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新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质教案(五四制)

发布时间:2019-10-18 15:27: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植物的根

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身体”的构成部分。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讲述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过程

3.能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自行设计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活动,体会创新的乐趣。

4.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小朋友浇树的图片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水浇到树的根部?

3.学生猜测:植物用根吸收水分。

4.引出研究课题:植物的根

二、教学过程

观察凤仙花的“身体”有哪几部分构成。

1.教师提出问题:凤仙花的“身体”由哪几部分构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并总结:凤仙花的“身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部分

其他植物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

1.教师出示苹果树、向日葵、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的图片或视频,提出问题:这些植物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它们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并总结:有的植物“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有的植物则只具备其中的几部分。

3.教师继续提问:你们知道周固的植物“身体”由几部分构成吗?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周围植物的构成部分。

观察植物的根,我一找它们的特点

1.教师提出观察任务及要求:对比观察带来的植物,记录植物的名称、根的形状、根的长度、小根的数量。

2.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

3.学生交流观察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根的不同,说出它们的特点,并进行分类。

4.教师根据分类结果介绍直根系和须根系,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两种根系的特点。

5.教师比较、分析萝ト利红薯属于植物的哪一部分,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也是植物的根。

教师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变态根。

6.应用:说出这些植物根的特点及各属于哪种根系。

●根对植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植物根的作用。

2.教师出示卡通图或视频:狂风吹大树和小朋友用力拔草。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4.教师出示灌溉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产生“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猜想。

5.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6.学生展示实验设计,教师补充注意事项:只把植物的根全部浸没在水中,想办法防止瓶中水分蒸发。

7.学生完成实验,并妥善保管。

8.教师出示提前做好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获得实验结论: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三、拓展活动

观察园林工人移栽植物时怎样保护植物根部的。

1.教师提出活动指向:观察园林工人移栽植物时时怎么保护植物根部的。

2.学生在课下搜集资料,并做好记录。

3.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保护植物。

2.植物的茎

教学目标:

1.知道茎的特点和运输水分的作用。

2.在教师引导下,能做茎的运输水分实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茎的作用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4.能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人们种树、种庄稼并向根部浇水的情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根吸收的水到哪里去了?

二、探究过程

⊙观察不同植物的茎,有什么发现?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柳树、竹子、玉米等常见形态的茎,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哪部分是茎?茎上长有什么?

2)通过比较:总结几种植物的茎的共同特点。

2.认识变态茎

教师通过出示洋葱、马铃薯、姜、莲藕等植物,引导学生指出它们的茎是哪部分,从而认识茎的其他几种形态。

茎对植物的生有什么作用

1.提出问题:茎对植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

2.引导学生对同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3.设计验证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解剂、观察植物茎的方法;先横切、再纵切,提醒学生使用小刀时意安全。观察时,学生可借助放大镜仔相观察剖面。

4.记录观察的结果

5.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讨论横切面处渗出的

小水球与纵切面上看到的“管子”说明什么?植物的哪些部位还应该有这样的“管子”?再解剖各部分进行观察。

6.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7.学生展示示意图,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8.教师利用课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导管,理解植物体内根

部、叶部与茎部的导管都是想通的,使学生知道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9.让学生明确:把风仙花的茎横切、纵切,了解茎的内部,就是在观察。

三、拓展活动

查阅请料,了解树上的树瘤是怎样形成的。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茎除了具有运编水分的功能,还可能具有什么功能。

2.教师引导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解树上的树瘤是怎样形成的。

3.叶的蒸腾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叶的蒸腾作用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并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叶的蒸腾作用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4.能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走进树林时,会感到空气比较湿润,这是为什么?

教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此问题进行假设性解释。

二、活动过程

()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怎样排出去的?

1.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猜想。

2.做叶的蒸腾作用实验。

: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是什么?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教师分析现象:塑料袋是密封的,内壁上的小水珠是怎么来的?

