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资料

发布时间:2018-11-13 17:28: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民俗文化

第一章 民俗与民俗学

什么是民俗?

民俗就是我们的生活。

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

年?

二十三点灶腊,祭灶神;

二十四扫房子,丢百病;

二十五贴春联、贴窗花;

二十六置年货、沐浴洗衣;

二十七去杀鸡割肉磨豆腐;

二十八去插花,做年糕包粽子

二十九年夜辞,年饭、团圆、守夜、烧炮竹

春节的礼俗与禁忌

一日初一拜年祝福。初一为鸡日,为扫帚生日, 不能动扫帚, 否则招致霉运。

二日为犬日,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归宁

三日为猪日,不出门, 不宴客。又叫小年朝”, 祭祀祖先和诸神, 不能扫地、起火、打水。也有初三开店门。俗传老鼠娶亲的日子。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春节的礼俗与禁忌

四日为羊日,准备牲礼、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 烧金纸、神马。接神的习俗,不动刀、剪。

五日为牛日, “破五”, 财神的生日。放鞭炮、赶庙会, 全家庆贺。

六日为马日,祭送穷神

七日人日人胜节七元。如果天气晴朗, 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 人口平安。这一天要吃芹菜、葱、蒜等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 其中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

过春节

1、春节怎么过

2、春节的来历

3、春节的内涵

4、春节的意义

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

春节:从十二月二十三始元宵节止辞旧迎新,祭祀、团圆、狂欢、 社交 娱乐

为什么要过年?

1、春节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它的传说、礼仪、禁忌等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博大的文化画卷。

2、春节是一种文化的缩影,其中的习俗、礼仪等方面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3、春节有助于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具有很强的亲合力。

4、春节可以增强现代人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具有较强的社会整合功能。

5、春节是假日经济的黄金时间,春节具有较大的经济功能。

北京四合院

一、民俗的相关概念

我国古代有关民俗的概念

《管子·正世》:料事务,察民俗。

《礼记·王制》:天子巡游,至于岱宗。觐诸侯,见百年,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俗。” “礼从宜,事从俗

应劭《风俗通》序: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谣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

成为《诗经》中的六义之一。

从文献资料来看,民俗一词在中国大致经历了由”——“风俗(习俗、民风)——“民俗这样一个过程。

汉代,风俗一词通用。《汉书·王吉传》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

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后,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创办《歌谣》周刊,这是歌谣的研究已经具有民俗学的性质。到1927年广州大学创办《民俗》周刊,民俗一词便成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词。

相关概念

习俗:地域性很强,阶层性明显、相沿积久的一种群体性习惯和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

礼俗:礼仪与习俗,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传统的礼俗内容有冠礼、生辰、婚姻、祭拜、座次、丧葬等

风俗

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统治阶级成员在个人生活中,基本上与民族共有的习惯取一致的态度)

化: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稻种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中国1999年版的《辞海》

西方对民俗的理解

11846年以前民俗的概念:

民间古俗、贱民古俗、古物、民族学、神话、民间口头文学、残存文化 ……

21846年,民俗成为专门学科术语:

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创用。

英文Folklore的意译:

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的合成,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种现象的学问。

3.现今国际学术界:

Folklore专指研究对象,即民俗事象或民俗传承。

Folkloristics专指民俗学

4.当代中国学术界: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

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沿袭的生活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袭成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民俗包括的要素

1)主体:民间老百姓

2)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3)民俗事象具有一定的模式性

物质民俗

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

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精神民俗

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语言民俗

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三、民俗的特征

(一)民俗的群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如原始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是全民共同参与创造和传承的。

民俗是约定成俗的社会普遍传统的风尚和喜好,并被社会承认的社会现象。

民俗的群体性

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民俗是民众共同创造和传承的

(二)集体性不排除个人的因素

一些民俗事象初始于个人,得到集体的响应和参与,而形成民俗。

例:据考,朱元璋建都南京,除夕令全城官民作春联,并亲为大臣陶安撰联。除夕挂春联的习俗大盛。

(三)在流传中体现集体性

民俗在传承过程中,变得复杂和丰满,是集体加工的结果。

以春节为例:春节的流变就体现了集体性。

春节又称过年

《说文》释年:谷熟也

《尔雅》: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虞曰载。年者,取禾一熟也。

表明:为禾谷一熟 ;商以年为,表明与每年一次的祭祀有关;甲骨文的为斧子砍断人的双脚,作牺牲状。

民俗的类型性

又称民俗的模式性,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是集体创造、流传,形成的民俗特点。

例:民间故事的类型性。

世界各地存在很多情节基本相同,形式大同小异的民间故事:两兄弟型、灰姑娘型、蛇郎型、田螺姑娘型、狼外婆型、 呆女婿型、巧女型、机智人物型、地主长工型……

(二)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

传承性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

扩布性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上传播的拓展性;

世界各民族分别在不同的舞台上演出了风格各异的文化正剧。结构都由昨天、今天、明天三个部分组成。

中国民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属于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既包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目前已经消失了的民俗文化事项,更应包括目前仍然存在的那一部分民俗文化事项。

传承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化功能,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2.民俗传承积极、主动,有目的的进行;

3.表现为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即某项民俗事象的核心和母题依然保留。

扩布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受功能的制约,有条件的向周边地域

和民族渗透;

2.对异地、异民族民俗文化的吸收、消

化和加工;

3.扩布方式的不同。

(三)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

民俗一旦形成,大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在稳定的发展中,形成一定的模式,具有民俗的类型性和模式性。

同时,民俗生活又呈现出一些显著的变化,体现着民俗的演进发展。

民俗的稳定性

经济基础不变,民俗文化就稳定。不少的民俗传承至今,说明民俗文化的稳定。

例:春节:辞旧迎新

清明节:祭祖

端午节:驱瘟逐疫

中秋节:祭月

民俗的变异性

造成变化的原因:

1.语言和行为

口耳相传的传承手段。田野考察例证:民间故事都有异文。

2.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成变异

例如:端午节习俗。(核心习俗驱瘟逐疫未变)

江南: 划龙舟、吃粽子、喝搽雄黄酒、带香包。

西北:插杨柳、喝搽雄黄酒、拴五色丝线、带香包。

3. 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使民俗产生变异

例:婚礼、丧葬。

4.受民族心理的影响使民俗发生变异

例:中秋节:蒙古族不过中秋。

原因:第一,不是本民族的节日。第二,汉族

的中秋节后来附会上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内容。

土家族过年:比除夕提前一天。 原因:传说与一次战争有关,敌人进攻,无法在除夕这天过年,只好提前,从而成俗。

(四)民俗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民族性:

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地域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使各类民俗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

地域性

民族性和地域性

(五)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主要表现在信仰、崇拜、祭祀、祈攘、禁忌、占卜、巫术等方面,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正是民俗原始性和神秘性的反映。

原始性

上刀山,下火海吞筷条上刀梯以及面具舞的表演。

四、民俗的发展

1)原始民俗: 商周前远古蒙昧,多巫术占卜、图腾文身和万物有灵。

2)上古民俗:汉代前重鬼神、卜筮和占验,汉代形成较稳定的汉俗。

3)中古民俗:隋至宋代生活情趣增强,封建文化和市民风俗确立。

4)近代民俗:元至清代都市民俗繁盛,蒙、满、汉俗融合发展。

5)现代民俗:辛亥革命后废除封建、移风易俗、逐步西化。

民俗的变迁

1)民俗变迁的原因:

民俗社会内部发展;不同社会民俗文化的接触或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

2)民俗变迁的类型:

无意识变迁、有意识变迁

民俗的变迁

3)民俗变迁的原因:

①发现和发明带来的民俗文化创新;

②民俗文化的传播扩散带来的互动、选择、采借和整合

③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改善带来的社会文化进步

④民俗文化长期互动、采借、适应带来的民俗文化涵化

⑤民俗文化的恢复和重新解释;

⑥以强制性手段进行社会革命和制度改良。

四、民俗的形成

1、经济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俗作为一种文化事象,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的产生总是受到经济基础,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经济基础对民俗的产生,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

民俗的变迁

①发现和发明带来的民俗文化创新;

②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改善带来的社会文化进步;

2、政治的原因

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民俗又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的和政治的影响。剥削阶级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一方面利用落后民俗愚弄人民;另一方面用强制手段,改变原有的民俗,以适合自己的需要,以强制性手段进行社会革命和制度改良。

3、宗教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传承的民俗事象,是由原来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

人们认为世界上的每一种事物,无论是有生物,还是无生物,都存在着灵魂,并对每一种事物都作人格化的解释。这样就形成了各民族流传至今的丰富多彩的神话。另一方面,他们又采取某种方式,对自然物产生崇拜,并进行祭祖活动。

4、地域的原因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指的就是由于所处的山川地理环境不同,而产生和形成不同的风俗和习惯。这表现出民俗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强适应性和选择性,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民俗。

五、民俗学

1、定义

即专门研究民俗文化的社会科学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社会学与民俗学

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

历史学与民俗学

民族学与民俗学

民俗学与宗教学

中国民俗资料大都出现在如下典籍中

1)历史书。如二十四史、各民族的《传记》

2)政治书。如有些朝代的《十通》《会要》《会典》

3)地理书。唐《元和郡县志》宋《太平寰宇记》清《天下郡国利病书》《清史方舆纪要》等

4)各类地方史志、野史笔记等。

中国民俗资料大都出现在如下典籍中

5)随笔。唐《艺文类聚》《初学记》宋《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清《古今图书集成》

6)语言学著作。《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释名》

7)先秦诸子著作。

8)其他。如《诗经》《楚辞》《山海经》《淮南子》汉乐府诗、志怪小说、历代话本传奇等。

七、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1.民俗学原理2.民俗史3.民俗志4.民俗学史5.民俗学方法论6.资料学

1.民俗学原理

对民俗事象发生、发展、演变及其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理论探索,包括对综合

或单项问题的研究。

2.民俗史

对民俗事项的历史探究与描述,包括通史、断代史、综合性的或单项性的民俗事象

发展史。

3.民俗志

一种对全国或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民俗事象进行综合或单项的科学记述的作品。

4.民俗学史

关于民俗问题的思想史、理论史、也包括搜集、记录、整理和运用它们的历史。

5.民俗学方法论

关于民俗事象整体的观察研究和具体的调查整理的技术与方法两方面的理论。

6.资料学

关于民俗事象资料的获取、整理、保存和运用等活动的探索与论述。

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搜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七、民俗学学习的意义

《尚书大传》:见诸侯,问百年,大师陈诗,以观民风俗。

《毛诗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橘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以戒。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正得失,厚人伦,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八、民俗的功能

《尚书大传》:见诸侯,问百年,大师陈诗,以观民风俗。

《毛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正得失,厚人伦,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民俗的功能

1、教化功能2、规范功能3、娱乐功能4、审美功能5、维系功能

1、教化功能

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教化无形而至德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R.F.Benedict)曾这样描述:

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有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形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叟不可离开。

2、规范功能

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具有的约束作用。

民俗的规范性

民俗文化是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民俗文化这种约定俗成,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例:家族:家规、家教、家法;

村落:村规、村约;

婚姻、丧葬、祭祀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

饮食结构和进餐方式有大体的规范。

秩序定生文明

民俗学专家通常把社会规范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法律,第二层是纪律,第三层是道德,第四层是民俗。而且认为民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

早期英国民俗学家斑尼曾说:民俗包括民众的心理方面的事物,与工艺上的技术无关。例如,民俗学家所注意的不是犁的形状而是用犁耕田的仪式;不是渔具的制造,而是渔夫捞鱼时所遵守的禁忌。

3、娱乐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愉快的调剂作用。

包括民间歌舞、民间游戏、民间竞技和民间杂艺等内容,又称为游艺民俗。

美就是合理存在的

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劳动号子,山歌、情歌,狂欢节)、宣泄(如哭葬、新婚闹房,非典期间,谣言的传播)、补偿(如祥林嫂捐门槛,太平天国拜上帝教,应者云集,上帝的光辉沐浴着小农受伤的心灵)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4、审美功能

民俗的审美功能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神像、供品、年画、婚嫁用品等,从某些意义上说,都是以审美功能为主的艺术形式。民俗工艺与民间造物,包括民间建筑、服饰、民间工艺美术、工具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

5、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维系功能

根据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条件,将群体所选择的某一种行为方式予以肯定,成为一种标准的行为模式,统一大家的行动,维系社会生活有规则的进行。

1.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民

族凝聚力;

2.发扬优秀民俗传统,吸收其他民族良好习俗,抵制各种陋俗;

3.为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如开展民俗旅游活动, 开发民间工艺、烹饪、服 饰、医药、民间文学等方面的产品等等。

九、民俗学的方法:调查方法,研究方法

搜集民俗资料的基本方法

文献学方法

田野作业法

田野工作方法的实践性具体表现在人类学者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直接体验三种实践方式获取民族资料的过程,我们将其称为田野三角

第二章 信仰民俗

一、民俗信仰概念

 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民俗信仰又称民俗精神民俗心理,它涉及到包括信仰、巫术、禁忌、占卜、预兆等多方面的内容。

民间信仰的概念

民间信仰这个概念并不产于中国,而是始于日本。据考证,这个词语是在1897年由日本学者最早使用。

1985年,日本平凡社出版的《大百科事典》,对民间信仰(popular religion)作了如下定义:民间信仰是指没有教义、教团组织的,属于地方社会共同体的庶民信仰;它也被称为民俗宗教、民间宗教、民众宗教或传承信仰(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信仰)。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学者

民间信仰的几组概念辨析

民俗信仰包括三个方面:

1.信仰对象 2.信仰媒介 3. 信仰表现方式

(一) 信仰对象

1、灵魂

1)人类相信人由肉体和灵魂组成。

常时:灵魂附在肉体上;

做梦、生病:灵魂暂时离开肉体;

人死:灵魂永远离开肉体,变成鬼或鬼魂。

2)灵魂不仅人有,万物都有。

3)万物有灵观念是产生泛神崇拜的基础。

一)灵魂崇拜

鬼灵崇拜、祖灵祟拜、善神崇拜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居住在玉清宫。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玉皇上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因为百姓都深信天公是至高无上,最具权威的神,无足以显示,因此不敢随意雕塑他的神像,而以天公炉天公座来象征。  

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玉皇诞,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举行最隆重的祭仪。

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字,简称观音。

在民间信仰中,观音信仰是一种较为普遍信仰的对象。很多地方都有观世音的塑像。

寺庙里的千手观音

祖先神

祖先崇拜是在鬼魂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鬼魂崇拜的一种。人类把已故祖先加以神化的结果。

祖先神由地位和历史作用决定的

祖先神的种类:始祖、氏族祖先、部落祖先、民族祖先、家族祖先

女始祖:汉族的女娲 侗族的沙麻 苗族的央母 满族的佛托妈妈 ……

男始祖:伏羲 盘古 ……

祖先崇拜

家祭

生辰、忌日祭

時節祭除夕、春節、元宵、令節:端陽、中秋、重陽

墓祭春節、清明、七月半、

祠祭春秋二祭

清明祭祖

二)自然神

1)自然崇拜

对将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当作有生命、有意志而且有威力的对象加以崇拜,是最原始的崇拜。

自然崇拜

1、天体:天神、日神、月神、星神。

2、自然现象:风神、雨神、雷神、电神、火神。

3、无生物神:山神、土地神、水神、石神、海神。

4、有生物:

动物:蛇神、蚕神、虫神、马王、牛王

植物:树神、谷神、花神、茶神……

日神与月神

在华夏文明中,人们多认为太阳神为男性,太阳是男性阳刚之气的象征。

月亮更具女性的阴柔之美,所以月亮神一般是女的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福建、台湾、广东及东南亚的林氏宗亲都称妈祖为:姑婆姑婆祖天后圣姑天上圣母姑婆等。据统计妈祖为世界三大宗教信仰之一。

妈祖阁(澳门) 石头崇拜 新化的树神崇拜 岁寒三友

四君子

汉族的一些姓氏与图腾信仰有关

古夜郎的竹崇拜,仡佬族的葫芦崇拜和彝族的虎崇拜等等,大都是图腾信仰产物。

图腾信仰与动植物崇拜的区别:

图腾有血缘关系

图腾崇拜

虎:避邪 鹿鹤同春图 猴:马上封侯、辈辈封侯 鲤鱼:鲤鱼跳龙门、余利

四) 生育神

    主宰生育诸神的总称,大都起源于史前时代的女神,如女娲、西王母、送子娘娘等,后来兴起男神,如伏羲、张仙。男根的信仰也相当流行,如陶祖、石祖、木祖等。

1、婚姻神:媒神女娲、月下老、和合神

2、生育神:碧霞元君、催生娘娘、妈祖、送子娘娘……伏羲、张仙、保生大帝

3、生殖崇拜遗风

1)女阴信仰:母山、民间的打儿窝

2)男根信仰:公山(石祖)、陶祖、木祖

金花娘娘

行业神

指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起源于生产的发展。最初的行业神就是生产神,如猎神、渔神;后又出现工匠神鲁班、酒神杜康。这些神有些是该行业的开山鼻祖,有些是某行业的革新能手,有些是对某些行业的发展起过保护作用。

(一)最初的行业神:

生产神,如猎神、渔神、蚕神、畜牧神等

(二)手工业出现后的行业神 三百六十行都有保护神

(三)行业神的来历

对行业的发展起过特殊作用的人物、开山鼻祖或革新能手。

陶瓷行业神 商业行业关羽

居家神:门神、灶神、床神、井神、厕神

保护神:土地神、城隍、驱邪神姜太公、镇鬼神钟馗、伏魔大帝关公、保生大帝吴真人

出行神:路神、船神、海神、桥神、车神

文化神:功名神文昌帝君、文运神魁星、造字神仓颉

吉祥神:福神、禄神、寿星、喜神、财神

儒释道诸神民间化孔子、如来佛、观音、地藏、三清

灶神

灶神信仰是从火神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财神是道教俗神,民间流传着多种不同版本的说法,月财神赵公明被奉为正财神。日春神青帝和月财神赵公明合称为春福,日月二神过年时常贴在门上。

 相传月财神姓赵名公明,又称赵公元帅、赵玄坛,长安(现西安)周至县赵代村人士。后在道教神话中成为张陵修炼仙丹的守护神,玉皇授以正一玄坛元帅之称,并成为掌赏罚诉讼、保病禳灾之神,买卖求财,使之宜利。故被民间视为财神。

文财神 武财神

门神

中国门神的演变过程体

现在三个基本方面:

1.具象性取代抽象性;

2.人格神取代生物神;

3.祈愿性取代威慑性。

望城的戴公老爷信仰

冼夫人

(二)信仰媒介

信仰空间

鬼、神、人居住环境演变的三个过程:(一)同界说:人与鬼神杂处 《国语·楚语》:民神杂揉民神同位 (二)两界说:人与鬼神分开《论衡·解除》:生属长安,死属泰山,死生异处。 (三)三界说人间、阴间,天堂

