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战场遗址

发布时间:2022-11-13 10:12: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战场遗址
白波黄巾军屯军遗址
中国学者经多年实地考察发现,东汉末年白波黄巾军屯军之所就在今山西省襄汾县西南22公里永固村。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河东农民领袖郭太于白波谷构筑壁垒,号白波黄,聚众10万,声势浩大,转战太原、河东一线长达十余年,是数千年间山西地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组织最严密的农民起义军。
《后汉书》有黄巾余贼郭太等起于西河白波谷的记载,但西河白波谷究竟在哪里,至今学术界仍有不同看法。据唐代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说,波谷,在太平县(今山西襄汾西南)东南十二里,学术界多认为白波谷即今襄汾西南永固村;又有以汉代西河郡郡治在当今离石而以为汉代白波谷即今离石。经过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靳生禾教授与山西地图集编辑部谢鸿喜先生野外考察后,使白波谷地址最终被确定下来。
靳生禾教授介绍,白波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东濒汾河湍流,背依悬崖绝壁,隔河为古晋阳与河东间的汾河河谷传统大道,是晋中与晋南间的交通咽喉和战略要冲。
迄今永固村及其周围的南五、西吉、东吉等村仍保留有5座白波垒遗址,均是黄土悬崖冲沟和夯土成墙的巨大土堡。土堡大者周长约700米,小者周长500米,墙外侧高7-10米,墙厚约8米。各堡中央有地道,堡外有护堡壕。城堡均依悬崖而建,尽可能借助悬崖代替板筑城墙,构造既险要又经济。这种要塞的构筑方式古来就很是罕见。
永固村东北的城堡至今仍有居民40余户,堡前原建有大王庙,供奉的就是义军领袖郭太,邻近四乡每年农历二月都举行盛会祭奠。遗憾的是大王庙在抗战时期被日军毁掉了。
靳生禾先生现为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所教授,长期以来和山西地图集编辑部谢鸿喜合作,致力于中国古战场研究,迄今已先后发现并考证出战国古雁门关、春秋战略重镇羁马、长平之战古战场等十余处遗址。
1/8



新华网太原1127日电(记者高风丁若亭)蒙坑之战的古战场
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蒙坑之战的古战场遗址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曲沃两县交界处被发现。这里曾经发生过4次大规模的战争,跨越中古时代东晋十六国、北朝和五代十国等历史时期而持续逾5个世纪。
在当今的历史书中,对蒙坑古战场的具体位置一直没有明确记载。这个发现是在历史地理学家靳生禾教授与山西地图集编辑部谢鸿喜先生历时3年多次实地考察后获得的。
蒙坑,东踞海拔1160米的乔山,西至汾河岸边的柴庄,其间东西长30里、宽约1公里,相对深度100米,为一条巨大的黄土冲沟,成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天堑重隘。
据靳生禾教授介绍,这4次战争分别是公元402年北魏与后秦蒙坑之战,公元538年东魏与西魏乔山之战,公元576年北周与北齐蒙坑之战,公元909年梁晋蒙坑之战。其中以秦魏蒙坑之战和齐周蒙坑之战最为重要,两次战争参战兵力都将近20万。
秦魏之战由于北魏取得全胜,为其日后获得北方局部统一奠定基础。齐周之战的获胜方是北周,使得北周在周齐对峙中取得优势,乃至后来对隋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靳生禾教授说,在考察的过程中还找到了《魏书》记载的有关蒙坑之战中的要塞乾壁遗址。乾壁曾是当年后秦围攻60余日,强行攻克的北魏辎重基地。乾壁古城即今距襄汾东南5公里的阎店村,村畔尚有古城墙垣遗存和烽火台残墩。
靳生禾先生现为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所教授,长期以来和谢鸿喜先生合作,致力于中国古战场研究,迄今已先后发现并考证出战国古雁门关、春秋战略重镇羁马等10余处重要遗址。新华网太原1114日电(丁若亭)
玉壁古战场
2/8



