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融与绛帐台

发布时间:2011-09-04 19:23: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荆州古城文化名胜古迹()

一、马融与绛帐台(刘备和公孙瓒的太老师)

儒家学者求学的主方:州学与府学

荆州中学校园内有一座古代文化遗址—— 绛帐台,那么,你知道绛帐台的来历吗?知道绛帐台是纪念谁的吗?知道绛帐台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去追寻古人的脚步,去领略古代文化的风采吧。

绛帐台,又名老鸦台,现位于荆州中学西侧,是东汉著名学者马融任南郡太守时讲学的地方。绛帐台原指一座高台,上绕古树,旁伴清池,古树之上时有鸦鹊争鸣,故又老鸦台。清代存空台,傍临池水。民国初年,建八角亭一座,毁于火灾。日本侵略我国,台也化为平地。现水池尚存。

在荆州中学校园内,马融的雕像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是2000年冬,有关部门在离古马融绛帐台遗址不远处重新建立的。

一、马融的生平

绛帐台是纪念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古文经学家、教育家马融的。马融是东汉人,字季长,公元79年出生在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其父马严,是著名的伏波将军马援的侄子。马融年轻时就十分好学,曾随从当时著名学者挚恂、班固等学习,学通了儒家经典。他的老师挚恂非常赏识他,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他。由于马融俊才善文,汉安帝时被拜为校书郎中,在当时的国家图书馆东观点校朝廷所藏的书籍。当时,外戚邓氏当权,马融得罪了邓氏,被冷落了十年没有升官。邓太后死后,安帝亲政,马融被拜为郎中。马融性格耿直,经常上书言事,但都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只能把自己的才华寄情于文学创作和教育弟子之中。汉桓帝时马融被任命为南郡太守,南郡是汉朝时的一个地方行政区,管辖范围即今荆州一带,其治所就在今荆州城。这就是马融与我们荆州的一段渊源,一千多年前,他在荆州做过地方长官,在这儿理过政,在这儿教育过弟子。

    但正直的马融又再次得罪权贵了。这次他得罪的是大将军梁冀。梁冀指使人诬陷马融在南郡收受贿赂,从而罢了他的官,还把他流放到边疆。后来,皇帝大赦天下,马融才又从流放地回来,被朝廷拜为仪郎,重回东观,从事著述,后因为生病,告老还乡,在家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公元166年在家乡去世,享年88岁。

二、作为教育家的马融

    马融是一位博通儒家经典的大学问家,慕名前来求学的人很多,马融因而成了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受到过他教育的学生多达一千多人(一说四百余人)。他的教学风格很有特色,据史书记载,马融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 从上面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马融可说是一位在很多方面开风气之先的教师。他为人风趣开朗,达观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加上他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又懂音乐,善于鼓琴吹笛这使他能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用音乐来开发学生的智慧;他的教育对象非常广泛,弟子来自全国各地,而且他还打破成见,招收了一批女弟子,这是在历史上都很罕见而且大胆的;他的教学方法很有特点,因为弟子多,他不可能一一亲自传授,他创设了助教制度,由弟子以次相传,这样就扩大了受教育的人数和范围。

马融在教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弟子中出现了许多俊才,如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卢植,大学问家、著名的古文经学家郑玄等。

由于马融在教学上的伟大贡献,马融施绛纱帐讲学授徒的故事因而广泛流传,由此而形成了大量的典故和成语:人们用绛帐待坐比喻学生受业,用绛帐授徒绛纱坐帐老师设立讲座教育弟子,用绛帐绛纱帏绛帏绛纱马融帐马帐扶风帐等指代教师传教授业的地方。这些成语和典故反映了人们对作为教育家的马融的尊崇和赞美。

三、马融在学术上的贡献

    马融是一位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学问家和大经学家。两汉时期,经学流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统治思想,从此以后,研究儒家经典和传播儒家思想成为读书人的主要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两个学派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斗争。而马融博通今古文两派经典,世称通儒。他长期在东观校书著述,为他能综合各家之学,遍注古文经典,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学术上马融立足古文经学,同时又熟悉今文经学,他善于总结前人的学术成果,他曾想训解《左氏春秋》,但见到前辈学者贾逵、郑众的著作,就说: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于是他综合了贾郑二家的优点,写成《春秋三传异同说》,成为《春秋》学集大成的一部专著。马融还与当时的一位学者刘环讨论过《春秋》学的一些分歧问题。
经过长期的努力,马融遍注儒家经典中的《孝经》、《论语》、《毛诗》、《周易》、《三礼》、《尚书》等。由于学兼多门,马融甚至还注过《老子》、《淮南子》、《离骚》、《列女传》等别家学派的著作。另外,马融还著有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等凡二十一篇。由于年代久远,马融的经学著作多已佚失,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部分辑录。

