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簿记基本理论

发布时间:2010-09-12 21:57: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 簿记基本理论

【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阐述簿记基本理论,包括簿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簿记的概念和特点、簿记的对象和职能、簿记核算方法和簿记循环等。本章重点是对簿记特点、对象和职能的理解,理解簿记的一般对象与具体对象的关系;本章的难点是对簿记核算方法的理解。学习本章,可以初步熟悉和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和要求

1、 了解簿记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会计学科体系;

2、 理解簿记的核算方法和簿记循环;

3、 掌握簿记的概念、对象和职能。

第一节 簿记的概念

一、 簿记的产生和发展

中外学者对“簿记”的认识大体上达成了共识,认为“簿记是会计学中关于记载或核算方法的一个分支”,是会计工作中关于对经济事项的核算部分,无论对于单式簿记或复式簿记,均以簿记作为包含它们的统一名称,把有关核算方法、技术,以及从理论上对于簿记核算原理的解说,称之为会计学的前身或会计学的先导部分——簿记原理或簿记学。

“簿记”是日本人在明治维新时从欧美会计中 bookkeeping”一词直译过来的,book具有账册或账簿的含义,keep含有保存、保留、保密、管理等意思,“bookkeeping”的组合为“簿记”。我国从日本引进时亦沿用了“簿记”这种译法,其实我国在宋代早已把账簿叫做“簿记”了。

一般认为,“簿记”与“会计”(accounting)可以从时间上加以区别,在19世纪50年代前,会计只是簿记,而在此以后,由于产生了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货币计价的原则与方法和审计,这时的会计就不只是簿记了,簿记则逐步变成了会计的记录部分。

(一) 簿记在国外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搞清这一点,是关系到会计研究的历史起点。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由于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原始部落里的经济关系随之复杂,为组织生产活动和合理分配物品,这使得单凭头脑计数及其默记已无法进行下去,仅靠语言和手势的配合也无法达到正确传递信息的目的。这样客观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在头脑之外的自然界去寻找帮助记事的载体、以及进行计量、记录的方法了。

比如当原始人将一个剩余的猎物拖进山洞时,就在山洞外的一块大石板上放一个石子;从山洞里拖出一个猎物时,就从大石板上取下一个石子。或者,将大石子代表大猎物,小石子代表小猎物。这样,大石板上的大小石子,就代表着山洞里存放的大小猎物。这就是堆石记事,也就是会计的萌芽。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关于会计的重要的启示,会计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记录数据,并且只记录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的数据。

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所采用的计量记录方法有简单刻记和直观绘图。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采用单式簿记的时期。据史料考证,在奴隶制和封建制时代的官厅会计核算中,人们最早是按照国家财政项目进行分类分项核算的;以序时记录为特征的流水账是世界各地最早设置和运用的账簿,各国大都经历了“三账”(即原始凭证、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的设置时期,“三账”的设置为复式簿记奠定了基础;到中世纪,凭证已成为记账人员登记账户不可缺少的依据;公元10世纪左右,在意大利出现了一种“平衡账”,即左边列资产,右边列负债、资本和利润。

13~15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渐萌芽,尤其是金融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单式簿记的局限性日渐突出,改进单式簿记势在必行,于是产生了著名的“佛罗伦萨式簿记”、“热那亚式簿记”及“威尼斯式簿记”。15世纪中叶,由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簿记已由单式簿记发展进入复式簿记发展阶段。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所著《算术·几何及比例概要》(也称《数学大全》或《簿记论》)一书,最早对复式簿记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本书对于复式簿记在欧洲的广泛传播起了很大作用,500多年来的历史证明,它对于簿记学乃至会计学发展的指导性作用是经久不衰的。会计史学家评价它是“为师者的会计教本,为商者的操作手册”。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产业革命,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程度,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簿记发展进入完善阶段,簿记立法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簿记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出现了“二账系”、“一账系”、“三账系”学说,形成了以德、法为代表的“大陆式簿记”与以英国为代表的“英式簿记”。由于股份有限公司的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社会上出现了以查账为职业的特许会计师,再加上这一时期成本计算、会计报表分析和审计等新的内容相继出台,簿记逐渐成长为会计。1854年,世界上第一个会计师协会——英国爱丁堡会计师公会成立,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二块里程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崛起,成为会计理论及实务中心。20世纪30年代后标准成本纳入会计系统,会计理论研究由以商业为重点过渡到以工商企业为重点,为使会计核算工作规范化,西方各国先后研究和制订了会计准则,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了会计准则制定与研究的尝试。在经历了1929年股市崩溃和大萧条之后,从20世纪30年代起,美国开始了公认会计原则的研究和制定,由最初的个人定义会计原则,到由会计团体和专门的机构制定会计原则,依次经历了会计程序委员会、会计原则委员会和财务会计原则委员会的变迁。20世纪40年代后,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现代市场经济迅速朝系统化、信息化与科学化方向发展,为会计与电子计算机的结合和管理会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管理会计的诞生是现代会计开端的标志,也是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三块里程碑。1973年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致力于国际间的会计协调。20世纪最后十年,现代经济开始朝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方向发展,会计理论、方法、思想面临新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会计国际化成为热点,各国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参考国际会计准则,欧盟更是要求其成员国从2005年开始遵循国际会计准则。

