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府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嗣汉天师府
我们来到了一座巍峨高大的门前,它坐北朝南,碧瓦红墙,丹楹朱扉,有东、中、西三开间,中门上方悬挂着“嗣汉天师府”直匾。一看就知道,这座大府第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和拜谒的地方。
通常所讲的“府第”,就是住处的意思,一般是指有身份、有社会地位人的住处,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的处所。从这大门朝里看,就可看出,这是一座王府式的古建筑群。
天师府坐落在上清镇中部,背靠西华山,南朝琵琶峰,门临泸溪河,依山带水,是一块风水宝地。全府占地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平方米,这组建筑群融道教宫观与王府建筑于一体,是别具一格的道教领袖私第园林,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绝无仅有,与山东孔府并称“中国两大府第”
祖天师张道陵原在龙虎山炼丹修行,所以天师府原建在龙虎山脚。宋崇宁四年(1105,迁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估六年(1319,又迁至上清长庆坊。明代,朱元璋对江南的正一天师道怀有特殊的感情,早在他称吴王时,就和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有私交,他做皇帝后,对张正常更是信赖和重用,改授他为“正一嗣教真人”,赐银印,秩视二品。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又改授张正常为“大真人”全称是“正一嗣教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宏德大真人”,名号虽然长了一些,倒是把对大真人的要求讲得很清楚。同时,皇帝命他掌管天下道教事,权力不小了,府第也应更气派一些,皇上又赐白金十五镒(360,兴建新的天师府,天师府的地址和规模基本上是那时定下来的。当时的天师府更名为“大真人府”所谓真人,就是修道成真或成仙的人。历史上曾有多位天师被敕封为“真人”或“大真人”。可能有游客要问,这天师府为什么现在称为“嗣汉天师府”呢?来是因为元世祖在1276年时,封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
1

所以得名。到1937年,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改用“嗣汉天师府”之名,直至现在。
各位请看抱柱上的楹联:麒麟殿上神仙器,龙虎山中宰相家。
这副对联是明朝书法家、在朝礼部尚书董其昌于嘉靖年间所作。“麒麟殿,,是西汉未央宫中的大殿,刘邦在此召集重臣讨论国家大事。辅佐刘邦打天下、对汉朝的建立有大功的张良自然参与其中。张良官封留侯,但后来弃官隐居,从道成仙了。祖天师张道陵是张良的九世孙,所以这座府第是张良后代的家。上联的寓意是这个府里人的祖上是参与朝政的人。下联的意思很明白,至于为什么是“龙虎山中宰相家?我将在下面参观中向各位解释。总之,这副对联概括地说明了这座府第世代主人的显赫地位。
这门前不同于大多数府第摆放石狮,而是摆放了一对石麒麟,既生动又威武。门庭两侧书有“道尊”“德贵”四字,两旁朱红墙上分别嵌有“道气长存”“无量天尊”的大字。所有这些,让我们还未进府第,就感受到了浓浓的道教气氛。
下面请各位进入府门,一条鹅卵石铺成的甬道向前伸展,穿过仪门,直通二门,全长100多米,道旁绿树成荫,给人一种幽静、肃穆的感觉。前面有一座高大的仪门,它与府门在一条中轴线上、与府门相距四丈八尺。仪门即礼仪之门,府内建仪门,体现了府第的高贵,文官至此要下轿,武官要下马,只能步行人内。
道教是多神教,信仰各种不同位业的神灵。不仅有天上、人间、地下的各路神仙,许多最初是民间祭祀的神灵,如式帝、财神、门神、灶神、寿星等,后来都成为道俗共信的利妄。在甬道两侧各有一组建筑群,里面供奉的诸神反映了道掣帐譬磐紧最熟扩玄删化始建于明嘉靖五匀甬道东侧
2

