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服饰 珞巴族

发布时间:2012-10-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珞巴族服饰
一、民族介绍
“珞巴”,是藏族对居住在这一地区古老居民的习惯称呼,“珞”,在藏文里有“附近”“智慧”“南方”“没有开化”等几种词的意思;“巴”,意为“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珞巴族,取“南方人”之意。珞巴族的祖先是珞渝地区最早的开发者,早在新石器时代,他们就繁衍生息在这里。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民族和考古工作者在上珞渝的墨脱地区发现了大批磨制石器。这些石器与在西藏其他地区采集的同类石器在形制和文化内涵上极其相似。考古资料表明,珞巴族先民同藏族先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喜马拉雅山区的远古文明。在珞巴族的神话传说中,有其先民最初居住在墨脱一个山洞里的传说。
珞巴族聚居的珞渝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北纬27度至30度之间的低纬度地区,山高林密,河流众多,雅鲁藏布江、丹巴河等穿越其间。珞渝北部高山区雪峰连绵,层峦叠嶂。历史上,人们依据地理形势,把珞渝分作上珞渝和下珞渝。上珞渝泛指古称的白马岗(即今墨脱县)、马尼岗、梅楚卡一带;下珞渝则泛指永木河、锡约尔河、巴恰西仁河流域,直至南部同印度接壤的广大地区。珞巴族总人口约2965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起察隅、西至门隅、南达中印边界的广大珞渝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地最为集中。另有少数散居在拉萨、林芝、山南等地、市。自
然环境的多样性形成了从寒带到热带的立体气候,为动物和植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有青稞、小麦、鸡爪谷、玉米、水稻、荞麦、高粱、豆类和香蕉、菠萝、柑桔、柚、桃、梨、葡萄、西瓜等水果;家畜有黄牛、犏牛、猪、鸡等。
珞巴语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种独立语言,各部落之间方言差别较大,没有本民族文字。 、罗巴族的神话历史 珞巴族阿宾肯日造弓箭
天父和地母的子孙有个叫阿宾肯日。他是个优秀猎人,力量很大,术高明,经常打到野兽。他家里墙上挂满了兽皮,地上铺满了兽皮,架上摆满了兽肉,壁上排满了兽骨;他头上戴的是兽皮帽,身上穿的是兽皮衣,脚上套的是兽皮靴。打了多年猎,他从来没有被野兽伤害过。
但那个时候,猎人打猎用的武器是木棍、石头等。他们拿着这些武器,围在野兽的身边跟野兽搏斗,常常被虎、豹狼、野猪等咬伤,甚至吃掉。为了求得安全,多打禽兽,他们打猎前祭祀兽神贡波茶布,打猎后祭祀畜神东欠永布,但还是不行。看到这种情况,阿宾肯日总想找到一个安全打猎的办法。有天,阿宾肯日在竹林里休息,忽然看到一只老鼠跑出来,咬断一根大竹子后走了。过了一会,从天上飞下一只夹嘴的鸟儿,用嘴巴把倒在地上的大竹子啄成两半,然后飞掉了。久,又从竹梢上跳下一只猴子,把已经啄开成两半的竹子,劈成一根根的竹条,再跳到竹子上去了。阿宾肯日站在竹条面前,七想八想,
