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的悲剧意义

发布时间:2010-12-20 15:21: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祥子的悲剧意义

( 巢湖学院  中文系, 安徽  巢湖  238000 )

小说《骆驼祥子》是作者老舍怀着对于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时代的批判,写下的以祥子为主人公的悲剧作品,这部小说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代表了老舍小说创作的高峰。《骆驼祥子》是一部苦难底层人民苟活与挣扎的悲剧作品,通过祥子的悲惨命运我们看到了旧社会贫困交加的底层人民的无奈、辛酸和悲楚、窘迫,以及由此造成的美好人性和美好生存的毁灭、丧失。祥子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人性和婚姻的悲剧,是个人主义的悲剧,是命运主宰人生的悲剧,更是我们民族一个时代的悲剧。透过悲剧人生的背后揭示了祥子苦难的根源来自与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性乃至病态的个人因素的结果.

关键词祥子;社会悲剧;人性和婚姻悲剧;个人主义悲剧;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gedy of Xiangzi

Zhang-Dong

(Chaohu College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Anhui Chaohu 238000 )

Abstract: Novel"Rickshaw Boy" is the author of Lao Shewith the bottom of people's deepest sympathy and criticism of the times wrote to Xiangzi works for the tragedy of the heroinethe novel in terms of ideology and art both on behalf of the Lao She's Fiction heights. "Rickshaw Boy" is the bottom of a suffering people of the tragedy and struggleLifeworks through Xiangzi the tragic fate of the old societywe have seen the bottom of the poor people of Cross helpless sad and sorrow distressand the resulting human and the beautiful better survival of the destruction ofloss. Xiangzi tragedy is the tragedy of society and marriage is a human tragedy is the tragedy of individualism is the key to the fate of the tragedy of lifeit is an era of our nation's tragedy. Behind by the tragedy of life Xiangzi revealed the root causes of suffering from the disease at the time of the social ills of humanity and the pathological result of personal factors.

Keywords:Xiangzisocial tragedythe tragedy of human nature and marriage individualism tragedyfate

小说《骆驼祥子》是作者老舍怀着对于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时代的批判,写下的以祥子为主人公的悲剧作品,通过祥子的命运来揭示那个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性以及病态的个人主义,主人公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他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勤劳、纯朴、善良的他,却再也不愿意回农村去了,渴望在城里创立新的生活。进了城的祥子,选中拉车这一行,把买上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刚拉半年,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可是,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泡影。当他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但好景不长,因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了。再加上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的一朵希望的火花。连遭生活的打击,祥子开始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不再像从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拉车,厌恶劳作。生活捉弄了他,他也开始游戏生活,吃喝缥赌。“平日最怕最可耻的一件事,现在他打着哈哈似的泄露给大家。”为了喝酒,到处骗钱,连他一直都尊称好人的先生家,他也行骗。更有甚者,为了多弄几个钱享受生活,他竟出卖阮明。最后,他靠给人干红白喜事做杂工来维持生计。祥子彻底堕落为城市垃圾,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1祥子的悲剧是一部苦难底层人民苟活与挣扎的悲剧,其根源来自与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性乃至病态的个人因素的结果

一、社会时代的悲剧

作为城市贫民代表的祥子的悲剧是社会悲剧,他的悲剧是当时社会造成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

首先,祥子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谁有钱有势,谁就可以横行霸道,肆虐天下;谁贫困卑贱,谁就只能任人宰割,受人驱使。刘四爷是对祥子进行剥削的车夫势力的代表。这种剥削是造成祥子悲剧的最重要的因素。拉车是一种低等的、廉价的劳动。一般情况,像祥子这样的单身车夫一天中挣的钱除了自己的饭钱和一些必要的花销外,平均也只能剩一角钱左右,如祥子的第一辆车就是这样一角一角地攒了三年攒出来的。而祥子租刘四爷的车,每天的车份儿就是一角五。如此严重的剥削,对于一个车夫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搜刮。在这种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生存竞争,祥子的失败将是不言而喻在所难免的,他买上车也好,买不上车也好,与刘四爷比较他永远是失败者。车主是靠剥削车夫发家的,车主的腰包里充满了车夫的血汗。车夫只要逃不了车主的这种高额剥削,就很难短时间内买上车,只要买不上车,就要受这种高额剥削。这种恶性循环使祥子难以在经济上有所改观。