    马融为学,不拘泥于成见和门户之见,这使得他在学术上能别开生面,创造性的发展古文经学,在儒家经学的发展史上,他开始了综合各家、遍注群经这种开创性的工作。他的注经成就,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预示着汉代经学发展将步入新的时期;他的治学风格,对后来魏晋清谈家的破弃礼教有一定的影响。

四、绛帐台的来历和沿革

马融作为一个伟大的经学家和教育家,赢得了时人和后人的景仰和尊崇。特别是在他当过太守的荆州,荆州人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的崇拜和纪念。据《江陵县志》记载: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南郡太守马融在荆州城西南(今荆州中学校园西南角)设帐讲学,后称此处为绛帐台,俗称老鸦台。清代存空台,旁临池水。民国初年,建八角亭一座,毁于火灾,至日本侵略军入侵,台夷为平地。现池水尚存。由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荆州人很早就在马融讲学处建台纪念,因为马融讲学时常坐高堂,施绛纱帐,所以命名为绛帐台。可惜,绛帐台后来毁于日寇侵略的战火。

马融讲学的遗址绛帐台就在我们荆州中学校园内,一千八百多年前,马融和他的弟子们在这里弦歌不绝,流下万古流芳的佳话,这证明我们荆州中学是一块育人读书的风水宝地,这是我们荆州中学的骄傲,也是历史留给我们荆州中学的一笔宝贵的遗产。有鉴于此,学校在二000年重建绛帐台,为马融塑像,以此纪念这位伟人,并激励我校师生热爱母校、尊师重教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现在,我校的努力已初见成效,并得到社会的承认,重修后的绛帐台已被荆州区人民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五、文学作品中的绛帐

 作为伟大的学者和教育家,马融绛帐授徒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件事已升华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象征,成为后世文化人倾慕和赞赏的对象,也成为文人骚客最喜爱使用的典故之一。正如前面所述,人们用绛帐授徒绛纱坐帐等比老师教育学生,用绛帐待坐比喻学生受教老师,用绛帐绛纱马帐等比喻受教学习的地方。在古人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下面略举数例,以收窥斑见豹之用。

 唐卢纶《上巳日陪齐相公花楼宴》:礼卑瞻绛帐,思浃厕华缨

 唐皮日休《吴中言怀寄南海二同年》:三年漫被鲈鱼累,不得横经侍绛纱

 清袁枚《别座主留松裔少宰》:绛帐分手最堪悲,况复吾师头白时

 清黄遵宪《己亥续怀人诗》之十一:绛纱坐帐谈名理,胜似麻姑背痒搔

 这样的例子在古代诗文中不胜枚举,同学们可以自己留意,收集一下。

 以上我们对马融和绛帐台的史实进行了一番梳理,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融是古代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在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绛帐台是著名的古代文化遗址,由此形成的绛帐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史上都是罕见的。同学们,我们荆州中学作为马融讲学遗址绛帐台所在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这块土地上回荡着马融及其弟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和丁丁奏琴声,我们的时空上氤氲着马融及其弟子们的文明的精魂。自从马融在此搭起绛帐,我们这儿就成了历代士子的求学宝地,许多朝代的州学和府学均设于此。现代意义上的荆州中学尽管诞生于1938年,于今只有64年的历史,但如果从马融办学算起,我们的校史长达1800多年,这恐怕是世界上办学历史最长的。