人神异处,人与鬼神为取得密切联系就必须有沟通人与鬼神的桥梁,需要一种媒介——巫觋或萨满。

(二)信仰媒介

1、灵媒:一些专事通神的人,中原称巫觋,南方称灵子,北方称萨满。

2、巫觋,被认为能通鬼神。

3、祭司,是由巫觋发展来的,是高级的巫,即大巫,皆由男性担任。

4、术士,即专门巫师。包括山、医、命、卜。

1、术士:地理先生、阴阳先生、风水先生、堪舆师……职能:以阴阳五行为指导,选择房基地、坟

2、巫医,职能:将巫术与医药疗法结合,为人治病。

3、命:相命师、算命先生

职能:根据人的面相、手纹等测算人的命运,或根据生辰八字测定命运,或依据姓名推算人生前途。

4、卜:占卜师

职能:用各种占卜工具和方法,占卜吉凶祸福。

(三)信仰表现方式

1、预知:根据自然现象和人的行为表现,推测人物或事物将要发生的变化,以便探知神的态度,预卜吉凶、命运好坏。

2、祭祀:民众向民间神祇祈求福佑或趋避灾祸一种行为惯制,具有相应的仪式制度。

3、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

天体兆:日月星辰的突变,气象异样,地震……

动物兆:喜鹊临门为吉兆,鸡上房、母鸡啼鸣、乌鸦降宅为凶兆……

植物兆:二树连理、嘉禾生、朱草现主吉,竹子开花兆灾……

无生物兆:火笑客至,灯花兆喜……

人体兆:耳鸣、眼跳、打喷嚏……

梦兆:对梦的解释,称释梦、圆梦。

祭祀

祭祀是民众向民间神祇祈求福佑或趋避灾祸一种行为惯制,它世代传承,具有相应的仪式制度。

祭祀是供奉鬼神、精灵及祖先的各种迷信仪式,是一种通神的活动,是祈神、谢神的基本形式。

彝族毕摩祭祀组照

祭祀的道具

各类祭祀纸马、纸符

四、巫术

    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

巫术的类型和功能

(一) 招魂巫术。一种是人刚死时,要进行喊魂。一种是小孩或成年人生病,认为是丢了魂,必须招魂,病才会好。另一种是祭祖时,招祖先亡灵回来享祭,祭毕再把他送走。

(二) 驱疫巫术,又称驱鬼巫术,是一种驱赶魔鬼、瘟疫、灾难的巫术。在生产、建房、修墓、生病中广泛应用。

(三) 放蛊巫术,是以某种毒物害人的巫术,具有浓厚的神秘性和危害性。与发明药物有密切关系,一旦中蛊,可采取药物和巫术解蛊。

几种常见的巫术

(四) 神判巫术,是假借神意裁决争讼是非曲直的巫术形式。是人类早期的一种习惯法,对研究法律的起源有史料价值。

(五) 想药巫术,想药又名爱药,是青年男女用的恋爱巫术。一种以动植物制成,另一种是请巫师念咒语。

(六) 辟邪巫术。是利用一定物件来防止鬼神来犯,是比较流行的巫术。最初的辟邪物有的是生产工具、武器,后来才以神灵辟邪,如图腾、门神等,最后发明了专门的辟邪物,如石敢当、吞口。

    此外,还有节日期间专门辟邪巫术,如五月节插艾蒿、戴艾虎、九月九插茱萸等。

五、禁忌

禁忌,又称塔布。这一名称来自于南太平洋波里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汉语禁忌一词,禁止忌讳,一般指基于自我心理和情感的抑制、避戒。

就是那些在心理上以为忌讳.在语言和行为上规定为不能说或不能做的就是禁忌。禁忌的产生源于原始人对超自然力的恐惧与崇拜。

禁忌

所谓禁忌,一般超出了人类正常分类规范之外的让人无可适从的或让人敬畏恐惧的非正常行为事象。禁忌的对象往往是那些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期望避免的和影响分类的种种事象。神圣、圣洁之物不可随便亵渎,犯禁就有可能带来灾难,遵循就有可能带来幸福;鄙贱、不洁、危险之物不可随便接触,犯禁同样会带来不幸。

禁忌

禁忌是由不同的信仰观念和传统习惯约定俗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保守性、功利性和神秘性。因此,我国自古才有了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说法。

禁忌的分类

1)宗教禁忌(2)生产禁忌(3)语言禁忌(4)生活禁忌

清明的禁忌

1、时间:前七后八,下午三点钟前;

2、怀孕的妇女要避开清明拜山活 动,北方女性不参加娘家清明活动;身体不适和经期妇女一般不参加,如参加要带桃木或玉石;

3、扫墓之前最好禁食 ;要着深色素色衣服并衣着整齐;

4、不得嘻笑怒骂 ;不要在墓地照相

清明的禁忌

5、不要清明节当天去探视亲朋好友

6、避开清明结婚或过生日;

7、不要在清明日买鞋;扫墓回来,一定要清扫你的鞋子和沐浴;

8、不能让坟地的植物长成树木

六、迷信

所谓迷信是对在某种条件、征兆、原因下所产生的系列的结果或后果的传统表示法。

乌鸦当头过,无灾必打祸。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七、 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一, 民俗信仰有突出的功利性。

 第二, 民俗信仰具有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

 第三, 民俗信仰有较强的包容性。

第四, 民间信仰有较大的渗透性。    

第五, 民俗信仰的俗信化趋势。     

(一)突出的功利性

民俗信仰的实质是求吉、禳灾,预知、祭祀、巫术,都是为了生存利益。

1.秘不外传:母传女、或父传子、或师传徒,传授不公开,活动不公开,外界感觉神秘。

2.利用神话,方式多巫术色彩: 招魂术、送魂术、驱疫术、神判、放蛊等

包容性

1、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

2、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见佛就拜,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

3、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八、民俗信仰存在的原因

巨大的惰性和顽固性

有赖以生存的土壤

满足生存、发展、心理安全的需要

某些部分符合科学规律

信仰的功能

信仰可以给人以安慰

信仰可以给人安定感

信仰可以让人对群体产生皈依感

信仰的作用

一、信仰可以使人摆脱寂寞的困扰

二、信仰可以使人公正

三、信仰可以使人获得永恒的生活

四、信仰可以使人坚韧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马克思

九、信仰禁忌民俗旅游资源

民间信仰禁忌民俗,渗透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通过各种行为、仪式、语言、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祝词等手段表现出来。如清明祭祖、节庆上供、婚丧鸣炮、贴窗花、写对联、挂香包、换桃符、送红包、带吉祥物等具有纪念、祝愿、装饰和制造氛围的传统心理行为惯制。

信仰民俗旅游资源

民间信仰观念,都有相关的物体、行为、仪式、活动等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如神灵、祭坛、寺庙、神像、朝觐、庙会、祭海、驱傩、扫墓、舞龙、舞狮、鼓乐、花灯和乡村风水景观等,这些直观的行为、形象,都可以成为游客观赏、参与、体验、购买的对象而成为能够产生多种综合效益的旅游产品。

信仰民俗旅游资源

民间绝大多数手工艺术制品,如中国结、香包、绣球、唐卡、桃木剑等,都是与民间信仰观念紧密相关的传统文化象征物,包含着深厚的信仰观念内涵,能够深深地吸引旅游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文化价值的旅游纪念品。

民间信仰对旅游的发展的影响

1.民间信仰中蕴含有许多激发旅游者好奇心的内容,对旅游活动的发生起到了促进作用

2.民间信仰所形成的物化成分,有许多已成为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成为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重要依凭

3.民间信仰中许多行为成分如祭祀、岁时节令活动,具有很强的休闲娱乐功能。

4.民间信仰中的民间艺术和民间游戏,最便于民俗旅游开发

5.围绕神灵观念所形成的民间传说、传奇神话、民间故事,充实了某些景观的文化内涵,提高了景观知名度

6.民间信仰中的禁忌观念,有利于旅游资源和景观的保护

7.民间信仰深刻地影响着行旅风俗的形成、发展和演变。

民间信仰资源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

1.破坏性开发严重

2.旅游地的民间信仰仪式是为了商业目的而展示出来的,信仰的意义也在故意的安排中改变甚至消失了。

3.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有时会对民间文化造成不自觉的伤害。

民间信仰旅游资源面对的市场

1.以农村为主的市场2.以中老年人为主的市场3.资源与市场的地域特性

导游如何面对

1)民间信仰的荒谬性对人的思想具有毒害作用。

2)民间信仰的盲目性对人们的行为有误导作用。

3)某些民间信仰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会影响社会稳定。

第三章 物质生产民俗

物质生产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文化的主体。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分类:

农村——农业民俗;

山村——狩猎采集民俗;

牧村——游牧民俗;

渔村——渔业民俗;

其他——工匠民俗;

特征

(一)地域性: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条件。

(二)季节性: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受时令节气的制约。

(三)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或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

(四)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生产实践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一、农业民俗

农业生产民俗是伴随古代农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一)农业生产民俗的产生

农业生产民俗是伴随古代农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

l)原始农业民俗

开始于新石器时代:

刀耕火种

工具为木棒、

石斧、石锄。

刀耕火种:原始时期稻作农业的基本特征,也叫火耕水耨(nòu:烧去田里杂草,灌水种稻,草和稻并生,高七八寸,一并割去,再放水灌田,草死稻长。这种稻作技术虽然原始,但却巧妙地运用了水稻不怕水淹的这一特性。它适合于地广人稀,劳力缺乏时使用。

2)传统农业民俗

利用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形成了以耕、锄、选种、施肥、浇水、轮作复种、间作套种等方法密切配合的农作方式。

3)现代农业民俗

以实验科学、工业技术为装备;依靠机械、化肥、农药和水利灌溉等现代技术。

演变

原始的、传统的农业民俗大体包括了生产工具民俗、生产技术过程习俗和相应的人文仪式民俗,而现代农业民俗主要表现为生产习惯,褪去了神秘的信仰禁忌内容。

(二)农业民俗的形态:

作物的种类——粮(水稻、小麦、玉米)、棉、菜、果。

作物耕种分布

东北地区——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也有水稻种植。二年三熟,在山区,狩猎、伐木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兼栽培与采集人参、木耳、猴头菇与蘑菇。

黄淮地区——小麦、玉米、谷子、高粱与兽类等粮食作物。花生、油菜、棉花和烤烟等经济作物,温带水果与干果产区。两年三熟。

黄土高原区——种植小麦、高粱、谷子等旱粮与杂粮。

长江中下游地区——鱼米之乡,农、林、牧、渔、副五业俱全。水稻为主、小麦为辅,油菜、棉花、柑橘、茶叶、蚕茧。

华南区——一年数熟。种植水稻、番薯、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甘蔗、花生、麻等经济作物,热带水果如荔枝、香蕉、柑橘、橄榄、菠萝、槟榔、椰子、可可、芒果四季不断。

生产的过程

小麦生产过程:

耙地播种除草灌溉割麦打捆晒干打场收场扬场。

稻作生产过程:

整修农田、整修农具、选种、浸种、播种、犁田、耙田、扯秧、插秧、耘耥稻田、下肥料、治虫、灌溉、收割、晾晒、加工、储藏。

(三)农具的使用——从古代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机械化生产。

稻作工具民俗:稻作生产工具有简车、翻车等用水灌溉工具,有船、独轮车、双轮板车等运输工具,有犁、耙、锄头、颁头、铲子、镰刀、稻桶、打稻机、筲箕、箩筐、簸箕、扁担等劳作工具,有薄膜、育秧温室等设备。

农历二十四节气:

春季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夏季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秋季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冬季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立春——“立春三日,百草发芽。

雨水——“雨水节,接柑橘” “雨水有雨压秋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惊蛰——“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春分——“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清明——“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奠迟延。

谷雨——是北方春季作物播种出苗的重要时段

立夏——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作物生长发育旺盛

小满——“小满即为麦粒开始饱满,但未到成熟

芒种——“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夏至——“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

 小暑——“小暑一滴雨,满地洒黄金。

大暑——“大暑不浇苗,到秋无好稻。

立秋——“立秋处暑地越忙,收了早稻种杂粮。

处暑——民间的处暑意为躲藏,处暑表示暑气开始消失。

白露——“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

秋分——“秋分有雨来年丰。

寒露——“寒露蚕豆霜降麦,种了小麦种大麦。

霜降  ——霜降见霜,玉谷满仓。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雨打元宵灯,早禾一束稿。

立夏不下,高田莫耙;小满不雨,芒种莫管。

夏至在月头,一吃一边愁;夏至在月中,愁杀粜谷翁。

六月立秋要到秋,七月入秋不到秋。

十月初一晴,柴炭土样平。

十月雨连连,高山也是田。

庄稼不等人、季节不饶人

过了惊蛰节,耕田忙不歇。

芒种忙忙栽,夏至秧怀胎。

芒种栽苕斤打斤,夏至栽苕光筋筋。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七月犁田一碗油,

八月犁田半碗油,

九月犁田无搞头。

胡豆点到寒露口,种一升来打一斗。

2、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或卜农事丰欠、祈福习俗

在江浙一带,常常以各种自然天气现象来占农事,比如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清明头夜雨,麦烂蚕也死端午无雨是丰年,芒种无雨空种田立秋无雨千人愁,万物从此欠丰收等,都是这种占卜天象以预测农事的习俗。

(重庆农谚)

立春这天晴一日,农夫耕田不费力;

若逢大寒落大雨,春旱就从正月起。

雨水节日一天雨,气候温和雨均匀。

春分无雨又无云,万物生长少收成。

清明节日一天晴,定主三月雨均匀。

谷雨无雨逢天晴,抗旱保苗早进行。

棉农在元宵节用灯花大小占卜棉花的丰歉;

江南水乡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二的秤水卜

ª在节令转换的时刻,占卜农事丰歉,祈求免除灾害。

3、耕种对象的信仰

对水稻神的信仰,如浙江等地,依据水稻成长的各个环节,给水稻以不同的名字——“秧姑娘稻花神谷神米娘娘

岁时祭祀

农业丰收主要靠大自然,把丰收的希望寄托于灵,例:

元旦:祭天、祭神农,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立春:立春¡°送春牛图¡±,祭牛栏神,行拜犁仪式,开犁

庄稼熟了:祭祖宗、灶神、社神,称作尝新、食新、献新

牛、青蛙的信仰

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传统的牛王节舞春牛活动;

对青蛙的信仰,壮族的蚂枴节’”

禳(音ráng)虫灾,如彝族的火把节

水的信仰

如敬水神、龙王,(龙王庙图)求雨等民俗活动,在许多民族中都曾盛行过。

田间信仰:

长江中下游地区插秧前举行开秧门的仪式,完成插秧任务的一天,还要举行关秧门的仪式。

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

 祭田神、先农和社神

祭祀习俗:祭田神叫五谷神、社神、先农,或各种变异性的神灵。

江浙一带祭田公田婆的习俗:每块田必定立有一块石头做田公供在田块的一角,田婆则立在对面的旁边。祭祀在稻谷扬花时进行,用鸡肉饭酒等物,并虔诚祈祷,时间则大约在黄昏时。

河南种西瓜的瓜乡,祭的是瓜神;

四川有些农村祭土地神。

农业禁忌普遍

宁波人播种时专挑干支中乙日,禁忌其他日期;武义地区认为育秧时挑谷种出去若遇到女人是很大的忌讳,须回头重挑一遍。

丽水一带选择平潮日播种,认为平潮日下种不会浮动,种子也不会聚簇

金华人选在太阳要下山时去播种,认为太阳下山不再走,谷粒下田不会飘

——顺势巫术的表现,想念太阳的动与谷种的动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太阳下山见不到它的动,则种子种地后也就不再会动。

蚕事禁忌:蚕事禁忌较多。育蚕期间,即便是近邻也不相往来,各家都紧闭大门,摒绝亲友,以免外来人员带来不样,影响蚕的生长。

1.不科学的禁忌。例:

逢五不耕田: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忌下田耕作。逢五耕作,俗谓之破五,破则不吉。

土家族流行的下谷种禁忌:

俗规在下午,俗谚云:¡°太阳下山不再走,谷粒下田不会漂¡±。俗信:播种人要吃饱,稻子才会丰收(感应律)。谷种挑出门,女人要念:¡°一担出,万担进¡±的吉利话。

2 . 一些禁忌是生产经验的积累,符合科学。例:

惊蛰在墙角撒石灰,可避虫蛇。

立秋禁止在田间行走,否则要减产。

农业娱乐风俗习惯

感谢天地神灵而举行的祭祀和庆贺活动还融会在春节的谢年,以及元宵节等节日习俗的一些活动中。谢年是一种家祭,目的是感谢丰收;元宵等节日则有许多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集体性的活动,用以表达丰收的喜悦和祈求来年获得更大的丰收。

踩高跷

源於古代先民为采集果实, 便於高处活动生活经验, 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舞蹈, (为古代百戏之一, 据传为春秋战国时代宋人兰子所创) 。於公元前五百多年便普及民间,之后进而成为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扭秧歌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说: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

三、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

(一)地域性和季节性(二)功利性(三)技艺性(四)保守性与稳定性(五)经验性

二、狩猎民俗

人类传习的两大生产实践活动:农业是采集活动的产物,

畜牧业是狩猎活动的产物。

狩猎、牧业

游牧业是北方游牧民族生存方式,狩猎业是一项古老的谋生职业,中国许多民族都具有悠久的狩猎

鄂伦春族打猎过程

鄂伦春族打猎时居住

狩猎方法:

圈套法 (下套子)

射猎法:弓箭、弩、箭头施毒、火绳枪、铜枪炮

放鹰法:架鹰 鹰即海冬青

掏仓法:猎熊的常见方法

累刀法:累刀,赫哲人称依哈特,由尖刀和木槽组成。

6. 围猎法:大规模的

7、设陷阱:

狩猎的时序、节令:

4-7月是野兽鸟类的繁殖期,存活率高,一般不打猎;111212月是最佳时期,动物膘肥、毒虫冬眠

东北满族入冬捕熊、狩虎,霜降后捕貂,雪天捕鼠

狩猎的工具

弓箭、猎枪、猎刀、夹子、绳索

分配习俗:

上山赶肉,见者有份

凡赶到帮助缚脚和抬兽的人都可以分到一份,但对那些参与狩猎者因功劳大小不同而得到猎获物不同的方法。

狩猎信仰

高山、岩洞、巨石、大树,常常被作为神灵祟拜

狩猎前要进行祈福和祈祷。有些奉行固腮崇拜的民族中,某种动物常校作为祖先神。

上山打猎前必须择定吉日。

狩猎的禁忌:

狩猎者出猎前要举行祭祀、供献猎神的仪式。一般不敢直呼其名,而要改用一种称呼。如称虎为大虫;称熊为大爷老爷子等等。例如,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都禁忌狩猎前把猎事告诉别人。禁忌我们去打围。更忌讳告诉别人打猎的地方和方向,就是自己家里的人也不例外。

第三、 牧业生产民俗

逐水草居住,居住毡帐,在农牧并存的地区,人们对牲畜的饲养特别用心,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饲养经验。其目的都是为了在农耕、运输中保存充足的牲畜动力资源。

内蒙哲里木盟(现通辽市)的牧场

游牧生产习俗

游牧畜牧业则一年四季连续性地进行生产

产品主要是肉、乳、皮、毛、绒以及牲畜

生产工具:马匹、勒勒车、套马索、镰刀

放牧

牧业生产的信仰

首先,火的使用改变了北方游牧民族茹毛饮血的历史,实现了熟食。同时火也有令人畏惧的一面。

其次,火可用来净化物品,驱除灾难。

蒙古的祭火仪式

也即祭火神祭灶神。普通农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贵族和台吉则在腊月二十四。

蒙古民族认为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可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也是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古代蒙古族萨满教巫师认为火与火神可以驱逐各种妖魔与邪恶,医治疾病,施恩惠于人类。

