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课后练习题

发布时间:2017-01-11 11:20: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绪论练习题

一、名词

马克思主义

二、单选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辨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单选答案】1.A 2.C 3.A 4.C

、多选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4.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5.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多选答案】1.BCD 2.ABC 3.BC 4.CD 5.ABCD

四、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P3-11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2-15

第一章练习题

一、名词

世界观 方法论 哲学 物质 实践 联系 发展 矛盾

二、单选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3.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5.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6.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 B.事物中的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7.“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8.从哲学上来讲,和谐就是指(

A.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 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

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D.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

【单选答案】1.C 2.C 3.B 4.D 5.D 6.D 7.A 8.D

三、多选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2.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3.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4.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5.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A.“一分为二” B.“合二为一”

C.“万物莫不有对”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鉴。”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7.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

【多选答案】1.BC 2.CD 3.ABCD 4.AB 5.ABCD 6.CD 7.ABD

四、论述分析题

1.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

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各门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知识基础),哲学的产生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内容和意义)。P28.29

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4

4.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38.39

5.谈谈你对和谐的理解,进一步思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6.联系实际,谈如何正确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P39.40

答题思路:

1)原理内容(定义和关系)

2)分析:

这一原理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是矛盾普遍性,适用于所有国家,各国具体实际是矛盾特殊性,要具体考虑各国的国情;

社会主义是矛盾普遍性,中国特色是矛盾特殊性。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

3)根据要求适当联系实际。

7.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这句话对吗?

答题思路:不对。度的定义及方法论意义。维持事物正常发展,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促进事物发展,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8.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同时谈谈如何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P41

内容和方法论意义。扬弃,坚持批判的继承和吸收。

9.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P50.51

第二章课后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认识 真理 价值

二、单选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 D.人的认识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用性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6.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7.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单选答案】 1.A 2.B 3.D 4. C 5.C 6. D 7.A

三、多选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3.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给予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4.“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5.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6.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7.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8.价值的特性是(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9.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10.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辨证的统一,表现在(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多选答案】1.ABCD 2.ABCD 3.ABC 4.BCD 5.A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 10.BCD

四、辨析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2.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手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致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五、论述题

1.认识辩证发展的过程?(或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或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答题思路:两次飞跃、总过程

2.试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阐述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1原理内容(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二者关系)

2)联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已经被实践所检验,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在相符合。

2)实践的特点使其能够承担检验真理的功能。实践是联系和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纽带,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并且,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可以用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与认识相互比较对照

第三章练习题

一、单选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地理环境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C.人口     D.阶级斗争

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5.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经济制度

B.一定历史阶段上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C.科学技术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0.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1.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2.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4.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偶然必然的统一 D.的是必然,有的是偶然

答案:1.C 2.B 3.C 4.A 5.A 6.D 7.D 8.A 9.B 10.D

11.C 12.C 13.B 14.C

二、多选

1.社会存在包括(   )

A.全部社会关系            B.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C.经济关系               D.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4.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      )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C.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D.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

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8.“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9.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1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领导阶级

答案:1.BCD 2.ABCD 3.ABCD 4.ACD 5.ABCD

6.AD 7.ABC 8.AB 9.CD 10.ABC

三、论述题

1.试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竖琴”。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什么?有何辩证关系?并联系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

3.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持有何种观点,原因是什么?

第四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3.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4.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5.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6.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8.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9.将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10.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11.资本主义国家选举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

12.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历史

【答案】 1.B 2.D 3.A 4.A 5.D 6.B 7.C 8.C 9.A 10.A 11.C 12.C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2.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3.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4.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表明(

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6.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A.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B.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和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D.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都增加了剩余价增量

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9.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10.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11.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因为(

A.工资被看作是全部劳动的报酬

B.工人一般在提供了劳动之后,资本家才付工资

C.工资依劳动时间长短而不同

D.工资依劳动效率高低而不同

1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A.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

B.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

C.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D.作为上层建筑,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答案】 1.ACD 2.AB 3.ABD 4.ACD 5.ABCD 6.BCD

7.BC 8.ABCD 9.AD 10.AC 11.BCD 12.ABCD

三、论述题

1.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P130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要求、表现形式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P130-132

3.为什么说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基本矛盾?P133

4.有人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答题思路:

1)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和劳动者相结合而产生的。但就商品的价值而言,抽象劳动是唯一源泉,离开了 人的劳动,价值的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首要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源泉仍然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

5.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和价值。P137

6.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P141-143

7.如何理解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相对过剩人口之间的关系?P145-146

8.资本循环与周转的理论对当今社会主义企业发展的启示。P146147

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五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2.金融资本是由(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3.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A.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5.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6.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要(

A.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切改良

B.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

C.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

D.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8.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答案】 1.D 2.C 3.C 4.B 5.B 6.C 7.D 8.D

二、多项选择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A.国营企业 B.国私合营企业

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D.国家调节经济

3.垄断利润是(

A.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

B.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

D.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4.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A.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B.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C.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D.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

5.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

A.为大量过剩资本寻找高额利润的投资场所

B.为商品输出开路

C.为控制国外原料产地和其他重要资源

D.有利于争夺霸权地位

6.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重大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包括(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实行部分国有化

C.实行职工持股 D.推行企业民主,实现劳资合作

7.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表现在(

A.促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B.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和完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8.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

A.长期的历史过程 B.隐蔽的历史过程

C.曲折的历史过程 D.复杂的历史过程

【答案】 1.ABC 2.ABD 3.ABD 4.ABCD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三、论述题

1.垄断价格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为什么?P165

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我国在这场运动中应保持怎样的态度?

思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一场全球性的经济运动,首先是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我国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联合世界上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为争取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尽职尽责。

3.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过程?P185-18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9ce31b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62.html

《马克思课后练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