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形考答案

发布时间:2020-05-24 09:21: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01任务

一、论述题(共3 道试题,共45 分.)

 1. 如何处理材料?

答:材料的处理是指将文章所用的材料大体选好之后,即将写入文章 时所做的一些技术处理工作,主要包括剪裁和组合。剪裁指对材料的 取舍、详略处理,取舍在上面“材料选择”中说过了,这里只谈详略 处理。一般来说,剪裁的原则是:对表现主题起主要作用的要详,起 辅助作用的要略;复杂难懂的要详,简单明确的要略;新的、人所不 知者要详,旧的、人所共知者要略;突出强调的要详,含畜委婉的要 略。组合是根据所选材料的相互关系,将它们合理地配合、组织起来, 以增强文章整体效果的手段。组合的规律为:材料要互相支持,而不 互相排斥;材料之间要有密切联系,而不是简单的、表面的拼凑。

2. 表达有几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和运用表达技巧的?

答:表达有五种方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在写作实践 中可以灵活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组合搭配。

1.直叙和曲叙。这是一 组对立的叙述技巧。直叙就是直截了当的叙述方法,文章的写作目的、 作者的立场观念、人物的思想性格乃至事件的内在意义等,都十分明 显地袒露于个体的叙述之中。曲叙和直叙不一样。曲叙就是委婉曲折 的叙述方法。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立意等非常含蓄内在。作者只 是叙述一种事实,至于如何理解,就是读者的事了。这种技巧使文章 更耐琢磨、更有韵味。

2.实写与虚写。它们也是一组对立的叙述技 巧。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下面表现人物,它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 感和逼真感;虚写则是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 留下充分的想象窨,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实写和虚写常常组合使, 相互补充,效果更佳,人们称之为“虚实相间”。记叙、描写、议论、 抒情和说明这五种基本表达手法在不同文体中虽各有所侧重,但在具 体文章中,这五者却不是彼此孤立、截然分开的,而常常是互相交织、 综合起来使用的。

3.谈谈文章修改的意义。

答:修改定稿对于文章及文章写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修改 定稿可以保证和提高文章质量。经过修改定稿,不仅会去掉文章的毛 病,而且会大大改善作品,使文章更趋完善,从而保证和提高文章的 质量。第二、修改是提高写作技能的重要途径。经过反复、多次的修 改,作者的写作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第三、修改也是向读者负责。 文章是写给读者捍的,文章的价值也要通过读者阅读来实现,因此, 好的作者应用拿给读者最上乘的成品,而决不把残次品、不成熟的作 品拿给读者看。

二、作品题:(共1 道试题,共55 分。)

阅读《凝视崇高》一文,根据读后感的要求,写一篇800 字左右的 认识或感受文章。

要求: 1.主题明确,有自己要表达的基本思想观点。

2.思路清晰,全文要浑然一体。

3.材料充实,要力争真实经历的事情,而不拾人牙慧。

4.表达清楚,语言流畅。 5.议论要要素齐备。

读《凝视崇高》有感

《凝视崇高》开头写道:文学浮动于金钱与卑微之中, 躯体已被淹没,只剩下一颗苍老的头颅。但苍老的头颅永远 不会被淹没,因为它有思想。思想改变行动,行动改变文学 命运。面对金钱,面对卑微,文学家们包括一切舞文弄墨的 人该思想些什么呢? 中国人爱追赶潮流。一听说喇叭裤正流行,明儿一街的 喇叭裤;一听说染金发时髦,明儿大街上全是金发俊男美女。 若再加上一旁有人鼓噪,就更加趋之若骛了。那些鼓噪者是否该反思一下自己呢?若他们不是一味地迎合,而是适时地 泼以冷水,那就不会把真理逼近谬误了。

