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2-03-21 14:26: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第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世界上的大国强国,都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抢占新的国际格局制高点的突破口,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和作用,谋求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21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是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因此,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摆在优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极化能否成为现实,归根到底,取决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经济能否迅速发展,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实现腾飞。

第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加快了由集团化、区域化朝着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推动力。

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稳定发展。国际社会还应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第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世界上的大国强国,都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抢占新的国际格局制高点的突破口,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和作用,谋求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21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是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因此,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摆在优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极化能否成为现实,归根到底,取决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经济能否迅速发展,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实现腾飞。

第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加快了由集团化、区域化朝着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推动力。

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稳定发展。国际社会还应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1.如何准确理解经济全球化

 

准确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在理解经济全球化时,应该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教材采用了目前比较被公认的描述性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

 

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材没有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教师把握这个问题时,可以分别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入手。在生产关系方面,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张、资本的全球奔走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生产力方面,主要是生产社会化与国际分工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一方面,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商品的销售客观上需要拓展国际市场。科技进步为商品、劳务和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从而使这些经济资源的流动由需要变为现实。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便捷,使资本能在几分钟内通过投资者在计算机上敲几个键就完成跨国界的流动。另一方面,科技革命使发达国家率先完成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在西方国家占据了主导地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发展中国家,使得以跨国组织生产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分工、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得以完成。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技术与信息全球化、消费全球化、规则全球化等,但教材只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三个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4)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查阅世界上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的发展情况,然后思考这些大公司为什么要在世界各地设立子公司。通过阅读教材,不难看出:它们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为了这一目的就要寻找“最有利的商品销售市场”、“最有利的生产条件”。跨国公司的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客观上促进了资本、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我们的应对态度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我们的应对策略,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应该讲清以下四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运动。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二是现代信息技术基本上由发达国家掌握,三是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四是发达国家左右着国际经济交往中的游戏规则。对这四个方面,教师可利用各种事例、数据加以佐证。

 

(2)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教材在这一部分从三个方面说明经济全球化具有推动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一是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二是促进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三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给我们提供的机遇。

 

(3)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教材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它使世界贫富分化更加严重;二是它使世界经济更加不稳定,尤其是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4)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态度。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因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它对发达国家是利大于弊。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是把“双刃剑”。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正确的态度不是反对经济全球化,而是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

 

3.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及入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WTO及其前身GATT(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自成立以来,对推行贸易自由化和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WTO进一步促进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WTOGATT一样,其宗旨是通过多边贸易谈判,逐步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最终实现全球贸易的自由化,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融合。其明确的机构职能、透明高效的运作机制及具有一定强制力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和贸易政策评审机构,都对推动贸易自由化有重要作用。

 

第二,WTO将更广泛的领域纳入其管辖协调范围。与GATT相比,WTO的管辖范围延伸到了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领域。这样,它便能更好地协调各国之间的经贸联系和可能发生的贸易摩擦,对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第三,WTO提供了一整套协调管理全球经济贸易的法律体系与规则。《WTO协定》对WTO建立的目标、宗旨、职能、法律地位、决策、机构设置和吸收新成员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还以附件的形式明确了WTO的管辖范围。这样,WTO不仅总结了GATT40多年的经验教训,还更加明确地表达了其推进贸易自由化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它还理顺了WTO相关规则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这为世界各国开展“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削减”的谈判,逐步统一国际贸易制度与规则等,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和规章。

 

第四,WTO为各成员方讨论贸易问题、解决贸易纠纷提供了谈判场所。WTO及其前身GATT主要以磋商和谈判的方式,通过“减少关税和消除非关税壁垒”这一主要手段来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像WTO这样的国际组织的有效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成员方的协作与共同努力。及时沟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磋商、消除误解、让步与妥协、合作与达成协定,是WTO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处事的基本程序,也是WTO保持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第五,WTO促进了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增长大大高于世界GDP的增长。19952000年,世界出口年均增长率为7%,而同期世界GDP年均增长只有3%2000年表现尤为突出,世界出口增加11%,而世界GDP仅增长4%。在这当中,WTO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可以说,WTO在很大程度上是推动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效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2)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加入WTO,对我国经济有五大积极影响。

