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中华民俗文化构建民族精神教育的校本德育课程

发布时间:2018-11-09 19:23: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依托中华民俗文化,构建民族精神教育的校本德育课程

――――龙苑中学民俗节庆内涵开发的课题实践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目前,国内对校本课程开发尚无一致界定,其中,较为科学全面的含义具体可概括为: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由教师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而进行的课程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学校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可以对国家课程进行部分改造,可以自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是今后我国课程革新的焦点。为落实素质教育精神,更好的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顺应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在借鉴其它学校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校以民俗节庆内涵开发为主体的校本德育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方案。

2、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等,对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德育教育要提高实效,就必须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自强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开设各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提高学生民族文化素养。江泽民同志指出:发扬维护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这是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

3、我国本土传统民俗文化中的节庆内容丰富,并蕴涵着许多积极、有意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积极内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包容、和谐的精神;扶助、友爱的精神;刻苦耐劳的精神;公平正直的精神;经史致用的精神;团结御恶的精神;自强奋斗的精神;革故鼎新的精神。以民俗节庆文化为载体,开发并运用民俗节庆中的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学生传承中华美德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落实《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把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追求卓越、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民族精神教育体系。

4本课题研究成果可以构建学生主题性德育教育系列活动,也可以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整合,拓展基础课程,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寓教于民俗传统中,寓教于实践活动中,对学校推进“二期课改”和二纲教育有非常积极现实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使民俗节庆教育内涵的活动加深青少年对中华美德、民俗文化的认识,通过开展民俗节庆教育,是新一代青少年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在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活动中注重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起来,发挥课程建设在学科德育中的作用。通过德研、教研有效整合,尝试跨学科教学活动的实践。让这些被“洋快餐”“洋文化”所包围的青少年,能时时刻刻记住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记住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灿烂的文化遗产的国度,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学生爱国思想,

.课题研究内容

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民俗节基本习俗庆的内容,认识中国民俗节

庆的内涵,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让学生初步懂得人类优秀文化的共性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信念,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62----20063

确定课题组成员,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申报课题,做好申报课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实施阶段:20064---200610

开展课题实践,收集民俗节庆信息,构建“中华民族传统节庆”教育框架,设置各年级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课程整合点,结合节庆日实施教育实践活动。

3)总结阶段200610---200611

召开专题研讨会,完成结题报告。回顾反思,总结开展课题实效性研究情况并组织人撰写相关论文,成为我校继续推广的科研成果。

五、民俗节庆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认同民族精神;注重知行统一,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实际中身体力行,弘扬民族精神。

2、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要以民俗节日为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善于挖掘和利用社区各种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3、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要把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既要继承和发扬长期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又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更新观念,在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采用新技术,开辟新渠道,占领新阵地。

.课题研究成果

(一)、民俗节庆教育课程内容的确定

龙苑中学“中华民俗传统节庆” 的教育菜单

在设计教育项目菜单时,我们注重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和拓展性,重在实践体验。在确立民俗节庆教育课程内容中,我们有机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着力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基本框架。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区教育资源,积极做好与本地社区的共建共育工作,让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下一代的教育。比如,端午节,通过邀请龙南七村的社区老妈妈手把手的教学生包粽子,学生包好的粽子又送给附近的武警部队和社区的孤寡老人,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中华民俗的端午节庆知识,学会了包粽子的民俗传统技能,还体验到了中华节庆的乐趣,践行了社会传统美德

(二)民俗节庆教育校本课程形式及形态

民俗节庆教育校本课程的形式:课程以开放的形式存在,以书面形式形成某一课程,确定课时目标、课时内容、授课的基本手段等。课时长短以具体的需要来确定,对某一具体课程不定授课日程。

民俗节庆教育课程的形态:坚持校内外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动手实践、主题表演等相结合,由“形式课堂”走向“非形式课堂”,坚持近、小、实、亲的原则,即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提出问题小一点,回答问题实一点,使学生感到亲切一点。让德育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

(三)以节庆日为契机的民俗节庆校本德育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充分挖掘这笔财富,拟订节庆教育的认知目标和学生实践目标,并共同策划组织节庆活动。他们对传统主要节庆的内涵进行提炼,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将这些节日分类,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被归为文化类节日,重阳节为爱心类节日,清明节为纪念类节日等,我根据节日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的德育教育。

1、清明节——革命传统教育的节日。

为了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创造者。学校充分挖掘“清明节”这个民族节庆的教育资源,利用升旗仪式,请历史桑老师宣讲清明节的来历的文化传承。每年45日组织师生参加龙华街道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参加社区“烈士诗歌朗诵会:龙华魂”活动。尤其我校的德育基地——龙华烈士陵园时常有我校龙陵讲解队伍为中外来宾实施讲解,他们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嘉奖、表扬。这支队伍成为我校社会实践一道绚丽的风景线。同学们在参与营造社会育人的大环境过程中,提高了道德认识,明白了做人道理。