(二) 我国簿记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峙峪人、山顶洞人曾在骨片和鹿角棒上画过一些简单的线条纹道,估计这些线条纹道很可能是他们进行计量活动所留下的标记。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地出土的原始社会晚期使用的陶体上就发现了许多刻画符号。原始计量记录法的主要形式有实物记事(如狩猎以后,以猎获动物的头骨作为记事材料,通过所存动物的头骨反映猎获的对象和数量)、绘画记事(利用矿石粉等材料在山洞内岩壁上将重大的活动以形象的图形绘制出来或雕刻出来)、结绳记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即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及数量的不同结系出不同的绳结)、刻契记事(在某种物体的边缘上刻契缺口、在某种物体的表面上刻契凹槽痕迹,在某种物体的表面上钻穿孔洞)。

簿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有关史籍记载,我国古代王朝,都委任专职官员,掌管朝廷中的钱粮赋税等收支和管理大权,并编制“日成”、“月要”和“岁会”等报告文书。传统的中国单式簿记可追溯到商、周时期,代表着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会计”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时代,记载于《周礼》一书中,清代焦循在《孟子正义》一书中,对西周会计解释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而会计的最初发展阶段即为簿记。宋代,经济发展较快,创建了“四柱结算法”,即把财政收支分为:元管、新收、已支、现在四个部分,用来计算财产的增减变化情况,而且,在这一时期就把账簿叫做簿记。明朝初年,把“四柱结算法”概括为“四柱清册”记账法,所谓“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通过旧管(期初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付出)=实在(期末结存)这一平衡公式进行结账,奠定了我国收付记账法。

明末清初,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四柱清册”的基础上出现了“龙门账”,即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收入)、“缴”(支出)、“存”(资产)、“该”(资本及负债)四大类,它们之间存在着平衡公式:“进=该”,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两表的计算结果(即盈亏)应相等,因此,称之为“合龙门”。到了清朝,又产生了“天地合账”,即每笔账都需要在账簿中记录两笔,以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登记账簿时垂直书写,分上下两格,上格记收,称为“天方”,下格记付,称为“付方”,上下两格所记数额应当相等,称之为“天地合”。以上的四柱结算法、龙门账、天地合账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传统中式簿记的特点。

清朝后期,西方复式簿记开始传入中国。1905年,学者蔡锡勇所著《连环账谱》一书,首次介绍了西式复式簿记的方法。之后,谢霖和孟森先生所著的《银行簿记学》一书系统地介绍了西式复式簿记在银行业的运用,1908年,大清银行首次采用借贷复式簿记。民国以后,西式复式簿记的传播、研究和实践在中国开始推广开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西式复式簿记与以复式簿记为原理的收付记账法并用,在实践中又探索出增减记账等方法。国家在财政部设置了主管全国会计事务的机构,先后制订出多种统一会计制度,强化了对会计工作的组织与指导。198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标志着我国簿记工作进入法治阶段。1992年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加快了我国簿记工作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从1995年至2004年底,还颁布了16个具体会计准则,并且2001年颁布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会计规范体系得到逐步完善。在2005年,我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20多项新的具体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并对已经实行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 2006215财政部发布38项会计具体准则,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能够独立实施和执行的、与国际会计标准趋同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二、簿记的意义和特征