想出了个点子。他抱着竹条回家去,把一根大的弯成月牙形,用绳子绷好;再把一些小的磨尖一头,在另一头插些羽毛。这样,做成了弓箭。他用弓箭去射击,把老远的野兽射倒了,把站在高树上的鸟儿也射落了,非常高兴。于是,他告诉猎人们,个个制弓箭,人人用弓箭射击禽兽。从此,猎人打到得的禽兽更多了,又更安全了。贡波茶布和东欠久布看见猎人用弓箭打猎,每次都满载回家,大为恼火。有一次,贡波茶布对东欠久布说:“阿宾肯日发明弓箭后,人们不太求我们了。这样下去,我们还有什么权力呢?”他们商量,要害阿宾肯日。 阿宾肯日带着弓箭,到山上去打猎。这时,贡波茶布让一只白野猪出来。这只野猪,是阿宾肯日的祖母、天父地母的小儿子阿巴达尼的一个妻子,它那天正等着好久没有来过的阿巴达尼,见贡波茶布要它到外面走走,它就答应了,正遇到了阿宾肯日。阿宾肯日不认识它,满心高兴对准它就是一箭,把它射死了;再割下它的脑袋,挂在胸前,又背起它的躯体,往家里走。白野猪的两颗虎牙足足有四指长,叫人看了害怕。阿宾肯日得意洋洋地走着,但白野猪的灵魂十分恨他。走到半路上,挂职白野猪头的绳子突然叫了,头掉下来,虎牙刺在他的腿上。他的腿折断了,鲜血直流。伙伴们把他抬到家里,一会儿他就死了。阿宾肯日临死时,对家里人说:“我死后,请把阿冈木德贝草、索郭懂木多草和生姜放在我的坟墓上,免得其它神鬼来害我。家里人答应了。以后,人们也用这些东西祭他
珞巴族民间世代口耳相传着大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珞巴族创世纪史诗《斯金金巴巴娜达盟》,从天地起源、日
月星辰、自然万物和人类的诞生讲起,直到珞巴族的来源和发展。篇神话《阿巴达尼》,讲述珞巴族父系祖先阿博达尼诞生、氏族的婚配、迁徙、发展和分布、繁衍成为十三个部落的艰苦历程。神话有《纽布射日》《天神三兄弟》《三头神牛》《人和猴子为什么不一样》《太阳、月亮和草药》等。民族交往的传说有《宾鸟追马》《种子的来历》等;发明创造的传说有《斯金金巴巴奈达美和金尼麦包》等。民间还流传有《蝙蝠》《啄木鸟》《乌都鸟》等故事。
藏文史籍《红史》等记载,早在松赞干布(617650时代,“南自珞与门„„等均置于吐蕃统治之下”。吐蕃后期的历史也记载了吐蕃赞普处理珞渝地区事务,珞渝部族受吐蕃王朝统治的事实。藏传佛教后弘期,噶举派僧人曾到接近珞渝的工布、娘布、塔布、隆子一带传教建寺。在博嘎尔部落的传说中,噶举派僧人汤东杰布,经到珞渝马尼岗一带向珞巴人传授耕作技术,并教化珞巴人皈依佛教,但成效不大。17世纪后期,格鲁派在西藏取得统治地位,在清朝中央政府扶持下管理西藏地方政府,针对珞渝的具体情况,设立了有关机构。1680年,达赖五世发给梅惹喇嘛的文书中,记载自火猴1656年)以来,“所有僧俗不顾自身任何安危,与约二十五年间,一心积极维护宗教事业„„门区属部未归我治者及珞渝人等亦入我治下„„”。后来,这些地区分划给沿喜马拉雅北坡设置的地方官府分别管理。西部塔克新一带原来的传统习惯是每十二年藏历猴年,族官员与珞巴有关部落首领举行盟誓,确定由珞巴人负责修路,并保证前来转山的藏族群众转山活动和物资交换顺利进行。珞巴人则得到
西藏地方政府发放的生产、生活物资,如牛、铁制工具等,这加强了藏地和珞渝边地的关系,体现了西藏地方政府对边境地区的约束和控制。在中部的则拉宗冈,西藏地方政府设置了专管马尼岗一带的珞巴族部落官员,并在该地区设五个分别代理征收差税的根布(头人,当于村长)每年由根布率部落内各氏族代表到米林色尔冬上缴差税,同时举办物资交易会,珞巴族与当地藏族群众交换所需物资。后改为则拉宗冈指派代表寺院、贵族和官府的藏区富户代理管理,称为“三乃卡”,与五个根布合称“乃卡松(三)根卡阿(五),成为定制。使东拉山口北部的纳玉沟和洛拉山口北部的里龙沟等地成为珞巴族各部落与工布藏族人民交流的重要通道,将珞巴族与藏族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19世纪中叶,西藏地方政府把珞渝地区划归波密土王管辖。波密土王于1881年在地东村(今墨脱县境)建立地东宗,委派宗本辖五“错”“错”相当于区)、六寺。20世纪初,波密土王为进一步巩固对珞渝的统治,将地东宗的达岗错扩建为宗,即嘎朗央宗。并在此先后委派过八任宗本。西藏地方政府也经常派人到珞渝地区巡查。1927年,西藏地方政府和波密土王发生矛盾,撤消了嘎朗央宗,将辖地仍划归地东宗,恢复达岗错建置。又在达岗错及其以南地区,派“错本”(相当于区长)和“学本”(相当于村长),每年前往收缴租税。当时,西藏地方政府为巩固边防,还派军队到达珞渝南境和印度阿萨姆交界的地方巡边。1944 年前后,英帝国主义以划定非法的