促进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北朝东西魏玉壁之战遗址,就在山西省稷山县白家庄一带。
新华社报导,中国历史进入中古时期,北方长期陷于群雄割据状态。一度统一北方的北魏,于公元五百三十四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西二魏围绕争夺河东战略高地峨嵋,在玉壁两度决战,西魏最终赢得胜利。后来以西魏为基础建立了北周,又以北周为基础建立了隋,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统一。
史书并未详细记载玉壁古战场的确切位置,大陆历史地理学家靳生禾、谢鸿喜潜心研究唐「元和郡县图志」等文献资料,三次实地考察并经反复勘测论证提出,玉壁遗址位于稷山县西南约六公里的太阳乡白家庄一带。
学者指出,故城北垣因河水冲刷崩塌,墙体大多不存,东西南三面有黄土冲沟,尚有墙体依稀可辨。
整个城址依自然地形构筑为凹字形,东西略长,周匝长约四公里,东城墙外有当年东魏高欢攻城挖掘的地道残存,西城墙外有一巨壑,断崖处犹见白骨累累,为当年高欢攻城时死难将士遗骸。稷山县城西二点五公里的南阳堡,地处汾河北岸,世代相传为玉壁之战中高欢所筑,俗称高欢城,是高欢幕府驻地。
学者并发现古代文献未曾记载的四条防线,当年西魏以玉壁为中心,在汾南的峨嵋北缘与汾河平行构筑参差相距十公里的两条防线;东魏则以南阳堡为中心,在汾北构筑与汾河平行相距约五公里的两条防线,这些防线仍留有当年兵争相关地名或古城堡遗址。
(2000.09.22《山西稷山县为北朝玉壁古战场》长平之战遗址
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战争,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此次战争过去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白起坑杀赵卒40万,令人触目惊心的杀谷,仍然浸透着萧瑟的战争气氛,而成为人们凭吊古战场之胜地。
战国晚期,齐、楚、韩、魏、赵、燕六国相继走向衰弱,强大的秦国,雄心勃勃,开始实施统一六国的计划。公元前266年,秦相范睢提出了远交近
3/8



的战略思想,前262年,秦国发动了攻打韩国的战争,前260年,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战争经过了上党归赵,廉颇与秦坚壁对垒,秦使反间计,赵孝成王换将易帅,白起暗使长平,赵括被围等几个阶段,最后以秦胜赵败而结束。秦将白起坑杀赵卒40余万,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杀害战俘的一次战役。此次战争,秦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此次战争对于研究战国晚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变革兴衰以及秦统一中国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平之战遗址,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范围广阔,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三十公里,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属于重点保护区。古长平在今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这里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第一大帝——炎帝就活动在泽潞盆地,逝世后就埋葬在羊头山东南的庄里村,是为炎帝神农氏的先茔。高平三面环山,丹河从北向南纵贯全境,这里崇山峻岭,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长平之战遍及大半个高平,涉及到的山岭、河谷、关隘、道路、村镇五十多处。
距今虽然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但是,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至今仍然广为流传,许多地名、村名的由来都与此次战争有关,如康营、谷口、围城、箭头、企甲院、三甲、赵庄、徘徊等。百里长城(又称秦垒)、营防岭、空仓岭、白起台、骷髅山、将军岭、廉颇屯等许多遗址遗迹尚存。秦军为断绝赵军的粮道和援军而修筑的长城,西起丹朱岭,经关和岭、羊头山,到陵川的马鞍山,婉蜒曲折百余里,至今遗址尚可见到。围城村相传为赵军被秦军围困处,赵括就死于此地。赵庄村,相传长平大战后,此地成为一片废墟,赵括死后,当地老百姓将赵括尸体偷回,葬于村北的二仙岭上,为使子孙后代不忘赵国,遂将此地改名为赵庄。
成语纸上谈兵就是指赵括用兵的教条主义。谷口村,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杀谷、哭头、省冤谷,位于高平市城西5公里处,村子里有白起台、骷髅山、骷髅王庙等古迹。
4/8



