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2期专题18议论性阅读含解析 doc

发布时间:2019-07-26 14:57: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专题18 议论性阅读

一、【2018年中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续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因此,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

21.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________。(限12个字以内)

2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甲】第段分别引用陆清献和华罗庚的话,来充分论证本段的观点。

【乙】第段论述的重点是: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丙】第段先说内容理解的加深会带来思考的深入,据此提出观点,再用朱熹的言行做证明。

23.下面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请简要说明理由。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21.读书需要循序渐进

22.乙23.示例:我认为第一句话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一点与文章的中心论点读书需要循序渐进相符合。温习旧知识的过程,随着理解的加深,就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此,循序渐进的阅读有助于读书者的进步,与原文论点表述一致,所以我认为第一句话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

【解析】

21.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

二、【2018年中考广东深圳卷】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涵养几分静气

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 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 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11604版)

10.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11.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2.文中第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3.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答案】

10.遇到事情,不去苦恼抱怨,不去烦躁惊慌,而应该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寻觅解决之道。同时也应严格自律,经历艰难困苦的历练,以及从读书中荡涤浮躁之气。

11.通过父与子不同心境下寻找手表的故事,引出文章遇事需要涵养静气而非苦恼抱怨的中心论点,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12.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网的地方读书、某人为戒除浮躁而每日静坐两个例子,具体清晰地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论点。

13.示例:每当我遇到烦恼、心緒浮躁的时候,我会选择出门跑步听歌,让自己出一身汗,回来之后我就会身心舒畅,解除烦恼,能够重新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

【解析】

10.试题分析: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

点睛: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结合原文分析使用。

1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也是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首先要读懂原文,运用原文所讲的相关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所提方法合理即可。

三、【2018年贵阳安顺卷】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22.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B.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C.让人,并不是懦弱。

D.让人,乃众妙之门。

23.选文第段中加线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24.选文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25.选文第段有什么作用?

26.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

22B

23.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24.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让人对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25引出文章的话题让人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6.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2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

四、【2018年中考海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A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B《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C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D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2.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引出中心论点

C.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激发阅读兴趣

23.文章第段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请简要回答。

24.文章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5.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ABCD 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答案】

21.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2A

23.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24.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25.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的分论点。

【解析】

21.试题分析:考查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的能力。标题就是论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

22.试题分析:考查开头引用名言的作用。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首要目的是引出中心论点,林语堂的话是论据,但不是事实论据,而是道理论据。所以A选项错误。

2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中的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一句,是谈品读经典的意义,即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24.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明显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分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

点睛: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结合原文分析使用。

25.试题分析: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

五、【2018年中考黑龙江哈尔滨卷】阅读《人当有所畏惧》,回答后面小题

人当有所畏惧

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年轻的时候,听到的多是对无所畏惧的推崇,加之年轻气盛,便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劲头。待过了知天命之年,身上的锐气消减,有些事就不免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经历了这两种说法的打架,心里常常会困惑:是无所畏惧对,还是有所畏惧对?琢磨的结果是:人当有所畏惧。

为什么人当有所畏惧呢?因为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人就必须有所畏惧。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这里孔子指出的圣人的畏惧对象,其实也是他们崇信的对象。人们常说的敬畏,其实就是由。如果没有信仰,没有崇敬,则很难生

人有所畏惧才能有操守和原则,才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才能安身立命。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访杨震。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夜幕无知者。杨震来气了,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从此,四知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无所畏惧者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而且会栽得很惨。这其中,《三国演义》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就很典型。比如何进。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贵为国舅,又是辅政大臣,可谓权倾天下。这时,有人提醒他十常侍要谋反。可何进并不以为然,说: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结果怎么样?时间不长,何进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这是恃权而无恐。

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武器而成了曹操的阶下囚,最后被缢死。(二)这是恃器而无恐。

还有那个死读兵书的马谡,把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奉为教条,盲目以为只要将兵马置之死地,就自然可以而后生了。结果,他虽将兵马直至绝地,却没能后生,而是落得个几乎全军覆没。这是恃书而无恐。

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往往是失败;相反,倒是有所畏惧、自知自律常常与成功为伍。这是因为,无所敬畏的人不懂得人并不能主宰一切,需要敬重圣贤、敬重自然、敬重百姓的道理。既然违背了客观规律,所谓的无所畏惧也就只能是盲目的无畏,顶多也就是蛮勇罢了。这跟真正意义上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远,不能同日而语。