祥子除了受车主的剥削外,还时不时地受强人的敲诈掠夺。祥子两次与孙侦探遭遇,两次都被抢得一贫如洗。祥子奋斗了三年才买上的车,是他的所有家当,是他的命。祥子想以此为本,再赚来第二辆车、第三辆车。但这辆车却被孙侦探所带的大兵掳了去。三年多的努力就这样顷刻间化为乌有。在强人横行的世道里,穷人的财产就是如此的没有保障。凭什么?为什么?这是祥子经常禁不住脱口而出的话,而现实就是如此的残忍,祥子又开始咬牙攒钱准备第二次买车。他想好了,“即使是今天买上,明天就丢了,他也得去买。这是他的志愿、希望。不拉着自己的车,他简直像是白活。他想不到作官,发财,置买产业;他的能力只能拉车,他的最可靠的希望是买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2这期间的祥子因为他老与人家抢买卖,还要忍受着同行的辱骂;因为他每天用车的时间太长而且腾不出功夫帮刘四爷扫院子、收拾车,要忍受刘四爷从眼角边显出的不满神气;忍受着包月主人的侮辱;忍受着虎妞对他的威胁;忍受着钱放在刘四爷处的惴惴不安。千辛万苦陆陆续续地又攒起了一点钱,再加上卖骆驼的钱,买车的希望是越来越大了。但不幸的是,这点像命一样宝贵的钱又被孙侦探顺手牵羊劫走了。虽然祥子早就把自己的这种努力比作“误入了罗圈胡同,绕了圈儿又绕回了原路,……无论走哪一头儿,结果是一样的”,他还是这样奔跑着;在这里,清醒和糊涂、自觉和盲目,几乎成了同一回事。剥削已足以让人精疲力尽,奄奄一息,敲诈掠夺更是让人胆战心惊,万念俱灰。在这里,阶级与阶级的对立,阶级对阶级的压迫,不是表现为政治上的迫害或者经济上的剥削,而是表现为深入人物身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这些都充分地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在那样非人的社会里,身为底层市民的一员,所谓的奋斗、挣扎,所谓的真诚、热忱,都是无用和徒劳的,我们能看到的只能是连续不断的希望——失望——再希望——绝望的过程。”3

其次,祥子的人生道路一方面曾在自食其力的劳动中充满自信与好强,想依靠个人的顽强奋斗,买上自己的车,走出“城市贫民困苦生活的围城”而最终失败了;一方面在畸形结合的家庭中苦苦挣扎,因为“穷”而不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进“幸福婚姻的围城”;小福子的自杀使祥子在绝望中扭曲了灵魂彻底堕落成了走兽!“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去。祥子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穷人的命,他似乎看明白了,是枣核儿两头尖:幼小的时候能不饿死,万幸;到老了能不饿死,很难。”这些话包含了众多的“祥子”对过往悲惨生活的沉痛诉说,他们终于看透了这个世界。他们的任何挣扎、任何反抗都无济于事,那个黑暗的世道对他们的任何努力都不给予任何希望的。老舍先生也说过:“穷,使我好骂世”。老舍先生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了这些以生命的代价求得像人一样活着都不能的悲剧。通过他们的悲惨命运, 我们看到了旧社会贫困交加的底层人民的无奈、辛酸和悲楚、窘迫,以及由此造成的美好人性和美好生存的毁灭、丧失。祥子的悲剧就是社会的悲剧,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时代的悲剧。作者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不公平、不合理的罪恶的社会,揭示了那个世界的荒诞性和吃人本质。