骷髅王庙始建于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时,巡幸至此,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在头颅山旁修建骷髅王庙,择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现骷髅王庙为清代遗构,庙内塑赵括夫妇像。明代诗人于达真写道: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词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每到高平旅游观光的人们,都要到骷髅王庙参观游览,领略长平古战场的雄浑场面。
长平之战遗址内,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常有戈、矛、箭头等文物出土。近年来,高平市对长平之战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许多重要的发现。19955月,在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此坑就在将军岭下,出土了大量的尸骨以及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为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此尸骨坑现已原地保护,不久就会对游人开放。(摘自《山西之旅》
晋国铜鞮宫
代表中国春秋时期建筑最高水平的晋国铜鞮宫,在古书上有多处记载,但经历了2500多年的风吹雨打,宫城遭到了废弃和侵蚀,其具体位置在哪里已经成为一个千古之谜。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靳生禾、谢鸿喜日前考证发现,这一令几代考古学者苦苦寻找的遗址,就在今山西省沁县南22.5公里的地方。
据两位学者考证,铜鞮宫北垣因河水冲刷而不存,东南两面墙体夯层依稀可辨。东南城角保存最为完好,遗存高6米,底宽10余米,略呈圆柱状,夯土层清晰可见。东南西三边的护城河尚存。据勘测,该城南北长700多米,东西长1500多米,周匝长4400多米,与《左传》所载铜鞮之宫数里完全吻合。
春秋时期,中国诸侯兼并与争霸日趋激烈,各国公室贵族的奢靡风气日盛,当时最集中地反映在城郭宫室的营建上。地处黄河中游的晋国,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及其霸业优势,其宫室建筑代表了当时列国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晋国见于传世载籍留有名字的宫室,首推晋平公时代所造离宫——铜鞮宫。
5/8



据两位学者分析,由于当时晋国实力雄厚,在与中原诸侯争霸和北方群狄角逐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使其在远离政治腹地(今晋西南侯马一带)而为狄人传统领地的上党地区构筑规模宏大设防严固的别宫成为可能,同时出于巩固、发展既得胜利的战略考虑,而兴建了铜鞮宫。但由于历史已进入奴隶制向封建制急遽过渡的前夜,晋国的政治国力已属强弩之末,其战略计划却不得不搁浅作罢。从北朝以来,该地区中心逐渐迁离,导致该宫成为一座孤城,直至废弃。
靳、谢二位学者在铜鞮宫遗址内还发现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云纹瓦当三件和新石器时代石斧两件,以及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早期陶甑一件,都是铜鞮宫的遗存或一方悠久文明的见证。古城遗址中,人类文明早期的绳纹瓦残片、泥质灰陶残片、夹砂灰陶残片、石球、石础以及各类石质建材,随处可见。断层崖中,犹见数层古文化堆积层,专家由此认为这是一处颇具考古价值的遗址。
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第一人之称的靳生禾先生现为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所教授,长期以来和山西地图集编辑部谢鸿喜先生合作,致力于中国古战场研究,迄今已先后发现并考证出战国古雁门关、春秋战略重镇羁马等近十处遗址。(新华网高风丁若亭《山西发现春秋时期宫室遗址》)
三垂冈
我去山西省长治市,于当地文史资料中见到毛泽东手书《三垂冈》。整幅书法大气磅礴,笔墨雄健,挥洒自如,灵动秀美。毛泽东后期书法的诸多优长,尽在其中。
窃以为,毛泽东所以把清人严遂成的《三垂冈》诗写成一幅如此精美的书法作品,乃是因为其中有三奇。
奇山
三垂冈是座奇山,在中国历史上大有名气。它位于长治市郊,亦称三垂山(或二冈山)。据欧阳修所撰《新五代史·唐庄宗本纪》载:"初,(李)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今河北邢台),还军上党(今长治市),置酒三垂冈,伶人奏《百年歌》(西晋诗人陆机的组诗,共十首,每十岁为一首,唱人一生从幼到老的景况与悲欢),至于(唱到)衰老之际,声甚悲,坐上皆凄怆。时(李)
6/8