3.认识叶的气孔。

(1)教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操作,观察现象。

(3)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感知气孔的存在。

4)教师出示显微镜下某一植物叶的气孔图,认识气孔。

5)学生根据自已的想象,描述植物体内水分是怎样排出去的。

4.小结:植物叶的表画有气孔。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气孔散失到空气中,这是叶的蒸腾作用。

()叶的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1.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生存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走在树林里会感空气会比较凉爽,空气会比较湿润?

2.以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各自的看法。

4.小结:叶的蒸腾作用不仅能降低植物自身的温度,还能促使植物不断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同时,还能使空气变得凉爽、湿润。

.拓展活动

1.教师提出问题:移植物时,为什么要去掉一部分枝叶?

2.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深入生活调查了解,做到学以致用。

4.植物的花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的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花的各部分作用不一样。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解剖桃花,认识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不同植物的花表现出探究兴趣。

4.能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彩,不乱采摘植物的花朵。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教师视频展示:多种植物的花。

2.教师提出问题:视频中出现了哪些花?同学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

3.师生总结: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这节课,我们来认识植物的花。

二、活动过程

认识花的构造。

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多种花的名称,试着说说它们由哪几部分组成。

2教师出示桃花,指导学生观察桃花的结构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解剖桃花。

4.学生交流。汇报活动过程

5.教师出示黄瓜花、月季花、白菜花、百合花等多种花(或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这些花的结构。

6.师生归纳总结:桃花由花尊、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在一朵花中,这四部分齐全的叫作完全花,缺少一部分,两部分或三部分叫作不完全花。

花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1.教师展示百合花、桃花等,指导学生观察它们各部分的特点及作用。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出示蜜蜂、蜂鸟给花传粉,玉米花随风飘摇的视频或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这些花有什么特点,分析它们是怎样传播花粉的。

4.师生总结:有些植物依靠昆虫传播花粉,有些植物依靠风传播花粉

三、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人工授粉的相关知识。

1.教师提出活动指向:查阅资料,了解人工授粉的相关知识。

2.教师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人工授粉。

3.教师提醒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5.植物的果实

教学目标:

1.知道果实由种子和果皮组成;植物果实的外部特征有利于其种子的传播。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细致认真地观察果实并找到果实的共同特点。

3.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不同植物的果实表现出探究兴趣。

4.能逐渐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2.导入新课

1.教师视频展示:多种植物的果实。

2.教师提出问题:视频中出现了哪些果实?同学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

3.师生总结,教师导课:这节课,我们来认识植物的果实。

二、活动过程

观察果实,有什么发现?

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各种果实的名称,试着分别说出它们由哪几部分组成。

2教师出示瓜、桃子等果实,指导学生观察。

3.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解剖后的桃、黄瓜、西红柿等果实。

4.学生交流、汇报

5.师生归纳总结:植物的果实大多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

6.教师出示影像资料,带领学生辨别生活中的蔬菜、水果等是否是果实。

果实的哪些特点有利于种子的传播。

1.教师出示苍耳、豌豆、蒲公英等实物或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并思考它们的种子传播的方式。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提问: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还有哪些?

4.师生总结:果实的特征有利于自身种子的传播

三、拓展活动

观察周围某一植物从开花到果实成熟的形成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1.教师提出活动指向:观察周围某一植物从开花到果实成熟的过程。

2.教师提醒学生把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6.固体、液体和气体

教学目标:

1.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能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知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知道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从对具体现象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会做对比观察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3.愿意合作与交流,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4.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用小活动引入新课:让学生把木块、石块、水、空气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探究活动

识别固体、液体和气体。

1.出示木块、石块、牛奶、墨水、空气等物体,提出问题:观察这些物体,找出它们特点,再把它们分类。该如何分?分类一局是什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分类等探究活动。

3.引导学生交流。

4.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像水、牛奶、醋这样的物体属于液体;像石头、木块、螺母这样的物体属于固体;像空气这样的物体属于气体。

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形状

1.提出同题:木块属于国体,牛奶属于液体,空气属于气体。它们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说出来,或着画出来。

2学生分组现察,填表

观察记录表(示例)

物体

观察到的形状

(写出来或画出来)

形状是否可以变化

结论

石块

木块

牛奶

空气

3.学生分组交流

4.教师评价,总结:石块等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方形的、椭圆形的,长条形的,不容易变化。但是,水、空气却不是这样。水和空气的形状是如何变化的呢?