 

第一,可以逐步实现国内、国际资源在我国的优化配置,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就是一种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WTO是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贸易组织,加入WTO可以享受它在这方面已经积累的成果。同时,我国正处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时期,要革除计划经济所遗留的弊端,单靠国内体制改革还不够,还需要引入国际规则,才能达到目的。

 

第二,有利于进一步引进外资。由于在WTO中,发展中国家有“普惠制”利益,我国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可以增加对外资的吸引力。亚洲的新加坡、韩国等都已不再是发展中国家,许多外商可能转到我国投资设厂,在出口方面享受普惠制待遇。

 

第三,可以消除外国的贸易歧视待遇。

 

第四,可把国际贸易争端交到世贸组织仲裁机构去作公正、合理的处理。近年来的情况表明,WTO争端解决机制相当公正有效,可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化解发达国家通过双边关系给我国带来的压力。

 

第五,可在修订国际贸易规则方面拥有发言权。加入WTO后,可在这个重要的“经济联合国”取得发言权,防止发达国家把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提案放进WTO

 

当然,入世也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挑战。首先是加入WTO就要一切按WTO的规则办事,如国民待遇、经济透明度、在立法和行政管理上要与国际接轨等,对我国来说会有一个比较长的适应过程。其次,商品和服务业的进口会给一些落后行业增加困难,会给国内市场带来一些冲击,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一定时期和一定方面的困难。此外,国内竞争会大大加剧,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几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入世”交了份合格的答卷。

 

4.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首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政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中国在“引进来”取得一定成效和达到一定水平的条件下,必须适时地“走出去”。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内在要求。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以“引进来”为主,把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等引入国内,这是完全必要的。我们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渐具备了政治基础、经济基础、主体基础和经验基础,“走出去”的条件越来越成熟,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必须积极引导和推动中国企业到世界经济舞台上去施展身手,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并力争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要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其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又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必由之路。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正在形成,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对外投资虽然有较快发展,但与跨国公司和跨国投资的迅猛发展趋势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现在的海外公司数量有限,对外投资与引进国外投资的数量和规模相比很不相称。发展对外投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必须迈出的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只有“走出去”,才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进而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一个有分量的大国。

 

最后,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中国实现21世纪改革和发展目标的战略之举。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实质,是将我国的发展空间,从本土拓展到世界范围。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虽说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很有限。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要从世界市场取得必需的资源,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我们必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际资源,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我们不但要通过进出口贸易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更要通过在国外投资和组织生产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只有积极地“走出去”,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这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关系重大。

 

(二)难点问题分析

 

1.比较优势原理

 

最早论证国际贸易对各国有利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两个国家能从贸易中获益,是因为各国都有生产率绝对高于对方的产品。但不久这种理论就被另一位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所取代。李嘉图认为,即使一个国家任何产品的生产率都低于另一个国家,这两个国家的贸易仍然对双方有利。因为各国必定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新古典经济学家用机会成本的概念解释了比较优势。

 

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源都是稀缺的,生产某种产品一定要放弃其他产品的生产,放弃的其他产品量就是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产品时就有比较优势。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而国际贸易能给各国都带来好处。比较优势的存在正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我们用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机会成本。例如,AB两国都生产汽车和粮食。如果A国把全部资源(劳动)用于生产自己消费的汽车和粮食,A国生产一辆汽车需要1万小时,生产一吨粮食需要500小时。这样,生产一辆汽车就要放弃20吨粮食,生产一吨粮食要放弃005辆汽车,即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20吨粮食,生产一吨粮食的机会成本是005辆汽车。B国生产一辆汽车需要9 000小时,生产一吨粮食需要300小时。显然,B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优势。但是,仔细计算机会成本,我们发现B国生产一辆汽车就要放弃30吨粮食,生产一吨粮食要放弃0033辆汽车,即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30吨粮食,生产一吨粮食的机会成本是0033辆汽车。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A国生产汽车具有比较优势,B国生产粮食具有比较优势。

