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3-02-05 04:54: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周朝的历史

周朝的两个阶段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周,建都于镐(今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周公东征后,确立宗法制,创立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诸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次年周平王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平王东迁以前为西周,以后为东周。

  我们都知道,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0年称为西周,而从公元前77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称为东周。这是为什么呢?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不久就病死了。他的儿子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周康王两代,前后约50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作“成康之治”。

  后来,由于奴隶主贵族的剥削不断加重,奴隶和平民们的反抗情绪高涨起来。周朝统治者为了镇压人民,采用十分严酷的刑罚。到周厉王即位后,对人民的压迫更重了。

  那时候,住在野外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都城里的平民叫“国人”。周都镐京的国人不满厉王的暴虐统治,怨声载道。

  周厉王为了阻止国人的议论,下了一道命令:国人不许批评朝政,一旦发现,就施以酷刑。在这样的压力下,国人真的不敢在公开场合里议论了。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交换一下眼色,就匆匆地走开。

  厉王的暴政越来越厉害,国人终于忍无可忍。公元前841年,国人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起义的国人围攻王宫,要杀厉王。厉王得知风声,慌慌忙忙的逃命去了。

  经过这一场国人暴动,周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到周幽王的时候,周朝的统治者已经无法控制各诸侯国了。

  周幽王整日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根本不管什么国家大事。后来,幽王得了一个美人,对她十分宠爱。但那美人进宫以后,整日闷闷不乐。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幽王想尽了办法。

  后来,有人为幽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把守关口的士兵以烽火为号,传递军情。一天晚上,周幽王下令把烽火全部点了起来。

  附近的诸侯看到烽火烧起,急忙带领兵马来救。谁知当他们赶到的时候,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见幽王在陪着美人奏乐和唱歌。诸侯们上当了,美人果然笑了。

  后来,幽王又玩了几次同样的游戏,诸侯们渐渐的就不再相信了。一次,犬戎兵大举进攻,幽王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谁也不来理会他们了。镐京的兵马不多,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杀了,抢走了那个美人。

  经过这一场战乱,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担心镐京不保,于是迁都洛邑。

  因为镐京在西边,洛邑在东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

        从此周王室威信扫地,各诸侯国纷纷起来称霸天下。就这样,周朝变成了强弱截然不同的两广阶段,再加上这两个阶段的都城一个在西边,一个在东边。因此,历史上将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

为什么叫春秋和战国?

春秋是因为孔子所作的一部叫《春秋》的鲁国的编年史而得名的。战国是因为诸侯连年混战而得名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了春秋和战国的明确分解年:春秋为前770—476,战国为前475—221年,并被普遍认同。

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 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九鼎

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求鼎之事。周显王时,九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唐武后、宋徽宗也曾铸九鼎。《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后亦以九鼎借指国柄。

九鼎就是九州的象征,就是完整的国家,九鼎振动就是国家受到安全威协,周朝时中国分九州:冀、兖、青、扬、荆、豫、、雍、幽、并,每个州都有一个鼎来象征的。

②喻分量重。详见成语“一言九鼎”意思是 :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近义词】:一字千钧、一言为定、金口玉言。【反义词】:人微言轻)

公元前1048 周武王 “孟津之誓”

周文王称王九年之后病亡,继位的是太子姬发,也就是周武王,武王掌权之后,以姜太公为“师”,负责军事;以弟弟周公旦为主政,负责政务;以召公和毕公为左右助手,出谋划策,以期继续周文王的事业。武王还把都城从文王时的丰迁到了镐(今陕西西安),为进攻商朝作好准备。约前1068年,为了检验和证实自己的实力,同时考验追随周人的各诸侯国的忠诚程度,武王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史称“孟津观兵”。据说,参加阅兵的诸侯有800家之多,都认为“纣可伐矣”,可武王却说"未可"。武王的这一态度,说明观兵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立即讨伐纣王,而是要验证自己的力量。周武王发表了历史上著名的“孟津之誓”。因灭商条件尚未成熟,又退师而归。

公元前1046 牧野之战

1046年年初,武王亲率佩甲之士4.5万人,还有敢死队3000人,并与早已跟周人结成联盟的其他封国的军队相配合,东渡孟津,开始了讨伐纣王的战争。武王所到之处,各地纷纷归附。到二月五日,武王的联军就在殷都的郊外牧野与纣王的军队摆开了决战之势。纣王也集合起了十几万人与武王相抗衡,可是,因为民心的归向,纣王的军队毫无战心,反而倒戈帮助武王。所以,没费太大的力气,武王就攻进了都城朝歌。纣王眼看大势已去,就登上花费巨资为自己建造的鹿台自焚身亡。殷商王朝也就这样灭在了纣王的手中。

周文王重用姜尚

在商纣王时期,文王(当时被封为西伯)曾因苦谏纣王而被囚。其下属用美女奇物贿赂纣王,文王才保住了性命。归国之后,文王想举兵攻商,却因时机不够成熟,从者太少而落败。吸取了这个教训,文王重申了对商王的从属地位,同时下决心从根本上增强周人的力量。在文王的兴国策略中,有迁都于丰,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但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的礼贤下士、敬老慈少之举。孟子说,因为西伯善于养护老者,天下有声望有资力的贤人就都跑到了周国。文王寻访到的最有才能的贤人,是人所周知的姜太公。据传,在文王寻访贤人的途中,有一天在渭水南岸看到一位气宇不凡的白发老者在钓鱼,每起一钓,就是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文王在惊讶之余,就与这位老者攀谈起来。而更令文王惊讶的是,这位老者竟然对治国之道颇有精辟的见解。文王大喜过望,就把老者请上车,一同回到都城。老者姓姜名尚,字子牙,因为文王在与他同归时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就号称为太公望,俗名姜太公。在姜太公的辅佐之下,文王开始了对周围小国的攻伐,为周朝的立国奠定了基础。在晚年,西伯姬昌终于自号为文王,明显是要与商纣王抗衡。只是纣王的颓势还没有到底,而文王的力量还不足推翻商朝,所以,灭商的使命就只能落在武王的肩上了。

