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耳闻,是修法的要诀+现代人学佛不得力的十五种原因+元音老人谈观照

发布时间:2014-06-12 08:08: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心念耳闻,是修法的要诀+现代人学佛不得力的十五种原因+元音老人谈观照 一、心念耳闻,是修法的要诀 「心念耳闻」是念佛念咒不可颠覆的总原则。   《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针对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的具体根性,指出了这种修法是最合适的教法,修行人不可不忘。(当然,净宗提倡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法,则是更将这个原则引伸到了极处!)念佛念咒的具体方法有很多,形式虽不一,但「心念耳闻」是总的原则。   元音老人开示:「打坐持咒,心念耳闻。这是修法的要诀,对入定开悟,关系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无折扣地照之实行。人的妄念动惯了,不专心致志地倾听持咒的心声,把意根摄住,妄念息不下来,妄念不息何能入定、开悟?所以必须心念耳闻,一个字一个字从心里念出来,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摄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渐渐入定。」 故建议大家持咒时不用配合呼吸。持咒时用金刚持,心念耳闻,这是末法众生最当机的法门,就是心中默念,用耳根来听默念的声音,开始嘴巴微微的动,听得每个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到后来嘴巴不想动就不动。 元音老人:心念耳闻,如法修行   大家注意,修法时一定要心念耳闻,要如法,绝对不能嘴念咒而心想别样事情,有口无心,没用处。念佛也是一样,念「阿弥陀佛」,口念心散乱,思想乱七八糟,佛号念不上,将来西方极乐世界升不到,因为心太乱了。心不清净,佛现身时,也看不见。 永明寿大师说(永明寿大师是禅宗大祖师,又是净土宗大祖师,他是法眼宗的徒孙,最后皈心净土,所以是净土宗大祖师),「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亦徒然」。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心如水也。心水清净,就像河里的水清静了,天上的月亮影子就显现出来,阿弥陀佛等于是天上的月亮,我们的心等于是水,水不清净,天上的月亮显现不出来,心不清静阿弥陀佛在你心里显不出来,那就见不到阿弥陀佛来接引,就不能往生了。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要以一句弥陀圣号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抓住,清凊静静地念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六根当中意根是最难摄的,一静下来,妄想就来了。因为动惯了,不静下来还不知道,有时候心乱,还不知道,静下来后就容易看见。这是什么缘故?因为水清静了,泥沙沉下来就看见了,水不清静,就看不见泥沙,所以坐下来就看见了。妄念颠倒,很难掌握住不起妄念,所以要用心念耳闻的办法来抓摄六根,把妄想打断、身心脕落,本来的佛性就显现了 。所以,如法修持非常重要,不如法修持就不能见性。大家修心中心法,修了很多时了,应该有所成就。为什么呢?因为本来是佛,只要肯放下,就能恢复本来,就能见道。修了很多时,为什么还不行呢?就是因为不如法。   第一种不如法的人就是坐坐停停,停停坐坐,今天坐坐,明天说身体不好、事情很忙,就把功夫耽搁下来,这样修就不行。譬如烧饭,饭没烧好就拿下来,冷一冷然后再烧,再拿下来,这饭就烧僵了。