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词

发布时间:2015-01-05 16:26: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词

大家好,欢迎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于2010928日对外开放,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青铜器主题博物院,建筑面积3.48万平方米,博物院的建筑外形是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设计,气势恢弘、厚重威严,运用高台门阙象征青铜瑰宝从宝鸡厚土中不断的出土。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为“青铜铸文明”, 共分为四大部分:“青铜器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通过宝鸡各地出土精品青铜器1500余件,全面展示青铜器之乡的风采和辉煌灿烂的周秦文明。在这里,您将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尽享青铜文化盛宴。

第一展厅 青铜器之乡

作为青铜器之乡的宝鸡,以窖藏众多最为特色。第一展厅通过大量窖藏出土青铜器,展现宝鸡青铜器之盛。展厅面积606平方米,共展出文物260件。以杨家村窖藏复原为展示核心,全面阐释了宝鸡青铜器之乡美誉的由来。

宝鸡地形沙盘:宝鸡古称陈仓,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西端,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总面积18200平方公里,总人口376万,辖三区九县,宝鸡的地形是东面开阔平坦,南西北三面环山,山、川、塬多姿多彩的地理风貌,使宝鸡呈现出了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独特风貌,宝鸡自古是上甘青、下巴蜀、通西南西北的交通要道,正是得天独厚优越的环境,历史上将这里称为“厥田上上,堇荼如饴”,宝鸡也是得史独厚,八千年前关桃园人在这里生息繁衍,五千年前华夏始祖炎帝在这里诞生,三千年前周秦王朝在发祥崛起,佛、儒、道在这里汇集,宝鸡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在沙盘上看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宝鸡就达12处。

宝鸡自西汉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出土“尸臣鼎“以来两千多年来,这块土地上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瑰宝,以其数量多,器形种类全,铭文重要,享誉海内外,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这个密集展柜,有五十件各种器形的青铜器,反映在宝鸡沟沟坎坎的黄土地上,都出土过青铜器。

宝鸡的青铜器出土形式有遗址发掘、墓葬、特别是窖藏最为独特。

这里是眉县杨家村窖藏复原场景,2003119日,杨家村村五位村民在村北坡取土时发现了此窖藏,立即向市文物部门报告,当天晚上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出土西周青铜器27件,器形宏大,纹饰精美,件件有铭文,总字数达4048字,经研究,这批青铜器是西周贵族单氏家族的器物。被“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李伯谦、马承源三位大家被誉为“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挖开了一部几乎完整的西周历史。

逨鼎:由小到大排列共十二件,气势磅礴,精美华丽,腹部饰有环带纹,根据铭文分为42年逨鼎共2件,共25281字,记述了周王封建长父为侯于杨地,逨受命辅佐长父立国,并征伐戎狄有功,受到周王室册封、奖励之事。43年逨鼎共10件,内壁铸有铭文31316字,记述逨因治理林泽有功,被周王册封、奖励的情况。文中记载了册封的时间、地点、原因及奖励内容等。逨鼎铭文中的年、月、干支、月相俱全,为研究西周历法提供了新的资料。

逨盉:被称为艺术珍品。造型独特,构思奇妙,通高48厘米,重12公斤,从铭文得知,是西周单氏家族第八代为祭祀皇高祖单公而做的一件礼器。器身呈扁圆形,两面以龙纹装饰,盖首为凤鸟,凤首高昂,展翅欲飞,形象逼真。盖与器身连接处,是一只老虎,它歪着头向上攀爬,悠闲自得的样子却不失兽中之王的威严。手是吞云吐雾的龙首,好像在空中遨游,呼风唤雨。12厘米长而直的管状流,像是一条舞动身躯的长龙,正张着嘴准备吐出美酒。整个器身由四个龙首支撑而起,灵动稳健。逨盉以威风凛凛的老虎连接着刚强雄健的龙与柔美仁善的凤,烘托出一种龙腾虎跃凤呈祥,吉祥画面。龙与凤、刚与柔、动与静相互烘托,彼此呼应,和谐统一

被称为青铜史书。盘内铸铭文21372字,详细记述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从文王到宣王共12代天子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铭文巧妙的以单氏家族的8代祖先为主线,穿插对应了西周十二位天子,如文王、武王兴周灭商,成王、康王开拓疆土,昭王讨伐楚荆,穆王征伐四方等,天子的丰功伟绩与单氏家族的功劳结合在一起,既歌颂了周王的丰功,又昭示了家族的伟绩和荣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青铜史书。印证了《史记》中西周诸王世系。证实了《史记》的真实性,

