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邯郸文化之都定位与文化旅游发展

发布时间:2012-03-01 00:18: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邯郸文化之都定位与文化旅游发展

王卫涛

[摘要]文章围绕邯郸的文化之都定位问题展开,详细分析了邯郸市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及其所属的文化定位:邯郸历史文化之都、邯郸民俗文化之都、邯郸红色文化之都,并结合邯郸市文化旅游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分析、有针对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邯郸 文化定位 文化旅游 旅游开发

随着社会的进步,被誉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我国的旅游业方兴未艾,也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而文化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市场,无疑是二十一世纪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日前一半以上的国际旅客是为了参观有文化遗迹或文化娱乐和艺术欣赏而来。最受他们欢迎的文化吸引物是历史纪念地。可以说,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正在成为吸引游客的最重要方面,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也日益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兴哀与成败。

邯郸是一座拥有8000年文明史。3000年都市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占迹。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文物98处,全国重点革命纪念建筑1处。深入开发利用邯郸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进一步明确邯郸文化之都的定位,对于激活邯郸旅游业,解决现有的邯郸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推动邯郸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邯郸文化之都的定位

(一) 历史长河的游弋——邯郸历史文化之都的定位。

追溯至自盘古开天辟地的远古神话,经历春秋战国的岁月,邯郸有着“战国七雄”之一的鼎盛,魏晋南北朝时的邯郸又独享尊荣,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在流经邯郸时,总是不忘赋予这座城市以别样的光芒。面对历史的馈赠,我们必须将历史散落的文明之珠以有机的串联,连成一串璀璨的珠链,才能让它在新的时代重又迸发新的光辉。

1、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遗址位于邵郸市所瞎的县级市武安市境内。磁山文化发端于7300年前,是1972年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突破了仰韶文化的考古年代。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角器、蚌器、祭祀品等6000余种。磁山遗址代表的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段以后的文化而貌。它为研究和探索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链环,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古赵文化

邯郸之名,最早见于《春秋谷梁传》。战国币铭文有:“甘丹”。三国时魏人张晏释曰:“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也”故“邯郸”沿称至今。

春秋时期,邯郸先属卫,后属晋。公元前五世纪,邯郸开始作为一个地方经济中心城邑见诸史册,昌盛时间达500年。公儿前403年,晋国的赵、魏、韩氏立为侯,邯郸为赵氏封邑。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决定迁都邯郸,为避免宫城区和居民混杂在一起,因此选择城西南丘陵上作为基地,兴建起一座规整的宫城,其位置居高临下,可俯瞰丘陵下的邯郸城。至赵王迁八年(公儿前228)历经敬侯、成侯、肃侯、武灵工、惠文工、孝成工、悼襄上、赵工迁八代君,共159年,时称邯郸为“天下名都”,城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是黄河以北广裹地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时有“邯郸女儿夜沽酒,对客挑灯夸数钱”的商业市场景象。汉代,邯郸仍被称为“漳河间一都会”,与洛阳,临淄,宛(今南阳)、成都齐名,为“五都”之一。

可以说,古赵文化正是邯郸文化的核心部分。目前这一文化的载体主要包括武灵丛台、赵王城遗址、赵苑公园等,还有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各个成语典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000多条成语典故中,有一半就直接出自邯郸或与邯郸有关,完璧归赵、胡服骑射、一言九鼎、毛遂自荐等成语更是广为流传,邯郸无愧于“成语之乡”的美誉。

3、邺城文化

公元204年曹操击败袁绍。攻入邺城(今邯郸市南40公里处临漳县境内)。在此建都。自此,曹魏时期的“建安文化”便根植于邯郸。邺城后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史称“六朝占都”。邺城遗址分南北两部分,北城有著名的三台遗址,现存铜雀台遗址、文昌阁等建筑和历代名碑,其中的铜雀三台是当时曹氏父子吟诗作赋。处理政务和与姬妾歌舞欢乐之所,也用于军事防御。当年曹氏父子与“建安七子”登台赋诗,曹植的一篇《铜雀台赋》一出,当下才惊四座,名传天下。

4、北齐文化

北齐文化在邯郸传承的载体首先当推南北响堂山石窟。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在此,身处半山石窟的人们的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山下亦听之了然,故此等名响堂山石窟。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的刻经、题记等,它是河北省发现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响堂山石窟作为研究我国雕刻、绘幽、书法、佛教发展的一座艺术宝库,正是我国石窟艺术的缩影,更为研究北齐文化提供了难能可贵的依据。

