

1{xy|xyNx+y10}

2{xy|xyRy=x2}

3{xy|xyRx=y2}

[] 1)不能;1)能;3)不能。

2.下列集合能否定义函数?若能,指出它的定义域和值域。

1{1,(23),(2,(34)),(3,(320))}

2{1,(23),(2,(34)),(1,(24))}

3{1,(23),(2,(34)),(3,(23))}

4{1,(23),(2,(34)),(3,(14)),(4,(14))}

[] 1)能,(f={123},(f={23),(34),(14)。}

2)不能;

3)能,(f={123},(f={23}

4)能,(f={1234},(f={23),(34),(14}

3.在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单射的、满射的、双射的?

1fNNfn=n2+1

2fN{01}fn=

3fNNfn=

4fN2Nfmn=mn

5fRRfx=3x-17

6fN\{0}Rfn=log10n

7f:(2x2→(2A2fA1A2=A1A2A1A2

[] 1)单射;2)满射;3)即不是单射,也不是满射;4)满射;5)双射;6)单射;7)即不是单射,也不是满射。

4.设AB为有限集合,|A|=m|B|=n,为使下面的结论为真,mn应满足怎样的条件?

1) 存在从AB的单射函数;

2) 存在从AB的满射函数;

3) 存在从AB的双射函数;

[] 1mn2mn3m=n

5.对下称每一组集合XY,构造从XY的双射函数。

1) X=01),Y=02

2) X=IY=N

3) X=NY=N×N

4) X=I×IY=N

5) X=RY=0,∝)

6) 6X=-11),Y=R

7) 7X=[01]Y=

8) 8X=2{abc}Y={01}{abc}

[] 1)构造f:(01)→(02),fx=2xx∈(01

f-1:(02)→(01),f-1x=x∈(02

2)构造fINfn= nI

f--1NIf—1n= nN

3)构造f1NN×Nf1n=k+1L+1nN

这里k满足2|n22|n,…,2K|n2K+1nkN{0}

l=[n/2K-1] l=N{0}

N×NN,(kl=n klN

这里n=2k-12l-1+1

编码方法如下图所示:

1 3 5 7 9 11 13 15

11

2

12

6

13

10

14

14

15

18

16

22

17

26

18)……

30

21

4

22

12

23

20

24

28

25

36

26

44

2),7

52

28)……

60

31

8

32

24

33

40

34

56

35

72

36

88

37

104

38)……

120

41

16

42

48

43

80

44

112

45

144

46

176

47

208

48)……

240

51

32

52

96

53

160

54

224

55

288

56

352

57

416

58)……

480

61

64

62

192

63

320

64

448

65

576

66

704

67

832

68)……

96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53)的图(a

构造f2f1NN×N

其中:m满足不等式mm+1)<nm+1)(m+2),mN{0}

其中:

编码方法如下图所示

1 2 6 7 15 16 28

11

3

12

5

13

8

14

14

15

17

16

27

17

30

21

4

22

9

23

13

24

18

25

26

26

31

2),7

43

31

10

32

12

33

19

34

25

35

32

36

42

37

49

41

11

42

20

43

24

44

33

45

41

46

50

47

62

51

21

52

23

53

34

54

40

55

51

56

61

57

72

61

22

62

35

63

39

64

52

65

60

66

73

67

85

71

72

73

74

75

76

77

……

53)的图(b

4)构造fIINfrs=n rsI

其中:k=| r |+| s |

l=1+2kk+1

n=

f-1NI×If-1n=rs),nN

其中:寻找k满足不等式1+2kk-1)<n1+2kk+1

l=1+2kk+1 | n1 |k,则令 r =n1

n1=n-l-3k+1=3k-1-l-n s=k-| r |

n2=n-l-k+1=k-1-l-n | n2 |k,则令 r=-n2

s= -k-| r |

5)构造fR→(0,∞),fx=exxR

f-1:(0,∞)→Rf-1x=lnxx∈(0,∞)

6)构造f:(-11)→R fx= -x∈(-11

f -1R→(-11), f -1x= x[01]

7)构造f[01] f=goh

其中:h[01] →,hx=x+1),x[01]

g

gx=

这里r1r2,…,rn是该区间内所有的有理数。

于是:f –1=h –1og –1f –1[01]

其中:g-1

g-1x=

r1r2,…,rn…∈为该区间内所有有理数。

h –1[01]

h –1x=4x-= 4x-1

8)构造:f2{abc}{0I}{abc}

fB=g B2 {abc}(或B{abc}

g{01}{abc}={h | h{abc}{01}}

g满足{x | x{abc}g∧(x=1}=B

或者更明确地:

f =g 0 g 0a=0 g 0b=0 g 0c=0

f{a}=g 1 g 1a=1 g 1b=0 g 1c=0

f{b}=g 2 g 2a=0 g 2b=1 g 2c=0

f{c}=g 3 g 3a=0 g 3b=0 g 3c=1

f{ab}=g 4g 4a=1g 4b=1 g 4c=0

f{ac}=g 5g 5a=1g 5b=0 g 5c=1

f{bc}=g 6g 6a=0g 6b=1 g 6c=1

f{abc}=g 7g 7a=1g 7b=1 g 7c=1

于是f –1{0I}{abc}2{abc}

f –1g=BB={x | x{abc}gx=1}

或者f –1g0= f –1g1={a}f –1g 2={b} f –1g 3={c}

f –1g 4={ab}f –1g 5={ac};;f –1g 6={bc}f –1g 6={abc}

117

89

65

45

29

17

31

49

71

97

127

(-5,3)

88

(-4,3)

64

(-3,3)

44

(-2,3)

28

(-1,3)

16

(0,3)

8

(1,3)

18

(2,3)

32

(3,3)

50

(4,3)

72

(5,3)

98

(-5,2)

63

(-4,2)

43

(-3,2)

27

(-2,2)

15

(-1,2)

7

(0,2)

3

(1,2)

9

(2,2)

19

(3,2)

33

(4,2)

51

(5,2)

73

(-5,0)

85

(-4,0)

61

(-3,0)

41

(-2,0)

25

(-1,0)

13

(0,0)

5

(1,0)

11

(2,0)

21

(3,0)

35

(4,0)

53

(5,0)

75

(-5,-1)

112

(-4,-1)

84

(-3,-1)

60

(-2,-1)

40

(-1,-1)

24

(0,-1)

12

(1,-1)

22

(2,-1)

36

(3,-1)

54

(4,-1)

76

(5,-1)

102

(-5,-2)

142

(-4,-2-)

111

(-3,-2)

83

(-2,-2)

59

(-1,-2)

39

(0,-2)

23

(1,-2)

37

(2,-2)

55

(3,-2)

77

(4,-2)

103

(5,-2)

133

(-5,-3)

178

(-4,-3)

142

(-3,-3)

110

(-2,-3)

82

(-1,-3)

58

(0,-3)

38

(1,-3)

56

(2,-3)

78

(3,-3)

104

(4,-3)

134

5,-3

168

(-5,-4)

(-4.-4)

(-3,-4)

(-2,-4)

(-1,-4)

(0,-4)

(1,-4)

(2,-4)

(3,-4)

(4,-4)

(5,-4)

54)的图

6.设fg是由数,fg并且(gƊf),证明f = g

[证明] 因为已知fg,故只需证明gf即可得f=g。为此用反证法。

假设gf,从而存在着(xy)∈g,使得(xyf。由(xy)∈g可知xƊg),根据已ƊgƊfxƊf)。于是存在着y1,使得(xy)∈f。又从已知fg,可得(xy1)∈g。由于g是函数,根据函数是后者唯五的关系这个定义,就得到y=y1。从而(xy)∈f,与反证假设(xyf矛盾,这个矛盾说明假设错误,于是必有

gf

7.设fg是函数,证明也是函数。

[] 只需证明对任何x Ɗfg)存在着唯一的y,使得(xy)∈fg即可。

a)存在性

若有x Ɗ,由于fg是由数,因而也是关系,所以也是一个关系,从而应有y存在,使(xy)∈fg.

fg是空集,自然Ɗfg=Ø,从而对任何xx Ɗfg)。

b)唯一性

若存在着y1y2,使(xy1)∈fg,(xy2)∈fg,则(xy1)∈f且(xy2)∈f ,由f是由数,后者唯一就可得y1=y2

8.设fXY是函数,ABX的子集,证明:

1fAB=fA)∪fB

2fABfA)∩fB

3fA\fBfA\B

[证明] 1)若yfAB)则有xAB,使fx=y。即有xA或者xB,使fx=y。若xA,使fx=y,则yfA);若xB,使fx=y,则yfB)。总之yfA)或yfB),从而∪fB)所以,

fABfA)∪fB

yfA)∪fB),则yfA)或者yfB),若yfA),则存在着x1A,使fx1=y即存在着x1AB,使fx1=y,故yfAB);若yfB),则存在着x2B,使y=fx2),即存在着x2AB,使y=fx2),故y∈(AB)。总之,yfAB)。所以

fA)∪fBfAB)。

因此 fAB= fA)∪fB)。

2)若y∈(AB),则存在着xAB使y=fx)。即xAxB,使y=fx)。从而yfA)且yfB),从而yfA)∩fB)。所以

fABfA)∩fB)。

fXXX={1234}f={14),(23),(34),(42}。并且取A={12}B+{23},则AB={2}fA=fB={34}fAB={3}。从而fABfA)∩fB)是严格真包含。因此等号一般不成立。

3)设y是任一使得yfA\fB)的元素。那么有某-xA使得fx=y但是,对每个zB,都有yfz)。因此xA\B,并且由于y=fx),这就是推出yfA\B)。由y是任意的,这就建立了

fA\fBfA\B

X={12345} fXXf={15),(24),(32),(45),(51}。取A={123}B={34},则A\B={12},于是fA={542}fB={25}fA\B={54}fA\fB={4}。由于{4}{54} 故此fA\fBfA\B)是真包含,等号不成立。

9.设fXY,定义函数gY2X,使得对任意的yY

gy={xX | fx=y}

证明:如果f是满射函数,则g是单射函数。

[证明] 对于任意的y1y2Yy1y2,我们来证gy1)≠gy2)。首先我们来证gy1)≠Øgy2)≠Ø。由于fXY是满射函数,故此存在着x1x2X,使得fx1=y2因此x1gy1={xX | fx=y1}x2gy2={xX | fx=y2},所以gy1)≠Øgy2)≠Ø。其次来证gy1)∩gy2=Ø。否则,此交集非空,则存在着xX,使xgy1)∩gy2),从而xgy1)且xgy2),于是fx=y1fx=y2,从而y1=y2y1y2的取法矛盾,因此这样的x不存在,gy1)∩gy2。最后,gy1)≠gy2)。否则,gy1=gy2),则gy1)∩gy2=gy1Ø ,矛盾。因此g是单射函数

10.设fRRfx=x2-1gRRgx=x+2

1)求foggof

2)说明上述函数是单射、满射还是双射的?

[] 1fogRR 对于任意xR

fog)(x=fgx))=fx+2=x+22-1=x2+4=3

gofRR 对任意xR

gof)(x=gfx))=gx2-1=x2-1+2=x2+1

2)(afog不是单射的

因为(fog)(-x+4))=x+42-4x+4+3

=x+4)(x+4-4+3

=x+4x+3

=x2+4x+3

=fog)(x

但是,除x=2外,一般-x+4)≠x,故此fog不是单射函数。

bfog不是满射的

因为(fog)(x= x2+4x+3

=x+22-1

-1

故此fog=[-1+]R。所以fog不是满射的。

c)综合(a)、(b)、fog也不是双射的。

dgof不是单射的

因为(gof)(-x=-x2+1

=x2+1

=gof)(x

但是,除x=0外,一般-xx,故此gof不是单射的。

fgof不是满射的

因为(gof)(x=x2+11,故此gof=[1+] R。所以gof不是满射的。

g)综合(d),(f),gof当然也不是双射的。

11.设A={1234}

1) 作双射函数fAA,使fIA,并求f 2f 3f –1fof -1

2)是否存在双射函数gAA,使gIAg2=IA

[]1)定义fAAf={12),(23),(34)(41}则显然f是双射的且fIA={11),(22),(33),(44}

f=5-x

f2=ff={13),(24),(31),(42} f2=x

f3=ff2={14),(21),(32),(43} f3=5-x

f –1={14),(21),(32),(43} f –1=5-x

ff –1={11),(22),(33),(44}=IA ff –1= IA

2)存在。定义gAAg={12),(21),(34),(43}则显然gfgIAg是双射的,但是有

g2=gg={11),(22),(33),(44}=IA

12.设| X | = n ,从XX的双射函数P数为集合X上的

整数n称为置换的。一个n阶置换PXX,用如下形式表示:

P= Pxi)∈X

给定三阶置换P=,求逆置换P-1PP-1的复合PP-1

[] P-1=

PP-1=

=

13.设A是无限集合,B是有限集合,回答下列问题并阐明理由

1) AB是无限集合吗?

2) AB是无限集合吗?

3) A\B是无限集合吗?

[] 1)不是。因为ABB,而B是有限集合,所以AB是有限集合。

2)是。因为ABA,而A是无限集合,所以AB是无限集合。

3)是。因为A是无穷集合,因此A含有一可数子集A1,从而A=A1A2这里A2=A\A1。于是A\B=A1A2\B=A1\B)∪(A2\B)。由(另一证法否则A\B有限,则A=A\B)∪B两个有限集合之并仍为有限矛盾)于任何可数集中取出有穷个元素之后,剩下的集合仍旧是可数集,故此可数集A1与有限集合的差A1\B仍是一可数集,因此由A\B=A1\B)∪(A2\BA1\B,即知A\B中含有一可数子集A1\B。所以A\B是无限集合。

14.设ABCD为集合,若ACBD,证明A×BC×D

[证明] 由于ACBD,所以由等势的定义知存在着二个双射函数gAChBD。从而我们可构造一个双射函数:

fA×BC×D

对于任何(ab)∈A×B fab=ga),hb))

于是f是双射函数,其逆函数为

f –1C×DA×B

对于任何(cd)∈C×Df –1cd=g 1c),h –1d))

因此,

A×BC×D

15.设ab为任意实数,ab,证明[01][ab]

[证明] 构造函数 f[01][ab]

fx=b-a)·x+a x[01]

此函数是双射的,其逆函数为

f –1[ab][01]

f –1x=x[ab](由于abb-a0

因此[01][ab]

16.计算下列集合的基数

1{abc|abcI}

2)所有整系数的一次多项式集合;

3{ab|abRa2+b2=1}

4)实数轴上所有两不相交的有限开区间组成集合。

[] 1|{abc|abcI}|= 因为整数集I是可数的(参见第5题的2)。又从{abc| abcI}=I×I×I为三个(有限个)可数集的叉积,因而是可数的。

2)所有整系数的一次多项式集合={ax+b|abI},因此

|{ax+b|abI}|=|{ab|abI}|=|I×I|=

3|{ab|abRa2+b2=1}|= 。因为存在着双射函数:

S{ab|abRa2+b2=1}[01]

Sxy= xy)∈{ab| abRa2+b2=1}

其中

其逆函数S-1[01] {ab|abRa2+b2=1}

S-1x=cos2πxSin2πx),x

因此|{ab|abRa2+b2=1}=|[01]|=

4)实数轴上所有两两不相交的有限开区间组成的集合的基数是

因为我们可在每个开区间中任取一有理数与此区间对应,由于这此开区间是两两不相交的,因而不同的区间就对应于不同的有理数(实际上是建立了一个单射),故所述开区间类与有理数集的一子集等势,从而或是有限的或是可当选的;但不可能是有限的。因为已知每个开区间都是有限的,而有限个有限开区间的并仍是有限集(有限开集),从而必能包含在区间与它之内的每个有限开区间的均不相交,符合所述开区间类的条件,故而应在此大区间之内,矛盾。所以这类开区间是可数的。

17.找出三个与N等势的N的真子集。

[] A={2n | nN}N. 双射函数fAN

fm=mA 这是所有偶自然数集合。

B={2n=+1|nN}N,双射函数gBN

gm=mB,这是所有奇自然数集合。

C={Pi| iNPiNPi为第i个素数}N,素数是无限多的。否则,只有有限个,不妨设为P1,…,Pk,从而来考虑

M=4P1P2Pk+1

这个数,因为P1MP2M,…PkM,从而M不能分解成素数这积,说明M又是一另外的素数,与素数只有P1P2,…,Pk个矛盾。所以C是可数的,CN等势。

18.证明 1)设A为有限集,B为可数集,则A×B为可数集。

2)设AB为可数集,则A×B是可数集。

3)设A是不可数无限集合,BA的可数子集,则(A\B)≈A

4)设A是任意无限集合,B是可数集,则(AB)≈A

[证明] 1)由于A为有限集,B为可数集,故可设

A={a0a1a2,…,an}

B={b0b1b2,…,bn}

从而AB={aibj| ai AbjB1injN}

从而可建立A×BN的双射fA×BN

n+1j+i

faibj=nj-1+i,(aibj)∈A×B

其逆函数为:NA×B

f –1m=aibj mN

其中i=

j=

因此,A×B为可数集。

2)因AB为可数集,故可设

A={a1a2,…,an}

B={b1b2,…,bn}

从而A×B = {aibj|aiAbjBiNjN}

存在着从A×BN的双射gA×BN,对(aibj)∈A×B

gaibj=

其逆由函数可见第53)的函数f2所以AB是可数的。

3)首先A\B不可能是有限集合,否则由A=A\B)∪BB是可数集合,根据有限集与可当选集之并集为可数集(可数集去掉有限集仍为可数集的逆用),可知A是可数集,与已知A是不可数集矛盾。所以A\B是无限集合,因此包含一可数子集C={c1c2,…cn},即CA\B

B是可数集,故此不妨设B={b1b2,…bn,…}可建立从AA\B的双射如下:

gAA\B

gx=

因此A\BA

4)由于B是可数集,不妨设B={b1b2,…bn,…}。由于A是无限集合,因此存在某一可数集CA\B,不妨设

①若A\B是有限集合故AB=A\BB是可数集即A是无穷集,故故此

ABxA

②若A\B是无穷集合则

C=c1c2,…cn,…)

从而可建立从ABA的双射如下:

fABA

fx=

所以ABA(完) 96125

离散数学习题解

第二部分

代数系统

习题四 第四章代数系统

1.设I为整数集合。判断下面的二元关系是否是I上的二元运算

a+={xy),z|xyzIz=x+y}

b)-={((xy),z|xyzIz=xy}

c)×={((xy),z|xyzIz=x×y}

d/={((xy),z|xyzIz=x/y}

eR={((xy),z|xyzIz=xy}

f={((xy),z|xyzIz= }

gmin = {((xy),z|xyzIz=maxxy}

hmin = {((xy),z|xyzIz=minxy}

iGCD = {((xy),z|xyzIz= GCDxy}

jLCM={((xy),z|xyzIz= LCMxy}

[] a)是。由于两个整数之和仍为整数,且结果唯一,故知+I2II上的一个二元运算。

b)是。由于两个整数之差仍为整数,且结果唯一,故知一:I2II上的一个二元运算。

c)是。由于两个整数这积仍为整数,且结果唯一,故知xI2II上的一个二元运算。

d)不是:例如若x=5y=6,则z=x/y=5/6I;当y=0z=x|y=x/0无定义。

e)不是。例如若x=2y= -2,则z=xy=2 –2==;若x=y=0,则z=xy=0,则z=

g)是。由于两个整数中最大者仍为整数,且结果唯一。故知maxI2II上的一个二元运算。

h)是。由于两个整数中最小者仍为整数,且结果唯一。故知minI2II上的一个二元运算。

i)是。由于两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仍为整数,且结果唯一。故知GCDI2II上的一个二元运算。

j)是。由于两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仍为整数,且结果唯一。故知LCDI2II上的一个二元运算。

注:两个整数ab的最大公约数GCDab)定义为同时除尽ab的正整数中最大的一个;两个数ab的最小公倍数LCMab)定义为同时是ab的正倍数中最小的一个。

2.设X={x | x=2nnN}问普通数的加法是否是X上的二元运算?普通数的乘法呢?