我们的文学里有太 多的卑微了。这该也是一种鼓噪吧。这些所谓的作家们,“写 媚俗的文字,趋炎的文字,将大众欣赏的口味再向负面拉 扯”.......作家毕淑敏的话不就是对那些借口“著书只为 稻粱谋”的“作家”们的真实写照吗?在那些人的内心深处, 有“崇高”的位置吗?生花妙笔把卑微刻划得淋漓尽致,不 能说这些刻划没有正面的意义,不能说他们是为了迎合某些 人的需要。但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文学者,是否能多倡导社 会的主流呢?是否能端出一盆温暖而清洁的水为人们荡涤 自身的污垢呢?是否能给读者们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呢? 毕竟人是需要阳光来照亮前进的道路。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是平常人,可能这一生都不会有 什么崇高的举动。是的,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在朝九晚 五中度过了春秋冬夏,都是在柴米油盐中早生了华发,似乎一生都与崇高无缘。但这丝毫也不妨碍我们做一个崇高的人 ——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崇高的心!崇高不一定是什么惊天动 地的举动,崇高也可以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 为什么有的人没有一颗崇高之心?是因为他在心中颠 倒了崇高与卑微的位置:他们在权贵之下感到卑微,在弱者 面前却深感“崇高”。

那么,是不是崇高的人就不应该有卑微的心理?不是的。当一个人在高山大川之间感到了自己的卑微,在滚滚东 逝的江水面前感到了自己的渺小,恰恰说明他是一个懂得什 么是崇高的人。 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崇高的人。退一万步说,即使我 们不敢说已经做到了崇高,至少我们可以凝视崇高,可以选 择平凡——崇高的侧面是平凡。

04任务

一、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1. 写作实操,涵盖教材7 个单元。 根据所学单元内容,自选一 种体裁练习写作一短文。

写作示范——记叙文:

家乡的柑橘

我的家乡 XX 县 XX 乡,盛产柑橘,远近闻名。漫山遍野栽满了柑橘树。 家乡的柑橘树从春到秋都是美丽、诱人的。

春天,柑橘树长满雪白的小花,像天空中飘落焉的雪花那样美丽。 早晨我漫步在果园里,只觉得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滋润心肺,舒服极 了。夜里一阵风雨声,洒下白花遍地银。橘花谢了,逐渐长成豆子般 大小的橘果。橘果橘叶都是绿油油的,若不留意,分辨不出哪是橘叶,哪是橘果。

夏天,橘果在微风中向过往行人点头致意。由于果农精心料理, 橘果越长越大,由绿变黄,黄得发亮,如盏盏惹人喜爱的小灯笼。

秋天,柑橘成熟了,村子里的人们忙着去果园采柑橘。我也跟着爹爹妈妈到果园。人们看着又大又黄的柑橘,满意地笑了。我爬到树上,小心翼翼地剪着带果的橘枝。不一会儿,人们挑着一筐筐橙黄的柑橘,带着喜悦,踏着欢快的步子,走出果园,让果香飘到四面八方。 我喜爱家乡的果园,更爱我的故乡。

02任务

1、我谈人物传记的写作

首先,传记的写作,要忠实历史,实事求是,再现传主的精神风貌。写作传记不可有任何杜撰和写作者作者的主观臆断,要严格尊重历史,认真再现历史,给读者一个真实的传主。

其次,要掌握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概括人们常用的结构方式有几种:以时间为序、以空间为序或时空转换。

另外,语言表达不流于直白,要有文学色彩。

最后,文章要篇幅自由,重点突出,展示人物的丰厚内涵。要求我们要抓住传主的人生重要之点,一斑而窥全豹,一目而尽显精神,少则数千字,多则数万言,同样可以再现人物的思想和精神风貌。

2、比较消息和通讯的异同

相同点:在报道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时,都要求真实、典型和具有实效性。

不同点:第一、在篇幅上,消息一般都是简要地报道事实,篇幅较短,情节难以展开;通讯可以而且要求对内容作详细、深入的报道,篇幅较长。

第二,在表达方式上,消息多侧重于叙述和描写,不做议论和抒情;通讯则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可以自由灵活地穿插议论和抒情,灵活多变,生动自由。