牧业保护神

保牧勒、吉雅其

禁忌

河水里不能洗澡;不能洗脏东西;不能倒拉圾;不能大小便。忌讳窥视别人家的畜圈。禁忌套马杆置放于蒙古包前面和左侧,须要放在后面或西侧;挤奶前须洗净手,奶食与酱葱不能一同吃,否则牲畜奶房要发肿。禁忌在墓地放牧有孕牲畜。禁忌主人和他人朝着牲畜出圈的方向解手。拴牲畜时禁忌系死扣。禁忌牲畜骨头与垃圾灰烬一同扔弃。禁忌朝着牲畜撒土。忌牲畜饮污水

禁忌

放牧时禁忌不持鞭子和木棍而代之以挥舞手脚驱赶牧群。不能手持烧火棍,否则导致牲畜生病或丢失。禁忌鞭打有孕牲畜,禁忌牧人哭着放牧新马鞍要由户主先用,禁忌他人先用。忌讳点数幼畜,唯恐影响其生长。

禁忌夫妻同骑一匹马。不能踩踏骆驼蹄印,更不能在骆驼蹄印上大小便。牧人禁忌空手回家,要带回一点柴火等,回到家里忌讳站立,要立即坐下禁忌用扫帚扫牧圈,否则折牲畜福气。

禁忌

放牧中禁忌鞭打头马、头羊、头牛。牧人忌讳杀马、杀狗。禁忌骑乘、驱使、鞭打刚阉割的马匹、牛、骆驼。禁忌乱扔阉割下的腰子或喂狗,要用火烤着吃或烧掉,而且火烤腰子时不能吹火。禁忌倒骑马匹,被流放者才倒骑。禁忌从马的左侧上下,逃逸者方从左侧上下。剪羊毛禁忌骑在羊身上剪,否则将会倒霉。禁忌把马鞍朝上置于地,也不能骑鞍玩耍和睡枕马鞍。

第四、 渔业生产民俗

捕鱼工具:渔船、网

捕鱼方式:

第一种徒手捉鱼

第二种是用工具如鱼网、鱼钩、鱼叉等捕鱼

第三种是用药物捕鱼,

第四种是用驯服的鱼鹰之类捕鱼

第五种是用炸药炸鱼

第六种是用直流电来电鱼,

渔业生产中的信仰

渔业占验

渔业信仰

渔业禁忌习俗

渔业农谚

占验习俗

占天”——看风雨

占云”——看阴晴

占风” —— 看潮汛

占日” —— 看晴风

占雾” ——看雾雷

占电” ——看飓期

占潮” ——看水势

信仰:

海祭

崇信龙王、水神、马祖、海神、河伯。

春祭三江,秋祭五湖

出海前要举行海祭,

祭祀

旧时渔船出海俗称开洋。第一次开洋,要用猪头供奉.一汛结束也用猪头等祭品谢龙王,俗称谢洋。渔船必以早稻秆烟熏一遍,又以布制红白各色三角小旗数面,每旗各书其出地附近之神名于上,分插船之首尾,冀其保佑安全。又必携带盐、麦、米、字纸灰、佛马香帛等物以为镇压海上遭遇怪异之用

渔业祭祀习俗

谚语:

二八好行舟。

六月上红云,劝君莫驶船

四月割(绞丝旁加一个衮)走

海水在分路,无风便是雨

谷雨是北风,山空海也空

只惊七月半水,不惊七月半鬼

冬至、上元边,白鱼游来要吃圆(汤圆)

大寒交春,鱼虾向外奔

海水一日晚五里(半小时)

休渔期、禁渔期

三、渔业禁忌习俗。

不借东西,船上之物只准进不准出。

渔民上船后不洗脸不洗脚不穿鞋。

船上忌坐七男一女——据说与八仙有关。

禁忌和翻有关的一切东西,吃鱼时是绝对不能将鱼翻身的,否则将预示着翻船。

有的渔民出海时点长明灯的习俗——长明灯象征着出海者的灵魂,因此家人决不会让长明灯在出海者回来之前熄灭,否则则是出事的征兆。

语言禁忌

船家都有恐怕翻舟溺人酿成不幸而特忌开船前后  说等字的禁忌。吃鱼、煎鱼不许翻鱼身。水手不得翻卷裤脚。盛饭不说(因它与音近),而称,饭后忌架筷子于碗上,以为碗犹船,筷即箸,音近,住船即停滞不前之意。扬州船主忌呼老板,要叫船老大掌柜。因为老板表示船上木板破旧之意,要散架,称老板是不吉利的。

渔业谚语:

东北风,浪太公

东风浪淘底,西风浪刨面

西风不过午,过午就是虎

海上起蛮涌(长浪),必有大风到

小潮像大潮,台风随着到

霜落南风一朝暴,南风出西潮,一定要打暴

一日南风一日暴,三日南风呒没暴

北洋潮急,南洋礁多

旋涡勿散,必有暗礁

第五、工匠民俗

一、工匠的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原始市场的出现和交换生活用品的需要,一些手艺高超的人,便从最初的原始经济群体中独立出来,变副业为主业,出现了各类专职工匠。

二、工匠的技艺传承

百工五法

矩、规、绳、水、悬,

文房四宝

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工匠民俗:

师承制度、职业行话、行业禁忌和祖师崇拜等方面

工匠所尊奉的祖师爷

木工、石匠行业尊鲁班;刻印业尊奉朱熹;画匠的昊道子,陶匠的范蠡,铁匠的李老君,席篾匠的张班,玉器匠的邱长春,锔缸、补锅匠的女娲,鞋匠的孙膑,剃头匠的罗祖,笔匠的蒙恬,染匠的梅、葛二仙

祖师爷,各行业工匠都顶礼膜拜,定期祭祀,工艺制作时如碰到难题,向祖师爷乞求便可解决。

传承民俗: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传子不传女

清道光《福建通志,卷56《风俗》曰:(晋江县)陈坑之民织竹以为器,龟湖之民织布而善酿,下语之民织席榨油,沟头之民陶瓦砖,拱塘之民骟猪;瘠土生业,不以传女、婿。

三,工匠的行业习俗

工匠民俗的特点:

(一)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二)技术传授的封锁性。

(三)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师承制度

传统的师徒关系是一种终生信誉关系,徒弟拜师入行必须有保人介绍,师傅、家长、本人三方商定,举行拜师仪式,在祖师爷前立了规矩,才算正式收徒。一般三年为期。学徒期三年无工资,吃饭多由师傅 负担。学徒期满称出师满师出山

师徒契约

听凭师 傅管教,伤残疾病,各安天命,与师傅无涉学徒期间遵守三规五戒

 是吃饭规、同行共事规和上班规

五戒为戒路边花(即女色)、戒过量酒、戒不义财 、戒不明 友、戒惹祸气

技术传授

一些技术性较高的工艺,一般是不外传的,但有一定条件时,还是会收学徒的,而这条件一般都较为苛刻,身价甚高。学艺时间为3年。学成之后,最初3年仍以师傅的名义干活,收人也须交给师傅,自己仅能分得一点零用钱,有时师傅也可以不给。手工业学徒能得到师傅绝招真传的,一般是师傅的后裔,从而形成了传统的传子不传女的行业习俗。

职业行话

有位杂货店老板命进店不久的学徒去河边接货,只见码头停着条货船,便问:请问客人船上装了什么东西?船主回答:。学徒又问:客人哪里来?答回:从天上来。学徒莫名其妙,疑心是客人耍弄他,怕办不好事被老板训斥,便又低声下气询问:贵姓?船主回答:够不着。学徒听了十分恼火,但又不便发作,只得走回店里,一五一十告诉老板。老板哈哈大笑,教训学徒说:他说的是生意隐语,速去接客,说我要买云南高老板的扇子!学徒听了,恍然大悟。原来风指扇子,从天上来的是云南,够不着肯定姓高,当然那位高老板遇到了深谙生意隐语的坐商,也就乐于成交。

理发业行话

百万军中无白旗(一),夫子无人问仲尼(二)

霸王失了擎天柱(三),骂道将军无马骑(四)

吾今不用多开口(五),滚滚江河脱水衣(六)

皂子时常挂了白(七),分瓜不用把刀持(八)

丸中失去灵丹药(九),千里送君终一离(十)

荆楚木工业行话

工匠行业禁忌

木匠做活留刨花让主人收拾,叫留尾巴,意思是还有活干。但是做棺材绝不能留尾巴 木匠给人盖新宅,上梁需择吉日,挂红布、贴红纸联  内容多为上梁恰逢黄道日,竖柱又遇紫微星。上梁时,锣鼓鞭炮声不断,木匠师傅向  观众人扔糖包子、喜饼等;扛梁上梯,忌骑坐或跨越大梁;做门安窗主人在侧时,木匠要 彩头。建猪圈,主家招待面点,木匠要在圈栏里吃,寓今后猪不择食。木匠只能从圈 门出进,不得跨栏行走,寓来日猪不会跳栏走失。泥、木匠施工中忌说破口话,如“ 等;工匠们即兴说些彩头,俗称斗合子

祖师崇拜

手艺人虽然身在江湖,背井离乡,但是通过祖师信仰形成彼此认同。

铁匠、铜匠、银匠、锡匠的祖师: 李耳

李耳,又名李聃、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创立道家学派。

据说,老子驾牛西去,隐居于老君山炼丹,并发明打铁术;其徒弟鬼谷子将其技术发扬光大,遂成冶炼届共同祖师爷。

剃头匠的祖师是吕洞宾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癞痢头,他每剃一次头就要杀一个人。吕洞宾见状于心不忍,便去给他剃头,治好了他的癞痢,劝戒他不要随意杀人。因此,朱元璋封吕洞宾为剃头祖师

皮匠、鞋匠:孙膑

孙膑战国时的军事家,在齐国任军师。相传齐国士兵本来都穿草鞋、木鞋,行军作战极为不便,孙膑下令改穿皮制及布制的鞋。因此,他被制革、制鞋行业奉为祖师。每年八月十八日集会祭祀,称作孙祖会,祈求护佑。鞋行唱行会戏时,禁止上演《五雷阵》。因为该戏有孙膑困于五雷阵的情节,演出此戏,会伤害鞋行人的感情。

缝纫业:轩辕黄帝

黄帝,姬姓,号轩辕氏,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华民族的祖先。上古时,人们不会缝制衣服,而将树叶、兽皮串在一起披在身上御寒。相传黄帝在位期间,中国有许多重要发明,其中之一衣裳。这样一来,黄帝便成了缝纫铺的开山祖师。洛南县人民认为,黄帝的生日九月二十五日,该县缝纫业在此日聚会,祭祀轩辕老祖。另外一些县,在九月十六日祭祀,各地聚会期间,人们身着盛装,借机交流服装花样,并设宴会餐。

厨师:易牙

易牙,春秋时代一位著名的厨师,齐桓公宠幸的近臣 ,专管料理齐桓公饮食 ,由于烹子献糜而深得桓公信任。因为他是厨师出身,烹饪技艺很高,他又是第一个开私人饭馆的人,所以他被厨师们称作祖师。

盐工:管仲

管仲原名夷吾,因齐桓公拜相,尊其号曰仲父,故皆称仲。管仲是春秋时期的名相,他辅佐齐桓公40年,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其重要原因就是对盐实行了官营。管仲创立的食盐民产、官府统购、统运和统销的食盐官营制度,虽有不利于民的一面,然而却大利于国,为富国之大大计,是以各朝统流者无不重视。管仲亦被尊为盐业祖师爷

其他行业祖师爷

屠宰业:张飞,屠户出身

酿酒业:杜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染织业:葛洪,炼丹家,著《抱朴子》

造纸业:蔡伦,造纸术发明人

制醋业:姜子牙,自封醋汤神

丝绸业:嫘祖 ,轩辕黄帝妻子,发明养蚕

陶瓷业:柏林、虞舜、老子、雷公

中医业:华佗,医圣

中药业:孙思邈

六、商业民俗

1、商业民俗概念

商业民俗是指发生在流通领域的行为、过程,其主要在民间实现,并反映出民众心理。

2、商的缘起

在历史上商族人最早从事商业活动,商人本来就是商族人、商国人的简称。

商纣王帝辛平定东夷,周武王攻陷朝歌建立周朝,商族人变成种族奴隶,交易是商遗民与商族奴隶的职业。殷人重贾

行商坐贾:贩运贸易,坐肆售物

3、商业活动的模式

1)定时:

在集镇上聚集经营,逢集日期一般是逢双、逢单、初一、十五或逢十等日子开集。每月九集者最普遍,相邻的集镇集贸时间错开。

3、商业活动的模式

2)定点:

北方叫:集,江南叫:市,两广叫:墟,云南叫:街子,川黔叫:场。

去集市称: 跟集,赶场

3、商业活动的模式

1)市

我国自殷商开始就有了市易活动。《易·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唐宋时代,已经出现了商业街市。市中有店、铺、肆、馆、行等建制,贸易的品种繁多。明清以后,各地县城内已经设有相当可观的街市。(北京缸瓦市、米市大街、灯市等)

2)墟

墟是我国南方农村的定期贸易场所。村镇墟市是对农村自给自足封闭经济的补充。农民通过赶墟,用自己生产的多余的农副产品换回不能生产的物品或农具之类,同时会亲邀友,听曲看戏,调整自己的生产与生活。相近的墟期的交易品种不重复,以利于商贸。

3)集

北方农村进行贸易的场所称集。集市的举行都有传统的日期。通常是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集市的地点多设在中心自然村,或者交通要冲。大的集市上各类商品通常专门的摆摊地点,约定俗成,井井有条。

4.

通常指庙会。顾名思义,庙会就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庙会又称庙市,唐代已经存在。由于在寺庙节日举行,规模比民间商贸集市更大,故称庙市。因其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后来有被成为庙会。

大的集市——庙会亦称庙市

会期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

庙会期间,有京货、山货、农具、估衣和各种蔬菜、土特产及各种小吃,并伴有高跷、唱戏和杂技助兴。供人们欣赏。赶会时,五乡四社,车马往来,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放,十分红火。庙会上,妇女为多,烧香、打卦、拜药、祈祷、献供品,看相算命,踏青游艺。

赶集去

乡村大集

骡马大会:秋后牲畜交易

满载而归

丽江的集市

新疆巴扎集市

商业活动表现:

    1,原始的无言交易   2,按需进行的自然交易 3,按数量、质量进行的等价交易  4,用商品媒介和支付手段进行交易

议价方式:讨价还价、明码标价两种形式。

4、从商的民俗类型

1.农商兼营的摊贩

这是指小本买卖的一类农民。

农谚:消闲买卖,紧张庄稼。

①农闲时摆摊经营,收获的季节出售农产品。

②长期经营者则转手换货,把农产品从甲地运到乙地从中牟利——“居间商

4、从商的民俗类型

2.行商

主动向买主汇合的经商阶层,以城乡贩运经商为主的生活来源。

①游动小商贩。行走于乡间村寨,挑担的、背包的、挎篓的(东北民歌——货郎)。

②累世经营的大行商。山西历史上曾出现船帮驼帮车帮马帮四大商帮。

行商

从商的团体

船帮”——海上贸易,从日本采购洋铜。

驼帮”——江南贩茶,中俄边界互市

车帮”——经东北到中俄边界。二十挂车,车下挂马灯,前后有二十多大狗伴随。

马帮”——出长城与内蒙古、俄国经商。

电视剧《昌晋源票号》:谁曾想一代晋商驰骋九州方圆?谁曾见玲珑小城气吞八方地面

3.坐商

小坐商是定点摊贩,大者称店铺、商号,再发展为总行——分行。其条件是讲究的铺面、厚实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坐商:山西的商贸活动

山西商贸活动(贸易额、经营网络)久负盛名。①钱庄、银号;②商号——A.太古王相卿的大盛魁商号,是北方最大的贸易商行。其资金周转额,仅在蒙古就达1000万两白银,全部资金可以用50两重的银元宝从北京到库伦铺一条路。

牙行 (商行)〔经营〕

农产品和土特产品的集散地, 代客买卖,起中间转售作用,收取必要的佣金。

成行成市:

中小城市大都有粮行、 柴行、 棉行、 土布行、 山货行、 纸行、 竹木行、 水草行、 牛行、 猪行、 鸡鸭行、 鱼行、 蛋行、 茶行、 花轿行、 船行、 车行、 砖瓦石灰行等等行业。

经营牙行只要有个铺面, 少量的资金就能开业。 俗话说:穷不开典, 富不开行, 全靠三分流气做生意, 一张油嘴死说话

早上没饭吃, 晚上有马骑

家有家规,行有行规。

经营牙行是吃码头饭的, 各霸占一方, 老顾客投一不投二 甲行老顾客, 乙行不能接待, 违反规定就要赔礼罚款。外地客货进入本地, 必须由牙行接待, 独揽佣金。

交易暗语:

牙行暗语, 顾客是听不懂的。如稻子称为东方神 黄豆为黄滚老 称民船为 车为轮子。数字也有不少暗语, 安庆市称一叶、 二都、 三些、 四许、 五厂、 六舌、 七柴、 八瞎、 九神、 十田。 各地行话, 不尽相同。有时还以打手势,眨眼睛, 打舌头来补充数字的不足。

暗语报价:金针贝大数, 木耳人长数 这就是说每百斤计算,金针为 23 元, 木耳为 54 元。

1)叫卖声。(2)敲击声。

3)常见的敲击物:拨浪鼓、小锣、梆子、铃铛、竹板和串铁等。

4)共同特点:宣传性、诱惑性、节奏性、一定的音乐性、极强的地方性。

市的民俗标志——“市声

1 叫卖声:卖什么吆喝什么

以乡音土语吆喝货物的名称,说出货物的特色,并以物美价廉影响买主的心理招徕生意。华北地区买山查的,内蒙古买奶酪的,老北京买青菜的,上海买报的,各具风味。

2.代声:以声音器具代替叫卖,招徕顾客。

比较典型的代声

①收破铜烂铁——敲铜锣;

②剃头匠——双股音叉报君知

③货郎——波浪鼓;

④行医郎中——串铃

⑤卖油——梆子;⑥卖炭——大扁鼓

⑦磨刀磨剪——串铁(钢片褡裢)、唤头惊闺

招牌,幌子,

幌子、招牌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早出现的商业标记天然物。《史记·严准书》正义:古人未有市,(及井)若朝聚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也。可见,太阳、井边是进行交换的时间标志和地点标志。

在中国历史上,宋代的商业十分繁荣。传统的招牌、幌子在宋代已基本定型,后世各类店铺标记都是由此发展起来的。

民国招幌广告

店号招牌:

店号招牌喜图吉利,一般常用字词有这样一首韵文:和宝鼎泰盛元祥,仁义隆福宏发昌,大洋中华复鸿顺,兴业丰汇怡慎长

现代有大厦、新村、楼,或以地命名,或以国际通用号命名。

幌子

①形象幌——实物、模型、商品附属物;

A.实物:草帽;棉花网篓。

B.附属物:油店挂油瓶。

C.模型:膏药(大红布扎成幌,中间涂黑点)。

②标志幌——旗幌(包括含隐语暗示幌子)。

③文字幌——以单字、双字标示经营类别:等(灯箱、牌匾)。

2)字号牌匾:

名家书写、精雕细刻、吉祥字组成店名。

常用字:

3)商标及商品的包装:商标的本质是向消费者传递商品信息,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

传统的商标:

吉祥图案

龙、虎、鹿、鹤、蝙蝠、梅、菊、牡丹等。

文字图案

福、禄、寿、喜、万之类吉祥字衍化的。

店主姓氏

民俗心理

公平交易言不二价货真价实童叟无期

民谚:车、船、店、脚、牙(长途住宿的码头、旅店、代运商),无罪也该杀 

传统的经营与组织:

开张:

祭财神、 打牙祭:

店铺设施:

店员等级与待遇:

站柜, 就是售货员, 也称朝奉。

小倌, 是商店的学徒

店员工资:

是年工资伙食由店主供给,理发洗澡也是商店付款。年工资可以分期支取,每个店员都有一本帐,年终总结算。店员要服从调度,不能违犯店规,对于店员的雇用或辞退,必须在农历正月初七晚上由店主宣布。

店规与禁忌:

店铺扫地, 要前面向后面扫; 抹灰也有先后之分, 先算盘, 然后是帐桌、 货架, 桌椅, 秩序不能乱; 灰尘垃圾、 洗脸水等, 不能从前门倒, 因恐触犯门神和财神爷。而要从后门向外倒; 板凳只能直放, 不能横放; 店员换洗衣物, 当拿出店铺时, 要一件件抖开、 拍打、 再折叠拿出, 这表示店员的清白。不能与中青年妇女说闲话, 不能与顾客争吵等等。

店铺禁忌:

休息时忌背靠柜台; 顾客来买货时, 如已卖完, 不能说:没有了, 卖完了。而要说未到暂缺。农历初一、 十五, 要打一次腊坛 用瓦或砖头烧红后, 用火钳夹住, 在店堂内来回走动, 左手拿一碗酒淋上去, 店堂内充溢着酒香味。 这是除秽气, 使祖先、财神、 门神安逸, 驱除瘟疫, 人畜平安。每天早晨第一笔生意要顺利, 最忌老人、 病人、 妇女买物, 谓之不顺意。最好是儿童或青少年上门买物, 谓之有上进、 上涨的预兆。

行会:

城镇各商号联合组织各种同业公会, 如南货业、 百货业公会等, 各业公会又联合成立全城镇的商会。商会、 公会均设会长、 理事、 监事等职。定期开会商讨本行业的重大事体, 其经费由各业和各商号分摊。

行规:

行会分手工业行会和商人行会两种。

行会有共同信奉的神祗。商业崇奉的神祗是财神,时间为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医药业崇奉药王孙思邈,时间为四月二十八日。古时工商业者以传说中的能保佑本行业的神道或师祖为偶像,顶礼膜拜,寄托神灵,祈求平安,幻想发财。行帮出现后,以各行业崇奉的神祗为号召力,组织行业神会,利用纪念日团聚时共商要事。

老字号

药厂北京同仁堂——大宅门

中药店—“同仁堂

包子—“狗不理

烤鸭—“全聚德

涮羊肉—“东来顺

帽店—“盛锡福

鞋店—“内金升载人舟

洗染店—“老久华

画店—“荣宝斋

剪刀——杭州张小泉、北京王麻子

三大笔庄——北京李福寿、上海胡开文、沈阳胡魁章

商标与品牌

商标是与产品的专利专卖制度相伴而生的,商标对商业的刺激形成了近代的商业习俗。

品牌意识——“茅台五粮液汾酒

从广告看传统与现代

现代化的广告形式与传统商业宣传民俗的联系:

①注意从民俗心理出发,图像、形状、色彩大都结合民族的审美习惯;

②广告中的音乐节奏,特别是充满诗意歌吟的商业宣传,与吆喝声表现的追求完美舒畅之节奏也不无联系;

③人们的怀旧心理,唤起往昔记忆的情感是相通的。

生产旅游民俗开发的种类:

1、观赏参与类。

2、游乐祭祀类。

3、消闲欣赏类。

4、购物饮食类。

服饰民俗

一、概说

1、服饰——一种物质文化

指人们穿戴在身手上的服装与饰物,包括服装本身与服装并存的有关的饰物。一般可分为头饰、衣裳、足衣与首饰等四大类别。

2、服饰构成要素

1)头衣:帽子、头巾、冠、冕

2)衣裳:(体衣)上衣和裤子衣、袍、裤、裙……

3)足衣:鞋子、袜子

4)首饰:头饰、衣饰

用途:安发 固冠

杜甫诗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 武器和日常用品

包括各种佩刀、腰刀;各种背兜、挎包、手提袋、荷包、香囊;各种扇、伞以及背孩子的背带等。

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如梳各种发式、画眉、描唇、染指甲、镶牙、染发、束胸、缠足、文面、纹身等……

头发的饰物,如夹、簪、钗、梳;耳部饰物耳环、耳坠;颈部饰物,如项圈、项链;胸腰部饰物,胸针、腰佩等;手臂装饰物如手镯、戒指;脚部装饰物如脚铃等……

(一)纹身,英文tattoo,传说是源自于两个主要单词:

一是波利尼亚的单词ta,意思是惊人的事物;另一个单词是tatau,意思是去标记某

历史上最壮观的文化现象

纹身是民族历史上氏族的凝聚符号,特别是与外族人发生战争时,文身、服饰就是自己人的最鲜明的标志。文身也是图腾崇拜的象征、成人的符号。刻在身上这些不同纹素构成的图案中,包含着各种对生命的祈求,对幸福的盼望,对灾难的回避,对青春美丽的显示等内容,是生命的综合体。

文身八大理由

原始的求生目的原始人生活在丛林中,与猛兽共处,为求掩饰自己,唯有将自己涂抹成大自然的色彩或图案。

迷信的文身据说刻上某种动物的形象或特别的图案可以避邪或者增强体能。

宗族的标志 许多部落民族有文身的习俗,最常见的是宗教的图腾,以做辨认。

纪念的文身现代最流行的,便是将情人或恩人的名字刻在身上。

美容的文身先天性的疤痕,可以用文身遮掩;眉毛稀薄的女孩子,也可以用文眉补。

自我英雄意识的文身为表达强烈的英雄主义,或作为强势的表征,文身被视为勇者的行为。

发奋激励的文身在身上刻出激励的文字或者具备向上意味的图案,以随时警惕自己。

美感的文身完全讲求美感及艺术价值;把身体化为一尊彩绘的雕塑。

足亦称缠脚、裹脚、扎脚。

脚用布带包紧,以压缩肌骨,使其变形,成为弓形。

林语堂叹为中国人感官想象力最精致的创作

三寸金莲标准,即瘦、小、尖、弯、香、软、正,以及神品、妙品、仙品、珍品、清品、艳品、逸品、凡品、赝品等九品进行品评。前三名者分別被冠以

起源于五代,兴盛于宋代,元代开始称为三寸金莲,明代缠足达到了深入人心的程度,成为社会地位、贵贱等级的重要标志,清代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清朝统治者反对汉族女子缠足。

3、服饰习俗

是指人们有关穿戴衣服、鞋帽、佩戴、装饰以及如何打扮自己的风俗习惯。

二、影响服饰习俗的因素

1、性 2、年 3、职 业、 4、地 5、季 6、地域7、民 8、宗教信仰9、时代观念

三、服饰的产生

1.羞耻说2.保护说3.装饰说4.标记说

服饰产生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防寒御暑实用阶段。

特点:以遮身避暑、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服饰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还未形成,地区之间差异也很小,差异性主要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

第二阶段:增加生产生活实用功能。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这是社会分工复杂化,等级身份严格化之后的产物。

第四阶段:服饰还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涵纳了更多的社会内容,如礼仪伦常、求吉心理及民族自我意识。

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装,是中华民族中最具魅力的精华所在。旗袍紧扣的高领,给人以含蓄、雅致的感觉,紧贴的腰身特别是两边或一边的开衩,行走时下角轻微飘动,若闭若开,令人有轻盈俏丽之感。

受港台电影、电视影响形成对喇叭裤、蝙蝠衫、脚登回力鞋的穿着

21世纪:服装没有什么不可以

2001年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

中国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特色--挖掘每一民族的特色,时尚民族化,向世界展现非一般的中国时尚。

服饰变化特点

1)中国古代衣冠之治制度瓦解,服饰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现代化,百花齐放,性别、阶层、民族界限模糊

2)中国服装设计风格开始转变,融贯中西的服饰观念开始形成。

着装更多地表现为含蓄、端庄、严谨和大方,用宽松的无形之形的服装包裹人体,崇尚自然和谐之美,设计简单平面化,不讲求精确,以包藏为美。

四、我国各民族服饰体现的观念

1、崇宗耀祖,强调礼仪伦常

2、求吉心理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4、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5、不同的审美观念

(一)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人生礼仪的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礼四次换装体现了这个观念:

1.诞生礼:挂银圈、玉锁等佩饰,保命护魂。

成年礼:男子加冠、女子加笄

一些少数民族行穿裤子、裙子。

摩梭族成年礼:穿裙子

彝族少女的换裙礼

婚姻最重要的意思是繁衍子孙,所以红色成为婚礼的基本色调,新娘的服装几乎都离不开红色。

伦常观念在丧服中表现尤为明显。丧服的产生源于祖先崇拜。

服饰展示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作用

丧服分为五种, 五服

古代丧礼的服饰大致可分为六种: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

这就是说丧礼的服饰,一是依血缘关系的亲疏,二是依社会关系,三是依名分的排列,四是看女子出嫁与否,五是为未成年人的丧礼,六是为具有间接关系的人丧礼而设立的。

3、中山装体现的政治观念

扣子:共和的理念

左边三颗扣子:平等、自由、 博爱

右边三颗扣子:民族、民权、民生。

前面五个扣子:五权分立: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督

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微 ,,,;

袋盖为倒笔架形:以文治国

封闭的衣领:三省吾身,严谨治身

中山装

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男式礼服的代表性服装。孙中山先生将日本学生装的领子和口袋等部位加以改革,改成单立领,前身门襟九个扣子,左右上下四个明袋,袋褶向外露,后身有背带缝,中腰处有一腰带。这就是最早的中山装。辛亥革命后,把直领改为翻领。后来,孙中山又建议设计四个口袋。人们就把这种服装称为中山服

50年代服装关键词:中山装、列宁装、工字裤、布拉吉……

中山装

文革时,军装是最时髦、最体现革命化的服装,尤其在青年学生中盛行。

不爱红妆爱武装

4、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基诺族

帽子源于创世神话,衣服:太阳崇拜

5、不同的审美观念

五、服饰的功能

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族徽作用。

2)服饰中反映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及宗教意识。

3)服饰可作为无文字的史书。

4)服饰上反映的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轨迹。

5)礼仪观念的社会标志。

六、中国服饰颜色特点

偏于含蓄、保守;倾向于:蓝、灰、绿、黑等保守颜色。在传统观念中,对服饰颜色的选择须符合人的年龄、品德、地位和身份。

七、服饰习俗与旅游

1、服饰民俗的旅游文化内涵

(一)服饰民俗是旅游审美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

(二)服饰民俗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历史的缩影

(三)服饰民俗是民族的标志

2、服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少数民族服饰开发

汉民族服饰开发

第五讲 饮食民俗与旅游

一、对中国菜系的认识

川菜巴蜀美味

川菜最大的特点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以麻辣、鱼香、怪味等味型独擅其长。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

著名川菜

鱼香肉丝、灯影牛肉

回锅肉、麻婆豆腐、

宫保鸡丁、夫妻肺片

毛血旺、辣子鸡

经典口味

鱼香味、麻辣味、辣子味、陈皮味、椒麻味、怪 味、酸辣味

大众化:价位适中、成本不高

调味多样、菜式丰富、取材广泛、善用普通原料制出多种美味佳肴。

鲁菜菜系之首

鲁菜、

清香、脆嫩、味厚而纯正著称,特别精于制汤,清浊分明,堪称一绝。精于 海味,善做海鲜,珍馔佳品,肴多海味,且少用佐料提味。

糖醋鲤鱼、油闷大虾

九转大肠

四喜丸子、红烧肉

特点

鲜咸适口、清爽脆嫩、

汤醇味正、原汁原味

粤菜清淡鲜活

菜(梅菜扣肉、冬瓜盅)

芙蓉虾、白切鸡

龙虎斗、龙凤虎

苏菜金齑玉脍

苏菜

著名苏菜(霸王别姬、羊方藏鱼)

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

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

追求本味,清鲜平和;

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京菜兼容并蓄

京菜

它是以北方菜为基础,兼收各地风味后形成的。北京以都城的特殊地位,集全国烹饪技术之大成,不断地吸收各地饮食精华。北京菜中,最具有特色的要算是烤鸭和涮羊肉。

特点

口味重、实在、不擅汤

集全国烹饪技术之大成,

不断地吸收各地饮食精华。

徽菜古色古香

徽菜的主要特点: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主要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腌鲜鳜鱼""黄山炖鸽"等上百种。

湘菜香酥酸辣

闽菜清鲜和醇

浙菜南料北烹

沪菜家常口味

玉林饮食

螺丝粉、桂林米粉

哈尼族竹筒鸡

竹筒鸡,是云南哈尼族招待贵客的一道名菜。制法独特,古老朴实。既有鸡肉之鲜甜,又有青竹之清香。

法国蜗牛

热斯蒂

日本寿司

鱼露为越南餐桌上必备基本酱料

中国饮食分布图

二、饮食观念

《礼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食、色,性也。

俗话: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打招呼:吃了没有?

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精:精致

美:审美

情:人情

礼:礼仪

三、传统的饮食结构

粮食,蔬菜.肉类

结构:一日三餐

类型:主食:南方米饭、 北方面食

菜食:荤菜、素菜

饮料:汤、酒、茶

传统饮食惯制

1、日常饮食2、节日饮食3、人生礼仪饮食4、宗教信仰饮食

日常生活的饮食惯制

以汉族为例:

南方——一日三餐

早餐:多喝粥,外加包子、油条、馒头

午餐、晚餐:吃大米饭,副食为蔬菜、荤菜和饮料

北方——一日两餐(农闲季节),

一日四餐(农忙季节)

日常饮食

我国聚餐制,同桌而坐、同器而食。体现了家族制及家庭观念

日常饮食

西方分餐制

2、节日饮食:

农历节日习惯家庭聚餐,特别是除夕、中秋、清明等;每逢婚娶、建房、寿诞等吉庆日子,也像节日一般热闹,其饮食习俗十分丰富精彩。    

节日饮食富有象征意义

春节的饺子:更岁交子

年糕:年年增高

元宵节的元宵: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端午节吃棕子: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

七夕节吃巧果:少女乞巧的表现形式

中秋节吃月饼:团圆

重阳节吃重阳糕:步步登高

3、祭祀饮食:

源于灵魂不灭观念。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种是出于祭祀目的形成的饮食习俗;另一种是出于宗教信仰形成的饮食习俗。

祭祀饮食

祭祀习俗,用品就是各种饮食——猪、马、牛、羊、果实、谷物等,过年时人们在自己享用丰盛的过年美食的同时,忘不了用整条的鱼、整只的鸡、粉条、馒头等祭拜祖先等。

祭祀饮食

4、待客饮食

中国的待客食俗:

首先是以最好的食物待客。

其次是食物必须丰盛。

第三要尽可能让客人吃好。

5、礼仪饮食

礼仪饮食习俗指在人生礼仪或交际礼仪活动中的饮食习俗。

表现为两种主要形式:一是聚众宴饮。

二是有标志性食品:年轻人过生日必有生日蛋糕,老年人祝寿必须要有长寿面,结婚喜宴必须有四喜九子,洞房花烛夜必须喝交杯酒,丧礼宴席上必须有豆腐饭等:

四、有趣的菜名

《母子相会》:黄豆炒豆芽!

《雪山飞狐》:炸虾片(白色),上面有几个很小的炸虾皮!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红烧猪蹄,然后边上镶点香菜!

《一国两制》:煮花生米和炸花生米

《波黑战争》:菠菜炒黑木耳

饮俗的发展

————————咖啡——各种饮料

中国茶文化概述

首先在于中国茶本身是一种素雅之物,圣洁之物。

其次,茶之所以成为文化,又在于饮茶是一种韵事,一种雅行。

茶的精神:

清廉、清静、清心、和谐、谦和、中庸、幽雅、亲切、和气、淡雅

喝茶、品茶、茶艺与茶道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中国茶道富有哲理

茶艺与茶道: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茶道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和、静、怡、真。

中国茶叶的分类

1、不发酵者为绿茶。2、发酵的是红茶。3、半发酵的是乌龙茶。4、黑茶5、花茶

中国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

黄山毛峰、庐山云雾、

六安瓜片、君山银针

信阳毛尖、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福建大红袍。

西湖 龙井

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中的洞庭山上。

茶树与果树相间栽培,成茶外形纤细、卷曲成螺、绒毛遍布、银绿隐翠,泡出茶来浓郁芬芳,汤色嫩绿,滋味浓厚,有果香味。

当地人原称为吓煞香。清代康熙皇帝巡游到此,喝此茶后赞不绝口,因其名不雅,提笔挥毫命名为碧螺春    

黄山毛峰

洞庭碧螺春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而久负盛名。

由于高升温迟缓,候期迟,茶树萌发须在谷雨后,4月下旬至5月初,所以,云雾茶比其它茶采摘时间晚。

庐山云雾

安溪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砂绿。

好的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

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

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究。

安溪铁观音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地区的齐云山等地,是一种外形似瓜子,色泽翠绿,香气清高,味鲜甘美的片形茶。

冲在杯中浮起一层沫,形似朵朵瑞云,状如金色莲花,清香扑鼻。

这种茶只有嫩叶而无芽梗,在谷雨到立夏之间采摘。

六安瓜片

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产于洞庭湖中的青螺岛。

君山银针冲泡后根根茶叶悬空而立,继而徐徐下沉,冲泡数次起落数次。茶叶立在杯底如群笋出土,下降时似雪花飘落。

《红楼梦》曾谈到妙玉用隔年的梅花积雪冲泡的老君眉即是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

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大别山区,五云山的茶质量最好。

信阳毛尖外形细直圆滑多毫,内质香气清高,汤色明净,滋味醇厚,叶底嫩绿,饮后会甘生津,冲泡三、四次尚有较浓的熟栗香,是一种很耐泡的名茶。

信阳毛尖

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产于安徽祁门县山区。

它有条索秀丽的外形,清新持久的甜香,醇和浓厚的滋味。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金奖,世界上称为祁门香

祁门红茶

大红袍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的。

其品质最突出之处是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由于制造特殊,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

冲泡时茶叶展开,边缘红似火,中间绿如玉,称之绿叶红镶边。三分红茶七分绿茶,是我国乌龙茶中的极品。

大红袍

饮茶与季节

夏饮绿茶 冬饮红茶 春秋饮花茶

紫砂壶、瓷壶。

盖碗杯

玻璃杯

茶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载体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

茶艺

泡茶程序

1.净器 —— 冰心去凡尘

2.鉴赏茶叶 —— 叶嘉酬宾

3.投茶 —— 清宫迎佳人

4.润茶 —— 甘露润莲心

5.泡茶——凤凰三点头

6.敬茶 —— 敬奉香茗

7.闻香——精神享受

8.品茶 —— 慧心悟茶

9.回味——啜苦励志

10.谢茶——功德圆满

11. 收具 —— 淡中品至味

第一道 净器 —— 冰心去凡尘

冰心去凡尘,即用开水再烫洗一遍本来已是干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

第二道 鉴赏茶叶 —— 叶嘉酬宾

名优绿茶银针茶,形似银针,满身银毫,毫中隐翠,为绿茶中的上品

第三道 投茶 —— 清宫迎佳人

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他把茶比喻成让人一见倾心的绝代佳人。清官迎佳人即用茶匙把茶叶投入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第四道 润茶 —— 甘露润莲心