我们学法修行,犹如逆水行舟,若不用劲撑船,船就被水冲下来,所以断断续续修行不好。 第二种是没有心念耳闻,耳朵没有在听,而是一面念咒,一面打妄想:「这个事怎么办?那个事怎么解决?」这就是不如法,妄心就斩不断,斩不断怎么打得开本来呢?怎么见得到本性呢?  第三种重要原因是下坐时不观照,忘记掉了。在坐上修法勤勤恳恳,下坐后随妄念转,跟着境界跑,等于一嚗十寒,功夫很难做上。尤其是现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比如大家都做股票,心思都到股票上去了,「唉呀,我买的股票赚钱了吧,涨价了吧,跌价了吧,折本了吧。」颠颠倒倒地妄想,不观照。用功需时时观照,念头一起就看见,不要跟着跑,要了了觉知这能说、能见、能闻的是我的本性,不为境转才行。这些缺点不改进不能见道。 二、现代人学佛不得力的十五种原因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 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 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执事境为真,贪求不舍,以致烦恼如故。殊不知学佛是依照佛的教导,扫除自己的迷误,而明见自性,以脱出烦恼窠臼。而不是求佛消罪业、得福报的。 第三、于初下手时,不明学佛的究竟,没有正确的决定。因地不正,故不免流于盲从。我们应该知道,学佛第一须明心见性。 第四、依赖他人。为使修道能够速成,一心想求得最高最无上的法、最好的师父。于是就生起种种较量高低的分别之见,生起诸多门户纷争的见解,时时萦回于心中。尤其在分别挑选不定时,这个法修了一点点,又去修那个法,而不能一门深入地专修下去。结果往往是走回头路或走错了路,空耗时光,一事无成。 第五、因为空耗时光、久无消息,于是就疑人谤法,或者是退转不修了,半途而废。 第六、贪取于法,以多为胜,样样兼之,不能一门深入,结果是徒劳无益。 第七、终日向外驰求,不知痛切参究自心。想起来了或有了空闲 时间,则在佛堂里修一下,念念佛、打打座、或参参禅,一曝十寒,终不得益。有的人甚至把修法当做消遣之事,无关痛痒。结果毕竟是毫不相干,一事无成。 第八、不明“法无定法”之意。法法各有立场,不可强同,不依规矩而自生法见,妄自改篡,以致修持不如法,而不得成就。 第九、以修行入善为学佛之极至,不知究竟了义。以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学佛唯一的成就,却不明白如何往生之义,以致修到中途,不能再进。 第十、纵然遇到善知识,但以耳为目,遇而不识,当面错过。 第十一、喜欢妄测他人的意境,而自成妄。如说:某人开悟了,某人没有开悟。却不晓得你要分别人家开悟与否,你自己须先开悟。你自己没有开悟,如何能断定人家是否开悟呢?人云亦云,妄自猜测,实在无意义,反而自心不清净。 第十二、由于贡高我慢,对他人生疑生嫉,且耻于下问,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不肯或不好意思去问。更或轻慢初学,而不知自障其道。 第十三、先入为主,于法不知圆通变化。真性现前,不敢承当。 第十四、误认无明为实,烦恼难除,菩提为佛独有,我辈此生无分,而不敢担当如来家业,不敢切实修证。 第十五、当行住坐卧、人事往来、种种习气发生之时,一点也不自觉,任其流浪往返,决不回顾自心。结果往往是:虽然学佛修道,但却不得受用。 学人果真能将上述种种弊端搞清楚、弄明白,切实精进修行,对境不生爱憎取舍之心,知道这些都是自性的妙用、自性的显现,能透过现象而见其本质,这就是见性!再经过除习气的锻炼,就是保养圣胎。让它发扬光大,即能圆证菩提。倘若对境心有粘着,更或念念不舍,那就不能自诩见性。要知道妄自称大,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是要下地狱、遭恶报的!不管是念佛、参禅、或者修密,均须妄念消融,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消殒不可得,连虚空粉碎也不可得,连不可得也不可得,那才是证悟!