(选文有改动)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④-⑥段列举了哪三种有恃无恐

22.依次指出文中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

23.你认为四知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答案】

20.人当有所畏惧。

21.恃权而无恐 恃器而无恐 恃书而无恐

22.(1)道理论证 2)举例论证

23.示例:杨震在深夜无人知的情况下,能拒绝重金的诱惑,能够说出四知的话,体现了他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值得人们敬仰和学习。

【解析】

20.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后再从文章中提取关键句作答

六、【2018年中考湖北黄冈卷】阅读下面这则议论文,完成后面小题。

朴素美

朴素也是一种美。

②“朴素美,是指质朴无华、淡雅大方的美。它首先包含人的仪表的自然美:眉清目秀,五官端正,就给人以美的印象;还有红润的脸色,乌亮的头发,看上去也给人以健康、充满活力的美感。其次,朴素美指的是人的衣着穿戴:一个青年如果衣着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合身得体,虽然不刻意雕琢,也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那么,为什么说朴素是一种美呢?首先,朴素美的色调、形式不复杂,清晰、分明,一目了然。寓美于清淡之中。一件衣服,五颜六色可能是美的。但有时候浑然一色,也是美的。树叶是绿色的,海水是蓝色的,麦浪是金黄色的,虽然是一色,不也很美吗?这是美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其次,因为朴素美不刻意雕琢,能保持人的外表的自然美,衬托自然美。脸色红润,五官端正,本来就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因为没有涂脂抹粉,浓妆重彩,这种天赋的自然之美不会受到遮掩和损害。朴素的打扮和装束,不至于喧宾夺主,相反能使人的自然美映衬得更美。第三,人们透过外表的朴素美,能看到崇尚朴素、崇尚勤俭的内在美。而这种内在的心灵和精神之美,虽然不显露在外表,但它会使人的外表愈发显得美。当我们知道某处雷锋式的青年把自己的积蓄慷慨无私地献给灾区人民,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衣着朴素的时候,看到他的形象难道不觉得美吗?不但觉得美,尊敬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所以,在美的花园中,朴素美的地位是不能抹煞的。以朴素为麦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那种以为只有打扮得奇异、华丽、时髦才是美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太懂得美,或者说是不完全懂得美,因为他们把本来是美的东西还没有看作是美的。

12.谈谈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

以朴素为美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13.请梳理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

12.以朴素为美,讲究仅表的自然美,重视衣省打扮的干净整齐得体,体现了崇尚勤俭的内在美,这种既重外在美又重内在美的人才真正懂得美的表现。

13.第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什么是朴素美,为什么朴素是一种美。第段总结全文,强调了以朴素为美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解析】

12.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

七、【2018年中考湖北荆州卷】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面相与品相

人啊,露得最多的是这张脸,最爱遮掩的,也是这张脸。击剑运动员训练比賽,先得把脸罩起来。江洋大盗与窃贼,都爱扮成蒙面人,只露两眼。人害臊,不好意思,失态掩饰的也都是脸。

可见,人在面孔这张脸之外还有一张脸,一张显露道德和觉悟、自尊和自律的脸。如此说来,人就有了两张脸,一张面孔的脸,一张德行的脸。面孔脸是爹妈给的,不可改变,他人不能说三道四,我叫它面相;德行脸是后天自修来的,可以改变,可予以道德褒贬和舆论监督,我称其为品相。

若再谛视,发现人们对两张脸的重视程度大不一样。具体分三种情况:一曰面相与品相并重;二曰面相第一,品相第二;三曰为了面相,不惜品相。以当今某些成年人的基本倾向而言,若说重面相,轻品相,至少不离大语。

个人愚见,第一、第二种情况都属可以理解,第三种若不危害社会不违法也管不着。但若就重面相,轻品相说道说道,该不算狗拿耗子

有种说法叫读书是女性的深度美容,是从提高修养、改变气质意义上讲美的塑造的,说的主要就是品相。其实,不只女性,男性也如此。可无论人数还是程度上,人们往往更注重表层,不大关注深度。不信睁眼看看,没病也动刀,无恙也花钱,还有种种膜、霜、膏、素、水儿……投入的就是这张脸。可你若问问她(他)们在深度美容上投入了多少,恐怕自己都脸红。或许,这是个别,可一谈表层美容就津津乐道就来神,一说深度美容就打不起精神就犯困,一本书捧一年读不完,却断不是个别的现象。

