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边主义的历史演变与当代发展

发布时间:2021-02-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析多边主义的历史演变与当代发展
多边主义(Muhilaterism是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是指导战后国际关系和外交事务的一项重要原则,同时也对国际秩序的设计与组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多边主义的外交日益明显和活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种新的多边主义理论出现了。那么,从多边主义到新多边主义,其中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二者的内涵有何区别?在国际关系中有着怎样的现实表现?对我国的外交战略有着怎样的启示呢? 一、多边主义的概念与内涵
对于多边主义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他认为:所谓多边主义,指的是多个国家组成的集团内部,通过某些制度安排,协调各国政策的一种实践。根据这个定义,多边主义是制度安排下的实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工具性多边主义,即将多边主义作为一种外交形式或外交政策工具,基本上与多边外交同义,与双边外交相对应;第二,制度性多边主义(基本等同于下文中鲁杰定义的含义;第三,政策性或战略性多边主义,即将多边主义作为一种外交理念、指导思想、政策取向、战略选择,一般与单边主义、孤立主义、帝国主义等概念相对立。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一层次出现得最早,实践也最多,可以被看成是初级或低级的多边主义;第二层次可以被看成是高级的多边主义,这也是目前学界主要关注的多边主义内容。其实,这只是为了便于研究才做这种划分。实际上,这两种实践是交织在一起的,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至于第三层次的多边主义"出现得相对较晚,而且实际上也是以另外两个层次的内容为依托,并与它们交融在一起。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最出色的三位学者之一的罗伯特·考克斯(Robea W.Cox认为,要确定多边主义的含义,必须首先评估世界体
系现在和未来所处的环境,其所具有的权力关系赋予多边主义以具体的意义。因此对多边主义的一种广义看法是把它当做建立世界秩序的一种组织原则来对待,这种世界秩序就是概念化了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结构,它决定着各种人群之间(国家间的行为方式和权力关系。多边机制体现了在一定程度上使权力关系和对支配特定时间内国际关系的世界秩序永久化。由此可见,多边主义与国际秩序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也说明多边主义在国家对外政策中的重要性。
多边主义研究的奠基人约翰·鲁杰(John G.Ruggie提出了一个最权威、最经典的定义:多边主义是一种在广义的行为原则基础之上协调三个或者更多国家之间关系的制度形式。根据鲁杰的定义,多边主义是一种制度性的多边主义,这是区别于多边外交的一个重要内容。多边外交通常被认为是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国家基本的外交战略,它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多边外交上升为指导国家对外政策的思想和理论,则是多边主义。国家是多边主义的基本行为体,协调国家关系是制度性多边主义的基本功能。多边主义的基础是普遍的行为原则。行为原则可以被理解为包含国际规则、国际规范以及决策程序等要素。虽然当前国际关系中作为对外政策和行为取向的多边主义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是对于多边主义的理论研究却更多的偏重制度性多边主义。 二、多边主义的历史演变
多边主义的实践并非产生于近代。纵观历史,无论是在古代的西方还是东方都有过多边外交的实践。如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盟会和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事件。再如古代西方的伯罗奔尼撒同(BC6世纪一BC370和几乎同时期的提洛同盟。这种类型的多边主义实践是比较低级的,大致反映了第一层次的内容,即工具性多边主义。与现代国际法相联系的多边主义实践应该开始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
标志着国际关系史的开端,确认了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和外交规范,此主权国家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此后的另一个重要的多边主义实践是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从此,维也纳体系取代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欧洲的国际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个体系所创造的多边安全机制——欧洲协调体制(Concert ofEurope对维护欧洲和平与均势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建立在大国之间互相妥协和利益平衡基础上的多边主义仍是不完善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联盟的建立是多边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一战和国际联盟(以下简称国联的成立是西方外交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与19世纪的欧洲协调体制相比,国联的适用范围已超出欧洲,带有全球性,是一个具有政治约束力的普遍性国际组织。然而,由于凡尔赛和约的先天不足和国际联盟自身的根本缺陷,致使它缺乏普遍性——美国未参加,苏联和德国开始也被拒之门外。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利害冲突,国联在审理和解决国际争端方面成效很少,致使它缺乏权威性。1924102日国联大会曾通过《日内瓦议定书》规定会员国之间信守和平解决争端,建立仲裁、裁军和安全保障制度,其实际上只是一纸空文。国联范围内的裁军谈判旷日持久,纯属骗局。国联对日本侵略中国、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国意大利干涉西班牙、德国侵占奥地利均采取绥靖政策。所以,国联作为20世纪初通过多边外交安排全球秩序的尝试并不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边主义外交实践迅速发展。多边会议和议题日益增多,多边性国际组织相继建立,国际机制逐步完善。联合国的成立是战后多边主义发展的显著成果。与国联相比,联合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普遍和广泛原则的国际组织。它包括了几乎所有的主权国家。联合国不仅具有国际集体安全机制的功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二战后,除联合国外,还产生了许多经济方面的全球性多边主义制度,如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地区性的多边主义制
度也蓬勃发展,如欧共体、石油输出国组织、西方七国集团、东南亚国家联盟、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然而,二战后的多边主义并不是十分理想,仍然受到权力政治的强烈影响,甚至成为美苏两个集团进行冷战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
冷战结束后,随着东西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抗的基本结束,国际组织中的合作氛围明显提升,多边主义外交实践得到了蓬勃发展。的多边主义国际组织和机制不断涌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际组织和机制产生的速度远远高于此前的40多年。据统计,20XX全世界的政府间组织增加到5900多个,非政府组织增加到近38,000个。目然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主要是由西方强国引导和推动的,国际社会各个领域的制度也主要是由西方强国制定的,基本上反映的是西方国家的利益。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一些区域性合作机构等国际机构或缺乏应有的权限而行动能力不足。或被发达国家把持而只专注于在世界范围内推进自由化。这些国际组织对贫困和边缘化等紧迫问题的解决或不予重视或无能为力。于是,一种新的多边主义理论出现了。它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美国霸权管理体制的否定。