二、人性和婚姻的悲剧

小说向我们展示的祥子的赤裸裸的毁灭过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悲剧,而且让我们通过故事的了界和想像更深切地感受到祥子悲剧对人性和人格的毁灭。“人性”的悲剧,就是指祥子在生存和婚恋两大悲剧的打击下,丧失了人性,没有了道德,只剩下了动物的存在。这种莫过于心死的大悲哀在老舍笔下得到了绝伦极致的表现。祥子是北京城里一个普普通通的车夫,他的理想和愿望也非常普通——他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可是,这个地狱般的社会不但吞噬了他的车,还剥夺了他作为一个车夫的基本的权利(他已失去了作为一个车夫的必要条件),甚至,他还被剥夺了作为一个人的生存权利。一个有铁扇面似的胸和直硬的背的年轻人,却只能被喝道:“哥儿们!我告诉你一句真的,干咱们这行的,别成家,真的!”“连它妈的小家雀儿都一对一对儿的,不许咱们成家!”居然连延续自然生命的起码权利都没有。更可悲的是,他又不得不沦为满足虎妞性需求的工具。剥削和敲诈掠夺造成祥子的生存悲剧,而虎妞对祥子的婚姻讹诈,又直接造成了祥子的婚姻悲剧。祥子本想靠自己的力量先立业,后成家。“假如他有了自己的车,生活舒服了一些,而且愿意娶亲的话,他必定到乡下娶个年轻力壮,吃得苦,能洗能作的姑娘。”而祥子对虎妞几乎没有什么好感,他更想不到会娶虎妞为妻。他认为虎妞离自己理想中的伴侣的标准太远了。他是按照传统观念的标准作为衡量的尺度的,即具有勤劳、本分、坚忍的美德,而这些虎妞一点都不具备。

首先,祥子认为虎妞长的一点都不美。老舍先生这样写:“她也是即旧又新的一个什么奇怪的东西,是姑娘,也是娘们像女的,又像男的像人,又像什么凶恶的走兽!”这是从祥子的视角来看虎妞,在他的眼里,虎妞简直成了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妖怪。就连虎妞打扮起来的样子也同样被祥子看不入眼:“她的脸上大概又擦了粉,被灯光照得显出点灰绿色,像黑枯了的树叶上挂着层霜。”“她的脸红起来,黑红,加上半残的粉,与青色的灯光,好象一块煮老了的猪肝,颜色复杂而难看。”这“黑枯了的树叶”、“煮老了的猪肝”一连串难听的形容词来形容虎妞,可见祥子对她的憎恶到了极点。从容貌这一点祥子就把虎妞给否定了,在他的意识中只有像小福子那样靠男人养着、温柔善良、身材瘦小并且非常软弱的女人才符合他的标准,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丑而黑”的虎妞。但事与愿违,他却偏偏娶了她,祥子的苦痛之深就可见了。

其次,祥子对于女性“贞操观”的看重。在祥子看来,忠贞、温顺、贤淑是女性所应有的美德。女人的贞节是最主要的。而虎妞却设下圈套让他上床,而且祥子却发现她“早已不是处女”。这让祥子感到非常痛苦,作为一个受封建传统意识影响的农村人来说,他无法忍受娶一个不守贞节的女子为妻,他把这作为人生最大的耻辱。“不管模样吧,想想她的行为。哼!就凭自己这样要强,这样规矩,而娶那个破货,他不能再见人,连死后都没脸见父母!”祥子觉得自己是个“戴绿帽子”的人,他认为自己娶了虎妞根本对不起父母,可见其对这段婚姻的不满之极。在男权统治的社会中,男性可以纳妾、嫖娼,想尽一切方法满足自己的欲望但他们却要求女人为自己“守贞洁”,把不贞的女人看作是“淫妇”、“祸水”。而虎妞预谋设置的婚姻陷阱,破坏了祥子心中美满的婚姻理想。“虎妞在祥子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使用卑劣的手段抓住了祥子。她营造了引诱祥子上钩的环境、气氛,事后又对祥子进行威胁、利诱、诓骗,无所不用其极。这种抢亲式的婚姻造成了祥子心灵上的重创,对祥子的感情折磨是难以估量的。”4小说向人们显示了祥子与虎妞的整个婚姻历程就是一部虎妞对祥子的感情折磨史。作者在刻画这个普通人物时,以人物的平民性,事件的平凡性和内在的悲剧性构成对社会生活和生活中的悲剧具有普通意义的艺术概括。

