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城市带

发布时间:2013-04-16 00:21: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渭河

渭河(Weihe River)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甘肃省天水市,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渭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区。

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全长818公里,干流在陕502公里,流经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5市(区)。

渭河城市带

天水

天水位于渭河上游,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位于甘肃东南部,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现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州、麦积两区,总人口370万人。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天水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享有羲皇故里、轩辕故里的荣誉,羲皇始创八卦,天水被誉为“易学之都”。伏羲文化、轩辕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易学等博大精深。现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169处,境内文化古迹甚多,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庙,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号称“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中国县制初始地,有华夏第一县的美誉。天水八千年的历史文化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誉为“历史古都”,全球华人祭祖圣地。

天水市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连祖国内地华中、华东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欧亚大陆桥上的欧洲各国,南邻祖国大西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北上翻越六盘山便可进入宁夏。天水正好在祖国的几何中心,地处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之间,市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兰州两大城市中间。交通及区位优势天水地处陕、甘、川交界地带和西安至兰州两大城市的中点,陇海铁路穿越全境,天水南站(徐兰高铁)正在规划。G30连霍高速在2011年在天水地区全线通车,G7011十天高速列入规划,G310国道、G316国道横贯东西,五条省道辐射南北,是西陇海线经济带甘肃段的东部起点、陇东南经济文化物流中心,素有“陇上小江南”的美称。2003年,全市货运量占全省总量的25%,客运量占全省总量的30%1998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省各市地州始终列第二位,年均增长89%,对周边地区有一定的辐射力、带动力,区位优势明显。

关中天水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 、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2007年末总人口为2842万人,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加快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形成支撑和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有利于构建开放合作的新格局,推动西北地区经济振兴;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有利于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宝鸡

宝鸡古称陈仓、雍州,华夏古九州之一,嘉陵江源,中华文化重要支脉宝学(宝鸡之学)所在地,有八千年文明及2770余年建城史。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社火之乡,周秦文明发祥地、民间工艺美术之乡”。远古姜水育炎帝,商末周原兴周、凤雏宫奠定中国四合院庭落模型,春秋雍城兴秦,镇国之宝石鼓、何尊、毛公鼎等出自于此,法门寺藏佛骨,西府社火、凤翔年画、泥塑等彰显中华工艺。是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陕西第二大城市、中国钛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十大生态宜居城市及中国十大绿色生态城市之一,中华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宝鸡的城市形象标识为凤凰(另一城市为美国亚利桑那州州府凤凰城)。

宝鸡(BaojiPaokiPao-chi),古称陈仓、雍州,建城于公元前762年,757年改称宝鸡。是关天经济区及关中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陕西第二大城市、中国钛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华环境奖、首届中国魅力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中国十大生态宜居城市、中国十大生态旅游城市、中国十大绿色生态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为炎帝故里,距今五千多年前中华始祖炎帝生于姜水之岸。为周秦文明发祥地,周秦始于此。为青铜器之乡,出土了陈仓石鼓、何尊、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逨盘、墙盘、胡簋、折觥等国宝重器。为佛骨圣地,法门寺供奉着佛骨舍利。为民间工艺美术之乡,西府社火脸谱、凤翔年画、剪纸、泥塑、草编等展示着瑰丽的中国工艺品。为陇海、宝成、宝中铁路交汇点,嘉陵江源,欧亚大陆桥节点城市。

宝鸡,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以自己城市名命名的学问“宝学”(Study of Baoji,即宝鸡之学) 宝鸡在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显示出它是华夏文明根系中重大的一脉、渊源中宏大的一支。炎帝在此开启农耕文明、姜太公在此钓鱼、周公在此著《周礼》、燕伋在此尊师重道、刘邦纳韩信之计在此暗度陈仓、张载在此创关学。“宝学”是中华文化中可宝贵的一个分支。陕西和河南是黄河流域文明荟萃的中心,虽然仰韶文化命名在河南,但滥觞地却是在陕西,渭水流域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 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从历史文化清晰的源流条贯上考察,陕西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渭水流域是仰韶文化的中心,炎帝、黄帝生长于陕西渭水流域的姜水(宝鸡境内)、姬水(武功境内),周秦汉唐的文化丰碑也在这里耸立。宝鸡不唯得天独厚,亦得史独厚。细究起来,“宝学”由两部分组成:以北首岭为代表的“炎帝祖先学”和以炎帝、姜炎文化闻名的“炎帝学”。北首岭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直接的上承和后继在宝鸡有清楚的发展线索,没有断代,这一点要优于西安和其它一些地方,很了不起。我们是炎黄子孙,炎黄还是北首岭先民的子孙。北首岭的遗骨价值未可限量,应该得到很好的尊重和研究,在宝鸡,确定为人类史前遗址的已超过七百多处,基本上都是8000—4000年前的远古先民遗址。这里的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杨凌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杨凌区或杨凌示范区,是中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7729日在咸阳市杨陵区成立,由陕西省直辖,并和19个中央部委共管,具有地级行政级别,管辖县级杨陵区,但因为其作为农业示范区的特殊性,尚未被中国主管行政区划的民政部单独列为行政区,仍将杨陵区划属咸阳市。示范区管委会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及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倾斜扶持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