簿记是会计工作中关于对经济事项的核算部分。簿记工作的作用取决于其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簿记对象特点的制约。簿记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簿记的地位和作用,其所记录、计算和考核的内容、范围,以及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着。不同的会计主体,其簿记工作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但簿记的意义和作用是基本相同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各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从而提供系统的会计信息

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要求和用途是各不相同的。簿记的功能是记录、计算和披露信息,即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地记录、计算、分析和比较,及时地为有关部门提供进行管理所必需的数据资料和信息。比如,为投资者提供资金使用状况和支付报酬等信息资料,为债权人提供资金运转情况、短期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的资料,为内部管理者和员工提供盈利能力、资源耗用和配置的信息资料,为财政、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提供实施管理和监督的信息资料,等等。

(二)监督各会计主体贯彻执行财经政策、法令、制度以及会计准则

监督是在反映各项经济活动的同时进行的,反映是监督的基础,在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过程中,依据有关的财经法规和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实行必要的监督,对于违反财经法规、制度的行为,应予以制止和揭露。

(三) 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资料,参与经营决策

提供的会计信息应为经营决策服务,在制订各项决策时,由于会计人员最熟悉会计信息的经济价值,应该积极参与决策的制定,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资料,依据有关政策、法令、制度,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可行性分析,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最优的方案,使会计工作在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指导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簿记作为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与其它管理活动比较,有以下显著特征:

(一)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反映

从量的方面反映经济业务,可以采用三种量度,即实物量度、货币量度和劳动量度。而货币量度是主要的计量单位,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是辅助的计量单位。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主要是价值管理,必须利用各种价值形式,综合计算各种生产要素的耗用、产品销售收入的取得和利润的实现、分配等,因此,用货币量度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地、统一的全面核算,是簿记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 有一套特有的专门方法

簿记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专门方法,即簿记核算方法,主要有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七种方法。

(三) 在对外提供信息时有一套规范的通用语言

为了保证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簿记必须使用人们共同认可的专业术语和公式来描述经济活动,使用清晰易懂的规范统一的表格提供会计信息,从而形成一套规范的商业通用语言。

(四) 反映具有全面性、连续性、系统性的特点

全面性是指凡是对于发生或完成的可以用货币反映的内容必须毫无遗漏地进行记录;连续性是指对于发生的经济业务按时间先后连续地、不能中断地进行记录;系统性是指对于发生的经济业务必须分门别类、相互联系地进行记录。只有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管理经济活动,才能提供有用的系统的会计信息,才能更好地为决策服务。

三、簿记演变为会计

英国著名会计学教授奥赛.H.沃尔夫曾经指出:“会计的历史也就是文明的历史,是和文明进步是分不开的。人们说,商业是文明的侍女,同样可以说,会计是是文明的侍女。”这段话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会计是文明进步和商业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文明和商业的发展。如同人类文明进步一样,会计的发展过程也是漫长的,会计由最开始的简单计量、记录行为发展为簿记,再由簿记演变为会计,并向更广更深的程度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尽管我国“会计”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但当时包括的零星计算与总括计算的简单含义,实际上就是簿记的部分内容。簿记乃是会计的程度要素,犹如运算为会计的程度要素一样。在19世纪后半叶之前,西方只有“Bookkeeping”一词,之后才出现“Accounting”一词。从这一语言演变过程也可以看出来,簿记演变为会计,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

有人认为,作为现代意义的会计或会计学,起始于14世纪。因为该时期出现了第一个较为完整的会计体系,即“热那亚体系”。该体系已具备了会计的若干特征,如初步形成了“企业实体”即会计主体假设,以货币形式记录各种事项,开始区分资本性支出和经营性支出等。而1494年卢卡.帕乔利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的出版,也就作为会计的开始、会计学的诞生。但从“热那亚体系”和卢卡.帕乔利著作的实质内容看,仍是簿记的成分,这一时期正是复式簿记总结完善的时期,是簿记向会计的过渡阶段。

从会计发展演变的历史看,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这段时期,随着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复式记账法从意大利传入荷兰、西班牙、英国、法国、葡萄牙及北欧诸国,此后又向美、日及其他国家传播,完成了复式簿记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普及。这段时期,可以说是簿记或会计本身的“停滞期”,直到18世纪末开始的产业革命,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对簿记或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导致了会计实务、方法及理论的显著发展,完成了从簿记向会计的变革。主要表现在:

1、产业革命中大量采用机器设备,现代意义的工厂制度建立,企业由原来主要追求短期利益逐渐转向长期经营,从而使长期资产的价值得以重视,企业开始放弃原来那种不考虑机器等长期资产的磨损与效用期间,而待报废时全部冲销的做法,产生了折旧的思想,进而形成了折旧会计。

2、伴随大机器的采用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工业制造过程亦日趋复杂,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的比重增大,为了正确计算各期的收益,要求正确计算各工序及产品成本,从而促进了成本会计的形成。19世纪末至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工业成本会计产生并迅速发展的时期。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1)通过间接费用的分摊,使营业收入与费用做到了更好的配比;(2)将成本记录纳入会计账目中去,成本计算不再依靠统计数据,而是依靠会计核算程序一体化完成,使损益计算更为完善;(3)通过设定标准成本,可以找出异常成本差异并进而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促进会计信息向有利于内部管理的方向细化。

3、进入20 世纪,公司制成为西方国家的主要企业组织形式,因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与企业利害相关的利益集团相应产生,对会计提出真实、公允地记录和报告企业经营者对受托资产的使用保护情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等的要求,从而促成了会计规范——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与公布执行。同时,相应导致了对会计起监督作用的职业——“特许”或“注册”会计师的出现。

综上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资本主义的经济背景,是促进簿记演变为会计的社会经济基础。这段时期,在会计理论总结方面,英国走在了前面。英国于1854年公布了《公司条款法案》,规定了账户制度和资产负债表样式;同年成立了爱丁堡会计师公会。1887年,对英国成本会计做出贡献的埃米尔.卡克和J.M.费尔斯合作,在伦敦出版了《工厂会计》一书。1897年,英国会计界创立了《会计杂志》。1903年,英国著名会计学家狄克西在伦敦出版了《高等会计学》;1903-1908年在爱丁堡出版了里斯尔的《会计学全书》;1908年在伦敦出版了毕克斯雷的《会计学》。这三大名著,标志着英式会计的逐步建立,同时也为近代西方会计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有会计学家称,英国人是把簿记推进到会计学阶段的领路人和现代会计理论以及会计师事业的奠基者。

第二节 簿记的对象与职能

一、经济活动

簿记主要是利用货币计量,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管理主要以价值为中心,簿记不是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经济活动,而是其中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就是资金运动。资金是钱,但不仅仅是钱。因为企业里的一切——比如房屋、机器、库存的材料、银行里的存款、保险柜里的现金均可以用资金量化,所以资金的概念是远远大于钱。钱只是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钱主要是指货币资金,即银行里的存款、保险柜里的现金。

在一个企业里,资金的分布形态就是资金用到什么地方或者资金的占用形态,比如建造或租赁的厂房、机器设备、办公用具用品、原材料、库存的产品等。

对于一个生产型的企业来说,其生产经营活动是这样的,用现金或银行存款购买原材料,用原材料生产出产品,将产品卖出,收回现金或银行存款。现金和银行存款都是货币资金,从货币资金到货币资金,是一个资金循环过程,资金就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增值的。在这个循环过程中,资金经历四种占用形态:

1、货币资金形态

在一个企业里,除了在银行有存款之外,在保险柜里也要存放一些现金。企业在银行里的存款和存放在保险柜里的现金以及汇往外地没有花掉的汇款,在会计理论上,都属于资金占用形态,我们称这些占用形态为货币资金占用形态。

2、储备资金形态

企业以生产经营为目的,要生产就要投入,购买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等必需物资,为生产作充分准备。当公司用现金或银行存款购买了原材料并存放在原材料仓库里时,货币资金就转化到原材料等物资上,我们称原材料等物资占用的资金为储备资金形态。

3、生产资金形态

企业将原材料等物资,从仓库发出到生产车间进行产品的生产。这样,储备资金就转化为车间正在生产的产品上,我们称车间占用的资金为生产资金形态。

4、成品资金形态

产品在车间生产加工完毕,要转入产成品仓库。这样,生产资金就转化到仓库的产成品上,我们称产成品占用的资金为成品资金。

将产品卖掉,收回现金或银行存款,这样,成品资金又转化为货币资金。企业的资金就是这样循环和增值的。

企业的资金随着其经营活动,时时刻刻在循环、在运动,对企业的资金形式进行总结,也可以总结出如下的三种变化的形式:(1)资金进入企业;(2)资金在企业内部相互转化;(3)资金退出企业。