当虎妞逼迫他钻入婚姻的圈套时,他还想到以逃离来反抗,当孙侦探敲诈了他的积蓄之后,祥子觉得自己是个“傻大黑粗的废物”,“一切的路都封上了”,“只好去投降”。和虎妞结合之后,祥子几乎丧尽了先前的心气,但还想保持最后一点做人的尊严,他买了车,想继续拉车养家。但此时的祥子,已经没有了生活目标,不再朝气勃勃,祥子的悲剧已经开始拉下帷幕,那个体面、自尊、要强、好梦想的,卓尔不群的,可敬可爱的祥子已经死去。由于那个体面、自尊、要强、好梦想的祥子已经死了,所以,没有灵魂的祥子理所当然地因为金钱的压力而拒绝小福子,又在欲拒还迎的心态下被“一个年轻而美艳的虎妞”太太引诱。祥子越发自轻自贱了,彻底“入辙”,他开始抽烟,喝酒,懒惰,耍赖,虽然不比一般车夫坏,但也不比一般车夫好。祥子也想过重新振作起来,尤其当他自我感觉战胜了刘四时,他似乎又找到了失去的自信力。他去找到小福子,打算重新开始生活。然而小福子早已死了,祥子失去了唯一可以拯救的希望,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腐朽的社会所造成的生活灾难,可以毁灭一个人的生命,但这样的悲剧并不一定使人感到惊心动魄。祥子人生悲剧之所以动人心魄,就在于悲剧的发生不是因为外在力量突如其来的毁灭性的打击,而是这外在力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金钱与性如蚕作茧一般,把一个美好的灵魂慢慢缠绕至死。祥子的悲剧决不仅仅是一个车夫的命运悲剧,它是一个生命的寓言,让我们看到了一切美德与梦想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毁灭的命运.

老舍先生从一个普通车夫的吃、喝、拉、撒等日常生活以及他的家庭私生活等基本生活方面的描写中,生动展示出祥子悲剧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和黑暗社会对人性的扭曲,从而为我们揭示出祥子人性和婚姻的悲剧.从祥子的视角看虎妞,隐含着作家老舍先生对于虎妞这类女子的厌恶之情,而这种厌恶产生的原因也正是男权思想对于作者价值判断的影响。从侧面也看出老舍具有一种极端 的男权思想,这种极端的男权思想对于女性的迫害是相当深的。“五四”思想革命的核心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的意识,而对于较少接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老舍先生,这种对祥子和虎妞婚姻的描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于他男权意识思想的思考,从中可以看见其相对保守的女性观。

三、个人主义的悲剧

祥子,这个刚到都市不久的青年,在短短的时间内即由一个勤劳、淳朴、善良的农民堕落为一个自私的麻木的“社会病态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之外,祥子自身的弱点无疑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