现实中,重面相,轻品相以至有面相,无品相的活剧不时上演。莫看西装革履,珠光宝气,人五人六,照样脸拾掇得很光鲜,事做得很难看。他们不讲公义、不讲公德、不讲规则,损人利己、贪占便宜,不尽义务、只享权利。像某些人,洋溢着满满的优越感,啥事都字。抢倒是抢到了,可脸却没有了。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来,曹丕在《与王朗书》中进一步阐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无疑,这里说的是人的品相,且是事关身后的品相。现今有句时语叫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说脸决定了会否第一眼就喜欢这个人,才华决定了能否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品内涵。古言时语,何其一致。

(作者:于文岗,选自《广州日报》)

19.揣摩第段划线句子,品析这句话的语言表达效果。

20.研读第段,指出文段最主要的一种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21.如果将下面的材料放到文中作为论据,你认为放到哪一段合适?

某女明星长相漂亮,拥有众多粉丝,拿着巨额片酬,却很少承担社会責任,偶尔参加公益活动,也只是蹭蹭热点,还弄出诈捐、逃税的丑闻。

22.第段引用古言”“时语,想要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有人从文中发现了商机,准备开一家深度美容院,请你为这家美容院写一句广告词。

【答案】19.该不算狗拿耗子。这句话引用俗语,看似自贬或戏谑,但却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20.对比论证。文段通过现实中比比皆是的重相貌轻品相进行对比,论证了社会中重面相”“轻品相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1.应该放到第段合适。这一段是从反面举例,所以此事例合适。

22.一个人面相再好,都是一时的;只有品相好,才是永远的,不朽的。

23.示例:深度美容,美到你心灵深处!

【解析】

19.试题分析:品析语句的表达效果。这句话是引用了俗语狗拿耗子,自嘲的说法。俗话一词,则有

八、【2018年中考湖北随州卷】阅读下面的书评,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

刘永红

目前,全民阅读已经蔚然成风,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离不开品种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类优秀出版物,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虽然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多达三四十万种,然而能够指导广大读者如何读书的有用、实用、好用的阅读指导类图书并不多,作为《新华文摘》杂志读书与传媒专栏鳊辑,我萌生了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的念头。

《读书的方法与艺术》集中收录了鲁迅等24位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美文,这些美文,或论述读书的重要性,或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或谈论读书的方法,或分享读书的感受与体会,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

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的首要问题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不妨撷取以下诸位名家大师,且看他们怎么说。楼宇烈先生认为,我们现在读书,如果从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来讲,那就是经史子集都要读一点,不能只读这个不读那个。陈平原先生认为,读书一要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二要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三是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易中天先生认为,读书如择偶,要学会选书,先要多读书,所谓现千剑而后识器。无独有偶,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由此观之,读书要尽量广博,要读经典作品,精挑细选,不能太功利。

解决了读什么书的问题,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怎样读书的问题。鲁迅先生认为,读书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譬如升学、备课等与饭碗有关的读书;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读书。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可以随着自己的个人兴致来去,但是,职业的读书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把书读活。周国平先生将自己读书的特点归纳如下:第一个是不务正业;第二个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个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关于读书的方法,胡适先生提倡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冯友兰先生将自己的读书经验与方法总结为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作家刘堂江曾经研究过巴金、夏丏尊以及秦牧的读书方法,巴金的读书方法是回忆法,即静坐在那里回忆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属于读书而无书;夏丐尊的读书方法是蔓延法,即以精读的文章或者书籍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蔓延,将内容相关的书联系起来读;秦牧的读书方法是鲸吞牛食法鲸吞指的是泛读,牛食指的是精读,两者互相结合,调配得当。由是观之,读书要讲究方法,做到活学活用。

读书更是一门艺术。读书产生的美好的遐想、美妙的感觉,可以带给读书人一种优雅和风味。譬如,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作家毕淑敏认为,读书的感觉有些像吃,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有些像睡,读完名著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有些像搏斗,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我,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正如该书封面上那幅版画:一本打开的书与一杯热腾腾的咖啡,这是本透着一股书香味,散发着一丝书卷气的装帧雅致的好书。《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对当今的全民阅读,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旨趣塑造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才能正确开启阅读之旅,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尤其是在传统纸质阅读日益式微的当下,如何让年轻人多一份书卷气,多一点书香味,我想,这也是书香社会构建并永远延续下去的关键之处。

(选自201797新华网,有删改。)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18.第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19.作者在第段列举大量事例,是否累赘?为什么?