二、簿记的一般对象和具体对象

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就构成了簿记的一般对象。由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职能不同,资金运动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作为簿记的一般对象却是相同的。

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分为供应、生产、销售三个过程,企业的资金形态变化顺次由货币资金转化为储备资金,再转化为生产资金、成品资金,最后又转化为货币资金。这种资金运动的过程构成了工业生产企业簿记的对象。生产过程中,企业发生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储备资金和一部分货币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产品完工之后,生产资金又转化为成品资金。销售过程中,企业取得销售收入,成品资金又转化为货币资金,实现的纯收入经过分配之后,一部分以上交税金和支付利润等形式退出企业,一部分留归企业重新投入生产,继续进行循环周转。这种资金运动的过程构成了工业生产企业簿记的对象。

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过程主要包括商品购进、商品销售和商品储存过程,其资金形态变化依次为货币资金、商品资金、货币资金。在商品购进过程中,企业购进商品要发生买价支出和购进储存过程中的商品流通费支出。在商品销售阶段,企业一方面以经营收入的形式收回资金,一方面为销售商品垫支销售费。企业的经营成果也要按规定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分配之后一部分货币资金退出企业,一部分留归企业重新投入进行循环周转。这种资金运动的过程构成了商品流通企业簿记的一般对象。

政府的财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执行国家预算任务的预算单位,这些部门和单位的资金运动活动一般是指国家预算资金活动。因此,政府及事业单位簿记的一般对象,就是预算资金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即预算资金运动过程。

作为簿记的一般对象,即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比较抽象,为了实现会计目标,必须对经济活动进行系统分类地反映,使簿记的一般对象具体化。任何一个部门、企业或单位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都必然会占用一定的资金,我们将这些占用资金的项目称为资产;全部资产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债权人投入的资金,称为负债;二是所有者投入的资金,称为所有者权益。在经济活动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会取得货币资金,称为收入;为获得收入必然会发生相关的耗费,即费用;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差额,是获得的最终成果,即利润。因此,簿记的具体对象就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即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簿记对象的具体化,是簿记一般对象按其特征的分类。

三、簿记的职能

簿记的职能,是指簿记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精辟的论述:“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的个人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重要。”通常把“控制”理解为监督,把“观念总结”理解为反映,即簿记的职能是反映与监督。经济越发展,簿记越重要。

(一)簿记的反映职能

反映职能是指簿记通过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方面反映某一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反映职能是簿记的最基本职能。对某一特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后反映,是簿记反映职能的最基本部分,在此基础上,利用事后反映的资料,可以预测和计划未来,进行事前反映;同时,通过对事后反映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了解和把握经济活动变化的内在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反映。因此,预测、计划、分析等也都是簿记反映职能的构成部分。

簿记反映职能具有以下特点:

1.簿记主要是利用货币计量,综合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为有关各方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会计信息。

2.簿记反映不仅记录和计算过去已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还可以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3.簿记反映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的特点,能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 簿记的监督职能

簿记的监督职能,是指依据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制度、法规等,对会计主体的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进行控制,使生产经营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簿记监督与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不同,它具有以下特点:

1.簿记监督主要利用各种价值指标进行货币监督。簿记反映通过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能够提供综合反映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各种价值指标,簿记监督就是在这些价值指标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监督。

2.簿记监督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事先监督是指簿记以金额预算形式对企业全部经济活动所做的说明,如经营预算、财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等;事中监督就是对成本进行的“日常控制”,它依据事先所做出的规划,在事中进行指导、督促和限制,及时发现偏差,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事后监督是指产品生产过程结束后,对生产经营活动及产品成本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一方面根据业绩对责任成本中心进行奖惩,另一方面总结经验,为下一期制定标准和新的目标提供资料,主要包括事后的会计分析、业绩考核、业绩评价。

3.簿记监督是以国家现行政策、法规以及企业本身制订的各种经营决策、计划和预算为依据。

综上所述,簿记通过反映职能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通过监督职能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监督职能是通过反映职能提供的价值指标来实现的,没有簿记反映,簿记监督就失去存在的基础,没有簿记监督,簿记反映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两者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

第三节 簿记核算方法和簿记循环

一、 簿记的基本方法

簿记的基本方法是指对簿记对象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所应用的方法,主要有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七种。