[] 普通的加法运算不是XX上的二元运算,因为存在着x1=2Xx2=22X,使x1+x2=2+22=6X

普通的乘法运算是X上的二元运算,因为对于任意的x1=Xx2=X,这里n1n2N,都有x1·x2=·=X(因为n1+n2N)。

3.设<X* >是代数系统,*X上的二元运算,若有元素elX,使,有el*x=x,则称el是关于*的左幺元。若有元素erX,使,有x * el=x,则称er是关于*的右幺元。

a) 试举出公含有左幺的代数系统的例子。

b) 试举出仅含有左幺的代数系统的例子。

c) 证明:在代数系统中,若关于*有左幺元和右幺元,则左幺元等于右幺元。

[] a) 构造代数系统<X>如下:

X={abcd}*X×→XX,其运算表如下:

*

a

b

c

d

a

d

a

b

c

b

a

b

c

d

c

a

b

c

c

d

a

b

c

d

则此代数系统含有左幺元bd,但不含右幺元。

b) 构造代数系统* >如下:

X={1234} *: X×→XX,其运算表如下:

*

1

2

3

4

1

1

2

4

3

2

2

1

3

4

3

3

4

1

2

4

4

4

2

3

则此代数系统含有右幺元1,但不含左幺元。

c) [] 因为代数系统<X*>关于*运算存在着左、右幺元,eierX

el = el * er = er

4.设*>是代数系统,*X上的二元运算。若有元素OlX,使 xX,有Ol*x=Ol是关于*的左零元。若有元素OrX,使 xX,有x*Or=Or,则称Or是关于*的右零元。

a) 试举出公含有左零元的代数系统的例子。

b) 试举出仅含有左零元的代数系统的例子。

c) 证明:在代数系统中,若关于*有左零元和右右零元,则左零元等于右零元。

[] a) 构造代数系统*>如下:

X={abc}*X×XX,其运算表如下:

*

a

b

c

a

a

a

a

b

b

b

b

c

b

c

a

ab都是左零元,但没有右零元。

b) 构造代数系统*>如下:

X={123}*:X×→XX,其运算表如下:

*

1

2

3

1

2

3

3

2

3

1

3

3

1

2

3

3是右零元,但没有左零元。

c) [] 因为代数系统*>关于*运算存在着左、右零元,OlOrX,则

Ol=Ol*Or=Or

5.当给出一个代数系统的二元运算表时,如何从表上判断这个二元运算是否满足结合律,是否满足交换律,是否有幺元,是否有零元,每个元素是否有逆元。

[] 在一个代数系统*>中,

1) 运算*满足结合律,当且仅当在运算表中,对任何xyXx行每个元素与y*积对应的等于xy列每个元素的*积。

2) 运算*满足交换律,当且仅当运算表关于主对角线是对称的。

3) 运算*有幺元,当且仅当存在一元素,它所对应的行和列依次与运算表的行和列相一致。

4) 运算*有零元,当且仅存在一元素,它所对应的行和列中每个元素都是蛇自己。

5) 若运算*有幺元,X中每个元素x有逆元,当且仅当存在一元素yY,使得x所在行,y所在列的元素以及y所在行,x所在列的元素都是幺元。

6.设<X*>是代数系统,*X上的二元运算,e是关于*的幺元。对于X中的元素x,若存在yX,使得y*x=e,则称yx的左逆元。若存在zX,使得x*z=e,则称zx的右逆元。指出下表中各元素的左、右逆元的情况。

*

a

b

c

d

e

a

a

b

c

d

e

b

b

d

a

c

d

c

c

a

b

a

b

d

d

a

c

d

c

e

e

d

a

c

e

[] a是幺元;b的左逆元和右逆元都是c;即bc互为逆元;d的左逆元是c而左 逆元是bb有两个左逆元cde的右逆元是c,但e没有左逆元;c有两个左逆元be有两个右逆元bd

7.设<X*>是代数系统,*X上的二元运算。 xyX,有x*y=x。问*是否满足结合律,是否满足交换律,是否有幺元,是否有零元,每个元素是否有逆元。

[] a) *运算满足结合律

因为对任何xyzX,都有

x*y*z=x*y=x=x*y=x*y*z

b) *运算不满足交换律

因为对于二个元素xyX,有x*y=xy*x=y。所以当X包含多于一个元素时,能使xy,从而x*yy * x

c) 没有幺元

因为若有幺元eX存在,则对任何xX,应有e * x * e,但是e * x= ex * e=x,于是推得x=e,当X中包含多于一个元素时,就会有x e,矛盾。

d) 没有零元,仿c) 保证。

e) 对于每个元素都没有逆元。因为没有幺元存在。

并且若存在一个元素aX,使得对每个元素xX,都有一个元素yX,使y * x=x * y=a,则有y=x=a,当X中包含多一个元素时,这将不总是成立的(只在x=a,且a具有幂等性时才成立)

8.设*>是代数系统,*N上的二元运算, xyNx * y=LCMxy)。问*是否满足结合律,是否满足交换律,是否有幺元,是否有零元,每个元素是否有逆元。

[] a) *运算满足结合律

因为,对于任何xyzN

x*y* z =LCM (x * y),z)

= LCM (LCMxy),z)

= LCM (xyz

= LCM (xy * z

= LCM (x * y),z)

= x * (y * z)

注:关于LCMLCMxy),z= LCMxyz)我们可证明如下:

C1=LCMxyz),d= LCMxy),从而C1=LCMdz),

C2= LCMxyz),因此只需证C1=C2即可,为此

由于C2= LCMxyz),故此x | C2y |C2z | C2,因此由d= LCMxy)及x | C2y |C2,从d2的最小性有dC2于是d |C2(否则C2=kd+r0rd,由于x |dy | dx | C2y | C2,故有x | ry | r,这与d=LCMxy)的最小性矛盾)。即d|C2z|C2故此由C1=LCMdz)的最小性,可知C1C2

另一方面,由C1= LCMdz)知d |C1z|C1,又由d=LCMxy)知x |dy | dy | d,因此有x|C1y|C1,并且z | C1。因而C2=LCMxyz)的最小性可 C2C1

所以,C1=C2。同理可证LCMxLCMyz))=LCMxyz)。

b) *运算满足交换律

因为 对于任何xyN

x * y=LCMxy

= LCMyx

=y * x

c*运算有幺元1N

因为,对于任何xN

x * 1=LCMx1

=x

=LCM1x

=1 * x

d*运算没有零元。因为0 N

e)对于每个元素xX,若x1,则对每个元素yN,都有x*y=y*x=LCMxy)≥x1,故此没有逆元素。

9.设<X*>是代数系统,*X上的二元运算。XX中的任一元素,若有x*x=x,则称x

*是可结合的,且 xy X,当x*y=y*x时,有x=y

证明:X中每个元素都是幂等元。

[] 对于任何xX,令xi=x*xxj=x,于是

xi*xj=x*x*x

=x*x*x)(结合律)

=xj*xi

从而由怕给性质,有xi=xj,即x*x=x

因此,由x的任意性,可知X中每个元素都是幂等元。

10.设>是代素系统,分别是X上的两上二元运算。若 xX,有xy=x。证明关于是可分配的。

[] 对于任何xyzX

x y z=x y

=x y

=y z x=y x=y x)(z x

因此代数系统 > 关于 是可分配的。

11.设<X >是代数系统, 分别是X上的两上二元运算。e1e2分别是关于 的幺元,且 对于满足分配律, 对于 满足分配律。证明: xX,有x x=xx x=x

[] a)先证 e1 e1=e1

e1 e1=e1 e1 e1 e1 幺元)

=e2 e1e1 e1 e2 幺元)

=e2 e1 e1 的分配)

=e2 e1 e1 幺元)

= e1 e2 幺元)

b)次证 e2 e2 = e2

e2 e2 =e2 e2 e2 e2 幺元)

=e1 e2 (e2 e2) e1 幺元)

=e1 e2 e2 的分配)

= e1 e2 e2 幺元)

=e2 e1 幺元)

c)最后,我们来证x x=xx x=x

x x=x e2 x e2 e2 幺元)

=x e2 e2 的分配)

=x e2 (利用(b))

=x e2 幺元)

x x=x e1 x e1 e1 幺元)

=x e1 e1 的分配)

=x e1 (利用(a))

=x e1 幺元)

证法二:

x=x e2 e2 的幺元)

=x e2 e1 e1为幺 元)

=x [e2 e1e2] e2 幺元)

=x [e2 e1 e2 e2] 的分配律)

= x [e2 e2 e2)) e1 幺元)

= x e2 e2 e2 幺元)

=x e2 x e2 分配律)

=x x e2 幺元)

x=x e1e1 的幺元)

=x e1 e2 e2 幺元)

=x [e1 e1 e2] e2 幺元)

=x [e1 e1 e1 e2] 的分配律)

= x [e1 e1 e1] e2 幺元)

= x e1 e1 e1 幺元)

=x e1 x e1 分配律)

=x x e1 幺元)

12.设X={abcd} 分别是X上的两个二元运算,其运算表如下:

算表如下:



a

b

c

d

a

a

a

a

a

b

a

b

a

b

c

a

a

c

c

d

a

b

c

d

a

b

c

d

a

a

b

c

d

b

b

b

d

d

c

c

d

c

d

d

d

d

d

d



S1={bd}S2{ad}S3={bc},问1 >2 >3 >,分别是 >的子代数系统吗?为什么?

[]



13.设< X*>*X上的二元运算。若 abcX,有a*a = a且(a*b*c*d=a*cb*d)证明:

a*b*c=a*b*a*c

[] 对任何abcX

a*b*c=a*a*b*c)(幂等性a*a=a

=(a*b*a*c=((a*b*c*d))=a*c*b*d)利用)

14.设<X*>是代数系统,*X上的二元运算,RX上的等价关系。若 abcdX当(ab)∈R且(cd)∈R时,有(a*cb*d)∈R,则称RX上关于*的同余关系,称R产生的等价类是关于*的同余类。

考察代数系统<I+>I是整数集合,十是整数加法。问以下的元关系是I上的关于十的同余关系吗?

a) R={xy|xyI且((x0y0)或(x0y0))}

b) {xy|xyI且((x0|xy|10

c) {xy|xyI且((x=0y=0)或(x0y0))}

d) {xy|xyIxy}

[] a) 这不是一个同余关系,因为

-1-2)∈R且(11)∈R,但(-1+1-2+1=0-1 R

b) 这不是一个同余关系,因为它不是一个等价关系。实际上它是自反的和对称的,但不是传递的,例如取x=-8y=1z=8,由于| -8-1 | =90| 1-8 | = 710,故有(-81)∈R且(18)∈R。但| -8-8 | =610,所以[-88] R

c) 这不是一个同余关系,因为(-1-2)∈R且(11)∈R,但(-1+1-2+1=0-1 R

d) 这不是一个同余关系,因为它不是一个等价关系。实际上它是自反的和传递的,但不是对称的,例如取x=8y=7,于是有87,从而(87)∈R,但78,故(78 R

15.设S={ab}X=25,∩,∪,>,Y={01},∧,∨,-〉。

证明:YX的同态象。

[] 如下构造的函数h是一个从XY的同态:

h2S{01}

hØ=0

h{a}=0h{b}=1hS=1

容易验证:hAB=hA)∧hB

hAB= hA)∨hB)(ABS

hA′)=

并且h显然是满射的,因此YX同态象。

16.设R是实数集合,十和X是实数的加法和乘法。X=R+〉,Y=Rx〉,问Y是否是X的同态象。

[] Y不是X的同态象。否则将存在着从XY的满同态函数h,从而对于0R,由h是满射的,可知存在着r0R,使hr0=0,于是对任何rR,由于r-r0=r+-r0)∈R,所以hr=hr0+r-r0))={r| r′∈R∧(ErR)(h(r)= r′)}

={0}R

17.设N是自然数集合,x是自然数乘法,X=Nx〉,Y={01}x〉,证明:YX的同态象。

[] 如下构造的函数h是一个从XY的同态

hN{01}

于是 h2m×2n=h2·2mn=0=0×0=h2m)×h2n

h2m×(2n-1))=h2·m2n-1))=0=0×1=h2m)×h2n-1

h((2m-1)×(2n-1))=h2mn-m-n+1-1

=1=1×1=h2m-1)×h2n-1

所以h满足同态公式,另外h显然是满射,因而YX的同态象。

18.设S={abc}X={ ØS},∩,∪,′〉,Y={ab}S,∩,∪,′〉。问XY是否同构,为么?

[] XY不同构。因为Y={{ab}S},∩,∪,′〉不是代数系统,补运算 ′关于{{ab}S}不封闭,这可见下表:

{a,b}

{c}

S

Ø

而如果存在着XY的同构,则从X是代数系统,知Y也应该是代数系统,矛盾。

19.设〈X*〉和〈Y 〉是两个代数系统,* 分别是XY上的二元运算,且满足交换律,结合律。f1f2都是从〈X*〉到〈Y 〉的同态函数。

hXY

hx=f1x f2x

证明:h是从〈X*〉到〈Y〉的同态函数。

[] 对于任何abXha*b=f1a*b f2a*b)(h的定义)

=f1a f1b)) f2a f2b))(f1f2是同态函数)

=f1a f1b)) f2a f2b))( 的结合律)

=f1a f2a)) f1b f2b))( 的结合律)

=f1a f2a)) f1b f2b))( 的结合律)

=ha hb h的定义)

20.设〈Xf1〉,〈Yf2〉,〈Zf3〉是三个代数系统。f1f2f3分别是XYZ上的二元运算。证明:若h1是从〈Xf1〉到〈Yf2〉的同态函数,h2是从〈Yf2〉到〈Zf3〉的同态函数,则h2oh1是从〈Xf1〉到〈Zf3〉的同态函数。

[] 对于任何xyX

h2οh1)(xf1y= h2h1xf1y))

= h2h1xf2h1y))(h1是〈Xf1〉到〈Yf2〉的同态)

= h2h1xf3h2h1y))(h2是〈Xf2〉到〈Yf3〉的同态)

=h2οh1)(xf3h2 h1)(y

所以h2οh1是从〈Xf1〉到〈Zf3〉的同态函数。

21.设〈S*〉是有限含幺半群。证明:在*的运算表中,任何两行或任何两列均不相同。

[] 因为〈S*〉是有限含幺半群,故可设

s={s0=es1,…,sn-1}

则在*的运算表中,对庆于任何sisjssisj0ijn-1)的两行为:

si*s0si*s1,…,si*sn-1

sj*s0sj*s1,…,sj*sn-1

为证此两行互不相同,只需证明(k)(0kn-1si * sksj * sk)即可。而这样的k是存在的,只需取k=0即得:

si*s0=si*e=sisj=sj*e=sj*s0

从而,由sisjs的任意性,可知,在*运算表中,任何两行均互不相同。

关于列的结论,同理可证。

22.设k是一正数,Nk={012,…,k-1}*kNk上的一个二元运算。 abNka*kb=a×bmodk

a) k=6时,写出*6的运算表;

b) 证明:对任意的正整数k,〈Nk*k〉是半群。

a) []

*6

0

1

2

3

4

5

0

0

0

0

0

0

0

1

0

1

2

3

4

5

2

0

2

4

0

2

4

3

0

3

0

3

0

3

4

0

4

2

0

4

2

5

0

5

4

3

2

1

b) [] 1*kNk上的二元运算

由于0≤(a×bmodkk,故a*kbNk,即*k关于Nk封闭,并且运算结果唯一(因为若有i=a×bmodkj=a×bmodk,则0kk0jka×b=kr1+ia×b=kr2+j,于是有kr1+I=kr2+j不妨设ji从而kr1-r2=j-i,故此k|j-i,但是0j-ik(因为ji)故只能j-i=0,因此j=i=。

2*k满足结合律

因为对于任何abcNk

a *k b*k c=[a×bmodk] *k c

={[a×bmodk] ×c}modk

=((a×b×c))modk

={a×[b×cmodk]} modk

=a*k [b×cmodk]

==a*kb*k c

综合1),2)可得〈Nk*k〉是半群

23.设〈S*〉是半群,as。在s上定义二元运算 如下

xysx y=x * a * y

证明:〈S 〉是半群。

[] a s 上的二元运算

由于〈S*〉是半群,故*s上的二元运算,因此*运算具有封闭性和运算结果唯一性。因此由 的定义可知 具有封闭性和运算结果唯一性。

b 满足结合律

对于任何xyzs

x y z =x * a * y z

=y* a* z

= x * a *y * a * z)(*运算的结合律)

= x * a *y z

=x y z

综合(a),(b)可知〈S 〉是半群。

24.设〈S*〉是半群。证明:s中至少有一个幂等元。

[] 因为〈S*〉是半群,所以*运算具有封闭性,因而可知对于任何元素ys,都有y2=y*ysy3=y2*ys,…。又由S*〉是有限的,可知s是有限集,所以存在着ji,使得yj=yi,从而令P=j-i,那么就有yi=yj=yp+I=yp*yi,因此可得yi+1=yp*yi+1,…,也就是对任何gi,都有yg=yp*yg。所以,从p1总可找到k1,使kpi。故此,令x=ykps,则x就是s中的一个幂等元,推证如下:

x * x=ykp * ykp

=yP+ * y(k-1) p*ykp(利用上述性质)

=y(k-1) p * ykp

=……

=yp * ykp

=ykp

=x

25.设R是实数集合。在R上定义二元运算*如下

xyRx*y=x+y+xy

证明:〈R*〉是含幺半群。

[] 1*运算是实数集R上的二元运算。

因为普通实数加法+和乘法×都是封闭的和运算结果唯一的,因此由它们定义的*运算也是封闭的、运算结果唯一。

2*运算满足结合律。

对于任何xyzR,因为

x*y*z=(x*y)+z+(x*y)z=x+y+xy+z+x+y+xyz

=x+y+z+xy+xz+yz+xyz

(x*y) *z=x+y*z+xy*z=x+y+z+yz+xy+z+yz

=x+y+z+xy+xz+yz+xyz

所以 x*y*z=xy*z

3oR为幺元

对于任何xR 因为

o*x=o+x+o·x=x

x*o=x+o+x·o=x

故此 o*x=x*o=x

综合(1)(2)(3)证得〈R*〉是含幺半群。

26.设〈S*〉是可交换半群。证明: xyS,若xy是幂等元,则有(x*y*x*y=x*y

[] x*y*x*y=x*y*x*y *可结合)

=x*x*y*y *可交换)

=x*x*y*y *可结合)

=x*y xy为幂等元)

27.设〈S*〉是半群。,ys,若xy,则x*yy*x。证明:

a) xs,有x*x=x

b) xys,有x*y*x=x

c) xzs,有x*y*z=x*z

[] 对任何xysx*y=y*x,则x=y(否则xy,于是x*yy*x,矛盾)。

a) 对任何xs,因为(x*x*x=x*x*x *可结合)

所以 x*x=x

b) 对任何xys,(x*y*x*x

=x*y*x*x *可结合)

=x*y*x (由a))

=x*x*y*x (由a))

=x*x*y*x *可结合)

所以 x*y*x=x

c) 对任何xyzs,有(x*y*z*x*z

=x*y*z*x*z)(*可结合)

=x*y*z (由b

=x*z*x*y*z(由b))

=x*z*x*y*z)(*可结合)

所以 x*y*z=x*z

28.设〈S*〉是半群。证明: xyzs,若x*z=z*x

y*z=z*y,则(x*y*z=z*x*y)。

[] 对任何xyxs x*y*z

=x*y*z *可结合)

=x*z*y yz可交换)

=x*z*y *可结合)

=z*x*y xz可交换)

=z*x*y *可结合)

29.设〈{xy}*〉是半群,x*x=y。证明:

a) x*y=y*x

b) y*y=y

[] a) x*y = x*x*x (因x*x=y

=x*x*x *可结合)

=y*x (因x*x=y

b) y*y=x*x*y (因x*x=y

=x*x*y *可结合)

根据*运算的封闭性,可知x*y=x或者x*y=y

x*y=x,则y*y=x* x*y

=x*x (由x*y=x

=y (由x*x=y

x*y=y,则y*y=x*x*y

=x*y(由x*y=y

=y(由x*y=y

因此 无论如何,y*y=y

30.〈S*〉是半群。若有as xsuQS,使得

a*u=v*a=x

证明:〈S*〉是含幺半群。

[] 只需证明半群〈S*〉中含有幺元即可。

x= a,那么,存在uavas,使a*ua=va*a=a

对于s中任一元素b,那么存在u bvbs,使得

a*ub=vb*a=b

于是 bua=vb*a*ua (因vb*a=b

=vba*ua *可结合)

=vb*a (因aua=a

=b (因ub*a=b

所以ua是右幺元。

并且 vab=va*a*ub)(因a*ub=b

=va*a*ub*可结合)

=a*ub (因ua*a=a

=b (因a*ub=b

所以va是左幺元。但是

b*ua=b中的b取为ua,则有va* ua =va

ua*b=b中的b取为ua,则有va*ua=ua

故此,可得 ua=va。所ua=va)是〈S*〉的幺元。

从而,〈S*〉是含幺半群。

31.设〈S*〉是含幺半群。Zsz是关于*的左零元。证明: xsx*z也是关于*的左零元。

[] 由于z是关于*的左零元,所以对于任意as,都有

z * a=z

因而 对任何xs,对任何as,都有

x*z*a=x*z*a)(*可结合)