是新复建的“玄坛殿”它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曾是历代天师在府内做小型法事的地方。现在的这组建筑群呈院落式,正殿三间,称为财神殿,中殿供奉赵公元帅,左殿是关圣帝君,右殿是陶朱公;南北有两个偏殿,南为救苦殿,北为文昌殿。
请大家进殿内参观,这是正殿的中殿,里面供奉着赵公明,也叫“赵公元帅”“赵玄坛”,是道教信奉的财神。相传他秦时得道于陕西终南山,道教尊他为“正一玄坛元帅”。这位元帅能驭雷役电,除瘟禳灾;他统帅着招财、进宝、利市、纳珍四位童子;他主持公道,向他求财,均能如意。请看他的塑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钢鞭,身跨黑虎,有“黑虎玄坛”之称。左殿供奉着关圣帝君,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关羽,他集忠、孝、节、义于一身,具有司命禄、佑科举、驱邪辟恶、诛罚叛逆、庇护商贾、招财进宝等法力。右殿供奉着陶朱公,也就是范蠡。前面两位都是武财神,这位则是文财神。范蠡是春秋末年越国的大夫,他辅佐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越国消灭了吴国以后,他就弃官埋名,一心经商,成了富翁。有了钱以后,他又散给穷苦百姓。所以道教尊他为文财神。
南偏殿供奉着救苦天尊、吕洞宾、黄大仙。救苦天尊是道教尊崇的“六御”之一,也是天界专门拯救不幸堕入地狱之门的大神;左边的吕纯阳,即吕洞宾,民间传说他常为民除害,所以很受大众的尊敬;相传黄大仙牧羊遇道士,然后修道成仙。他擅长法术,曾“叱石成羊”
北偏殿供奉着文昌帝君、许真君、葛真君。文昌帝君掌管人间功名利禄、吉凶祸福等事,是历代科举士子和文人的保护神;左边是许真君,也就是许逊,他是道教净明派的祖师,斩蛟擒妖,造福百姓,深受后人崇拜;右边是葛仙公,他是道教灵宝派的祖师,精通医理,擅长符咒炼丹法,在江西樟树嗣皂山修道成仙。
3

甬道西侧的建筑群是提举署和法策局,亦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提举署是张天师掌管天下道教事务的办公之所。这里设“提点”“提举”他们都是政府官员,负责协助天师管理道教事务和道士。法篆局过去与提举署隔墙相连,规模相当,是张天师专管篆牒的办事机构。篆牒是正一派道士受戒的凭证。
现在法篆局由正殿和北、南两殿组成。正殿为“斗姥殿”,供奉“斗姥元君”“西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中间是斗姥元君,传说她是周御王的爱妃,号“紫光夫人”,为御王生下九子,分别是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和北斗七星,所以她是北斗七星之母。左边是西王母,她是太阴之精,女仙之宗,与太阳之精东王公相对应。这两位大神仙共理阴阳二气,调成天地,主宰天界人间,常赐福、寿给人间的善男信女。右边是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她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北殿为“玄姆殿”中祀九天玄姆,是圣母元君的弟子,黄帝之师,谙熟兵法,常救助危难,替天行道;左祀魏华存夫人,是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右祀妈祖,她名叫林默娘,经常显灵于海上救急救难,成为海上救护神,尊为“天上圣母”南殿是“慈航殿”,中祀慈航道,也称观音大士,她大慈大悲,有求必应,时常以各种化身救民众脱离苦难;左祀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神,她洞知人事休咎;右祀送子娘娘,她有神通使想子者得子,并保佑小孩健康、平安。
需要向大家说明的是,现在的玄坛殿、法篆局、提举署大致是依据原貌在原址上重修的,只是规模有所扩大,结构也有所调整。
我们再回到甬道,继续往前走。
这是“二门”,是天师府的二道门,也为三开间,东西设耳房各一间。引人注目的是门上悬挂着一块直匾,上书“敕灵旨”。相传这匾是明嘉靖阜帝御赐.“敕灵旨”可以解释为天师敕奉神灵旨意,阐道演法,济世度人。
4

东西两壁的青石上版刻着道教的主要经典——老子的《道德经》
进入大门,可以看到六扇门上绘有六位门神,威风凛凛,大有邪气不敢来犯之势。其实天师府哪有鬼怪胆敢来犯!天师人称“鬼王”,是协助玉皇大帝掌管人鬼事务的天神,所以据说古代天师府的门上都没有门神。这道门画了六位门神,目的还是告诉大家,道教是多神教,民间信奉的门神,道教也祀奉。这六位门神的形象可能都比较熟悉,他们是:秦琼、尉迟恭、程咬金、单雄信、罗成、杨林,均为隋唐名将,以忠、孝、义、勇著称于世。
请大家看看这口古井,它位于通往玉皇殿甬道的正中,名为“灵泉井”据《龙虎山志》记载,此井是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遵照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的意思开凿的。因泉水甘香清洌,与众不同,所以称“灵泉井”。有了这井以后,天师作法画符都是取用此井之水,作法事前敬天官、地官、水官,用的也是这口井里韵水,所以它又叫“法水井”。传说这口井系龙王所赐,虽然只有二丈七尺深,但与四海相通。
游客们,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栋巍峨大殿是目前天师府内最高大的建筑,它占地约500平方米,25米,19米,18米。上方的直匾告诉我们,这栋大殿名为“玉皇殿”,里面供奉的自然是玉皇大帝。这里原是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的天师“演法大堂”,是天师在府内诵经演法的地方,那时的道徒每天要在这里拜见天师,向天师诵经礼忏。现在的这座大殿是1992年在演法大堂的遗址上建造的。请大家进里面参观,殿正中供奉着玉皇大帝的神像,神像高为999米,端坐在神台之上,身着九章法服,头戴珠冠冕旒,手捧玉圭,一派威武神圣的帝王形象。在道教看来,玉皇大帝就是天上的皇帝,主宰着天上人问的万事万物。玉皇大帝东、西两旁是供他使唤的金童、玉女,而大殿的东西两面还供奉着十二天将,东有岳飞、朱彦、苟兴、宠乔、张骄,西有温琼、殷郊、毕环、刘甫、陶荣、辛环。这
5