闻古希腊哲学有前后苏格拉底之别;六经亦有前后孔子之异。前孔之六经乃王官旧藉,后孔之六经则孔子所定也。后儒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不亦谬乎?又汉儒治经分今古,复有齐鲁之殊。举以言之:《易》——田何所传皆齐学,有施雠、孟喜、焦延寿、京房、梁丘贺、虞翻诸家;费氏所传皆鲁学,有陈元、马融、荀爽、郑玄、刘表诸家。《书》——伏生所传皆齐学,有欧阳、大小夏侯诸家;孔壁十六篇及西州漆书皆鲁学,前者孔安国所传,司马迁、桑钦、刘歆、贾逵皆习之,后者杜林所传,习者有卫弘、马融等辈,郑玄并习两书,班固亦或然之,鲁学皆无注释。《诗》——辕固所传皆齐学,萧望之、匡衡、马援等辈皆传之;荀卿所传皆鲁学,传者有孔安国、刘向,毛诗亦出荀卿,为鲁学;别有韩诗一家,说近齐学。《春秋》——张苍传《左氏》,刘歆、贾逵、陈钦、马融、颖容、郑玄、服虔皆治之,申公传《榖梁》,尹更始、萧望之、刘向治之,此二者皆鲁学;胡毋生、董仲舒治《公羊》,传者有严彭祖、颜安乐两家,及何休,此为齐学。《乐》佚无传,《礼》则有今古文之分,而未闻齐鲁之别,并略之。大概今为齐,而古为鲁;齐多非,而鲁多是。故鲁学最宜根基。上此皆治国学者当必知,然后闻先师之言而可以知得失矣。

绛帐台是纪念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古文经学家、教育家马融的。在他当过太守的荆州,荆州人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的崇拜和纪念。据《江陵县志》记载: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南郡太守马融在荆州城西南(今荆州中学校园西南角)设帐讲学,后称此处为绛帐台,俗称老鸦台。清代存空台,旁临池水。民国初年,建八角亭一座,毁于火灾,至日本侵略军入侵,台夷为平地。现池水尚存。由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荆州人很早就在马融讲学处建台纪念,因为马融讲学时常坐高堂,施绛纱帐,所以命名为绛帐台。

文学作品中的绛帐”,是指马融绛帐授徒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件事已升华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象征,成为后世文化人倾慕和赞赏的对象,也成为文人骚客最喜爱使用的典故之一人们用绛帐授徒绛纱坐帐等比老师教育学生,用绛帐待坐比喻学生受教老师,用绛帐绛纱马帐等比喻受教学习的地方。

二、荆州文庙

  荆州文庙(即原江陵县文庙)位于古城荆州中路西段南侧的荆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园内,现为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文庙是旧时读书人顶礼膜拜儒家创始人孔圣人的地方。荆州文庙建于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后经乾隆九年、嘉庆元年两次扩建修缮,殿阁成群,雄伟壮观,后大多毁于战乱,现仅存棂星门和大成殿。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殿前建有宽阔的霸台。棂星门是进入文庙的起点,至今保存完好。全门皆石结构,三门四柱,背后书有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岁次丙申六月吉日重建的题记。中门上方前后两面均楷书有棂星门三字,正面饰有浮雕六幅,最上为单凤朝阳,其余梁上雕云龙、瑞兽、花草、人物等图像。中门石梁底部为鲤鱼跳龙门的彩绘吉祥图案。透过这精雕细刻的高大门牌坊,人们不难想像文庙鼎盛之时的宏伟风采。

  荆州文庙位于荆州城内荆中路西段荆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内。清康熙六十年(1721)自城东北隅迁此。嘉庆元年(1796)重建大成殿、两庑戟门、名宦乡贤祠,改建崇圣祠、尊经阁、棂星门、明伦堂、文明阁,增建节孝祠、更衣所、刑牲处、祭品乐器库、新旧碑亭。后遭日本侵略军轰炸、拆毁,仅存大成殿、泮池、棂星门石坊及门外两旁巨大石坊。大成殿长12,宽16,单檐歇山式屋顶,前檐及两山肩前部施一斗二升交麻叶出四翘斗拱,后檐及两山间后部施四栖单翘斗拱。棂星门石坊三门四柱,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建。中门上有楷书"棂星门"匾额,梁枋浮雕为丹凤朝阳等图案。

三、文星楼

位于沙市区民主街沿江大道南侧,紧傍荆江大堤,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星楼始建于康熙年间,位于荆江大堤内侧。清代中期,迁建于现址。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重建。文星楼为亭阁式建筑,砖木结构,高约15米,楼四周成正方形,边长约10米,阁门上刻文星楼三字,楼后有同治甲子年夏季月重立的题刻,楼下正殿有奎星神像。整座建筑精巧玲珑风格别具。   文星楼是科举时代莘莘学子们祈求神灵保举和如愿之后叩谢神恩的场所。传说上天主宰文道的星宿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旧时读书人为求科举仕途顺畅亨通,每年春秋两季应考之前,必来此虔诚拜谒奎星,祈求保佑;有幸及第者,亦必再来叩奎星的在天之灵。