这种个人主义式的奋斗很难在一个腐朽、黑暗动荡的社会中取得成功。正如中国几千年来农民的理想就是为了拥有几亩土地一样,祥子的理想就是为了有自己的车”,他以为只要自己有了车,就可以“不再受拴车人的气,也无须敷衍别人有了自己的力气与洋车,睁开眼就可以有饭吃”,就“可以使他自由、独立”。想凭自己的个人奋斗去改变这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这种天真简直到了荒唐的地步。因此,他的这种奋斗精神越强烈,他的行为就越可笑,他的结局也只能越可悲。这种个人主义式的奋斗还导致他“不想别人,不管别人”,“他只关心他的车”,表现出一个小生产者对社会政治的无知和漠然,为了多赚钱,他甚至不注意身边发生的战争,不顾自己的安全,这种小农经济式的狭隘,最后成了他悲剧产生的内在原因之一。也正因为这种局限性,才使他在遭受打击后还对自己的遭遇迷惑不解,如孙侦探敲诈他后,他唯一的疑问是“我招谁惹谁了?”凭他这样的社会经验,怎能不在这个恃强凌弱的社会里碰了头破血流呢?严重的个人主义倾向还导致祥子不正视现实,往往以麻木的心态达到自欺欺人的目的。如他就不能从老马和二强子等人身上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他也不会从自己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而是只把自己的一切不幸简单地归结为“命”,认为“命”是不可抗拒的,他只有“认了命了”。最后,他只能用人家对他的方法去对待别人,实施所谓的“报复”。这种“报复”不仅使他彻底走向堕落,而且也使祥子完成了由一个受害者变成一个害人者的转变。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祥子必须奋斗,也就是必须与他的同类车夫们展开竞争。我们不妨看看祥子在遭受打击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后的所作所为:……他只看见钱,多一个是一个,不管买卖的苦甜,不管是和谁抢生意,他只管拉上买卖,不管别的,像一只饿疯的野兽。拉上就跑,他心中舒服一些,觉得只有老不站住脚,才能有买上车的希望。……有许多次,他抢上买卖就跑,背后跟着一片骂声。他不回口,低着头飞跑,心里说:“我要不是为买车,决不能这样不要脸!”看来祥子为理想而奋斗是以牺牲了和同伴的关系为代价的。正是这样的个体职业活动,才使祥子和同伴多属一帮互不相干的人。“他们想不到大家须立在一块儿,而是各走各的路,个人的希望与努力蒙住了各个人的眼,每个人都觉得赤手空拳可以成家立业,在黑暗中各自去摸索个人的路。”虽然老马最后对祥子说的一段话可以看出老舍先生对祥子们出路的模糊思考:“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而是应该像蚂蚱一样,“成了群,打成阵”才“谁也没法治他们”,但是,作者对祥子的最后堕落,对美的最终被毁灭,终于无法使以幽默著称的老舍先生在小说中再幽默一次,而且表现出对这个悲剧产生的主客观原因的无限悲怆和无限愤懑,从而完成了对这一悲剧的清醒的现实意义的描写。

(二)非理性的生活态度

起初的祥子,祥子像骆驼一样坚壮有力,像树一样挺拔。小说第一章写祥子初次出场给人的印象是:“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他“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随着生活愿望的破灭,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人。“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他掏坏,打架,占便宜,为了几个钱出卖人命。拉车曾经是他惟一的指望,后来却讨厌拉车了。连他的外形,也变得肮脏、猥琐了。在屡受打击历尽磨难之后,祥子逐渐消沉,难以奋起。尤其是他得知小福子自杀的消息后,就一沉到底,失去了向前奔的动力。他“心中完全是块空白,不再想什么,不再希望什么,只为肚子才出来受罪,肚子饱了就去睡,还用想什么呢?还用希望什么呢?”小说结束时,他已经沦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祥子的心死了,他“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他毫无廉耻,不讲道德,已丧失了人性。祥子成了头等的“刺儿头”,骂人打架成了使他心中痛快一会儿的乐事。见了汽车故意不躲,对坐车的客人绝对不客气。他成了脸不洗、牙不刷、头发也不理的又脏又坏的低等车夫。而在祥子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态度的改变。他从来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劳动者,更不是什么英雄,但买辆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愿望,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于命运的反抗和改变低贱处境的努力。最后却完全安于命运的安排,“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着一切侮辱与损害,而没有任何怨尤。