 

由于两国各有比较优势,所以,A国专门生产汽车,B国专门生产粮食,然后双方交换,都可以获益。

 

这个例子说明,各国在生产某种物品上都有比较优势,各自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东西,然后互相交换,对各国都有利。这正是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也是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有利于共同繁荣的秘密。

 

2.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动力和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其内在动力,同时也有一系列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对其进程有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对经济全球化起根本作用的力量是生产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推动经济走向全球化,最明显地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变革、能源的转换以及交通运输工具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特别是信息网络拓展和催生了多种新的经济交往领域,如电子商务、各种金融服务、跨国企业网络等,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商品贸易、资本流动、跨国投资和国际生产。从根本上说,生产力乃是社会走向全球化的根本性的第一动力。

 

社会劳动分工在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也是全球化的动力。当劳动分工从一国内部扩大到世界,形成国际劳动分工体系,国际交换和国际生产才会产生和发展起来。此外,资本追求利润而具有的扩张性也是全球化的动力。

 

全球化的快慢起伏,与科技革命的潮来潮去有关。

 

对全球化起促进作用的因素还有: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环境;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正常的国际经济关系,即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在全球化进程中,也有一些因素起阻碍作用。首先是战争,其次是经济危机,再次是冷战、封锁和禁运,最后是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极端宗教势力。

 

3.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有利条件

 

中国正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到境外开展工程承包、投资办厂和共同开发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时机和条件已基本成熟。

 

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世贸组织其他成员也会对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提供贸易投资便利,这将为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提供有利条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中国已开始具备对外投资的能力。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四位,对外贸易已居世界第六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这些都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必要保障。

 

中国已经有了一批拥有一定技术经济实力、熟悉国际化经营管理、适应国际市场激烈竞争需要的企业。通过推动这些企业“走出去”,不仅可以拓展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而且可以为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增添新的内容,为加强多双边经贸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4.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格局的基本形成,意味着我国已经走向世界,世界向中国走来。

 

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而且在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坚持对外开放。

 

宽领域,就是立足国情,不仅对国际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市场开放,而且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广泛领域。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

 

5.引进外资与壮大内资的关系

 

外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虽然有积极作用,但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并非所有的外资都是多多益善。在强调引进外资的必要性的同时,不应该忘记发展和壮大内资的重要性。

 

引入外资与壮大内资既有矛盾竞争的一面,也有相互促进和相互配合的一面。首先内资的发展与壮大本身就是招商引资的重要条件。内资是引进外资的重要主体。其次,外资的进入有助于本国资本的成长。外资进入既是挤占国内市场的因素,也是国内市场的开拓因素。外资企业的竞争对于内资企业会形成一种外在压力,促使它们改进技术和管理。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2008-7-16 13:49 陈有真  【  】【打印】【我要纠错

  随着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的不断加剧,世界经济趋向全球化,各国经济的依存性变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认真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剖析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正确认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很有意义的。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1985年由T.莱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从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指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表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结果。同时,它又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了生产、金融和科技三个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和技术的发展,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全球化的基础和核心组成部分。

  理解经济全球化应该弄清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区别。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谈判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公平分配。经济全球化则不同,主体由国家变成个人和企业,个人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通过竞争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分配。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存在谈判机制的。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的谈判只是为个人和企业的竞争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由于个人和企业竞争力量的不均衡,国家和国家之间必定存在财富分配的不均等。虽然分配不均,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却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这也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总体特征。

  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其次,全公司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再次,一个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接受教育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竞争,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通过全球范围内的选择和实践检验,人们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的自我实现。最后,不论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还是精神文化需求,人们有机会获得来自全球的最先进最廉价的,同时还是最切合自己个性需要的消费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就经济全球化本质而言,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可说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产业调整,不但反映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

  产业结构调整大体上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间的投资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这一过程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所有的外国投资的95%都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又由它们吸引整个75%的投资。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转移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愈演愈烈,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外资总量的比例由80年代的25%逐渐上升,1996年就已经达到37%.

