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2-12-25 16:13: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诗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 教学设计 @谢远品 【设计理念】 元的训练内容和要求,在学习每个 方法的引导。 四、初读“牧童” 本设计,在学习方式上力求体 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时,对本单元的 现“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达 内容和要求或作介绍或作提示(三 浓烈的天人合一的氛围,使学者、教 式与内容的系统性,又有利于学生 1.指导学生观察书中(或者投 2.学生试着读读《牧童》,注意 准确地认读“牧”“蓑”等生字。 3.范读。 成上,则通过读、思、议,营造出一种 两分钟、几句话),既体现了教材形 影)的插图,然后谈谈感想。 者、作者融为一体。在自读自悟、合 学习的针对性。 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在 学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的 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目标】 二、课文导入 作如下预设,老师可根据实际 情况选择导入的方式。 进行朗读示范。示范者可以是 老师,可以是情景并茂的伴读课件, 预设1(故事导人)。从传说中 还可以是班上朗读能力较强的学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 的“八仙过海”的故事导入:一天,作 生。 诗词,默写《牧童》。 锄、剥”等7个生字。 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 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传说就是本 4.学生自由朗读。 根据范读情况,学生进行反复 2.会读会写“牧、蓑、遮、醉、媚、 文的作者吕岩)云游到一处风景优 美的地方,看到连片的草地、悠闲的 的自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通过应用课后注释、查阅资 牧童,一时诗兴大发…… 预设2(课件导人)。教师播放 草地、牧童的优美画面并配以动听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弃/晚风/i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4.体会诗人对童年生活的眷念 的音乐,尽可能的把学生带进如诗 以及对田野生活的赞美和向往,感 的境界。播放完以后,启发学生想一 5.读一读,相互示范和指正。 6.齐读《牧童》这首诗。(可以分 组齐读、分男女生齐读等) 悟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的不同。 想:你有什么感想?想说点什么?(引 (导入后要正确、规范的书写课 5.在朗读、理解中感悟诗与词 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有关课件,反 【设计意图】诗情诗意是读出来 题,这样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的,但怎样读呢?首先必须读规范, 【设计意图】导入很重要,但导 读正确。因此,多形式的、有效的范 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 入要考虑学生(认-.与接受)的实际 读显得非常重要。在读正确的基础 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若有条件, 和教学环境(设施与设备)的实际。 上再让学生读出“情”,读出“韵”。一 选定一两处野#1教学的场所。 收集诸如作者等方面的资料。 【课时安捧】 3课时。 同时,导入还要与课文的内容及学 般不主张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 2.学生准备:初读三首古诗词, 习的要求结合起来、与教师的教学 读”。 风格结合起来。 三、互动交流 五、品味“牧童” 1.自读自述。 将课前收集的有关《牧童》这首 学生结合课后注释、工具书自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单元导入 古诗的资料拿出来。比一比(看谁收 读自悟全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 集的多)、说一说(向同学介绍一下 上对《牧童》所表现的景致和情感进 资料的来历)。若有影音类资料,应 行描述。 2.互读互述。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 提供设备给学生播放。 入第二单元的学习。第二单元共安 排了……(介绍内容和要求) 【设计意图】只要学生做了,他 同桌或者小组间相互讲、相互 就会有交流的欲望。这既是对学生 说自主品味的收获。教师作适当的 【设计意图】每个单元有每个单 劳动的承认也是对学生学习习惯和 点拨。 语文款擎通讯2010.7~8,c 
