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最全版

发布时间:2011-10-21 14:08: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区域分析与规划

1.产业规划原则

2.人口惯性概念

3、产业结构优化原因?

1.区域属性:①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②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④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2.区域发展的概念: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以特定的空间区域作为发展对象,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为实现既定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采取适当的综合发展方式、策略手段及区域政策,综合高效利用区域内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最终获得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在内的最佳综合效益

3.区域研究主要内容和任务?传统区域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区域系统,经济区划,资源开发利用,区域产业结构,城乡或工农业生产模式以及人口分布,移动和预测等方面。现代:增大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区域问题,区域发展机制以及传统模式的更新等方面的研究力度,探讨新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新的区域空间结构构成形式与社会文化的作用模式,知识经济的空间集聚特征和空间效应,数字化时代信息空间中特殊的人地关系,信息地理环境的描述指标及虚拟空间与现实地理空间的关联问题等。

二.1 自然资源的概念p17: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2.自然资源分类 p17:①根据自然资源的赋予条件及其特征: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②国民经济用途: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③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④能否再生: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二.2 自然资源的特征p18:①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的稀缺性。②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殊的地域分布规律。③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他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映。多用途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二.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不断再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 量及其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二.4.自然资源评价方法:评价方法: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及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二.5外部性概念: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三.1区域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3劳动分工规律;4区域利益。

三.2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既包括反应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化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三.3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一)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供给。(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三,4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适度人口p93:就是使得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最大值的那种人口规模,而这种适度人口规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新技术的发现,可以使得原来的适度规模相对扩大。

.适度人口:适度人口是指与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力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即最高人均收入)相适应的人口。

适度人口: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之人口。从静态方面考虑,是在假定技术水平、物质资源、产品分配、人口年龄构成、劳动者工作时间等条件不变,劳动者充分就业、没有国家贸易和移民的情况下,在一定经济标准下的人口。对动态的适度人口的研究主要考虑的是技术变革、就业变动等对适度人口的影响。

四.1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四.2技术引进的障碍:(1)需求障碍:即利用国外或区外新技术制成在本国内或本区域内内有销路而妨碍技术引进。(2)资本障碍:包括引进技术所需要的资金尤其是外汇的支付能力和与引进技术相配套的国内投资能力(3)自然资源障碍: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各种品种组合对引进技术设备的适宜性上(4)劳动就业障碍:主要表现在引进技术对区域劳动成本即总体工资水平的事宜程度和区域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水平上(5)技术人力资源障碍:缺乏对引进技术的操作、管理、消化和吸收需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6)规模障碍:利用引进技术进行生产,只有当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有理想的效益(7)基础设施障碍:即与引进技术相配套的基础设施达不到所要求的数量、质量及配合标准(8)文化障碍:指引进技术与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习俗格格不入(9)时序障碍:指引进的技术并非当前该国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乃至生态环境保护中所需要的技术。

四.1技术的引进路线或转移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是因为其具有如下特点p120:①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②可以节约大量的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③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④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

四.2.阻碍或制约转移的因素p130:①需求障碍②资本障碍③自然资源障碍④劳动就业障碍⑤技术人力资源障碍⑥规模障碍⑦基础设施障碍⑧文化障碍⑨时序障碍

1.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①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②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价值。③绿色GDP核算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他宗和了经济与环境核算,是一种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就是要做减法,取干货。

2.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力,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照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五.3GDP: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指标。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入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额盈余等)的总和价值。本国常驻者通过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六.1.区域优势(p167):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六.2区域优势的类型:(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城市的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邮电、市政等一些基础设施构成区域发展的“硬件”,称为“有形区域优势”。有些非物质的“软件”成分,如居民地的文化水平、劳动者技能的高低、信息的便捷程度构成区域发展的“软件”称为“无形区域优势”。(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绝对区域优势指一个区域或城市,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劳动生产率较另一个区域或城市要高(或低);相对区域优势不是拿某种产品的陈本仅同外区域城市比,而且还要与本区域或本城市的其他产品比。(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六.3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

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1)区域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一致。一个国家尽管在发展特定产业部门商拥有极为有利的条件,但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来考虑,这个行业属于应逐步淘汰的行业,或者至少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准备发展的行业,则该地区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就不应该把这种有利条件作为优势,否则会把规划工作引入歧途。(2)区域发展的优势要通过对区域内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全部生产发展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自然条件、劳动力条件,包括种种有利或不利于生产发展的条件都是互相制约、相互影响的,它们不可能单个地、而只能是整体地朝着有利或不利于经济部门的方向发展。因此必须把一个区域的全部生产发展条件当做一个区域成体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的各个部分加以系统分析,才能确定它的发展优势。任何一个区域也不可能具备发展某个经济部门的全部有利条件,甚至有很多有利条件,仅有一些不利条件,就足以抵消全部有利有利条件,使之不能发挥。有的区域拥有一系列生产发展的有利优势,但是这些条件都不突出,但是把所有的有利条件聚合,,形成一个非常有利的优势。