2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透着书香味的好书,有很强的可读性。

B.易中天、朱光潜一致认为,读书之法,应先博览群书,而后鉴别选择。

C.读书是一种美好享受,也是一种艺术熏陶,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D.只要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多一份书卷气,就能构建书香社会。

【答案】

17.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指导人们怎样读书的好书)。

18.引出文章的论题(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引出本文评论的对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提出问题/是文章的引论部分/引出下文的论述

19.不累赘。这样举例,论据更充分(全面、具体),从而有力论证了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要做到活学活用)的论点。

20D

【解析】

17.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

九、【2018年中考湖北咸宁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生气的成本

人人都知道生气不好,可事到临头每个人都会不加控制地大生其气。原因何在?还是对生气认识不到位。事实是,你的每一次心理变化,都会在瞬间对你的身体产生巨大影响。

②2017年,我国网民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753亿,网络游戏用户583亿。单;是王者荣耀游戏,注册用户就突破2亿,每天的活跃用户超过8000万。与此同时,游戏玩家越来越低龄化,沉迷网游的青少年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青少年网民约16亿,很多是资深玩家,纷纷把手游作为课余爱好,当成社交工具王者荣耀的低龄用户比例,甚至高达54%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手游的恶搞之风,有效吸引了玩家,尤其是低龄玩家。 “王者荣耀就曾以篡改历史人物等手法源源不断地制造快感。在游戏中,骚客李白变成了刺客,刺客荆轲变成了堂客,堂客貂蝉变成了侠客....这大约是学习借鉴了抗日神剧的先进经验,张飞打岳 飞,打得满天飞。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玩家们一一步一个脚印地陷进游戏开发者精心设计的各种陷阱中,难以自拔,不愿他拔。

此外,游戏中,通过完成量化的任务,玩家们可以今天拿到一双靴子,明天拿到一对护腕,几个月后拿到终极武器.而这种在虚拟游戏世界里获得的成就感,恰好弥补和掩饰了现实生活中的平庸感、挫败感。

自然,这也引发了不少悲剧。以青少年玩家为例,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的有之;为打赏游戏主播,花掉家里积蓄的有之;狂打40小时手游,诱发脑梗的有之;被父亲教训,随后跳楼的有之……其实,玩家不是在玩游戏,而是被游戏了,成了游戏的玩偶、游戏的奴隶,结果难免玩物丧志,玩火自焚.

化解手游之险,必先预防游手之闲。一方面,多开发有益的线上游戏,多组织有益的线下活动,使游手多接触正能量,冲淡和取代有毒有害手游。另一方面,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使游手感受到家的温暖、爱的滋润,把游手手游中解放出来。同时,法律和制度层面也需跟进。比如,韩国青少年注册游戏须父母同意,美国有比较成熟的游戏分级制度,芬兰有专门的手游指南。这些他山之石,或可从源头上防止手游达人成为游手好闲的庸人懒人歹人恶人。

(原文有删改

1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现在许多青少年把手游作为课余爱好,当成社交工具。

B.学生玩手游就会影响身心健康,荒废学业,误入歧途。

C.合理的措施可以预防玩家过度沉迷游戏,化解手游之险。

D.文章大体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述。

13.概括文章第段举出的现象,并指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14.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2B

13.现象:沉迷网游手游的人尤其是青少年非常多。原因:手游的恶搞之风有效吸引了玩家,尤其是低龄玩家。在游戏中,通过完成量化的任务获得的刺激感、成就感,弥补利掩饰了现实生活中的平庸感、挫败感。

14.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四个由手游引发的悲剧,证明了玩家过度沉迷游戏很危险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解析】

12.试题分析:B项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说法绝对,可从第6段的内容进行分析。

13.试题分析:1考查对文中重要现象的概括。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相关的有之……”明显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

点睛: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结合原文分析使用。

十、【2018年中考湖北孝感卷】

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

1)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一些共同的价值却可以穿越时代,历久弥新。比如民族情感的归宿、对历史的敬畏、对美好情感的期待。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这样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2)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在艰难中寻求生活的出路,在拼搏中表现出生存的智慧。经典作品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弥足珍贵的。