=x*zz为左零元,z*a=z

这说明x*z也为左零元。

32.设〈S*〉是含幺半群。Ss={f | f :ss},)ο是函数的合成运算。

a) 证明:〈S s*〉是半群;

b) 证明:存在从〈S*〉到〈Ss,ο〉的同态函数。

[] a) 由于ο是函数的合成运算,而Ss={f | f:ss}是所有从ss的函数的集合,因此ο运算封闭且运算结果唯一;并且ο运算当然具有结合律,故此〈S s,ο〉是一半群。

b) h : sss,对于所有的as

ha=fa;这时fa : ss,对于任何xs

faa=a*x

由于〈S*〉是半群,故*s上的二元运算。因此*运算封闭,且运算结果唯一,因此如上定义的fa后者唯一,是从ss的函数,即fass。因此h的定义是良定义的。

对于任何abs ha*b=fa*b

而对于任何xs,(xfa*bx

=a*b*x

=a*b*x *的结合律)

= a*fbx))

= fafbx))

=faοfb)(x

所以,有 fa*b= faοfb,因此,ha*b=faοfb=ha)οhb)。故此h满足同态公式。

因而存在从到〈Ss,ο〉的同态函数。

33.设f是从半群〈X*〉到〈Y〉的同态函数,证明:若xX中的幂等元,则Y中也存在幂等元。

[] 由于fxfx=fx*x f是同态函数,满足同态公式)

=fx)(因x是幂等元,故x*x=x

fx)∈Y,故此fx)是Y中的幂等元。即Y中也存在幂等元。

34.设f是从半群〈X*〉到〈Y〉的同态函数,问下列结论是否为真。

a) X*〉在f下的同态象是〈Y〉的子代数系统;

b) X*〉在f下的同态象是半群;

c) 若〈X*〉是含幺交换半群,则〈X*〉在f下的同态象也是含幺可交换半群。

[] a) 真。因为1fXY。这点是根据事实f : XY得出的。2)集合fX)在运算 下是封闭的,即,如果abfX),那么a bfX)。因为若abf fX),那么存在着xyX,使得fx=afy=b。进一步,由X*运算下封闭(因〈X*〉为半群)可知存在着某一zX,使z=x*y因此

a b=fx fy

=fx*y)(f是同态函数,满足同态公式)

=fz

f(X)

运算结果的唯一性是自动遗传,因为〈Y 〉至少是一代数系统,故 应是Y上的二元运算,具有运算结果唯一性。

故由1)和2),可知〈X*〉在f下的同态象〈fX), 〉是〈Y 〉的子代数系统。

b) 真。因为3)运算 在集合fX)上满足结合律,即,如果abcfX),那么(a b c=a b c)。因若abcfX),那么存在着xyzX,使fx=afy=bfz=c,故此

a b c=fx fy))fz

=fx*y fz f满足同态公式)

=f((x*y*z f满足同态公式)

=fx*y*z)) (〈X*〉为半群,*运算有结合律)

=fx fy*z f满足同态公式)

=fx fyfz)) f满足同态公式)

=a b c

于是由a)1),2)及这里的3),可知X*〉在f下的同态象〈fX), 〉是半群。

c) 真。因为4)〈fX), 〉含有幺元,即 eX是含幺半群〈X*〉的幺元,那么fe)∈fX)就是〈fX), 〉的幺元。因为对任何afX),存在着xX,使fx=a,故此

a fe=fx fe

=fx*e f满足同态公式)

=fx x*e=x

=a

同理可证fe a=a,因而a fe=fe a=a5)运算 fX)上满足交换律,即,对任何abfX),都有a b=b a。因若abfX)则存在着xyX,使fx=afy=b,因此

a b=fx fy

=fx*y)(f满足同态公式)

=fy*x)(〈X*〉是含幺可交换半群,故*有交换律)

=fyfx)(f满足同态公式)

=b a

综合a) 1 2),b)的3),和这里的4)和5),可知,若〈X*〉是含幺可交换半群,则〈X*〉在f下的同态象〈fX), 〉也是含幺可交换半群。

35.设N6={012345}N6上的+6运算定义如下

abN6a+6b=a+bmod6

求了半群〈N6+6〉的运算表如下:

+6

0

1

2

3

4

5

0

0

1

2

3

4

5

1

1

2

3

4

5

0

2

2

3

4

5

0

1

3

3

4

5

0

1

2

4

4

5

0

1

2

3

5

5

0

1

2

3

4

从运算表看出〈N6+6〉是一循环半群,生成元是15。因而除两个平凡子半群〈{0}+6〉及〈N6+6〉外,任何包含15的子集都不能构成真子半群。所以考虑{0234}的子集,由于2+63=53+64=1,故此任何包含24的子集中不能包含3。另外2+62=43+63=04+64=2,故此单元素集上运算+6不封闭。因而〈N6+6〉的真子半群只有二个〈{03}+6〉及〈{024}+6〉,它们的运算表如下:

+6

0

2

4

0

0

2

4

2

2

4

0

4

4

0

2

+6

0

3

0

0

3

3

3

0

36.证明:含幺半群的子半群可以是一 个含幺半 群,但不是子含幺半群。

[] N6+6〉是一 个含幺半群,其幺元为1。运算表如下:

X6

0

1

2

3

4

5

0

0

0

0

0

0

0

1

0

1

2

3

4

5

2

0

2

4

0

2

4

3

0

3

0

3

0

3

4

0

4

2

0

4

2

5

0

5

4

3

2

1

{42}x6〉是〈N6+6〉的子半群,并且是含幺半群,其幺元为4 运算为

但是它不是〈N6+6〉的子含幺半群,因为〈N6+6〉的幺元| {42}

x6

4

2

4

42

2

2

4

37.设〈S*〉是含幺半群,幺元为e

S1={x| xS1yy*x=e}

证明:〈S1*〉是〈S1*〉的子含幺半群。

[] 1)集合S1在运算*下是封闭的,即,若x1x2S1,则x1*x2S1。因若x1x2S1x1x2S,存在着y1y2使y1*x1=ey2*x2=e。于是有x1*x2SS*运算下封闭,因〈S*〉是半群),并且存在着z=y2*y1,使

z*x1*x2=y2*y1)(x1*x2

=y2*y1*x1*x2 (的结合律)

=y2*e*x2

=y2*x2e是幺元,e*x2=x2

=e

故此x1*x2s

2*运算在S1上满足结合律,这点由*运算在S上的结合律遗传而来。

3)〈S1*〉含有〈S*〉的幺元e。因为eS,且存在着e使e*e=e,所以eS1

综合上述1),2),3),证得〈S1*〉是〈S*〉的子含幺半群。

38.写出所有不同构的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五阶,六阶,七阶,八阶群。

[] 由于素数阶群是循环群,故此一阶,二阶,三阶,五阶,七阶群各只有一个,其运算表分别如下:

*

e

a

e

e

a

a

a

e

*

e

a

b

e

e

a

b

a

a

b

e

b

b

e

a

*

e

e

e

一阶群 二阶群 三阶群

*

e

a

b

c

d

e

e

a

b

c

d

a

a

b

c

d

e

b

b

c

d

e

a

c

c

d

e

a

b

d

d

e

a

b

c

*

e

a

b

c

d

f

g

e

e

a

b

c

d

f

g

a

a

b

c

d

f

g

e

b

b

c

d

f

g

e

a

c

c

d

f

g

e

a

b

d

d

f

g

e

a

b

c

f

f

g

e

a

b

c

d

g

g

e

a

b

c

d

f

五阶群 七阶群

四阶群已知有两个,一个是循环群,一个是Kiein4群,其运算表如下:

*

e

a

b

c

e

e

a

b

c

a

a

b

c

e

b

b

c

e

a

c

c

d

e

a

*

e

a

b

c

e

e

a

b

c

a

a

e

c

b

b

b

c

e

a

c

c

b

a

e

四阶循环群 Klein四群

而六阶和八阶的情况比较复杂。我们先来讨论六阶群的情况:

(一)(1)六阶群〈G*〉一定有三阶子群。

对于| G |=66的正因子只有1236。若G=6阶循环群,则H=2>是一个三阶子群;若G不是循环群,则G中非幺元的阶只能是23。若G中有一个非幺元b的阶是三,则H=G的一个三阶子群。若G中非幺元的阶都是二,则对任何abG,并且ab是不同的非幺元,就有

a2=e b2=e ()2=e

从而 a-1=a b-1=b a*b-1=a*b

又因为(a*b-1=b-1*a-1=b*a,所以a*b=b*a,所以G是交换群。现在来考察G的子集H={eaba*b},这里abG中的两个不同的非幺元。显然a*be,≠a,≠b,(如a*be,否则,有a-1=b,又a-1=a,从而a=b ab不同矛盾。余者同理可证)*关于H的运算表如下:

*

e

a

b

a*b

e

e

a

b

a*b

a

a

b

a*b

b

b

b

a*b

e

a*b

a*b

d

e

(运算表利用G的可交换性来编制)

所以H*运算下封闭,<H*>实际上与Klein四群同构。于是HG的一个四阶子群,根据Lagrange定理,必有4 | 6,这不可能。因此G中非幺元都是二阶的。

2)偶阶群〈G*〉一定含有一个二阶的非么元(见41题)即含有二阶子群。

3)若任何群〈G*〉的子群〈H*〉在G中的指数为2,则〈H*〉为正规子群,即HG。(见58题(a))

设六阶群的含有的三阶子群为H1=a={eaa2} 二阶子群为G2=b={eb},令H=H1H2,即

H={eaa2baba2b}

(这里a*b简记为aba2*b简记为a2b,以下类同,不再交代)。

由于ab分别是三、二阶元素,故H1H2={e}。容易验证H=H1H26个元素是两两不同的(例,如a2b,否则a2=bH1H2={e},矛盾。略验证)。所以 G=H=H1H2

下面分两种情况来讨论:

a)若a*b=b*a,这时G是交换群,又由于a*b=ab是阶元素,因此G是六阶循环群。利用G的可交换性及a3=eb2=e可构成*运算的运算表发下:

*

e

ab

a2

b

a

a2b

e

e

ab

a2

b

a

a2b

ab

ab

a2

b

a

a2b

e

a2

a2

b

a

a2b

e

ab

b

b

a

a2b

e

ab

a2

a

a

a2b

e

ab

a2

b

a2b

a2b

e

ab

a2

b

a

它与〈N6+6〉同构,同构函数f : GN6 fe=[0]6fab=[1]6fa2=[2]6

fb=[3]6fa=[4]6fa2b=[5]6

b)若a*bb*a这时G是非交换群。由于H1=a={eaa2}G中指数| G|/| H1| =6/3=2,所以H1G。因此对于bGaH1根据正规子群的条件可知

b-1ab=babH1(因为b2=e,故b-1=b

显然可得bab= a2(否则,若bab=e,则a=b-12=b2=e,矛盾;同样,若bab=a,则ab=b-1a=ba,于是G是交换群,矛盾)。故此ab=b-1a2=ba2。利用b2=ea3=eb-1=bbab=a2ab=ba2 等可编制*的运算表如下,计算过程如右:

*

e

ab

a2

b

a

a2b

e

e

ab

a2

b

a

a2b

ab

ab

a2

b

a

a2b

e

a2

a2

b

a

a2b

e

ab

b

b

a

a2b

e

ab

a2

a

a

a2b

e

ab

a2

b

a2b

a2b

e

ab

a2

b

a

b*a2b=abb=a

b*a=babb-1=a2b

a2b*a2b=a2abb=e

a2b*ab=a2b=a

a2b*a=aba2b=ab

a2b*a2=aabb=a2

ab*ab=aa2=e

ab*a=ba2a=b

ab*a2=aab=a2b

它与三次六阶对称群〈S3〉同构,其中s3={e,τ,σ2τ,στ,σσ2}={p1p2p3p4p5p6} σ=123),τ=12),e=1)同构函数f : GS3fe=e=pfb=τ=p2fa2b=σ2τ=p3fab=στp4fa=σ=p5fa2=σ2=p6

所以,六阶群只有六阶循环群及三次六阶对称群〈S3〉(二)(1)八阶群〈G*〉一定含有四阶子群。

对于| G |=88的正因子只有1248。若G=a〉是8阶循环群,则H=a〉是一个四阶子群;若G不是循环群,则G中非幺元的阶数只能是24。若G中有一有一个非幺元b的阶是四,则H=b〉是G的一个四阶子群,这样得到的都是四阶循环群。若G中非幺元的阶都是2,则对任何abG,并且ab是不同的非幺元,就有

a2=eb2=e,(a*b2=e

从而 a-1=ab-1=b,(a*b-1=a*b

*

e

a

b

ab

e

e

a

b

ab

a

a

e

ab

b

b

b

ab

e

a

ab

ab

b

a

e

又因为(a*b-1=b-1*a-1=b*a 所以a*b=b*a,即G是交换群。现在来考察G的子集H={eabab},这里abG中的两个不同的非幺元。显然abe,≠a,≠b(如ae,否则,有a-1=b,又a-1=a,从而a=b,与ab不同矛盾。余者同理要证)*关于H的运算如下:

所以H*运算下封闭,〈H*〉实际上与Kliin四群同构。

2)(a)设八阶群〈G*〉所含的四阶群为四阶循环H1=a={eaa2a3},由于H1G中的指数为2,故可取bGbH,那么由右陪集理论可知。

G=H1H1b={eaa2a3baba2ba3b}

由于| G |=8,故此这八个元素应该是两两不相同的(实际上,利用bH,即bebaba2ba3,可以a是四阶的,可证它们互不相同,例如,a2a3b,否则ab=e,从而a-1=b,但a-1=a3,故有b=a3 矛盾,其余略去验证)。

现在我们来考虑b2,当然有b2bb2abb2a2bb2a3b否则,由消去律,将有b=eb=ab=a2b=a2b=a3,与bH矛盾,因此,只能b2=eb2=ab2=a2b2=a3

1)若b2=e,则b-1=b

10)若ab=ba,则G是交换群,利用交换性及a4=eb2=eb-1=b,等构成的*运算表如下:

*

e

a

a2

a3

b

ab

a2b

a3b

由于aa3aba3bG中四阶元素,a2ba2bG中的二阶元素,因此G中元八阶元素,因而G不是循环群。

e

e

a

a2

a3

b

ab

a2b

a3b

a

a

a2

a3

e

ab

a2b

a3b

b

a2

a2

a3

e

ab

a2b

a3b

b

ab

a3

a3

e

a

a2

a3b

b

ab

a2b

b

b

ab

a2b

a3b

e

a

a2

a3

ab

ab

a2b

a3b

b

a

a2

a3

e

a2b

a2b

a3b

b

a

a2

a3

e

a

a3b

a3b

b

ab

a2b

a3

e

a

a2

G=S2*

20)若abba,则G是非交换群,由于H1G中指数为2H1G,因此对于bGaH1

显然bab=a3(否则,若bab=e,则a=b-12=b2=e,矛盾;同样,若bab=a,则ab=b-1a=ba,于是G可交换,矛盾;最后,若bab=a2,则ab=b-1a2=ba2,于是

ab*ab*ab=a3*ab=b

ab*ab*ab=ab*a3=ba3=ba=babb=a2b

由于ba2b,(否同有a2=e,则a为二阶的,与a四阶的矛盾)

故此(ab*ab*abab*ab*ab),从而G不具有结合律,与G是群矛盾。故此ab=b-1a3=ba3。利用b2=ea4=eb-1=bbab=a3ab=ba3等可编制的*运算表如下,计算过程如右:

*

e

a

a2

a3

b

ab

a2b

b*a=babb=a3b

b*a2=ba2aa3=aba3=aab=a2b

b*a3=ab

b*a2b=a2bb=a2

b*a3b=abb=a

四阶元素:aa3

二阶元素:a2baba2ba3b;因G中无八阶元素,因而G不是循环群;又因G不可交换,故与(10)中的可交换八阶群不同构。

a3b

e

e

a

a2

a3

b

ab

a2b

a3b

a

a

a2

a3

e

ab

a2b

a3b

b

a2

a2

a3

e

ab

a2b

a3b

b

ab

a3

a3

e

ab

a2

a3b

b

ab

a2b

b

b

a3b

a2b

ab

e

a3

a2

a

ab

ab

b

a3b

a2b

a

e

a3

a2

a2b

a2b

ab

b

a3b

a2

a

e

a3

a3b

a3b

a2b

ab

b

a3

a2

a

e

G=S3*

2)若b2=ab8=b24=a4=e,故bG是的八阶元素。另外ab=b2b=b3=bb2=ba,故此G是可交换的,因此G是八阶循环群,即

G=b〉,因此与(2)的结果相同。

4)若b2=a2,于是

10)若ab=ba,则G是交换群,利用交换性及a4=eb2=a2,等,并令 c: =ab,可构成运算如下:

当然,表中 c=ab c2=abab=e c-1=c

ac=aab=a2b ac=aab=aba=ca

a2c=a2ab=a3b 具有交换律

a3c=a3ab=b

*

e

a

a2

a3

c

ac

a2c

a3c

e

e

a

a2

a3

c

ac

a2c

a3c

a

a

a2

a3

e

ac

a2c

a3c

c

a2

a2

a3

e

a

a2c

a3c

c

ac

a3

a3

e

ac

a2

a3c

c

ac

a2c

c

c

ac

a2c

a3c

e

a

a2

a3

ac

ac

a2c2

a3c

c

a

a2

a3

e

a2c

a2c

a3c

c

ac

a2

a3

e

a

a3c

a3c

c

ac

a2c

a3

e

a

a2

G=*

它显然与(1)中(10)的可交换非循环八阶群同构,这里的a对应于那群中的a,这里的c对应那群中的b

2)若abba,则G是非交换群。由于H1G中指数为2,故H1G,因此对于bGaH1,根据正规子群的条件可知

b-1ab=b3abH1,(因为b4=e b-1=b3 b3-1=b

显然b3ab=a3(否则,若b3ab=e,则a=b4=e,矛盾;同样,若b3ab=a,则ab=ba,于是G可交换,矛盾;最后,若b3ab=a2,则ab=ba2=b3)于是

ab*ab*ab=b6*ab=a2*ab=a3b

ab*ab*ab=ab*b6=ab*a2=a.ab=a2b

a3ba2b(否则a=e,矛盾),因此

ab*ab*abab*ab*ab G将不满足结合律,与G是群矛盾。)故此ab=ba3等编制*的运算表如下,计算过程如右:

*

e

a

a2

a3

b

ab

a2b

b*a=ba3a2=abb=a3b

b*a2=aba3=aab=a2b

b*ab=bba3=a2a3=a

b*a2b=a2bb=aa2=e

b*a3b=abb=aa2= a3

四阶元素:aa3baba2ba3b

二阶元素:a2

没有八阶元素,故不是循环群;不可交换,故与(1)的(10)中的交换群不同构;由于引群中只有一个二阶元素,所以与(1)的(20)中的不可交换群不同构(因为那个群有五个二阶元素)。

a3b

e

e

a

a2

a3

b

ab

a2b

a3b

a

a

a2

a3

e

ab

a2b

a3b

b

a2

a2

a3

e

a

a2b

a3b

b

ab

a3

a3

e

a

a2

a3b

b

ab

a2b

b

b

a3b

a2b

ab

a2

a

e

a3

ab

ab

b

a3b

a2b

a3

a2

a

e

a2b

a2b

ab

b

a3b

e

a3

a2

a

a3b

a3b

a2b

ab

b

a

e

a3

a2

G=S4*

实际上,此八阶群称为四元数群(有关四元数及其群的详细定义请参见莫宗坚等著《代数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上下班册)第二章§1习题7

b)若八阶群〈G*〉所含的四阶子群为kiein四群H2={eabc}其中a2=b2=c2=e其中c=ab。由于H2G中的指数为2,故可取dGdH2,那么由右陪集理论可知

G=H2H2d={eabcdadbdcd}

现在我们来考虑d的阶:首先d的阶不可能是八。否则G是循环群G=={edd2d3d4d5d6d7},其中二阶元素只有d4一个,这与已知G中有三个二阶元素矛盾。其次右d的阶为四,则G中存在着一个四子循环子群={edd2d3}这种情况我们在(a)讨论过了;所以我们可设d的阶为二,即22=e,故d-1=d。由于H2G中指数为2,故H2G,因此对于dGabcH,根据正规子群的条件可知

d-1ad=dadH2 d-1bd=dbdH2 d-1cd=dcdH2

1)若dad=a,则

10)若dbd=b,于是dcd=c,故此有ad=dabd=dbcd=dc,从而由H2是交换群,知G也是交换群,于是*的运算如下:

e

a

b

ab

d

ad

bd

abd

e

e

a

b

ab

d

ad

bd

abd

a

a

e

ab

b

ad

d

abd

二阶元素为:

ababdadbdabd

所以,没有八阶元素,不循环群,没有四阶元素,所以与s2s3s4都不同构。

bd

b

b

ab

e

a

bd

abd

d

ad

ab

ab

b

a

e

abd

bd

ad

d

d

d

ad

bd

abd

e

a

b

ab

ad

ad

d

abd

bd

a

e

ab

b

bd

bd

abd

d

ad

b

ab

e

a

abd

abd

bd

ad

d

ab

b

a

e

G=S5*

20)若dbd=c,则dcd=b,于是有bd=dc等,从而由bd*bd=dc*bd=dabbd=dad=a,故bd是四阶元素,这种情况我们在(a)中讨论过了。

2)若dad=b,则dbd=adcd=c这种情况同(1)的(20ad将是四阶的。

3)若dad=c,则dcd=adbd=b这种情况也同(1)的(20ad仍是四阶的。

综合(a)、(b)可知,不同构的八阶群共有五个,一个是八阶循环群,一个是可交换群〈S2*〉,一个是不可交换群〈S3*〉,一个是四元数群〈S4*〉,一个是可交换的元素阶全为二的群〈S5*〉。