  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经济最大化为目标;而各国的经济努力,包括对全球化目标的认同,归根到底是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宗旨的。在现行的国际秩序下,发达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的程度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它们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以跨国公司为工具,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施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不公平分配,致使南北差距继续拉大。当今世界贫富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悬殊:最富有人口的人均收入是最贫穷人口人均收入的74倍,大大高于1960年的30倍。一份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则显示,1998年,占世界人口20%的富人消费全球产品和服务的86%,包括58%的能源总量、84%的纸张、45%的肉类和水产品,他们拥有74%的全球电话、87%的汽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最穷的20%的人口仅消费全球产品和服务的1.3%、肉类和水产品的5%.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部分地区消费有显著增加,非洲的消费却减少了20%.

  综合起来,是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到不利影响,拉大了贫富差距:

  (一)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看,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不在金融领域实行开放是不行的。但是,金融业最难管理,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第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弱,易受冲击;第二,发展中国家立法不全,有利投机;第三,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空子可钻。另一方面,金融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行业。首先,金融业的增长率远远高于贸易、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第二,金融交易量大而且创新快。当前世界金融交易量达到每天1.5万亿美元左右。金融衍生工具日新月异,品种已达上百个。人们大多对其性质、功能认识模糊。发展中国家缺乏一套成熟有效的规则来规划和管理金融业的发展。

  简而言之,由于市场发育和宏观调控机制不完善,如果金融市场在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开放,发展中国家必将面临金融风险的扩大。正如保罗。肯尼迪指出:当今的全球性金融和通讯革命比以前更加广泛深入,将造成不稳定,破坏国家间关系。现在很难说我们更加复杂的政府控制是否能够应付金融动荡的风险。这种风险产生于每天24小时电子计算机化的交易,而交易额已超过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生产总额。也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通讯技术极为发达的情况下,资金的可交易性大大增强,国际资本根据利率变化调整资金流向也更容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利差导致国际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但是一有任何细微变动,这些资本就可能在一夜之间撤离,造成这些国家的支付困难,从而出现金融危机。目前世界上存在高达1.5万亿短期资本。它们借助现代通讯技术到处投机造市:严重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二)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看,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承受非公平待遇

  毋庸置疑,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和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制定的,多数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有的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时候制定的。往往某种产业发展规则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充分发展此产业的时候就制定出来了,如信息技术产品协议以及劳工标准等。发展中国家必须要遵守它们并未参与制定的规则,的确不公平。

  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有强制力,更有主导权。马丁。舒曼在其<全球化陷阱)一书中写道:在经济政策、贸易政策、社会政策、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最终是华盛顿的政治家及其顾问们在为全球一体化制订规则。”“西方经济强国的德国尚有这种无奈,发展中国家就更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了。

  (三)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看,发达国家收益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一直主导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得资源配置向其有利的方向发展,成为最大受益者。据统计,1960年,最穷的46个国家在全球贸易中所占比例为1.4%;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比例下降为0.6%;到1995年再下降为0.4%。全球资本流动也是类似情况。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主要在经济增长较快的东亚地区。对于经济极度落后的非洲来说,资本净流入额几乎是零。

  这种不均衡的要素流动,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根据联合国资料,在20世纪60年代,富国比穷国富30倍;到了90年代,差距却扩大到富国的收入比穷国高150倍。这种贫富越来越悬殊的现象同时也发生在穷国内部,从而加剧了穷国内部的社会矛盾。联合国还公布报告指出:消费基本上是有钱人的特权。有10多亿人得不到基本必需品,如食物、水和适当的住宿。这些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四)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损失看,发展中国家承受得更多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市场发育不成熟,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对其民族经济的压力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竞争力不够引起的损失。经济全球化把竞争的舞台从国内扩展到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规模、效率、技术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方面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跨国公司的晶牌和产品充斥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民族品牌面临贸易条件大大恶化、甚至被吞噬的危机。二是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包括直接投资和外国贷款)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及更大的汇率风险,还债付息的包袱越背越重。更隐蔽的是,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发育不全,政治决策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可能造成贪污腐败现象。三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量外流,特别是熟练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跨国公司利用高薪优势,雇佣东道国的现成人才而不注意在当地实施培训计划,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遭受双重损失:既损失大批教育费用又不能使用经历数十年培养出来的人才。