(三)对金钱的痴迷

祥子来自乡下。农民的观念是,钱来于吃苦与俭省。所以,祥子一味地吃苦、俭省,甚至生病都舍不得买药,如此三年,终于如愿以偿地买了一辆新车。不幸的是,不久,祥子遭遇战乱,车子被大兵抢走了。面对如此重创,祥子没有被击倒。他逃离了乱军,又回到了北京城。城门洞里挤着各样的车,各样的人,谁也不敢快走,谁可都想快快过去,鞭声,喊声,骂声,喇叭声,铃声,笑声,都被门洞儿——像一架扩音机似的——嗡嗡的联成一片,仿佛人人都发着点声音,都嗡嗡的响。祥子的大脚东插一步,西跨一步,两手左右的剥落,像条瘦长的大鱼,随浪欢跃那样,挤进了城。一眼便看到新街口,道路是那么宽,那么直,他的眼发了光,和东边的屋顶上的反光一样亮。这是劫后余生的高兴。这种喜悦表明这场巨大变故并没有致命地打击祥子的精神。祥子想不明白大兵凭什么”!抢劫自己的车,也就认识不到其不幸悲剧的社会必然性,所以,他没有对生活绝望,而是仍然执著地以为只要小心一些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意外。我想,即使再有三次如此的意外,祥子也只会认为是时运不济,而不至于动摇其人生信念的。其实,社会造成的苦难,对于“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十八岁的时候便跑到城里来”的祥子来说,早已经历太多。因此,我们认为,突然的变故也许可能使祥子生活更加不幸,甚至可能丧命,但却不一定精神堕落。这次变故给祥子精神上最大的影响是:祥子更加分明地感受到了金钱的重压。为了再次买车,他更加俭省了,甚至喝茶也只喝一个子儿一包的碎末。与此同时,却加强了挣钱的力度,他开始抢别人的买卖:没有包月,他就拉整天,出车早,回来的晚,他非拉过一定的钱数不收车,不管时间,不管两腿;有时他硬连下去,拉一天一夜。我们看到,与体面要强的祥子不同,在金钱与美德之间,祥子开始倾向金钱了。这是祥子灵魂毁灭迈出的第一步,尽管这一步细微得几乎让人难以觉察。祥子更没有觉察到,他以买车这个高尚的理由原谅了自己。但这却是关键的一步,此后,每次在金钱与品性之间进行选择时,祥子都选择了金钱:为了金钱,他向虎妞屈服;为了金钱,他离开了小福子……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经历了无数苦难,他们总是能够坚韧地活下去,这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宝贵的民族精神。但是,金钱不管是缺失,还是丰余却总是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腐蚀他们的品性,毁灭他们的精神,使他们变得可怜却又可厌,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具有历史性的金钱悲剧。

四、老舍悲剧观的体现

通过对祥子悲剧命运的揭示,突显了作家老舍在作品中对祥子悲剧命运的本质的思考,对酿成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的理性发掘。

老舍在小说中一再提到所谓“辙儿”——当起初祥子好强自爱时,作品说他是还没有入车夫门道的“辙儿”;而当他后来自甘堕落后又称他为名符其实的“辙儿”——其实便隐含着祥子的悲剧性性格是从一而终因而是不可抗拒的。5由此看来,在作家的体认领会中,作品所呈现的这场悲剧是铁定的。当我们阅读并深入把握作品的内涵意蕴后,也会强化、肯定这种必然的悲情含义,并因此给我们带来一种异样的审美感受。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小说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完全清醒、冷静、理智的作者在刻意创造一个相当糊涂、困惑、难堪的盲目奋斗者的过程。也就是,其实老舍对这场悲剧的结局早已心知肚明下了定论,但在构思设计时,故意让笔下的祥子表现出极大的不明智状态。因而,老舍是看清了社会实质,看透了祥子悲剧人生,并能发现其缺陷、弊病的高明智者。作品中的祥子正是这场悲剧的实践者、亲历者和体验者。作为创作主体来说,“老舍占据着创作悲剧作品、打造悲剧人物的精神立场、思想意识,也有着相当充足、厚实的塑造这类人物的艺术准备和创作经验。作家所选取的观察点和视角——以祥子独特的婚恋、买车卖车经过来考察他的同类的整体性悲剧生存态势、命运情状——非常恰适、精当,他所采取的从人性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挖掘个人悲剧根源体现出来的艺术水准也相当惊人。”6

