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年》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8-07-01 16:02: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读《九三年》有感

《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篇小说,当时我高中的历史课本有其一小段的节选,正是郭万与西穆尔丹关于“宽大”与“绝不宽大”的一番争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在老师的荐书单上看到这一本书,我便毫不犹豫选择了它。

之前看过的雨果的书是《悲惨世界》,当时的感受是述事好啰嗦以及人物好多人物关系好混乱。如今我看《九三年》却没有以前那样负面的感觉,不过书中大量的历史人物和典故,我还是接受无能。

全书有大量的历史背景陈述,还有历史氛围的描写,这种一种庞大的叙事感和历史凝重感,是通过文中穿插的大量配角的活动和语言描写来表现的。这几乎是雨果作品的特色,不过在《九三年》里表现的更成熟,在追求叙事的庞大的同时没有丢弃严密的结构,反而针脚密实,精致完善。

自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的身份终于被揭开,全书的节奏便开始紧凑起来,三个主角也如命运安排般碰撞在一起。

我看书比较喜欢关注人物。在里面有几个人物留给我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郭万。

他出场的时候,全书已经几乎把九三年的沸腾、黑暗、残酷、狂暴的气氛渲染完毕,无论是“绝不宽大”或者“绝不宽恕”的疯狂呐喊还是铁与血的厮杀,笼罩在人民头上的不是救赎而是压抑的黑云,但郭万的出场却如一缕阳光。他多次击败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将这个残忍的“刽子手、恶魔、叛国贼”逼至绝境,却对那些无知的农民军手下留情,认为他们可以通过教化成为共和国的拥护者。他曾是他老师心中合格的将军,却又因为他的“宽大”成为他老师眼中不得不处决的罪犯。他有他坚定的原则,这种原则源自他对良心的坚守,对和平自由的执着,他认为一味的残酷不能换来光明的未来,换来的只会是更加黑暗的报复。这个人物在最后死的时候被雨果描写得如此美丽:“他看上去就像一个幻影。他从来没有这么俊美。他那棕色的头发在风中飘动······他那雪白的脖子令人想到女人的脖子,他那英气勃勃、无比威严的目光令人想到大天使的目光······”。

他死在一个迷人和煦的清晨里,死在战士们成片的“开恩吧!开恩吧!”的呼喊声中,死在九三年,留下的只是他可爱的对共和国的幻想。

第二个人物是叫花子泰尔马克。

他真是一个可爱的人啊,为了报答朗德纳克侯爵以前根本不在意的施舍,他救了老侯爵。在那疯狂的九三年,在那人人想着如何杀戮如何生存的年代,他只是沉浸在大自然里,偶尔对着鸟儿和花儿发发呆。在大家都在挣扎地生存时,他想的却是生活。所以他是注定被命运伤害的人。他救了侯爵,然后侯爵烧了他的村子,甚至枪毙了两个无辜的女人,抢走三个无知的孩子。这是他“罪行”的报应——他认为自己有罪,然而他还是会反问自己“既然明知贵族不可信,为什么还要救那个侯爵呢”

“因为他是个人”

——可是谁能理解他呢?在那个年代里,无论是保王党还是共和党,都是用残暴与野蛮的劈开前进的道路,一个为了王与传统的荣光,一个为了自由与平等的荣光,却没有一个是为了“人”的荣光

在时代面前,“人”是注定要被牺牲的。

看完《九三年》,我被暴风雨般的战斗所震撼,同时又为偶尔出现的与风起云涌的九三年历史氛围反差极大的宁静之境所心醉。

其中一个场景令我尤为深刻。

——战士围攻拉图尔格时,三个小孩正在城堡里贴着耳朵聆听着从远处传来的枪与炮的轰鸣、战马的嘶声,他们认为“这是上帝的声音”。

《九三年》的最后,很多人死了,但是这三个小孩却被留下,他们或许恰恰是新生的希望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49392cf0740be1e640e9a65.html

《《九三年》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