39.设 G*〉是群。证明:, a bG

a) 存在唯一的xG,使得a*x=b

b) 存在唯一的yG使得y*a=b

[] a) 由于〈G*〉是群,故对任何元素aG,其逆元素a-1G存在。因此存在着x=sa-1*bG,使得

a*x=aa-1*b=a*a-1*b=e*b=b

另外,若还存在着cG,使a*c=b,则

c=e*c=a-1*a*c=a-1*a*c=a-1*b

这说明这样的x=a-1*b的存在是唯一的。

b) 同理可证。

40.设〈S*〉是半群,e是关于*的的左幺元。若 xS,存在yS,使得y*x=e。证明

a) abcS,若a*b=a*c,则b=c

b) S*〉是群。

[] a) 对任何abcS,若

a*b=a*c

则由于存在着dS,使d*a=e 故此,有

d*a*b=d*a*c

根据半群〈G*〉的结合律,有

d*a*b=d*a*c

从而 e*b=e*c

根据e为左幺元,可得b=c

b) 由于〈G*〉已是半群,为此只需证以下两点:

1e*的幺元

由于e*的左幺元,故只需证e*的右幺元即可,对任何xS,因为存在着yS,使y*x=e,故

y*x*e=y*x*e=e*e=e

y*x=e

故此y*x*e=y*x,因此由a) 的结论,可得

x*e=x

2)对于每个元素xS,存在着yS,使

y*x=x*y=e

x-1=y。即逆元存在。

因为已知存在着左逆元,因此只需证明左逆元也是右逆元即可。对任何xS,已知存在着yS,使y*x=e,关于这个左逆元y,有

y*x*y=y*x*y=e*y=y

y*e=y

故此 y*x*y=y*e,因此由(a)的结论,可得

x*y=e

41.设〈G*〉是群,| G | =2n。证明:G中至少有一个二阶元素。

[] 因为群〈G*〉中的元素互逆,即元素a的逆元是a-1a-1的逆元是a。因而,G中逆元不等于自身的元素必为偶数个(包括零个)。

但是G包含偶数个元素,因此G中逆元等于自身的元素个数也必为偶数个,而G的幺元e,它的逆元等于自身,所以,G中至少还有另一个元素a,使a-1=a,从而a2=a*a=a-1*a=e,且ae a是一个二阶元素。

42.设〈G*〉是群。证明:〈G*〉是交换群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bG,有(a*b*a*b=a*a*b*b)。

[] 1)必要性

若〈G*〉是交换群(阿贝尔群),那么对任何的abG

a*b*a*b=a*b*a*b (结合律)

=a*a*b*b (交换律)

=a*a*b*b (结合律)

2)充分性

若对任何的abG,有(a*b*a*b=a*a*b*b)则〈G*〉是交换群,这可证明如下:

a*b=e*a*b*e

=a-1*a*a*b)(b*b-1

=a-1*((a*a*b*b))b-1 (结合律)

= a-1*((a*b*a*b))b-1 (已知条件)

=a-1*a*b*a*(b*b-1) (结合律)

=e*b*a*e

=b*a

43.设〈S*〉是含幺半群。证明:若 xS,有xx=e,则〈S*〉是交换群

[] 因为对任xS,有x*x=e,因此x-1=x。所以〈S*〉是群。

又对任何abS,因为有

a*b=a-1*b-1=b*a-1=b*a

所以〈S*〉是交换群。

44.设〈G*〉是群。证明:若 abG,有

a3*b3=a*b3a4b4=a*b4a5*b5=a*b5

则〈G*〉是交换群。

[] 对任何abG,因为群有结合律,故

a*b=a-4*a5*b5*b-4

=a-4*a*b5*b-4 (利用a5*b5=a*b5

=a-3b*a4*b-3 ((a*b5=a*b*a4*b 利用结合律)

=a-4*a*b4*b-1*b*a*b-3

=a-4*a4*b4*b-1*b*a*b-3 (利用a4*b4=a*b4

=b4*a*b-3

=b*a-2*a2*b2*b*a*b-3

=b*a-3*a3*b3*b-1*b*a*b-3

= b*a-3*a*b3*b-1*b*a*b-3 (利用a3*b3=a*b3

=b*a-2*b*a3*b-3

=b*a-3*a*b4*b-4

= b*a-3*a4*b4*b-4 (利用a4*b4=a4*b4))

=b*a

因此〈G*〉是交换群。

45.设〈G*〉是群。证明;除幺元外,不可能有别的幂等元。

[] 用反证法。假设除幺元外,还存在着别的幂等元,不妨设是a,那么aGaea*a=a。但是

a=e*a=a-1*a*a=a-1*a*a=a-1*a=e,矛盾。

46.设〈H1*〉和〈H2*〉是群〈G*〉的子群。证明:〈H1H2*〉是〈G*〉的子群。

[] 显然H1H2G。又因为eH1eH2,故eH1H2,从而H1H2非空。

对于任意的abH1H2,则有abH1,且abH2,由于〈H1*〉和〈H2*〉都是〈G*〉的子群,所以a*b-1H1a*b-1H2,因此a*b-1H1H2,从而〈H1H2*〉是群〈G*〉的子群。

47.设〈H1*〉和〈H2*〉是群〈G*〉的子群。令

H1H2={h1*h2|h1H1h2H2}

H2H1={h2*h1|h2H2h1H1}

证明:〈H1H2*〉是群〈G*〉的子群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H1H2= H2H1

[] 先证必要性

若〈H1H2*〉是〈G*〉的子群,则H1H2= H2H1

对于任何h1*h2H1H2,因为〈H1H2*〉构成群,所以(h1*h2-1 H1H2,因此存在着H1H2,使(h1*h2-1=*,并且由于〈H1*〉和〈H2*〉都构成群,因此(-1H1,(-1H2,从而(-1*-1H2H1。于是

h1*h2=((h1*h2-1-1=*-1=-1*-1 H2H1所以H1H2H2H1

对于任何h2*h1H2H1,于是h2H2h1H1。由于〈H1*〉和〈H2*〉都构成群,所以H2H1,从而

h2*h1-1=h1-1*h2-1H1H2

又因为〈H1H2*〉构成群,故此

h2*h1=h2*h1-1H1H2

因此 H2H1H1H2

由此可得H1H2=H2H1

次证充分性

H1H2=H2H1,则〈H1H2*〉是〈G*〉的子群。

根据群〈G*〉的封闭性及H1H2的定义可得H1H2G。又由〈H1*〉和〈H2*〉都是〈G*〉的子群,因而eH1eH2,所以e=e1*eH1H2 H1H2非空。

对于任何a=h1*k1H1H2b=h2k2H1H2,从而h1h2H1k1k2H2,由于〈H1*〉和〈H2*〉构成群,故h2-1H1k2-1H2,从而有b-1=h2*k2-1=k2-1*h2-1H2H1。由于H1H2=H2H1,于是存在着h3H1k3H2,使b-1=h3*k3H1H2,另外由k1*h3H2H1可知存在着h4H1k4H2,使k1*h3=h4*k4H1H2,最后,由〈H1*〉及〈H2*〉的封闭性,可知存在着hsH1ksH2,使h5=h1*h4H1ks=k4*k3H2。因而

a*b-1=h1*k1*h3*k3=h1*k1*h3*k3=h1*h4*k4*k3

=h1*h4*k4*k3=h5*k5H1H2

所以〈H1H2*〉是〈G*〉的子群。

48.证明:循环群的子群是循环群。

[] 设〈H*〉是循环群〈G*=a〉的一个子群,则H中的元素都可表示成a的一些正方幂。设amH中指数最小的正方幂,我们来证〈H*=am〉。为此只要证明H中任一元素都可表示成am的正方幂。

任取H中一个元素al,根据带余除法,可知有非负整数qn,使

l=qm+n 0nm

于是由〈H*〉构成群,可知(amqH,从而(am-q=H,于是

al*am-q=anH

m的选择必须有n=0,所以al=amq,这说明〈H*=am〉,因而〈H*〉循环群。

49.设〈H*〉是群〈G*〉的子群。

[] XG是显然的。由于eH=H=He,故eX,从而X非空。

对任何xyX,则有xyGxH=HxyH=Hy。对于任何y-1hy-1*H,有hH,从而h*yHy,从而存在着h1H1,使y*h1yHh*y=y*h1,故此y-1*h=h1y-1,因此y-1*hHy-1,因而y-1Hhy-1,同理可证Hy-1y-1H,故此y-1H=Hy1,于是对任何(x*y-1*hx*y-1H,存在着h1h2H,使得

x*y-1*h=x*y-1*h

=x*h1*y-1)(因为y-1H=Hy-1

=x*h1*y-1

=h2*x*y-1(因为xH=Hx

=h2*x*y-1

=Hx*y-1

所以(x*y -1HHx*y-1)。同理可证Hx*y-1x*y-1H

故此(x*y-1H=Hx*y-1)。显然x*y-1G,因此

x*y-1X

从而〈X*〉是〈G*〉的子群。

50.设G={f | f : R/Rfx=ax+babRa0},其中R是实数集合,0G上的函数复合运算。

a) 证明:〈G0〉是群;

b) S1={f | fx=x+bxbR}S2={f | fx=axaxRa0}。证明:〈S10〉和〈S20〉都是〈G0〉的子群。

[] a) [1]0运算关于G是封闭的

对于任何f1f2Gf10f2是函数的复合,因而运算结合唯一。对任何x,有f1x=a1x+b1 f2x=a2x+b2a1a2b1b2Ra10a20于是

f10f2)(x=f1f2x))=f1a2x+b2=a1a2x+b2+b1

=a1a2x+a1b2+b1

由于a1a2a1b2+b1R,且a1a20 故此f10f2G

[2] 0运算在G上是结合的。因为函数的复合运算是结合的。

[3] 幺元为Ix=x

由于101R0R,故Ix=xG,另外对任何fG,显然有I0f=f0I=f,所以Ix)为G的幺元。

[4] 对于每个fGf的逆元f-1G存在。

对于任何fGfx=ax+babRa0,其逆元素f-1x= (显然R0)属于G,很容易验证f--10f=f0f –1=I

因此〈G0〉是群。

b) 因为S1是由Ga=1的那些函数构成的,所以S1G的一个特殊子集,即S1G;又Ix=xS1,故S1非空。

又对任何fgS1fx=x+bgx=x+cbcRg-1x=x-cS,使得(f0g-1)(x=fg-1x))=fx-c=x-c+b=x+b-c),由于b-cR,故f0g-1S1,所以〈S10〉是〈G0〉的子群。

因为S2是由Gb=0的那些函数构成的,所以S2G的一个特殊子集,即S2G;又Ix=xS2,故S2非空。

又对任何fgS2fx=axgx=dxadRa0d0g-1x=,使得

f0g-1)(x=fg-1x))

=f

=

因为R,且0,故此f0g-1S2。所以〈S20〉是〈G0〉的子群。

51.设Z6={[1][2][3][4][5] }+6Z6上的模6加法。

[a][b]Z6[a]+6[6]=[a+bmod6]

写出群〈Z6+6〉的所有子群及其相应的左陪集。

[] 由于〈Z6+6〉是循环群,[1]是生成元。[0]是幺元。根据循环群的子群都是循环群,知〈Z6+6〉的子群都是循环群。根据Lagrange定理:〈Z6+6〉的子群的阶只能是1236除平凡子群外,只需找Z6中的二阶元素和三阶元素即可生成二、三阶子循环群。

{[0]}+6〉为一阶子群,其左陪集为

{[0]}{[1]}{[2]}{[3]}{[4]}{[5]}

二阶子群为:〈{[0][3]}+6〉其左陪集为:

{[0][3]}{[1][4]}{[2][5]}

三阶子群:〈[0][2][4]+6〉其左陪集为:

{[0][2][4]}{[1][3][5]}

六阶子群就是〈Z6+6〉,其左陪集为:

{[0][1][2][3][4][5]}

52.证明:在由群〈G*〉的子群〈H*〉所确定的左陪集中,只有一个陪集是子群。

[] 群〈G*〉中子群〈H*〉的所有左陪集中,有一个是〈G*〉的子群,这就是eH=H。这说明了存在性。

如果还有aG,使得〈H*〉的左陪集aH是〈G*〉的子群,那么至少有eaH,从而存在着dH,使a*d=e,从而a=d-1,由于H是群,故有a=d-1H,从而aH=H。这证明了唯一性。

53.设P是素数。证明:P m阶群中必有一个P阶子群。

[] 设群〈G0〉是任一阶为P m的群。由于P1,故P m1,从而必存在一元素aGae,设a的阶为n,那么由Lagrange定理,必有n |P m。便n1(因ae),所以可设n=Ptt1。若t=1,那么n=P,因而循环子群〈a〉是一个阶为P的子群。若t1,则令b=,那么b的阶为P,而循环子群〈b〉是一个阶为P的子群。

54.证明:循环群的同态象是循环群。

[] 设群〈G0〉是任一循环群,〈hG),*〉是该循环群之同态象,h为同态函数。设aGG的生成元,子是G=a〉,并设g 0=ha),则g 0hG),由同态象的定义,可知有amG=a〉,使ham=g,根据同态公式可知g=ham=[ha]m=g0m。这样,hG)的每一个元都是g0的方幂。因而hG=,从而〈hG),*〉也为循环群。

55.设〈G*〉是群,aGf : GGfx=a*x*a1。证明:f是从〈G*〉到〈G*〉的同构函数。

[] 1f是双射函数

af是单射函数。对于任何xyG,若fx=fy),从而有a*x*a-1=a*y*a-1,于是由群的消长律,就有x=y。因此f是单射。

bf是满射函数。对于任何yG,存在着

x=a-1*y*aG,使得fx=a*x*a-1=a*a-1*y*a*a-1

=a*a-1*y*a*a-1=e*y*e=y0f是满射。

2f是同态函数

对于任何xyGfx*y=a*x*y*a-1

=a*x*a-1*a*y*a-1=fx*fy)。从而f满足同态公式,故此f是同态函数。

由(1),(2)可见,f是从〈G*〉到〈G*〉的同构函数。

56.设fg是从群〈X*〉到群〈Y 〉的同态函数。证明〈H*〉是群〈X*〉的子群。其中

H={x | xXfx=gx}

[] 根据H的定义,显然有HX。设eX群〈X*〉的幺元,eY是群〈Y 〉的幺元,那么由fg都是群同态可知:

feX=eY=geX

从而eXH,故H非空。

对于任何abH,于是就有fa=ga),fb=gb)。

fg是群同态可知,fb-1),gb-1=gb))-1

即得fb-1=gb-1),因此

fa*b-1=fa*fb-1

=gagb-1

=ga*b-1

所以,a*b-1H,因此〈H*〉是群〈X*〉的子群。

57.设〈G*〉是群

R={xy| xyGzy=z*x*z-1}

证明:RG上的等价关系。

[] aR是自反的

对于任何xG,由于存在着xG,使x=x*x*x-1故此(xx)∈R。因而R自反。

bR是对称的

如果(xy)∈R,那么一定存在着zG,使y=zx-1从而存在着z-1G,使x=z-1*yz-11故此(yx)∈R,所以R对称。

cR是传递的

如果(xy)∈R,且(yz)∈R,那么存在着g 1g2G使y=g1*x*g1-1z=g2*y*g2-1,从而存在着g=g2*g1,使z=g2*y*g2-1=g2g1*x*g1-1*g2-1=g2*g1*xg1-1*g2-1=g2*g1*x*g2*g1-1=g*x*g,故此(xz)∈R。于是R是传递的。

由(a),(b),(c)可见,RG上的等价关系。

58.设〈H*〉是群〈G*〉的子群。若 aG,有aH=Ha,则称〈H*〉为群〈G*〉的不变子群。

a) 设〈G*〉是偶数阶群,〈H*〉是群〈G*〉的子群,| H |=| G |/2,证明:〈H*〉是〈G*〉的不变子群。

b) 设〈G*〉是群,H={a | aG且( bG)(a*b=b*a}

证明:〈H*〉是〈G*〉的不变子群。

c) 设〈H1*〉,〈H2*〉是群〈G*〉的不变子群。证明:〈H1H2*〉是群〈G*〉的不变子群。

[] 不变子群也称为正规子群。记作H G H

a) | G |/| H |称为子群H在群G的指数,记作| GH |。因而这里| G: H |=2。对于任意的aG,若aH,则有

aH=H=Ha

aH,则由于H的指数为2,从而有G=HaHG=HHa,因此,有aH=Ha

因此〈H*〉是不变子群。

b) 先证〈H*〉是一子群。

H的定义,显然有HG。其次由于eG且对任何的bG,有e*b=b=b*e,故eH,因而H非空。对于任何acH,对于一切的bG,有

a*b=b*a以及c*b=b*c,即c-1*b=b*c-1

所以,对一切的bG,就有

a*c-1*b=a*c1*b

=a*b*c-1

=a*b*c-1

=b*a*c-1

=b*a*c-1

因此,a*c-1H。所以,〈H*〉是一个子群。

对于任何元素bG,对于任何元素aH,因为有a*b=b*a,所以bH=Hb。故此〈H*〉是不变子群。

c) 由于〈H1*〉和〈H2*〉是G的两个不变子群。那么〈H1H2*〉是G的一个子群(习题46)。我们先来证对任何元素aG,均有

aH1H2=aH1aH2,(H1H2a=H1aHa

对于任何a*haH1H2),这里hH1H2,则有hH1hH2,故此a*haH1a*haH2,因此a*haH1aH2,从而aH1H2aH1aH2;另一方面,若baH1aH2,那么baH1baH2,从而存在着h1H1h1H2,使b=a*h1,和b=a*h2,于是a*h1=a*h2,根据群G的消去律可知,h1=h2,不妨设为h,于是有hH1hH2,从而hH1H2,因此b=a*haH1H2),因而aH1aH2aH1H2)。由此可见aH1H2=aH1aH2。同理可证(H1H2a=H1aH2a

对于任何元素aG由于〈H1*〉和〈H2*〉是G的不变子群,因此有aH1=H1aaH1=H1aaH2=H2a,从而

aH1H2=aH1aH2=H1aH2a=H1H2a

所以〈H1H2*〉是G的不变子群。

59.设I是整数集合, I上的两个二元运算。

abIa b=a+b-1

a b=a+b-ab

证明:〈I 〉是有幺元的交换环。

[] 1)〈I 〉是交换群

封闭性:对于任何aIbIa b=a+b-1I,且运算结果唯一。

结合律:结对任何aIbIcI

a b c= a+b-1 c=a+b-1+c-1=a+b+c-2

a b c= a b+c-1=a+b+c-1-1=a+b+c-2

故(a b c=a b c

有幺元:幺元为1I,对任何aI

1 a=1+a-1=a+1-1=a 1

有逆元:对任何aI,有-a+2I,使得

-a+2 a=-a+2+a-1=1

a -a+2=a+-a+2-1=1

故(-a+2 a=a -a+2=1

交换律:对任何abI,有

a b=a+b-1=b+a-1=b a

2)〈I 〉是交换半群

封闭性:对任何abIa b=a+b-abI,且运算结果唯一。

结合律:对任何abcI

a b c=a+b-ab c=a+b-ab+c-a+b-abc

=a+b+cgab+ac+bc+abc

a b c=a b+c-bc=a+b+c-bc-ab+c-bc

=a+b+c-ab+ac+bc+abc

故(a b c=a b c

交换律:对任何abI,有

a b=a+b-ab=b+a-ba=b a

3 满足分配律

对任何abcI,有

a b c=a b+c-1=a+b+c-1-ab+c-1

=a+b+c-1-ab-ac+a

=a+b-ab+a+c-ac-1

=a b+a c-1

=a b a c

由于 是可交换的,因此另一分配公式

b c a=b a c a

也成立。

由此可见〈I 〉是一个交换环。

60.设〈X+×〉是代数系统,+×是普通数的加法和乘法。问当X取下列集合时,〈X+×〉是整环吗?为什么?