杨凌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东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面积94平方公里,下辖县级杨陵区,总人口16万,城市人口8万人。19977月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是我国三大农业示范区之一(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城、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

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先河。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在这里建立了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此后的几十年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陕西省在这里又陆续布局建设了一批农林水方面的科教单位,到1997年示范区成立时,这里共有10家农业科教单位,包括两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学校。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农林水等70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人员,被誉为中国“农科城”。但是,当时这里的基础设施条件十分落后,只是一个落后的北方小镇,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

示范区成立的前几年,平均每年要流失近百名科教骨干。为了稳定这里的人才,发挥这里的农科教优势,推进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国务院于1997713日决定设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并实行“省部共建”的领导和管理体制,由国家19个部委与陕西省共同领导和建设。

咸阳

咸阳市地处“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是陕西省第3大城市,省辖市,中国著名古都之一,为中国第一帝都。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河北岸,九嵕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俱为阳,故名咸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咸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下辖秦都、渭城、杨陵三区、兴平市和泾阳、永寿、乾县、礼泉、三原、武功、淳化、旬邑、彬县、长武10个县。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及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2004年又被评为首届中国魅力城市。

咸阳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位于东经107°38′至109°10′,北纬34°11′至35°32′之间,南与西安市隔水相望,距西安仅17公里,北与甘肃相连,东与渭南、铜川市毗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咸阳东南邻省会西安市,西与宝鸡市、东北与渭南市、铜川市交界,西北与甘肃省接壤。

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和国务院最早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如今的西安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2011年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西安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基地”。

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之一,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古到今曾用名中,以“长安”最为长久和著名。长安,是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都城之一。西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据《广博物志》、《述异志》、《山海经》等记载,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故事都发生在这里。据考古证实,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是蓝田猿人的聚居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就已经形成了原始聚落“华胥古国”、“半坡”、“姜寨”、“灰堆坡”等。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发现,将中国城市历史推进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同时确定了西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秦州自古帝王都”,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在这里建立丰京、镐京两京,从此,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代周、秦、汉、隋、唐均建都西安。汉唐时期,西安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中心,是世界上最早超过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都城,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西罗马,东长安”是其在世界古代历史地位中的写照。西安向世界展现了文明中国拥有的自信、开放、大度、包容的民族精神,铸造了炎黄子孙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西安作为东方世界历史文化的代表区域之一,先后有200多个国家元首以及领导人访问古都西安,包括联合国秘书长、美国总统、日本天皇、德国总理、法国总统、英国首相等等。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西安,这座中国历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传承的雍容儒雅,博学智慧,大气恢弘,成为中国古达历史的底片,中国文化的名片之一。

渭南

渭南市位于东经108°50-110°38′和北纬34°13-35°52′之间,地处陕西关中渭河平原东部,东濒黄河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南北长182.3公里 ,东西宽149.7公里,总面积约13134平方千米,人口556万。位居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地段,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 东大门”。辖临渭区和大荔、富平、白水、澄城、合阳、蒲城、华县、潼关8个县以及华阴、韩城2个县级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工业以电力、煤矿、木材为支柱,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钼矿储量位居全国第二。

渭南市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总体地势南高北低,其中铁路以北为平原区,以南为黄土台塬。中部渭河冲积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渭南市下辖:1个市辖区(临渭区)、2个县级市(韩城市、华阴市)、8个县(华县、潼关、大荔、澄城、白水、合阳、富平、蒲城)和国家级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渭南卤阳湖现代产业开发区,华山风景名胜区,其中韩城市为陕西省唯一副厅级计划单列市。[1]196个乡镇/办事处,3221个行政村,总人口556万人(至2010年末),总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11个县、市、区地名构成一幅对联:三城关大水,二华平渭河(蒲城、澄城、潼关、大荔、白水、华阴、华县、富平、临渭区、合阳)。

渭南市地处陕西省东部,属秦豫晋三角经济合作区、关天经济区重要城市,陇海铁路、包西铁路、侯西铁路、西合铁路、大西客专、郑西客专、连霍高速、西禹高速沿线、渭蒲高速贯穿南北,东濒黄河,西临西安,南倚秦岭,北接延安,渭水横贯其中,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地段。现已成为陕西省和国家生产布局中初具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1,渭河百科 http://t.cn/zTqeReY

2,天水市政府网站http://www.tianshui.gov.cn

3,中国宝鸡市政府网http://www.baoji.gov.cn/

4,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http://sn.people.com.cn/GB/190203/190253/index.html

5,咸阳http://www.xianyang.gov.cn

6,西安地理概况:http://www.xawb.com/gb/city/2006-02/17/content_661170.htm

7,魅力渭南网http://www.merrywn.com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245c65af01dc281e53af0ad.html

《渭河城市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