塑像 周族发展中的功勋和奠基者

弃:周人的始祖,弃从小就善于种植庄稼,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稼穑。

古公亶父:古公父率领族人迁到周原,开发沃野、营建城郭、设官分职,发展农业生产,使周族逐步强盛起来。

周文王:姓姬名昌,在位50年,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勤于政事,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形成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强大局势。曾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完成了《周易》的巨著。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的弟弟。是西周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在辅佐侄子成王时期,他积极的制礼作乐,孔子非常推崇周公的思想,因此周公被称为儒家文化的“元圣”。

凤雏遗址:1976年在岐山京当乡凤雏村发现。为西周早期的宗庙遗存 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总面积1469平方米,座北朝南,整个建筑规划合理,布局严谨,整齐有序,以门道、前堂、过廊为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分布门房、厢房。座落在1.3米的夯土台基上,由三个庭院及其四周的房屋组成封闭式的建筑群。以殿堂为中心,合理地安排了庭、堂、厢、阶、室、塾、门等单体建筑,采取南北中轴的对称布局,结构严谨,井然有序,很象一个大的四合院。凤雏遗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个非常对称布局严格的高级建筑群。墙壁用夯土版筑而成,墙体内设木柱以加固版筑并承受屋顶荷载。墙面和地面用砂、黄土、白灰混合的灰浆涂抹,使表面光洁、平整、坚硬。这时屋面已经使用了瓦,而只是屋脊和天沟等处用瓦,整个屋顶还是用茅草覆盖,瓦上附有环耳或钉柱,用以穿索结瓦,在我国建筑史上,这是最早用瓦盖顶的实例。

召陈遗址:位于扶风县召陈村,是一处西周建筑基址群。在已发掘的6375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现西周建筑基址15座,均系高台建筑。召陈西周建筑群基址的规模,比凤雏西周建筑群要宏伟的多,已发掘的建筑基址群布局不按中轴对称,总体规划不如宗庙严谨。最东面的独立殿堂应当是“明堂”,是周天子听政和布政的殿堂,由“中央太室”和“四旁两夹”组成。“明堂”是王权的象征,也是宫室建筑中规格和等级最高的殿堂。西面两组建筑当是周王居住的房屋’可称为“东宫”、“西宫”,是按照“前朝后寝”的礼制建造的。

从整个遗址反馈给我们的信息中,透析出周人先进、发达的科技文化、繁荣的经济及稳定的社会风貌。

庄白一号窖藏:

1976年在扶风县庄白村的一个窖藏中出土了铜器103件,被称为庄白一号将藏,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土铜器数量最多的一个窖藏,也是学术价值最高的一批青铜器,其中有铭文的占74件,是研究周朝微氏家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商卣:197612月庄白一号窖藏出土。商卣,为古代酒器,与商尊配套使用。该器物呈黑色,打磨精细,精致富丽。铭文与商尊基本相同。铭文中记载的贝为西周通用的货币,可以拿到市场用来折算物品的价值。

商尊:197612月庄白一号窖藏出土。尊,为古代盛酒的器皿,也是随葬的青铜礼器,往往与卣或方彝相配合使用,流行于商代至西周中期的中原及关中地区。该器庄严雄奇,华美富丽。器内底铸造铭文530个字,讲述器主名叫商,帝司赏赐了贝和丝给商的妻子庚姬,商作此器,用来祭祀父亲。五月丁亥这天,帝司赏赐给商的妻子庚姬贝三十朋,丝二十寽,商作此尊,祭祀父亲日丁。

百工居肆:

铜斧、铜凿、铜锛一组:为西周生产工具,种类齐全,应用于不同的生产生活中,是西周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当时的青铜工具的供应仍相当困难,不能满足大规模集体生产劳动所用,所以农业生产仍以木石为主,只有在贵族的手工作坊中才能够用到青铜所做的生产工具,由此可以看到周原不仅贵族云集,还有很多手工业作坊为贵族服务。在周原遗址里还发现了多处手工作坊遗址,如云塘村南的制骨作坊、齐家村东的制陶作坊、齐镇东的制铜作坊等,都是大型的手工业作坊,其中云塘村制骨作坊规模最大,以专制骨器为主。遗址中发现有丰富的石、骨料和半成品遗物,还出土铜锯、刀等各种工具,反映出了当时系统庞大的生产规模。