些天将都脚踩祥云,手握兵器,英威飒爽;他们有的是《封神演义》中的大将,有的是忠孝义烈之士,都是玉皇大帝所封的天将。从这里可以再次看出,道教信仰的神很多。道教认为,不论何时何地,都有神存在。然而,神也是人,人可变成神。如果人一生能为人间百姓做好事,为老百姓所认可、称颂,道教就尊他为神。从这点可以看出,道教导人向善,惩恶扬善。这正是它存在近二千年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
游客们,我们现在来到了府第的第三道门,称为“私第门”,门内就是天师的食宿生活区。这组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元年,现存的主要是清代遗物,私第门屋顶梁上有清晰的记载:“皇清同治六年桂月中秋之前,袭封六十一代敬谨修建延绵。”建筑群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
门楣上刻有四个大字,其中从左往右数的第二个字不知有谁认识否?由‘‘西”“国”“人”组成,这个字在字典上杏不到,是一个‘‘国”字,是道教文化中特有的,寓意为“神仙所居”。所以门楣上的字是:“相国仙府”,指出了这里既是宰相、又是神仙的住处。门联为:
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
上下联的意思都是说在中国南方唯此一家,言下之意可与北方的孔府相媲美。
进门后,迎面而来的是照壁,在许多古建内都有照壁,它有关财、避邪的作用。照壁上画有一个太极图,图上方刻有“道炁长存”四个大字。“炁”指脐带,人在胚胎时就从这里吸先天之气,由此“悉”引申为“化生万物”的根本,也就是“道气”。道教认为“一”者为道,道聚形为太上老君,而散形为炁,暴便化生为万物。“道燕长存”的意思是自然之道永世不灭,这是每一个修道者都深信不疑的。照壁的另一面是一幅石刻浮雕图,制作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
6

全图由松、竹、梅、菊、兰花、灵芝、鹤、鹿、蜂、猴等植物和动物构成,雕刻精细,构图严谨,充满生机,寓意深刻。坚毅不拔的青松、刚劲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共同象征一种高洁的情操,素被誉为“岁寒三友”。菊花经霜不凋,独吐幽芳,是与松、竹、梅、兰齐名的花卉植物,古人把它喻为“隐士”鹤是千年仙禽,是长寿的象征,与松搭配,组成“松鹤长春”的图案。“鹿”与“禄”谐音,“蜂、猴”与“封侯”谐音,这些是对“富贵”的美好祝愿。照壁两侧有两棵树,东侧是桂花树,植于1986年,它既开花,又结子,是不可多得的桂花树;西侧是一株植于清同治年间的罗汉松,迄今已有130多年。奇怪的是它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莫名其妙地枯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天师府的修缮、恢复、繁荣,这棵树似乎也通人情,于是长出嫩芽,变成现在这样青绿茂盛、生机勃勃的景象。
照壁后面的雕梁画栋的殿宇,就是天师府的主殿——天师殿。这栋建筑原来是天师私第的“三省堂”,始建于明,重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此处“三省堂”的“三省”作何解释呢?它不同于孔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省”的意思,而是与道教的管理体制有关。我国晋代以后,道教有“三省”之说,即张天师的“都省”、许真君的“泰省”、葛仙翁的“玄省”。至元明时,张天师管理全国道教事务,三省都归张天师管理,所以天师府里就建造了“三省堂”,用于接待道教界人士和政府官员。请看,大厅的前部有块一米多厚的绿色磐石,上面的太极图像隐约可见,这图像是天然生成的,所以这块磐石弥足珍贵,人称“迎送石”。据说天师府的建筑布局是以这块圆石为中心,周围建筑按八卦方位设置。
过去的“三省堂”,经过一番改装,更名为“天师殿”。殿内供奉着五尊神像:正中仗剑危坐的是祖天师张道陵,立侍其左右的是他的弟子王长、赵升;右边是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左边是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殿中央上方高悬明太祖御赐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的匾额“永掌天下道教事”,这标志
7