a) X={x | x=2nnI}

b) X={x | x=2n+1 nI}

c) X={x | x0xI}

d) X={x=a+babR}

e) X={x | x=a+babR}

[] a) 不是整环。因为关于普通乘法没有幺元,即1X

b) 不是整环。因为〈X+×〉不是环,两个奇数相加是偶数,不是奇数,普通加法运算在奇整数集X上不封闭。

c) 不是整环。因为〈X+×〉不是环,每个正整数的负元小于零,普通加法运算没有负元(加法幺元)存在。

d) 是整环。证明如下:

对任何abcdR

a+b)(c+d=ac+bd+ad+bc

这里 a+c),(b+d),(ac+bd),(ad+bc)仍是实数。

所以X对普通加法和乘法来说是封闭的。

普通加法和乘法运算适合结合律,交换律和分配律。

零元为0=0+0·X

幺元为1=1+0·X

对于任何a+bX,其负元(-a+-bX且(a+b+((-a+-b=0

两个非零实数的乘积不等于零。

所以〈X+×〉是一个整环。

e) 是整环。证明如下:

对任何abdR]

a+b+c+d=a+c+b+d

a+b+c+d=ac+3bd+ad+bc

这里(a+c),(b+d),(ac+3bd),(ad+bc)仍是实数。

所以X对普通加法和乘法来说是封闭的。

普通加法和乘法运算适合结合律,交换律和分配律。

零元为0=0+0·X

幺元为1=1+0·X

对任何a+bX,其负元为-a-bX。即

a+b+-a-b=0

两个非零实数的乘积不等于零。

所以〈X+×〉是一个整环。

61.设〈R 〉是环, xR,有x x=0,其中0是关于 的幺元;

a) xR,有x x=0,其中0是关于 的幺元;

b)R 〉是交换环。

[] a)对于任意的元素aR,因为 的封闭性,所以有a aR。因而((a a a a)) ((a a a a))=a a再次利用a a=a,就有

a a a a=a a

因为〈R 〉是一个群,所以a a的逆元(负元)存在,即-a a)∈R,故此有(a a a a -a a))=a a - a a))

因此

a a=0

c) 对于任意元素abR,由 运算的封闭性,有a bR

故此

a b a b=a b

利用 运算对 运算的分配律,可得

a a a b b a b b= a b

再次利用a a=ab b=b,就得到

a a b b a b=a b

ab的负元-a-bR存在,可得

a b b a=0

又由 运算的封闭性,可知a bR因而由a) 的结论可得

a b a b=0

所以 a b a b b a=0 b a

a b= b a

所以 运算是可交换的,故〈R 〉是交换环。

62.设X是所有有理数对(xy)的集合。在X上定义两个二元运算 如下

x1y1),(x2y2)∈X

x1y1 x2y2=x1 +x2y1 +y2

x1y1 x2y2=x1 +x2y1 +y2

问〈X 〉是否地环,它有元零因子,关于 运算是否有幺元,哪些元素关于 运算有逆元。

[] 对于任何abcdQ 由于

a+cb+dacbdQ,故此(ab cd)∈X,(ab cd)∈X,即 X 运算, 运算封闭。

由于普通加法和乘法有结合律,交换律和分配律,所以易验证 运算和 运算有结合律,交换律和分配律。

运算的幺元(零元)存在,为(00)∈X

对任何(ab)∈X,其负元为(-a-b)∈X存在

所以,〈X 〉是环。

关于 运算有幺元存在,为(11)∈X

它有零因子,因为当,abQ a0 b0时,有(a0)≠(00),(0b)≠(00)但是

a0 0b=00

对于abQ a0b0 ab)∈X有逆元(关于 运算)其逆元为()∈X

63.设I是整数集合,+和×是整数的加法和乘法。证明:对任何整数m,〈{mx | xI}+,×〉是环〈I+×〉的子环。

[] 对于任何abI

ma+mb=ma+b

ma·mb=m·mab

这里a+bmab仍是整数,所以{mx | xI}对普通加法和乘法封闭。

普通加法和乘法具有结合律、交换律和分配律。

零元0=m·0{mx | xI}

对于任何mx{mx | xI} 其负元-mx=m·(-x)∈{mx | xI}存在。

显然{mx | xI}I,故此,〈{mx | xI}+,×〉是环〈I+×〉的子环。

64.证明:环的同态象是环。

[] 设〈X+*〉是一环,hX上的同态函数,hX)为其同态象,我们来证〈hX 〉是一环。

hX 〉是交换群

封闭性:对任何abhX),存在着xyX,使hx=a

hy=b,因此根据同态公式,有

a b=hx hy=hx+y

根据+运算的封闭性知x+yX,因而a b=hx+y)∈hX)。

结合律:对任何abchX),存在着xyzX,使hx=ahy=bhz=c,根据同态公式及+运算的结合律有

a b c=hx hy)) hz=hx+yhz=h((x+y+z

=a b c

有幺元:设0X为交换群〈X+〉的幺元,则0=h0)∈hX)是〈hX 〉的幺元,因为对任何ahX),存在着xX,使hx=a,由x+0=0+x=x,及同态公式就有

a 0=hx h0=hx+0=hx=a

0 a=h0 hx=h0+x=hx=a

从而a 0=0 a=a

有逆元:对任何ahX),存在着xX,使hx=a,由交换群〈X+〉中每一元都存在着逆元,可得有-xX存在

使 x+-x=-x+x=0

因此,令-a=h-x)∈hX),则-aa的逆元

因为由同态公式,有

a -a=hx h-x=hx+-x))=h0=0

-a a=h-x hx=h((-x+x=h0=0

从而 a -a=-a a=0

可交换:对ab∈(X),存在着xyX,使hx=ahy=b

根据同态公式及运算+的交换律,可得

a b=hx hy=hx+y=hy+x=hy+hx

=b a

hX 〉是半群

封闭性:对任何abhX),存在着xyX,使hx=ahy=b

因此由同态公式及×运算的封闭性,就有

a b=hx hy=hx*y)∈hX

结合律:对任何abchX),存在着xyzX,使hx=ahy=bhz=c,根据同态度公式及*运算的结合律,有

a b c=hx hy)) hz=hx*y hz

=h((x*y*z=hx*y*z))=hx hy*z

=hx hy hz))=a b c

运算对 运算有分配律:对任何abchX),存在着xyzX,使hx=ahy=bhz=c,根据*运算对+运算的分配律及两个同态公式,就有

a b c=hx hy hg))

= hx hy+z

=hx*y+z))

=h((x*y+x*z))

=hx*y hx*z

=hx hy)) hxhz

=a b a c

同理可证(b c a=b a c a

65.设〈S 〉是环〈R 〉的子环。若 xS yR,有x ySy xS,则称〈S 〉是环〈R 〉的理想。

a) 求环〈Nm+m×m〉的所有子环和理想,其中m分别是6811

b) 设〈S1 〉和〈S2 〉是环〈R 〉的理想。证明:〈S1S2 〉和〈S1S2 〉也是〈R 〉的理想,其中S1S2={x y| xS1yS2}

c) 设〈R 〉是交换环,aR0是关于 的幺元。证明:〈S1 〉是环〈R 〉的理想,其中

S={x | xRx a=0}

[] a) 环〈N6+6×6〉,N6={[0]6[1]6[2]6[3]6[4]6[56]}它的子环有

{[0] 6}+6×6

{[0] 6[3]6}+6×6

{[0] 6[2]6[4]6}+6×6

N6+6×6

它们都是环〈N6+6×6〉的理想。

环〈N8+8×8〉,N8={[0]8[1]8[2]8[3]8[4]8[5]8[6]8[7]8},它的子环有

{[0] 8}+8×8

{[0] 8[4]8}+8×8

{[0]8[2]8[4]8[6]8}+8×8

N8+8×8

它们都是环〈N8+8×8〉的理想。

环〈N11+11×11

{[0]11}+11×11〉和〈N11+11×11〉。它们是环〈R 〉的仅有的两个理想。

b) 1°先证〈S1S2 〉是环〈R 〉的理想。

由于〈S1 〉和〈S2 〉都是〈R 〉的子交换群,因此,根据习题46,知〈S1S2 〉也是〈R 〉的子群; 的交换遗传,故此,〈S1S2 〉也是〈R 〉的子交换群。

由于〈S1 〉和〈S2 〉都是〈R 〉的子半群,显然S1S2R;又因为0S1,所以0S1S2,从而S1S2非空;对于任何abS1S2,则有abS1abS2,从而由〈S1 〉和〈S2 〉的封闭性可得a bS1a bS2,所以a bS1S2,因而〈S1S2 〉具有封闭性; 运算的结合遗传;所以〈S1S2〉是〈R 〉的子半群。

运算对 运算的分配律遗传。

已证明了〈S1S2 〉是环〈R 〉的子环。

由于对于任何xS1xS2yR,都有x yy xS1x yy xS2,因此,对任何xS1S2yR,就有xS1xS2,所以x yy xS1x yS2,因而x yy xS1S2。所以〈S1S2 〉具有内吸性。

综合这四点,可知是环〈R 〉的一个理想。

2°次证〈S1S2 〉是环〈R 〉的理想。

由于〈S1 〉和〈S2 〉都是〈R 〉的子交换群,并由〈R 〉是交换群, 运算具有交换律。得到

S1S2={S1 S2|S1S1S2S2}

={S2S1|S1S2S1S1}

= S2S1

从而根据习题47可得〈S1S2 〉是〈R 〉的子群; 运算的交换律遗传;所〈S1S2 〉是〈R 〉的子交换群。

由于〈S1 〉和〈S2 〉都是〈R 〉的子半群,根据R 运算的封闭性,可知S1S2={S1 S2 | S1S1S2S2}R;由于0=0S1S2,知S1S2非空;对于任何abS1S2,知存在着s1s1′∈S1s1s2′∈S2,使得a=s1 s2

b=s1 s2′,根据 的分配律以及的结合律可知

a b=s1 s2 s1 s2′)

=((s1 s1′) s1 s2′)) ((s2 s1′) s2 s2′))

根据〈S1 〉是理想,具有内吸性,所以s1 s2′∈S1s1 s1′∈S1从而由S1 运算的封闭性,可知(s1 s1′) s1 s2′)∈S1,根据〈S1 〉是理想,具有内吸性,所以s2 s1′∈S2s2 s2′∈S2,从而由S2对运算的封闭性,可知(s2 S1′) s1 s2′)∈S2,因而a b=((s1 s1′) s1 s2′)) ((s2 s1′) s2 s2′))∈S1S2,所以〈S1S2 〉是封闭的; 运算的结合律遗传;所以〈S1S2 〉是〈R 〉的子半群。

运算对运算的分配律遗传。

已证明了〈S1S2 〉是环〈R 〉的子环。

由于〈S1 〉和〈S2 〉都是环〈R 〉的理想,故都具有内吸性。因此,对任何x=s1 s2S1S2(其中s1S2),yR,根据 的分配律,可得

x y=s1 s2y=s1 y)(s2 y

y x=y s1 s2=y s1)(y s2

根据内吸性,可知s1 yy s1S1s2yy s2S2,因此x y=s1 y s2 y)∈S1S2y x=y s1)(y s2)∈S1S2故此环〈S1S2 〉具有内吸性。

综合这四点,可知〈S1S2 〉是环〈R 〉的一个理想。

c) 由于0 a=0,故0S={x | xRx a=0},所以S非空;对于任何xyS,就有x a=0y a=0,所以根据 的分配律以及 的结合律可得

x y a=x a y a=0 0=0

x ya=x a y a=0 0=0

所以x yx yS,故此S关于 运算封闭; 运算的结合律,交换律, 运算的结合律,对 的分配律等都遗传;由于0S已知,故关于 运算有幺元(零元);对于任何xS,就有x a=0,因而由 的分配,可得

0=0 a

=x -x)) a

=x a ((-x a

=0 ((-x a

=-x a

故此-xS;所以〈S 〉是〈R 〉的子环。

对于任何xSyR,就有x a=0,于是,由〈R 〉是交换环,知 运算具有交换律,加上 运算的结合律,可得

x y a=x y a=x a y=x a y=0 y=0

y x a=y x a=y 0=0

因此,xyy xS,所以〈S 〉具有内吸性。

综合各点,可知〈S 〉是环〈R 〉的一个理想。

66.求解域〈F ,〉中的方程组

x c y=a 1

c x y=b 2

[] 由于〈F 〉是域,所以0IF并且对任何元素xF,存在着负元和逆元,-xx-1F。我们采用缩记法,对任何xyFx y,记为x+yx y记为x·yxy,并且x -y)记为x-y,利用-x=-1)·xx·(-y=-x)·y=-x·y,我们可以将(1)(2)变为

x+cy=a 3

cx+y=b 4

从而由(3)可得x=as-cy 5),将(5)代入(4)可得

ca-cy+y=b

或者 ca-c2y+y=b

或者 c2-1y=ca-b

从而 y=c2-1-1ca-b 6

代入(5)可得

x=a-cc2-1-1ca-b 7

因此,原方程组的解为

或者

67.设〈F 〉是域,〈R 〉是〈F 〉的子环。问〈R 〉是否是整环?

[] 不一定。有反例,令F=实数集, 为普通加法 为普通乘法,故此〈F 〉是实数域。令R=偶整灵敏集{-6-4-20246},则〈R+,×〉是〈F+,×〉的子环。但〈F+,×〉的乘法幺元1R,故此〈R+,×〉不是整环。

68.设〈X+,×〉是代数系统,+和×是普通数的加法和乘法,当X为下列集合时,问〈X+,×〉是否是域?为什么?

a) X={x | x0xI}

b) X={x | x=a+babQ}

c) X={x | x=a+babQ}

d) X={x | x=a+babQ}

e) X={x | x=a/babNakb}

其中,I为整数集合,Q为有理数集合,N为自然数集合。

[] a) 不是。因为对于任何xXx0x的负元和逆元不存在。

b) 是域。根据习题60e) 的解,已证得〈X+,×〉是整环。其次,设a+bF的任一非零元,那么ab不能都等于零,此时a2-3b20,否则将有a2=3b2。若b=0,将有a=0,与假设矛盾;若b0,将有±,与是有理数矛盾。容易算出

a+b)(=1

并且Q 故此

a+b-1=X

即逆元(关于乘法)存在 因此〈X+,×〉是域。

c) 不是。因为关于乘法不封闭。即对于任何abcdQ

a+b)∈X,(c+d)∈X,当bd0(即b0d0)时(a+b)(c+d=ac+ad+bc+bd

虽然acQ,但是ad+bc+bdQ,不是有理数,因此

ac+ad+bc+bdX

(a+b)c+dX

d) 是域。仿习题60e)的证明,易证〈X+,×〉是整环。并且仿上边b) 易证,对任何元素a+bX,且ab不同时为零,有乘法逆元存在

a+b-1=X

所以〈X+,×〉是域。

e) 不是。因为关于加法没有零元及负元。

69.设〈F 〉是域,〈S1 〉和〈S2 〉是证明:〈S1S2 〉是〈F 〉的子域。

[] 显然S1S2F;另外由于01S101S2,故01S1S2,所以S1S2非空;对任何abS1S2由于〈S1 〉和〈S2 〉是〈F 〉的子域,所以a -b),a b-1S1a -b),a b-1S2,故此a -b),a b-1S1S2,所以〈S1S2 〉是域〈F 〉的子域。

70.问是否有4个元素的域。若有,请写出其运算表。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 4个元素的域。因为4=222为素数,根据有限域的Galois理论,对任何素数p,对任何自然数nPn阶有限域存在,因此4阶有限域存在。

1+x+x2 的多项环为〈F2[x] 〉,其中

F2[x]={01x1+x},运算表如下:

0

1

x

1+x

q

0

0

0

0

1

0

1

x

1+x

x

0

x

1+x

1

1+x

0

1+x

1

x

0

1

x

1+x

0

0

1

x

1+x

1

1

0

1+x

x

x

x

1+x

0

1

1+x

1+x

x

1

0

容易验证环〈F2[x] 〉是域,因为乘法有幺元1,运算表对称、乘法有交换律,乘法各逆元存在(1的逆元为自己,x1+x互为逆元),所以〈F2[x] 〉是4个元素的域。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

习题五(第五章 格与布尔代数)

1.设〈L〉是半序集,L上的整除关系。问当L取下列集合时,〈L〉是否是格。

a) L={1234612}

b) L={12346812}

c) L={1234568910}

[] a) L〉是格,因为L中任两个元素都有上、下确界。

b) L〉不是格。因为L中存在着两个元素没有上确界。

例如:8 12=LUB{812}不存在。

c) L〉不是格。因为L中存在着两个元素没有上确界。

倒例如:4 6=LUB{46}不存在。

2.设AB是两个集合,f是从AB的映射。证明:〈S〉是〈2B〉的子格。其中

S={y|y=f (x)x2A}

[] 对于任何B1S,存在着A12A,使B1=fA1),由于f(A1)={y|yB( x)(xA1f (x)=y)}B 所以B12B,故此S2B;又B0=f (A)S (因为A2A),所以S非空;

对于任何B1B2S,存在着A1A22A,使得B1=f (A1)B2=f (A2),从而

LB{B1B2}=B1B2=f (A1)f (A2)

=f (A1A2) (习题三的81))

由于A1A2A,即A1A22A,因此f (A1A2)S,即上确界LB{B1B2}存在。

对于任何B1B2S,定义A1=f –1(B1)={x|xAf (x)B1}A2=f-1(B2)={x|xAf (x)B2},则A1A22A,且显然B1=f (A1)B2=f (A2),于是

GLB{B1B2}=B1B2=f (A1)f (A2)

f (A1A2) (习题三的82))

又若yB1B2,则yB,且yB2。由于yB1=f (A1)={y|yB( x)(xA1f (x)=y)},于是存在着xA1,使f (x)=y,但是f (x)=yB2。故此xA2=f-1(B2)={x|xAf(x)B2}因此xA1A2,从而y=f (x)f (A1A2),所以

GLB{B1B2}=B1B2=f (A1)f (A2)f (A1A2)

这说明 GLB{B1B2}=B1B2=f (A1)f (A2)=f (A1A2)于是从A1A22A可知f (A1A2)S,即下确界GLB{B1B2}存在。

因此,〈S〉是〈2B〉的子格。

3.设〈L〉是格,任取abLab。证明〈B〉是格。其中

B={x|xL axb}

[] 显然BL;根据自反性及abb

所以abB,故此B非空;

对于任何xyB,则有axbayb,由于xyL,故有z1=x y为下确界∈L存在。我们只需证明z1z2B即可,证明方法有二,方法一为:

由于

ax,所以a x=x,于是

z1=x y

=(a x) y (利用a x=x

=a (x y) (由 运算结合律)

因此az1;另一方面,由yb可知y b=b,由xb可知x b=b,于是

z1 b=(x y) b

=x (y b) (由 运算结合律)

=x b (利用y b=b

=b (利用x b=b

因此 z1b,即 az1b 所以z1B

由于axay,所以a*x=aa*y=a,因而

a*z2=a* (x*y)

=(a*x) *y (由*运算结合律)

=a*y (利用a*x=a

=a (利用a*y=a

因而az2;又由于yb,所以y*b=y 于是

z2=x*y

=x* (y*b)

=(x*y) *b (利用*运算结合律)

=z2*b

从而z2b,即az2b 所以z2B

因此〈B〉是格(是格〈L〉的子格)。

方法二:根据上、下确界性质,由axay,可得ax*y,(见附页数)

4.设〈L* 〉是格。 abL,证明:(附页)

ax y,即az2a

又由xbyb,可得x ybx*yyb,即z1bz2b

所以az1baz2b,故此z1z2B

a*baa*bb ab是不可比较的。

[] 先证

用反证法,假设ab是可比较的,于是有ab或者ba

ab时,a*b=aa*ba(得a*ba)矛盾;

ba时,a*b=ba*bb(得a*bb)矛盾;

因此假设错误,ab是不可比较的。

次证

由于a*baa*bb。如果a*ba,则ab,与ab不可比较的已知条件矛盾,所以a*ba,故此a*ba;如果a*b=b,则ba,也与ab不可比较的已知条件矛盾,所以a*bb,故此可得a*bb

5.设L* 〉是格。证明:

a) (a*b) (c*d)(a c) * (b d)

b) (a*b) (b*c)(c a)(a b) * (b c) * (c a)

[] a) 方法一,根据上、下确界的性质,由

a*baa ca*bbb d 所以得到

a*b(a c) * (b d)

又由 c*dca cc*ddb d,所以得到

c*d(a c) * (b d)

因此(a*b) (c*d) (a c) * (b d)

方法二 (a*b) (c*d)

[(a c) * (a d)] * [(a c) * (b d)]

(分配不等式,交换律,结合律,保序性)

(a c) * (b d) (保序性)

b) 方法一,根据上、下确界的性质

a*baa ba*bbb ca*bac a可得

a*b(a b) * (b c) * (c a)

同理可得

b*c(a b) * (b c) * (c a)

c*a(a b) * (b c) * (c a)