第二展厅——周礼之邦

对周礼的追溯和阐释为线索,重点展现厉王胡簋,解读一个民族情结的缘起;通过墙盘的重点解读展示,以及相关文物的配套陈列,追颂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文治武功;以国宝重器何尊作为本单元的收官之作,重点呈现“营建洛邑,宅兹中国”的铭文特写,追溯“中国”二字的由来。通过对文物信息的阐述,描绘出周礼下的西周盛世生活。展厅面积947平方米,共展出文物688件。

凉彼武王 肆伐大商

牧野之战: 公元前10462月甲子日凌晨,周武王亲率4.5万大军,讨伐殷商,由于商王不得民心,军队纷纷倒戈,整个战争只用了一个早上就结束了,五百年多年的商王朝顷刻间瓦解,周人成为天下共主,由此开始了西周二百余年的统治,而这场决定性的战役,就在1976年临潼出土的利簋中就有详细的记载。

西周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性的措施: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周王先后分封的有:鲁、齐、燕、卫、宋、晋等71个诸侯国。在宝鸡分封的小方国有鱼国、散国、国、微国、井国、虢国等。被封诸侯国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定期朝觐,贡献财物,派兵作战等义务;分封制不仅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有效的控制了疆域,并加速了民族之间的大融合。春秋时齐桓公称霸,标志着分封制崩溃。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彻底结束。

营建洛邑,宅兹中国

何尊是宝鸡青铜博物院的镇院之宝。19659月,何尊被宝鸡博物馆征集入藏。1975年,国家文物局在北京故宫举办“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这件铜器被调北京。著名青铜器专家,时任上海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的马承源先生参与筹备,在清理何尊蚀锈时,发现了内底的铭文,使何尊身价倍增。何尊曾以千万美金的保价,多次赴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展览。1982年,何尊印于中国文物特种邮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片,闻名海内外。20021,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目录》,共计64件文物,何尊名列其中。

何尊内底铸铭文122字,记载了文王受命、武王灭商,成王完成武王遗愿营建成周洛邑的重大历史事件。武王灭了数百年历史的大国殷商,但是商的顽固分子还在蠢蠢欲动,对新建的西周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为巩固西周政权,武王制定了营建洛邑的重大举措,因周的都城在镐京(今西安长安区),对镇抚东方是鞭长莫及,若在洛、伊(今河南洛阳)一带建陪都,对巩固东方是上策,这样就发生了西周初期营建和迁都成周洛邑的事件。但武王因积劳成疾,未来得及实现宏伟计划就英年早逝了。武王的遗愿到成王五年,也就是周公摄政五年才得以实现,何尊的铭文与《尚书》的《洛诰》、《召诰》等历史文献完全吻合,从而证实了历史文献的真实性。何尊对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证史、补史的作用。

殿堂之上:

周礼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西周的礼乐制度,形成了西周特色的礼乐文化与礼乐文明,它的名目繁多,有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等。

沃盥之礼:商周时期贵族在祭祀、宴飨之前要进行沃盥之礼,“长者奉匜,少者奉盘”,可见贵族是用流动的水洗手。

竹园沟七号墓葬复原:墓葬呈梯形,共出土青铜器356件。通过青铜器铭文得知,墓主应为一代伯,尊称为伯各。这些丰富的随葬品都体现了古人“视死如生”的丧葬观念,希望来生能够继续过着钟鸣鼎食的奢侈生活。

筒形直棱纹提梁卣:1980年竹园沟十三号墓出土,酒器,器身呈直棱状纹饰,周身围绕一周凤鸟纹相互呼应。这组提梁卣共两件,一大一小组合搭配,而这样筒形的卣体也是比较少见的。

茹家庄一、二号墓:

列鼎制度(五鼎四簋):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 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 卿大夫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 、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

井姬独柱带盘鼎: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重1.8千克。鼎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鼎盛放食物,下层为圆盘,盛放炭火,上下两层互相配合,食物可以进行温热。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九刑是指墨刑(在脸上刺字)、劓(Yi)刑(割掉鼻子)、刖(Yue)刑(砍去双脚)、宫刑(即破坏生殖机能)、 大辟(砍头)和扑、鞭、流、赎等刑罚。