好的绿茶外观嫩如莲心,清代乾隆皇帝把茶叶称为润心莲

甘露润莲心即在冲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泽茶芽,利于茶叶内含成分均匀泡出的作用。

第五道 冲泡 —— 凤凰三点头

冲泡绿茶时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在向嘉宾们再三点头致意,也表示我们对客人的敬意

第六道 敬茶 —— 敬奉香茗

银针茶,色绿,香高味鲜醇。我们为你献上一杯银针茶,以茶为媒,传达我们对朋友的情谊。

第七道 闻香——精神享受

杯里清香浮清趣

闻香,是三品绿茶的第二品,品绿茶讲究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

第八道 品茶 —— 慧心悟茶

绿茶贵在尝新。

茶杯在手,品绿茶要一看、二闻、三品味,在欣赏了春波茶舞之后,要细闻茶香。

绿茶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用心灵去感悟,更能闻得到绿茶那种春天的气息,以及清纯悠远、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

第九道 回味——啜苦励志

茶味人生细品悟

茶人们认为一杯茶中有人生百味,有的人啜苦可励志,有的人咽甘思报国

人生甘苦,回味无穷

微微苦涩的茶味,回甘之余,让人领略到茶无比诱人的魅力,更让人深深地体会到苦尽甘来的人生哲理。

第十道 谢茶——功德圆满

我们称之为饮罢两腋清风起

唐代诗人卢仝在他的传颂千古的《走笔谢孟柬议寄新茶》一诗中写出了品茶的绝妙感受。

他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谢茶

第十一道 收具 —— 淡中品至味

绿茶的茶汤清纯甘鲜,只要用心去品,就一定能从淡淡的绿茶茶汤中品出天地间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来。

茶艺

茶祖陆羽

中国茶文化

茶本身是一种素雅之物,圣洁之物

饮茶是一种韵事,一种雅行。

茶的精神:

清廉、清静、清心、和谐、谦和、中庸、幽雅、亲切、和气、淡雅

茶文化的主要内容

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茶事旅游。

张大复:

世人品茶而不知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

通过饮茶达到:

一种精神上的愉快

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

一种超然物外、精致高洁的仙境

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

饮食合欢,协调人际关系、和睦感情

:在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

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

待客时: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

 饮茶时: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 

品茗的环境与心境: 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喜庆茶礼

江浙一带:家有来客,主人应沏茶并上手奉上

至亲或稀客——应泡糖茶;

一般客人——红茶或绿茶;

未婚男女——鸳鸯茶

酒文化

酒,是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原料,经糖化、发酵制成的含有乙醇的刺激性饮料。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国家之一,早在5000年前就已开始酿酒。

1)酒的渊源

关于中国酒的起源,1600年前的晋代文人江统,在其《酒法》一文中有段非常精辟的总括: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日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酒俗与酒文化

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

金浆、玉液、流霞、红友、绿

lao)、金波、黄流、欢伯、般若汤、曲生、青州从事、平原督邮、玉醴、琬液、琼苏等

欢伯引用最多, 沿用时间最长。这个别号最初出自汉代焦延寿《易林·坎之兑》: “酒为欢伯, 除忧来乐。

金代元好问:“ 三人成邂逅, 又复得欢伯。

唐宋时期酒的名称中喜欢沾¡°春¡±字。

《诗经》中以¡°春酒¡±作为酒的通称。

唐时有名酒¡°土窟春¡±、¡°石冻春¡±、¡°剑南烧春¡±、¡°玉壶春¡±等, 多见于文人的诗文之中。

宋代也有¡°百花春¡±、¡°千日春¡±、¡°锦江春¡±、¡°武陵春¡±等。

中国酒的分类

根据酿酒方法分类,有蒸馏酒、发酵酒和配制酒。

中国酒的分类

按酒精含量分类,高度酒(一般在40以上)、中度酒(20~40度之间)和低度酒(在20度以下)。

中国民间食用酒种类

1)白酒

酱香型 、清香型 、浓香型、 米香型、 其他香型

白酒

白酒以各种含淀粉或糖分的原料、辅料、酒曲、酒母、水等,经过糖化发酵后,用蒸馏法制成的“40-60之间的高浓度酒。

酱香型,贵州茅台酒、四川古蔺郎酒、湖南常德武陵酒;

窖香型,沪州老窖特曲、五粮液、古井贡酒、全兴大曲、剑南春、洋河大曲、双沟大曲、宋河粮液、沱牌曲酒。

清香型,汾酒、黄鹤楼酒、宝丰酒。

米香型,桂林三花酒为代表

2)黄酒

黄酒,又称压榨酒,多以谷物为原料,发酵后压榨而成,12~18度,主要产于中国长江下游一带,以浙江绍兴的产品为著名

2、黄酒

黄酒产于中国长江下游一带,以浙江绍兴的加饭酒和龙岩沉缸酒最为著名。主要有加饭酒、元红酒、善酿酒和花雕酒等。

3)葡萄酒

我国用葡萄酿酒的历史悠久,汉代西域地区就以酿葡萄酒驰名。

葡萄酒

按色泽,分为红葡萄酒、玫瑰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

名酒:烟台红葡萄酒、味美思、金奖白兰地,北京中国红葡萄酒、北京特制白兰地,长城干白葡萄酒,河南民权白葡萄酒,天津半干白葡萄酒。

4)啤酒

啤酒,是用大麦芽和啤酒花为主要原料,富含二氧化碳的低度饮料。

4、啤酒

啤酒近代从欧洲传入。

名酒:青岛啤酒、北京特制啤酒和13度特制上海啤酒。

配制酒

白酒、葡萄酒或黄酒为酒基,再配合中药材、芳香原料和糖料等制成。

名酒有:山西竹叶青、湖北园林酒。

药酒酒+中药,分治疗型和滋补型

著名药酒:北京的虎骨酒 山西汾阳的竹叶青 上海的华佗十全大补酒 广州的五加皮酒

现在考古发现的早期酒具多为陶器。商周时代出现了红铜、青铜酒器, 常用的贮酒器有壶、樽等; 盛酒器有角、缶、罍( léi) 、彝等; 温酒、斟酒器有盉( hé) 、爵、觥、觚( ɡū) 、觯( zhì) 等。除了铜器之外, 还有漆木、玉石等制作的酒器。

罍、盉、觯、觥

注子

饮酒与礼俗

中国饮俗,讲究礼仪礼数:

一是未饮先酹酒。酹(泪),指洒酒于地。

二是饮中应干杯。即端杯敬酒,讲究先干为敬,受敬者也要以同样方式回报。

三是酒令以助兴。用来活跃气氛,调节感情,促进交流,斗智斗巧,提高宴饮的文化。

饮酒与人生

无酒不成礼;

无酒不成宴;

无酒不成欢;

无酒不成交。

自古以来,酒就是民间喜爱的饮料之一

以人的一生为线索

报生酒、三朝酒、满月酒、百日酒、周岁酒;

订婚酒、结婚酒、交杯酒;

祝寿酒;

送殡酒

新婚夫妇饮交杯酒

浙江绍兴地区还流传一个风俗。状元红”; “ 女儿红

饮酒礼俗

年节酒、元宵酒、中秋酒、重阳酒、

相亲酒、迎亲酒、满月酒、祝寿酒、生日酒、丰收酒、开耕酒、开业酒、分红酒、乔迁酒、拜师酒、接风酒、饯行酒、赔礼酒、解愁酒……

3)饮酒的礼俗

中国饮俗,讲究礼仪礼数:

一是未饮先酹酒。酹(泪),指洒酒于地。

二是饮中应干杯。即端杯敬酒,讲究先干为敬,受敬者也要以同样方式回报,讲究豪爽、够意思

斟酒——先长辈、要斟满

碰杯——杯口低于长辈

三是酒令猜拳以助兴。用来活跃气氛,调节感情,促进交流,斗智斗巧,提高宴饮的文化。

酒桌歌谣

感情铁不铁? ! 那就不怕胃出血!

感情深不深? ! 那就不怕打吊针!

会喝一两的喝二两, 这样朋友够豪爽!

 会喝二两的喝五两, 这样同志党培养!

 会喝半斤的喝壹斤, 这样哥们最贴心!

 会喝壹斤的喝壹桶, 回头提拔当副总!

 会喝壹桶的喝壹缸, 酒厂厂长让你当!

 感情深,一口闷; 感情浅,舔一舔;

酒与节日

除夕——以酒祭祖,家人饮酒联欢

端午——饮雄黄酒、菖蒲酒

中秋——团圆酒

重阳——登高饮菊花

酒 德

酒德,指饮酒的道德规范和酒后应有的风度

一是量力而饮。即饮酒不在多少,贵在适量。

二是节制有度。即饮酒要注意自我克制,十分酒量最好只喝到六七分,饮酒而不乱。

三是饮酒不能强劝。人们酒量各异,对酒的承受力不一;强人饮酒,强人所难,执意劝饮,会有后果。

酒与宗教祭祀

在祭祀中, 酒以成礼。

祭祀用酒分为两类:一类是用鬯把神灵从天上迎下来, 降神; 一类是用玄酒和秫(shu)酒陈供和献祭。祭祀的对象不同, 所用的祭酒也有所区别。周代以玄酒为最尊, 而参与祭祀者饮用的清酒、昔酒和事酒则较为醇厚。

酒与政治

酒与文学

杜甫《饮中八仙》中咏李白: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的诗: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进酒,杯莫停,但愿长醉不愿醒”;“会须一饮三百杯”;“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五、进餐形式与礼仪

座次的安排:

八仙桌,首席面东居中而坐,左手是二席,右手是三席,然后分左右依次排列。

如果是家庭聚餐.坐首席者必定是辈分最高的长者,如果是请客,左首席的一定是最尊贵的客人。

六、禁忌

1、居家禁忌:不抓饭、不说要饭

2、宴饮禁忌:筷子不能长短不一、吃饭不能敲碗;

3、食物搭配禁忌:相克

七、中国饮食特点

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 ——安土重迁.固守本己

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冒险、开拓、冲突

中国的饮食特点

首先,食品的烹调过程近乎一种仪式。

其次,民间饮食非常注重平衡中庸

第三,强烈的食补观念。

某种特定的节日时间或其他条件下,还和生育有关。

八、饮食习俗与旅游

1、饮食是旅游业存在、发展的基础之一

2、风味饮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3、必须尊重游客与旅游地各自的饮食习惯

4、以旅游促进饮食民俗的发展

第六章 居住民俗

一、建筑居住民俗概述

1、居住民俗定义:

在文明进程中,某种共同体(民族、阶层、同一地域的人们)在选址、建房、迁入、居住这四方面形成一定的规则和惯例,世代因袭,构成了这一共同体的居住民俗。

从居住行为的一般流程来看,选址的规则、建房和迁入的礼仪或禁忌、定居生活的惯例,都属于居住民俗。

2、中国居住文化的发展历程

穴居

《易·系辞》说:上古入居顺野处

风篱、 巢居

风篱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传说中的有巢氏时代

定型期房子

主要有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二、建筑居住民俗表现

(一)民居类型:

(二)建筑结构

(三)居住惯例

(一)民居类型

1、庭院式

2、窑洞

3、干栏式

4、碉房

5、帐篷

6、阿以旺

1、庭院住宅

1)四合院、三合院、东北大院

2)南方的天井院

3)一颗印和三房一照壁

4)塞北堡子和客家土楼

四合院

所谓四合院,是指出东、西、南、北四面房子称为正房(北屋)、倒坐房(南屋)、东厢房、西厢房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长期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特点,房子都有堂室、庭院、院墙、院门、拦厩、厕所等。

乔家大院(华丽舒适)

山西天井房

山西平遥

苏州园林

玲珑精致

苏州民居

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与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都是封闭式院落,但相对紧凑一些。住宅的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房子是用来接待客人和举行典礼的大厅,后面院内多有二层小楼,为了通风采光,院墙上都开有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南方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对江南的建筑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防潮避湿气,江南民居的墙一般较高达,开间也大,设前后门,便于通风。同时,为了隔绝地上地上的湿气,一般为两层建筑,二层做卧室。底层多为砖墙,上层为木结构。

安徽民居

青瓦、白墙,朴素淡雅、马头墙造型。

安徽宏村

徽州民居

徽州民居最突出的特点是马头墙和青瓦。马头墙高人,能把屋顶都遮挡起来,起到防火的作用。门楼用石雕和砖雕进行装饰,装饰纹样富有生活气息。宅院大多依地而建,分三合院、四合院,合院又有二进、三进之分。徽州民居屋顶的处理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特点。四水归堂是指大门在中轴线上,正中为大厅,后面院内有二层楼房,四合房围成的小院称天井,目的是为了采光和排水。四面屋顶的水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

云南的一颗印

云南的一颗印:在昆明、大理、丽江等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多为四方形,即所谓一颗印(如图)。建筑是由正房与厢房组成,对称平稳,方方正正,瓦顶土墙。从空中往下看,整个布局如同一枚印章,自成一统,也是一种封闭式民居。

少数民族民居—“一颗印

客家民居

客家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为土楼。客家人修建的土楼,数量最多的是方形土楼,方形土楼规模庞大,土墙单面墙的长度一般在20-50之间,楼层一般为三到四层,最高可达五层半。方形土楼的瓦顶屋檐通常一样高,屋顶为悬山顶式,木穿斗结构,也有的屋顶九脊歇山顶。方形上楼一般底层作厨房,二层作谷仓,一二层均不开窗,三层以上是卧室的底层,对外开小窗。祖堂一般设在院内的底层,正对着大门,位于中轴线的尽头。整座方楼的采光通风,都是依靠内院的天井。

福建永定土楼

客家土楼:世界民居奇迹

又称围屋,围楼。广东、福建客家人的住宅,被称为世界民居奇迹

特点:是规模宏大、设施齐全。安全防卫、防火防盗、冬暖夏凉。

聚族而居,强化家族观念。体现了客家人坚忍不拔团结互助的精神。

梅州花萼楼

客家围楼:世界民居奇迹

抵御7级地震的雅安民房

2、窑洞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的黄土高原上,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豫西、晋中、陕北和陇东。

窑洞有靠崖窑和地坑窑、锢窑之分。靠崖窑是在垂直的崖面上开挖的土窑,可以向纵深发展,也可以向两侧发展,形成并列的窑洞;地坑窑,又称天井窑,是在平坦的岗地上所凿的窑洞;锢窑是在平地上用土坯、砖石砌筑的拱顶房屋,锢窑的室内房顶为拱形,与窑洞相似。

窑洞式住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窑洞作为住房。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如图)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

隐身的四合院

3、干栏式建筑

我国中南和西南少数民族,如傣、景颇、佤、布依、壮、侗、水族人民至今仍喜欢住在干栏式的民居中。干栏有全竹、全木、半竹半木三种。屋顶也有草、瓦、树皮等三种。比较典型的干栏式建筑,是傣族的竹楼和侗族的木楼。

干栏:壮语即是上面的房子。南方亚热带地区的居民建筑。

特点:保持房屋通风、干燥,独门独户,自然经济的遗留。人禽分开。防潮、防毒蛇,防盗。

代表:傣族的竹楼,海南黎族的船形屋,云南景颇族的于栏,广西侗族的麻栏、湖南土家族的吊脚楼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傣家竹楼。

竹木楼

苗族民居

纯木结构,以干栏吊脚楼最富民族特色

麻栏木楼

风雨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

吊脚楼: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黎族的船型屋

4、碉房

碉堡式住房,常见于康、藏、青高原和内蒙古的一些地区。重要建筑材料为乱石或土筑,一般都带有个小天井。碉房一般高二层,也有少数三层的。底层用来养牲畜.屋顶为平台,可以晾晒谷物或乘凉。

布达拉宫(平顶、坡顶结合)

5、游牧帐篷

蒙古包:

古称穹庐,又称毡房、帐幕、毡包蒙古、新疆等游牧民族使用的不定居式、流动型住房形式。其造型基调奇特、美观、明快。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蒙古包

蒙古包 蒙古包与勒勒车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歇人柱:

我国东北地区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歇人柱”(又叫仙人柱希伤柱撮罗子),意为木杆屋子.这是日前我们能够见到的人类最为原始的帐篷形式.是一种用木杆和兽皮或样树皮搭盖而成的简陋的圆锥形房屋。

歇人柱:

鄂伦春族打猎时居住

6、维吾尔的阿以旺

是新疆南部维吾尔族一种常见的住宅形式。多为土木结构、平顶。有外廊。房间包括冬室和夏室。夏室起居和会客,冬室为卧室。外廊是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一般都有一个庭院。

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

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住宅的平面布局灵活,室内设多处壁龛,墙面大量使用石膏雕

阿以旺

世界建筑三大类型

以西方教堂为代表的石砌建筑、

以北京故宫为代表的木质结构建筑、

以福建客家土楼为代表的生土夯筑民居。

(二)民居的建筑结构

1、基本结构:

内部格局(厅、卧室、厨房、卫生间)

取暖设施

采光设备

贮藏设施

安徽民居门

门与影壁

2、传统装饰

门窗、梁架、墙壁、屋顶、装饰画、楹联

造型和装潢方面的民俗事象

檐头装饰

筒瓦与瓦当

3)柱的装饰:

4)窗、裙板的装饰:

装饰画

内容、形式丰富多彩。

特点:蕴涵了鲜明的寓意,利用了我国传统的谐音、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把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伦理道德思想相对美好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

装饰图案寄托富贵吉祥

(三)建房的仪式过程

1、择地(择基)

2、民间建房过程:

开工、上梁、立门、落成五个步骤

3、内外布局

4、入住

5住房的分配

风水和选址

——天时、地利、人和。

英国学者帕特里克·阿伯隆比:

在风水下所展现的中国风景,在曾经存在过的任何美妙风景中,可能是构造最为精美的。

宅基关系到居住者的生活、命运与家族的兴衰。

风水术中包含的居住民俗有三个宗旨:

第一, 选择房屋基址时,追求物质和精神上都能满意的环境;

第二,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如朝向、位置、出入口、道路等因素,使之合理化

第三, 用一些符号来避凶趋吉。

风水古称堪舆

风水的主要目的是求,它认为房屋的选址、朝向甚至屋内的陈设都与人的吉凶祸福有关系,而且可以改变人的吉凶祸福,寿夭穷通。

要达到求的目的,房屋需聚气者,人之根本;宅者,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顺之则亨,逆之则否。所谓,就是运道,在官为官运,谋财为财运,有气就运道好,无气则运道衰。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所以,判断是否有气主要是看水。与求相应的是避凶,避凶得靠神的保护,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为四方守护神,可保家宅平安。体现在有形的东西上,四方守护神就是指四面的山。

讲究山形水势,背山面水被认为是中国民居的最佳环境。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的地方风水最佳。山环水抱之处直接受到山水灵秀之气的润泽,无论从磁场学、美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确实都是理想的选择。

中外学者对中国风水学的评价

中国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实用操作技术。

中国风水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

中国风水学与中国营造学和中国造园学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日本郭中瑞等著《中国人街》:

中国风水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称中国古代风水理论为准科学:他指出风水理论¡°总是包含着一种美学的成分¡±。¡°遍中国的田园,房屋、村镇之美,不可胜收,都可借此得到说明¡±。

风水宝地

风水术

左青龙,右白虎,

前朱雀,后玄武。

宁愿青龙高万丈,

莫使白虎猛抬头。

2、建房

民间建房的程序:开工,立中柱,上梁,立门,落成

开工

选黄道吉日:六或八,不要再太岁头上动土。

3、住宅的布局

住宅的布局,包括住宅外部布局和住宅内部布局

住宅外部布局

住宅外部布局是指住宅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关系,表现在:

房前种杏,屋后种桃;

前不种桑,后不种柳;

朝南座北,院门开在东南部。

住宅内部布局

住宅的内部布局是指住宅的位置以及住宅的功能分区,住宅的形态以及室内摆设等到情状。

4、入住仪式

乔迁之喜

选择入住的日子

火在迁居中的位置

入住仪式中祖宗神位的摆放

进屋酒

人与火塘的突出作用

—— 入火酒入火

①火是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

②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

③火塘边座次、睡次的区别。

④火塘是神圣的地方。

民俗认为,新房煞气重,所以要焚香烧纸、供神敬祖、放鞭炮,温居贺房。

三、居住民俗的制约因素

1. 地域因素2. 民族因素3. 历史因素4. 社会因素    

1、地域因素

影响最大的地域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房屋的发明,就是人类对当地自然环境不利于生存的条件进行反抗,所以它和自然环境有着逆反关系。另一方面,人类建造房屋时,需要从自然环境中取得建筑材料,这使房屋和自然环境又有一致的关系。

:新平傣族与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区别

2、民族因素

民族是具有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表现有共同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并赋予强烈的感情,使之成为本民族的标志。民族因素对居住民俗的制约主要表现在:

1)一个民族的语言以及某些具有特定含义的装饰符号,总会在居住民俗中出现。垂花门与新疆民居

2)一个民族的经济生活对居住民俗有极大的影响。

3)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居住民俗.