证悟后对境才有力量,不致为五花八门的物境所动摇。否则,说食不饱,遇境即失,不得真实受用。所以,我们要时时反问自己,对境是否心还粘着?是否真的识得本来?假如对境为妄想所左右,产生爱憎取舍之心,那是生死不了的,那就须深自惭愧内疚,痛下苦功,好好地修行。各人应当选一门对自己最当机、最投缘的法,一门深入地专修下去。切不可朝三暮四、反复无常地乱修。 比如要生净土,就要令心清净,才能与净土相应。若心不清净,不能与净土相应,往生是不会有把握的。有人问:藕益大师曾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那 就是说,我们只要信愿俱足,就可生西了。反之,虽然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净土。怎么不见他说必须一心不乱呀?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现在对于念佛法门,错会者太多了。他们都以为有口无心地、马马虎虎地念念佛,不管怎样,佛都应当按照他的愿望,在其命终时,接引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倘若不来接引,那就是佛的过错了,因未按照他的愿望行事...... ------摘录自元音老人的《心经抉隐》 三、元音老人谈观照 元音老人谈观照 不睬―――― 元音老人《上海寓所随缘开示(三)》 它一冒头,你就看见,哎,不睬它!说起来这是禅宗办法,也是密宗的办法,密宗大手印,大手印就是这样说,大圆满也这样说,念头起来的时候啊,我们用一字诀,就是:“呸!”它用一字诀,它就是看见念头起来,呸!不跟念头跑。就像水上画图一样,拿盆水来,拿根筷子这么画画,画过了之后,这个水就没痕迹了嘛,像水上画图,念头一起,就消掉,没有痕迹,这是密宗的办法,不是也等于禅宗的办法嘛,是吧。所以禅、密的办法其实是一样啊,到家都是一样啊。 元音老人《上海寓所随缘开示(二十一)》 怎么观,就是念头一起就看见,就是观心,那个很便当,喔哟,一起念头,看见了,不跟它跑。哎,念头来了,我不睬它。这就是境界来了,你不要动心,不随外境跑。 照破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浅释》 念尽管起,但一起我就能看见它。一看见它,不理睬它,就照破了。照破就是毫不散乱,这才是真正修中之王。 脱开 元音老人《上海寓所随缘开示(二)》 我们修心中心法是,今天脱开,明天就脱不开,哎,什么缘故?噢,还是妄念在动啊!努力修啊,时时在下座时观照啊,把这个境界脱开的时间(间隔)缩短。可能我们第一次见,打开来见,要隔几个月才现一次,要把它缩短,缩到每个月见一次。半个月见一次,每周见一次,天天我能做到,静中相继要做到很不容易,是吧!还要动中(相继),是吧。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浅释》 若不观照,就不会能所双亡,就不会脱开,所以一定要观照。 凛然一觉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浅释》 由张三联想到李四,由李四联想赵五,由赵五联想到王六……妄念纷飞不停息,那就坏了。此时要凛然一觉,不去睬它,妄念就被斩断了。 不管妄念是粗的或是细的,“均须起灭随无而善护修。”妄念来了,你必须觉察到它,然后凛然一觉,不去理睬它、不跟着它跑,它自然就化于无形。这就 叫“起灭随无”,随着你的觉醒而化空了念起念灭。如果你觉察不到或者不凛觉,妄念总是动个不停,念念相续,没有间断,那就成为轮回的业因了。“善护修”就是好好地保护修正。保护什么?修正什么?保护灵明无住的真心,修正迁流不止的妄念。觉 察到妄念,要立即凛觉,立即“起灭随无”,不要跟着走一段路才去凛觉。 有的人,妄念起了他也知道,但他舍不得停下,他说:让我再考虑考虑,先让我想想再凛觉。你既然已经晓得是妄念了,干嘛还想下去呢?这不是愚痴透顶吗?这分明是随着妄念迁流!不应该这样,要赶快凛然一觉,起灭随无。要时时地保护我们的真心,了了常知,无所住着,无所粘滞,这就是“善护修”。 