5.学生分组探究,交流研究的结果

6.总结:水的形状会根据容器的形状变化,例如:小河中流动的水,会根据地势,河床宽窄改变形状。空气也随着盛装的容器变化而变化形状,如果飘散到空中,就会根本看不到具体的形状。根据这些观察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固体有固定的形状,不能流动。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

三、拓展活动

了解生活中人们是如何确定墙上的两个点是在一个水平面的。

1.提出同题:要确定墙上两个点是否在一个水平面上,需要用到我们学到的知识点是:液体表面会保持水平。我们就用这个原理来解决问题。应该如何做呢?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根据你们的设想,在课下实际操作。将你们的方案和结果在下节课汇报。

7.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教学目标:

1.知道固体、液体有固定的体积和确定的质量。

2.在探究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过程中,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积极进行合作学习。

3.能对液体、固定占据空间大小是否是固定的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到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准备一个烧杯,装满水,向水中放小螺母(或者曲别针),提问:“不断放螺母、会发生什么现象?”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探究过程

液体、圆体占据空间吗?

1.教师提问:“向杯子中装水,装满了还能装吗?

2.教师准备两个相同的杯子,提间:“其中一个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向另一个空着的杯子中,另一个杯子能被装满吗?

3.学生分组探究,观察、记录

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总结

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总结。

5.准备两个相同的杯子,一个装满水,另一个放进一个小石块,教师提问:“把满杯水倒向有石块的杯子中,有什么现象?

6.学生分组探究

7.师生交流现象,总结:固体、液体都会占据空间。固体、液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体积。固体,液体都有固定的体积

固体、液体有确定的质量吗?

1.教师引导学生测量小石块、橡皮、木块等物体的质量,其间注意指导学生使用天平。

2.学生分组活动,记录。

3.交流测量的结果。

4.师生总结:石块、木块、橡皮等固体,都有一定的质量。

5.教师演示:测量一个订书钉的质量。

6.师生研讨测量办法。

7.测量橡皮泥形状变化后的质量。

8.学生测量,总结。

9.测量牛奶、果汁等液体的质量。

10.师生研讨测量方法,总结。

11.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以上测量可以得出:固体液体都有确定的质量。

三、拓展活动

取一块冰,先称一称它的质量,等它融化后再称一称,比较前后质量是否有变化

1.教师提示学生,一块冰融化前后质量是否变化,提示学生课下进行探究。

2.学生自主实施探究活动

8.气体的体积和质量

教学目标:

1.知道气体有确定的质量,没有固定的体积。

2.能开展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确定的质量等探究实验。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4.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多种充气玩具、跳跳球、气垫床、充气青蛙、充气长颈鹿等,提问:“这些充气玩具里面都充满了空气,它们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改变它们的那状吗了”

师生交流后,导人新课

二、探究活动

快速倒水,有什么发现?

1.教师出示锥形瓶、漏斗、橡胶塞、烧杯等,提问:如果向这个锥形瓶中倒水,水容易流进去吗?

2.学生讨论、思考,以小组开展实验。

3.学生组装器材,开展实验。

4.学生交流现象,讨论。

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不改变装置的情况下,怎样使水能很快进去?

6.以小组开展实验

7.教师总结:锥形瓶内有空气存在,如果空气出不来,水就进不去。这说明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

做空气占据空间小实验

1.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小实验。

2.教师讲述实验的名称、做法。(杯子底部塞纸,竖直按入水中再提出来,观察杯子底部的纸是否湿了)

3.学生分组做实验。

4.师生交流、总结。

空气的体积可以改变吗?