人本悲剧是客观的、实存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息在这一悲剧之中。当对这一悲剧有所领悟,我们都会深感这种悲剧性宿命力量的强大。既然祥子的悲剧是铁定的,那么可以认为,祥子的悲剧,其实也能上升到这一生命哲学层面老舍对祥子悲剧的展显,深度地看,也表明了他对这种生存宿命的把握。更进一步,我们如果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处于极为盲目、困惑、迷惘、糊涂状态的祥子一边,从他的生存境遇、命运遭际出发,反思、窥测祥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其悲剧意味就会更浓烈、更深刻,祥子滴血淌泪的困顿遭遇就能被我们更真切、实在地感受、体验到。由祥子外在生活、表面生存获得的认识、发现是属于感性思考范围的东西,这些感性的存在对塑造祥子丰富生动的悲剧性格特征自是特别重要,我们不能脱离这些感性的、具体的、有血有肉的存在来空谈祥子的悲剧命运,同时我们还要跳出感性世界启动理性思维,通过理性思考获得属于理性认识范畴的东西。有了这种理性观照和把握,就能更深入地认识老舍在作品中所采用的表现方式、艺术策略和修辞技艺的用意也就能更本质、到位地理解祥子宿命性悲剧结局的深邃含义,就能真正明白祥子性格中变与不变、变多变少的内在逻辑和真实原因,就能领会老舍通过祥子“这一个”人物来表现整个社会黑暗的深层意图,通过祥子这一“个别”所达到的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就作品本身来说,老舍的理性思考的力度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穿透力,因而我们不能无视、忽略融会在作品中的那些理性的、抽象的、概括的概念、命题、定律,因为它们是用来标识、表明祥子悲剧命运的实质和黑暗社会的本质的。可以这样认为,正是因为老舍把具有深度、见地的理性思考和具体、生动、丰富的感性“质料”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起来了,使得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传达的内涵意蕴深刻厚实。

祥子这一经典文学形象,可以说是共性和个性的凝聚体,是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缩影。借助他,我们看到了旧社会贫困交加的底层人民的无奈、辛酸和悲楚、窘迫,以及由此造成的美好人性和美好生存的毁灭、丧失。祥子的悲剧就是社会的悲剧,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时代的悲剧。老舍,凭其卓越的艺术才能和深刻的思想、厚实的文化素养,为我们打造了祥子这一罪恶时代、畸变社会底层迎领着悲剧性命运的市民的典型代表。

《骆驼祥子》是一部描写底层市民形象的悲剧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代表了老舍小说创作的高峰,这部小说要比一般地揭露旧中国的黑暗,一般地同情不幸者的作品,具有更多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它决非仅仅描写了城市贫民的贫困生活和难以翻身的困境。而是主要通过对祥子这个悲剧形象的塑造,从经济处境社会环境到爱情婚姻状况,直至精神世界的变化,真切地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毁灭的全过程,极为深刻地写出了城市贫民的悲剧命运。不仅如此,小说对于造成城市贫民悲剧命运根源的揭示也是相当全面和深刻的,表明其根源来自与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性乃至病态的个人因素的结果.老舍作为民主革命的战士,通过对市民生活的生动描绘,写出了善良的小人物的悲剧,“将人生的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祥子的厄运中使读者痛定思痛,探索人生的价值,悔悟其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从而认识当时的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嘉良:中国现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63

[2]老舍:骆驼祥子.老舍作品集[M]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170

[3]曾广灿:老舍研究纵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71

[4]徐红:《骆驼祥子》的悲剧及其启示.边疆经济与文化[J]2008,(4).

[5]王明科:论老舍的市民文化反思及其现代性体验.中国海洋大学学报[J].2005:(2

[6]舒乙:《说不尽的老舍》[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08f51cf050876323112123c.html

《骆驼祥子的悲剧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