“麦克马洪线”为借口,派兵溯雅鲁藏布江下游而上,侵入珞渝的戛高、许木地区,强令当地人民不再为西藏地方政府支差纳税。随后,英帝又派兵侵占了更巴拉以南、戛高以北地区,强迫西藏地方政府停止对当地行使固有的管辖权力。珞巴人民为了保卫祖国和家园,勇敢地阻止了英印政府一次次派出的各种人员渗入珞渝地区,与外来入侵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早在19世纪初,英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就开始不断渗入西藏边地,他们力图打开从阿萨姆经过珞渝和察隅到中国四川内地的一条捷径,通过这条通道贯通与中国长江中下游的联系。此,英国打着考察、开发、传教、采集动植物标本的名义,派遣“探险队”进入珞渝地区,遭到珞巴族人民的反抗。英国吞并了阿萨姆地区后,为了霸占这片狭长的平原地带,经常唆使当地淘金者、捕鱼者及种植者不向山地部落交纳“波萨” ,以使这些人逐步摆脱珞巴族部落的主权管理,接受英国人保护。1847年阿萨姆地方边境政治官维特齐上尉率兵进山,要求部落释放不交“波萨”而被拘的淘金者。阿波尔人夜袭了维特齐上尉的队伍,维特齐焚烧了阿波尔人的村庄。此后,珞巴人同蚕食他们土地、掠夺他们财富的英国侵略者进行了长时期的斗争。
著名的反抗殖民侵略的珞巴族部落首领凯萨,为珞巴族义都部落首领,察隅人。1851年,法国神父M噶拉克以“传教”为名,进入瓦弄、珞渝、察隅等地,搜集情报,激起珞巴族群众的强烈不满。 1855年,噶拉克再次进入察隅杜曲地区,破坏当地风俗,严重伤害了当地珞巴族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利益,激怒了珞巴族人民,凯萨愤怒
地处死了噶拉克。噶拉克之死使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恼羞成怒,国殖民当局从萨地亚派出阿萨姆率领的长枪队,直奔察隅,血腥镇压凯萨领导的珞巴族人民。凯萨率领珞巴族群众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许多珞巴人都英勇战死。凯萨在被俘关押期间,拒绝威逼利诱,毫不屈服,被英军杀害。
1911年,英国军官威廉姆森偷越国境,进入珞渝南部进行间谍活动,被珞巴族阿迪部落处死。珞巴族人民面对前来寻衅报复的英帝国主义“阿波尔”远征军,毫不畏惧,以长矛、大刀和毒箭等原始的武器抗击手持现代武器的入侵者。1944年前后,英帝国主义借口维护非法划定的“麦克马洪线”,派兵入侵珞渝地区。1947年,印度当局陆续占领了门隅以及珞渝、下察隅的大部分地区,中国西藏地方政府和珞巴族人民进行了坚决的抵制。

三、珞巴族宗教信仰
珞巴族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孕育和诞生珞巴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现实土壤。由于各氏族部落生产环境有所差别及发展不很平衡,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因而各部落间原始宗教信仰也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在珞巴有的观念中鬼和神的概念没有明显的区分。他们把“鬼怪”“精灵”“神灵”“鬼魂”统称为“乌佑”,即“精灵”或“鬼”他们认为“乌佑”可以凭附在任何自然物和人的身上,使自然物和人
有了“精灵”和“鬼”的属性。“乌佑”种类很多,万物皆有,无处不在,左右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 既然珞巴族原始宗教信仰建立在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的认识基础上,因此便有了多种的崇拜形式和丰富的崇拜内容。 珞巴族主要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认为人世间一切自然物都是由一种超自然的鬼怪精灵主宰,人的生老病死和灾祸发生都是由鬼怪作祟。因此各氏族部落盛行巫术活动,以祈求鬼神的护佑,常常要杀牲祭鬼或请巫师念经,施展巫术约束鬼怪。