1.教师提示:我们知道了空气的形状可以改变。现在,我们给注射器装上空气,研究空气的体积是否可以改变。

2.学生探究:给注射器装上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橡皮封口,按压、抽拉注射器活塞,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

3.师生总结:我们可以看出空气的体积发生了变化;按压注射器活塞时,空气体积变小;抽拉注射器活塞时,空气体积变大。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空气没有确定的体积。

空气与偶确定的质量吗?

1.教师提出问题:空气有质量吗?怎样测量空气的质量呢?

2.学生分组研讨。

3.学生研讨后,交流研讨的结果。

4.学生分组开展活动,交流活动的结果。

5.师生共同反思:根据测量数据,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去掉塑料袋、气球的质量后,空气的质量没有了,或者很小。难道空气没有质量吗?

6.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提出更换收集空气的物品,如排球。

7.学生称量排球中空气的质量。教师提示学生:先称量空排球(几手没充空气的憋排)的质量,再往排球里尽量充气,称量充足了空气的排球。

8.学生分组开展活动。

9.交流、总结:经过这一次测量,明显看出,充足了气的排球质量明显增大。我们还能用天平测出排球内空气的质量,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气体有确定的质量。

三、拓展活动

了解“空气炮“的制作方法,制作一个“空气炮”。

1.教师展示制作好的“空气炮”,演示使用方法。

2.教师播放制作“空气炮”的视频。

3.师生共同研究制作方法。

4.教师布置学生课下完成制作。

9.影子

教学目标:

1.知道行进中的光被物体阻挡时会形成阻挡物的阴影。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实验探究影娥条件和使物体影子发生变化的方法。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影子产生的探究条件表现出液体、固定占据空间大小是否是固定的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到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谜语:“你走他也走,你停他也停,是你好明友,常伴你左右”(谜底:影子)

2.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影子”的认识。

3.教师指导学生谈一谈踩影子游戏时的亲身感受,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学原理。

二、活动过程

找一找哪里有影子。

1. 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同学们做过哪些与影子有关的游戏?

2)教师追问:同学们还观察过哪些生活中出现的影子?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展示教科书中的图片,提问:同学们是否见到图片中的景象?

教师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影子的原理?

4.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能画出哪些事物的影子?学生动

手,组内分享交流。

5.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影子无处不在。活动期间,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相关活动。

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1.制造影子

(1)教师提出问题:影子无处不在,同学们能不能制造出影子?

(2)数师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如何进行实验。

(3)学生分组完成实验

2.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橡皮,白纸上还会有影子吗?如果没有手电简,白纸上还会有影子吗?

2)教师演示实验:打开手电筒,移开橡皮。

提示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有什么变化?还能观察到影子吗?

3)教师演示实验:将橡皮放在纸屏前,移开手电筒。提示学生观察并思考:白纸上还有影子吗?

4)学生组内交流讨论,写出讨论结果。

5)师生共同小结:当光射不透明的物体时,会产生影子。

怎样使物体的影子发生改变?

1.教师引导学生考使物体的影子发生改变的方法。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对比实验:改变光照的高度和角度,观察影子的变化;改变物体的形状和位置,观察影子的变化。

三、拓展活动

观察生活中的影子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1.教师提出活动指向。

2.教师列举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思考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0.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1.知道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通过观察和测量描述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3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阳光照射下的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到阳光下的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经验,引出观察活动。

2、活动过程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与长度有什么变化?

1.教师出示活动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户外察活动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2.教师带领学生去户外观察活动,测量、记录。

3.学生交流,汇报。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1.教师出示模拟实验相应的材料、并提出活动要求及注意事项。

2.学生做模拟试验,观察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3.师生交观察现象,共同总结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3.拓展活动

一个月中,每隔几天,在同一时刻观察同一固定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有什么变化。

1.教师提出活动指向。

2.师生共同选择观察时间、地点、观察目标,制订观察计划。

11日冕

教学目标:

1.知道日冕是根据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进行计时的一种仪器。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材料制作日冕模型,会使用日冕型计时。

3.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制作日冕模型,会使用日冕型计时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到日冕对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现在是什么时间?古时候的人们在没有钟表的情况下是如何知道时间呢?