3、历史因素

居住民俗中的历史因素,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首先,居住民俗中的大部分都是经过长年累月积累沉淀而成的民风习惯。

其次,居住民俗的某些部分由于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4、社会因素

居住民俗受到社会因素中的家庭、家族、宗族关系的影响很大。

:摩梭人的民居

天津的小洋楼

重庆的房子

捷克民居

美国旧金山民居

朝鲜民居

四、我国传统观念与居住建筑的关系

以四合院为代

表的中国民居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北京四合院体现的观念:

1、封闭观念:四周封闭、中轴对称、前后有序的宗法观念。

2、伦理观念:房子统一严谨,居住的分配长幼有序。

3、内聚倾向:门窗里设,一般只有一个门口。家庭成员在内互相往来,与家长制紧密联系,可以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力。

4、严格的等级观念:贵族府第使用琉璃瓦、朱红门墙和金色装饰;一般住宅色彩,以大面积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

四、我国传统观念与居住建筑的关系

1.封闭观念的符号

院落四面均有墙,墙没有窗子,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

2.是家长制的符号

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正房三间高于侧房,中为堂屋,家长左,长子右,兄弟子侄住厢房。

3.是中国人伦理的符号

堂屋,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祭祖宗,喻家训,婚丧寿诞礼,待客等传统礼教皆行于此。

4.是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

院内檐下回廊和天井是交流感情的场所。

五、中国民居的民俗特点

1、聚族而居。

2、房屋式样大体相同    

3、城镇附近有长亭无旅社

4、民房低于官府。    

5、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  

6、中国建筑民俗讲究风水 

六、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

1.民间建筑与人生2.民间建筑与文化3.民间建筑与社会4.民间建筑与情感5.民间建筑与性格

1.民间建筑与人生

有房才有家,有家就有温暖和安全。

为自己建造一座温馨、安全和永远的栖身之所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

2.民间建筑与文化

各种思想观念都会表现在房子上,

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思想和生命观念——传统民居的材料、格局、装饰和色彩。

建筑地点的选择、建筑材料、建筑模式、建筑技巧、建筑内部的结构安排和建筑过程——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情趣。

四合院——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3.民间建筑与社会

中国传统建筑传递着明显的道德伦理和等级尊卑观念。

屋顶大致分为四个等级.即庑殿、歇山、悬山和硬山。

4.民间建筑与情感

民居,可以说是情感的记忆库.我们的思乡和想家的感觉大都会外化为对故居的记忆和回忆。

故居往往是我们找寻过友时光的钥匙。

5.民间建筑与性格

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多采用横向的形式,与大地紧紧相连,表现出中国人稳健、平和、纯朴、自然、自信、保守的性格特征,与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和信仰习俗相一致。

西方纵向建筑突出了建筑的高度.把人们的目光引向天字,引向宇宙,突出了宁宙的神秘和无际;另一方面.纵问建筑也凸显和夸大了天与地、黑暗与光明、生与死的界限,表现出种追求个性张扬,坦率、夸张、骄傲、自豪、刚硬、好奇、冒险的性格特征。

山东民居

山东民居其建筑具有东北地区部分汉族住房特点,以石、土混合筑房壁和院墙,屋顶有一层较厚的泥土,以保护房内的温度。有的房顶类似东北地区蒙古族马架房的房顶。

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广西民居建筑主要是木、竹结构,漓江沿岸主要以竹为建筑材料,有类似傣族竹楼的竹房。房屋下部有一高度不大的底层,房前一般设有小走廊,类似城市建筑中的阳台。在壮乡,房屋往往依水而建。

湖南民居建筑平面多为前后两个一明两暗的三间组成,中为内院,植以花木,房屋空间高,设有阁楼,建筑选型均衡;青瓦粉墙,墙内设有风火墙,背山面水,环境优美。一般的农民房屋并没有高大的山墙,如毛泽东同志的韶山旧居就是典型的湖南农宅。

东北三省民居 吉林-蒙古族马架房 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 。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四川民居广泛采用全楔式木结构建造,并因地制宜、就地取村、随势而筑,以石下基础,以木制梁、楔、柱、椽,以竹隔墙夹楼,以砖或土,石砌墙,以草、瓦盖顶,空间丰富多变,层次错落有致,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宛似天成,其抗震防水灾性好。

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最为悠久的住宅形式之一。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福建民居-客家住宅客家住宅沿着五岭南麓,分布于福建西南部及广东、广西二省的北部。承启楼为圆形的砖楼与土楼,其中最大的土楼、直径达70多米,用3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到300多间,外环房间高达4层,底层作厨房及杂用间,2层储粮、3层以上住人,其它两环仅高1层。它是一座对外可防御、抗台风、外观坚实雄伟的古城堡环楼。

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大片住宅成排布置,互相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 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

江苏民居江苏气候温和湿润、水域丰富,城镇及乡村民居大都利用地形、自由灵活地散列在流水萦坏的隙地上,临河依水而建或跨溪而筑。住房布局紧凑、一般为2层楼房并建有楼阁。房层高、墙身薄、出檐深、门窗高大,利于通风,外观朴素、粉墙灰瓦照影、蠡窗映水,掩映于桃柳丝竹之间形成独特的水乡人家。

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 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低,轮廓线不单调。

宁夏主要是回族聚居,其民居就地取材以土为主。院墙、屋墙均用泥土而筑,土墙上加有一定民族风格、习俗装饰,房檐为单面,形成独特的风格。

山西民居以土坯大砖为建筑材料,常为瓦房。瓦房的布局、结构一般以三间为主,院墙和房屋形成四合院,院墙大门和房顶都建有独特的装饰,风格朴素深厚,气质内敛,反映了中原地区纯朴的民风。

云南傣族竹楼相传是傣族祖先根据凤凰降落在傣乡的姿态演化而建造。竹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离地面2.5米左右,以木桩或青竹为柱。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杂物,屋顶为双斜面呈人字型,覆盖草排或瓦。室内用竹墙隔开,内间卧室,外间为客室。地板富有弹性,阳光和风经竹缝透入,雅致舒服。

蒙古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六、居住习俗和语言

1、汉语词语中反映了民居的风格和结构样式

2、汉语词语折射了居住习俗和生活智慧

第七章 交通运输民俗

一、概述

1、交通运输民俗

交通运输民俗,就是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出行及货物运输等有关的习俗和惯制。包括交通设施、交通工具创造和使用、交通管理规约、出行的仪式、信仰、禁忌等。

南船北马

《淮南子。齐俗训》中已经有了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

2、交通民俗的演变

从人力——畜力——电力

1、交通设施2、交通工具3、交通组织4、信仰禁忌

1. 道路

马路:得名于由来

栈道(阁道):沿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道路。

纤道:纤夫拉纤的道路:浙东运河古纤道

盘山道和石阶路:

冰雪道:雪橇、爬犁、冰床、冰鞋、滑雪板等

城镇道路:街、巷、里弄、胡同等

栈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木栈,一般由栈、阁、栏、道、桥五部分组成。在所凿石孔内插入横木,上排檩条与木板,外边加上护栏而构成。

石栈,与木栈不同的是将石孔内的横木换成石条,在悬崖上开凿石梯,两旁加设护栏河攀手。

土栈,主要用于潮湿的森林或沼泽地带,不变行走,就伐木铺路,木上再杂以土石,用以固定路基,构成路面。

山西的绝壁天梯

盘山道

石阶路

城镇道路:街、巷、弄、胡同

2. 桥梁

桥梁是道路的组成部分,是为了使道路跨越江河、湖泊、海峡、山谷或人工建筑物所修建的建筑物。

桥梁的种类

按其建筑材料,可分为木桥、石桥、砖桥、铁桥、竹桥和藤桥

按其结构,可以分为梁桥、拱桥、浮桥、索桥和吊桥。

最具民俗传承特点的桥梁:

浮桥、索桥、溜索、石拱桥、独木桥、木板桥、石板桥¡­¡­

浮桥

索桥又称吊桥、绳桥或悬索桥

梁桥 又称平桥

我国孔数最多的石桥——宝带桥

廊桥(屋桥)

侗族风雨桥

西南少数民族:溜索

种类:平溜、陡溜

平溜——两头高中间低,抛物线状固定江两岸,过江时靠一边的斜坡可滑至溜索的一半,然后过江者手脚出力滑动到对岸,来往互不影响。

陡溜——过江时可靠人体重量在斜坡溜索上作惯性滑动,一直到对岸。

溜索,是索桥的一种形式

溜索

我国最长的竹索桥都江堰口珠浦桥

长度:

桥全长340

结构:它由24根五寸的竹索,由竹篾编织而成。

最长的铁索桥

——四川泸定县泸定桥

建造时间:1706年;

长度:净跨100

结构:铁索桥由3根铁链组成,9根承底索,两边各有2根作为扶手缆。每根铁链重约1.5吨,由近900个扁环扣联而成。

泸定桥

我国最短的石梁桥——锦带桥

地点:此桥在杭州西湖中;

长度:仅1。如果你不留意,从桥上走过,还不知道已过了桥。桥旁的清清湖水,千姿百态的山石和绚艳的花木,更衬托出锦带桥的幽雅有趣。

我国最重的石梁桥——虎渡桥

地点:它架设在福建省漳州九龙江上;

结构:桥墩上巨大的石梁每根均有1米多宽,1米多厚,20米长;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厚1.9米;

重量:重达200多吨。

我国最重的石梁桥 ——虎渡桥

其它设施

凉亭、车马店、关塞、货栈、码头……

作用:供客人歇脚、食宿、存取货物……

关塞

关塞是战争的产物,中国的历史留下了很多著名的关塞。通常情况下,设于国境之内、城防完备的称关,设于边界险要处的军事据点称为赛,现在统称为关。

友谊关

关塞

2、交通工具

车辆类型

按车轮数量:独轮车、两轮车、三轮车、四轮车

按车轮类型:有幅车、无幅车、木轮车、铁轮车、胶轮车

按动力类型:人力车、畜力车、……

按车辕数量:单辕车、双辕车

独轮车:鸡公车

滑竿 轿子

草原之舟--勒勒车

特点与优点:

①车轮较大,轮子直径可达1.40米左右,相当于牛身的高度,轴、轮都是桦木做的,耐磕碰,车体又轻,适宜在草原、沙滩上通行。特别冬天雪深过膝,夏季草深,沼泽地多,车轮大的勒勒车轻便灵活,可以免于陷入沼泽和深雪之中;

②车身长,一般在4米以上;

③车上可带篷。带上篷,车厢形若船舱,行则为室,止则为庐(行乘人,止放物)

雪橇

水上交通运输民俗

行住相随、水陆并行,水路与陆路交通运输民俗往往是紧密相连,彼此相关的。如在江南水乡,有河必有桥,有水必有船,临水是街路,上下即码头,兼程宿船家,停船进客栈,其交通运输民俗呈现出水陆综合的特色。

江苏南京十里秦淮河,浙江绍兴水乡船运,广西阳朔遇龙河竹排漂流等,是典型的水路交通运输民俗旅游成功开发的例子。在沿海和东部地区,普遍使用竹筏、木筏、乌篷船、驳船和渔船,形成了独特的船家水上生活民俗。

水路交通设施

1.水道

水道又称为航道或航线。

水道——航道——航线

按形成过程:天然水道、人工水道

按地理位置:内河水道、海上水道……

水路交通设施

人工水道,是指人工开凿的,可以航运的河渠,通常称之为运河。如战国时的邗沟,鸿沟,秦代的灵渠,隋代的大运河,元代的京杭大运河等等,都是非常典型的人.工水道。在人工水道中,还有另外一种类型,就是水库。

运河

2. 其他交通设施

渡口一般设在没有桥梁的江河湖及海峡岸上,使用船只摆渡行人、车辆和物资。历史上曾有很多著名的渡口。如长江的瓜州渡,钱塘江的西兴渡,秦淮河的桃叶渡。

渡口

著名渡口

长江的瓜州渡

钱塘江的西兴渡

秦淮河的桃叶渡

港口

是具有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供船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港口按其所在位置,可以分为内河港、海岸港和河口港;按其用途,分为商港、军港、渔港、工业港和避风港。现在进行旅游开发较多是,民俗风情较浓郁的港口,主要是军港,渔港和避风港,已经开发的基本是海港。

港口

交通工具

1、舟船

2、舫

交通工具

1. 舟船

舟船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就原始的舟船就是独木舟,从考古来看,我国独木舟起码有7000年的历史了。另一种舟称为舫,早期的舫是用木板连接两条船而成,后来逐渐演变,人们开始把方头、方尾、平底、甲板宽阔的单体船称为舫。

独木舟

筏的问世可能比独木舟还要早,是人类最早的水路交通工具之一。筏的种类有竹筏、木筏和皮筏三种。

羊皮筏、牛皮筏

羊皮筏是用整张羊皮制成。宰羊的人剥羊皮,让羊皮从肌肉骨骼上褪下来,整张上只有4个窟窿。前肢在膝盖的部位切断,一边一个窟窿。脑袋去掉,脖子的部位一个大窟窿,两条后肢全去掉,臀部的一个窟窿更大。把窟窿栓紧,留下1个吹气,吹足了气也把它栓紧。于是成了个长方形的气囊,还看得出羊身体的形状。4个或5个连成一排,扎在长方形的木架上,用绳子系着。

牛皮筏的载重能力更强,可达数吨。

一般用羊皮筏载人载物渡河,进行短距离运输;用牛皮筏载货,进行长途运输。

羊皮筏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桦皮船

浙江绍兴乌篷船

船篷用烟煤合桐油漆成黑色而得名,船身窄、船篷低、船体轻盈的小船,在构造上非常讲究。船沿通常较高,船舱铺有一层红漆船板,又可观赏两岸风光。

乌篷船

乌篷船

3、运输行业

在历史上所形成的车、船、店、脚、牙五大交通运输行业,其中,最重要的是散落在茶马古道、丝绸之路、运河水道上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与传统车、船、筏、桥、路、栈、马帮、驼队、船帮、车行、脚店、客栈、码头等交通工具、运输方式、交通设施、旅途服务、行业组织、出行信仰、礼仪禁忌等有关的交通运输民俗文化。

称呼:

车把式、车老板、车伙子

马帮 驼队

藏族牛帮

数量:数十或上百头牦牛

用途:驮运盐及毛、皮等畜产品。

优点:牦牛能登四五千米的高山,抗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负重100多斤,行五七日至十数日。

结果:一般在到达目的地后,即将牦牛大部宰杀,肉、皮就地出售,只留几头作为返程脚力。

交通运输的信仰传承

行神的历来有不同说法,现在较为普遍的观点是黄帝的妻子雷祖(嫘祖),《山海经》记载:黄帝巡游天下,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以为徂神,即路神,也就是后来的行神。

马神:马王爷

马车是传统的交通工具,旧时车夫数量也非常多,为了祈求平安,在农历六月二十三这天,祭祀马神(马王爷)。马王爷的神像多为红面多须,狰狞恐怖,四臂或六臂,身披铠甲。尤其特别的是马王爷有三只眼,其中一只竖在额头,民间常说马王爷三只眼便来源于此

车神奚仲

水有湘君、湘夫人、洛水有洛神

出门习俗

慎选吉日

备酒饯行

折柳送别

接风洗尘

出行谚语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在家孝父母,何必远求仙

出得门多,受得罪多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家贫不是贫,路贫贫煞人

出门人,三分小

多喊一声哥,少走十里坡

出门三里地,就是他乡人

穷家富路

三六九,往外走;二五八,好回家

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

七不出门,八不回家;

老不入川,少不游广;

老不上北,少不下南;

4、交通运输民俗的特征

5、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1、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域上:山区——牲口驮物;水域——以舟代步

气候上:南湿——舟楫较多;北燥——马车纵横;沙漠——骆驼运输

2、新型交通的发明和使用

如:树干、葫芦、皮囊——筏子——独木舟————舰只

3、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4、民族文化因素

如:朝鲜族:头顶物、蒙古族:勒勒车、吉普赛人:大篷车

交通民俗与旅游

交通民俗在现代旅游中的位置,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定义。

首先,交通民俗可以和旅游交通相结合,以传统的交通方式为现代旅游者提供交通服务;

其次,交通民俗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使之成为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旅游景观。

交通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5.旅游工艺品法

在交通民俗中,很多民俗的内容和形式适合开发旅游工艺品,如桥梁、车辆、舟船、动物等等,都可以用各种材料制成工艺品。唐三彩和各种船模都受到了旅游者的欢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第八章人生仪礼

一、人生仪礼的概念和类型

(一)人生礼仪:也叫生命礼仪,国际上叫通过礼仪。指人生成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所经历仪式和礼节。这种标志人生不同阶段、反映人的社会属性的礼仪,就是人生礼仪民俗。 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

(二)人生礼仪的基本原理

1、人生礼仪是巫术和宗教信仰的产物,因而也与巫术与宗教的原理和基础密切相关。

2、人生礼仪的另一种基础思想是灵物崇拜思想。灵物祟拜指的是对那些被认为是具有神奇力量的人工物或自然物的信仰。

(三)人生礼仪类型:

按人生礼仪的性质或内容分: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

二、人生礼仪功能

1.标记功能

礼仪具有明显的标记功能。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仪式活动是为了标记人的不同的生活阶段。

2.社会功能

在仪式中人们可以实现自己在社会中角包的转换。

3.心理功能

人生礼仪的男一个重要功能是在协助人们实现角色转换的同时实现心理转换.安妖人们在角色转换时期不安的心理状态。

 诞生仪礼

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包括:求子仪式、报喜、孕期、庆生、洗三、满月、百岁、周岁等,其中以庆生为中心。