在侧,方五岁,克用慨然捋须,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
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李存自幼随父征战,善骑射,胆勇过人。
23岁(公元908年)时,李克用死,临终嘱托三事:解潞州(即上党)之围;灭梁(朱温)报仇;恢复唐室宗社。李存
戴孝出征,恰恰就在三垂冈
大战而胜,为称霸中原举行了奠基礼。三垂冈于是载入史册。
奇战
上党古称天下之脊,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谁占据了上党、太行的地利,就可以囊括三晋,跃马幽冀,挥戈齐鲁,问鼎中原。因此,从公元883年至907年,二十多年间,朱温等与李克用反反复复争夺上党,主要城池、关隘先后五度易手,战事惨烈。到了公元907年,朱温(本是黄巢部下大将)篡唐自立,国号梁(史称后梁)。在开封做了皇帝的朱温,派10万再攻上党。守将李嗣昭闭关坚守,梁军久攻不克,便在上党(时称潞州)城郊筑起一道小长城,状如蚰蜒,内防攻击,外拒援兵,谓之"夹寨"
两军相持年余,战事进入胶着状态。
李克用死,李存继晋王位于太原。他召集众将说:"梁人幸我大丧,谓我(年)少而新立,无能为也,宜乘其怠击之。"他亲率大军,疾驰六日,进抵三垂冈。他感叹道:"此先王置酒处也!"随即将全军隐蔽集结,梁军毫无察觉。次日凌晨,天下大雾,李存借大雾的掩护,挥师前进,直捣梁军"夹寨"。此时梁军尚在梦中,仓促不及应战,被晋军斩首万余级,余众向南奔逃,投戈弃甲,填塞道路。符道昭等将官三百人被俘,只有康怀英等百余骑出天井关(一名太行关)逃归。朱温在开封闻讯,惊叹道:"生子当如是。李氏不亡矣!吾家诸子乃豚犬(猪狗)尔!"
三垂冈之战,使李存
最终占有上党,把三晋大地作为稳固后方,进而兵
下太行,逐鹿中原。此役是长途奔袭,以隐蔽奇袭取胜。毛泽东一生用兵如神,奇谋妙算,远逾古人。他饱览古代典籍,对三垂冈之战的史事烂熟于心。挥笔书写《三垂冈》诗,也说明了他对这次奇战颇为欣赏。
奇诗
7/8



《三垂冈》一诗是清代著名诗人严遂成的七律,全文如下: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中国古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歌,其中咏史诗所占的比例不大;而在咏史诗中,写战争而且令人过目难忘的,比例就更小。而严遂成这首七律,写的恰恰是中国历史上战乱最多的五代的一次典型战役。毛泽东大半生征战,又是一代诗雄,因而便对《三垂冈》一诗另眼相看。
这首诗不仅以战争为题材,而且写了父子两代英雄。唐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李克用从代北沙陀族少数民族中崛起,一生征伐,创立了"连城犹拥晋山"的基业。在他身后,李存父死子继,又是一生征讨,消灭后梁政权,统一中原,建立后唐。古代封建史家,是把这二人视为英雄父子的。而严遂成的这首诗,正是以李克用父子的史事为蓝本的。毛泽东是中国大地上前所未有的大英雄,对于古代的非凡人物特别是军事奇才的业绩,他都了如指掌。这首为李克用父子而发的诗篇,自然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
就诗歌本身而言,此诗自是佳构。前人称严遂成"长于咏古,人以诗史目之""格高调响,逼近唐音"
《三垂冈》一诗虽然只有短短五十六字,却气势宏阔,写出了李克用父子气盖万夫的英雄风貌。它囊括史事,融贯古今,起首、结尾非同凡响。对仗工整,用笔老辣。"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二句,更是神来之笔,活画出人物形象,给人予人世沧桑之感。称之为"奇诗",并不为过。正因为此诗颇具优长,所以才获得诗名远播中外的毛泽东的青睐。
8/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213ed5c54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61.html

《古战场遗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