始建于北齐的蜗皇宫景区位于冀南涉县凤凰山,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为文宣皇帝高洋在位时(公元550-560)所建的途中憩息之行宫。它依山就势。巧借天然,前人称之为“天造地设之境”。这里还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国内较为少见的摩崖刻经,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时至今日的蜗皇宫还被邯郸当地群众亲切的称之为“奶奶庙”,它所代表的根祖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即可见一斑。

(二) 风土民情的饱览——邯郸民俗文化之都的定位。

自古燕赵多豪士,邯郸这一方水土孕育出了众多传承古风遗韵的风土民俗,无论是

源远流长的太极文化,抑或是众人关心的长寿秘诀——养生文化,抑或是神秘诱人的梦文化,等等。以上种种共同构成邯郸民俗文化之都的根基。

1、太极文化

永年县广符镇位于邯郸市东北30公里,这里正是中外驰名的杨、武氏太极拳

的发祥地,一代宗师杨露禅、武禹爽就出生于此。杨露禅历经18年刻苦习拳,终得杨氏太极精髓,达到炉火纯青境界。武禹爽深得拳技精髓。后又得拳祖王宗岳《太极拳谱》秘术。经苦心钻研。创造出一套小巧紧凑、严谨无隙、拙中见妙、平中见奇、内涵精深的武氏太极拳。现两位大师故居保存完好。水年也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太极拳之乡”连续举办了八届国际太极拳交流话动,邯郸永年更将太极的精神——武德,发扬广大。

2、养生文化

根据气候学家的预测:本世纪气温将平均升高1- 3,平原7月气温会经常高于40℃,一些著名避著海滨也会大大降低它的避著价值。相反,山地将成为“避著凉岛”,旅游热点,而邯郸市海拔700- 1 000 m以上的山区特别是武安长寿村、北武当涉县青塔湖、韩王山、磁县炉峰山等,将成为半径300 km内平原居民向往的避著佳地。这将成为原本就以小具规模,但仅在地区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邯郸养生文化的发展,得以进一步飞跃的重要前提要件,譬如武安的长寿村,现今仅仅作为邯郸市及周边地区人们的短线休闲度假的场所,但长寿村长寿的秘密无疑对所有的游客都将具有十分的吸引力。

3、梦文化

笔者戏言:五岳归来不看山,邯郸归来不做梦。独特的梦文化正是邯郸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年古观黄粱梦吕仙祠是梦文化的载体,始建于宋,后经明清两代重修和扩建,故兼具明清建筑风格。“黄粱美梦”的成语故事和毛泽东诗词“一枕黄粱再现”均出于此。黄粱梦吕仙祠是省级文物保护的一位,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日本五、六十年代小学课本中就有《黄粱梦》一文,明代戏曲文学大家汤显祖的名篇《邯郸记》,同样与梦有关,以梦为引,而民间戏剧也有《邯郸记》一出戏。且已搬上舞台。

(三)革命思想的教育——邯郸红色文化之都的定位。

邯郸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在革命战争时期,无数的革命先烈更是在这片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以换来今天的和平与安康,今时今日,我们无论身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或是129师司令部,都仍能感觉到当时的硝烟与激情的碰撞,炮火与理想的共鸣。

红色旅游是在中国现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以旅游为平台搭建的一种政治思想、道德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手段。让游人在旅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的启迪,精神的振奋,以激发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红色旅游资源是历史留给邯郸市特有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十分珍惜它、保护它,充分加以利用,使其既成为邯郸市的重要道德文化教育性旅游商品,又成为改变经济而貌的重要手段。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刘伯承、邓小平领导八路军129师进驻涉县,创建了全国面积最大、最巩固的边区抗日根据地,一二九师司令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难得的红色旅游资源。

二、邯郸市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邯郸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在实际发展中,仍然暴露了种种问题,造成制约邯郸市文化旅游发展的“瓶颈”。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不高。

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中有些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开发,如:赵文化、太极文化、红色文化等,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文化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处于一种开发的缺失状态,这不能不说是邯郸文化旅游发展的遗憾,因而怎样最大限度的发掘邯郸文化旅游资源,使之成为下一步推动邯郸文化旅游发展的原动力,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层次不高。

