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范式与自然主义范式的比较

发布时间:2020-01-10 12:03: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实证主义范式与自然主义范式的比较

各种范式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它们所依赖的基本公理。各种范式就是各种公理系统,这些公理系统的特点是它们对所要研究的现象具有不同系统的假说。因此,实证主义范式与自然主义范式在公理的主题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假设,客观上指导了实践者的行为趋向。这两种范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现实本质的理解。实证主义范式认为现实是单一的、可触的,可以分割成独立的变量和过程,能够加以独立的研究;研究能以揭示这些部分,从而对现实进行预测和控制。而自然主义范式认为现实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元的、构建的、分散的、整体的特性,不可分裂而只能以整体的方式对待,并最终达到对现实意义的理解。

(二)对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的理解。实证主义范式认为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相互独立的,认识者和被认识者构成了一个分离的二元体。研究者是主体,研究对象是客体。这种范式认为研究者必须与研究对象保持一段距离,即使研究对象是人而非物时也要采取一定的客观手段来确保研究工作的效度与信度。而自然主义范式认为认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分离是不可能的,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互为主体、相互渗透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主体和客体在互动的关系中对客体的重新建构。尤其是当研究对象是人而非物时,这种互动尤为显著。

(三)对普遍规律的理解。实证主义范式认为研究工作的目的与目标就是要探究与发现各种现实的现象中具有永久性价值、超越背景的知识相似点,继而构建一种能揭示现实的普遍规律的简明的、概述的知识体系,为人们预测和控制现实提供知识基础。这种范式认为通过实验验证、运用统计分析,在一定的样本范围内可概括归纳出类的特征,强调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而自然主义范式反对自然界的同一率,否认存在着普遍性的规律,认为世界的多元性和行为者的多元理解削弱了理论的普遍性。概述的知识无法在不同情境之间有效地迁移,研究的目的应该是理解特定时空与背景中的现实所显现出的复杂现象,进而形成一系列描述个别实例的独特的知识体系。

(四)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实证主义遵循自然科学的思路,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普遍的因果关系,对事物的研究就是要寻求这些因果关系,并通过理性的工具对它们加以科学的论证。而自然主义范式假定人的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为,研究就是要揭示行为背后的意义,形成共识性的理解,而不是揭示其因果关系。所以自然主义范式认为因果关系只是分析思维指导下对行动归因的简单解释方式,对特定行动解释的最佳方法只能是在自然情景中,对其进行系统的、整体的、实践的协商与讨论的现场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正在发生的现实。

(五)对价值的理解。价值意味着判断者的偏好或选择。也就是说,价值是标准或视角,它在人们做选择时或含蓄或明确地发挥着作用。实证主义范式认为科学只涉及事实,与价值问题无关。价值判断必须从研究中摈除或还原为事实问题,研究应持客观中立立场。实证主义者指出,可以通过方法论的作用,使研究保持中立,方法论被用以孤立或移开研究中的所有主观因素。自然主义范式正视价值的作用,认为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研究者自身价值观的影响;受到指导研究的理论范式、方法论范式的公理和假定的影响;还受到研究环境的价值和特征的影响,自然主义的研究不是也不能价值中立。

以上分析可见,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主义范式与自然主义范式表现出了显著差异:实证主义范式坚持先验论并对围绕某些产生于所依理论的问题和预先就计划好的探究感兴趣,在实验室或准实验室中采用定性的、可操作的、非人的手段作为工具来收集可量化的资料;而自然主义范式坚持利用研究者自己作为工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手段,在研究展开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研究计划,并随着收集资料的增多及对其可能的意义理解的深入而提出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当旧的范式无法解释新的事实时,新的范式就应被构建。许多研究者对实证主义提出了批判。哈瑞不仅严厉谴责了实证主义的缺点,而且还将之与新的自然主义范式进行了比较。在他看来,实证主义关注的是表面现象,而新的范式洞察深邃;实证主义关注的是微观现象,而新的范式关注的是整体大局;实证主义建立操作性意义,而新的范式建立推论性意义;实证主义的核心目的是预测,新的范式更关注理解;实证主义是必然决断的,新的范式是或然思辨的。

