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

发布时间:2011-10-31 15:37: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韩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意义推广

[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 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可以说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文化基因。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 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文化遗产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它们不仅是个人和国的职责, 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义务。保护文化遗产不仅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更要加强全体公民对文化遗产的关爱意识。有鉴于此, 韩国文化遗产的一些保护方法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的记忆。

[关键词]文化遗产,传统文化,韩国,保护。

不难想象, 一个失去记忆的民族, 前途将是何等渺茫。这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是维护一个国家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历史文化遗产定义包含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认同感, 涉及共同的语言、服装、建筑、习俗、神话、寓言、节庆, 等等。透过这些文化符号, 我们才知道自己是谁。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持与祖先联系、沟通的渠道, 就是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在中国,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是指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可移动文物是指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其又可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 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 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 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 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 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其他习俗;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场所等。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相应的保护条例, 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损毁文物的事情时有发生。这是非常令人痛惜的。

与很多工业化国家相似, 韩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历史变迁与经济的成长造成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忽视。据有关资料显示, 韩国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日本强占期间很多文化遗产、古代建筑(景福宫) 和一些重要书籍在短时间内被毁坏和掠夺, 并有很多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不少承载着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 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少历史文化保护场所是复原的古代韩国建筑。进入20 世纪60 年代, 韩国为落实对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于1962 年3 月成立了文化遗产委员会(隶属于韩国文化遗产厅, 相当于我国的国家文物局)。一旦发现值得保护的文化项目, 委员们便会提出报告, 经过论证后将该项目确立为国家重点保护项目。同时, 国家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韩国文化遗产研究所。有关专家学者负责定期对文化遗产进行审议。经过40 多年的艰辛努力, 韩国学者对韩国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普查, 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果。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规定, 韩国同样把文化遗产分两部分: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根据其表述形式分为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及有关历史、自然的知识和实践等。半个世纪以来, 韩国已经陆续公布了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文化遗产保护法》还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韩国政府、社会团体、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非常重视。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奖惩办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韩国政府制定了金字塔式的文化传承人制, 最顶层被授予‘保有者’的称号。这些文化遗产传承人无不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保护和财政支持, 同时也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国家给予他们用于公演、展示会等各种活动以及用于研究、扩展技能、艺能的全部经费。他们的才艺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可, 使得其商业价值剧增, 从而也带给当地政府和社会更多的经济回报, 带动了经济发展, 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他们在保有者的带领下进行传统技能、艺能的研习, 并在‘保有者’不能承担义务或离世后继任。这个制度以师带徒, 不但保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延续性, 还提供了不断丰富、完善民俗文化技能、艺能的条件。”《韩国文化遗产保护法》界定了“民俗资料”的概念, 包括风俗习惯、祭祀、民间器具、建筑、衣物等。这些方面保护比较完好的村庄就称为“民俗村”。韩国制定了专门的规章制度, 要求中小学生有到“民俗村”体验生活的学习经历。“民俗村”为成长中的孩子提供了一个现场学习的场所。通过在“民俗村”中收集、保存、展示韩国民族、民俗资料和文化遗产以及体验传统韩国民族、民间生活, 进一步强化了下一代弘扬优秀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这个经历与考试成绩同样重要, 是学生升学、考评、毕业的重要依据。学生的体验经历要得到村长的签名才能被认可。因此体验并不是一般的走过场, 无论学生、家长都非常重视, 也很严肃地对待。同时“民俗村”也是国内外旅客的游览地和休闲场所。“民俗村”为其优秀产品建立了自己的品牌, 如村民自己酿造的酒、制作的酱菜等这些产品卖给旅客, 为“民俗村”增加了部分经济收入。到韩国的人都会发现, 这里有传统的技术文化。同时, 韩国人也非常重视自己传统的民俗文化。韩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得到了很多国家、组织的关注。韩国目前不仅着眼于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更不遗余力地帮助一些经济欠发达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如柬埔寨等, 利用韩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投入资金和优秀专家, 协助当地政府、民间组织保护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韩国的文化遗产保护除了制定相关的法律之外, 更重要的还是民众的自主参与。这使得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受到了更好的保护。众所周知的“江陵端午祭”得到韩国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但它并不是一项官办的活动, 而是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依然传承于现代人的心里。那些传统的祭祀仪式、风物游艺, 至今还是人们现实生活以及精神和信仰的一部分。因此, 人们不需要任何命令、要求,

