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8-06-19 12:15: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常州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

关于广场舞现象的社会调查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16公管

姓名:徐昊

学号:16060831

2017年7月——2017年8月

一、广场舞起源

关于中国特色广场舞的起源,有些学者认为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陕北的新秧歌运动有关。共产党建立国家政权后,陕北的新秧歌随干部、文艺工作者带往全国,集体文化不断强化的岁月,适应这种特性的舞蹈被深深扎下了根,以忠字舞的形式达到巅峰。不过,这并不能解释广场舞产生时间。“文革”结束后,忠字舞逐渐消失。1979年的除夕夜,经历了20余年的隐匿后,央视春节联晚会第一次出现了交谊舞。这一举动,敲开了被冰封已久的交际舞热情,民国年间风靡各个城市的交际舞再次成为时髦的代表,持续到2000年之前。

二、广场舞盛行原因

(一)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

中国历年GDP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统计表

word/media/image1.gif

文化是经济发达的一个必要条件,经济发达又会促进文化的繁荣。二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发达的经济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有利于文化发展传播再生产的条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了,人们才会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于是才有了文化的繁荣历史也证明,文化是经济发达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当农耕经济较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文化也随之繁荣,也就是说经济发达促进文化的繁荣。从上图可以看出,1990年至2000年,中国经济增长缓慢,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所以在精神追求上投入较少。而从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间,中国经济飞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迅速提高,生活水平大幅上升,物质需求基本满足,所以居民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加之网络的发展,广场舞广为传播,促成了广场舞火遍全中国这一现象。总的来说,还是经济决定了文化的发展,经济的大幅增长,促成了广场舞的快速发展。

(二)特有的文化习俗

广场舞之所以在近年来风靡全中国,我认为和中国人特有的习惯有关。中国人一直有早锻炼晚遛弯的习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老百姓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越来越多中老年开始关注健康和养生。90年代中期鼎盛时,国人都以练功为潮流,早晨傍晚,公园广场,处处都聚集着大量的练功人群。随着这股风潮过来的老一辈国人,脑子里都会有“锻炼=一群人+广场+肢体运动”的定势,于是,活力、健康、动感、阳光的广场舞应运而生,在老年人群体中率先流行开来,进而扩展至中老年。随着现在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广场舞视频和素材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这也促进了广场舞在中国的盛行。

(三)人口老龄化加剧

根据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可以发现,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后逐渐提升,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达到了4.91%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达到了5.57%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达到了6.96%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达到了8.87%。按照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7%为可称为老年型人口的国际标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后,中国已经正式成为老年型人口,2000-2010年则是中国人口进入老年型后的头个10年,因此这段时间的老龄化与之前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中国进入老年型人口后的继续老龄化。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城市老年人口赋闲在家,加之居民收入的提高,网互联网的发展,促成了广场舞的进一步发展。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不同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别。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地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是重庆市,达到了11.56%,最低是西藏自治区,仅为5.09%。除西藏、宁夏、青海、新疆和广东外,中国其他所有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均已进入老年型人口的行列。而广场舞盛行的地方恰在中东部地区,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人口老龄化与广场舞的盛行有着很大关系。

(四)公共设施大幅增加

全国公园个数统计

word/media/image4.gif

2005-2010,国内公园个数逐步增长,面积不断扩大,2010-2015年,公园个数与面积增长更为迅速,与此同时,广场舞规模也急剧扩大,逐渐成为全民健身运动。正是因为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市民才有了跳广场舞的场所。所以,广场舞的增长与公共设施的增加也有着很大关系。

三、市民选择跳广场舞的主观因素(以100人为例)

word/media/image5.gif

从上图可以看出,广场舞的盛行不外乎以下5个因素:健身、减肥、社会交往的需要、从众心理、节省健身费用。

(一)社会交往的需要

渴望交往是人类的共同愿望,社会交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在社会环境中,人民普遍要建立不同形式的交往。但在快节奏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人的社会交往形式过于单一,广场舞的爱好者和参与者大多是老年人,其中有一大部分已经退休,与子女不在一起生活,他们的生活圈比以往小很多,接触的人的机会也少了很多,时常会有孤独感。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不论退休与否他们都与青年人一样,有着强烈的外界沟通交流的意愿和对外交往陪伴的渴望。而广场舞由于参加的人数众多,给中老年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在这里他们可以接触很多人,并且结识新的朋友,可以愉快的畅谈感兴趣的话题,家长里短,参与广场健身舞,还能广交朋友,增强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自己的自尊自信,并对其他心理社会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形式的沟通与交流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因此非常契合于老中老年社交需要。

(二)节俭文化影响

参与广场舞的人群大多是艰苦朴素的这一代人,这一代人对节俭的理解与践行更加深刻,因此对于付出较多费用的锻炼方式还不容易接受。而广场舞是典型的社会性的健身消费方式,对于深受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影响的中老年人,广场舞为人们追求健康提供了最经济的平台和手段,可以说广场舞的消费特点契合了中国传统的节俭文化。

(三)从众心理的影响

广场健身舞是群众参与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形式,他一般都是在非常开阔的广场上来表演。表演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场面十分红火热闹,所以广场健身舞一般都是以集体舞的形式来表现的。由对广场健身舞参与对象调查可知,参与广场健身舞的人群年龄集中在40-50岁,50-60这两个区间,而这些人群恰恰是接受我国集体主义教育的最早的一代人,因此有着很浓重的从众心理,广场舞这种群体性特征,满足了这些人的集体意识释放,重新建立了强烈的集体认同感,从而使今天广场舞的人数蔚为可观

四、关于解决广场舞扰民的措施

关于广场舞扰民的案例近年来层出不穷,其实问题的根源,是一个适度的问题,双方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缺乏保护他人权益的意识。若能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互相理解和体谅,一定能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我认为有以下几个解决方法:

1不在离居民楼很近的露天场地放音乐跳舞,而尽量去稍远一点的广场跳。

2若露天舞场与旁边居民楼的距离不是足够远,则要将播放舞曲的音响的音量适当放小,小到使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受较大影响。

3到江河边、立交桥下或公园里的露天场地跳舞,因为这些地方一般离居民住宅楼有相当的距离。

4适时收场,比如跳到晚上9点左右即收拾音响散场(离居民楼远的可跳到晚一点,但也最好不要超过晚10点)。

5带上耳机跳舞。舞友们戴上无线接收耳机跳舞,舞场里基本不会有舞曲声音传出去,完全不会产生干扰。不过此种方式跳舞的气氛似乎不够热烈,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舞者的积极性。

虽然邻里和睦互相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矛盾,然而彻底解决广场舞的纠纷,还必须政府出面干涉。广场舞是随着我国经济腾飞后一种新兴的现象,是公民合理合法合情的诉求,没有对广场舞进行合理规范,没有为广场舞提供合理的场地,才是导致纠纷的祸首。所以,要彻底根除,还必须政府介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4c4d93f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61.html

《广场舞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