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1)

发布时间:2020-03-10 11:03: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商鞅变法练习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9.0)

1.《秦律法律答问》记载:“父盗子,不为盗。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 B.继子未被当做家庭成员看待

C.体现秦律尊卑不同罚的原则 D.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

2.商鞅变法规定:私自 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

A.奖励耕织 B.重农抑商 C.维护井田制 D.保护私有财产

3.秦律厩苑律》规定:借用官府的铁制农具,因原器破旧而损坏,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这一规定主要说明了

A.秦国力雄厚疆域辽阔 B.秦律规定覆盖面广

C.秦政府鼓励发展农业 D.秦铁农具储备充足

4. 《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鞅

A.主张立法为民 B.强调有法可依 C.关注法律实施 D.重视赏罚并重

5.公元前685年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此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这种“准平”制(  )

A.维护了奴隶主经济利益 B.违背了市场的价值规律

C.实质为了发展封建经济 D.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6. 汉初一篇文章记载:昔日秦人家中稍富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对该现象原因分析最合理的是(  )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商鞅变法的影响

C.战争频繁兵役沉重 D.“休养生息”政策推行

7.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影射了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C.旨在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D.肯定商鞅对贵族不妥协的精神

8.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9.《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这一措施(

A.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 B.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

C.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 D.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

10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说明其主要目的是

A.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    B.加强基层管理

C.调配人力资源服务争霸战争    D.建立中央集权

11.公元前685年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此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这种“准平”制(  )

A.维护了奴隶主经济利益      B.违背了市场的价值规律

C.实质为了发展封建经济      D.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2公元府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带动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下列选项中,与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时代潮流一致的是(  )

A.“相地而衰征” B.“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燔诗书而明法度” D.“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13.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自最早赘(:男方到女方落户)。”材料所述对秦国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有(   )

①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②增加户数,提高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③使社会风气奋发图强  ④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14. 教科研协作体高三4月联考·24)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15.《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这一措施(    

A.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       B.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

C.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       D.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

16.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影射了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C.旨在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D.肯定商鞅对贵族不妥协的精神

17.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

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社会现实   B.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

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   D.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18.苏轼认为:“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商鞅变法重刑罚,轻教化         ②商鞅重视农业,轻视商业

③苏轼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         ④商鞅重视利益,轻视道德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 《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 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 B.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

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 D.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

20.西汉刘向在《新序》中说:“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而《史记》却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下列有关对商鞅的评述,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尽公不顾私”得到贵族的支持

B.商鞅的变法主张与当时主流思想不相适宜

C.商鞅勇于改革的精神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D.商鞅刻薄寡恩的性格使他的改革必然失败

21.《左传·哀公二年》记载:公元前493年,晋国赵鞅与郑军作战。战前,鉴于郑军人多势众,为鼓舞士气,赵鞅临阵誓师,“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遂:参政),人臣隶圉免(奴隶免除身份)”。材料直接反映了当时

A.战争目的为攻城略地       B.争霸战争日趋频繁

C.奖励军功已渐成风气       D.士阶层社会地位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0)

2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前396年),李悝为相行变法。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为此必须杂种五谷……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李悝还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他主张采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至”。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概括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

2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立足国情,顺应时势,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 分封贵族之采地渐次取消,则直属国家之耕地渐次扩大,於是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为整块的农田。……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於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商子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选之战斗团体,此则其独到之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变法进行评价。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

——摘编自《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

材料三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摘自《商君书赏刑》

材料四 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

——摘自《商君书说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3分)

3)材料一、材料二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2分)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商鞅的法治思想,并以此说明商鞅法治的意图。(6分)

5)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法治思想的看法。(6分)

25.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文明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三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

——《商君书农战第三》

请回答: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材料二中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国家兴盛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是怎样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来保障国家兴盛这一关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cd71bdc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2e.html

《商鞅变法(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