第三,在人称称谓上,消息一般只用第三人称,以显示其客观真实,作者隐身其后;通讯则可以自由灵活地使用第一或第三人称的口吻表述,显得既真实又亲切。

第四,在语言上,消息比较朴素简洁,而通讯则比较生动形象。

第五,在时效上,消息较快,通讯相对较慢一些。

05任务

1. 各小组自行确定所阅读文章的体裁和内容。

有组织地参观、阅读或观看一部电影或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讨论后撰写鉴赏文章1篇(1000 字左右)

看《李小龙传奇》有感 最近看了李小龙传奇,深受其精神影响,他的爱国精神和永不言败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向这位伟人学习的需要。想看看大家对《李小龙传奇》有什么深刻体会已经在网络上看完一遍《李小龙传奇》,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观 看有关李小龙的影视,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不愧为“2008 最受人们 欢迎的电视剧”,这是一部结合励志、爱国、人生哲理为主旋律的经 典电视剧,全景再现了“李小龙短暂而又辉煌夺目的32 个年华”这部电视剧秉承了央视制作严谨和震撼大气的风格,李小龙的一生就是一 部百转千回、荡气回肠的传奇,他让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在世界上有 了声音和荣耀,让中国功夫再次激荡澎湃起来,他的敢做敢为和心中有国、国在心中的民族气节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甚至世界所有人学习。最后回想中国在李小龙之后为什么没有美国做得好呢,这不得不 让我们反思,李小龙生前却是一个以宣传中国为己任的世界级中国明星,我们却近乎要把这个民族英雄忘记。感觉<李小龙传奇>拍的挺平实的,也许导演就是想拍出很平实的李小龙,毕竟大家以前都看的是神坛上的李小龙,其中很多时候会情不自禁的感动和流点小泪,这次前六集至少我觉得拍的很具有生活感,觉得李小龙也是从很普通的中学生蜕变到后来的武学大师,看完后又难免会扼腕叹息,真是天妒英才。这是让我们这些小辈们或者说升斗小民更近一步了解这个传奇人物—一代武打哲学宗师李小龙的 最好电视剧,通过这部片子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对中国以及中国武术 在世界风行的贡献,也不会忘记他做人坚持的信念和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我想这部电视剧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宗旨和“黄飞鸿”差不多,就是:只要是你认为是值得的都不要轻易放弃,并马上付诸与实践;无论你 身在何时何地都要警告自己是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中国人,而且做人要有自信做事更要脚踏实地,有梦想就有希望、就有未来,这就是伟大李小龙用短暂一生践行和告诫我们的人生哲理 。

06任务

讨论题目

1.谈谈你对学习本门课程的认识。

2.你对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3.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4.谈谈阅读与写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5.你准备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门课程?

要求

1.从上述5个问题中选择其中23个题目发言;

2.不许照抄教材,否则为零分。

自行参与讨论即可,但要围绕所给题目。

03任务

一、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 30 分。)

1. 举例说明议论文的结构方式。

答: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方式有总提分论式、分论总提式、并列式、对 比式和递进式几种,它们有时相互交叉,产生出灵活多样的结构形态。 1、总提分论式,也称“总——分——总”式。这样的结构方式是先 总承题,继而分述,最后总括论点。2、分论总提式,也称“中心插 入”式。这种结构方式就是中心论点为贯串全文的主线,其他部分都 要紧紧地围绕主线,扣信中心,从而达到突出中心的目的。3、递进 式,也称“层层深入”式。这种结构,可使文章随着对中心论点的逐 层深入论述开始一层深似一层,逐层挖掘,显示出动人心魄的力度。 此外还有并列式、对比式等多种方式。

2. 结合个人实际谈谈教案的编写。

答: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一 般由任课教师自己设计、编写的具体又可实际操作的教学进程方案。 它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科学性、系统性、独有性和操作性的特点。