  四、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甚至包括思维方式,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又无法回避,惟一的办法是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既是严峻挑战,更是巨大机遇。墨西哥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就是一个例证。10年前,墨西哥经济是典型封闭式的,1994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之后,大量的美国企业进入墨西哥。墨西哥经济却并没有成为美国的,附庸,反而呈现出自主发展的巨大活力。1999年其出口额达到了1200亿美元,在世界的排名从签约前的第26位上升到第8位。这充分证明,发展中国家能否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关键看它是否能抓住机遇,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从而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一)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在推进制度改革时,必须注意新建立的制度要承龃联系内外市场、内外经济的职能。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整体处于劣势,故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安排,显然不适合处于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内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不仅由企业竞争力体现,而且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动员各个领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为,必须有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配合;政府必须从宏观上对如何发挥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制定政策,并加以规划和指导。具体说来,发展中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例如金融自由化,特别是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更应该慎重。急于开放金融市场,必然给国际投机势力以可乘之机。事实证明,金融开放与金融自由化存在着重大的风险。无视这些风险,不严加防范,就会给一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经济,引入外资要适当,汇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线,这些防线应该包括:国际资金与国内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引进的国际资金中的贷款资金与股本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贷款资金中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适度比例防线,股本资金中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适度比例防线。

  其次要保护民族产业并适时地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产业结构是整个经济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了整体结构的性质、进程和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往往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本身,而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积极扶植本国的支柱产业,通过WTO的保护幼稚产业条款和保障措施来对重点产业给予一定的保护。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而加快经济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大量资金,提供资本及生产资料,促进经济结构的演变;还可以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增强商品经济观念,提高竞争意识,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际生产关系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极不利的位置。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优势,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为改善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扩大对外贸易时,必须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减少国际市场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带来的损失;同时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减少进口开支;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因主要贸易对象国经济的波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还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实行灵活的贸易政策i调节进出口贸易,并利用优势,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贸易及国际旅游服务等。总之,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必须充分利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对外商品贸易,积极发展对外服务贸易,以增强综合竞争力。

  (三)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并且注重自主吸收与创新,从而实观生产力的跨越。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21世纪的全球竞争实质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化力量的不断扩大,世界经济正在被推入一个无国界竞争的时代。国际竞争方式除传统的国际贸易外,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竞争对手分别在对方国土上投资设厂,一国国内的自然禀赋资源成为本国民族企业和外国跨国公司及子公司共同分享的竞争要素。各民族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为创造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人才的比较优势。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新的稀缺资源,特别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人才出现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家必须树立人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念。一方面,有组织地进行人才开发,把对人才的投资看作是使经济真正现代化的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地保护人才,把对人才的保护看作是对民族经济的保护。只有把人才的开发与保护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四)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组织形式。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甚至一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从长期看,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级的产品。所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经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保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并据此分享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

  (五)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使本国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以求实现更大规模经济和强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能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更深刻地认识到联合自强的重要性。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一方面还应该加强,以地区经济一体化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世界经济的两种发展趋势

  从20世纪后半叶以来,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发展推出了两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是当今世界经济中两股平行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潮流。