(一) 设置账户

设置账户是对簿记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系统地反映的一种专门方法。簿记对象的具体内容复杂繁多,必须通过对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进行具体的分类,在账簿中开立账户,分类地、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这样才能提供各种有用的会计信息。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来设置的,设计有一定的格式,是记录或反映经济业务的载体。一个账户表示簿记对象的一个方面,以便取得不同的会计信息。

(二) 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的一种方法。与单式记账相比,复式记账是一种科学完整的记账方法,它可以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反映出每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还可以通过账户的平衡关系,利用试算平衡公式来检查账簿记录的正确与否。

(三) 填制和审核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簿记的最基本职能是反映,这主要是通过登记账簿来完成的,而记账需要有依据,为了保证账簿记录的真实、可靠,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业务来填制会计凭证,然后经过会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审核,只有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才可以作为记账的依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不仅是簿记反映的基本方法,也是实行会计监督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会计凭证进行审核,可以检查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四) 登记账簿

登记账簿是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并利用账户和复式记账的方法,将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连续地、分类地登记到相互联系的账簿中去,从而提供完整而又系统的会计信息。账簿资料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

(五) 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以确定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生产过程同时也是消耗过程,成本计算可以确定材料采购成本、产品生产成本、产品销售成本以及在建工程成本等,可以核算和监督发生的各项费用是否合理、合法,以便于不断地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盈利。

(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盘点实物、核对账目等方法,以确定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往来款项等的实存数,并将实存数与账存数进行比较,以保证账实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财产清查中常常会产生账实不符的情况,对此应进一步查明原因,可以保证账簿记录和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客观性,明确经济责任,有利于加强岗位责任制,也有利于挖掘财产物资的潜力,加速资金周转。

(七)编制会计报告

编制会计报告是根据账簿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用书面报告的形式,定期地反映某个特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成本费用情况。会计报告主要是根据账簿记录定期编制的总括反映企业、行政事业等单位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编制会计报告能向各种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是企业内部分析考核成本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及制定下期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制定相应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制定经济决策的重要的参考资料。

以上七种专门的方法,各种方法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经济业务发生后,有关人员需要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经过审核后,利用复式记账方法,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通过在账簿中设置账户,把经济业务连续地、分类地登记到有关账簿中;为了计量资产和计算盈亏,还需根据账簿记录进行成本计算;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还须进行财产清查以确保账实相符;在账实相符的情况下,根据账簿资料编制会计报表。可以看出,在实际工作中,簿记的七种专门方法是紧密联系、互相配合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

图表1-1

经济业务发生

二、簿记循环及其种类

在一个会计期间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要通过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这三个基本环节进行处理,将大量的经济业务转换为系统的会计信息。这种会计处理程序在各个会计期间周而复始地进行,因此,将这种对经济业务从发生取得和填制凭证,到登记账簿,最后报出会计报表为止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称为簿记工作流程,也叫会计循环或簿记循环。

簿记工作流程实际上是指进行会计核算的工作程序,无论何种类型的会计主体,会计循环的步骤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大体上都经历以下环节:

1. 经济业务发生后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

2. 编制记账凭证,即作会计分录;

3. 登记账簿;

4.对账、调账与结账;

5.编制试算平衡表;

6.编制会计报表。

图表1-2

经济业务发生

可见,簿记循环是通过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并根据账簿资料编制会计报表来完成的。为了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为了合理科学地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特别是为了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各企业单位除了通过会计循环来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外,还必须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如规模大小、业务繁简程度等,来确定记账凭证的汇总方式,即确定登记总账的依据和方法,从而简化登记总账的工作量。不同的企业单位,所确定的登记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从而使不同的企业单位的账务处理程序不同。

账务处理程序是指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和记账程序有机结合的方法和步骤,它与会计循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同企业单位的会计循环的总体步骤基本上是相同的,且在各个会计期间周期性地重复,是不可选择的,而不同企业所采用的账务处理程序是可选择的,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其登记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同时,两者是通过会计核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会计循环是会计核算的工作程序,账务处理程序是会计核算的组织形式,也可以说账务处理程序是会计循环的组织形式。根据登记总账的方法和依据不同,会计循环分为以下几种:

1、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2、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3、 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

4、 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5、 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