所以

(a b) (b c) (c a)(a b) * (b c) * (c a)

方法二:(a b) (b c) (c a)

[b* (a c)] (c*a) (交换律,结合律,分配不等式,保序性)

[b (c*a)] * [(a c) (c*a)](分配不等式,交换律,)

[(a b) * (b c)] * (a c)(分配不等式,结合律,交换律,吸收律,保序性)

(a b) * (b c) * (c a) (结合律)

6.设I是整数集合。证明:Iminmax〉是分配格。

[] 由于整数集合I是全序集,所以任何两个整数的最小者和最大者是存在的,因此〈Iminmax〉是格是格是显然的。

下面我们来证〈Iminmax〉满足分配律

对于任何abcI

a* (b c)=min{amax{bc}}

(a*b) (a*c)=min{min{ab}min{ac}}

1)若bc时,当

a ab,则ac ,故此

min{amax{bc}}=min{ac}=a

max{min{ab}min{ac}}=max{aa}=a

bbac ,则

min{amax{bc}}=min{ac}=a

max{min{ab}min{ac}}=max{ba}=a

cca,则ba,因此

min{amax{bc}}=min{ac}=c

max{min{ab}min{ac}}=max{ba}=c

2)若cb时,当

aac,则ab,故此

min{amax{bc}}=min{ab}

max{min{ab}min{ac}}=min{aa}=a

bcab,则

min{amax{bc}}=min{ab}=a

max{min{ab}min{ac}}=max{ac}=a

cba,则ca,因此

min{amax{bc}}=min{ab}=b

max{min{ab}}min{ac}}=max{bc}=b

综合(1)(2)总有

a* (b c)=(a b) * (a c)

根据对偶原理,就还有

a (b*c)=(a b) * (a c)

因此Iminmax〉是分配格。

7.设〈A* max〉是分配格,abAab。证明:

f (x)=(x a) *b

是从AB的同态函数。其它

B={x|xAaxb}

[] 由于ax a,及已知ab,所以a(x a)*b;其次(x a)*bb,所以af (x)b,因而f (x)是从AB的函数。

对于任何xyA

f(x y)=((x y) a)*b

=((x a) (y a)) *b(幂等律,交换律,结合律)

=((x *a)b)((y a) *b)(分配律)

=f (x) f (y)

f (x*y) =((x*y) a) *b

=((x a) * (y a))*b (分配律)

=((x a) *b)((y a) *b) (幂等律,交换律,结合律)

=f (x) *f (y)

所以,f满足同态公式,因而f 是从AB的同态函数。

8.证明:一个格是分配格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bcL,有(a*b) (b*c) (c*a)=(a b) * (b c) * (c a)

[] 必要性。对于任何abcL

(a*b) (b*c) (c*a)

=(b* (a c)) (c*a) (交换律,分配律)

=(b (c*a)) * ((a c) (c*a)) (分配律)

=(b c) * (b a) * (a c) (分配律,吸收律)

=(a b) * (b c) * (c a) (交换律)

充分性,f满足同态公式,因而f是从AB的同态函数。

8.证明:一个格是分配格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bcL,有

(a*b) (b*c) (c*a)=(a b) * (b c) * (c a)

[] 必要性。对于任何abcL

(a*b) (b*c) (c*a)

=(b* (a c)) (c*a) (交换,分配律)

=(b (c*a))(( a c) (c*a)) (分配律)

=(b c) * (b a) * (a c) (分配律,吸收律)

=(a b) * (b c) * (c a) (交换律)

充分性,对于任何abcL

a (b*c)

=(a (a*c)) (b*c) (吸收律)

=((a (a*b)) (a*c)) (b*c) (吸收律)

=(a*b) (b*c) (c*a) a (交换律,结合律)

=((a b) * (b c) * (c a)) a (已知条件)

=((a b) * (a c) * (b c)) ((b c) *a) a (交换律,吸收律)

=((a b) * (a c) * (b c)) ((b c) *a) (a* (a b) * (a c)) (吸收律)

=(((a b) * (a c)) (b c)) * ((b c) a) * (a ((a b)) * (a c)))

(已知条件)

=(((a b) * (a c)) (b c)) * (a b c) *((a b)* (a c))(因为a ((a b) * (a c))= (a b) * (a c)

=(((a b) * (a c)) (b c)) * (((a b) c) *(a b)* (a c) (结合律)

=(((a b) * (a c)) (b c)) *((a b)* (a c)) (吸收律,结合律)

=(a b)* (a c) (吸收律)

根据对偶原理 还有a* (b c)= (a b) * (a c)

所以格L是分配格。

9.设L〉是格。其Hasse图如右

a) 找出格中每个元素的补元;

b) 此格是有补格吗?

c) 此格是分配格吗?

[] a)最小元0=i;最大元1=a

故此格为有界格。

ai互为补元;fC互为补元;其余bdegh等都没有补元。

b) 根据a) 可知,此格不是有补格。

c) 此格不是分配格,因为f (g* h)=f i=f

(f g) * (f h)=b* d=d

因为去掉g结点后所形成的子格与分配格S24IGCDLCM124〉同构,因此若此格不是分配格,则必有子格

h * (f g)=h*b=h

(h*f) (h*g)=i i=I

S24IGCDLCM124 两个不是分配格的特殊格

与两个不是分配格的特殊格同构,并且此子格必含有g点。而特殊不分配格之图或是含有五个结点的圈,或是有六个结点:gebdfigebdhigehdfi;或是有八个结:gecabdfigecabdhi;或是只有一个四结点的圈:gehi。因此此格绝不会有含g点的子格与两个不是分配格的特殊格同构。

10.设〈L* 〉是有界格。xyL,证明:

a) x y=0,则x=0y=0

b) x*y=1,则x=1y=1

[] a) 对任何xyL,若x y=0,则

x=x* (x y) (吸收律)

=x*0 x y=0

=0 01律)

y=y* (y x) (吸收律)

=y* (x y) (交换律)

=y*0 x y=0

=0 01律)

b) 对任何xyL,若x*y=1,则

x=x (x*y) (吸收律)

=x 1 x*y=1

=1 01律)

y=y (y*x) (吸收律)

=y (x*y) (交换律)

=y 1 x*y=1

=1 01律)

11.在有界格中,01的唯一补元,10的唯一补元。

[] 由于1 0=11*0=0,所以01互为补元。

下面我们先来证01的唯一补元:

对于任何元素a属于有界格,若a1的补元,则必有1 a=1,及1*a=0,于是必有

a=a* (a 1) (吸收律)

=a* (1 a) (交换律)

=a*1 (由1 a=1

=1*a (交换律)

=0 (由1*a=0

从而01的唯一补元。

次证10的唯一补元。

对于任何元素a属于有界格,若a0的补元,则必有0 a=10*a=0。于是必有

a=a(a*0) (吸收律)

=a(0 a) (交换律)

=a 0 (由0*a=0

=0 a (交换律)

=1 (由0 a=1

12.设L〉是格,|L|2。证明:L中不存在以自己为补元的元素。

[] 用反证法,假设L中存在着以自己为补元的元素,不妨是bL,那么b b=1b*b=0,于是由幂等律,可得

b=b*b=0b b=1

从而有0=b=1,即0=1

因此,对于任何元素aL,都有a=0=1(因为0a1),从而|L|=1,这与已知|L|2矛盾。

13.设〈L是全序集,|L|3。证明:L〉是格,但不是有补格。

[] 由于〈L〉是全序集,那么L中任意两个元素都可比较,于是L中任意两个元素都有上确界和下确界,因此〈L〉是格。

下面我们来证〈L〉不是有补格,用反证法:

否则〈L〉是有补格,则对任何aL,都存在着一个元素bL,使a b=1a*b=0。由于〈L〉是全序集,所以任二元素可比较,从而

①若ab,则a=a*b=0

②若ba,则a=a b=1

因此|L|=2,与已知|L|3矛盾。

14.在有界的分配格中,证明:具有补元的那些元素组成一个子格。

[] L* 01〉是有界分配格,令

L={x|xL( yL)(x*y=0x y=1)}

我们来证〈L′,* 01〉是〈L* 01〉的子格:

显然LL;其次易证01L′,故此L′非空;对于任何a1a2L′,我们来证a1*a2a1 a2L

为证a1*a2L′,只需找出a1*a2的补元即可。由于a1a2L′,故此存在着b1b2L,使a1*b1=0a1 b1=1以及a2*b2=0a2 b2=1,于是构造出a1*a2补元为b1b2L。这是因为

(a1*a2) * (b1 b2)=((a1*a2) * b1) ((a1*a2) * b2) (分配律)

=((a1*b1) *a2) (a1*(a2 * b2) (交换律)

=(0*a2) (a1*0)(由a1*b1=0a2b2=0

=0 0 (由01律)

=0

(a1*a2) (b1 b2)=(a1 (b1 b2)) * (a2 (b1 b2))(分配律)

=((a1 b2) b2) * ((a2 b2) b1)(交换律,结合律)

=(1 b2)* (1 b1)(由a1 b1=1a2 b2=1

=1*1(由01律)

=1

为证a1 a2L′只需找出a1 a2的补元即可。由于a1a2的补元是b1b2,故构造出a1 a2的补元为b1*b2L。这是因为

(a1 a2) * (b1*b2)=(a1* (b1* b2)) (a2* (b1* b2))(分配律)

=((a1*b2) *b2) ((a2*b2) *b1)(交换律,结合律)

=(0*b2) (0*b1)(由a1*b1=0a2*b2=0

=0 0(由01律)

=0

(a1 a2) (b1*b2)=((a1 a2) b1) * ((a1 a2) b2)(分配律)

= ((a1 b1) a2) * (a1 (a2 b2))(交换律,结合律)

=(1 a2) * (a1 1)(由a1 b1=1a2 b2=1

=1*1 (由01律)

=1

15.求〈S121〉的所有子格,其中,S1212的所有因子的集合1S12上的整除关系。

[] 一个结点:{1}{2}{3}{4}{6}{12}

二个结点:{12}{13}{14}{16}

{112}

{24}{26}{212}

{36}{312}

{412}

{612}

三个结点:{124}{126}{1212}S121〉的图

{136}{1312}

{1412}

{1612}

{2412}{2612}

{3612}

四个结点:{12412}{12612}{13612}

{1236}{24612}{13412}

六个结点:S12={1234612}

都是〈S121〉的子格。

16.证明:一个格〈L〉分配格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bcL,有

(a b) *ca (b*c)

[] 必要性

对任何abcL

(a b) *c=(a*c) (b*c) (分配律)

a (b*c) a*ca,及保序性

充分性

一方面,由a (b*c)a b (根据b*cb及保序性)

a (b*c)a c (根据b*cc及保序性)

及上、下确界的性质可得

a (b*c)(a b) * (a c)

另一方面(a b) * (a c)a (b* (a c))(已知条件)

=a ((a c) *b)(交换律)

a (a (c*b))(已知条件(a c)*ba (c* b)及保序性)

=(a a) (b*c)(结合律,交换律)

=a (b*c)(幂等律)

所以,综合这两方面,得到分配律

a (b*c)=(a b) * (a c)

根据对偶原理,可得另一分配律

a* (b c)=(a*b) (a*c)

所以格〈L〉是分配格。

17.设〈L1R1〉和〈L2R2〉是两个格,fL1L2是从〈L1R1〉到〈L2R2〉的同态函数。证明:f的同态象是〈L2R2〉的子格。

[] f的同态象f (L1) = {y : yL2( xL1) (f(x)=y)}

我们来证〈f (L1)R2〉是〈L2R2〉的子格:

显然f (L1)L2;若L1非空,则有aL1,从而有b=f (a)f (L1)f (L1)非空。

对于任何b1b2f (L1),存在着a1a2L1,使b1=f (a1)b2=f (a2)从而

b1 2b2=f (a1) 2f (a2)

=f (a1 1a2)(同态公式)

f (L1)(因〈L1R1〉是格,故 1运算封闭,从而a1 1a2L1

因此〈fL1),R1〉是〈L2R2〉子格。

18.设B={12510112255110}。证明:〈BGCDLCM〉是布尔代数。其中,GCD是求最大公约数,LCM是求最小公倍数,x=110/x

[] 我们已证过〈NGCDLCM,〉是分配格,故此为证〈BGCDLCM〉是分配格,只需证〈BGCDLCM〉是〈NGCDLCM,〉的子格即可。

易于验证,对于任何abB,恒有GCD{ab}LCM{ab}B故此两个运算GCDLCM关于B封闭。因而〈BGCDLCM〉是分配格。

又由于1110互为补元;255互为补元;522互为补元;1011互为补元,所以BGCDLCM,′〉是有补的分配格,故此BGCDLCM,′〉是布尔代数。

19.设L1={1234612}L2={1234681624}

a) L1GCDLCM,′〉是布尔代数吗?为什么?

b) L2GCDLCM,′〉是布尔代数吗?为什么?

[] a) L1GCDLCM,′〉不是布尔代数。

因为〈L1GCDLCM,′〉虽是分配格(〈N1GCDLCM,〉的子格)但不是有补格,元素26没有补元。所以不是布尔代数。

b) L2GCDLCM,′〉也不是布尔代数。

因为虽然〈L2GCDLCM,′〉是分配格(〈N1GCDLCM,〉的子格),但不是有补格,元素24612没有补元。所以也不是布尔代数。

20.设〈B* ′〉是布尔代数。证明下列布尔恒等式。

a) a (a*b)=a b

b) a* (a b)=a*b

c) (a*c) (a*b) (b*c)=(a*c) (a*b)

d) (a b) * (b c) * (c a)=(a b) * (b c) * (c a)

e) (a b) * (b c) * (c a)=(a*b) (b*c) (c*a)

[] a) a (a*b)=(a a) * (a b)(分配律)

=1* (a b) (由a a=1

=a b 01律)

b) a (a b)=(a*a) (a*b)(分配律)

=1 (a*b) (由a*a=0

= a*b 01律)

c)由于(a*c) (a*b) =(a a) * (a b)* (a*c) * (b*c)

(分配律,结合律,交换律)

= (a b)* (a c) * (b c) (由a a=1

并且因为b*a bc*a c,从而由保序性,得到

b*c(a b) * (a c)

又由b*cb c及下确界的性质,得到

b*c(a b) * (a c) * (b c)

所以

b*c(a*c) (a*b)

所以

(a*c) (a*b) (b*c)= (a*c) (a*b)

d) B=(a b) * (b c) * (c a)C=(a b) * (b c) * (c a)

于是为证B=C,根据布尔代数的性质:消去律。

= a*b*c′ (交换律)

所以 a*B=a*c

从而由消去律,有B=C

(a b) * (b c) * (c a)=(a b) * (b c) * (c a)

e) B=(a b) * (b c) * (c a)

C=(a* b) (b* c) (c* a)

由于a* B=a* (a b) * (b c) * (c a)

=a* (b c) * (c a) (吸收律)

=a* (a c) * (b c) (交换律)

=a* (b c)(吸收律)

a* C=a* [(a* b) (b* c) (c* a)]

=(a* a* b) (a* b* c) (a* a* c) (分配律,交换律)

=(a* b) (a* b* c) (a* c) (幂等律)

=(a* b) (a* c) (分配律)

所以 a* B=a* C

又由于 a* B=a* (a b) * (b C) * (c a)

= a* b* (b c) * (c a) (反身性,及本题b))

= a* b*(c a) (吸收律)

= a* b* c (交换律,反身律,本题b))

a*C= a[(a* b) (b* c) (c* a)]

=(a* a* b) (a* b* c) (a* a* c)(分配律,交换律)

=(0* b) (a* b* c) (0* c) (由a* a=0

=0 (a* b* c) 0 11律)

=a* b* c

只需证a* B=a* Ca* B=a* C 即可

由于 a* B=a* (a b) * (b c) * (c a)

= a* (b c) * (c a) (吸收律)

= a*(a c) * (b c) (交换律)

=a* c* (c b) (本题b)及交换律)

=a* c* b (本题b))

=a* b* c (交换律)

a* C=a* (a b) * (b C) * (c a)

=a* b* (b C) * (c a) (本题b))

=a* b* c* (c a) (本题b))

=a* b* c* a (本题b))

=a* a* b* c (交换律)

=a* b* c (幂等律)

所以 a* B=a* C

又由于 a* B=a* (a b) * (b c) * (c a)

=a* ((a) b) * (b c) * (c a) (反身性)

=a* b* ((b) c) * (c a) (本题b)及反身性)

=a* b* c* ((c) a) (本题b)及反身性)

=a* b* c* a (本题b))

=a* a* b* c (交换律)

=a* b* c (幂等性)

a*C= a* (a b) * (b c) * (c a)

= a* (b c) * (c a) (吸收律)

= a* ((a) c) * (b c) (交换律及反身性)

= a* c* ((c) b) (本题b)及反身性交换律)

= a* c* b (本题b))

所以 a* B=a* C

故根据消去律得到B=C,即

(a b) * (b C) * (c a)=(a* b) (b* c) (c* a)

21.设〈B* ,′〉是布尔代数,简化下列布尔表达式。

a) (a* b) (a* b* c) (b* c)

b) (a* b) (a* b* c) (b* c)

c) (a* b) (a* b* c) (b* c)

d) ((a* b) c) * (a b) * c

[] a) (a* b) (a* b* c) (b* c)

= (a* b) (b* c) (因为吸收律)

=b* (a c) (分配律)

b) (a* b) (a* b* c) (b* c)

=(a* b) [((a* b) b)* c]] (分配律)

=(a* b) [((a* b)* c)] 20a))

=(a* b) (a* c) (b* c) (分配律)

c) (a* b) (a* b* c) (b* c)

=( b *( a (a* c))) (b* c) (分配律)

=( b *( a a)* (a c)) (b* c) (分配律)

=(b* (a c)) (b* c) (互补a a=1

=b* (a c c) (分配律)

=b (互补c c=1

d) ((a* b) c) * (a b) * C

=((a* b) c) * c* (a b) (交换律)

=c* (a b) (吸收律)

22.设〈B*,, ,′〉是布尔代数。在B上定义二元运算如下

abBab=(a*b)(a*b)

证明:〈B 〉是交换群

[] ①封闭性

对于任何abB,由于* ,′运算的封闭性,可知ab=(a*b) (a*)B,因此运算具有封闭性。

②结合律

对于任何abcB

(ab)c

((ab)*c) ((ab)*c)

=(((a*b) (a*b)) *c) (((a*b) (a*b))*c)

=(a*b*c) (a*b*c) (((a b) * (a b)) *c)

(分配律,deMorgan律,反身律)

=(a*b*c) (a*b*c) (((a*b) (a b)) *c)

(分配律,互补律,01律)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a*b*c)(交换律)

a(bc)

=(a* (bc)) (a* (bc))

=(a*((b c) * (b c))) (a* b*c) (a* b*c))

de Morgam 律,反身律,分配律)

=(a* ((b*c) (b*c))) (a*b*c) (a*b*c)

(分配律)

所以 (ab)c=a(bc)

所以运算具有结合律

③交换律

对任何abBab

=(a*b) (a*b)

=(a*b) (a*b) 运算交换律)

=(b*a)(b*a) *运算交换律)

=ba

所以运算具有结合律

④有幺元0

首先0B,其次

a0=(a*0) (a*0)

=(a*1)(a*0) (由0=1

=a 0 01律)

=a 01律)

由运算交换律也有0a=a

0a=a0=a

所以0运算的幺元。

⑤于任何aB,其逆元是a自己,因为

aa=(a*a) (a*a)

=0 0 (互补律)

=0 (幂等律)

因此,〈B〉是一个交换群。

23.设〈B*〉是一个交换群。

如下

abBa+b=(a*b) (ab)

a·b=a*b

a) 证明:〈B+·〉是环

b) 找出关于·的幺元;

c) 证明: aBa+a=0a+0=aa+1=a′;

d) 证明: abB,(a+b+b=a

e) 证明: abcBa·(b+c=(a·b)+a·c

[] a) 由于这里定义的十运算与22题的运算的定义相同,因此〈B,十〉是交换群。

其次·运算就是运算,故此具有封闭性及结合律,因此〈B,·〉是半群。

对任何abcB,由于

a·(b+c)=a* ((b*c) (b*c))

=(a*b*c) (a*b*c) (分配律)

(a·b)+(a·c)=((a*b) *(a*c))(a*b)* (a*c)

=((a*b) * (a c)) ((a b) * (a*c))

deMorgan律)

=(a*b*c) (a*b*c)

(分配律,互补律,01律)

所以a·(b+c=a·b+a·c

由于·和十运算都有交换律,故另一分配律不需证

所以B+·〉是环(实际上是含幺交换环)

b) ·的幺元是1,因为

1·a=1*a=a=a*1=a·1

c) 对任何aBa+a=022题的证明⑤已证;

a+0=a22题的证明中④已证;

a+1+=(a*1) (a*1)