公元前1042 周公旦摄政

周成王元年(前1042),太子诵即位。成王年幼,曾辅佐克商的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将篡取王位,传播流言,武庚也谋划复国,与管、蔡结合叛周,纠集徐、奄、薄姑和熊、盈等方国部落作乱。周公奉成王命东征,经过三年战争,终于平定叛乱。武庚和管叔被诛,蔡叔被流放。为了消弭殷商残余势力叛周的隐患,周朝首先命令诸侯在伊洛地区合力营建新邑,即周朝的东都洛邑(成周)。东都既成,遂迁曾反对周朝的“殷顽民”于此,加以控制。同时,封降周的商贵族微子于商朝故都宋地,以代殷商之后,封武王少弟康叔于纣都,成立卫国,赐以殷民七族;封周公长子伯禽以奄国旧地,成立鲁国,赐以殷民六族。这样,殷商余民遂被分割,逐渐服从于周朝的统治

周公旦制礼作乐

    西周初年,实际掌握周朝大权的摄政周公姬旦制定了完整的周礼系统,成为西周及东周数百年间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体制,并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套周礼体系将商人的宗教、政治制度和周民族自己的宗教、政体、信仰传统融为一体,将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大地上的以上帝天命为主导、以宗教宗法为基础的文化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青铜时代中华文明的古典形式。宗法制与分封制决定了周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格局,它将天命、君权、宗族关系与政治结构融为一体,并由此完善地形成了朝聘会同的礼制和雅乐体系,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形成的中华文明至此达到完美的形式。相当于礼制,周王朝还形成了以太师、太保为首脑,以卿事寮为中心,以其属官“诸尹”为基础的中央官制,并在礼制实行中逐渐凝固出一系列习惯法形式,以礼为依据,以誓、法、令等为形式,以刑作罚的法制形式固定下来。“周礼”是周代最完备的政典,在当时,它的作用相当于现代的宪法、行政法、刑事诉讼法和民法等法典,并具还规定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伦理法则。

公元前1035 周公失意而死

周成王八年(前1035),周成王开始临朝执政。周公旦意识到这是最后的机会,就又开始了夺权的行动。大概是这次又被人知觉,周公不得不逃亡到楚地。后来,成王答应不加追究,周公才又回到朝中,但从此以后,他也就失去了专权的机会。同年,周公在失意中病死。在病危之际,他曾要求死后葬在周地,以表示自己对周的忠诚。可是,在他死后,成王却把他葬在了周以外的毕地。成王这样做的理由是说不敢以周公为臣,可内心深处却是想把周公开除在周朝的忠臣之外。毫无疑问,在政治专制的时代,处在像周公这样位置上的政治人物,注定要以悲剧结束自己的一生

公元前1042~公元前996 “成康之治”

继成王之位的是太子钊,即康王。在周成王之后,周康王也享受着上两朝的余泽,维持了国家的基本安定和强盛。即位之初,康王就遍告诸侯,要求他们行为要检点。除了对鬼方的征伐和对东方的巡视之外,康王似乎没有过耗费国家财力的重大举措。所以,史家一般认为,康王遵循的是“息民”政策,以至于在位期间达到了“四夷宾服,海内晏然,囹圄空虚,刑为不用”的程度。因而,前1042~前996年间成王和康王统治的时期被称为“成康之治”。

公元前878~公元前771年的西周

西周前中期,政治情况较好,社会经济发展也较快。至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自西北方向来的戎、狄等族一再侵扰,国力江河日下。其间除了昙花一现的“宣王中兴”外,西周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的趋势没有改变。从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至周幽王时期的“嫡庶之争”,西周王朝逐步走向灭亡。与此同时,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开始出现,社会将发展到大变革的时代。

西周和东周的灭亡

西周国:据《史记·周本纪》说西周国的始封者为周考王的弟弟桓公揭,其时约在公元前440年。西周国的地域在今洛阳市及其西部地区。由于周王室的衰弱,西周国公是周王身边掌握实权的人,其理政地点就在王城内。西周国自身因势力单薄,常受大国欺负,与分裂出去的兄弟之邦东周国也矛盾重重,时有征战。周赧王五十七年,公元前256 ,西周国因参与诸侯对强秦的战争,得罪秦国,秦昭王怒,使将军谬攻西周,被秦所灭。 

东周国:东周国为西周国的兄弟国,亦是从周王室分裂出来的小国。其始封君为东周惠公。关于这位东周开国君主的身份、东周国分裂的原因存在不同说法。一曰东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少子根,西国公的弟弟;二曰东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孙子,西国公的儿子。传统观点认为,东周惠公是周显王二年 公元前367 周威公死后,被分封至巩国旧地的。

据《史记·周本纪》文献,东周国实乃周威公死后,因兄弟不和,小儿子根在赵、韩二国的唆使下独立出来,于巩伯国旧地建国。东周国故都约在今河南巩义市孝义镇西的康北村一带。在公元前249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东周国至此亦灭亡。

春秋时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75f76afd1f34693daef3eb2.html

《周朝的历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