着正一道从汉代创立,到元代“主领三山符篆”,至明代“掌天下道教事”便进入其鼎盛时期。朱元璋还封张正常为全国道教教主和“正一嗣教真人”并诏示天下说:“祖天师有功于国,所以家世与孔子并存,以迄于今。”这是中国最高统治者第一次将“北孔南张”两大世家并提。右边上方悬挂宋徽宗御赐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的横匾,上书“道行高洁”,对少年天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左边上方是清乾隆御赐五十七代天师张存义的匾额“真灵福地”。东、西两边悬挂有横匾,东边横匾上是“仙派名裔,,四个大字,西边横匾上写道:“纳甲遇呈”“纳甲”是汉代易学术语,将八卦与天干、五行、方位相配合,如以甲乾乙坤,相得合木,故甲乙在东。“纳甲遇呈”的意思是天师府四周充满吉祥与道气。在这殿堂内只供奉着祖天师、三十代天师、四十三代天师的神像,这三位肯定是非常杰出的天师,所以才特别选出来供奉。祖天师是基业的开创者,其功绩自不必说。另外两位有何特别之处呢?下面向各位作点介绍。
张继先是位神童,生于宋元格七年(1092,直到5岁,还没有开口讲话,但有一天清晨听到一声鸡叫后,突然大笑并吟诗一首:
灵鸡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
昕谓幕鸡的“五德:是文、武、勇、仁、信”
9岁时继任天师位,开始嗣教。宋崇宁三年,12岁的天师应诏进宫,面见当今皇上。徽宗问道:“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继先随即答道:“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皇上听后,十分高兴。第二年五月,皇帝又召见他,问他道、法有何异同?继先说:“道本无为而无不为,体即道也,用即法也,体、用一源,本无同异,若一者不立,二者强名,何同异之有?皇上对他的说法深表赞同,赐给他很多金帛,但他郡没接受。这一年皇帝赐号“虚靖先生”,并赐金铸老君及祖天师像。命江东漕臣将上清观从龙虎
8

山脚迁建上清镇,改名为“上清正一宫”。因为张继先的聪明才智深得宋徽宗的赏识,天师道愈受朝廷的重视,更促进了它的繁荣和发展。张继先曾预言:“赤帝御龙行末伏,嫦娥分月人深山。”当时世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到靖康元年(1126金兵侵入汴京,钦宗和太上皇才领悟出其中的意思,并命他快速进京。当他行至泗州(今安徽泗县天庆观时,作颂而逝,享年36岁,而京城也就在这一天失陷。继先天师博学多才,著有《虚靖真君语录》七卷、《明真破妄章颂》传世。
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于元朝至元六年(1340出生。
五岁读书,能十行并下,过目成诵。他资质聪慧,精通诸子百家之学,善于墨竹兰蕙之术,著作甚丰,人称“列仙之儒”
他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嗣教,朱元璋封他为“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赐他“正一玄坛”印。宇初天师还曾奉敕重建大上清宫,永乐四年(1406,朝廷命他修《道藏》五千三百零五卷,他著有《岘泉集》二十卷,《四库全书》收录了其中的四卷,此外,还有《道门十规》《无始无量度人上品妙往通义》四卷、《龙虎山志》十卷及大量的诗文序论流传于世。1410年,宇初天师将印、剑交付其弟张宇清,由他继任天师之位。作颂日:“一点灵明,本无生灭,五十年中,非圆非阙,今朝裂破大虚空,三界十方俱透彻。”然舌向前指而羽化,享年70岁。
好,请各位随我继续参观。天师府私第分前、中、后三厅。雕梁画栋,具有王府建筑特色;由条石铺地,青砖砌墙,设置天井,以利采光。
现在我们来到了中厅,这里原称“狐仙堂”这一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讲狐仙是一只早居龙虎山,修炼数千年的狐狸精,曾给祖天师在龙虎山创道炼丹帮助很大,祖天师及后代天师为了感谢它,便立狐仙坛祀奉。天师府建成后,就在此设立狐仙堂。
在中厅与后厅之间是一个天井,这个天井特别大,不仅通风采光效果
9