今年331日,我校全体预初年级,学生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步行去龙华烈士陵园悼念烈士,祭扫陵园。在讲解员的带来下,同学们首先来到丹心碧血为人民的雕像前,举行了祭奠烈士的仪式,并献上花篮,表达了全校师生对烈士的怀念之情,敬佩之意。然后,同学们参观了监狱。身临其境,感受当初烈士们在监狱中,宁死不屈、顽强抗敌,与敌人做斗争的情景。我讲解员为预初年级学生做了详细、认真的讲解,使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深刻了解了烈士们的战斗经历。最后,同学们到达无名烈士区,每人献上了一朵鲜艳的康乃馨,表达了对这些无名烈士的崇敬、钦佩之情。同学们在长明火前,承诺自己的誓言,继承他们的遗志,将烈士精神永远的传承下去。

2、端午节——弘扬民族文化的节日。

为了使学生感受端午节这个民族节庆的文化内涵。我利用社区共建文明单位有利条件,开展学校与社区端午节一系列活动。走进来,请老妈妈传授包粽子的技艺,买来了粽叶、粽米和赤豆。同学们学得认真,增添端午节得气氛。利用二期课改得契机,请语老师一扬大概,上了一堂有关内容得课。我校也请林征老师上了一堂生动活泼得主题班会,周围挂满了艾叶、菖蒲、香袋。同学们在节庆文化中得到熏陶利用升旗仪式,请党员老师主讲《弘扬民俗文化,推进素质教育》。展示了校园精彩纷呈得端午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学校文化生活。200569星期四上午,我校成功举办了民族传统教育的德育展示,徐汇区部分学校的政教主任、龙华街道领导和居委干部以及武警一支队五中队的官兵共50多人观摩了本次展示。在随后的研讨会上,教育局中教科徐培莉老师说;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中国人民习惯所称的端午节,龙苑中学能把民俗风情和人文教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有一个合适的载体,利用民间端午节提升到培养民族精神的教育,这就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方法。区教育学院德育室邓中发老师说:利用端午节,让学生学会了包粽子,学生喜欢香袋、学生主动观看在上海苏州河的龙舟比赛,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孩子终生难忘

3、中秋节——人文精神教育的节日。

中秋节是弘扬美德的节日。通过历史老师介绍中秋节,学生了解了吃月饼的习俗和团圆的意义,应该达到和谐境界。每年我们邀请了家庭生活困难的同学,召开座谈会,用学校“献爱心”基金买些月饼赠送给他们及家人,让他们从中品尝人生快乐的滋味。同时,我们也带学生慰问了敬老院的老奶奶和老爷爷,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献爱心”的境界,使学校和社区发展得更和谐。

2006学校开展的中秋节系列教育活动主题是树亲情,讲团结,盼团圆,促和谐,主要内容分为校级层面和班级层面进行。校级层面包括3大活动:1.亲情总动员, 2.“亲情无价,和谐是金中秋恳谈会, 3.“怀念亲人,祝福亲人,感恩亲人,立志成才致亲人的一封信。

4、重阳节——尊老爱老教育的节日。

尊老爱老历来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了解重视重阳节的学生不多。对于它的各种习俗也不太了解。尤其使农历九月初九,是我们“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更是寥寥无几。我们就利用升旗仪式,请党员老师作专题发言《尊老爱老,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演导,讲述相关的民间创说,介绍登高、赏菊、唱葡花诵、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并让学生写下对长辈的节日祝福。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同时,培养他们从小尊老爱老的良好品质。

2005年重阳节前夕,马华栋校长、周晓敏书记以及工会主席等一行7人来到位于华发小区的徐汇教工敬老院,对老人们进行节日的慰问。马校长深情地说:"你们都是我们的老前辈,你们曾经为徐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上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我们感谢你们!"周书记也借此表示:"今后,我们龙苑中学党支部和团支部会定期来看望老人们,与我们的老前辈互相交流,从你们的身上学到现在年轻教师们所缺乏的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对此,陈家和院长也表示非常愿意与我校结对,彼此协作,共同进步。最后,我校工会主席及三位学生为老人们送上了一封满载着我们全校师生热切祝福的信,祝愿各位老人健康长寿,晚年幸福2006年重阳节,我校与龙华街道一起开展“”敬老活动。

(四)、跨学科的民俗节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整体性的德育内容,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互动的实践活动,培养受教育者完整德性的教育过程。德育课程是实现这种教育过程的最重要的活动载体。要培养学生完整的德性,必须加强德育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为此,我校以民俗节庆内涵开发的课题为引领,实施跨学科的民俗节庆教育的实践