(学生交流自已在日常生中通过太阳确定时的实例,例如:看太阳的位置、看阳光下物体影子推算现在的时间等。)

二、学习新课

()认识日冕

1.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日冕的实物模型和相关图片观察。

2.教师出示日冕模型和日冕的图片,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观察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参与指导,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了解日冕的构造,如冕面和冕针以及相关特点,并测量日冕各部分的尺寸、角度等数据。

3.教师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简单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到:日晷由底座、冕面、冕针组成;冕针垂直于冕面,冕面倾斜,与地平面夹角等于当地纬度;人们根据冕针的影子在冕面上的变化而进行计时的。

4.教师进一步出示形式多样的日晷图片,丰富学生认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日冕的科学道理。

(二)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日冕学习活动。

1.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搜集到的关于日冕的相关资料,设计自己要制作的日冕。

活动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以不断完善设计作品。

2. 学生初步制件完成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在事先划定好的校园区域中摆放自己小组制作的日冕模型,学习使用日冕型进行计时。

3.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调节日冕的冕面角度,使冕针影子

指向正确的刻度,并向学生提问如“现在是上年十点钟,冕针影子应该在哪给正确的刻度呢?”

3. 预测一下,中年十二点的时间时,冕针的影子应该在什么位置呢?”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三、拓展活动

1.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习古代其他计时的方法。

2.教师可与学生进一步交流:在没有钟表的古代,人们除了可以用日晷计时外,还有哪些计时的方法呢?

3.教师可与学生交流古人计时方法的变迁,适时出示水钟、漏刻这些古人计时工具的相关资料,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出拓展主题:到科技馆或博物馆进一步了解古人的计时工具,或查阅资料了解这些计时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计时原理。

12.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知道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来探究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并在探究过程中能用到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

3.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4.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往汤里加食盐的图片或视频,向学生提出问题:“往汤里加食盐后,人们往往会搅一搅。为什么这样做呢?”

2.学生进行交流。

3.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二、探究过程

怎样使食盐在水中加快溶解?

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并说出猜测的理由。学生可能会想到搅拌、用热水、研成碎末等方法。

2.设计实验方案。

(1)教师指导各小组同学选择一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2)教师指导各组派代表交流实验方案,最终补充完善各实验方案,总结需要注意的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对其中一个实验方案展开讨论,将学生关注重点放在对比实验的相关要素上,最终共同总结出对比实验的特点。

3.动手实验,验证猜想。

(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提醒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

(2)各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

(3)根据各小组猜想和验证的结果,全班总结得出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几种方法。

比一比、看谁能让冰糖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2.师生共同制订比赛规则。

(1)全班推选两个裁判员。

(2)每组分配等量的冰糖和水、一个烧杯、一根玻璃棒、一个研磨器(或锤子)

(3)设两名裁判员。一名裁判宣布开始,另一名裁判员计时,使冰糖完全溶解的用时最短的小组为获胜组。

(4)比赛过程要规范有序。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4.师生总结比赛情况。可以让获胜的小组谈成功经验,让做得慢的小组谈可以改进的地方,教师进行活动总结。

三、拓展活动

找一找人们在生活中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

教师提示学生课下寻找人们在生活中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及时做好记录。

13.谁在水中溶解得多

教学目标:

1.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溶解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乐于运用多种物质探究它们分别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4.愿意了解溶解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演示实验:把一小勺食盐放入水中,食盐溶解了。2.教师提出问题:如果继续加食盐,能一直溶解下去吗?

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

3.教师总结:关于溶解的秘密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二、活动过程

向一杯水中不断加食盐,食盐能一直溶解吗?

1.教师引导学生猜测食盐是否能一直溶解。

2.学生讨论实验步骤。

3.教师总结,提出方法指导:先将食盐分成若于小份,每次加1份,搅拌,等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1份。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教师总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

1.称取等量、等份的食盐和小苏打。

(1)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2)教师提出问题:怎样使这个对比实验更准确?