保任 元音老人《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256 问:现在保的程度比以前有进展,睡觉有时也能明明了了,骑摩托车也能保住,座上座下一样。有时不保而自保,偶尔丢失一下,旋又觉起。今天转入第二轮的第一座,定力不可同日而言,第一座止息几分钟。前几天修六印有两座身心皆空,止息有一个多钟头。 答:很好,再努力用功,不可怠忽。等你遇事无染,念起不随,微细流注化去,即到家矣。 元音老人《心中心密法打七开示》 保护就是任何境界都不要粘上去,其要点在“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迁”,时时保护这灵知之心,空灵无住。保熟了,就放任其自由行动,随它走东走西,都不会犯它禾稼,这就达到无修无得无证的境界了。所以修法越放下越好,越着急越不行。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浅释》 我们在做保任功夫,即守护自心时,不要起任何对治、取舍、修正之心,时时处处放下一切,空灵无住,方与真心契合。这样才能证成大道。无二心(我们有工作,怎么观照法子呀?) 元音老人《1995年在河南鹤壁市青岩寺开示》 你们可能说,“哎呀,我们有工作,怎么观照法子呀?” 有工作也好观照,也就是无二心。就这个做事情的一心,无 二心,做这个事情就这个事情,叫一心,第二个念头没有。做过等于是没做过一样。做的时候象是别人做一样,做过以后毫无留恋,如没做过一样。 1、座下 “看着心念起处,念头起来就看见,不随着跑” “也不压它、去它”中的“心念起处”指哪里呀? (答复)指心念未起处,故念头一起即看见,否则,念起即看不见,跟着跑了一段才看见,那就晚了。但看着不是死压着,而是轻松地 (似有似无地)照顾他,方无弊端。这还是一时之用,不是一贯地这样看,等看熟了妄念隐退了,就不再看,看即多事了。 2、若妄 念起处即指这空空然而明了的无处之处,亦是妄念依生之处。就是说,看着这个无处之处,念头来了不睬他!仍只是看着。师父,是这样吗? (答复)起初是要这样看,但久了即不消这样看,而须放松,将看亦化去。 3、“念起不随”如何做到呢?下面两种观法哪一个较好呢? a.一直看着生起心念的无处之处,念头一来,亦不理睬! b.直接回光返照当下心念,也就是直下看着妄念,一字一字从心中过去,如镜照东西似的,而又不很着意于“看着”。是否这就是 “念头起来要知道”之意呢? (答复)简单的说,就是念头来了不睬,就象马路上的来往行人,互不理睬,自然流行无阻,不是阻止他们不许通行。看者,即不理睬也,不是死死地盯着他也。 4、弟子每直下返照生起心念的无处之处时,念头看不到了,直下似空明,亦即:虽然无念,但有知觉,因外界音声,眼前之色,依然知道但不很着意。这与 “前念已断、后念未生”、中间的那段空灵,是同一无处之处吗? (答复)体似一样,但质有不同。你不很着意,还有念在。当妄念全消时是身、心、世界与虚空皆消殒的。 5、若已识得这 “前念已断、后念未生”之中见空灵乃我人亘古长存不变之本性,是否前面的观照方法 “看着心念起处,念起不随之”就不须用了,至于境上不着相,不随念地保护吗?还是依然如前之观照法? (答复)还是要用,因为习气在,未能断微细流注的妄念,还要绵密观照,除尽微细流注,才能安坐家园。 6、“了了分明”是否是指虽无念但仍知觉不灭,虽知觉不灭然而无念? (答复)对! 7、弟子无始妄执深厚,虽知 “不要着相”之理,然仍不自在。常于妄念流动时回光再返照这 “前念已断、后年未起”之中间空明,这样做对吗?是否又住执于此呢?该如何做才对呢? (答复)不对!妄念断处即自性空明,不须再起念观照。 弟子金明九顶礼 1996 不睬它:落空?元音老人《上海寓所随缘开示(七)》 问:师父,一次下座之后呢,感到心里边挺空寂的,外边的一些事物呢,好象离自个很远似的,就是这个起的妄念,看得比较清楚,因为这是------ 那顶好嘛,起的妄念看得清楚,顶好嘛。就怕你起了妄念,看不见,跟着妄念跑。你妄念起了能看得清楚,你不跟它走,是做得好啊。看它一个个地过去,哎,顶好,你一个个地过去,我不睬你。像马路上的行人,马路上很多人,是吧,车水马龙,很多,你不睬它,一个个地过去,你归你自己,是蛮好嘛,这很好。 问:您说这是不 是落了空寂了? 哎,这不是空寂啊,你知道嘛!你还空寂了? 问:我怕落空。 还怕,怕什么,你落不了空。 