三、多边主义的当代发展——新多边主义
新多边主义的代表人物罗伯特·考克斯认为,在美国霸权衰落的情况下,由于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全球治理的途径将会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新多边主义取代以传统政府为主体的多边主义。换言之,将以政府为核心的统治转变为以多元行动者为核心的治理,未来国际秩序将走向一种新多边主义。这种国际秩序是一种社会更平等、国家与社会群体间权力高度分散、重视生态层面、相互承认不同文明并且以协调与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争端的后霸权秩序。在具体多边制度方面,它仍然体现为各国以不同的方式对国家利益、国际秩序的追求显示出多样性的特征:美国由于被旧多边主义束缚住手脚而越来越倾向于有效多边主义。即单边行动;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将新多边主义看作是构筑新的国际秩序、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关键;欧盟等地区
性的多边组织则将有效多边主义与地区发展联系起来。认为确保实现有效的多边主义的方法只有建立一个强大的欧洲,才能保证跨大西洋关系更加平衡和巩固。
新多边主义以批判理论为指导。对现有的多边主义提出质疑,为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多边主义制度性安排。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多边主义环境,目的是解决国家在当今世界上面临的无法独自解决的问题。新多边主义提倡去中心和解中心的做法,认为国家已经无力作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管理者。一种在全球层次上起始于基层公民社会的自下而上的多边主义才是真正民主的多边主义。新多边主义重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考察了多元文化的实际,指出了现行多边制度性安排的普世性本质和世界多元文化现实之间的张力。强调社会力量是决定未来多边主义的根本因素。不难看出,新多边主义从比较激进的批判角度研究多边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一种从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议程向多中心甚至反中心的方向发展的现代西方学术思潮。多边主义与旧多边主义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
1、行为主体不同。旧多边主义的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而新多边主义的主体是多样化的行为体,既有传统的政府,也有非国家行为体和次国家行为体。非政府组织特别是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要求国际制度打破原有的国家垄断成员身份的格局,创设包容广泛成员资格的制度元素,提高国际制度的社会化水平。
2、运行结构不同。旧多边主义制度是单一中心主导下运行的等级同心圆结构,国际制度的运行往往依靠核心层机构的决策;而新多边主义结构是一种多中心互动的网络结构,包括政府机构组成的中心、市场部门组成的中心和由公民社会部门组成的中心。整个国际制度的运作有赖于众多中心达成一致和共识。
3、运行方式不同。旧多边主义的运行往往依靠小团体的秘密会议,而新多边主义运行必须是透明的开放交流。提高透明度和决策公开化程度对于维持国际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意义重大。有利于公民社会部门开展监督,意味着在决策、规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减少了
某些大国和强势利益集团操纵国际制度牟取私利的机会和空间。 4、法制化程度不同。旧多边主义制度虽然实现了法制化,但法治化程度不高,更没有实现公正化;新多边主义制度则严格按照达成的契约和制度,在明确的法理原则基础上处理国际事务。同时。新多边主义还强调对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采取公正的态度。
因此,新多边主义并不是对旧多边主义的替代,而是一种补充。当然,新多边主义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理想主义色彩。比如过于看重公民社会部门积极的一面,而对其隐含的危险缺乏有效制约。 四、多边主义研究和发展的现实意义
多边主义是一个概念复杂、内涵丰富的国际关系课题,因而对多边主义的研究和探索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理论工程。多边主义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是全球化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是促进国家关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最佳途径。并且,由于当今国际社会呈现全球化、一体化和相互依存纵深发展的迅猛趋势,国际机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与非政府组织等一系列多边国际机构的作用日益凸显。世界各国面对全球范围的诸如金融危机、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难民问题等等具有全球规模的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所有这些都需要各国超越狭隘的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等传统理念,从更加广阔的全球观念或全球意识出发来探寻多边合作的治理途径。在此形势下,多边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呈上升趋势,已成为调节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一个有效途径,牵动国际形势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无论从国际政治格局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还是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长期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需要看,多边主义对我国都尤为重要。
中国作为国际大家庭中有份量的一员、同时也是全球化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对新形势下的国际问题和国际合作已无法、也不愿置身事外。无论是着眼于人类的和谐进步、还是考虑到国家的持续发展,中国都需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更加积
极、主动地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的游戏规则的制定。从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至今,中国的多边外交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在外交全局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地位上升,利益延伸,更加积极、主动、自觉地开展多边外交为我服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都在增加。
多边外交是反霸权主义,制衡单边主义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方面。
面对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既要考虑到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也应考虑到同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既重视发展与各国的双边关系,也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尊重发展模式多样化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为建设和谐世界做出我们的贡献。 责任编辑 张国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94c5f5ad8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d9.html

《浅析多边主义的历史演变与当代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