奎星是何意?据古书载,它是天上28宿之一,最初在汉代《孝经援神契》纬书中有奎主文章之说;东汉宋均注: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划。由此后世把奎星演化成天上文官之首,为主宰文运与文章兴衰之神。历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奎星,但曲阜孔庙的奎星阁却名奎文阁,专门收藏历代帝王御赐的各种书籍和墨迹,原名藏书楼。藏书楼在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建时,易名为奎文阁,此后兴起建奎星阁,以崇祀之风气。所以在衡文选拔人才的封建社会,奎星阁总是建在文庙之旁,后又把化为

奎星阁又名奎阁、魁星楼等,奎星阁内塑有一个鬼形的神象,一脚向后跷起,形如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这就是传说的魁星点斗。科举时代,据说魁星点斗为文运兴旺之兆,于是取字字形的会意,在阁内塑造了这么个似鬼似神的塑像。清代士子们对这座魁星像毕躬毕敬,每当秋闱开考之前,朝拜者争往不绝。

四、荆州古城

荆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有保存较完好的荆州古城墙,城内东西直径3.75公里,南北直径1.2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0.5公里,高8.83,共六座城门,每座城门上均建有城楼。荆州城墙9左右,城墙厚10左右,城墙上有3座藏兵洞,24座炮台。原有城楼6栋,其中5栋毁于战乱,仅存拱极门(大北门) 城楼朝宗楼。八十年代,政府拨款重建寅宾门城楼,沿用旧名,曰宾阳楼。

       荆州古城分为三层,外边是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据说当年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脚条石缝中浇灌糯米浆,因而城墙特别坚固。传说三国蜀将关云长镇守荆州,忽遇九位仙女下凡。传王母娘娘旨意,说荆州刀兵动得太多,要收回置于神地,不准凡人争夺。关公忠于其兄不让荆州,于是想了一个计策,说:你们在西北,我在东南,各筑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鸡鸣止,谁先筑好,谁就管理这个地方。九仙女用衣裙兜土,关公伐芦苇筑城。关公城就,九仙女城差一隅,鸡尚未鸣。关公振动鸡笼芦席,公鸡啼鸣,九仙女羞愧地上天去了。这就是现在荆州城北门外九女琢的来历。又传说张飞也挑担土来帮二哥筑城,可是来晚了,便将土倒在东门外,现今人们都把这两座小口山似的土叫张飞一担土。这些都是神话传说,然而关公为了防范东吴,在汉代旧城旁筑了一座新城,都是有历史记载的。

一、巍峨门楼

明洪武年间称东门楼为寅宾楼,小东门楼为楚望楼,南门楼为曲江楼,西门楼为九阳楼,大北门楼为朝宗楼,小北门楼为景龙楼。此后无变易。今朝宗楼尚存、寅宾楼已重建,其余门楼圮毁。城楼前施垛墙,后施宇墙或石栏,地面城砖铺漫,砖梯分上下两重,并有马道。城楼气势雄壮。以朝宗楼保存最好,以曲江楼最享盛名。城楼前之箭楼,今俱不存。  

[曲江楼俗名南门楼。此楼之东,古有一楼,唐右相张九龄贬任荆州长史时,常于楼上,南望大江,置酒赋诗。其有《登郡城南楼》等传世。九龄,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名望冠于一时,人称曲江公。南宋张栻知江陵府,尝登楼怀古,仰慕九龄,遂重建斯楼,并更名曲江楼。乃题匾“曲江之楼”。宋文学家朱熹曾于淳熙六年(1197)正月作《曲江楼记》。后楼毁,即以今南门楼名曲江楼。明初,乃将南门城门楼取名曲江,于是荆州城南门城楼至此便替代了古时张九龄咏吟的南楼。城楼为民国时改建。单檐歇山顶,建筑平面长15,宽10

   [朝宗楼]俗名大北门楼, 在荆州北城垣西段。 清道光十八年(1838)重建。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明间进深二间,次、梢间进深间。长18,宽12。屋面施黑陶筒瓦,脊饰兽件亦为黑陶。柱为杉木,直径30厘米左右。前后檐施有门窗。整个建筑,纤秀朴素。表现出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风格。此娄在日寇入侵期间,曾受到很大破坏。1981年进行全面修缮。今楼岿然,坚固如初。登临斯楼,东可见玄妙观殿宇新饰,绚灿宛若天宫,西可见太晖观绿树掩映,缥缈如在云端;远可见蜿蜒龙山,峰峦隐现,近可见古城街巷,错落有致。