都会自觉参加。在这样的祭祀活动中, 民众的精神与心理, 沟通着神与人、信仰与现实, 既令古老的传统融入今日之生活, 又使今日之生活汇通古老的传统,从而在古今交汇与碰撞中, 推动传统自然地传承与衍变, 生生不息。相反, 一个民俗事如果失去了民众的自主参与, 失去了精神和信仰的传承, 它就一定会走向枯萎甚至灭亡。韩国政府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消息传来, 国人的失落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 先出现的端午节没评上, 后来居上的端午祭倒胜出了。不错, 江陵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确有某种程度的关联, 但正如民俗专家指出的那样, 除了时间上相近外, 中国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几乎已是两回事。中国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在江陵端午祭中找不到影子。而端午祭中的祭祀、演戏、游艺等, 都有着浓厚的韩国民俗特色。正如有学者指出:“江陵端午祭的胜出, 首先在其传统核心部分仍然保存完好,而且江陵市政府近年来又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大力推广。这种重视程度, 这种强烈的文化民俗保护意识, 正是我们今天所欠缺的在保护开发和继承的过程中不时会引出一个令人深省的话题。有些无形文化遗产在由濒临灭亡到走向复苏与发展的事实, 韩国民俗学者对此作了反思。他们认为, 值得吸取的教训是: 过去许多无形文

化消失在无所需求中, 如有符合现代需要的无形文化, 必须使它们得到复苏和重生, 让现代人去体验其真实面貌; 探讨文化有否继承的价值固然重要, 但不可忽略继承文化的意志——“我们无法强求子孙无条件地接受传统价值和生活, 但应该让他们体验过去, 并给予继承的机会。”这样的见解很具警示意义。我们是否也应该认真地想一想: 一个民族继承无形文化遗产的“意志”问题? 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剥夺子孙们亲自体验和继承无形文化的权利? 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让那些濒临灭亡而又尚有生机的无形文化“必须使它获得重生”的意识? 韩国社会在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也在探讨商业开发与旅游的问题。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进一步拓展, 韩国资本的触角也开始伸向这块前景诱人的领域。商人们恨不得把被指定为韩国文化

产和无形文化遗产的东西都开发成商品。面具、戏装、玩偶等有关文化遗产的书刊到处都有供应和销售。在韩国地铁站的广告栏中, 在外国游客服务中心里, 在韩国产香烟的包装盒上, 甚至在韩国飞机的座背上, 各种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广告随处可见。在韩国, 属表演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常在各大宾馆为外国游客表演, 各类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保有者在电视上露面。商品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了规模化、模式化, 表演艺术本身成了一种商品, 正在逐步失去韩国传统文化原有的文化内涵守住传统之“根”, 积极发现、开拓新的生长点,是传统能有效传承的关键。凡能延续至今的任何一个传统, 必定具有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内容。因此, 要使传统有效传承, 一要识别与守持其“根”, 二要不断发现与开拓新生长点。二者缺一不可。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成功经验, 正在于紧紧抓住了这两个关节点。

江陵端午祭的“根”, 是贯注着该地区民众的共同信仰的那些基本的祭祀礼仪。在江陵人的心目中, 这项祭祀的灵魂和生命就藏在这些“礼仪”之中。为此, 不管环境与时代发生何种变化, 他们均虔诚严格地按照原来的程序进行。这种认识与守持, 有力地维护和传递着祭祀的原始生命力。在这个基础上, 他们又主动从现实吸取营养, 发现新机, 与时俱进。如端午的集市使他们发现“江陵人的共同体礼仪”, 加强他们的集体归属感; 活动的神圣性给参与者带来投入的自豪感; 活动内容的丰富、全国各地以及国外旅客的加入让江陵市民充满荣誉感。可见韩国政府与民间团体很善于发现生长点, 采取措施有效嫁接引进相关内容。这样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就转变为生动的现实。这应该是一项很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郭娜. 韩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做法 云南日报, 2006209226 

[2]东津. 江陵端午祭何以胜出 广州日报, 2005211228.

[3]马驰. 文化身份与保护文化多样性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1)

[4]罗佳. 继承传统民俗文化需要走自力更生之路 星辰在线, 200720322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6796d1eff00bed5b9f31da3.html

《韩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