6、 普通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

三、簿记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

簿记数据是指从不同来源、渠道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等,它是形成会计信息的主要来源。要把簿记数据转换为会计信息,必须对簿记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如检查分类计算检索等,才能获得系统的会计信息。而簿记数据处理技术是指对簿记数据加工处理所采取的技术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簿记数据处理技术经历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从手工操作到采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 手工操作阶段

手工操作是会计人员利用算盘,计算器等计算工具,用纸和笔把观察到的经济业务书写记录下来,按照簿记循环的步骤对大量经济业务的数据进行检查分类计算分析;编表等的处理抄写,是将簿记数据转换为会计信息。由于只能完全依靠手工完成,而且受人们阅读、记录、运算速度的限制,手工操作效率低,出错率高,但手工操作对于例外事件的处理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人工费较低的情况下采用人工操作其成本较低。

(二) 机械化操作阶段

机械化操作是指运用机械手段来代替人工处理簿记数据。最初是运用个别的单机操作来代替人工完成部分簿记数据处理,比如使用收银机记录销售货款的原始资料。后来新的计算工具的产生,如19世纪末产生于西方的穿孔卡片系统,簿记数据处理发展为全盘机械操作,即运用卡片穿孔机、验孔机、分类机和编表机等一组机器来共同完成数据处理工作,整组机器能识别同一张穿孔卡片,实现原始数据一次穿孔,多次使用,这种“一数多用”的处理方法在后来的电算化操作中继续得到运用和发展,同时,这种机械化的操作简化了手工记录加工处理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 会计电算化操作阶段

电算化操作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簿记数据处理手段,人们将凭证上的有关数据准确地输入到计算机中,由电子计算机按照人们预先编好的程序,自动完成对薄记数据的处理过程。电子计算机是一种先进快速的计算与数据处理工具,通常是由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装置,输出装置和控制器五个部分构成硬件系统,运算器是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把从存储器送来的数据进行算术运算或逻辑运算,然后将运算结果送回存储器。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两部分,内存储器与运算器和控制器直接联系,一切数据的输入,输出,加工,传送都须经过它,外存储器可以起到辅助内存储器存放大量数据的作用。输入和输出装置是计算机输入和输出数据的装置。控制器是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装置运行的部件,它是计算机的核心。这五个部分相互配合,自动运行,从而使簿记数据的处理速度快,精度高,大大简化了人工参与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电算化操作技术是簿记数据处理的高级阶段,使簿记数据处理过程实现了现代化。但会计电算化操作在我国起步较晚,1957年我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70年代,我国少数企业逐渐实行单项簿记核算电气化,一直到80年代中期,会计电算化发展都比较缓慢。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领导小组,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计算机。1984年开始进行人员培训,并总结实践经验和进行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工作。1988年以后,财政部先后颁发了许多电算化工作的有关法规,使电算化工作进入了有组织有计划迅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一批开发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公司,会计软件的开发向通用化,规范化,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同时,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也取得成就。现阶段,企事业单位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资源

在电算化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只需对原始凭证审核后将有关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其余大量的簿记数据加工处理,如过账、编制报表以及账务核对工作等,均可由计算机自动、迅速地处理,这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资源。同时,它克服了手工操作过程中极易出错的问题,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大大提高。

2、提高了企业决策能力和竞争能力

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通常计算机和应用软件处存储簿记数据,可以及时得到各种系统的会计信息,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能及时查询参考各种产业经济信息,了解企业与行业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进而及时调整经营决策,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促进了会计理论研究和软件产业不断发展

簿记数据处理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是衡量会计工作现代化程度的一个标志,而且与理论的研究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现有的会计理论是在手工处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电算化技术取代手工之后,会计的某些方法、理论就会发生新的变化,新的会计理论必然出现。同时,商业会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针对用户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从而不断开发新的会计软件,促进了会计软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节 会计学科体系

会计学是社会学科的一个分支,属于经济管理科学。它主要是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数学方法,研究会计的基本理论,以及如何建立和运用各种会计方法对在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从会计的产生发展可知,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会计作为一门专业知识来说,始于1494年。19世纪后半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保证盈利目标的实现,会计日趋重要,于是研究会计的专著相继出现。会计方法和会计工作组织日益完善,经过长期会计时间经验的总结,逐渐形成了具有较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会计学。会计学科体系,按不同的标准,存在不同的会计分类。

