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北师大版

发布时间:2020-03-25 07:05: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课后限时集训(三)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A [依据材料松江府由于改种棉花等经济作物而从产粮区变成了缺粮区广东也出现类似的情况需要从越南等地进口大量粮食说明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自1842年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外国资本主义大量来华收购棉花等工业原料才出现了材料中松江府等地大量将粮食作物改种为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历史现象。故选A项。]

2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

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

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

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

B [由于英国商品在中国没有取得巨大的收益故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故B项正确。]

3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太平天国(  )

A革命纲领具有落后性 B.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其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阶级局限导致革命失败

C [根据材料中“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说明当时社会仍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农民阶级不可能独立领导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胜利故C项正确。]

4(2019·乐山调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B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进而说明清朝部分官员的近代主权意识缺失B项正确。]

5鲁迅说过抽在中国人身上的三鞭除了甲午战争就是这两次鸦片战争。这种痛不仅是身体上的痛更是心灵上的痛……。下列最能反映当时统治阶级“心灵上的痛”的一项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增开天津为商埠

D.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B [A项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内容但是并未引起统治者足够的震撼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统治者认为有损“天朝上国”的颜面故而造成“心灵上的痛”故B项正确;增开商埠在统治者看来是“身体的痛”故C项错误;D项是开设工厂并未触动统治者的心灵故D项错误。]

6(2018·怀化三模)《中英天津条约》第十六款规定:“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中国人欺凌扰害英民皆由中国地方官自行惩办。两国交涉事件彼此均须会同公平审断以昭允当。”这一规定表明(  )

A.被告人适用英国法律 B.被告人由中国政府管辖

C.案件由中英两国会审 D.治外法权的进一步强化

D [“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表明司法主权的丧失故A项错误;“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可见中国政府无法管理B项错误;“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无需中国会审无视中国主权故C项错误;“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即治外法权从鸦片战争后一直在强化故D项正确。]

7(2019·日照检测)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即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以经济物质利益抚慰。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羁靡”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这一变化表明(  )

A.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 B.近代外交观念逐渐确立

C.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 D.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

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变化。根据材料中从使用“羁縻”到“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说明清政府在中外交往中原来的“天朝上国”的理念逐渐淡化代外交观念逐步确立故B项正确。]

8(2019·泉州质检)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举国上下都相当乐观。清政府的士大夫看来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日本的陆军也根本不是湘军、淮军的对手。清政府把临时招来的新兵调往前线。这种情况表明中国(  )

A.近代化努力收效巨大   B.清军训练有素

C.自信轻敌的乐观情绪 D.民族意识觉醒

C [材料反映举国“乐观”情绪故A项错误;“清政府把临时招来的新兵调往前线”是使用新兵B项错误;材料中对海军、陆军的认识和使用新兵集中反映盲目乐观故C项正确;乐观情绪体现不了民族意识觉醒故D项错误。]

9(2019·邢台质检)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其目的是(  )

A.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

B.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

C.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

D.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

A [从材料“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希望通过朝鲜的“中立化”以阻止日本对朝鲜的独占继续确保朝鲜半岛作为中国东北边疆的一个安全屏障故A项正确。]

10(2018·昆明二模)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这一政策(  )

A.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

B.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

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

D.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

A [材料中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强调维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缓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矛盾同时保留清政府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故A项正确。]

11(2018·太原期末)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B [根据所学知识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转而扶植在华代理人故B项正确。]

12(2018·郑州一模)清朝立国之初中央设有礼部和理藩院。负责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处理一切“夷务”。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管各种“洋务”。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反映了(  )

A.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B.天朝上国观念逐步瓦解

C.近代外交的理念渐趋成熟

D.学习西方逐渐成为共识

B [根据材料“清朝立国之初中央设有礼部和理藩院”负责传统的礼藩外交到“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管各种‘洋务’”。“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的变化得出传统的贵华夏而贱夷狄的礼藩外交体系逐步瓦解近代化的外交观念逐渐发展从外交层面体现了天朝上国观念逐步瓦解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用武力打开国门之前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以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主权和司法主权。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1836年出版《国际法原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全本翻译成中文《万国公法》总理衙门大臣奕 非常重视1865年刊成后分送京外各有关衙署。《万国公法》在中国的出版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凡是邦国能自治其事可谓自主之国;自主之国自主其事自任其责;自主之国无论其国势大小皆平行也也就是主权国家平等原则从此《万国公法》成为政府处理涉外事务的主要依据之一。

——摘编自王瑛《李鸿章与晚清中外条约研究》

材料二 对西方国家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

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国公法》在中国出版的历史背景和影响。(15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10分)

[解析] 第(1)问材料一共四句话前三句话阐述了《万国公法》在中国出版的历史背景最后一句话说明了其影响概括每句话的含义总结其背景和影响。第(2)问抓住材料二中的两个方面分析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

[答案]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动纳入近代条约体系;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设立总理衙门与外国交往增加;西学东渐出现设立译馆翻译书籍的风气等。

影响:传统的华夷观念开始转变平等的外交观念产生;运用国际法来处理国家间事务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有助于中国利用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

(2)反映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把国际法作为执行和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具有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欺凌弱小国家和维护侵略权益的两面性。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

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等国都有利。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赞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

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原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不少于两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 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一是对甲午中日战争背景的叙述不符合史实日本在瓜分中国的愿望上与西方列强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得到它们的默许;二是日本对甲午中日战争性质的模糊化叙述企图掩盖其侵略战争的本质。

[答案] 修改建议一:关于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应将“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中的“支持”改为“默许”。

理由:日本在亚洲的侵略一方面损害了部分列强的利益但更多的是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愿望一致故而欧美列强持默许态度。

修改建议二:关于战争的结果应把列强瓜分中国的“进入中国”改为“入侵中国”。

理由:可以明确战争的性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8dcb12dc7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f.html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北师大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