六.4区域投资环境:

指的是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区域投资环境包括区域自然环境、区域经济环境、区域政策环境和区域社会文化环境。广义的还包括与区域相连的周边地区投资环境、国家投资环境以及大的国际投资环境。

七.1.产业结构划分: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得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

(一)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a.三次产业的划分 b.五次产业划分的探讨(三)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四)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a.资源密集型产业b.资金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技术密集型产业(五)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

七.2合理性评价:①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②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③区域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④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⑤产业结构的效益如何。

.3主导产业选择办法: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1)区域比较优势基准2)产业关联基准3)筱原两基准

主导产业选择的其他定量方法1)层次分析法2)主成分分析法

八.1区域规划(p235):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八.2.区域规划的特点(p236):

(一)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①目的性②前瞻性③动态性。

(二)区域规划的特点:1.综合性①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②规划的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③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案,多目标,多方案比选的结果④区域规划工作队伍,一般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2.战略性:①规划时间跨度长②规划关注的问题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重大问题③规划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④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发生深远影响。3.地域性:①地方特色②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

八.3规划类型:①自然区区域规划。②经济区区域规划。③行政区区域规划。④社会区区域规划。

八.4区域规划分类:

一、按规划功能分类(一)认识性的区域规划(二)应用型的区域规划

二、按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分类(一)策略性的区域规划(二)物质性的区域规划(三)综合性的区域规划

三、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一)区域分类:自然区、经济区、行政区、社会区(二)规划类型:自然区区域规划、经济区区域规划、行政区区域规划、社会区区域规划

九.1.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九.2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具有如下特征:①全局性:研究对全局发展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影响总体目标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②长远性:不仅要研究全局全局整体的发展方向,而且要研究至始至终的整个发展过程。③综合性:任何一种战略谋划都不是单一的,都必须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④层次性:事务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决定着为其发展服务的战略性研究具有结构层次性,对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

九.3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一)经济发展战略模式:①自主发展战略。②高速度增长战略。③交通经济发展战略。④初级产品出口战略。⑤进口替代发展战略。⑥出口替代发展战略。⑦信息化发展战略。

(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1.基本战略思想:①集中式发展。②分散式发展。③集中和分散整合发展。2.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①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②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③要体现区域和区内各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④要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

十一.1.土地利用p329:是指人类用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十一.2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十一.3.土地分区类型:农业用地区、种植园用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其他用途区。

1)都会区2)市镇密集区3)开敞区4)生态敏感区

十一.4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1)土地资源的有限性2)自然灾害和认为不当的活动是大量的土地损失3)人口不断增加,市人口土地的矛盾愈来愈突出4)耕地减少的速度加剧,质量损失严重

十一.5p344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措施:①因地制宜安排各业用地。②适宜的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③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态环境。④合理用水。⑤水土保持。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十一.6土地利用开发程度: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能力和利用土地状况的一种反映。从如下指标加以反映:

土地利用率 指以利用的土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垦殖指数(垦殖率)之耕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土地开发程度和种植业发展程度。

水面利用率 反映水面利用开发程度,是水域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以利用水面占水面总面积的百分比。

耕地复种指数:(耕地利用率)每年实际播种使用的面积与以开发耕地面积总量的百分比。

草原载畜量:指没平方千米草原所放养牲畜的头数,是反映草原开发利用程度的主要指标。

建筑密度:指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地面积与地面积之比。

容积率:一定地块范围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于整个地块面积之比。

土地利用集约率:制单位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数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十二.1高新技术产业:是相对一般技术和传统产业而言的,是用当代尖端技术(主要指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和新兴技术生产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群。由此定义的高新技术产业应具备的条件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产品总销售成本比例高,科技人员在全员职工中比例大,生产工艺和设备是建立在尖端技术或新兴技术基础上,工业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高,产品技术性能复杂。因此,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具有创造功能即创造产品、创造需求、创造国家和区域优势;另一方面有具有示范、扩散、渗透功能,利用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对传统产业发展造成压力,并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支持。

十三。1.14p412基础设施:又称基础结构,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型服务设施

十三。2.交通运输规划内容和方法:内容:客货运量及统量流向的预测,运输方式结构的确定提出交通运输网的基本方案选定重大交通工程项目和具体布局,以及工程修建时间和造价估算等。