好,而且青石铺地,盆景、假山错落有致,营造出一种回归自然的清虚氛围。天井前方挂有一匾,上写“教演宗传”四个大字。这是明万历五年(1577,万历皇帝诏书恢复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的“正一真人”封号时所赐,原为玉刻。“教演宗传’’的意思是传教演法系祖宗所传。据说,极善画符的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曾在匾下放置一张大方桌,常在此看书画符。
在此我大概介绍一下“天师”的传承情况。自张道陵创教以来,天师一直是一姓传承,世系不断。天师的传承原则是“传子(指长子不传弟,传弟不传侄,传侄不传族人,传族人不传外族人”。强调天师血统。“印”“剑”是天师世家传袭的信物,得到印、剑就表示成为天师的合法继承人。而实际传承中,既根据传承原则,又强调品质和才能,并非机械照轮。如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不娶无子,有弟渊宗本应嗣教,但他却传位给叔父时修。纵观《留候天师世家宗谱》天师大部分是父子相传,其中二起是侄叔倒传,四起是兄弟相传,二起是族人嗣教。
现在向各位说说“龙虎山中宰相家”的由来。北宋真宗赐封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为“真静先生”,开准其世袭,天师世袭制从那时开始。以后每代天师接位,在家族取得袭教地位后,都要经皇上赐封,授予金印,官视一品,相当于宰相一级,“龙虎山中宰相家”,即由此而来。
现在嗣汉天师府的住持是张金涛,他是经中国道教协会选拔,并在北京白云观中国道教学院进修后再任职的。张金涛的外祖父是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其母张稻香是张恩溥的宠女。
这里便是后厅,也叫“上房”,是天师吃饭、睡觉、会客宴宾、供奉祖先的地方。中堂上悬挂着太上老君像,上面有一匾,是一件复制品。原物1914年袁世凯赠给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的。匾上有四个大字“道契崆峒”这四个字作何解释呢?“道”指的是“天师道”“契”是符合的意思,“崆峒”指的是老子的道家思想。所以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说天师道与老子的道
10

家思想很吻合。“崆峒”是甘肃的崆峒山,传说老子的化身广成子曾在那里向黄帝传授治身之道,所以崆峒山被认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象征。中堂的香案之上摆放着香炉、净瓶等物。后厅东面穿房套间就是天师的居室,西面是天师长子,也就是天师继承人住的地方。厅堂上面有绣花楼和观星台,绣花楼是天师女儿的住处,观星台则是历代天师观察天文气象的地方。
在天师食宿生活厅的后面,有一座园子,称为“灵芝园”。各位请看,这处建筑的人El处是八卦状的门,故名“八卦门”,灵芝园是天师茶余饭后的消遣场所。道教有“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理念,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成仙,而修炼的方法是在积德行善的基础上,重视用药物和练气等方法来使自己延年益寿,所以历代天师都在灵芝园栽花种药。在这个园子里既陶冶性情,又培植药材,这对人的健康的确十分有益。灵芝园正面的建筑是“敕书阁”,它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是皇帝御敕修建的楼阁,所以称“敕书阁”。此楼面阔五间,两层,楼上收藏有历代皇帝对天师府下的诏书和信件,楼下是天师的书房,藏有大量的道德经书,故它又有“藏经楼,之名。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近年复建的,原楼已在清咸丰、七年(1857太平军烧毁。
游客们,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天师府的后花园,它占地5000多平方米,里面古树参天,绿荫如盖,加上池塘碧水,称得上是一个休息炼养的好场所。道教的养生保健十分重视修炼精、气、神,这座花园正是为此而建的。现在园内还保留有百花塘、纳凉居和真武殿遗址。
在私第门之西还有一组建筑群,名为“万法宗坛”,取“万法归宗”之意,这是“道教祖庭”的代表,里面的雌雄罗汉松树龄有上千年。
最后我们再去看看天师府内一处珍贵的文物。这就是府内的一处珍贵文物——“仁靖真人碑”仁靖真人张留孙(12481321是元代有名的高道,江西贵溪人,也就是本地人,从小在龙虎山学道。元至元十三年(1276
11

,他随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入朝,请祷上天停止下雨,得到应验。与此同时,还治好了皇后的病,因此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于是被留在京城。皇帝还为他赐建了“崇真观”,并赠给尚方宝剑,专掌祀事。张留孙羽化后葬在上清宫西南山观。1322年,仁靖真人的弟子吴全节奉皇帝的旨意在他的墓前立了这座碑,碑文是当时大书法家赵孟颂奉皇帝之命书写的,全文1648个字,记载了仁靖真人的生平事迹。此碑在1959年就被列入省级重点保护文物,1979年江西省文物保护部门将它修整后,移到这里保管。
1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a5f18c74028915f804dc26e.html

《天师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