文化旅游开发的关键正在于“文化”二字,我们虽不能一味的追求所谓的品位与格调,使得文化旅游仅仅成为个别人品享的“阳春白雪”,却也不能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开发只能使文化旅游成为低俗、乏味的“下里巴人”,例如邯郸市赵苑风景区的早期开发,所谓“九宫八景”的营造,雕塑林立,成语接龙的强制灌输,只能让原本慕邯郸“成语之都”美名而来的游客乘兴而来,扫兴而去。

(三)旅游宣传的力度不足。

现如今,早已过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是“酒香也要勤吆喝”。然而,邯郸的文化旅游却不得不面对“知邯郸之名,却难有游邯郸之意”的尴尬局面。

(四)文化旅游发展的产业化不足。

正如笔者对邯郸的文化定位一样,邯郸的文化旅游资源不可不谓是各放异彩,但在同一旅游市场中,众多的邯郸文化旅游产品却很难形成合力,往往各自为政。究其根源,文化旅游发展的产业观认识不清,正是此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怎样有效整合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的问题,值得深思。

三、针对推动邯郸文化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编制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系统。

针对旅游资源开发率不高的难题,笔者认为必须把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与旅游设施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三者同步规划为其指导思想,对旅游业发展作出战略构思。在市场定位上,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周边地区为发展重点,着重向晋冀鲁豫四省地区以内的游客,采取阶段性发展的步骤,逐步扩大影响;在景区规划上,应以磁山文化遗址、赵邵郸故城、赵土陵、响堂山石窟寺、蜗皇宫等国家重点文物资源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专线,打造旅游品牌。在项目开发上,充分利用优越自然环境,挖掘当地的风上人情,使历史文化游与民俗文化游、红色文化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结合,针对过去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知识性强而趣味性弱的情况,加强其参与性与娱乐性,把以观光为主的单向旅游逐步发展为观光、度假、疗养、娱乐等多种功能井存的双向旅游7 f-发。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旅游经济。

(二)突出地区特色,增强文化意味。

旅游的本质在于其吸引力因索,因此,应遵循特色原则,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突体现文化遗产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的唯一性和垄断性价值,同周边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如响堂山石窟开发就应将其与周边的风月关、老爷山摩崖石刻、寺后坡、皇姑庵、水浴寺、小鬼道等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响堂山南北朝佛教文化旅游专线,并根据元宝山风景区与南响堂寺石窟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以滏阳河水为媒介,结合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资源,建设成为集文化、山水、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提升其整体吸引力。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外知名度。

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邵郸历史文化,联合文化、旅游、城建、交通、新闻媒体等部门全方位、多渠道面向客源市场,加大对邵郸历史文化的宣传。如政府与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密切协作,利用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期刊杂志、宣传画册等等传播手段,印发有关体现邯郸文化,展现邯郸风光的旅游册;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或代办点,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邀请国内外记者进行考察、拍摄专题片、进行专题报道;尝试性的举办全国或地区性的的学术和商业会议,如古都文化研讨会、赵文化研讨会、文化地理年会等,提高邵郸文化在学术界和商界的知名度,进而带动旅游业和商业的发展,等等。

(四)整合现有旅游产品,走旅游产业化之路。

笔者认为针对现实的文化旅游市场,应对客源市场进行行之有效的分析,对旅游产品慎重策划,精心设计,系统运作,进而以期形成旅游发展的产业化目标。其中,应以“历史文化”为龙头,全而启动多元文化的旅游开发,把磁山文化、古赵文化、邺城文化、北齐文化、太极文化、梦文化、红色文化等有机组合成系列化产品。搞好旅游商品的综合开发与服务,建立一个内部整合、外部联合的完整旅游运作体系。总之,要改变小打小闹的作坊式开发,把邯郸市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之都”来建设,把邯郸市建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综合性旅游胜地。

参考文献:

[1]席丽娟 陈金华:国家重点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06)

[2] 焦鹏 志本: 城市规划应注重提高旅游功能[J].旅游世界,2005,(3):22-23

[3] 赵培霞:文化与旅游关系浅谈[J].旅游世界,2005,(2):20-22

[4] 李俊梅:历史文物旅游的现状和发展对策[T].河南社会科学,2003, (01)

[5] 侯廷生 李海燕:以历史文化资源来促进邯郸旅游产业的发展[J] .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 3):88-90

作者现就为太原大学旅游系教师,任本系实习教研室主任,职称助教;同时为山西财经大学经济法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在读。

联系方式:0351-******* 13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42bc71fa8114431b90dd828.html

《浅谈邯郸文化之都定位与文化旅游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