3)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老人与海》中那位老年渔夫,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它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4)青年的禀赋不是阅历的丰富,而是敢于筑梦、大胆试错。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当年《平凡的世界》感动我们的,正是敢于筑梦的青年形象。在今天,他们依然是让我们发现自身缺点的镜子,是青年努力奋斗、赢得未来、实现梦想的指向标。

5)从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文化,到佛系青年,青年话题总是牵动社会的神经。有人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认为新一代青年人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是时代的投射。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要辩证地看待,积极地引导。

6)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的最好的媒介。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经典仍以醇厚的文化内涵,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成为指引青年精神成长的灯塔。

7)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要重温经典,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高伟,选自2018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23.为什么说经典是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

24.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作者开篇从时代与青年成长的关系谈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指出经典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引出下文。

B.作者两次选用《平凡的世界》这部经典作品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但两次证明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C.有人认为新一代青年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其原因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缺乏经典的引领。

D.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这种多元化的阅读媒介让经典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

25.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名人传》中的贝多芬遭受耳聋的折磨,生活窘迫,但是他却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与命运抗争,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名曲《欢乐颂》。

【答案】

23.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理想;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

24C

25.放在第三段最合适。这个论据可以论证第三段的观点: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经历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

【解析】

24.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C项不符合原文意思,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要辩证地看待,积极地引导。

25.本题考查学生补充议论文论据的能力。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首先要明白给出的论据的类型,再结合文章的中心论点,选择合适的段落。这个论据可以论证第三段的观点: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所以放在第三段最合适。

十一、【2018年中考湖南衡阳卷】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乘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一一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棒,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现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国、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堆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部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拜托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别改)

17.通读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8.阅读文章第自然段,说一说,与传统出版业相比,网络信息具有哪些局限性?

19.文章第自然段在论证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0.结合本文内容和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第段划线句的体会。

【答案】

17.信息时代(更)需要经典阅读

18.(1)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2)往往只是有个人色彩(脾气),而不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3)让人得到的只有空虚的焦虑

19.举例论证,举出读四大名著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惯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观点。

20.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仅提供两个答题角度。(1)多阅读经典,不沉迷网络;(2)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应懂得正确取舍。

【解析】

1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提炼或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的则含在第一段中或最后一段中;少量的在文中;还有的论点则需要结合论题、论据等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时,要在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题目(或论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分析和提炼。

点睛: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

18.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信息筛选概括的能力。为了达到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筛选要点,归纳

点睛:文章使用论证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论证观点。因而在解答论证方法作用的时候,要紧扣文章的论点或分论点,结合各种论证方法的独特作用进行分析。

20.试题分析:主观性试题。解答此类试题一般采用观点+理由的格式,即言简意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题目的相关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体会,语言要通顺,表意要明确,尽量有文采。只要切合文题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十二、【2018年中考江苏淮安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A

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B

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重溫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选自《2017中国杂文年选》,有删改)

12.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

13.第(2)段加点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

14.下面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

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15.第(9)段引述康震教授的话有何作用?

【答案】12.示例:是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的执着追求,是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13.指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14.放在文中【B】处处更恰当。因为第段主要写个人成长的历程中都有诗心相伴,第段写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题中的这则材料,中心是诗词对王海军的影响深远巨大,与第段中心贴近。

15.作为全文总结;点题(呼应题目);

【解析】

1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可提取第8段的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作为答案。

1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答案就在问题的上文,即1段的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

14.试题分析: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所给材料的内容诗词对王海军的影响深远巨大,这正好和第4段论述的中心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相符。所以要放在文中【B】处。

15.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部分,所以就有收束全文,呼应标题,点明主旨的作用。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答出来。

十三、【2018年中考江苏无锡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用一生写好一个

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十八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字。

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13.文章第自然段引用二王的故事有何作用?