=(a*0) (a*1) (由1=0

=0 a′(01律)

=a 01律)

d) 对任何abB

a+b+b

=((a+b) *b) ((a+b)*b)

=(((a*b) (a*b)) *b) (((a*b) * (a*b))*b)

=(a*b*b) (a*b*b) (((a b) * (a b)) *b)

(分配律,结合律de Morgan律,反身律)

=(a*b) (((a*b) (a*b)) *b)

(幂等律,互补律0-1律,分配律,交换律)

=(a*b) (a*b*b) (a*b*b)

(分配律)

=(a*b) (a*b)

(幂等,互补律,0-1律)

=a* (b b) (分配律)

=a (互补律,0-1律)

e) 根据a) 的证明,分配律已成立。

24.设〈A,∧∨∩∪-〉和〈B,∩,∪,-〉是两个布尔代数,f是从〈A,∧∨∩∪-〉到〈B,∩,∪,-〉的满同态函数。证明:

f(OA)=OB f(1A)=1B

其中,OAOB分别是AB中的最小元,1A1B分别是AB中的最大元。

[] 对于任何aA,由于A是布尔代数,所以存在着补元A使得

OA=a 1A=a (互补律)

又由于B是布尔代数,f是从AB的同态函数,从而有

f()=(f(a)) (同态公式)

于是

f(OA)=f(a)

=f(a)f() (同态公式)

=f(a)(f(a))

=OB (互补律)

f(1A)=f(a)

=f(a)f() (同态公式)

=f(a)(f(a))

=1B

25.设abb2,…br是布尔代数〈B* ,′〉的原子。证明:ab1 b1 br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i1ir),使a=bi

[] 必要性

用反证法。假设对每个i1ir,都有abi,那么由abi1ir)都是原子,因此a*bi=0(否则有a=a*bi=bi,与假设abi矛盾)。从而

a* (b1 b2 br)

=(a*b1) (a*b2) (a*br) (分配律)

=0 0 0

=0 (0-1)

但是由已知ab1 b2 br,从下确界的性质可知

a* (b1 b2 br)=a

从而得到a=0,这与已知a是原子,a0矛盾,

充分性

若对某个i1i0r,使a=bi0。则由上确界的性质可知

ab1 b2 -1 a +1 br

=b1 b2 -1 +1 br(因为a=

26.设b1b2…,br是有限布尔代数〈B* ,′〉的所有原子。

证明:

y=0的充分必要条件 i1ir),都有y*bi=0

[] 必要性

对于任何bi1ir y*bi=0*bi=0总是成立,因为y=0

充分性

根据布尔代数的元素的原子表示定理,可知

y= 这里S(y)={bi :1irbiy}

因此,y=y*y (幂等律)

=y

= (分配律)

=0 (因为对任何i1ir,都有y*bi=0

=0 0-1律)

27.设〈{01}* ,′〉是布尔代数。写出下列布尔表达式的析取范式和合取范式。

a) (x1*x2) (x2*x3) (*x3)

b) (x1*x2*) (x1**x4) (x2**)

[] a) f(x1x2x3)=(x1*x2) (x2*x3) (*x3){01}3{01}函数,则其运算表为

x1

x2

x3

f (x1x2x3)

0

0

0

0

0

0

1

1

0

1

0

0

0

1

1

1

1

0

0

0

1

0

1

1

1

1

0

1

1

1

1

1

根据f (x1x2x3)=0的元组可构造出f的合取范式为

(x1 x2 x3)* (x1 x3)(x2 x3)=M3* M5* MT

根据 f (x1x2x3)=1的元组可构造出f的析取范式为

( x3) ( x2 x3) =m1 m3 m5 m6 m7

b) g(x1x2x3x4)=(x1* x2* x3) ( x1* *x4) (x2**)

{01}4{01}的函数,于是

析取范式:

f (x1x2x3x4)

=(x1* x2* ) ( x1* *x4) (x2**)

=( x1* x2* ( x4 )) ( x1* * (x3 )*x4) ((x1 )x2**)

=( x1* x2* * x4) (x1* **) ( x1* *x3*)

=m4 m9 m11 m12 m13

合取范式:

(f (x1x2x3x4))′(由去掉f中的那些小项后剩下的小项构成)

=(x1x2x3x4) (x1x2x3) ( x1* * x3*)

( x1* **) (*x2*x3*x4))

[] a) f(x1x2x3)=(x1*x2) (x2*x3) (*x3){01}3{01}函数,则其运算表为

x1

x2

x3

f (x1x2x3)

0

0

0

0

0

0

1

1

0

1

0

0

0

1

1

1

1

0

0

0

1

0

1

1

1

1

0

1

1

1

1

1

根据f (x1x2x3)=0的元组可构造出f的合取范式为

(x1 x2 x3)* (x1 x3)(x2 x3)=M3* M5* MT

根据 f (x1x2x3)=1的元组可构造出f的析取范式为

( x3) ( x2 x3) =m1 m3 m5 m6 m7

b) g(x1x2x3x4)=(x1* x2* x3) ( x1* *x4) (x2**)

{01}4{01}的函数,于是

析取范式:

f (x1x2x3x4)

=(x1* x2* ) ( x1* *x4) (x2**)

=( x1* x2* ( x4 )) ( x1* * (x3 )*x4) ((x1 )x2**)

=( x1* x2* * x4) (x1* **) ( x1* *x3*)

=m4 m9 m11 m12 m13

合取范式:

(f (x1x2x3x4))′(由去掉f中的那些小项后剩下的小项构成)

=(x1x2x3x4) (x1x2x3) ( x1* * x3*)

( x1* **) (*x2*x3*x4)) (*x2*x3*)

(*x2**x4) (**x3*x4) ( x1* * x3*)

(*** x4) (***)

因此

f (x1x2x3x4)

=(f (x1x2x3x4)) (反身律)

=( )*( x4) * (*x2**x4)

* ( x2 x3 x4) * (x1 ) * (x1 x4)

* ( x2 x3 x4) * (x1 x2 )( x1 x2 x4)

* (x1 x2 x3 )* (x1 x2 x3 x4)

=M0* M1* M5* M7* M8* M9* M10* M12* M13* M14* M15

28.设〈2X,∩,∪,′〉到〈B,∧,∨,—〉的满同态函数。

[]1)后者唯一

用反证法。对于任何x2X,若有y1y2B,且y1y2使得g(x)=y1,且g(x)=y2,则由于

(xy1)g(xy2)g

(x0)g(x1)g (由于y1y2,且y1y2,且y1y2B={01}

bxbx

矛盾,故引假设y1y2错误,从而y1=y2g是后者唯一的。

2Ɗ(g)=2X

3g是满射数,(g)=B

由于B={01},并且存在着x1={ac},和x2={ab}使g(x1)=0g(x2)=1,故(g)=B

4g满足同态公式,即g保持运算。

对于任何x2X,由于

g(x)=1

bx

bx

g(x)=0

=1

所以g(x)=

对于任何x1x2X,由于

g(x1x2)=1

bx1x2

bx1bx2

g(x1)=1g(x2)=1

g(x1)g(x2)=1

所以 g(x1x2)=g(x1)g(x2)

由于 g(x1x2)=1

bx1x2

bx1bx2

g(x1)=1g(x2)=1

g(x1)g(x2)=1

所以 g(x1x2)= g(x1)g(x2)

综合以上四条,可知g是从〈2X,∩,∪,′〉到〈B,∧,∨,—〉到的满同态函数。

离散数学习题解答

习题六 (第六章 图论)

1.从日常生活中列举出三个例子,并由这些例子自然地导出两个无向图及一个向图。

[] ①用V代表全国城市的集合,E代表各城市间的铁路线的集合,则所成之图G=VE)是全国铁路交通图。是一个无向图。

V用代表中国象棋盘中的格子点集,E代表任两个相邻小方格的对角线的集合,则所成之图G=VE)是中国象棋中“马”所能走的路线图。是一个无向图。

③用V代表FORTRAN程序的块集合,E代表任两个程序块之间的调用关系,则所成之图G+VE)是FORTRAN程序的调用关系图。是一个有向图。

2.画出下左图的补图。

[] 左图的补图如右图所示。

3.证明下面两图同构。

[] 存在双射函数 :VV′及双射函数 : EE

(v1)=v1 (v1v2)=(v1′,v2)

(v2)=v2 (v2v3)=(v2′,v3)

(v3)=v3 (v3v4)=(v3′,v4)

(v4)=v4 (v4v5)=(v4′,v5)

(v5)=v5 (v5v6)=(v5′,v6)

(v6)=v6 (v6v1)=(v6′,v1)

(v1v4)=(v1′,v4)

(v2v5)=(v2′,v5)

(v3v6)=(v3′,v6)

显然使下式成立:

(vivj)=(vi,vj) (vi)=v i′∧ (vj)=vj

(1i·j6)

于是图G与图G′同构。

4.证明(a),(b)中的两个图都是不同构的。

G中有一个长度为4的圈v1v2v6v5v1,其各顶点的度均为3点,而在图G′中却没有这样的圈,因为它中的四个度为3的顶点v1 v5 v7 v3 不成长度的4的圈。

G中′有四个二度结点,v6 v8 v4 ,它们每个都和两个三度结点相邻,而G中一个区样的结点都没有。

在(b)中,图G 中有一2度结点v3 ,它相邻的两个项点v2 v4 的度均为4,而在图G中却没有这样的点。

5.一个图若同构于它的外图,则称此图为自补图。在满足下列条件的无向简单图中:

1) 给出一个五个结点的自补图;

2)有三个或一结点的自补图吗?为什么?

3)证明:若一个图为自补图,则它对应的完全图的边数不清必然为偶数。

[] 1) 五个结点的自补图如左图G所示

同构函数 : VV : E如下:

(a)=a (ab)=(ac)

(b)=c (bc)=(ce)

(c)=e (cd)=(ed)

(d)=b (de)=(bd)

(e)=d (ea)=(da)

2)a)没有三个结点的自补图。因为三个结点的完备图的边数为=3为奇数,所以由下面3)的结论,不可能有自补图。

b)有五个结点的自补图。1)中的例子即是一个五个结点的自补图。

3)证:一个图是一个自补图,则它对应的完全图的边数必为偶数。

因为若一个图G是自补图,则G=对应的完全图,而且E=φ,G同构,因此它们的边数相等,即|E|=||,因此对应的完全图的边数|E*|=|E|+||=2|E|,是偶数。

实际上,n个项点(n3)的自补图G,由于其对应的完全图的边数|E*|=,因此有=2|E|,为偶数。这里n4。对于所有大于或等于4的正整数,都可表达成n=4k4k+14k+24k+3的形式,这里k=12,…。其中只有n=4k4k+1,才能使为偶数,所以自补图的项点数只能是4k4k+1形式,(kN

6.证明在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的组内,总存在两个人在组内有相同个数的朋友。

[] 令上述组内的人的集合为图G的项点集V,若两人互相是朋友,则其间联以一边。所得之图G是组内人员的朋友关系图。显然图G是简单图,图中项点的度恰表示该人在组内朋友的个数,利用图G,上述问题就抽象成如下的图认论问题:在简单图G中,若|V|2,则在G中恒存在着两个项点,v1v2V,使得它们的度相等,即deg(v1)=deg(v2)。其证明如下:

若存在着一个项点vV,使得deg(v)=0,则图G中各项点的度最大不超过n-2。因此n个项点的度在集合{012,…,n-2}里取值,而这个集合只有n-1个元素,因此,根据鸽笼原理,必有两个项点的度相同。

若不存在一个度为零的项点,则图G中各项点的度最大不超过n-1。因此n个项点的度在集合{12,…,n-1}中取值,这个集合只有n-1个元素,因此,根据鸽笼原理,必有两具项点的度相同。

7.设图G的图示如右所示:

1) 找出从AF的所有初级路;

2)找出从AF的所有简单路;

3)求由AF的距离。

[] 1)从AF的初级路有7

P1 : (ABCF)P2 (ABCEF)P3 : (ABEF)

P4 : (ABECF)P5 : (ADCEF)P6 : (ADECF)

P7 : (ADEBCF)

2)从AF的简单路有9

除了上述1)中7条外,不有P8 : (ADECBEF)

P9 : (ADEBCEF)

3)从AF的距离为3

由图可看出,显然从AF,一步不可能到达,二步也不可到达;但有长度为3的路,比如P1P3P5等能从AF,故从AF的距离为3

8.在下面的图中,哪此是边通图?哪些是简单图?

a (b) (c)

[] 1)图(2)与图(b)不连通,它们能分成两个边通支。所以只有图(c)是连能图。

2)图(c)是简单图,图为它显然无平等边,无自环。图(a)、(b)是多重图(a)有平行边(b)有自环。

9.求出所有具有四个结点的简单无向连通图。

[] 在不同构的意义下,具有四个结点的简单无向连通图共有6个。

如下面所示:

(实际上,具有四个结点的简单图共有11个,这可由P定理得证。参见卢开澄的《组合数学一算法与分析》上册P241-P244)。

10.设G是一个简单无向图,且为(nm)图,若

证明G是连通图。

[] 用反证法。假若简单无向图G不是连通图,那么G必可成K(≥2)个连通分支G1G2,…,Gk,每个连通分支Gi1ik)都是一个简单无向图,因此它们分别为(n1m1),(n2m2),…(nkmk)图显然有n=n1+n2+nkm=m1+m2+mk,且nin-11ik)于是有

m=m1+m2+mk

=(n-1)··((n1-1)+(n2-1)++(nk-1))

=(n-1)((n1+n2++nk)-k)

= (n-1)(n-k)

(n-1)(n-2) (k2)

这与已知Mn-1(n-2)矛盾。

因此假设错误,G是连通图。

11.设G=VE)是无向完全图(无自环),|V|=n

1) G中有多少初级圈?

2) eE,求含有e的初级圈有几个?

3) uvVuv,求由uv有几条初级路?

[] 1)在一个有n个结点的无向完全图(无自环)中,构成一个初级圈,至少需3个结点,至多有n个结点,故G中初级圈的个数为

即将从n个结点中选出的k个结点进行排列,然后除去重复:每个排列的倒排列(除2);长为k的圈排列可形成k个线排列(除k)。

2)含有边e的初级圈为

即,从uv的直接边(完全图,该边存在)是一条;再将该直接边加到其它初级路里,就构成了含边(uv)的初级圈,从而由2)可得如上数值。

12.试证在简单有向图中

1) 每个结点及每条边都属于且只属于一个弱分图;

2) 每个结点及每条边都至少属于一个单向分图。

[] 1)有向图中的弱连通性建立了G中结点集合V上的等价关系,因此构成了V上的一个划分;同时,还建立了边集上的一个划分。因此,每一个弱连通支就是一个“划分块”。设G1G2,…,GkG的所有弱连通分图,则有:

VG=VG1)∪VG2)…∪VGk

EG=EG1)∪EG2)…∪EGk

并且,当ij时,VGi)∩VGj=φ,EGi)∩EGj=φ。因此,每个结点及每条边都属于且只属于一个弱图。

2)有向图中的单向连通性建立了G中结点集合V上的一个相容关系,因此构成了V上的一个覆盖;同时,还建立了边集上的一个覆盖;每一个单向分图就是一个“覆盖快”。设G1G2…,GkG的所有单向分图,则有

VG=VG1)∪VG2)∪…∪VGk

EG=EG1)∪EG2)∪…∪EGk

因此,每个结点及每条边都至少属于一个单向分图。

13.试用有向图描述出下述问题的解法路径:某人m带一条狗d,一只猫c和一只兔子r过河,没有船,他每次游过河时只能带一只动物,当没有人管理时狗和兔子不能相处,猫和兔子也不能相处。在这些条件的约束下,他怎样才能将这三只动物从北岸带往南岸?

[] 将人,狗,兔中任意几种在一起的情况看作是一种状态;一个布局是一个二元组,由两个互补的状态构成,二元组的前者表示河北岸的状态,后者表示河南岸的状态。初始布局为(pdcr,φ),终止布局为(φ,pdcr)安全布局有十种,不安全布局有六种,它们是:

drpc),(crpd),(dcrp),

pcdr),(pdcr),(pdcr)。

按题意构造有向图,其解法路径如下:

14.求下列图中的所有强连通支,单向连通支,弱连通支。

[] 1)有六个强连通支,它们是:

G1=({v1v2v3v9v10}{(v1v2)(v2v9)(v9v10)(v10v1)(v2v3)(v3v9)})

G2=({v4},φ)G3=({v8},φ)G4=({v7},φ)

G5=({v5}{(v5v5)})G6=({v6},φ)

2)有四个单向连通支,它们是:

G1=({v1v2v3v4v9v10}{(v1v2)(v2v9)(v9v10)(v10v1)(v2v3)(v3v9)(v3v4)})

G2=({v4v7v8}{(v7v8)(v8v4)})

G3=({v5}{v5v5})G4=({v6},φ)

3)有三个弱连通支,它们是

G1=({v1v2v3v4v7v8v9v10}{(v1v2)(v2v9)(v9v10)(v10v1)(v2v3)(v3v9)(v3v4)(v7v8)(v8v4)})

G2=({v5}{(v5v5)})G3=({v6,φ})

15.给出有向图如下所示:

1) 求它的邻接矩阵A

2) A2A3A4,指出从v1v4长度为1234的路径各有几条?

3) ATATAAAT,说明ATAAAT中元素(23)和(22)的意义;

4) A(2)A3A4及可过矩陈R

5) 求出强度通支。

[] 1)它的邻接矩阵

v1v4长度为1的路有1条,是(v1v4);

v1v4长度为2的路有1条,是(v1v2),(v2v4);

v1v4长度为3的路有2条,是:

(v1v2)(v2v8)(v3v4)

(v1v4)(v4v2)(v2v4)

v1v4长度为4的路有3条,是:

(v1v2)(v2v3)(v3v2)(v2v4)

(v1v2)(v2v4)(v4v2)(v2v4)

(v1v4)(v4v2)(v2v3)(v3v4)

3

AT=

ATA中,元素(23=0的意义是:

不存在着这样的结点,从它发出的边同时终止于结点v2v3

ATA中,元素(22=3的意义是:v2=3,即结点v2的入度为3gf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fb

AAT中,元素(23=1的意义是:存在着一个结点,v4v2v3发出的边同时终之于它;

AAT中,元素(22=2的意义是:v2=2,即结点v2的出度为2

4

5)·强连通支为

G1={v1},φ)

G2={v2v3v4}{(v2v3)(v2v4)(v3v2)(v3v4)(v4v2)}

16.利用Dijkstra算法,求出下面图中从uv的所有最短路径及路径长度。

1

2

17.在Dijjkstra算法中,增加一个记忆系统,使得此算法不仅能给出从uv的最短路的路长,而且可以给出一条最短路径。

[] 观察Dijkstra算法的N02,容易看出每当确定出一个新的标记点t0 时,由初始结点u到结点t0的最短路就可以确定下来了(但可能不唯一)。因而,该路中心至少有一点P。直接与结点t0相邻。故此,修正的算法如下:

算法一:在确定从结点u到结点v的最短路的路长的同时,

No1. P={u}T=V\PS(u)=[u]d(u)=0

( tT)(d(t)=)

No2. ( tT)(d(t)={d(t)d(P)+W(Pt)}

( t0T)( tT)(d (t0)d(t))

( P0P)(d(t0)=d(p0)+W(p0t0))

S(t0)=[S(p0) | t0] (表结构)

No3. P=PU{t0}T=T\{t0}mark(t0)=d(t0)

No4. if t0=v then exit else goto No2

我们也可以采用回溯方法

算法二:在Dijkstra算法之后增加一个回溯系统,求出一条从uv的最短路径。

No1. P={u}T=V\Pd(u)=0( tT)(d(t)=)

No2. ( tT)(d(t)={d(t)d(p)+w(pt)})

( t0T)( tT)(d(t0)d(t))

No3. P=PU{t0}T=T\{t0}mar(t0)=d(t0)

No4. S=[v]g=v

No5. ( pP)(d(p)=d(g)=W(pq))

s=[p | s]

q=p

No6. ifg=u then exit else goto No3

以上两种算法都直接给出了从结点u到结点v的最短路径。但是,算法一的记忆比较庞大,而算法二又重复了Dijkstra算法中的一些判断过程。我们综合以上两种算法,又有如下

算法三:在求出从结点u到结点v的最短路径之间各结点的最短长度d值以及前驱结点(紧前结点)

No1. P= {u}T=V\Pd(u)=0( tT)(d(t)=)

No2. ( tT)(d(t)={d(t)d(p)+w(pt)})

( t0T)( tT)(d(t0)d(t))

( pP)(d(p)=d(p0)+w(p0t0))

No3. P=PU{t0}T=T\{t0}mark(t0)=(p0d(t0))

No4. if t0=v then exit else goto No2

算法三并未直接给出从结点u到结点v的最短路径,但它的记忆系统比较简单,计算方便。要给出从结点uv的最短路经时,只要从终步v开始,根据标记的第一个分量,向前回溯即可得到。

18.判断下列图示能否一笔画。

[] 根据本章§2定理2:图中奇结点的个数是偶数。所以奇结点的个数为2k,当k=01时,此图是一笔画的,而当k1时,则此图是k笔画的。于是

(a),不是一笔画,因为它的奇结点为四个(用表示);

图(b),(c)都是一笔画,因为它的奇结点是二个;

19.设G是有向图,证明GEuler图的充要条件是:G是强连通的,且G中每一结点的进度等于出度。

[] 必要性

GEuler图,则G中含有有向Euler圈,并且G中无狐立点,从而G中每个结点都与一条有向边相连。由于每条向边都必须在有向Euler圈上,因此每个结点也都在有向Euler圈上,所以从任一结点出发都可到达另一任意结点,故此G是强连通的。

而且,又由于每条有向边只能在有向Euler圈中出现一次,于是每一个结点,有一边进来,就应有一边出去,再有一边进来,就应再有一边出来;这样,每一结点的进度必然等于度。

充分性

因为G是强连通的,故G中任何两个结点都可互相到达,因此G中存在着有向简单圈。不妨设CG中长度最长的有向简单圈套 ,则C必是G中的有向Euler圈,从而GEuler图。

否则,必有边e不在圈C中,但e的一个端点在C上,不然的话,则图G一定不强连通,这和已知条件矛盾。由于对于图G中每个点v(u)= (u),并且C是一个有向圈,从而对图G1=VG),EG\C)仍有=(u)= (u),故此在G1中一定存在含有e的有向圈C1中一定存在含e的有向圈C1CC1显然仍是G中的有向圈,且此有向圈的长度大于C的长度,这和CG中最长的有向圈的假定相矛盾,故C一定是G中的有向Euler圈。

这个有向EulerC可利用一个算法给出:

No1. G中任一结点出发,沿着有向边走

成一个圈,而且是简单圈套;

No2. 若此圈已是有向Euler圈,出口;

No3. 否则,除此圈外,必仍有若于边不在其中,这些边中至少有一条边以引中至少有一条边以此圈中的某一结点为起点,以这个结点为起点走出一个圈(这个别圈不应含原圈中的任一边,并且是一简单圈);

No4. 将此圈插入原圈中,得到一个新的长度更长的简单圈,然后goto No2.

