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14-12-30 11:25: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及其意义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明;经济;意义

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 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 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 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凿空之行的由来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 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也就是说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 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

经过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 奴 ,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 共和国东部)、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在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的市场上,张骞蓦然 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古罗马)国的海西布,尤其是四川的竹杖和蜀布另他瞠目,由 此他推断从蜀地一定有路可通身毒。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 人仅剩张骞和堂邑父。司马迁称张骞的首次西行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 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 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等国。张骞通西域,让西汉政府对西域 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汉武帝也从开始的联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进而 向广地万里,重九泽发展,威德遍于四海。

为了促进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 国经商。这些商人出西域后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 活动,剌激了边贸经济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二、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增强了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张骞通西域后,这一地区的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 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 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 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 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 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又推动 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

在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古代凡有军事行动, 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想象,劳民伤财 ,兴师动众不说,光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计,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 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 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

三、文化间的交流

由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的不仅是丰富的中原物产,物质文明的输出不仅为西方人的生活 带来了诸多便利,更为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

1、造纸术、井渠技术、丝绸等对西方文明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一,纸。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因造纸受封龙亭侯,虽是侯爵中的最低一级, 但也为今人所乐道。在造纸术传入该地域之前,印度的佛经写在树叶上称为贝叶经;欧洲人 当时将羊皮做纸称羊皮纸。中国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丝绸 之路,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传播。人们在楼兰城遗址考古中发现了2世纪的纸 ,虽然中亚地区也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设备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 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 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局具有较大影响的怛罗斯战役中,以唐王朝的失败而告终,但唐 朝高度发达的文明却得以在西方传播。

第二,井渠。西域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是脱不开关系的。天山与昆仑山溶化 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 脚的水很短时间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朝派遣军队屯田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 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驻军使用在西域,并逐渐流传至更远的国家。 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直是件有争议的问题。不过井渠 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由中国传向西方:《史记》中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攻打大宛, 利用断绝水源的方式围困城市,可是在大宛城内已有汉人教会了大宛人凿井取水的方法,所 以令大宛人得以坚持了很长时间。对于地处沙化边缘地区的人,水是生命之源因而掌握了井 渠技术无异于为自己的生存环境提供了保障。至今在我国新疆地区坎儿井依然服务于当地民众。

第三,印刷术。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北宋时毕升的发展完善,最后生成活字印 刷,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 、交流创造了条件。现今所知最古老的印刷品是唐代的《金刚经》在甘肃省敦煌被发现。中 国古代印刷术也是沿着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已经发现了用于雕 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的大英博 物馆。这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到中亚。13世纪时,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 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我国的活字印刷技术由新疆经波斯、埃及传入欧洲。1450年 前后,欧洲活版印刷术发明者,德国人古登堡受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用合金制成了拼音文 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根据他从葡萄酒压榨机改进的机器设计,古登堡开发了使用凸起 的活字,从一开始就使用油性墨。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令这种便于文化传 播的技术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印刷技术的西传,加速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为文艺复 兴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第四,丝绸。中国的考古学家在1998年河南荥阳青台遗址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发现 了距今约5500年的丝绸碎片。另一种说法是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已发现了纺织工具,借此可 以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不过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于1958年考古时 发现的,距今约公元前3700~前3100年(大汶口文化)的丝绸织品是最早的说法。在这条横 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上,丝绸与瓷器成为当时东方强盛文明的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 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 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礼物。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 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使很多人以为中国是一个物 产丰富的富饶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为荣耀,以家中使 用中国瓷器为富有的象征。欧洲人把这种质地轻柔、色泽华丽的丝织物看作是神话中天堂里 才有的东西。古希腊人干脆称中国为赛尔斯(Seres),即丝国,他们把购丝绸、穿丝绸看 作是富有和地位的象征。丝绸成为罗马人狂热追求的对象,古罗马的市场上丝绸的价格曾每 磅约12两黄金的天价。丝绸造成罗马帝国黄金大量外流。这也迫使元老院断然制定法令禁止 人们穿着丝绸。不可回避的是丝绸贸易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推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 献。这种珍贵的商品也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

第五,茶叶和瓷器是中国的土产。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最早 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的炎帝神农氏。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 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 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 茶籽带回日本。随着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开始种植茶树,世界上其他地 方饮茶的习惯都是由中国传过去的。茶于宋代传到吐蕃,先是在上层社会之间传播,后来才 逐渐如中原汉地一样,流传于社会各个阶层之间。10—11世纪在中国边陲的丝麻交易让位于 茶马贸易。茶叶仅于17世纪才由荷兰人传入欧洲,19世纪印度才开始种植茶树。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 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 器。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到北宋代时期,名瓷 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这期间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经由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物产,不仅在古代是人们崇尚的物品,在21世纪的今天 ,世界各地人们需求的生活用品多数是made in china 中国制造。

四、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是不可质疑的事实。这条丝绸之路,至 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中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丝绸之路始于西汉武帝时,中国商队或西方商队用骆驼和骡马驮着大量丝织品,由长安出 发经敦煌西出玉门关,开始艰难的长途跋涉,路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沙漠,跨越终年积 雪的葱岭,来到中亚、西亚和欧洲。

1、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走廊。

中国的西汉和东汉时期,处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繁荣阶段 ,当时的欧洲正是罗马帝国时代,处于奴隶制社会鼎盛阶段;中国文化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 和地区,罗马文化也影响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当时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地区缺乏的就是相 互了解的窗口,所以中国的丝绸之路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是有非凡的意义。丝绸之路带 给中国古代的还有后来长期的对外交往的繁荣。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就派甘英出使欧洲 ,为以后的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元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 到中国,成为中国同欧洲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唐朝以后的中外交往出现更加繁盛局面,直 至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东西方的人们通过这条走廊不光互有所收,也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了 解和文化交流。

2、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接受先进文化、了解外部世界的通道。

西汉丝绸之路穿过西域,西汉时期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的新疆,这里 沙漠多耕地少,人们居住在河流灌溉的绿洲上,每个绿洲就是一个国家,沿着塔里木盆地, 南有楼兰、且末、于阗、沙车等国,北有车师尉犁、焉耆、龟兹、姑墨、疏勒等国;这些国 家大部分从事农业或畜牧业,社会发展多处在奴隶社会初级阶段。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 访问西域许多国家,各国也派使者回访长安,自此汉朝和西域的交往频繁,汉族的铸铁、开 渠、凿井技术和丝织品以及金属工具传到西域,极大地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丝 路不光是西域人民接受中原文化的通道,也是中原地区人民了解世界的窗口。

3、丝绸之路是现代中国西部开发的早期蓝本。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在世纪之交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21世纪全国经济发展的一 个大战略。从历史的角度看西部开发,就要了解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西部也曾有过的辉煌 ,了解2000年以前的丝绸之路的历史,知道在茫茫戈壁、漫漫黄沙中为人所熟知的楼兰、高 昌、敦煌等古城当时是何等繁荣?这些古城宛若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丝路两侧,当时的贸易收 入为国家积累着财富。现今西部依托国家的开发西部政策,加之西部人民的智慧和不懈努力 ,为促进西部的经济繁荣发展、为再创丝路的辉煌、为西部经济的腾飞,使这条古为今用的 天路成为当今西部开发中的经济大动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c086485998fcc22bcd10d9c.html

《浅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及其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