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天下素材版(第24期)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博闻天下素材版
24 沂水一中 魏继国主编 周四读(220,农历二十七)
感悟·大师情怀
坚持一线教学60年——记九旬教授张礼
年逾九旬的张礼教授,是清华大学物理系1982年复系之后的首位系主任。1946年,张礼以学院第一名的成绩从大学毕业;1949年,放弃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免费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回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开始在清华大学任教。张礼教授是清华大学年龄最长的授课教师,在教学一线一干就是60多年。喜欢,是动力所在,更是意义所在。
为人师者,引导的是求知兴趣。回顾教学生涯,张礼说,早年间自己想把尽可能多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让他们听懂;慢慢发现,更重要的是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想学。其实,学习兴趣与主动学习,要从思考中来,更要从立足已知、探求未知的冲动中来。就算是再深奥的物理学,只要带着热切的眼光和发现的心,去探索苍穹宇宙,哪怕在知识的星空中捕捉到微闪的一束光,也是一种贡献。 为人师者,传承的是科学精神。张礼是有遗憾的,早期做一项研究时,完成任务式地算出了数值结果,没有深入下去,而数年后,一位美国教授用他的方法取得了进一步的研究成果。这一反面案例,成为他反省自身、激励同学的一个案例,唯有时刻保持对学术的敏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才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推动科研进步。
1


【适用话题】
1、兴趣爱好;2、探究精神;3、保有初心;4、反省激励;5、守住理想;6、为师责任 【运用范例】
传承学术不觉老
时刻保持对学术的敏感,时刻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时刻保持求学好问和质疑的科学精神,这是张礼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学生们从张礼身上获益最多的地方。站讲台、钻科研,贵在保有初心、守住理想。张礼常说,唯有思考,才能提出问题,唯有提出问题,才能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创新,进而推动学科的进步。在张礼看来,学校有很多优秀的中青年教师,都有成长的潜质,张礼教授用60多年的时光,播撒下无数的种子,待其萌发生长,一定会收获八方桃李。扎根三尺讲台,满头华发,初心不忘,痴心不改,只为将更多年轻人领进科学的大门,目睹更多大师冉冉升起。
励志·星光大道
卢永根——倾其所有的“布衣院士”

2019812日凌晨441分,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89年生命历程永远定格的时刻。作为作物遗传学家,他保存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作为华农老校长,破格晋升“华农八大金刚”,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作为一个身上仍留有传统风骨印迹的知识分子,他在临别之际捐出880余万元毕生积蓄。
卢永根出生的上世纪30年代,正是中华民族饱受战乱苦难的时期。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在党组织安排下就读岭南大学的卢永根,成为华南农学院的首届学生。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学术上和人生中的重要导师,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丁颖。而卢永根也始终传承着丁颖的学术思想,他提出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观点对水稻育种实践产生了重要作用,还培育了30多个水稻新品种,累积推广面积1000多万2

亩,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是卢永根的座右铭之一。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极力说服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决地拒绝了。面对家人的百思不解,“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是卢永根唯一的回答。 1987年,华农的人事改革成为全国关注焦点: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以破解人才断层困局,破除论资排辈风气。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温思美、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抗击非典和禽流感战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华农原校长骆世明……如今,这些当年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早已在各自领域耕耘出一片天地。
20173月,87岁的卢永根和夫人徐雪宾将毕生积蓄880余万元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当时的卢永根,已是一名尚在住院治疗的癌症患者。卢永根夫妇住的房子,依然是华农的房改房,还保留着上世纪的装修,室内的陈设也非常简单。很多人不知道,在卢老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 【适用话题】
1、爱岗敬业;2、淡泊名利;3、追求真理;4、勤俭节约;5、无私奉献;6、科学精神 【运用范例】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
作为中科院院士的杰出代表,卢永根矢志报国的崇高理想、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诠释了追求真理、造福人类、服务国家的科技价值观,彰显了中科院院士称号的荣誉所在。他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他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他70年的忠诚担当,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不忘初心,他的一生为了国家和民族毫无保留的奋斗和奉献,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温故·历史画卷
邵飘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邵飘萍(188610111926426日),男,汉族,原名镜清,后改为振清,字飘萍,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是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

“铁肩辣手,记者当有天下责任;快笔如刀,报人不惜满腔热
3


,这是邵飘萍一生的真实写照。素有新闻救国之志的邵飘萍,心怀壮志,为了新闻的真实与公正,抨击丑恶,用鲜血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荡气回肠的一章。袁世凯称帝,他大声疾呼:袁贼不死,大乱不止。 同胞同胞,岂竟无一杀贼男儿耶?宋教仁遇刺,他秉笔直书: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头直指袁世凯。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最终因不愿向反动军阀张作霖低头,面对 30 万元巨额封口费毫不动心, 遭到枪杀,以身殉国。