 大北门古称柳门,也叫漕门,清代改称拱极门,城楼名朝宗楼。朝宗楼是古人送亲人北上中原长安话别的地方。朝宗:诸侯朝见天子,借喻百川入海。指江河奔流入海。《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古人送别亲友习惯在此折柳条相赠,也称之为柳门。宋代苏东坡《荆州十首》诗:柳门京国道,驱马及阳春即咏此。朝宗楼重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公元19937月按原楼维修,朝宗楼为檐歇山代屋顶开间,进深各三间,四周有回廊,内部装修走马楼,高敞轩郎,巍峨壮观。登临北望,城内楼层鳞次栉比;城外古街得胜街与护城河,朝宗楼三者相映,护城河,宛如玉带,岸柳轻拂,诗情画意。

[宾阳]原名“寅宾楼”, 俗称东门楼,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重建。《尚书考灵曜》卷二:春夏民欲早作,故令民日出而作,是谓寅宾出日。 寅宾:恭敬导引。19878月,由国家文物保护科研所设计修复完善,1987年正式向中外游客开放。整个楼台高95,东西宽1265,南北长34,采用大木框架结构,气势宏伟,造型别致,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宾阳楼三个金色的大字由赵朴初题。宾阳楼的马道旁专门用木版搭成上城的阶梯,拾级而上,宾阳楼里的三国著名人物立即跳入眼帘。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赵子龙的仿铜巨塑或座或立,栩栩如生。宾阳楼外环绕而立的也是马童周仓等三国武士的仿真彩塑。《三国演义》120回,就有82回与荆州有关,荆州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散发着三国风云人物的气息。

二、敌楼寻踪

敌楼与门楼不同,皆建于城防的薄弱部位,战时屯兵,平时还可作为庆典、娱乐和宴饮的场所。据《荆州府志》云:宋经靖康之难,雉堞圮毁,隍亦多淤塞。淳熙间,安抚使赵雄奏请筑城,始于十二年(公元1185)九月,越明年七月乃成,为砖城二十一里,营敌楼战屋一千余间,由此可知,荆州城墙上敌楼为城防的重要建筑,但具体数目尚待考证。目前有史料记载的敌楼大致有雄楚楼、明月楼、仲宣楼、南楼等。

[雄楚楼

在荆州北城垣,远安门之东。始建于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本为子城楼,清咸丰年间重建。唐著名诗人杜甫寓江陵时,适值江陵节度使、阳城郡王卫伯玉建造新楼。杜甫即赋诗相贺,中有“西北楼成雄楚都,远开山岳散江湖”之句,所以南平高氏筑子城时,遂取“雄楚”二字为子城楼名。今楼毁圮,遗迹尚存。其楼基高出城墙地面3左右,总平面长38,宽30是全城第一大的敌楼此楼所处位置,十分险要,城墙从台基两侧折伸东西,使楼台外突,视野极为开阔。当年登楼远眺西北,明末孔自来描述道:“西瞻群阜,斗耸争高,回岫萦纡,眇若画图”。惜楼已早圯。清咸丰年间曾经重建雄楚楼,后再度毁于战火。雄楚楼旧址,应该可算是目前所见荆州城城垣上最大的敌楼台基。

[仲宣楼]

仲宣楼位于城垣东南隅,即公安门西侧城墙南折处的城垣上,又名望沙楼。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字仲宣,流寓江陵时,曾登此楼,作《登楼赋》,后人遂名仲宣楼。王粲才能卓绝,但生逢乱世。十四岁时,军阀董卓劫持汉献帝和文武百官从洛阳西迁长安,王粲和父亲随行。汉献帝初平三年(192),王粲十六岁时,为躲避长安的董卓之乱,南下荆州。史称荆州牧刘表爱民养士,从容自保,关西、兖、豫学士归之者以千数(《资治通鉴》卷六十二),王粲与刘表又是同乡,所以投奔刘表。刘表原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王粲,因王粲形陋,改变了主意。王粲没有受到刘表的重用,怀抱利器,竟久淹客地。在他避难荆州第十三年(建安十年)的某个秋日,登上城楼,骋目四望,自然万感横集,愁思泉涌,于是写下了这篇传送不衰的名赋。

唐代诗人元稹在遭贬荆州的五年里(810-815),有《远望》诗云:“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另有“解榻招徐稚,登楼引仲宣”等关于仲宣楼诗句。