经济全球化形成与发展成因

  根本上是源于社会化大生产超出国界的限制,经济当事人在巨大的生产力面前越来越需要从国际上寻求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市场,从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从跨国公司到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各国在推动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方面逐渐取得共识;多边贸易体系从关贸总协定发展到世贸组织,各国越来越将政策朝着贸易和投资壁垒减少的方向改进。这些都推动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在形成和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叫区域集团化,它出现于50年代末期,到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经济方面的考虑,当代世界各大国经济实力逐步接近,直接构成了它们之间相互竞争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国家政治、安全方面的考虑,贸易保护主义在国际范围的普遍抬头,越来越阻碍各国间的贸易经济交往和广泛合作。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有主动地位,由一个或几个地区性经济强国出面,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就成了各国谋求区域经济发展,战胜竞争对手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

两种趋势在世界经济中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性的大趋势,是各国逐步趋近的一种状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不平衡的、螺旋式上升的。暂时的倒退与停滞都有可能。当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无法满足各国谋求更广阔市场的时候,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成为补充。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这种客观的趋势是每个民族国家难以把握的,它对各国的经济发展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效应:正效应或负效应。当一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获得的正效应小于负效应时,该国就会对经济全球化采取抵制或消极的态度,转而谋求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大多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行对内开放、对外排斥的集体保护政策,这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一种不利的影响。然而,正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进展艰难,所以,如果没有区域经济一体化,许多国家走进世界市场、提高对外开放就会成为不可企及的事。而先有区域经济一体化,后致力于经济全球化,往往成为许多国家对外开放的实际步骤。一些国家通过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增强了本国市场对外开放的适应性,调整了本国的经济政策,就为走向经济全球化积累了条件。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美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事务中拥有超常的发言权,美国政府经常滥用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投资事务与其国内外政治倾向挂钩,粗暴地阻挠一些国家走向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些国家只好通过可参加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来提高本国经济的开放度,谋求开放条件下的发展。例如,像缅甸这样的国家,如果没有东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很难设想它离经济全球化会有多大的距离。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一个个原来不够开放的国家都逐步走向开放,这对于将来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是有力的推进因素。[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两种截然对立的经济发展趋势

世界三大经济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是多极化趋势在经济领域的集中表现。欧洲共同体向欧洲联盟的发展,不仅有成员的扩大,由12国增至15国,而且有内容的充实,建立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在一体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它将在国际舞台上,在经济、政治、安全诸方面都会发挥集团的力量和独立的作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从1989年正式启动,在90年代有了迅速的发展,迄今已有21个成员,包括美、日、中、俄等大国,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由于它拥有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传统的众多国家,必然使它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强调自主自愿和协商一致,区别不同国家规定实现贸易自由化的不同年限,为了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特别重视经济技术的合作,是一个开放的、松散的、自由的论坛,形成了“APEC方式的国家集团,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集团,其影响和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正式启动,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其成员不多,实力很强,成立之后,对解决墨西哥的金融危机、促进北美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也为美洲国家首脑会议所重视,许多国家都表示希望参加,今后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能会不断扩大,以至成为美洲的一个大的经济集团,其作用和影响也是可以预见的。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在全球范围是这样,在世界各个地区也莫不如此,只是规模大小、发展程度不同。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中所指出的: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

历史回眸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人类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扩大,国际社会分工日益发展,再加上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联系日益紧密。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广度和深度发展起来。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为追逐利润,跨国公司推行全球经营战略,推动生产和投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其次,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尤其是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开始正式运转,把全球贸易推向一个更加法制化、秩序化的阶段,更加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再次,众多的跨国银行的密集型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层表现。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将对外投资的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这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了有利时机。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一些发展中国家被排斥在全球化进程之外,全球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债务负担沉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更加不利的局面。其次,全球化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一国的经济波动和危机更容易向其他国家蔓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更大的威胁。

总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和风险是不均衡的,它是一把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在这股潮流面前,任何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引进外资、技术,同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对外贸易。2001,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道路上迈出更加重要的一步。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中国政府必须积极迎接挑战。一方面,社会经济体制必须进一步完善,经济法规必须进一步健全。同时,必须加大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奋力搏击,才能促使中国经济大力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0910ff37c1cfad6195fa77a.html

《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