问:这个时候是不是保任啊? 哎,这个时候正好嘛,就看着它,一个个地过去,哎,与我都不相干。你看,我本性不动,这些妄念呼呼地过去了,哎,真好。所以我们经常这样比方,在马路上,我们南京路淮海路人多得不得了,是吧,他都过去了,你归你,他归他,都过去了,你没有动,蛮好嘛,叫“青山本不动,白云任去来”。你这些妄念,我让你过去,呼,过去好了,不关我事,他过去,多好,所以这就是观照。假如不是这样过去了,你拿住它了,哎,攀缘了,就坏了。噢,拉住它就坏了,就让它,呼,过去。过去了,你没睬它,什么念头不知道了。你起什么念头,哎,不知道了,我没睬它,它过去了。无念无念, 这就叫“无念”,不是一个念头没有,而是念头起了我没睬它,它过去了。 问:好多白天做不完的工作,晚上在想,哎呀,等会儿想,不想了,我打坐,打坐,哎,坐坐坐,它又出来了,就现在师父刚说了,头燃在烧了。那个不管它了,那不就行了嘛。是的。 所以我们的习气就是这样:它也不停地在那里转,它没有一分一秒停止的,这个习气动惯了,动惯的时候,你叫我坐下马上就停止,刹车,不动,做不到。所以我们有句俗话啊叫作:“风停浪犹涌”哎,风停了,这个波浪还哗啦哗啦打,啊,我们这个心就像水啊,长江的水啊,是吧,长江的水,这个风鼓浪噢,起波浪,是吧。但是风没有吹了,停止了。波浪一下子停不下来,还是要再动啊,再动啊,余浪未息,还动。动啊你动吧,我不睬你啊,要做功夫了。哎,所以不睬,就是观照。不睬就是观照。阿弥陀佛,哈哈哈,哎 元音上师录音开示 下座,哎,时时的觉。念头一起,唉---,念头来了,不睬不睬,你让它来,不是压它不来。念头尽管来,来了我不睬。要这样子练就不理不睬的功夫。不要跟念头跑,叫念起不随。念头起,让它起,不随,不跟你跑,是吧。念起不随就是保护。哎,所以念起不随,境来不染。境界来了我不跟你,尽管你尽管来。人的事情都很多的,是吧。这个事,那个事,那个事不知道有多少。我不为境界所拉着跑,这叫不为境迁,迁是拉着跑的,不为境迁就不随境转。 妙清(2537283087) 20:07:59 另一种看念头起处 元音老人《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三密相应的妙观与某先生的观心法门略有不同。三密之观是:身(内空)、心 (密空)、外界 (外空)三空相应的见性保任法门,而 某先生之观心是未见性的觅心法门,所以不同。做时,后者虽能看见妄念起处,即便化空,但一不知真心是什么?而前者已知真心,不再起疑,故不同。 7、谈净土宗的修法 释迦牟尼佛和孔子差不多都是出生在周朝时期,佛教是在东汉时传到中国来的。佛教最初传到中国的是禅宗,禅宗是佛教至高无上的正法门,净土宗是横超三界的方便法门。   在禅宗产生很长时间后,才出现了净土宗。净土宗是在东晋时,由庐山东林寺的慧远法师(慧远祖师原是大禅师)设立的。当时,慧远法师看很多人参禅不对机,就设了两个佛堂:一个是禅堂,一个是依据三经(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设立的念佛堂。让参禅不对机的人入念佛堂,于是就产生了净土宗。净土宗比较方便,借佛的慈悲力量接引,横超三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要真正做到一心不乱才行。关于一心不乱在净土宗里横起纷争。有些人说:“我们全仗佛力,不要一心不乱,散心念佛就行了(散心念佛就是一面嘴上念,一面思想乱动)。”还有的说:“恐怕不行吧!佛说要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才能彼佛现前接引往生。”所以净宗行人也有分歧。 是不是要一心不乱呢?假如马马虎虎念佛就能往生,为什么憨山大师还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呢?所以还是需要一心不乱的。关于一心不乱也有深浅,分起来很详细:有事一心,理一心,理事一心,事事一心。我们不讲深的,讲最简单的,就是佛号要时时刻刻在心中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遇到再好的境界也不乐而忘形,还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遇到再坏再烦恼的境界也不烦恼,还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不动摇。