珞巴族的许多部落对天体崇拜中,对太阳尤其崇敬,认为她是神灵,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是真理与正义的化身。博嘎尔、迦龙等部落都有隆重的祭太阳的仪式。 自然现象崇拜,即对风、雷电、彩虹等自然现象的崇拜。珞巴人对这些自然现象有特定的崇拜仪式,阿帕塔尼部落每年3月下旬要举行仪式,祈求诸神免降冰雹、免除雷击和淫雨等。 山石崇拜,即对山、石、土地、树、水和火等自然物的崇拜。珞巴人生活的地方高山环抱,他们认为山神是山的主人,因此,崇拜山神的仪式,多与狩猎有关;崇拜岩石的仪式,与战争和结盟有关。 动植物崇拜,即对虎、豹、熊、猪、牛、羊、狗、鹰以及树木等的崇拜。在博嘎尔、崩如、苏龙和迦龙等部落,还有祭祀老虎的习俗。如有人在行猎中误伤老虎,要请巫师主持祭奠仪式,以求得老虎的宽恕。 珞巴人认为人的出生、成长和死亡由灵魂决定,灵魂又受到
神鬼的影响和支配,灵魂一旦离开肉体,死亡就来临,人的肉体死亡后,灵魂并没有死亡,只是离开躯体到另外的世界。为了保护灵魂,各部落都制作一些护魂灵物,佩带在身上。祖先崇拜是以某种自然物做为自己祖先的图腾崇拜。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作为全氏族崇拜的对象。
珞巴族的巫师有两种,一种是卜卦师,称为“米剂”,一种是祭神跳鬼的祭司,称为“纽布”。他们被认为是来往于人和鬼之间的使者,享有崇高的威望。人生病,便认为是鬼作祟,要杀大量的牲畜,以驱除病魔,送走鬼怪。从事农业生产的部落十分崇拜土地,为祈求丰收,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在播种完后,要在地头进行祈丰收祭仪。每户都要做大米饭和一石锅菜,盛入竹皿和木碗中,放在地边,祈求地神保佑庄稼丰收,不遭野兽损害。秋收前,要在十月举行望果节活动。在村内公房旁摆上各种粮食,敬献酒肉祈求年年丰收,人丁兴旺。新年吃年饭前,全家首先敬祖先、灶神,感谢灶神一年的庇佑,并祈求继续得到幸福和美满。初二,各家祭祀粮神,杀一只鸡供奉,分别用三个竹碗盛满白酒、甜酒和米饭,放在主室的木架上,祈求家神请保佑明年人畜兴旺,粮食满仓。家里有人出远门或打猎,要杀鸡卜卦或煮鸡蛋占卜。 四、珞巴族弓箭
珞巴人制作弓箭的技艺较高,对弯制竹弓和削制箭杆很有讲究。制弓要选择竹种,对弓的长度、宽窄有专门的要求。箭杆、箭镞和箭羽的选材、制作工艺也很精细。珞巴人从幼儿时就开始练习射箭,
使用弓箭的本领十分娴熟,谁家生了孩子,四邻亲友以弓箭为礼祝贺。逢年过节,都要举行射箭比赛。勇猛善射的青年猎手,会得到众多姑娘的青睐。各部落都有一套制毒技术,他们常常采用剧毒野生植物晒干后捣成粉末,再取毒蛇的毒液与之调和配制毒药,涂在箭头上,猎射杀野兽。

珞巴族中还流传着一个叫“莫朗”的节日,意在预示丰收。具体时间由巫师择定,一般在农历腊月或正月。届时,全村男青少年排列为一行,身着盛装,在巫师带领下到邻近各村巡游,路过田野时,巫师撒大米粒,青少年挥舞长刀,敲打铜盘,队尾的一个老者沿途撒大米粉。巡游队伍要走遍本部落。在经过即将播种的土地时,举着竹制男性生殖器的青年就到地里跳生殖舞。每到一个村子的广场上就唱歌舞蹈,村民们则会备酒款待。珞巴人认为,庄稼的繁殖和人的生育是一个道理,为的是祈求人丁兴旺。在毗邻藏区的珞巴人,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相差无几。
珞巴人过去实行氏族外婚,在同一等级内实行买卖婚姻。在珞巴语里,男子娶妻意为 “买妻子(老婆)父亲嫁女意为“卖女儿”不同等级的男子,买老婆的价格不同,等级越高,身价越高。一般一个麦德等级(即所谓的“高骨头”。麦德,意为“有能力、有气魄”在口语中可以作“主人”使用)女子的婚价为610头犏奶牛,麦让(麦让等级是自由人,他们的地位仅低于麦德)和伍布等级(低于麦让等级,是由涅巴的后代变来的)女子的婚价为35头犏奶牛。男
女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孩子七八岁甚至更早就订婚。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求婚,可以由男方的父母直接去,也可以委托介绍人去。双方谈妥后即可订婚。订婚时,男方要给女方送去猪、米、酥油、酒等礼物。以后,男方开始向女方陆续送去婚价,到女子十五六岁时交足婚价就可以迎娶。由于普遍盛行买卖婚姻,所以妇女的地位十分低下,在家族中没有继承财产的权利。