(3)师生共同总结注意事项:两杯水必须要一样多。每次分别加入两个水杯中的食盐和小苏打要同样多。要同时用搅拌棒进行搅拌。要等加进去的第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后,才能加第二份。直到食盐和小苏打都不能再溶解了,再进行记录比较。

(4)教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天平,称出7包食盐和7包小苏打,每包3克。

2.试试在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

(1)学生猜测结果,并根据已有知识说出理由。

(2)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教师总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解得多?

1.称取等量,等份的食盐和小苏打。

(1)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2)教师提出问题:怎样使这个对比实验更准确?

(3)师生共同总结注意事项:两杯水必须要一样多。每次分别加入两个水杯中的食盐、小苏打要同样多。要同时用搅拌棒进行搅拌。要等加进去的第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后,才能加第二份。直到食盐和小苏打都不能再溶解了,再进行记录比较。

(4)教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天平,称出7包食盐和7包小苏打,每包3克。

2.试试在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

(1)学生猜测结果,并根据已有知识说出理由。

(2)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实验结

论。

(5)教师总结: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三、拓展活动

水加热后,能溶解更多小苏打吗?继续进行实验没记录实验结果。

1.教师提出活动指向:谁加热后,能溶解更多小苏打吗?

2.教师指导学生课下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到:水

温升高,小苏打溶解得更多。

3.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溶解还会受哪些因素影响。

14.把它们分离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分离两种混合的物体,如分离沙子和白糖、铁屑和木屑等。

2.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根据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并使用多种方法分离混合物。

3.在独立进行分离混合物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到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情景引入

创设情境:教师一只手拿一包米,另一只手拿一包沙子,然后把米和沙子混合在一起。

2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将它们分离呢

3.学生交流,回答。

二、活动过程

怎样分离木屑和铁屑?

1.师生共同观察木屑和铁屑,说一说它们的特点。

2.学生交流木屑和铁屑分别有哪些特点和性能。

3.学生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离。

4.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并指导设计实验方案。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师生总结:磁铁可以吸引铁,因此用磁铁把铁屑从木屑中吸出来。

7.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提到的木屑轻、铁屑重的特点,将木屑和铁屑放入水中,发现浮在的水面上的是木屑,沉下去的是铁屑。

●分离沙子和白糖。

1.教师出示沙子和白糖,提问:如果把沙子和白糖混合在一起,如何进行分离呢?

2.学生观察、思考沙子和白糖的特征和性质,进行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发现的沙子和白糖的特征和性质,及可以将二者分离的方法。

4.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出示方法指导和注意事项。

5.学生实验,教师实时指导。

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及结果。

7.教师总结:白糖容易溶解在水中,而沙子不容易。把它们同时倒入水中,便能分离沙子。加热糖水,水分蒸发,便把糖从糖水中分离出来了。

三、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离混合物体的方法。

1.师生共同观察教科书3幅图片,了解更多关于分离混合物体的方法。

2.教师提示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离混合物体的方法。

第五单元常见的力

15 浮和沉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了解浮力在生活的应用。

2.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沉浮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到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游戏导人

数师提同:在一个遵明的玻璃杯内放置两个乒乓球(其中一个球里面装入橡皮泥),在不能直接倒出来也不能直接用手拿的前提下,有什么简易方法可以取出杯中的球?

学生思考,汇报后,师生共同提出把水倒进玻璃杯观察乒乓球上浮的情况。当学生发现结果和预想的不致时,会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探究活动

()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1. 教师课件出示一组实验材料(橡皮、木块乒乓球铁钉、玻璃球钩码、充气气球等).引导学生先根据生活经验猜测这些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做好记录。

2.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验证是否和猜想结果一致。

(1)教师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组内要合理分工,不要争抢;轻拿轻放,不要把水溅出来;活动过程中及时做好记录。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随时记录。