这是事一心不乱。要能做到这样才行。假如连这个也做不到我看生西方就很困难。因为佛不是跑到你面前来接引你。永明寿禅师曾在《宗镜录》中讲:佛就好比是天上的月亮,在千江万水中都显现,我们的心就好比是千江万水。一心不乱就象清水,阿弥陀佛只能在清水中显现。假如我们的心污七八糟就象一潭浑水,佛就是来了你也见不到。因为大家都不肯好好用功,所以本书中说:在现在的末法时代,连“普遍通行的‘净土宗’念佛法门也难方便实行了”。 净土宗其实是很容易方便实行的,就是念一句佛号:“阿弥陀佛”。但为什么又说:“难以实行”呢?因为现在的修行人不肯用功念佛,都是在装模作样,上上早殿,上上晚殿,敲敲唱唱就算功课做好了。 这还是比较好的,差一些的,连殿也不上,只想做经忏挣钱。这样修行有用处吗?一 点用处也没有!念佛求生西方,要念到一心不乱才行。佛说:“欲净其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心不清净,与净土不相应,是不能往生净土的。佛在《观经》中讲,念佛法门有十六种观法,最后一观叫念佛观。应该怎么观呢?就是念佛时,须心念耳闻,就是说念佛时,耳朵能够清清楚楚地倾听自己的念佛声音。这种观法,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来观照我们念佛的声音。以耳根摄定意根,使其不生妄念而达到进入念佛三昧的目的。我们真能证入念佛三昧,当腊月三十日到来时,绝定能生西。否则,就很难说了。因此,念佛须一切放下,静静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同时用耳朵静听自己念佛的声音,才能摄心入观。现在的人念佛不入观,不肯照佛教导的方法来切实实行,所以收效甚微。 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教导我们念佛,须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摄在这一句佛号上。眼睛不看别的东西,耳朵不听别的声音(只听我念佛的声音),鼻子不闻什么香臭,舌头也不尝什么味道,不说话。竭尽心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静静地一直念下去,自然渐渐息下妄心而安然入定。可惜现在净宗行人不肯这样做。说到“净念相继”这句话,意义深长,确实很难做到。因为不是照字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不是只静静地念这句佛号,就叫净念相继,而是很深的,象禅宗开悟后保任到家的功夫一样。所谓净者,要能所双亡,根尘脱落才叫净。就是念佛时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号,一时脱落,无能无所,廓尔清净,才是一念净。有念佛的心和所念的佛号,有能有所,这是相对的。相对的都是虚妄不实的。绝对的才是真的。唯有我们的佛性是绝对的。你现在念佛,心、法、佛号都是相对的,所以这不是净念。 要等念佛念得入定了,念得能所脱掉了,就像我们修心中心法一样,持咒持到最后,“啪——”脱掉了,法没有了,人也没有了,心也没有了,世界也没有了,都空净了,但灵知了了,这才是一念净。一念净就是一念相应,这一念就是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念都是如此不动,念念都是佛,这才叫做相继不断!你们看这是何等的功夫啊!讲到“相应”,还有静中的相应和动中的相应不同。静中相应,就是我们打坐的时候,能所双亡,打开了本来,与佛相应。但下座动中又忘记了,跟着外境跑了,就不相应了。所以这只是静中相应,动中不相应还是不行。功夫须做到动静一如,动中不跟境界转,仍然是了了分明,如静中一样才行,这就更难了。相继就 是继续不断,就是不问动静,时时如此,不只是一时如此,而他时如彼。因为我们旧习深重,打坐用功,常是今天能脱开,明天又脱不开,要等多少天后才脱一次,以后不再脱开,那是瞎猫碰着死老鼠,非但不是相继的功夫,也不算开悟。 