娶亲日子,由男方杀鸡占卜选定。当天,女方父母与介绍人一起把新娘送到新郎家,新郎家准备酒、肉招待。新娘到后与新郎一起握刀杀一只鸡,看鸡肝纹路所示吉凶如何,如不吉利,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杀一只鸡,杀到鸡肝出现吉象纹路为止。接着,新娘新郎举行喝酒仪式,每人面前放一碗酒,碗边抹上酥油,自己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喝完交杯酒后,共同招待介绍人和所有的客人。然后,双方客人和来贺喜的亲戚朋友一起不断地饮酒、唱歌和跳舞,通宵达旦。 丧葬习俗因地域和部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多数部落实行墓葬。墓葬时,先挖一个1米多深的圆形坑,在坑底再挖一个与坑壁成90度角的墓穴,墓穴两边与上方用木料做支架,并烧火熏烤;底部铺垫板、草、褥子、枕头。死者放入墓穴后,将捆尸体的绳子及脸罩解下,盖上衣服。在男性死者旁放弓箭、砍刀、小刀、烟斗、烟袋等物品,女性死者旁放耳环、手镯、项链、“嘎乌”、针线等物品。墓穴门打好树桩,铺上草后,填土至与地面相平,坟墓上搭个棚子。 下葬时,杀猪和鸡,猪的四只脚和鸡的两个翅膀挂在坟墓上。葬后,要带回送葬时捎去的肉和米酒,在死者房外支锅做饭,请参加
送葬的人吃。吃剩的饭菜分给来客,忌带进死者家里。当晚,死者家属要到坟前烧火、放供品,葬后短则十多天,长则周年,每天早上或晚上都如此进行。到最后1天,认为死者的灵魂已走,在坟前杀一只鸡祭奠死者,丧事才告完毕。米古巴、米辛巴、德根、巴依、玛雅、达足等部落实行树葬。树葬是在人死后,将尸体用藤条捆绑住,放在藤筐或木箱里,随葬品有死者生前用具和一些装饰品。请喇嘛念经超度,树葬时,在村外找一棵分杈的大树,将装尸体的藤筐或木箱置树杈上。第二天,全氏族或家族共同举哀,全村停止劳动一天,村里的人和死者的亲友都要带粮食、酒前来吊唁,与死者家人一道哭丧。子县的原纳、崩尼、崩如、苏龙等部落实行崖洞葬和石冢葬

五、珞巴族服饰概况
珞巴族的男女服饰和习俗在不同部落之间差别很大。男子一般喜穿羊毛制的长到腹部的坎肩,帽子系用熊皮或藤条制成的带沿圆盔;子穿圆领窄袖短衫,下身为略过膝部的紧身统裙,小腿扎整片裹腿。男女均喜佩带饰物。珞巴族把财产都戴在身上。巴族分布在西藏东南部,聚居在珞渝地区,东起察隅,西至门隅,属于喜马拉雅山区南麓的高山峡谷地带。这里山高林密,地形复杂,形成复杂多变的气候,山上、山下温差很大,但在峡谷地带,气候温湿,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祖居这里的珞巴族在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很少与外部接触,社会处于封闭状态,在生活习俗以 及服饰各方面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了本民族鲜明的特色。此外充分利
用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为原料,是珞巴族衣着较突出的一个特点。 六、珞巴族妇女服饰
珞巴族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她们很重视佩戴装饰品,除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外,还有几十圈的蓝白颜色相间的珠项链,腰部衣服上缀有许多海贝串成的圆球。妇女身戴数十串项炼。妇女特别喜欢佩戴数串甚至数十串五颜六色的项链,这些项链多用一种蓝色的石料或海贝、兽骨、兽牙等经磨制穿缀而成。戴时,有的箍紧颈项,有的垂于胸前,有的垂至脐上。腰部悬挂数十簇用海贝穿成的圆球,以及铜铃、银币、铁链、小刀、火炼等,足有十几斤至数十斤重。妇女背上还悬挂"阿龙"(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铜钹状物),饰品除贝、铜制品外,还有动物骨制品。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饰物,这些饰物是他们衡量财产多寡的标志,也是出嫁时不可缺少的装扮。这些装饰品是每个家庭多年交换所得,更是家庭财富的象征。