诞生仪礼的功能

诞生仪礼是人的一生的开始。

人的出生,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从生物意义的生命进入到社会意义上的存在。可以:

1)证明他是社会人;

2)血缘的延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3)对新生儿的祝福。

诞生仪礼的主要过程

求子、报喜、孕期、庆生、洗三、满月、百岁、周岁

 一)求子仪礼

婚后不孕的夫妇为达到怀孕的目的向神灵祈求生育的习俗。包括向神灵求子、旁人送子、性崇拜等习俗。

麒麟送子 送子观音

旁人送子

送筷子、偷瓜送子、送孩儿灯

送花生红枣桂圆榄子。

性器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

原始生殖崇拜的遗风,即在某种神圣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对某种生殖器象征物加以祭拜和进行交媾行为的模仿。

云南永宁摩梭人求子仪式:祭山

投石于石洞的求子习俗。

四川盐源县公母山

祈子习俗

在婚礼上,许多细节体现了祈子意愿:

礼饼:莲花、石榴、桂花(连生贵子)

嫁妆:灯(丁)、

撒帐:早生贵子、多子多福

传袋:传代

合卺饭:吃生饺子(交而生子)

铺床:贵子满床

闹洞房:麒麟送子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

在我国传统习俗中,瓜瓞绵绵是一句祝福子孙繁衍昌盛的吉祥语,是子孙后代绵延不断的象征。《持经》中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诗句,瓜以其多子的特点,被赋予了具有非凡生育能力的神秘力量。

连(莲)生(笙)贵子

二)孕期习俗

(一)孕妇禁忌。

妇女有孕之后,要报喜。民间常以有喜害口等俗称悄悄传递信息。也有三个月之内不能报喜的禁忌。

孕妇有种种禁忌。如《烈女传》太任之性,端壹诚庄,维德之行。及其有身(身孕),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

孕期馈送

各地有许多颇有特色的催生习俗,一般在产期将届时,由娘家送一些婴儿出生后所需用的衣、食物品。催生礼品有的叫催生担,有的叫吹笙

催生送子娘娘

三)接生方式

产妇将要分娩的时候,常请来接生婆,这对于稳定产妇的情绪和婴儿顺利出生都有很大帮助。又临盆落草之称。

男孩:大喜、弄璋之喜;双蛋 女孩:小喜、弄瓦之喜,单蛋

《诗经·小雅·斯干》: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庆生送红蛋

三朝 洗三

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庆贺仪式,谓之洗三三朝。洗三的本义在于洗去婴儿出生过程中所沾染的血污,具有驱灾保生的含义。同时,也因为中国人的数字观念中对特别重视,是一个吉样数字,如连升三级、三羊开泰等,所以新生儿在出生第三天举行洗三仪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洗三又含有对新的生命的祝福的意义。

坐月子

产妇在生产后一个月内不能做事,不能出门,叫坐月子

妇女坐月子有许多禁忌,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

满月

满月酒,也叫弥月酒。亲戚朋友来庆贺,也意味着小孩开始进入社会。

百日 百岁 百晬

一百天时举行的庆贺仪式,又称百晬百禄等,含义都是祝福小孩能够健康长寿。

挂灯

周岁

预卜前程的仪式,是小孩诞生礼的最后一个高潮,举行检验小孩天赋和卜测未来前途的抓周儿仪式。

周岁之后,小孩每年过一次生日,有的地方叫爬门槛,父母煮鸡蛋和长面条给孩子吃。

抓周

《颜氏家训》: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盘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兵家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加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亲表聚集,致宴享焉。

二、成年礼仪

成年仪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接纳他们进入社会而举行的仪礼。在我国古代,通称冠礼。是用加冠做标识由社会承认并接纳这个人进入成人行列,在此之前都是童子

传统成年礼

山东大学学生举行 冠礼 笄礼

现代18岁成人仪式的一般程序:

l)唱国歌;

2)党的祝愿;

3)前辈的祝福;

4)父母的期望;

5)成人的心声(18周岁中学生代表);

6)宣读成人誓词(面对国旗,左手持宪法,右手握拳举起);

7)授成人纪念册、成人证;

8)开展"我为社会尽一责"志愿者服务。

三种类型:

(一)与婚礼相结合的成年礼。

(二)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成年礼。

(三)相对独立的成年礼。

(一)与婚礼相结合的成年礼

在婚礼的亲迎之前行成年仪式,如:

男子披红戴花,在宗庙或家堂中,向祖先及尊长叩礼,赐以成人之字;

女子绞脸上头.

(二)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成年礼

成年礼具有结束孩提时期,长大成人的标志意义。成年礼仪式丰富多彩。

如:广东等地的出花园

南北方普遍存在的过大生日开锁等。

(三)相对独立的成年礼

如:上海一带庆号仪式,即废除俗名、乳名,定正名的仪式。

成年仪礼的规范与特征

(一)行成年礼的年龄

原始民族:

男子成年礼年龄10~16岁,不十分严格,有时等年龄相近的一群人共同参加;

女子成年礼以个人方式单独举行,年龄较固定,一般在女孩子第一次来月经时。

(二)成年仪礼中的考验

考验方法、手段有:

1.环境突然改变,被带往远离父母与亲人的陌生地方。

2.置身人为的艰苦生活中,食、睡、说笑行为等受到严格限制。

3.从事沉重的体力劳动与耐力培养,如进行长距离行军等。

4.接受肉体痛苦,鞭打或行损伤性手术如割礼、文身、凿齿等。

5.制造恐怖场面,使年轻人受惊吓。

成年礼具有特有的意义

1、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所应有的教养和身价地位。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知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被推为对世人的普遍期求。

成年礼具有特有的意义

2、成年仪礼的性别区分。

3、成年仪礼中的考验。

4、成熟标志。

1)将承担社会责任的年轻人得到身心磨炼,具有迎接未来艰苦生活的能力;

2)遭受的巨大痛苦使其意识自身社会地位的急剧变化,而产生强烈的集体观念;

3)是社会使年轻人从依赖父母的状态中分离出来的通过仪式。

成年仪礼使年轻人拥有正式社会成员的标志,即成熟的标志

1.改变发式和服装、佩戴特殊装饰品

几乎所有民族的服饰、发式等都有成年与未成年、男性与女性的区分。

2.文身与凿齿等身体变形

3.新名字。成为一种语言符号,表明身分发生变化。

五、婚姻仪礼

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又称嫁娶,即:女婚为嫁,男姻为娶。又称婚媾

一)什么是婚礼?

婚者,昏也。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二)婚姻仪礼的意义

男女双方经过合法结婚程序而组成的家庭,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婚后所生子女的权利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双方的合法财产也能受到国家的保护。

(一)一般的婚姻形态

1.“同姓不婚作为婚姻规则,防止有父系血缘关系的婚配,与母亲一方血缘关系的禁制则显得灵活。

2.“门当户对是择偶的理想标准,反映出社会等级地位观念。

3.择偶方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4.重视婚礼程序的完整

五)传统婚姻的民俗形态

一是女到男家——即女嫁男娶。把女子送到男家成亲,谓嫁;将女子接到男家成亲,曰娶。

    二是男到女家——即从妻居住,民间俗称倒踏门招女婿(与娶媳妇相对)。

    三是独立成家——即既不到男家、也不到女家成亲,而是一旦成亲就自立门户。喀尔喀的蒙古人即有此俗。

少数民族的婚姻形式

抢婚:

又叫掠夺婚。是指通过抢劫妇女来缔结婚姻关系,如云南德宏 一带存在此风俗。是一种古代婚姻形式,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时期用战争手段俘获妇女的一种野蛮的强制婚姻形式。

少数民族的婚姻形式

表亲婚:

表亲婚分为姑表(舅表)婚、姨表婚 。通常又称姑舅表亲婚,是古老的血缘婚、亚血缘婚的遗风构成的古婚形式之一。

土家族中有这样的谚语:姑妈女,顺手牵舅舅要,隔河叫

少数民族的婚姻形式

转房婚。

所谓转房,是指兄亡后嫂嫂可转嫁给弟弟,或弟亡弟媳转嫁给兄;姐亡后,妹妹续嫁给姐夫的一种婚俗

学术上又称做逆缘婚,是古代夫兄弟妻姊妹共夫共妻的残余形式。

少数民族的婚姻形式

不落夫家。

指新娘出嫁后,只在夫家住几天便回娘家长住,与其夫则偶尔相会,直至怀孕临产才被接回夫家。生下孩子后,才能真正落脚到夫家

5、走婚

流行于盐源县泸沽湖畔的摩梭人。

6阿注婚,是我国永宁纳西族现行的一种望门居婚俗形式,以女系为主招夫,男不过门,只到女家偶居为特点。

7、交换婚,是古代氏族外婚的一种古俗形式,是两个氏族的男方协议互换其姊妹为妻,或互换其女儿为媳的做法,是一种几乎完全对等的交换议婚形式。

8、招养婚,是古已有之的入赘形式的典型样式,民间俗称招养老女婿。是一种母系家族婚制。

9、共妻婚,是解放前流行于西藏的古婚俗残余形式,是古代血缘婚、亚血缘婚的对偶变异形式,多以兄弟共妻为特点。

10、试验婚,是过去西南少数民族中常见的婚姻形式,以未正式结婚前先举行试婚同居仪礼为婚俗特点,是自愿婚的一种萌芽形式。

特殊的婚姻形态

1 童养婚

清代末年流行于四川的小女婿民歌:

十八女儿九岁郎,晚上抱郎上牙床,不是公婆双双在,你做儿来我做娘。

山东也流传有类似的民歌:

石榴花,花儿黄,十八岁大姐九岁郎。百日背郎下地去,晚上为郎脱衣裳,想想真心伤。

特殊的婚姻形态

2、指腹婚,俗称胎婚。封建时代兴起的因门当户对的观念形成的一种包办婚姻形式。

3、冥婚:又称婚殇婚,或俗称鬼婚,是一种古老的封建迷信的婚俗类型,以男女两方为已死儿女联姻的婚嫁关系为特点的。

4、典妻婚,又称做承典婚,是旧社会买卖婚派生出来的临时婚形式。以男方用财务租用已婚女子做临时夫妻为其特点。

汉族传统的婚俗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三媒六证

三媒:双方家长和媒人。

六证:姑娘六件日常使用的物品。

三书六礼

三书:聘书、礼书、迎亲书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六礼

一曰纳采。由男家请媒人携带礼物向女家提亲。

二曰问名。提亲后,交换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男女八字宜婚,婚事方能进入正题。

三曰纳吉。订婚仪式,是日要请酒祝贺。

六礼

四曰纳征。俗称行聘过大礼,送的礼比纳采时的礼厚,仪式也较隆重。

五曰请期。下聘礼后,男家选择婚期,征求女家意见,双方商定嫁娶日期。

六曰迎亲。婚礼前最后的重要程序。男家派出代表到女家迎亲;女家收取男家送来的部分礼物(不能全收),并回礼致谢

问名、合八字

女方同意婚事之方就彼此有姓名及出生年月日的「八字庚帖」送至方,置于神前祖先案上占卜,三日如果都平安事,表示祖先已

代人早已不究「三」,通常只行「」的

嫁妆

女方收到大礼后,要准备嫁妆。再结婚前一天送到男方家。

男方送的

中包含天的用品

现实意义上的婚礼

1)选吉日2)迎亲3)送亲4)拜堂5)宴请6)闹新房7)回门

结婚仪式

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燃炮、摸橘子、牵新娘、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

婚礼地点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婚礼要办的隆重热闹,邀请众多的亲戚朋友,所以婚礼举行的地点一般都选在交通方便、空间宽敞的院落或酒店。

服饰

中国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是中国传统的代表喜庆的颜色,新娘一般都穿红色的礼服。家里到处都贴有红色的喜字,新人身上佩戴红花,新房里的物品也大都是红色。

送亲

迎亲

上海婚俗新娘换鞋

新娘出门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羹(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无忧生活的愿望。在送嫁的过程中,女家一位属全福之人(即父母双全,与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长辈,或女司仪撑起红伞伴着新娘走,以保护她不受妖邪入侵。  

  女司仪在新娘出门时要多带备一双全新的绣花鞋,待新娘登上轿子后,便要立即更换新鞋,表示新娘离家嫁作人妇,便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  

新娘迎到

拜堂

中国婚礼中新人要举行拜堂仪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 ,将两根灯芯合为一根,表明夫妻同心,喝交杯酒,入洞房,宴请,婚宴散糖,婚床,早生贵子,闹新房

回门 归宁

射轿帘

跨火盘

挑头盖

少数民族婚俗特点:

1、在交往生活崇尚自由,甚至在性交往上也较少历法限制。

2、没有烦琐的婚俗礼仪。

侗族婚俗:茶礼

广西三江的新娘婚后第一杯敬丈夫,茶水中还要放一块四四方方的米花糖意指男子汉大丈夫可以四海为家。

送给一杯红红茶,望夫富贵又荣华,敬上一块四方糖,望我夫妻恩爱长。

白族婚俗:辣子面

白族话中亲热谐音。

新郎进入洞房时,新郎的伴郎们即将辣子面撒入早已备好的火盆里,一时辣味四溢,呛得新郎和新娘一阵大咳。接着,新人在新房里吃喜饭、喝喜酒,在菜饭及酒肉中同样调入很浓重的辣子面,辣得新郎新娘难以下咽。这时闹喜的人们便发了一片欢声笑语。

中西方婚俗差异

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近代西方的文化传入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转化,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仍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礼仪。

古代离婚方式:七弃三不去

七弃即七出之条: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

三去:有所娶而无所归;与经三年丧;

前贫后富贵。

四、寿庆礼俗

传统寿庆礼俗

    寿庆,俗称做寿。以五十为初寿,六十为下寿,八十为中寿,百岁为上寿,故也称做寿为做十。夫妻同寿称双寿。福安俗,遇父子、婆媳同寿,如父七十、子五十,则父让子做五十大寿。一般五十开始做寿,但也有特例,如寿宁、宁德有做九的习俗,即担心十关难过,先在四十九、五十九、六十九时先做过九预庆,至十再庆。

1、祈寿礼俗

送寿礼——寿桃、福寿糕、百家衣、长命锁、

认干亲

求福拜神

借寿

2、寿筵礼俗

1、做寿、——花甲寿、柳柳寿、古稀寿、做九、过九。

2、贺寿仪式

3、寿物

4、寿语

五、丧葬礼俗

丧葬礼俗——是指人死后、亲属、友人、邻里为之举行殓殡、祭奠、哀悼的习俗

一)中国人对死亡的观念

1、人生旅途的转换。

2、葬礼是送灵魂往冥界的手续

3、灵魂不灭

4、老喜丧

5、红白喜事

6、入土为安、叶落归根

7、死无葬身之地

二)重视丧葬仪礼之原因

1)灵魂不灭观念

2)儒家孝道和先人荫庇。

3)亲属对死者的真诚怀念

4)混杂着恐惧又有所求的复杂情感。

三)丧礼仪式过程

1、停尸:设床、更衣 含口

2、招魂:由巫师

3、吊丧:亲属报丧,哭灵、亲属来吊丧。

4、殡仪:入殓 大殓 躲钉

5、出丧择日

6、下葬

7、做

出殡

服的等级

一、斬衰

對象:死者之子、媳、未嫁女(在室女)、長孫、長孫媳。

頭飾:以麻布織成的草箍

衣服:麻衣,不縫布邊。

鞋子:草鞋。

孝子、長孫:手拿孝杖。

:孝子、長孫喪服

草鞋綁法吉凶有別,左為安字法(吉),右為土字法(凶)。

齊衰:出嫁女之喪服

韓國男性喪服

下葬

各种葬礼

回归自然式

1)土葬2)水葬3)天葬4)树葬

各种葬礼

灵魂不死式

1)墓葬

2)塔葬

3)悬棺葬

塔葬:佛门为高僧施行的葬礼。尸体脱水处理,砌藏塔中,这样的塔称为灵塔。

各种葬礼

灵魂再生式1)火葬2)瓮葬

认为肉体与灵魂可分,人死之后,须将尸体焚毁或等其腐烂,灵魂才能脱离其原先的附着物,获得再生的机会。

其他:复合,葬法,腹葬,风葬

形态各异的葬式

一次葬 二次葬 仰身直肢葬 俯身葬 屈肢葬

五)丧期间的注意事

事期三餐由理,家不在桌上吃,或站、或蹲

,不能婚娶、不能赴宴,不能听音乐,不能游戏嬉笑;夫不能同居。

六)丧葬礼俗的意义

既是衡量子孙尽孝与否的标志,又对能否得到祖先荫庇使家道昌隆具有重要意义。在丧葬礼仪中,表达了死者亲属对死者的真诚怀念,对灵魂存在论这种迷信思想既恐惧又有所求的复杂情感。

七)人生仪礼的文化特征

()人生仪礼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是对生命的强烈关注与关爱。

祈子的方式——对新的生命的强烈渴求;

诞生礼——充满着对生命的乞盼。

孕育——对生命极度的关爱,如孕育的信息被称为有喜

出生后报喜、洗三、满月、百日、抓周,甚至一年一度的生日——幼小考生命成长的精心呵护,成年礼——生命价值的热情肯定

寿礼——对年长者生命长久的真心祝福。

对生命的关注伴随人的一生。

()人生仪礼的另个重要特征就是浓重的家族意识

生命本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的,人生也是以个体的形式表现的。但是,我国传统的人生仪礼,却完全是着眼于整个家族的,具有浓重的家族意识。

诞生礼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们举行各种庆祝仪式,一方面庆祝新的生命的诞生.另一方面庆祝家族血脉得到延续。

生男孩带给家人的快乐远比生女孩大得多,母亲,母以子贵,长房长子或长孙,因为生就的宗于身份,举行庆祝仪式要隆重得多。

古代社会婚姻的真正意义:祭招祖先,延续家族。

八)正确对待人生的礼仪

(1)认识、判断、分辨(2)传承、保护与光大(3)加工升华,合理利用

第九章 岁时节日

节日民俗概说

《辞海》:节日、节令

《现代汉语词典》:节日、纪念日;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文化学辞典》:专指举行宗教仪式的日子;现也包括举行世俗纪念活动的日子。

岁时民俗

所谓岁时民俗,是指与天时、气候的周期性转换箱适应并在人们的生活中约定俗成、具有某种民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钟敬文)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正是对当时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为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为节日。

二、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

春节:一年中最大的节日

节期:传统意义从十二月二十三始到元宵节

称谓:正式的春节时一月初一,俗称年节或过年,古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称春节

起源: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

节俗主题: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辞旧迎新,

节俗活动:小年祭祖、祭天祈年、团圆、狂欢、 社交、娱乐。

节令食品:年糕、饺子。

无论衣食住行,言语行为,生活的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且不说鞭炮、春联、福字、年画、吊钱、年糕、糖瓜、元宵、空竹、灯谜、花会、祭福、拜年、压岁钱、聚宝盆等等这些年的专有物事;打个比方,单说饺子,原本是日常食品,到了年节,却非比寻常。从包饺子捏小人嘴到吃团圆饺子,都深深浸入了年的理想与年的心理。

十大最传统的过年习俗

1、祭灶王2、挂春联贴年画粘福字3、逛花市逛庙会 4、守岁放鞭炮5、拜年走亲戚6、迎财神 7、舞龙舞狮娱乐

春联与挂年画

守岁,吃年夜饭

年?