纵然功夫增进,静中能相继了,动中有走着,还不能算相继成片的功夫。真正的相继,须动中也如静中一样相继。就是在做事时尽管在做,却等于没做,丝毫不住着。做过之后,更没有丝毫做的痕迹。做到这样动静一如的相继,才叫净念相继。 净土宗也是如此,也须一心精念佛号,不可懈怠。但现在人讲的净土宗与净土原意大相径庭,非但念佛不入定,连念佛三昧也不要,甚至说不念佛也不要紧,只要耳闻一句佛号,即能往生西方。把净土宗糟蹋、破坏得体无完肤,真是披着佛衣的逆种、魔子,这种人不下地狱、受刀山油锅之苦才怪!净土宗本有“十六观”、“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等等修法,可见须行人认真修习的。修“般舟三昧”要一天到晚走着或站着念佛。不许坐,不许睡。这是很辛苦的,很难做到。所以本书说:“普遍通行的‘净土宗’念佛法门,也难方便实行。”这话讲得很有道理,是很难实行。所以到临命终时都是乱七八糟。舍报安详,一心不乱,更是做不到,因为他没有好好修行。 能够安安稳稳的,一点无窐碍走掉的人,当然是有,不能说一个都没有,只是很少很少了。我曾见过一位老太太,她是接受救济的,生活很苦没有钱。那时候,政府每个月只给她八块钱。她只有到菜市场拾一点菜叶吃。在热水瓶里放点剩米饭,到开水房要点开水一胀,变成稀饭喝喝。她一天到晚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提前一个星期就知道自己要走了,这就是预知时至。她告诉那个开水房的人说:“今天我泡过了,明天就不来了。”开水房的人问她:“你要去哪里呢?”她说:“唉,我要出远门了。”以后一个星期大家都没有再看见她。有人说,这个老太太晚上进屋,就没有见她出来过。于是,把她的房门破开一看,老太太已坐在床上坐化了。这就很好啊!  由此可见,净宗行人还是需要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禅宗人要做到断惑证真才能证成佛,才能了脱生死。断惑证真就是要把见惑、思惑、无明惑都断除而证见本性。 开悟就是已经见到本性,但只是刚到法身边,了了见惑(就是知见)。知见正了心就不会再动摇了,但思惑(就是思想)还未了,对境还要生心,分段生死就不能了。所以净土宗常说禅宗这一点不好:“禅宗人参禅虽然开悟了,也不能了生 死。还是净土宗稳妥,‘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证到阿俾跋致,一生补处(就是证成等觉菩萨),不再六道轮回了。”禅宗是有很多人得到一点知解就以为开悟了,实际功夫并没有跟上去。有些人用功打开本来见到本性,那也只是初到法身边。就象刚刚登上舞台的边缘,还没有到舞台的中间呢!要继续努力用功,心里彻底空净了,才能真正证悟。所以要在境界中锻炼身心,达摩所传第二代祖师神光大师,就是在妓院酒楼里锻炼身心。别人说他:“你是个和尚,怎么还往妓院酒楼里跑?”他说:“我到这里是来炼心的,看看我的心还动不动。”所以这才是炼真功夫。 当然净土宗人把禅宗说的这么不好也不对,因为这样一说别人就无心学禅宗了。   其实禅宗的立足点和净土宗不同。禅宗假如真的见到本性,纵然习气未了,也只需七升天上七到人间就能了了。他会上上升进,不会再到三恶道中,这就很好啊!现在有人讲:“五祖戒,草堂青。”意思是说五祖山的戒禅师虽然开悟了,但并没有了生死,再投胎就是苏东坡。并说苏东坡娶了几个老婆,也不能出家修行。其实苏东坡还是不错的,他并没有忘记修行。他是又修道又修佛,也很用功啊!他做了很多诗词歌赋都是与佛法有关的。据说他再转身投胎就是憨山大师了,这不是很好吗?所以禅宗有禅宗的不同,不要再彼此诽谤,应当互相赞叹才好,因为各有各的缘份,各有各的根基。就像我们吃东西,你喜欢吃甜的,他喜欢吃辣的,各有所好。所以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94c74a6ba0d4a7302763af1.html

《心念耳闻,是修法的要诀+现代人学佛不得力的十五种原因+元音老人谈观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