(1)草铺横野/ ̄-c里,笛弄晚风 三四声。 1.学生齐读(背)《牧童》。 岩的“牧童”,现在,我们来学习宋代 仁》,可用动态课件导人)。 2.将自己不懂或存在疑惑的地 诗人杨万里的“渔童”(板书《舟过安 3.谈谈学习这首诗后的收获。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上铺满 方提出来与同学交流并释答。 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 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卧月明。 【设计意图】从《牧童》导入并在 高度浓缩的语言进行概括,扣住或 (内容方面的、情感方面的、学 学生有感情齐读的基础上,教师用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 法方面的) 【设计意图】‘小结”主要是小结 者唤起学生的情感。然后通过简单 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 知识点和学法,同时通过互动,给学 的回味,得出学习古诗词的大致方 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 生一个相互释疑、交流、提升的机 法。这样为学习《舟过安仁》奠定了 衣就躺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看那 渐渐升起的明月。 3.让学生结合诗中所反映的景 与情,谈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发现。 【设计意图】对于古诗的学习, 既要能读出来,还要能说出去。这个 环节的学习就是逼着学生去“品”, 从而感悟古诗《牧童》的精华并汲取 营养。 六、体验“牧童” 1.把学生带进野外教育场地。 走一走、看一看、念一念(诵读),感 受一下大自然的美丽。 2.反复默颂《牧童》,然后将诗 中描述的景致、故事的情节等用自 己的话说一说,力争说具体,说形 象,说生动。 (1)独自描述,可以结合具体的 感受也可以是故事的形式。 范例:有一天,吕岩和一位道士 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 牛来到院子里。吕岩于是指着牧童 对道士说:“您能对此情此景赋诗 吗?”道士通过观察和与孩子交流, 发现这牧童眉清目秀、口齿伶俐,便 笑着说:“这牧童本身就能作诗呀, 哪里用得着我呢?”他们就让牧童作 诗。牧童拿起树枝在地上一口气写 下了一首小诗。吕岩惊讶不已,迅速 记录下来并作了简单的修改,这样 就有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牧童》诗。 (2)相互说一说并评一评。 【设计意图】这首诗缘于大自然 的启迪,天人合一。因此,当我们置 身于大自然来学习这首诗的时候, 极有利于学生对古诗的深层次的感 悟和理解。 七、小结回归 会。 八、拓展“牧童” 补充一两首《牧童》诗,让学生 读一读,记一记。 牧童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El侵寒漪。 牧童归-- ̄.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主 要是通过读让学生感悟诗人对景致 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充实、丰富学 生的积累。 醢鳕豳图鼹 麓 从《牧童》导入 1.齐背《牧童》。 师:诗人吕岩向我们展示了一 幅绝妙的风景画:连片的野草、悠扬 的笛声、和煦的晚风、高悬的明月、 无忧无虑的牧童。刚才同学们读得 太美了,老师都陶醉其问了。 2.回味学法。 请同学们好好回味一下,上节 课我们是怎样学习《牧童》这首诗 的?(学生思考、表述,教师小结) (1)读通顺,读出节奏。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边读边 理解诗意。 (3)认真赏读,体会诗里内含的 感情。 (4)表演读,交流。 3.走进“渔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的是吕 情感和方法的基础。 二、认识“渔童” 1.简介作者。 师:谁了解宋代著名诗人杨万 里?能回忆几首他写的诗吗? (学生进行交流发言) 2.交流这首诗的来历(可由学 生介绍也可由老师介绍)。 《舟过安仁》一诗是杨万里乘船 路过安仁时所遇情景:两个小渔童 或是迷恋于优美的山色,或是陶醉 于碧绿的水光,或是专注于结网垂 钓,没有下雨但却张着伞,原来是为 了借助风力让船在水中游荡。我们 可以想象这两个小渔童玩得是多么 的开心。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语文的兴 趣往往是多维的,诗的作者、诗的来 历都是学生关注的内容。当然,这些 内容的介绍也是语文资源的发掘与 利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 趣,又有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课 文的内容。 三、初读“渔童” 1.学生各自试着读读《舟过安 仁》。 2.根据学生试读的情况进行示 范性朗读。 3.根据范读情况,学生进行反 复的自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要 注意“遮”“棹”的正确读写。 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4.齐读《舟过安仁》,齐读可以 分男生齐读、女生齐读、部分学生齐 读、全班齐读等,要求读出“诗味”。  C语文戟学通讯 0 