2005年的端午节,升旗仪式上周丽芳教师作了弘扬民族文化 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发;语文学科杨大垓老师在初二(1)班讲授湘西端午节原生态民俗风情课;林征老师组织初二(2)班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主题班会桑熙老师则从历史的角度向学生讲述了端午节的意义。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的日子、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和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2006年的中秋节主题教育活动中,历史学科桑熙老师向全校师生宣讲了中秋节寓意来源,告诉大家中华民族欢度中秋的悠久历史。在中秋节悠久历史中我国古代文人写下了许多关于中秋节脍炙人口的佳句,语文学科季聪发老师为全校师生作中秋诗词赏识,他朗诵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季老师激情洋溢的朗诵,把大家带入一种月朗风清的恬淡和闲适的意境,同时让大家知道苏东坡即使在被贬的时候依然没有消沉,而是积极的为民做事,把对亲人的思念也写得荡气回肠。地理学科陈彦芸老师从地球空间科学的角度给学生讲述中秋月圆的道理。

(五)、民俗节庆内涵开发的课题凸现了主体性德育的理念

民族文化教育进课堂都是围绕着区教育局所倡导的主题性德育。民俗文化教育进课堂,校园里热闹了,教育也活起来了。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们都体会到,民族精神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民族精神的培育一定要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他们认知的接受能力。在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时,我始终遵循“区教育局所倡导的主题性德育,以学校为本的原则。学校利用民俗文化节庆,就是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因此,在弘扬民俗文化,继承民族精神活动中强调学生的真实感,真实体验和真实的思想收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我认为民俗教育则比较理想的切实点,对民俗文化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寻“根”的教育,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教育,实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融合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知道我们是龙的传人。

现在如果请我们学生说出几个中国传统节日,肯定没有问题。但中华美德有哪些,有哪个历史遗迹,能讲出中国四大发明吗?能说出几位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名字?我想说不出的也不在少数。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中,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事实上,这些传统节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学校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六)开展民俗节庆教育创新了民族精神教育的形式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体现民族精神风貌的意志和品格,是促使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建学校“民族的精神家园”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参与,深入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践,需要有校本新课程教育学生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极为突出的方面,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华,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就是要引导少年儿童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让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弘扬民族精神需要有效的载体,也需要很好的活动形式。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持久性,根据节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周” 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重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主题校()会、团()会,请革命先辈和各行业的英雄模范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等。通过晨会、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组织开展集中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经典格言、诗词诵读活动;教唱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歌曲,定期举行学生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等活动

2、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必须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每天坚持升降国旗,每周举行国旗下讲话,全体中小学生都应会唱国歌。学校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校园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制作体现民族精神的灯箱、语录牌等,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组织开展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

(七)民族精神教育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初步成效

1.初步构建了以民俗文化为载体的民族精神教育校本德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2.初步形成了以培养民俗文化为旨趣的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体系。

3.学生的发展上,提升了学生在校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让学生充满思想感情和智慧水平,并表现出良好的道德水准和远大的理想抱负,使其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七、我们的思考:

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总体特点是整体和谐、辩证综合。中国古代哲人观察宇宙、人生运用整体思维,把人放在与天地社会的动态联系中认识。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主导思想,就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家庭和睦。所有传统美德都与这种整体精神相联系。自秦汉以来,中国就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暂时的分裂局面,但很快又获得了统一,这与民族精神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不仅重视整体和谐,而且强调辩证综合。这种思维方式及其传统道德对维护国家统一,幸民族团结,调解人际关系,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将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和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有机的整合,并通过民俗节庆的活动根植在青少年的心中,这是我们进一步推广和实践本课题的方向。

民族精神教育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属“解决问题型”开发,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本质上要求不断地开拓和创新,以适合社会生活实际不断变化的情景,增强学校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不断促进学校德育特色的形成和学校办学特色的提升。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民俗文化教育属于综合实践课程,它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因而,民俗节庆教育校本课程既强调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在课程的评价方面是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的。学校将努力在以民族精神培养为主旨的校本系列课程的评价方面,形成多元的评价体系。这种多元主要是从评价主体多元、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手段方法多元等方面展开。而从课程评价角度看,一个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二是对实施课程的教师评价,三是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民族精神教育校本德育课程教学实施须遵循德育规律。强调德育体验,应作为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特质。只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结合本校德育环境,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民族精神教育校本德育的氛围和举措,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周边社区丰富的德育资源民族精神教育校本德育课程就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形成民族精神教育校本德育工作的特色。

上海市龙苑中学课题组

执笔人: 鸿

2006111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6e65387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0d.html

《依托中华民俗文化构建民族精神教育的校本德育课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