二十三点灶腊,祭灶神;

二十四扫房子,丢百病;

二十五贴春联、贴窗花;

二十六置年货、沐浴洗衣;

二十七去杀鸡割肉磨豆腐;

二十八去插花,做年糕包粽子

二十九年夜辞,年饭、团圆、守夜、烧炮竹

春节的礼俗与禁忌

一日初一拜年祝福。初一为鸡日,为扫帚生日, 不能动扫帚, 否则招致霉运。

二日为犬日,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归宁

三日为猪日,不出门, 不宴客。又叫小年朝”, 祭祀祖先和诸神, 不能扫地、起火、打水。也有初三开店门。俗传老鼠娶亲的日子。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春节的礼俗与禁忌

四日为羊日,准备牲礼、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 烧金纸、神马。接神的习俗,不动刀、剪。

五日为牛日, “破五”, 财神的生日。吃饺子、放鞭炮、赶庙会, 全家庆贺。

六日为马日,祭送穷神

七日人日人胜节七元。如果天气晴朗, 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 人口平安。这一天要吃芹菜、葱、蒜等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 其中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

八日为谷日。

元宵节

节期:正月十五,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称谓:也称上元、元夜、元宵、灯节、灯夕、灯期。

起源:始于汉武帝祀太乙神,东汉明帝信佛,倡导燃灯表佛唐代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宋朝时, 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日, 明代更延长到十日。

节俗主题:娱乐狂欢、

节俗活动:出门赏月赏灯、燃灯放烟花、猜谜;女子出游走百病、插杨柳,祛除疾病;祀蚕神、迎紫姑;耍龙舞狮踩高跷、挂灯、游神、偷青

节令食品:汤圆,寓新一年圆满顺心。

清明节

上祀节、寒食节、清明节

节期:清明(农历三月上半月内)。春天最大的节日,汉族最大的祭祀节日。

起源:二十四节气,为岁时节日,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标志春耕时节到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节俗主题:祭扫陵墓、插柳戴柳、植树踏青。

节俗活动:如禁火寒食、祭墓、踏青游春、荡秋千、放风筝、戴柳、植树。

节令食品:春卷、野菜芭、艾糍粑、五色饭

上巳节

清明祭祖

端午节

节期:农历五月初五,夏季最大的节日

称谓: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

起源:与祛邪、避瘟、止恶等观念相关

节俗主题:祛邪避瘟、纪念屈原。

节俗活动:赛龙舟、悬艾叶菖蒲、兰汤沐浴、采制草药

节令食品:吃粽子、喝雄黄酒。

节令服饰:五色带、佩香囊。

六、乞巧节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元节

盂兰盆节、鬼节、施孤,亡人节、七月半。招魂幡

节期:农历七月十四。

称谓:中元节、鬼节、盂兰盆节。

起源:,

节俗主题:祭祖放生

节俗活动:祭祖、放生、法会、水陆道场。

节令食品:吃鸭子。

中秋节秋天最大的节日

节期:农历八月十五。

称谓:中秋、秋节、月节等。

起源:与古代秋祀、祭月、拜月习俗有关,节俗主题:祭月团圆

节俗活动:祭月、赏月、钱塘江望月观潮,泛舟夜游、吴地妇女出游走月亮、不育妇夜入瓜、豆地摸取瓜豆以求子。

节令食品:月饼、西瓜、石榴等时鲜水果。

节期:农历九月初九日。

称谓:重阳节,日、月逢阳数,故称重阳,也称重九

起源:初始之义,与驱避的观念有关。

五行说解释:重九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

降,天地之气交接,古人为避不正之气,登

高以避之。

节俗主题:祭祀、消灾、游乐。

节俗活动:登高郊游、佩茱萸、赏菊、宴饮、赋诗

节令食品:菊花酒、菊花糕。

腊八节

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22日或者23日之间

彝族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同属彝语支民族的纳西族、白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都要过火把节。

藏族节庆

藏历正月十五,纪念佛诞和唐文成公主入藏。观酥油花灯。

傣族泼水节

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

蒙古族节庆

白节:蒙古族春节

祭敖包 那达慕: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

维吾尔族节庆 

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

古尔邦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宰牲""血祭"

壮族节庆

中元鬼节 三月三 牛魂节

怎样才算节日?

要素:一是有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

节日的构成

1、信仰2、饮食2、服饰3、游艺

春节服饰

三、节日的成因

 1、天文历法的影响 2、地理位置的影响3、统治阶级的因素4、历史故事、民间传说5、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驱动6、民众的精神需要7、宗教的影响8、个民族文化的交流

最初选择以天文、历法为基础

以天象、气象、物象决定农时、指导生产、安排生活。即观象授时

日月运行规律,形成了人们对时间的量度,日月年的概念;

我国古代历法,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使一批常日被特别地突出出来,为节日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日月运行规律形成了对时间的概念

——日出日落为一天

——季节气候:五天一候,三候一 气;12 个月分二十四气;

——月圆月缺为一月

——日远日近,寒来暑往为一年

——重叠的日子:

节日的来由

根据太阳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实际上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二十四个位置,定出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民众的精神需要

1、节俗形成的原发性动因

祈望人寿年丰是岁时节日的人生寄托。

2、原始信仰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

自然崇拜:灵魂崇拜:

3、迷信、禁忌、

巫术观念相关

迷信、禁忌、巫术观念相关

1)前兆俗信形成的节俗:

岁时节日看风云、占天候、预卜年岁丰歉。

(2)禁忌观念形成的节俗:

为消灾远祸,年节忌打碎器物、忌倒垃圾、忌烛火熄灭、忌说不吉利语;寒食禁火;清明忌不戴柳 ……

3)禳灾、祛邪、逐傩、厌胜等巫术手段形成的求吉免祸节俗:

挂桃符、门神、扫尘、送穷 ……

岁时节日的特点

首先,与农历历法和节气有关。

其次,每月的朔、望日多为节日。

第三,农历月、日数重复的日子常被确定为节日。

第四,形成的原因多样化

2、岁时节日的发展

1、先秦,传统岁时节日的萌芽期。

2、汉代,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除夕、元旦、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大多在汉代形成定制,沿袭至今。

推进节日风俗发展的因素

1)神话传说的嵌入

2)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3)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中的积淀

4)宗教节日的渗入

5)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都在起作用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民族大迁徙,多族杂居、南北统一,使节日风俗大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各族交往与混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族的杂居;

元蒙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

17世纪中叶:满人入关建立了清政权。

四、民俗节日的分类

农事类节日、

宗教祭祀类节日、

纪念类节日、

文化游乐类节日、

庆贺类节日、

商贸类节日、

生活社交类节日

五、节日的意义

首先,节日反映了一个民族对自然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

其次,节日期间的人们无论是饮食还是服饰都带有非常浓郁的传统色彩。

第三,节日还是人们集中表现传统纳宗教信仰习俗的重要场所。

第四,节日还是人们集中展示白己的社会关系的场所。

为什么要过年?

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等到过了年,人们走出这年所特有的状态,回到生活里,年的感觉也随即消逝,好似一种幻觉消散。是啊,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冯骥才.年文化)

六、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色

1)永恒不变的祈福纳祥主题

2)贯穿始终的伦理道德意识

3)无法磨灭的农业文明印记

4)周而复姑的心理调节契机

5)节日的民俗事象丰富多彩

6)节俗功能多元化

七、关于现代节日

元旦

五一

国庆节

教师节

十、节日研究

节日的结构

节日的功能

节日的社会性、价值、意义。

节日研究

对节日进行更深人的研究,节日的结构,节日的功能,节日的社会性、价值、意义等等。

社会功能:探讨人们如何利用节日强化人们的社会关系,节日期问的社会结构、组织形式等。节日强化或缓和了哪些社会集团之间的冲突等。

心理学:人类为什么要过节?节日是怎样缓解人们的工作和社会压力的?节日是怎样帮助人们消除对于自然界及其变化规律的无奈和焦虑等。

节日的文化意义或文化功能:充分利用节日的文化表演场的待点对节日进行综合研究。

节日与经济

1、产生的原因

潜在的节日消费心理,利用节日发展经济,政府倡导。

2、特点:

形式多样,名目繁多:美食节、茶花节、桃花节 ……

借民俗活动搭台,发展地方旅游及各类经贸活动。

节日民俗与旅游

1.节日是旅游的载体

2.节日是最吸引旅游者的旅游佳期

3.旅游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活力

4.旅游促进新兴节日产生发展

  

节日民俗与旅游

1)节日是旅游的载体

  节日承载着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自古以来,节日旅游广泛存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都有旅游内容等。

节日民俗与旅游

2)节日是最吸引旅游者的旅游佳期

   旅游利用在节日进行,也可在平日进行,但节日旅游的人数总要超过平时,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节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节日期间人们有较多的闲暇时间以及节日期间人们的消费观念异于平日。

3)旅游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活力

   现代社会中,一些传统节日由于种种原因正趋衰落,一些地方性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些老年人还依稀记得。这些节日的拯救就只能靠旅游,那传统的节日与旅游相结合,让传统节日中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成为旅游观光的内容。

4)旅游促进新兴节日产生发展

节日民俗旅游的类型

1)传统节日民俗旅游:逛集市庙会、参观或看文化游乐活动、亲近大自然、祭祀

2)新的节日民俗旅游:文化艺术类、历史文化类、饮食文化类、体育娱乐、商品物产类

 节日与季节

春天的节日大都与生殖和生命联系在一起。

冬季节日多为保守性的节日、或者说是死亡丧葬的节日。

春季节日的特点:

其一,节日的主角一律是男女青年。大部分节日活动甚至为青年男女所专有。因此,春季的节日可以说是青年的节日或青春的节日。

其二,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由青年男女之间的恋爱、婚姻和性交这样三方面的行为所构成。因此,春季的节日可以说是爱的狂欢节日。

冬季节日的特点:首先是停止劳作;其次是寒食 第三是鬼节

除此之外,冬季节日中表现出来的回归意识留根()意识再生意识生命母体意识都反映了冬季节日的保守性

女性与节日

1、中秋节与女性和女神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已婚妇女的节日。

2、七夕乞巧节,又称女儿节,是处女或者说未婚女性的节日。

3、端午节,在一些地区又被称为女儿节

4、民间还有六月六,请姑姑的说法,把六月六节也看成是妇女节的一种。

年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

一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对外来文化更有兴趣;

二是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经济行为多了,节日偏爱消闲,不愿再遵循传统的繁缛习俗;

三是年文化的传统含义与现代人的生活观念格格不入;

四是年画、鞭炮、祭祖等方式一样样从年的活动中撤出。过年只剩下吃合家饭、看春节电视晚会和拜年三项内容,而拜年还在改变为电话拜年,春节成了大周末了。

冯骥才:年文化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

中国的旧历年(现称春节)则是从早早吃一口那又黏又稠又香又热的腊八粥时……直到转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在狂热中才画上句号。算一算,40天。

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

过年是人间生活的顶峰,也是每个孩子一年一度灿烂的梦。

中国人崇拜的是生活本身。过日子往往被视为生存过程。至高无上的是生活本身。

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    

于是,无论衣食住行,言语行为,生活的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都深深浸入了年的理想与年的心理。 这一切都源于中国人对生活的崇拜。

    中国人不把理想与现实分开,将理想悬挂云端,可望而不可及;而是把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视为一体,相互推动,相互引发,用生活追求愿望,用愿望点燃生活,每一次过年,都是一次民族文化的大发扬、一次民族情结的加深,也是民族亲和力的自我加强。于此,再没有别的任何一种文化能与年文化相比了。

    年文化是民族共存的文化。

为什么要过节?

──日中看到了男性的美,男性的雄強和野

──自己和祖先的血脉相连

──自己感受到和自己一起扛起神輿的人的律仿佛和他是一的,大家用血肉互相感受到方。

──每年都等待著来临,一乐声觉得兴奋,沒有过节,就得失去乐趣。

第十章民间游艺

一、游艺民俗的概况

1、概念《论语.述而》¡°游于艺¡±

游艺民俗是口承文艺活动、民间歌舞、民间戏曲与曲艺、民间竞技与游戏等文化娱乐活动的模式与传承行为的总称。包括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舞蹈、民间戏曲与曲艺、民间竟技与游戏等内容。

2、起源

宗教,巫术,劳动,军事

3、游艺民俗的特征

l)娱乐性与竞技性相融合 2)季节性与节日性相结合 3)明显的祭祖与巫术色彩

4)浓郁的乡土特色

4、类型

口承文学 民间歌舞 民间小戏 民间曲艺 民间竞技 民间杂艺 民间游戏 民间工艺

4、类型

二、民间文学

(一)概念

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在人民大众中流传,主要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二)民间文学的分类

1、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2、韵文的民间诗歌:抒情诗、叙事诗、歌谣、谚语、谜语。

3、表演的民间说唱:民间小戏、民间说唱

神话的概念

神话是文学创作中一种极古老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构思的,以神话为中心的幻想故事。或者说神话是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关于神的故事。

自然神话

人文神话(社会神话)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是围绕着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民间传说的分类:1、人物传说2、史实传说3、地方风物传说

我国民间四大传说

民间故事的界定:

民间故事是民众创造并承传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的理想愿望的口头作品。

民间故事的分类1、幻想故事2、生活故事3、民间寓言4、民间笑话

史诗

史诗即是用诗歌的形式来叙述历史。

民间歌谣

广义上包括民间史诗、长诗和所有的短歌。狭义则指短小的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等。是劳动、生活、劳动节奏的表现,是时代和民间生活的镜子。歌谣是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和,是各族民众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韵文形式。

民间谚语的概念

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简洁凝炼的、具有一定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定型化语句。

例如:人穷志不穷。

自称好,烂稻草。

若要精,人前听。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结构形式的形象化语言,它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

高射炮打蚊子一一大材小用。坐着飞机吹喇叭一一()得高鼻子插葱一一装象。葱花拌豆腐一一一清二白。

谜语

民间谜语是带有知识性和趣味件的民间韵文作品,具有迷惑作用的诗体语言艺术。

手指头大个宝,满屋都装不到。

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

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

一把锄头,挖出两个芋头。

三、民间歌舞

(一)概念

民间歌舞是指载歌载舞或乐舞的民间游艺活动。民间歌舞的产生与生产实践和宗教祭祀有关,由实用性的娱神歌舞发展成为今天的自娱性娱人歌舞。

包括民间歌舞、民间乐舞、民乐。

民间歌舞

常见的歌舞有:

汉族的秧歌、采茶、花鼓、花灯等,中间穿插民歌小调,并辅以简单舞步。

民间乐舞

民间乐舞是指以乐器和舞蹈二者因素为主的舞蹈表演形式。乐器的使用上以打击乐、吹管乐、弹拨乐较为多见。代表性的有花香鼓舞、陕北腰鼓舞、晋西花鼓、山东花鼓、单鼓、太平鼓等。

四、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由广大民众自己创造、并广泛传播于民间。民间歌舞、说唱、戏曲、民间器乐等在内的诸类音乐,统称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是一种口耳相传的艺术,在口耳相传中,不断变异求新。

民间器乐是用民间乐器演奏的音乐。

民乐

民乐是用各种类型的打击乐器、管乐器、弦乐器的演奏配合而成的表演形式。不直接与文学(唱的)相结合,仅通过乐器作为演奏工具构成的特殊类别。

广泛应用于民间生活:节日、婚礼、葬礼、祭祀。

中国传统乐器:

吹奏乐器,如笙、唢呐、笛、箫、巴乌、葫芦丝等

打击乐器,如鼓、锣、钹、板、钟、磬等

拉弦乐器,如二胡、板胡、京胡、马头琴、萨它尔等

弹拨乐器,如琴、琵琶、三弦、冬不拉、热瓦甫等

五、民间工艺美术

民间工艺美术是指在宫廷美术、宗教美术和文人美术以外,由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美术

民间绘画年画泥塑、面塑 剪纸 山东临沂剪纸 含焉梳妆 拾玉镯

编织 : 壮锦与蜡染 雕塑:半坡彩陶 陶瓷:青花瓷

民间刺绣:四大名绣:苏绣 湘绣 蜀绣 粤绣

民间印染:贵州的蜡染,湘西的蓝印花布,云南和湘西的扎染。

六、民间竞技

民间竞技是一种以竞赛体力、技巧、技艺为内容的娱乐活动。是比赛争逐的意思;则指技能、技艺或技巧。

分类

赛力竞技 摔跤、投掷、举重、爬竿、投腰、推杆、拔河、接力赛、龙舟竞渡

赛技巧竞技 风筝、跳绳、跳皮筋、踢健子、荡秋千、赛马。

赛技艺竞技,围棋、象棋、弹棋、五道棋

七、民间杂艺

民间杂艺古代称为百戏把戏,是流传于民间以杂耍性表演为主的娱乐活动,它包括民间艺人的杂手艺、动物表演及诸种斗戏。

民间常见的传统杂技项目

杂技:蹬坛、顶碗、爬竿、走索、飞丸、跳剑、钻图等。

民间戏法:吞刀吐火、断头再续、鬼搬运、空中取酒、大变金钱等。

动物斗戏:斗鸡、斗蟋蟀、斗羊、斗牛、斗鹌鹑等。

动物表演:猴戏、马戏、虎戏、象戏、禽戏

八、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语称玩耍。游戏是游艺民俗中最常见的、最普遍的、最有趣味的娱乐活动。

类型

助兴游戏。助兴游戏是指流传于民间,以嬉戏、消遣为主的娱乐活动。如行酒令、茶令、唱酒歌、躲数、藏钧、划拳、猜枚、猜火柴、包袱剪子锤、五扛七、击鼓传花、捉曹操等。

类型

体能游戏。体能游戏是指游戏中以锻炼发展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为目的娱乐活动。如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猫拿耗子、丢手绢、跳房子、拉大锯等。

弹弓、跳房子

类型

智能游戏。智能游戏是指以训练开发人们(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的智力和技能为目的的游戏娱乐活动。主要有拼七巧板、套九连环、翻交交、猜谜语、折纸、剪纸、说绕口令、数歌谣、射覆、玩益智图、空格填字、葫芦罐分油、大小马驮百瓦、藏物找物等。

类型

博戏。博戏是指以赌赛输赢为娱乐目的的某些游戏活动。主要有握槊(朔)、五木、关扑、双陆、长行、掷骰子、彩选(叶子戏)、马吊牌、压宝、麻将等。

九、民间说唱

民间说唱,民间说唱是以说说唱唱的形式敷演故事或刻画人物形象的口头文学作品。有些论著称为¡°曲艺¡±和¡°民间曲艺¡±。是一种以文学为基础,配以音乐和表演的综合性的说唱艺术。

分类

1、唱故事类:大鼓、渔鼓、弹词、坠子、琴书、好来宝。

2、说故事类:评书,评话、评词。

3、说笑话类:主要为相声。

民间小戏

民间小戏是由劳动民众集体创作并演出的一种有歌有舞、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的小型综合性艺术,属于代言体。通常称为¡°二小¡±,即小且、小丑,或¡°三小¡±,即小旦、小丑、小生戏。

六个系统

花灯戏系统 花鼓戏系统 采茶戏系统 秧歌戏系统 道情戏系统 道具戏系统:

傀儡戏

十一、游艺民俗的旅游价值

l)欣赏价值。(2)参与价值。(3)娱乐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998439d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00.html

《中国民俗文化--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