5.认真地观察课中的插图并再 2.互相说一说,谈一谈。 3.全班交流。 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所获知 识及学习方法)。 动态课件或者投影出示《清平 乐・村居》。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词说 读古诗,看看谁最会联想。 (学生边读边观察边思考,然后 进行交流) 说词的特点。 师:快速浏览这首词,与学过的 【设计意图】诗必须读规范,读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展示个 古诗相比,你能发现(从题目、语言 学生经过交流得出词的一般特 点: (1)题目形式不一样。诗只有一 个题,而词的标题由两部分组成。 正确。“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是非常 性理解的机会,通过多向交流,实现 形式上)词与诗的不同之处吗? 不严肃的。因此多形式的、有效的范 资源共享。 读显得非常重要。另外,书中的插图 六、适度拓展 非常形象生动,引导学生进行入木 补充两首杨万里的儿童诗,让 的观察,极有利于学生进入诗的意 学生读一读。 境。 四、品读“渔童” 1.教师再次提示古诗的学习方 法: 同学们,我们已经能正确地朗 读《舟过安仁》这首诗了,同时,我们 也知道了读懂古诗的一般方法,下 面我们就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来 仔细的品味这首渔童诗。 2.学生自主地边读边思考诗 意。 3.同桌或者小组间互相说一说 诗意。 4.全班交流。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 坐船中。 艘很窄的渔船上坐着两 个小孩,他们收起撑船的竹篙和划 船的木桨。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 是使风。 奇怪的是没有下雨他们却 都把伞撑着,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 头,而是为了张风,让渔船好在水中 游动。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理解,要 体现个性,但同时要强调规范和全 面。这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 态度。因此,个性化理解基础上的规 范的表述诗意是很有必要的。 五、感悟“渔童” 学习了《舟过安仁》这首诗后你 有什么感想?可以分“初步接触”、 “理解诗意”的不同阶段的不同感想 来谈。学生谈的范围应尽可能的广 些,宽一些。 1.独自思考并自述。  语文戟学通讯2 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 巴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诗人午睡初醒,齿颊间还留着 梅子的余酸,只见柳花飞散,儿童像 捉蝴蝶般追逐它,活生生地描绘出 了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 其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荫。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奔跑中的欢快之情,捉不 到蝴蝶的懊恼之态,被逼真传神、栩 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 朗读,感悟古诗的韵味(尽可能的进 入那种境界),体会作者丰富的情 感,强化学生的文化积累。 导入《清平乐・村居》 1.学生背诵《牧童》和《舟过安 仁》。(可以配以动态课件) 2.教师概述: 同学们,前面两首诗一首写了 “牧童”对大自然“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的热爱,后一首则 表现了“渔童”“怪生无雨都张伞,不 是遮头是使风”的天真和无邪。下面 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儿童的词, 看看在这首词中表现的又是儿童的 什么?(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3.介绍作者辛弃疾(学生介绍、 老师介绍均可)。 4.回味词的特点。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词 的题目,词牌与词题中间空一格。朗 读时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2)句式不同。诗中每句话的字 数都是相同的,要么五字,要么七 字;而词的每句字数不等,四字、五 字、六字、七字都有。(教师可相机板 书:长短句) 【设计意图】由学过的两首古诗 导入主要是体现学习的整体性。同 时,这三首诗本身都是儿童诗,是一 个整体。另外,词与诗毕竞存在不 同,因此,作适当的介绍也是非常必 要的,当然,介绍不可太深太泛。 二、初读《清平乐・村居》 1.扫读古词,你觉得哪几个字 的读音需要提醒同学们,不要读错? (根据学生的发言,对诗中的“檐”、 “媚”、“醉”、“媪”、“剥”进行准确的 认读) 2.学生自读《清平乐・村居》。 (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古诗每 句字数相同,整齐划一;而词却是字 数不等,读来另有一番丰富多变、节 奏明快之感呢。请自己读一读,注意 要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读(肯定存在不规范、甚 至不正确的方面)。 4.根据自读的情况进行范读。 教师配古筝乐曲范读,学生边 听老师范读,边在需要停顿的地方 用“/”画出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实 际可以读1~3遍) 5.学生再进行自读。 师提示:同学们再来试着感受 下词的节奏美,我相信你一定会 比刚才读得更好。(学生互读互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95c5a2d580216fc700afdf0.html

《古诗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