七、珞巴族男子服饰
男子的服饰,充分显示出山林狩猎生活的特色。他们多穿用羊毛织成的黑色套头坎肩,长及腹部。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内着藏式氇氆长袍。博嘎尔部落男子的帽子更是别具一格,熊皮压制成圆形,类似有沿的钢盔。帽檐上方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蓬张着。帽子后面还要缀一块方形熊皮。这种熊皮帽十分坚韧,打猎时又能起到迷惑猎物的作用。男子平时出门时,背上弓箭,
挎上腰刀,高大的身躯再配上其它闪光发亮的装饰品,显得格外威武英俊。
八、珞巴族腰带
中国民族服饰珞巴族男女都喜爱系一条考究的腰带,有藤编的,也有皮革制作的,也有用羊毛编织的,并织有各种彩色图案。腰带除用来扎系衣裙外,还用来悬挂小刀、火镰和其它铜、贝制作的饰物。 九、珞巴族服饰面料
面料多为羊皮、羊毛织的氆氇和麻布,色彩以黑、红居多,充分体现粗犷豪放的风格,这是珞巴族服装较突出的一个特点。世居喜马拉雅山区南麓高山峡谷地带的珞巴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很少与外部接触,因此,在生活习俗及服饰各方面仍然完整地保留了本民族鲜明的特色。珞巴人将赞美和歌颂力量与勇敢的审美观念,融入他们的服饰之中。
珞巴族男子服饰,充分显示出山林狩猎生活的特色。男子一般内着自制的羊皮上衣或藏式氆氇长袍,袍长至膝,外穿羊毛织的长及腹部的黑色贯头大坎肩,珞巴人称为“纳木”“纳木”前后两片呈长方形状,仅在两肩处缝合,中间留出领口,穿时从领口套下,用藤条或皮腰带束腰,腰带上镶有骨珠或白石饰物。外出狩猎时,背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博嘎尔部落的男子还会戴一种用熊皮压制成圆形,类似有沿钢盔的帽子,帽沿上方套着带毛的熊皮圈,熊毛向四周蓬张着,帽子的后面还要缀一块方形熊皮。据说,这种装束是为了在狩猎时自我保护和迷惑猎物所用。平时外出,男子总爱身背弓
箭,横挎腰刀,身配装饰品。
珞巴族女子服饰也很有特色,她们喜欢穿自织麻布圆领对襟窄袖上衣,衣身较短,外披一长方形披肩,用绳系于肩上。披肩多为毛毯质地,平时穿黑色,盛装或婚礼时穿大红色;也披小牛皮,下穿过膝的羊毛紧身筒裙,小腿围整片裹布,两端用带子扎紧,跣足。过去,在珞巴族地区流行一种用鸡爪谷的秸杆编成的草裙,珞巴人称为“阶邦”,现在,妇女们虽已穿上土布衣裙,但仍有习惯在外面罩上一条草裙的,目的是对布裙起到保护作用。
在珞渝腹心地带和南部,交通仍比较闭塞,因此,衣着仍保留着古老的样式,他们的衣服形式十分简陋,男女夏着白布汗衣,裸露大部分身躯,冬着短袖无领上衣。逢节庆或走亲访友,外面才加穿披风,有的身上则围裹及膝条状窄幅布。
珞巴族的佩饰繁多而独特,男子佩戴竹管耳环、项链,腰间挂弓箭、长刀、火镰等物。珞巴族男女都喜爱系一条考究的腰带,有藤编的,也有皮革制作的,也有用羊毛编织的,并织有各种彩色图案。腰带除用来扎系衣裙外,还用来悬挂小刀、火镰和其它铜、贝制作的饰物。妇女还特别喜欢佩戴数串至数十串五颜六色的项珠,这些项珠多用一种蓝色的石料或海贝、兽骨、兽牙等磨制穿缀而成。佩戴时,有的箍紧颈项,有的垂于胸前,有的垂至脐上。腰间悬挂数十簇海贝穿成的圆球,妇女背上还系挂“阿龙”(一个直径为二十厘米的铜钹状物)。这些装饰品是每个家庭多年交换所得,她们非常珍惜自己的饰物,这些饰物被视为家庭财富多寡的标志。每逢节庆之时,妇女们
都会将这些饰品全都穿戴起来,起舞高歌,相互媲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b8cbbd576a20029bd642d11.html

《少数民族服饰 珞巴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