3.根据实验结果,教师指导学生可将物体简单分为两类,即浮在水面上的和沉入水中的。

()感受浮力,认识浮力的方向。

教师提向: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学生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用手按压到水中,感受物体在水中方向的变化,交流感受。师生共同总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起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通过实验,推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师提出问题:沉在水里的物体是否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师出示组实验材料( 钩码橡皮筋尺子),引导学生设计证明实验。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教师可提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联想:如果沉在水里的物体有得力的话,就会托着钩码。此时橡皮筋的长度会和直接提起钩码时的长度不一样。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教师将每个小组的数据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小结:沉在水里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提问: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

学生会提到轮船橡皮艇、浮桥、竹筏等,这些都是对浮力应用的实例。教师可以结合教生衣游泳圈等物品,讲解其在防止人游泳澜水的作用.让学生认识防潮水的重要性。

四、拓展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浮沉的知识,从而理解浮沉的秘密,并借助制作浮沉子活动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16课弹簧里的学问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探究活动感知物体有弹力,认识到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改变,发生态形时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而这个力就是浮力。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生活经验,去研究生活中有关弹性的现象,了解弹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弹力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4.能够设计、制作与弹力有关的物体;了解到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个礼物,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个礼物是什么?

(师指定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打开带弹簧的玩具盒子)

:礼物跳出来了?谁能解释下

(学生解释原因。)

(向学生演示):原来里面有个弹簧!

:那么关于弹簧.同学们有哪些问题想要研究一下呢?

1:弹簧为什么能弹起来?

2:弹簧能被拉直吗?

........

:同学们想要研究的问题可真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弹簧的学问。(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导人新课,并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可以迅速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为后面学生设计弹力玩具作铺垫]

.探究活动

()玩玩,有什么发现?

1.师生共同玩弹簧玩具。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拉力器、握力器等弹簧玩具,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来研究(生讨论、汇报玩法。)

2.学生分组活动。

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可以引导小组内学生采用多种游戏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并从中有所发现。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玩弹簧玩具的名称.玩法.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进行总结:弹簧被压缩或拉伸时,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像这样的力是弹力。

3.探究弹力有没有大小和方向。

:很多物体都能产生弹力,弹力有没有大小呢?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测。)

同学们可以想出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动手试试!

(学生自由研究,体会到弹力有大小并且弹力的方向与用力的方向相反。)

()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弹力?

:刚才大家知道了物体有弹力,弹力有大小和方向,谁还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弹力?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进行总结,并出示图片,让学生分析。

()设计一个鸡蛋保护装置。

:大家都知道鸡蛋是非常容易摔碎的。那么,能不能给鸡蛋设计一个装置,让它放里面从高处落下也摔不破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棉花、海绵、塑料泡沫等有弹性的物体来设计装置。活动期间师还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生活中的其他有弹性的物体进行设计。(学生展示评价结果。)

三、拓展活动

制作一个弹力玩具。

:通过学习,大家知道了弹力以及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刚才上课时,老师准备的那个玩具就是一个弹力玩具,那么大家想不想自己设计个弹力玩具? 请同学们课下查资料,依靠自己的智慧,设计一个弹力玩具。

17 鞋底花纹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直接作用在物体上的-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能对探究结果表达与交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摩擦力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到摩擦力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手中有一个杯子、一些米和一根筷子。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能用这根筷子将杯子提起来?

(学生交流发言。)

:看来大家都很有经验。先把米倒人杯子中中压实,再将筷子紧紧地插入米中,可以很轻松地把杯子提起来。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讨论探究。)

:这是因为有一种力在其中起了作用。

(教师板书.)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分组游戏,寻找摩擦力。

:在生活中,我们是否经常遇到这种摩擦力呢?请两名同学一组玩一玩推拉游戏,找找身边哪里有摩擦力?