14.请概述第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15.谈谈你对第自然段画线句的理解。

【答案】

13.引用二王的故事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14.首先提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的人往往一事无成的观点;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三种表现来论证缺乏恒心一事无成;最后引用古人的话指出有恒和无恒产生的结果不同,从而强调要做成事情贵在有恒心。

15.鲁迅认为两类人是可敬的,虽然落后但坚持到底的人;对前一类人持认同态度的人,他把这两类人比喻成中国将来的脊梁,强调了他们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解析】

13.此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其作用有:引出论点或论题;作为论据证明论点;以故事开头的

十四、【2018年中考山东滨州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

于石

①53日,第二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揭晓。在28名奖章获得者当中,来自安徽砀山的励志女孩李娟备受人们关注。体重仅有25公斤、全身只有脖子以上部位能够有限活动的她,硬是咬着触控笔,在手机上一字一字地输入,在过去一年通过电商销售水果超过40万斤,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失去什,都不能失去前进的勇气。”“励志女孩所传递出的,正是新时代奋斗者的青春风采。这启示我们,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

②“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深情寄语为广大青年朋友廓清了成长航道,勉励每个青年争做新时代奋斗者,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生逢其时,而又重任在肩,不懈奋斗,这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毛泽东17岁以诗明志,25岁成立党组织,28岁出席党的一大;邓小平18岁就投身革命事业,25岁开始领导革命运动;习近平15岁到延安插队,29岁去河北正定工作……这些青春故事,在历史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青春印记。

如果说,百年前的近代图景,激发了彼时青年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那么 。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上,当代青年更应义不容辞和改革发展的中国同向而行,与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相伴成长。这既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在时与势的磅礴伟力中,既涌现出一大批如李娟般青春不息,奋斗不止的时代榜样,也孕育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价值理念。可见,无论是革命烽火中的烂漫青春,还是复兴气象里的年轻活力,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担当责任奋发有为,才是中国青年始终不渝的时代风采。

但是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难免也有人丧失理想、停步不前。比如,有人顾历史,抹黑英雄先烈;有人沉迷网络,得过且过;人急功近利,用出格的行为博人眼球……要知道,丧失理想志向,再激荡的河流也会枯竭没有奋斗拼搏,再澎湃的航程也终将搁浅。历史和现实表明,青春激情需要志向才能点燃,青春理想需要奋斗才能实现。循着理想的晨星,凭着拼搏的勇气,我们才能走出一人一事的得失,在时代跳动的脉搏中实现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与担当。

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吧!这样我们就能在人生最明媚的季节,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人民日报》2018522日,有删改)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提出的?

16.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7.根据上下文,在第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使该段语意连贯完整。

18.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如何做新时代奋斗者。

【答案】

15.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用李娟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

16.举例论证,通过列举伟人青春奋斗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生逢其时,而又重任在肩,不懈奋斗,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7.现如今的时代光景,同样激励当代青年为民族复兴接力奋斗。

18.结合胸怀理想”“不懈奋斗两方面回答,合情合理即可。

【解析】

15.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总结。中心论点的总结有以下方法:一是在原文中找,二是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章题目,二是文章开头,三是文章结尾。本文由励志女孩李娟通过电商销售水果超过40万斤,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

16.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也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常用论证方法

十五、【2018年中考山东济宁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10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a_____.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粱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远离书籍,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铟心灵;(b_____

c_____.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晴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20180423.有删改)

13.文章第段有何作用?

14.请将下列语句分别放到文中最恰当的位置。

A.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

B.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

C.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a_____ b_____ c_____

15.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

13.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提出人们的疑惑,进而引出对阅读的作用论述。

14.(1)(aB  2)(bA  3)(cC

15.首先提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的错误认识,然后反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引用哲人的话进行强调,最后总结阅读的独特意义。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文章第段,首先提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的错误认识,然后反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接着引用哲人的话进行强调,最后总结阅读的独特意义。据此回答即可。

十六、【2018年中考新疆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所谓耳食流所得到的知识,不外乎是一些道听途说。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破完万卷自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可是先在很少有人手上那着书本。终日终夜,不离开牌桌的人,我曾见到过,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人,却尚未遇到。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很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一心收拾到明年。

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的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应酬,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杀不去读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废时不去利用,实在未免可惜。

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既在饭馆菜馆中亦莫不为然。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也就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除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提高,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管了。

(选自季羡林《百年美文》有删改)

20.请用在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21.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

一是:_______ ;二是:_______ ;三是:______

22.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23.第段中加点词语织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答案】

20.我们要利用闲暇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21.(1)一是没有明窗几净(或地方不好); 2)二是没有时间(或时间不长); 3)三是没有心情(或心情不定)。

22.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通过举例、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如:文章通过古今大学者刻苦勤读、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的事例,与那些找借口不读书的人进行对比,说明只要想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关键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23织入即融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到我们生活之中,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解析】

20.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04fa7c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40.html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2期专题18议论性阅读含解析 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