【适用话题】

1、责任;2风骨;3、勇于担当;4、人间正义; 【运用范例】
勇于担当

一个合格的新闻人要勇于担当。作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应该是公众的眼睛,要尽量站在时代的制高点, 对社会进行激情而理性的观察、审视。或许,因时代不同,记者所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但是,在为人民代言、为时代立言、为历史留言这一点上,应该是共通的。超越小我,成就大我,将个人的小责 华为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的大责。正如民国著名报人邵飘萍所言:尽自己之天职,平社会之不平。 虽路途坎坷, 然信念不改, 屡仆屡起, 至死方休。 飘萍一支笔, 抵过十万军。 公平当为 所负,真理应为辣手所书。辣手除了犀利、尖锐、深刻之外,还有另外一层含义,的背后,应有一颗济世之心。
传承·工匠精神
匠心躬耕在沙漠
——敦煌研究院原副所长李云鹤

4


倾心一件事,干好一辈子。今年已经80余岁高龄的李云鹤,仍坚守在文物修复保护第一线,被誉为我文物修复界泰斗。他是国内石窟整体异地搬迁复原成功的第一人,也是国内运用金属骨架修复保护壁画获得成功的第一人。他修复壁画近4000平方米,修复塑像500余身,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其中筛选壁画修复材料工艺荣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莫高窟161窟起甲壁画修复荣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他,就是被誉为我国文物修复界泰斗的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原副所长、副研究员李云鹤。
展显大手笔,创造新奇迹。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李云鹤的文物修复保护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是国内石窟整体异地搬迁复原成功的第一人。1975年,李云鹤创造性地对220窟甬道西夏壁画进行了整体剥取、搬迁、复原,并且把西夏壁画续接在唐代壁画的旁边,从而使两个历史时期的壁画展现在一个平面上,供学者研究、游人观看。他也是国内运用金属骨架修复保护壁画获得成功的第一人。1991年,李云鹤主持修复青海乐都瞿昙寺瞿昙殿壁画。他成功解决了既往文物保护中材料选择不当造成壁画卷曲的问题。他更是国内原位整体揭取复原大面积壁画获得成功的第一人。19941995年,主持青海塔尔寺弥勒殿壁画保护和大殿建筑修复。他采取壁画整体剥取、原位固定、砌好墙体后再平贴回去的高难度修复技法。2006年,他主持修复国内伊斯兰教四大清真寺之一的杭州凤凰寺穹顶壁画。2015年以来,他常驻榆林窟,主持修复第624米高的大佛像。
余晖映莫高,精神励后人。1998年,敦煌研究院聘请刚退休的李云鹤先生继续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他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在了言传身教、培育新人上。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中,他形成了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并且将其渗透融入在每一次修复保护工作中。他仍然坚持亲临一线,一边自己动手修复,一边指导年轻人工作。他对文物修复极端负责的态度和对年轻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每一个参与修复人员都心生敬畏、充满感激。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李云鹤将壁画修复的技艺在他的一批批学生手中得到了传承,壁画修复,他已经干了61年。

【适用话题】 1、文化保护;2、文化传承;3、工匠精神;4、责任担当;5、培育人才; 【运用范例】
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成就大国工匠
风刀沙剑,面壁一生。洞中一日,笔下千年!六十二载潜心修复,八十六岁耕耘不歇。用心做笔,以血为墨,让风化的历史暗香浮动,绚烂重生!李云鹤始终用初心、执着体会着人生,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工匠。工匠精神,匠人为基。拥有一支技艺超群、敬业奉献的技能人才队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保障。中国历来不缺工匠精神,像古代的赵州桥、卢沟桥等闻名于世的建筑物,像当代的“两弹一星”、潜海“蛟龙”、探月“嫦娥”等这些伟大的工程,无不彰显出工匠精神。育匠人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时代精神,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社会共识,这样才能真正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5


品味·名言警句
1、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哲思妙语】
有修养的人不隐藏自己的短处,不知道就去问,不会的就学习。 【适用主题】
用以描写求学态度,学习不可傲慢,对君子品行的讨论等作文立意。 【运用范例】
《春秋繁露》有言: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真正优秀的人从来不满足于自己原有的知识,不刻意隐藏自己的短处,而是如乔布斯那般,“求知若饥,虚心若愚”,不断地积累和学习。
2、一思尚存,此志不懈。——胡居仁 【哲思妙语】
只要有一口气还在,为这个理想的争取实现一点也不会松懈。后用来赞扬他人或勉励自己。 【适用主题】
关于形容一个人的坚持与初心,对人民公仆的敬意,于平凡中坚守责任,讨论家风或敬业等作文主题。 【运用范例】
一思尚存,此志不懈。无论是“二十载铸就大国重器”的南仁东老先生,还是不停践行警察誓言直至殉职倒下的朱国茂警官,都在告诫着你我,在这灯红酒绿与声色犬马的浮躁时代,总有人还在默默坚守着自己最初的真诚与感动。

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087a7c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a4.html

《博闻天下素材版(第24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