刖刑奴隶守门鼎: 在此鼎上铸有一个裸体奴隶,他的左脚被砍断,显而易见是受了刖刑。印证了《尚书·宫刑》记载:“刖者使守门”的记载,古人以这种法律布告的形式,教化其余平民和奴隶要遵纪守法,它是我们研究西周社会制度和刑罚制度的重要史料。

胡簋是迄今唯一有明确纪年的西周厉王自作器,重达60公斤,是我国目前出土商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件,所以号称“簋王”,又因其是周厉王为祭祀其先祖所铸造的一件王家宗庙祭器,故还称为“王簋”。

岐山董家村窖藏

    1975年,岐山董家村发现了西周窖藏,共出土青铜器37件。在西周王朝中担任掌管皮裘生产的裘卫家族,在当时是一个较有影响的贵族世家。董家村出土的这批器物为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提供了重要资料。
  ,盛水器。造型古朴,憨厚中带有灵气,它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一篇法律判决书,享有“青铜法典”之美誉。铭文记述了牧牛和他的上级师朕打官司,牧牛违背先誓,输于诉讼,按罪行应鞭打一千下,并处以墨刑,经过大赦,改判鞭打五百,罚交铜三百锊,判官伯扬父还命牧牛立誓。朕胜诉后,用得来的铜做了这件水器,用纪念此事。这篇刑典,对断狱量刑、加减等都有所规定,可见伯扬父判词是有所依据的,说明了西周的法律制度已相当完备。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与礼相辅相成保证了西周社会政令实施的畅通性。

扶风五郡窖藏:

2006118日,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关镇五郡西村六位农民在修水渠时,发现一西周青铜器窖藏后,不为眼前利益所动,主动保护现场,及时报告文物部门,使27件(组)西周珍贵文物得到安全保护。

该窖藏共出土文物27件(组),计有青铜鼎1件、簋2件、尊2件、斗3件、编钟5件、矛12件、汉白玉杖头饰1件、马器1组(103件)。这批青铜器保存完好,器形硕大,造型精美。其中两件平底大口尊器形独特,纹饰别致,属首次发现。尊内各有铭文113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骊山烽火 西周东迁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即位,昏庸无道,宠幸妃子褒姒,废掉了皇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同时用人不当,加上各种天灾人祸,民怨沸腾,公元前771年,申后的父亲申侯联合缯侯和犬戎举兵攻周。杀死了周幽王,拥戴宜臼登位,是为平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平王将都城由镐京迁到了雒邑,至此西周结束,东周开始。平王东迁之后的周王室大权旁落,诸侯纷争加剧,进入了列国征战的春秋战国时期。

第三展厅——帝国之路

第三展厅以周王室的衰败和东迁为背景,以秦帝国的崛起之路为展陈线索,切割出曲折流转的空间脉落。展厅面积947平方米,共展出文物360件。以西周的尾声作为展览的开篇,逐次展现非子养马、襄公立国、文公东猎、武公创县、宣公刻石、穆公称霸以及始皇加冕的历史节点。在两个族群发展的此消彼长之间,体验一场民族历史的兴衰之旅。重点展示秦公,以描述秦王族的兴盛,突出秦世族的逐渐强大,展现秦“帝国之路”的重要场面。

秦人迁徙路线图

秦是一个古老的部族,是颛顼高阳氏后代。在宝鸡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来证明。从游牧、定居、立国到统一霸业,共560年历史,9座都城。这幅迁徙图清晰展现了秦人发展路线。早在商初,秦人受命保西陲,来到了西犬丘(今甘肃礼县),秦始祖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受封于秦亭(今甘肃清水县),秦人由周人的附庸,地位逐步开始上升。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帮助周平王东迁有功,赐岐山以西的广袤土地,赏宅受国,封为诸侯,秦人从此成为了真正的诸侯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拉开争霸天下的序幕,仅在宝鸡秦先后建立汘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四个都城长达400余年,为秦人开拓疆土,争霸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后秦献公迁都至栎阳,今陕西临潼一带,到了秦孝公时期,把都城迁到咸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大秦帝国。

周王有难 出兵相救

千邑,作为秦的都城只有11年,时间虽短,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秦人越过陇山进入陕西的第一个立足的地方,秦人凭借这个能守能攻的根据地而东伐戎狄扩张领土。