教案编写的要求:1、把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否则就会 给整个学科的教学安排造成混乱,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将无法实现。 2、既要熟悉原教材,又要了解授课对象。3、凸现基本理论和主要掌 握的知识点。一个好的教案,总是会使人感到重点难点明确突出,轻 重缓急安排适当。4、运用多种现代化媒体辅助讲授和巩固知识。5、 语言表达力求既准确生动,又通俗显明。6、要及时更新教案。教案 的更新过程,也是“温故知新”的过程。教案的不断更新,对每一位 教师尤其是对青年教师尽快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科水平和教 学水平的提高,无疑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70 分。)

1. 你是怎么理解下面这段话的?请提炼出一个有意义的主题, 自拟标题,联系教育实际,写一篇800 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西班牙巴莱拉在《佩比塔希梅尼斯》中曾经写道:“我对两种对立 的教育方法思考过好多次:一种是人们力求保持学生的天真,将天真与无知混淆起来,认为避开被认识的恶不如避开未被认识的恶;另一种是待到学生一达到明白事理的年龄,除了那微妙的叫人害羞的事以外,就勇敢地把恶极其丑陋地、赤裸裸地给他看,让他痛恨它、避开它。我认为,应当认识恶。”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真谛 众所周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那些不明事理的人懂得事理,让那些没有文化的人拥有文化,让那些缺乏教育的人接受教育。而实现这个愿望,我们不得不谈到教育的模式或者说教育的方式方法了。

西班牙人巴莱拉说:“我对两种对立的教育方法思考过好多次: 一种是人们力求保持学生的天真,将天真和无知混淆起来,认为避开 被认识的恶不如避开未被认识的恶;另一种是待到学生一达到明白事 理的年龄,出了那微妙的叫人害羞之外,就勇敢地把恶极其丑陋地赤 裸裸地给他看,让他痛恨它避开它。我认为,应当认识恶。” 巴莱拉这个观点其实很平常的道出了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因材施 教”的教育理念。 设想一下,你在课堂上如果对未成年人大讲特讲性爱抑或强暴之 类的话题,孩子能接受吗?你对那些文化层次较低的人大讲特讲深奥 的哲学抑或大讲特讲高深莫测的尖端科学,这些人能接受吗?我想这 就是巴莱拉所谓的“避开未被认识的恶”吧。

由此我想,巴莱拉无非要告诉那些从事教育的人们,教育是个循 序渐进的过程,当接受教育的人还不能真正接受那些具有刺激意味和 深奥难懂的道理时,你最好避而不谈,尽量教给他们一些浅显的知识, 让他们逐渐的积累之。天长日久,零碎的知识积累得多了,被教育者 自身就具备了识别能力,这时候,你再把那些“避开未被认识的恶” 教给他们,已经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并且有一定分辨能力的人对此就不 感觉遥远和深奥了,他们也就乐意接受这方面的教育了。这恐怕就是 巴莱拉所谓的“认识恶”了。 教育是个繁复而又持久性的过程。如果从事教育的人不能把握教 育的这种规律,就会走上形而上学的歪路,受教育者也就不会合情合 理的接受教育了;反之,如果从事教育的人们严格的按照教育教学规 律从事教学,受教育者就会在健康正确的引导下成长起来了。

从某种意义上看,巴莱拉传承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很注重“因 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的。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感 觉老先生的见地太深刻了,尽管我们现在一味的大谈特谈西方教育理 念,大书特书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你如果真正的钻研了中华古代成功 的教育理念,你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先祖们在教育方面总结出来的许多 方式方法至今还是行之有效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从事教育的人如何评 判和应用古今中外的教育理念了。 我想,一个真正懂得教育的人,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教学空头理 论,而是在于他如何把握教育对象,如何真正的把需要知识的人循循 善诱的教导好并使他们成才。

一言以蔽之,无论过去的还是现在的甚至将来的,作为一个教育 者,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区分教育对象,一定要根据学情教 育学生,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青红皂白不分一刀切。

07任务和08任务

个人总结需要自行完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105dbc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14.html

《阅读与写作形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