20.设G是连通的无向图,且有2k0奇结点。证明:在G中存在k条边不重的简单路G1C2C3Ck,使

E(G)=E(C1)E(C2)E(E3)∪…∪E(Ck)

[] v1v2,…,vkvk+1…,v2kG中的2k个奇结点,在vivi+k两个结点间连以新边ei*(i=12,…,k),所得之图记为G*,则G*的每个结点的度均为偶数,又由于G连通,则G*也是连通的,根据Euler定理,知在G*中存在EulerC*。若我们从C*中除去这k条新边ei*(i=12,…,k),则C*就分解成k条边不重的简单路C1C2C3Ck,并且显然有E(G)=E(C1)E(C2)E(C3)…∪E(Ck)

21.构造一个长度为16De Bruijn序列。

[] 我们定义一个有向图D4如下:D4的项点是3位二进制数p1p2p3,其中pi=01。存在一条以项点p1p2p3为起点,以项点q1q2q3为终点的向边(p1p2p3q1q2q3)当且仅当p2=qp3=q2。另外,D4的每条有向边(p1p2p3p2p3p4)上都标以四位二进制数p1p2p3p4D4如下图1所示:

显然,D4是连通的,并且D4的每个项点都具有入度2和出度过2,故由有向图的Euler定理,知D4中存在着一条有向Euler圈,这条有向Euler圈从图1可容易得到为

a1a2,a3a4a5a6a7a8a9a10a11a12a13a14a15a16

它可看作是D4的弧的序列,它产生一个长为24=16位二进制数0000111100101101(它恰好是由ai(i=)的第一位数字组成),和鼓轮表面的设计要求符合。用这个16位二进制数设计的鼓轮如图2所示:

这个16位二进制数就是要求的长度为16De B ruijn序列。

2

221)画一个图示,使它既有一条E-圈,又有一条H圈;

2)画一个别图示,使它有一条E圈,但没有一条H—圈;

3)画一个图示,使它没有一条E—圈,但有一条H—圈;

4)画一个图示,使它既没有一条E—圈,又没有一条H—圈;

[] a)图1既有E-圈,又有H圈。

b)图2E-圈,但没有H-圈。

c)圈3H-圈,但没有E-圈。

d)图4既没有E-圈,又没有H-圈。

2不存在H-圈,是因为存在着S={中间点},使WG\S=2个连通支数,而| S |=1,从而WG\S| S |故由定理1判定H-图的必要条件可知不存在H-圈。

3不存在E—圈,是因为G中存在8个结点的度均为3,是奇数。图4中不存在H—圈,因为G是一个偶图(二分图),而偶图要有圈,必须结点数为偶数(即|X|=|Y|,|V|=|X|+|Y|=2|X|),而G的结点数为11个,是奇数,不是偶数。

23.若G=VE)有Hamilton路,证明对V中任一非空子集S,均有W(G\S)| S |+1

[] G=VE)中的Hamilton路为C,路的两个端点为v1,及v2。我们给G增加一个新结点,v*及两个新边(v*v1)和(v*v2)而得到图G*,于是G*中就有HamiltonG*(它由HamiltonC及关联新点v*的两个新边构成)。令S*=S{v*},则显然有G\S=C*\S*。从而根据定理1Hamiltou圈的必要条件,有

WG\S=WG*\S*)≤|S*|=|S|+1

24.雄辩地证明下面的图示中没有Hamilton路。

[] 1)将图1标记为图3

3中存在着Hamilton路,此如H=bchgkideafj

但是,图3中不存在Hamilton圈。因为,结点ej均为2度结点,故若Hamilto圈,则引H-必通过ej及其关联的四条边,因此在边(ae)及(fj)上各增加一个结点lm,得到图4,显然,图1,即图3H-圈当且仅当图4H-圈。

S={aelgic},则G\S={mfjkbhd}7个孤立点,因此WG\S=7,而|S|=6,故此有

W(G\S)|S|

根据定理1,有H-圈的必要条件,知图4中没有H-圈,因此图中没有H-圈。

2)图2中不存在H路。

证法一:将图中偶结点全标为A,奇结点全标为B,取S={偶结点}G\S8个孤立奇结点,于是W=8,而| S |=6。从而有WG\S|S|+1,于是根据第23题的结论,有H-路的必要条件,知无H-路存在。

证法二:注意到图中的标号,奇、偶结点交错,因此是一个偶图(二分图)于是若有H-路,则奇偶结点之差不得超过1。但是这里奇结点(标为B)有8个,偶结点(标为A)有6个,其差为2。所以不可能有一条H-路。

25.有七位客人入席,A只会讲英语;B会讲汉语;C会讲英语,意大利语及俄语;D会讲汉语及日语;E会讲意大利语及德语;F会讲法语,日语及俄语;G会讲德语和法语。问主人能否把诸位安排在一张圆桌上,使每一位客人与左右邻不用翻译便可交谈。若能安排,请给出一个方案。

[] 能安排,其方案为:

H=ABDFGECA

将每个人作为一个项点,如果两个人会讲同一种语言,就在代表他们的二个项点间连一条边,边上标明二人公用的语言,这样就可得一简单无向图G。所求问题转化为图G中有无Hamilton圈问题。

而上边指出的圈H正好是图G的一条Hamilton圈,因此问题得到解决。

26.假设在一次集合上,任意两人合起来能够认识其余n-2 个人。证明这n个人可以排成一行,使得除排头与排尾外,棋逢对手余的每个人都认识自己的左右邻。

[] 我们来构造一个n阶图G,图G的项点代表n个人,两个认识的人对应的顶点间连一条边,从而图G满足:

对任意二顶点uv,都有deg(u)+deg(v)h-2(不包括uv在内)。

所求问题转化为,证明图G中存在一条Hamilton路。为此,我们证明:

对任意二顶点uv,都有deg(u)+deg(v)h-。分情况证明如下:

1)若uv相邻(即uv表示之二人认识),则有

deg(u)+deg(v) (n-2)+2=nn-1

2)若uv不相邻(即uv表示之二人不认识)则仍有

deg(u)+deg(v) n-1n-2

否则,由已知deg(u)+deg(v)n-2deg(u)+deg(v)=n-2。那么,G中除uv外的余n-2个点,每个顶点都恰与uv之一相邻。今考察其中一点w,设它与v相邻,则它必不与u相邻。于是对于vw这一对顶点,它们都不与除去它们之后的n-2个顶点中之一顶点u相邻,这就与题设条件:任二顶点合起来都与其余n-2个项点相邻,相矛盾。

综合1),2)并且根据定理2,有Hamiltou路的充分条件,可知图G中存在着一条H路。

27.如何由无向图G的邻接矩阵判断G是否为二分图?

[] 二分图G=VE)实际上是项点集V的一个划分{XY},有两上划分块,而划分和等价关系对应,因此我们将判定G是二分图转化为判定某一相应的关系是等价关系。

No1. A=(aij)nxn,其中aij=

(于是A显然是对称短矩阵,即AT=A。)

No2. A(2)=AοA=()nxn,其中=(aikakj)

(由于(A(2))T=ATοAT=AοA= A(2) A(2)是对称矩阵。)vivjXVY=1 vivjY(同时)

No3. B=EA(2)=(bij),(其中En阶单位)其中

bij=

No4. B(2)=BB=),(其中En阶单位)其中=(bikbkj)

No5. B(2)=B,(即B是传递的,因而是等价的。)输出“图G是二分图”,出口;否则(即B不是传递的,因而不是等价的。)输出“G不是二分图”,出口。

28.证明:如果G是二分图G为(nm)图,那么

[] 设二分图G=VE)的项点集V是划分为二部分XY。因为| V |=n,所以不妨设,(这里k0)从而

因于二分图的边数小于其对应的完全二分图的边数

故此:

29.设G=VE)是二分圈,V=V1V2,证明:

1)若G中有H—圈,则| V1 |=| V2 |

2)若G中有H—路,则| V2|-1| V1||V2|+1

[] 1)证法一:若G中有H—图,由于G是二分图,则在G 中去掉V2后,就只剩下V1中的| V1 |个孤立点;同样,在G中去掉V1后,就只剩下V2中的| V2 |个孤立点。因此由定理1,有Hamilton圈的必要条件,可知:

| V1 |=W(G\V2)| V2 || V2 |=W(G\V1)| V1 |

因此,可得| V1 |=| V2 |

证法二:设C=v1v2v3,…,vl-1vlv1)是二分图中的一条Hamilton圈,从而有V={v1v2,…vl},于是| V |=l

不妨设v1V1,观察圈C中的各结点,有:

v1V1 v2V2 v3V1 v4V2 vτV2

从而有v1v3…,vτ-1V1V2,故此

V1={v1v3,…vτ-1}V2={v2v4,…vτ}

所以

| V1 |==| V2 |

2)证法一:若G中有H—路,由于G是二分图,则在G中去掉2后,就只剩下V1中的| V1 |个孤立点;同样,在G中去掉V1后,就只剩下V2中的| V2 |个孤立点。因此由习题23Hamilton路的必要条件,可知

| V1 |=W(G\V2)|V2 |+1

| V2 |=W(G\V1)| V1 |+1,于是| V2|-1|V1|

故此

| V1 |-1| V1 ||V2 |+1

证法二:设C=v1v2,…vτ)是二分图中的一条Hamilton路,从而V={v1v2,…,v },于是| V |=τ。根据1)的证法二:

a)若v1V1vτV1,则vτ-1V2 故此τ-1为偶数,τ为奇数,于是

| V1 |= 因此

| V1 |=|V2 |+1

b)若v1V1 vτV1,则τ为偶数,于是

| V1 |==| V2|

c)若v1V2vτV1,同(b)可证| V1 |=|V2|

d)若v1V2vτV2,则同(a)可证

| V2 |=|V1|+1,即|V2|-1=| V1|

综合以上四点,有

| V2|-1|V1||V2|+1

30.在下面的图示中,是否存在{v1v2v3v4}{u1u2u3u4u5}的完美匹配?若存在,请指出它的一个完美匹配。

[] 不存在{v1v2v3v4}{u1u2u3u4u5}的完美匹配。

因为这两个互补结点子集的结点个数不相同。

31.某展览会共有25个展室,布置如下图所示,有阴影的展室陈列实物,无阴影的展室陈列图片,邻室之间均有门可通。有人希望每个展室都恰去一次,您能否为他设计一条路线?

[] 不能。

因为,若我们将每个展室看作一个项点,并且V1是无阴影展室的项点集,V2是有阴影展室的项点集,将邻室之间的门通道看作相应两顶点的边,于是我们得到一个二分图G。从而问题转化为问图G中是否有从起点(入口)uv1到终点(出口)vV2的一条Hamilton路?而这样的H路存在的必须条件是| V1|=| V2|(参见292)证法=b))。但是|V1|=1213=|V2|,故不满足必要条件,所以没有从uvHamilton路。

32.证明:小于30条边的平面简单图有一个结点的度数小于等于4

[] 用反法:假设简单平面图的所有结点的度数都大于4,因而都大于等于5,则由§2定理1,有

故此

n

由于简单平面图无平等边,自环,所以任一区域都至少由三条或以的边围成,故利用欧拉公式的推论公式:m3n6,有

m3·

因此,m30,这与已知条件m30矛盾。所以,假设错误,小于30条边的简单平面图必有一个结点的度数小于等于4

33.在由(r+12个结点构成的r2个正方形网格所组成的平面图上,验证Euler公式的正确性。

[] 如此的平面图,结点数n=(r+1)2

边数m=(r+1)r+(r+1)r=2(r+1)r

=2r2+2r

面数f=r2+1 (外部为-4r条边围成的面)

于是 n-m+f=(r+1)2-(2r2+2r)+(r2+1)

=(r2+2r+1)-(2r2+2r)+(r2+1)

=2

故此Euler公式对此类图正确。

34.运用kuratowski定理证明下图是非平面图。

[]1)给图G中结点打上标号,并用黑点标记要删去的边。

2)去掉图G中打黑点的边,得图G的子图。

3)对图G的子图进行变形。

4)用kuratowski技术对图G的子图(变形后的)进行处理:

从而,在kwratowski技术下,(3)与K3·3同构,因而根据Kwratowski定理,此图G是非平面图。

35.证明树是只有一个区域的平面图。

[] 证法一 由于树无圈套在,因此根据kuratowski定理,可知树是平面图(否则,必须有圈,矛盾),因此可用Euler定理。对于树,m=n-1,故此由n-m+r=2,得树的区域数

r=2+m-n=2+n-1-n=1

证法二 用归纳法,施归纳于树的结点个数n

n=1时,只显然为平面图只有一个区域,题意为真

n=k时,假设题意为真。

n=k+1时,我们来证题意为真。

事实上,由于T是树,故T中至少有一个悬挂点,在T中删去此结点,得到一个k个结点的边通图T′,显然T′中无圈。于T′是一个具有k个结点的树,于是根据归纳假设,T′是只有一个区域的平面图。这时将删去的结点重新扦入T′中以得到T,由于悬挂点不改变图的平面性和区域数,因此T仍是中仍一个区域的平面图。

36.请画出具有六个结点的各种不同构的自由树。

[] 共有六种,图示如下:

1 2 3

4 5 6

37.证明任意一棵树中至少有两片叶子。

[] 当结点数n2时,任意一棵树必至少有两片叶子。否则,假设某树中最多只有一片叶了,那么其中n-1结点都不是叶子,故此这n-1个点的度都大于等于2,于是根据各结点的度的总和是边数的二倍可知

2n-2=2(n-1)=2m=2(n-1)+1=2n-1 ,矛盾。

38.在一棵树中,度数为2的结点有n2个;度数为了的结点有n3个;…;度数为k的结点有nk个;问它有几个度数为1的结点?

[] 设这棵树的项点数为n,边数为m,度为1的结点数为x。从而

n=x+n2+n3++nk

=2m=2(n-1)=2n-2

但是 =1·x+2·n2+3·n3+k·nk

=2(x+n2+n3++nk)-2

于是解得 x=n3+2n4+(k-2)nk+2

因此,度为1的结点共有n3+2n4++(k-2)nk+2个。

39.设G=VE)是连通的(nm)无向图,证明mn-1

[] 既然G是一个连通的无向图,那么G 一定包含一个生成树。

又因| V |=n,于是生成树的边数为n-1,从而

m=| E |n-1

40.若G=VE)是(nm)无向图,且nm,则G中必有圈。

[] 用反证法。假设G中无圈,则

a)当G连通时,有G是一棵树,从而m=n-1n,与已知nm矛盾。

b)当G不连通时,有G是森林,不妨设Gk个树,每个树的结点数分别为n1n2,…nk,边数分别是n1-1n2-1,…,nk-1。显然ni=n 因此,G的总数

m=(ni-1)= ni-1=n-kn k1

与已知nm矛盾。

41.求出左上图中的全部生成树。

[] 此图共有16个生成树,(详见王朝瑞《图论》P259 Cayley1889)定理:n阶完全图的生成树有nn-2个,故4阶完全图的生成树有42=16个)

42.求出左下图的最小生成树。

[] 利用kruskal 算法,先将各边按大小排队如图(a)(树相等的边顺序任意)。然 后逐边检查,若eiT不构成圈,就将ei插入T中。最后得到最小生成树T如图(b)所示。

T={e1e2e3e4e5e6e9}

W(T)=W(e1)+W(e2)+W(e3)+W(e4)+W(e5)+W(e6)+W(e9)

=1+1+1+2+2+2+5

=14

43.由简单有向图的邻接矩阵如何判断它是否为有根树?若是有根树,又如何确定树根及树叶?

[]a)邻接矩阵,只有当一列其元素全为零且其余n-1列均只有一个元素为1,其它元素都为零时,该简单有向图是有根树。

b)若是有根树,其邻接矩阵中元素全为零的一列所对庆的项点是树根;而元素全为零的行所对应的顶点都是树叶。

44.没G为有根树,证明:当把有向边视为无向边时,G为自由树叶。

[]1)注意到有根树中只有一个结点进数为零(即根结点),其它n-1个结点的进数均为1。根据第六章§2定理12),有向图中诸结点的进数之和等于边数,可知有根树的边数为n-1;(2)又因为有根树从根结点可达任一结点(第七章§2定义13)),于是当把有向边视为无向边时,有根树应为弱连通图。综合(1)、(2)根据第七章§1定理13),可知,当我们把有向边视为无向边时,有根树G是自由树。

45.设G=VE)为有向图,若G在弱连通意义下无圈,证明G中必有入度为0的结点,且G中必有出度为0的结点。

[] 用反证法。假设有向图G中无进度为0的结点,于是G中任一结点,之进度都大于等于1,从而G中诸结点的进度之和大于等于n。根据第六章§2定义12),有向图中诸结点的进数之和等于边数,可知有向图G的边数m大于等于n。又当忽视有向边的方向时,已知G是一个连通图,从而G中有圈(否则,G连通且无圈,根据树的定义,G为树,根据第七章§1的定理1.3)或4)知m=n-1,这与mn矛盾),这与G在弱连通意义下无圈矛盾。

因此可见G中必有进度为0的结点。

同理可证G中必有出度为0的结点。

46.设T为二叉树,证明:

1T的第l层上的结点总数不超过2l(其中l0);

2)若T的高度为h,则T至多只有2h+1-1个结点。

[] 1)用归纳法。[基始步],当l=0时,由二叉树只有一个结点,即根结点,故结论为真。[归纳假设],当l=k时,结论为真。即第k层上的结点总数不超过2k[归纳步],当l= k+1时,由于二叉树中,每个结点至多有2个儿子,于是第k+1层结点总数不超过

k层结占总数·2

2k·2(归纳假设)

=2k+1

即当l=k+1时,结论也真。故对于任何自然数l01)是真的。

2)由于每一层(第l层)结点总数不超过2l,于是二叉树T的结点部数不超过

2°+2++2h=

因此2)得证。

47.将下图表示成以R为根的自顶向下的有根树,然后再将有根树化为二叉树。

[] 转化后的自顶向下的有根树如图(a)所示:

相关的二叉树如图(b)所示:

48.对于表达式

35xyz2+6w/x)—x3/(yw)

用中序画成二叉树。

[] 要把所给表达式表示成二对树,首先要变换成:

35*x*y* (z* z)+(6w)/x)—(x*x*x)/(y*w)

再由此式画出二叉树如图(a

因此,其前序波兰表达式(前序历遍):

+***35xy*zz/*6wx/*xxx*yw

其后序波兰表达式(后序历遍):

35x*y*zz**6w*x/+xx*x*yw*/

a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ad1a917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de.html

《离散数学(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