一、按会计主体分类

1、企业会计

企业会计是指反映和监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帮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会计,是营利组织会计。企业存在不同类型,如按组织形式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按规模分为小企业和大中型企业;按行业分为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等。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活动有着自身的特点,具体的会计处理和分析方法也有不同。

2、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

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是指反映和监督政府和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和运用以及资金使用效果的会计。非营利组织包括学校、医院、科研机构、图书馆、博物馆等。

二、按研究内容分类

1、会计学原理或簿记

阐述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会计学分支的基础和指南。

2、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主要阐述各项会计要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方法。研究如何根据企业已经发生的业务,通过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3、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主要研究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预测、控制、决策的分析方法,着重提供预测信息,为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服务。

4、成本会计

成本核算是财务会计的一部分,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成本的预测、计划、核算、分析、控制、考核和决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成本管理及降低成本的途径,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成本信息,主要包括成本预测方法、成本计划的编制、实际成本的计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及成本决策方法等。

5、高级会计学

主要研究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如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物价变动会计、合并会计报表等。

6、财务管理

主要研究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主要包括投资、融资、财务分析、企业兼并重组、企业清算等。

7、税务会计

税务会计是指根据会计主体的财务会计等资料进行各项税金的计算和缴纳的会计。

8、审计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核和评价的独立性监督活动。

此外,会计学科体系还包括研究我国和国外会计之间的相同、相似及不同之处的“比较会计学”;专门研究探讨会计的本质、对象、属性、概念、准则等一系列理论的“会计理论”;以及专门研究会计的产生、发展历史的“会计史”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越来越重要,现代会计学也不断地演变,向着综合化、细分化、边缘化的方向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会计新学科,比如法务会计、环境会计等。

本章重要概念

1、簿记(Bookkeeping

簿记是会计学中关于记载或核算方法的一个分支,是会计工作中关于对经济事项的核算部分。

2、会计要素(Accounting Elements

会计要素是簿记对象的具体化,是簿记一般对象按其特征的分类。

3、簿记循环(Bookkeeping Cycles

簿记循环是指对经济业务从发生取得和填制凭证,到登记账簿,最后报出会计报表为止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称为簿记工作流程,也叫会计循环或簿记循环。

练习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会计核算是以( )为主要计量单位的。

A、货币量度 B、实物量度 C、劳动量度 D、以上都不是

2 簿记的职能是( )。

A、核算和管理 B、控制和监督 C、核算和监督 D、核算和分析

3 簿记的一般对象可以概括为( )。

A、经济活动 B、在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C、生产活动 D、管理活动

4 下列业务不属于会计核算范围的事项是( )。

A、用银行存款购买材料 B、生产产品领用材料

C、企业自制材料入库 D、与其他企业签订购料合同

5 对簿记对象的具体内容所作的最基本的分类是( )。

A、会计科目 B、会计要素 C、会计账户 D、会计等式

二、多项选择题

1 簿记反映具有( )。

A、连续性 B、系统性 C、全面性 D、计划性

2 簿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A、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B、对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系统、连续的记录

C、以价值管理为基本内容 D、以项目管理为对象

3 下列项目中属于簿记核算方法的有( )。

A、财产清查 B、设置账户 C、复式记账 D、登记账簿

4 现代会计学最重要的分支包括( )。

A、财务会计 B、管理会计 C、财务管理 D、预算会计

5.会计报告的目标就是企业会计应当向会计信息使用者( )。

A、提供会计信息 B、报告账目

C、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D、报告会计工作情况

6.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 )。

A、资产、负债 B、所有者权益 C、收入、费用 D、利润

7.会计学科体系包括( )。

A、会计学原理 B、财务会计学 C、审计学 D、管理会计学

三、判断题:

1.货币量度是唯一的计量单位。

2.会计方法概括地讲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的方法。

3.企业的会计对象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

4.会计核算是企业的经济活动而非企业投资者的经济活动。

5.会计和簿记是一回事。

61494年,卢卡.帕乔利所著《算术、几何及比例概要》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借贷记账法的诞生。

7.会计核算就是对经济活动的事后反映。

8.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方法之一。

思考题

1.从簿记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谈谈簿记如何演变为会计?

2.簿记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3.如何理解簿记的一般对象和具体对象?

4.簿记核算有哪些专门方法?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5.什么是会计循环?其基本步骤如何

6. 会计学科体系的内容是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f7a3b4ae45c3b3567ec8b13.html

《1簿记基本理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