五代十国时,高季昌(后改名高季兴)于后梁贞明五年(919)重建此楼时,更名为“望沙楼”,“凭墉结构,列榭参差”,以望沙津。

宋代苏轼《荆州十首》诗云:“朱槛城东角,高王此望沙”即此。其子高从诲宴请陶谷于“望沙楼”,大陈战舰于楼下,对陶谷说:“吴、蜀两国与我们长期没有往来,愿修武备,练习水战。”推断此事大约发生在940年,高从诲50岁生日时。

北宋陈尧咨镇荆州,复更今名。楼以王粲故,致许多文人雅士,竞相登临。明代首辅张居正,亦曾登此楼,作《题仲宣楼》诗二首,其一曰:“一楼雄此郡,万里眼全开。孤嶂烟中落,长江天际来。看题寻旧迹,怀古寄新裁。不见操觚者,临风首重回。”南宋时期,荆州成为宋元交兵的前沿重地,朝廷再次对荆州城进行了全面加修,以拒元军。时任荆州知府的李曾伯在《可斋杂录》中记载:仲宣楼名,改于祥符年,复于绍兴年。淳祐十年(1250),丞相贾似道以枢密使改兼京西、湖南北、四川宣抚大使、都提举两淮兵甲、湖广总领、江陵知府,重新修建仲宣楼,后楼圯。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建,乾隆五十三年为江水淹没,道光间复建。今楼亦圮,仅存基址。楼基总平面长31,宽27为全城第二大敌楼。

[明月楼]

明月楼位于北城垣雄楚楼东。梁元帝萧绎为湘东王时于子城筑的建湘东苑,内有一楼,曰明月楼。梁元帝常与臣下宴饮楼上,诗赋为娱。当时著名诗人颜之推在《古意》诗中曾记述此事:“十五好读书,二十弹冠仕。楚王赐颜色,出人章华里。作赋凌屈原,记忆夸左史。数从明月宴,或侍朝云祀。”

西魏攻破江陵后,苑毁楼倾,即以此敌楼名之。

传李白寓江陵时,亦曾登临此楼。今楼不存,惟其遗迹,引人想见当年。楼基总平面长29,宽20,为全城第三大敌楼

三、城上的山

城上三山是人们对荆州古城内城垣上三个带“山”的地名的习惯统称,三山即松甲山、卸甲山、掷zhi甲山。城上三山实为三个土台,只是与关公镇守荆州密切相关,故有山之名而无山之实。后人于其上建祠祭祀关公,惜均已毁圮。

据清乾隆《江陵县志》载:松甲山,位于东北城垣上,传为关公曾在此地松甲小憩。又传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楚王朱桢、湘王朱柏在虎渡口一仗大胜凯旋时,荆州知府应伯和在雄楚楼设宴犒劳,“宴楚湘二王于北墉,宴讲裨将于南墉,释甲记功请赏。”

卸甲山在西南城垣上。传说关公凯旋归来曾在此卸甲,登临此祠,城内外楼台市井历历在目。

掷甲山,位于城垣西北隅,与关公大意失荆州有关。相传当年关公镇守荆州时,吕蒙白衣渡江偷袭江陵(荆州城),荆州告急,关公闻讯,急率真兵回救,赶至城下,方知守城将领糜芳等已献出城池,投降东吴。关公痛心疾首,情急之下他脱下铠甲,猛地抛掷到西北城垣上,然后率部西撤。后人乃称此处为“掷甲山”。清康熙年间,掷甲山改称余烈山,并修建关庙,嘉庆皇帝曾亲书匾额“威震华夏”四字悬于其上。

三山冠“松甲、卸甲、掷甲”之名,皆取“释甲偃武,不事兵甲”之意,表达了自古至今荆州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共创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堪称诗城

  此外,这两座城都与诗有关,堪称诗城。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陆游都曾在白帝城留下诗文。而荆州城的诗意更浓:曾问宋玉宅,每欲到荆州。(杜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陶渊明)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苏轼)……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的与荆州有关的诗文之多那是无法计算的

【登郡城南楼】
张九龄
闭阁幸无事,登楼聊永日。云霞千里开,洲渚万形出。
澹澹澄江漫,飞飞度鸟疾。邑人半舻舰,津树多枫橘。
感别时已屡,凭眺情非一。远怀不我同,孤兴与谁悉。
平生本单绪,邂逅承优秩。谬忝为邦寄,多惭理人术。
驽铅虽自勉,仓廪素非实。陈力倘无效,谢病从芝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636f369561252d380eb6ee7.html

《马融与绛帐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