交通运输规划方法:图上作业,实地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计量模型法。

十三.3、基础设施的作用p414

①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

②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③基础设施是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前提。

④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⑤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十四。城镇体系(理解):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概念有以下几层含义:

1)城镇体系是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只能是区域的城镇体系,而不是把一座城市当做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

2)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没有一个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中心城市,不可能形成有现代意义的城镇体系。

3)城镇体系是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组成的。城镇之间存在着性质、规模和功能方面的差别,即各城镇都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些差别和特色则是依据各城镇在区域发展条件制约下,通过客观的和人为的作用形成的区域分工产物。

4)城镇体系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通过不同区位、等级、规模、职能,城镇之间形成纵向和横向的各种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仅仅在一定区域空间内分布着大小不等而缺乏相互联系的城镇,这只是一种产品经济不发达时期城镇群体的空间形态,而不是有机整体。

十五。1.区域规划主要内容

①社会、经济、环境状况与评价②环境规划的目标、指标及指标体系③环境功能规划④污染控制规划⑤生态规划⑥自然保护规划

十五.2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结合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生态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和指导生态环境计划的重要依据。

十五.3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哪些

1)环境调查与评价(2)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3)生态环境功能区划(4)规划方案优化与决策(5)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实施的措施与条件

计算题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能力和利用土地状况的一种反映,有如下指标:

1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入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2.垦殖指数:又称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3.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4.耕地复种指数,又称耕地利用率:指每年实际播种使用的面积与已开发为耕地面积总量的百分比

论述:西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沿海开发 理论依据

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我国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规划的总体框架构思从长远来看是“点区(带)线”相结合,区域经济增长极,重点发展城镇,促进发展城镇和一般发展城镇相结合。②“圈”指中心城市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副中心城市圈。③“区(带)”指城镇密集区(带)这样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密区也较大,地域范围要超出上述城中圈,可有若干个大中城市在其中起核心作用,城镇密集带的发展壮大对整个规划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有重大作用。④“线”指的是沿着之通十线形成的区域产业带和城镇发展轴线。一线发展轴线以区域内最重要的国道、高等级公路、公路、铁路、重要的内河航道等为轴线。二级发展轴线多以省道、一二级公路,内河航道等为轴线,包括部分重点发展和促进发展城镇,二级发展轴线大多是县域内城镇发展轴线,主要以二级公路为辅线。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认真总结经验,完善正常,落实各项措施,积极有序地推进。扎实搞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源和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关系全局重大项目,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继续抓好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小型工程建设;以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层文化建设为重点,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推进重点区域和地带开发,认真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今年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要落实中央和各项政策措施,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着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挑战改造,做好资源性城市经济转型和采煤沉陷区的治理工作。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江宁区精神和创造精神。

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有哪些?

1、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与调整优化必须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

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

4、有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业化方向发展。

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

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1

2、城镇规划体系编制程序分那几个阶段

(一)规划工作准备阶段

(二)实地调查阶段

(三)资料分析和专题研究阶段

(四)发展预测阶段

(五)规划方案的构思和规划大纲的编写、论证阶段

(六)规划方案的拟定和规划评审稿编写、论证阶段

(七)上报审批阶段

17: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地域空间核心,经济地域的中心城市,它在经济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组织作用、积聚作用、辐射扩散作用和传输作用。

18:经济活动的结构空间:也称经济地域结构,即人类活动的地域组合关系,也即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成形式。

19.劳动地域分工:即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使社会分工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20.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中各企业部门中相互组合关系

23P299论述区域结构空间理论

空间网络系统指经济地域内高中运输线路遇通讯信息线路的地域分布体系。

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所谓出口替代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出口产品,将本国执照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这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有了一定程度后采取的战略。

国家规定高新技术范围:1)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学技术2)空间科学和航天航空技术3)光电子科学和光电子一体化技术4)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5)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6)能源科学和新能源7)高效节能技术8)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9)地球科学和海洋科学技术10)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11)医疗科学和生物医药工程技术,其他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新工艺,新技术。

8、区域环境科学研究的任务和内容

1)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的研究2)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地域差异3)对存在于地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

10、三角洲分几种类型

1)都回区(2)市镇密集区(3)开敞区(4)生态敏感区

11、重点开发轴从哪些方面考虑?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通常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2)有水路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2..经济发展结构理论(论述)

核心边缘理论,点轴线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

空间结构的定义:即地域组合关系美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地域结构,即人类活动的地域组合关系,也就是经济地域的主要五指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概念: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积累结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28f94fd910ef12d2af9e714.html

《区域分析与规划最全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