自然主义范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已经在物理学、化学等所谓硬科学领域脱颖而出。当研究对象是人的时候,新范式的论据就更具有说服力了。以人为研究对象所使用的不同术语,可以体现出传统范式和新范式的显著差异。实证主义者称研究对象为主题subject),甚至是研究的客体object of inquiry),把他们等同于物理和化学研究中无生命的物体。自然主义者则称之为被研究者respondent),这个术语不仅体现了人性,而且提醒我们以人为对象研究的互动特点。因此,我们认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自然主义范式较实证主义范式更具适切性,更接近生活现实,更利于解释特定情境中现实的意义与价值。

实施自然主义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自然主义范式对于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是究竟如何付诸实践,又是另一回事。实施自然主义研究有其特别的流程或发展模式。自然主义研究总是在自然的环境中开展的。因为情境是富含意义的。这种情境的研究要求以人为工具,这种工具完全适应于他所面对的不确定的环境。人这种工具除了依赖于命题知识,还依赖于他的隐性知识,并使用相应的方法:访谈、观察、文献分析、非干涉线索,等等。一旦进入现场,这种研究以四个要素不断循环的形式而开展:目的性抽样(purposive sampling)、样本数据归纳分析、以归纳分析为基础的扎根理论、紧跟设计(emergent design)。只要需要,这个循环可以不断反复,直到理论稳固,而且在时间、资源的限制下实现了紧跟设计。整个研究过程中,特别是接近尾声时,都要求被研究者不断参与数据和解释的检验;也要求商榷意见之间的分歧,直到达成一致或者少数意见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反映。信息被用于形成个案研究报告。个案研究是一种对各别现象的主要解释工具,但如果情境间具有相似性,它就可被尝试性的应用于其他相似的情境中。我们认为,实施自然主义研究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自然主义研究必须在一种自然环境中进行

研究现象——无论是物理学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现象——所处的环境和它自身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没有一种现象可以从它产生、存在和支持的时空环境中脱离出来,被加以理解。但是,传统的研究者常常不用自然的环境,相反,他们把研究置于完全人工设计的环境,在控制的名义下,从自然转移到试管中开展研究,实验室就代表了控制环境的缩影。但是,控制的行为根本上改变了环境,从实验室的环境中得到的结果,除了在另一个实验室里有用之外,它在别处毫无意义。

自然主义研究必须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从而减少研究的主观性,避免研究变得粗制滥造。自然主义研究者认为,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运作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分不开的。如果要了解和理解个人和社会组织,必须把他们放置到丰富、复杂、流动的自然情境中进行考察。但是,这就要求研究者在时间、精力、资源上远远的超出同类研究。自然主义研究者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限制在少数兴趣变量上,不能自认为情境被严格控制而忽略了它的影响。他必须考虑到情境中的所有因素和影响。如果任何事物都会发生作用,那么它们都要被考虑到。而且,研究者必须成为情境中的一个部分,不再被看成是干扰因素。当然,情境中的某些因素会比较突出,就需要延长观察,这样那些突出因素就能够被首先识别,通过长时间的系统研究就能够辨别出这些突出因素的影响。

(二)自然主义研究以人为研究工具

以人为研究工具不是一个新概念。实际上,古典人类学并没有使用人以外的工具。这个传统一直保存在现代社会学中,至少是在田野研究为主的分支中。即使是传统研究者,也意识到了人所提供的数据,几乎与更加客观的工具所提供的数据一样可靠。在传统研究中,所有的要素都是事先设定的。自然主义研究以人为研究工具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在自然主义研究中,任何事物都是不确定的。我们并不可以在工具之间做出选择,自然主义者是无从选择的。只有人这种工具才能处理不确定的情境。

自然主义研究选择人作为唯一的研究工具,是因为人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具有以下优点:第一,人这种工具能够感受和回应一切存在的人的、环境的线索。通过这种感应性,他就能够与情境互动,去理解它并予以解释。第二,人这种工具,本身就不完美,因此它具有无限的适应性。人有多重目标,能够同时在多重层次,收集多重因素的信息。第三,任何现象世界及其周围环境是浑然一体的,只有人这种工具才能从一个视角理解这个喧嚣的世界。第四,人这种工具能够同时在命题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领域发挥作用,从而加深和丰富我们对于社会和组织情境的理解。第五,人具有即时处理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以下能力:一旦数据产生就予以处理、在研究现场随时产生假设、用被研究者来测试这些假设。此外,人这种工具还具有澄清和总结的能力,以及探知非典型的或异质的数据的能力。