千渭之会:公元前763年,秦文公率七百壮士以打猎为名,向东进发,到千水与渭水相会的地方,选准这块祖先非子养马的地方作为都城,建都48年。

秦公镈

1978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县太公庙村一个春秋窖藏的秦公镈与秦公钟就是众多出土文物中最珍贵的一组,也是已发现春秋秦国铜器中最重要的一批,被确定为国宝。宝鸡县也就是秦国第三个都城平阳,从秦宪公二年到秦武公二十年,共有36年作为秦的都城。秦公钟、鏄铭文完全相同,长达135字,记述了先祖襄公“赏宅受国”和文公、静公、宪公治国兴邦的业绩,都是研究秦早期历史的重要资料,可以证补史书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雍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位于今凤翔县城南。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初居雍城大郑宫,至献公二年(前383年)迁栎阳,历时294年,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经过十九位国君的苦心经营,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作为国都,雍城筑起了规模巨大的城垣,修建了壮丽宏伟的宫殿,成为当时全国发达的大都市之一。献公东迁后,雍城虽然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但作为故都,列祖列宗的陵寝及秦人宗庙仍在此地。

第四展厅——智慧之光

第四展厅以圆中有圆的四环同心式分割空间流线。展厅面积606平方米,共展出文物160件。以单元叙说为逻辑构成,结合器物图文的静态展陈,漫画语言呈现的电子互动桌面,视觉冲击力强的宽幅系统,生动有趣的作坊体验,多层面多角度地诠释青铜器从制模翻范到铸造成器的完整工艺。重点展示青铜器动物世界及国宝折觥,展现青铜器造型及纹饰的独特艺术神韵,突出青铜文化的艺术特色。

金有六齐 炉火纯青

公元前5世纪的《周礼考工记》是世界上最早记载青铜合金配比和掌握熔炼火候的文献。青铜器是由铜铅锡三种金属合成,是我国人类最早掌握的合金。人们根据红铜的特点加入铅锡调节,只有铸型工整规范,合金比例适中,工艺精湛巧妙,火候温度控制严格,才能生产出精美的青铜器来

青铜艺术 神韵昭彰

西周时期的造型艺术水平很高,它不仅是我国艺术史上的辉煌篇章,而且在世界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西周青铜器产生的特点之一,是实用器物更加追求艺术化,以各种动物或怪兽的形象作装饰或器物造型。尤其是青铜器纹饰设计达到了空前水平。装饰纹样千资百态,各具特点。有的威严雄奇,有的生动活泼,有的繁缛豪华,有的简朴大方。青铜器装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新石器时代彩绘纹样和商代铜器纹样。题材大致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几何图案等几类。其中动物纹样最多,几何图案次之。

鱼尊:1988年宝鸡市茹家庄遗址出土。重1.1公斤,通体作鲤鱼形,器形不大,造型特别,鱼体肥硕,由四个小人把一条活灵活现的大鲤鱼背起来,其中一个口呈闭合状,头上无发,其余三人口大张,双目圆瞪,似非常吃力负重的样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貘尊:鱼国墓地出土。该器物似羊非羊,似猪非猪,身体肥胖,兽头微微昂起,双目凶光闪烁。在它的背上站着一只小小的老虎,小老虎四肢强健,行走自如,一副兽中之王的模样。貘是一种热带奇蹄目哺乳动物,与马和犀牛是近亲。以前生活在世界各地,如今现存的貘只有四种,拜尔德貘、山貘、巴西貘和马来貘。这种动物目前在我国已经绝迹,但是古鱼国墓地有此器物出土,说明三千多年前宝鸡一带炎热多雨,森林茂密,水草肥美,自然环境宜人,青铜艺术正是远古生活的真实再现。而貘与老虎的和谐相处,互不侵犯,则反映了大自然奇妙的和谐与平衡。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金文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在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汉代已处在衰退期,青铜器已逐渐失去了礼器的意义,造型也基本摆脱了商周青铜器神秘、厚重的风格,器物特点是轻便、精巧、实用,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

明代的仿青铜器规模大,留传于世者较多。明宣德年间,铸造仿古铜器-宣德炉。清代宫廷继续铸造仿古铜器,风格与明代近似。仿古青铜器则是出于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爱好,或是出于复古以宣扬传统礼教之目的。

沿着文明的长河溯源而上,古昔追踪,我们发现了祖先们的聪明才智;细数那一件件辉煌庄严的珍宝,让我们再次享受到先哲慧光的沐浴;当我们完成了这一次跨越时空的专访,我们才发现创造是历史的真谛,激励着我们去创造新的辉煌、谱写新的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94304b69ec3d5bbfd0a74b2.html

《简化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