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让目标为你导航

发布时间:2019-04-14 23:20: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语文教学:让目标为你导航

  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谁都知道要改变!但究竟要改变什么?改变到什么程度?又该通过怎样的方式策略进行改变?大家的答案恐怕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认为,要从改变自己的目标定位开始!“到位带来效率,越位带来混乱。”(叶澜)(我以为,将“越位”改为“错位”更能准确地表达我的意思)

  当然,我并不是说,现在的课堂教学没有目标。每堂课有目标,从备课的文本资料上看,有的老师的“三维目标”还十分明晰。但是,你如果追问一句:你是怎么通过这一节节语文课达成单元目标、年级目标及至《语文课程标准》?答案便显得十分模糊。于是在我们的日常课堂操作中就出现了诸多的错位现象:低年级忙着细细地研读教材,高年级的老师总有纠不完的错别字+中年级在忙着篇章训练,到了高年级却写不好片断;有的老师忙着让学生一学年就背诵了整个小学阶段的80首甚至更多的古诗文,而编人教材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却来不及细细地品味……诚然,昔日开展得轰轰烈烈的目标教学,因其囿于定标、展标、达标、测标、补标这一机械的模式,大家已经弃之不用。但是,我认为目标意识是一刻也不能丢弃的,而且必须加强!试想,当你坐上一辆汽车,设施豪华、服务上乘,沿途风景优美,可是,坐着坐着,司机却跑过来问你:朋友,你去哪儿呀?这岂不荒唐?!

  行走在语文课改的路上,当我们实实在在地把握住了目标,就握住了语文教学的命脉,尤其对一线教师有着诸多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有位老师私底下跟我说,他不喜欢有人把他的学生拉去上公开课。虽然学生也得到了一些锻炼,但是回来后他总是要炒回锅肉――给学生补课,因为教者为了过多地“迎合”与“展现”,隐去了一些本该传授的知识点,能力的训练点。

  这位老师的话虽有偏颇,但着实耐人寻味!公开课中显性的热闹、华美与隐含的浮躁、虚假早已是业内人公开的秘密。语文本真的目标被华丽的包装所掩盖,着实令人心痛。针对这一时弊,在一次市级的赛课中,教研室强行将“是否进行词语的理解”单独列出,作为评判教学优劣的一条标准。可谓用心良苦。

  流行歌曲刚刚流行时,有一种“自我陶醉式”歌星,在舞台上的自我感觉太好,以至于忘了自己是在为观众演唱。有些老师在课堂里上着上着,便想表现自己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在自我陶醉的同时,自然就把学生晾在了一边,忘记了自己的使命――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服务。因为语文课本身知识体系的多维性,有的老师上着上着便放起了“野马”,下课铃响才醒过神来。少数急功近利的老师,把分数作为唯一教学目标,那么孩子最大的前途就是成为一架高级的造分机器。还有的老师为了充分地使用电教媒体,一节课下来,一直守着电脑,孩子不用打开书本。这样的学习,孩子确实觉得新鲜、生动,但是,离开课堂的孩子,他的学习是否还能这样进行?……如此种种,语文课怎么能够低耗高效?《语文课程标准》怎么落实?在这样的课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育人为本的理念都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从一节好课的标准来看,教师设置确当的教学目标并始终明了这一目标对于整个教学的统率作用,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129)如果走进课堂之前就能老老实实地把《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具体到本年段、本册教材、本课书、本堂课的目标点,进行充分的预设,那么,一切都会不同,这样的语文老师走进课堂就能有的放矢,实实在在地想孩子所想,急孩子所需,凭借教材这个载体努力与孩子就所要达到的目标达成共识。通过对话、沟通,让学生认同具体目标、知识能力点训练的意义,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心向和行动。这样,语文老师就能与其他老师一起,朝着教育的最高目标――培养完整的人阔步前进。也许,这样的教学缺少了一些舞台效果;也许,这样的教学使老师无法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风采;也许……但是,这样的语文课堂是高效益的,是真正地为着学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

  

  二、有利于坚守自己的教学主张

  

  语文教师队伍中也活跃着追星一族,他们追于永正、薛法根、孙双金、窦桂梅、孙建锋……他们学主题语文、诗意语文、情智语文、文化语文、简约语文……反正谁有名气学谁,什么语文最时髦学什么语文。我承认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热情,我也承认,学习、模仿本是年轻教师自我提高的有效方式,但盲目地依葫芦画瓢,这不能不让人想起邯郸学步、鹦鹉学舌、东施效颦……一味地用自己的脑袋作为盛入别人思想的容器,用自己的双手机械地做着别人的动作――画虎不成反类犬,被人笑话是小,误了孩子是大。

  在模仿的教学征途中,他们为方法为具体的操作步骤所困、所累,最终迷失了方向,也迷失了自己!

  如果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再通过模仿不断地吸收名师们的前瞻理念、课堂策略、教学机智,为自己达成教学目标所用,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作进一步的判断、甄别、取舍、提炼,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岂不妙哉!

  

  三、有利于开展教学研究

  

  这是一次常态下的语文教研活动:一位老师上了一节趣味识字课。在评课中,有老师认为教者准备充分,教学设计细密,选择卡通人物作为识字媒介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一节课时间孩子认识了20多个字,其中很多字还比较抽象,是一堂好课。有老师却接过话茬,认为这些恰恰是这堂课的败笔,理由是这样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在现实的学习中根本无法实现,也就是说,孩子离开了这个特定的课堂便无法这么多这么快地识字。这些情境的创设缺乏指导性,更没有可推广性,孩子虽然这堂课学得既快乐,又收获很大,但只是个特例。由此推断,这堂课存在较大的问题……

  大凡语文老师,多半会处于类似的研究场景,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多方观点,最终也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即便有领导一锤定音,人家教师心里还是有个疙瘩。

  但是如果在评课之前就让每一位教师明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甚至明了本节课在更大视野中的位置,这样的教学研究是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呢?我想,至少大家不会花大量的时间来争论本堂课的好差与否,更多的会来提炼达成目标的指导思想、操作策略、检测办法、改进之处。这样的研究,对一线教师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学性。

  而现实是,在评课的过程中,目标定位也时常成为大家争议的一个焦点。除了教者把握教材的能力因素外,这与教材本身意图不明有很大关系。台湾有一档非常热门的娱乐节目叫“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我觉得现行的教材就有这种味道。教材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按理说,一线教师一拿到手就能够十分明了某一篇文章要达成什么目标,一册教材又如何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达成学期、年段目标。事实上这一切都得教师去慢慢研读。语文教材本身知识点的模糊性、体系的多维性又进一步增加了目标定位的难度。勤业且悟性高的教师或许能一一对应,达成目标;如果反之呢?就只能先上车再买票。如果实在想不出去哪儿,那就只能信马由缰,一切顺其自然了。记得目标教学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曾说过:“如果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些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不然,他们只能被迫从教师的考核和评分的做法中推断出目标。”在此,作为一线教师,我想向教材的编者提一个建议,那就是白纸黑字地明确整册教材的目标体系,明示每一篇教材的学习目标。这样,大家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思考达成目标的策略的找寻、设计与优化上;这样,教师也不必如先前的目标教学那样,来个生硬的课前揭标;这样,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也可以更具目的性。

  期盼着有一天,有人为一线的教师――一路为你擦亮满天星光,如果你在黑夜迷失方向,让目标为你导航!

  (作者单位:丹阳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许元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9c9d0e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d9.html

《语文教学:让目标为你导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