(三)自然主义研究强调质的研究方法

自然主义研究强调质的研究方法,并非因为这种范式反对量化研究,而是因为质的研究方法更加适合于人这种研究工具。自然主义范式并未持有反量化研究的立场。自然主义范式、传统研究范式常常被错误等同于质的研究范式、量化研究范式。事实上,自然主义研究者有很多机会来使用量化数据。但是,在实际中,自然主义的研究者确实非常倾向于质的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用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当工具是人时,质的研究方法更加易于运用,因为人这种工具倾向于那些可以延伸人的正常行为(看、听、说、读等)的方法。因此,人会倾向于访谈、观察、发掘可用的文献和纪录、运用非语言暗示、解释非故意和非干涉的测量。根据是否需要另一个人作为资源,我们可以把质的研究方法分为两个大的类别:一种是需要其他人的访谈、观察以及非语言沟通;另一种是不需要他人在场的文献、纪录和非干涉测量。

(四)自然主义研究倾向于目的性抽样

自然主义研究倾向于目的性抽样,而不是随机或代表性抽样。目的性抽样是指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这种抽样也被称为理论性抽样,即按照研究设计的理论指导进行抽样。在传统研究范式中,研究的目的几乎总是去定义一个代表总体、并能泛化到总体的样本。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随机抽样,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因为总体中的每个元素都具有同等被抽样的概率。而在与情境因素密切相关的自然主义研究中,抽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各种各样的分支和构建中,包括尽可能多的信息;因此,最大差异抽样通常是抽样的选择模式。自然主义抽样的目的,并非强调可以发展为泛化的那种相似性,而是为了展现使得情境具有独特风格的各种细节。另一个目的是产生信息,作为紧跟设计和扎根理论的基础。

因此,自然主义抽样非常不同于传统抽样。它基于信息的考虑,而不是统计的考虑。其目的是为了将信息最大化,而不是为了泛化。它的过程也有显著的不同,取决于研究进程中信息流的涨落,而不是预先的设置。最后,决定何时停止抽样的标准是信息的累赘点,而不是统计的置信水平。

(五)自然主义研究是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跟从于资料,不是先于资料的理论,这种理论是自然主义范式的必然结果,这种范式构建着多元现实,并根据本地情境因素来确定研究成果的可转移性。没有一个先验理论能够预见到研究者在现场中不可避免面临的多元现实,它也不能包含微观层次上产生差异的多种因素。

扎根理论是一种研究的方法,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形成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扎根理论方法特别强调从行动中产生理论,从行动者的角度构理论,理论必须来自资料,与资料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较好地处理了理论与经验之间的关系问题。扎根理论的运用对于紧跟设计是绝对必要的。一个先验的理论只能被测试,而扎根理论既被紧跟设计所要求,又有助于紧跟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正是由于理论得到了调整,研究的下一个步骤才能被定义,研究才能继续。

(六)自然主义研究强调紧跟设计

在自然主义范式中,设计必须是紧跟的,而不是预先设定的。这主要有以下原因: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情境来决定的;多元现实的存在限制了仅仅根据一个研究者的构建的设计发展;在现场所了解到的总是取决于研究者和情境的互动,而这种互动是不可预测的;相互形成的本质只有被见证,才能被表明。以上原因均强调了自然主义研究下的不确定性,因此设计就必须是紧跟的,应该在研究过程中流淌出来。

我们需要区分两种研究类型:一种是研究者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因此就能够制定方法找到他所不知道的;另一种是研究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时就要求更加开放的研究方法。传统的研究方法总是属于前一种类型:通过演绎的理论,制定可被测试的假设,或可被回答的具体问题。而自然主义的研究,基本上属于后一种类型:如果一个自然主义者宣称他已经有了完全的设计蓝图,那么他就会立刻引起别人的怀疑。自然主义者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会越来越集中,突出的要素会出现,观点会成熟,理论会从数据中生根,假设会形成,问题也会被提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99e5d222f60ddccda38a0d5.html

《实证主义范式与自然主义范式的比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