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中国古代的“计生”政策》阅读答案-word范文模板(3页)

发布时间:2019-07-18 15:26: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国古代的“计生”政策》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的“计生”政策

战国初期我国总人口只有1000多万。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全国人口翻了一倍。这是因为当时各诸侯国实行鼓励多生的“计生”政策。这一政策代代相传,成了古代中国的生育常态。

与今天一样,中国古代也有各种各样的宣传计生政策的“标语”和“口号”,其主旋律是鼓励多生。有些口号很是深入人心,例如,“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这些口号影响了封建时代人们的生育观念。

但一些学者也意识到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严重问题,提出少生甚至不生的口号。代表性的人物是唐代的王梵志。王梵志是唐初民间通俗诗人,生平坎坷,饱经忧患,50岁后皈依佛门。他反对“多生”,提出重视人口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当时最流行的诗歌形式,用大白话写出了不少计生“标语”。最有名的一条是《大皮装大树》一诗中的“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意思是儿子不要生得太多,有一个能做事的就行了。二三十年前中国最流行的“计生”口号“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最原始的出处就在这里。至宋代,有学者估算中国人口总数首次过亿。在这种背景下,宋末著名学者、《文献通考》的作者马端临正式提出“少生”“优生”、重视人口质量和整体素质的“计生”理论,与现代的人口和计生政策相当接近。

低婚龄是中国古代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这种婚龄延续到宋代才有上升的趋势。北宋还依唐开元令,规定“男十五岁,女十三岁,听嫁娶”,到南宋嘉定年间改为男十六岁,女十四岁。而实际婚龄,男多在二十岁左右,女多在十五到十九岁之间。

明末,人们对“人满”之患有了较多的思考和忧虑。文学家冯梦龙说,如果每对夫妇总是生一男一女,永远没有增减,可以长久维持下去;倘若生二男二女,每一代就加一倍,如何养活他们?清代乾隆末年,已届耄耋之年的乾隆帝在一份上谕中表达了他对人口增长太多的忧虑:国家承蒙上天的眷佑,一百多年来太平无事,但人口比往昔多了十余倍,以一人耕种而供十多人食用,粮食不可能像从前那样充裕了,加上庐舍占地成倍增长,从事生产的人手少,消费粮食的人口多,这与百姓的生计很有关系。倘若再因年成好,随意浪费粮食,民情游惰,田亩荒芜,势必有粮食不够吃,而经济窘迫的那一天,朕对此十分忧虑!  

道光年间的龚自珍、魏源等人,对中国之“生齿日益繁,气象日益隘”也极为焦虑,对可能到来的大动乱十分敏感。他们主张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不士、不农、不工、不商”的游惰人口实行自愿或强制性的迁徙。曾亲眼目睹太平天国占领南京的文人汪士铎,把太平天国革命爆发的原因直截归结为“人多”,并提出一系列超越甚至违背情理的减少人口的措施。其中心论点是:“世乱之由人多(女人多,故人多),人多则穷(地不足养)。”因为“世上女人多,世乱之由也”,他所提出的减少人口的措施中,除了对“乱民”的屠杀政策外,更多的是针对妇女的,如推广溺女之法,施送断胎药,严再嫁之律,立童贞女院等。

世易时移,中国传统时代的人口观终于遭到颠覆。人们的生育观念普遍从“人多为福”转变为“人多则穷”。 (摘编自张勇《中国古代的生育政策》)

1.下面关于中国古代的“计生”政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实行的是鼓励多生的“计生”政策,即无须控制,生得越多越好。历朝历代沿袭这一政策,这是古代中国的生育常态。

B.鼓励多生的“计生”政策使人口迅速增长。例如,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我国总人口从战国初期的1000多万增长为201X多万。

C.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一样,也要对鼓励多生的“计生”政策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在这种情势下,各种“标语口号”应运而生。

D.“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宣传“计生”政策的口号很是深入人心,这些口号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生育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不少学者提出了少生,甚至不生的主张,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是用大白话提炼出“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的王梵志。

B.二三十年前,中国有许多宣传计划生育的口号,其中最流行的是“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这个口号的历史文化渊源可追溯到唐初。

C.宋末的马端临正式提出类似于现代人口和计生政策的“少生”“优生”的生育理论,其依据是当时中国人口总数估计已经过亿。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74e2629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69.html

《2019-2020《中国古代的“计生”政策》阅读答案-word范文模板(3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