(学生制订交流研究方案。)

:通过玩游戏可以发现:当我们在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体时,在物体和地面之间会产生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就是摩擦力。

活动二: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一起认识了摩擦力,那么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的游戏,说一说你们的猜想。

(学生交流发现。)

:有的同学提到,蹲在地上的同学换了鞋再拉起来会感觉用力大小不一样。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

(学生交流发现。)

:看来鞋底的花纹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不过这些只是你们的推测,大家能不能设计实验来验证下呢? 在设计实验之前,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个测量工具——测力计,一会儿我们会用到它呀。下面由老师来讲解并演示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学生学习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对比实验中变量的设置,并实验过程中保证其他的条件因素不发生改变。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后开始实验验证,并记录下多次实验结果)

:请各组展示并汇报实验记录和过程。

(学生交流汇报。)

师总结:在水平面上推或拉一个物体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被推动的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活动三:交流发现摩擦力和生活的关系。

:生活中有很多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让我们起看一下。

(师出示图片)

师: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同学们能从老师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哪些是在利用减小摩擦,哪些是在利用增大摩擦力吗?

(生交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摩擦力对物体的运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时对我们非常有帮助,有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不便甚至造成伤害。我们要正确认识它。

.拓展活动

:假期,父母准备带小刚去运动,要参加以下几项活动:攀岩溜冰、爬山。请大家帮助他们一家人选择合适的鞋子去参加这些活动。

第六单元 水的三态变化

18 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河流和湖泊的区别。

2.能用比较科学的文字绘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3.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4.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树立保护家乡水体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水资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天热口干舌燥时,你们最想喝什么? (学生回答:.淡水。可饮用的淡水。)

2.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到的谈水资源的相关资料进行交流,进步明确水与淡水、可饮用的淡水之间的区别,并出示课题:淡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有很多,其中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有多少?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了解水是生命之源。

1.播放关于淡水资源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淡水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

2.小组内交流,相互评价。

3.学生观察书上的图片后思考:除了人类,还有谁的生存也离不开水?

师生总结:水除了供人类饮用,还可用于农业滥溉和动物饮用。水是生命之源!

活动二:了解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1.教师出示沙谟与冰川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其与水的关系。

:为什么沙漠中谈水很少?冰川中的淡水可以被人类利用吗?

2.教师出示资料,提供数据,引导学生交流。

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倾听非洲儿童关于水的理解与感悟,进一步了解淡水资源乏。

3.体验淡水资源稀少的活动。

(1)教师出示资料,提供数据。

据了解,虽然地球表面约有71%被海水覆盖,但海水不能直接用于人类饮用及灌溉农等。地球上的总水量占比:海洋约占97.2%,冰山和冰川约占2.15%,地下水约占0.631湖泊约占0.009%,大气水(水蒸气)约占0.001% ,河流与小溪约占0.0001%。其中,只有分地下水、湖泊河流与小溪中的淡水可以被人、动物、植物利用。也就是说,地球可以位陆地上生命使用的淡水量不到总水量的1%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地球上的总水量”.“淡水资源总量”、“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分别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3)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三者的关系进一步认识淡水资源。

(4)师生总结: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王水量的0.25%左右,而且地城分布不均。

4.尝试设计总水量淡水资源与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之间的关系图。

活动三:如何节约用水?

1:所有的淡水资源都可以喝码?我们周边河流里的水是什么样儿的? (教师出示学校周边河流的现状)这样的水你们敢喝吗?有人去河里洗海后甚至得了皮肤病。

:保护水资源势在必行。

2.:生活中,细心的你们发现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你们在家里如何节约用水?

(1)小组内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验证、互相评价。

3.:你们还了解哪些节水措施?

通过查阅资料,学生对中水系统有了一定认识:用于厕所便器冲洗绿化洗车清扫等。

: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

3.教师出示国家节水标志”.引导学生进步了解我国的谈水资源紧缺的现状。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应当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每一个人都记住这个标志,珍惜和合理利用每滴水。

三拓展活动

小组内讨论制作电子报的一般步骤、人员分工及评价标准。

1.确定主题、材料分工及负责人。

2.确定文字、图片等资料汇总的负责人和PPT合成的负责人。

3.本次电子报主要从主题明确性、内容翔实性、技术创新性等方面来评价。

4.各组展示后相互评价。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你们有什么收获?我们用电子报的形式发出了“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倡议,希望大家广泛宣传,让更多人加人节水、护水的队伍。

19 水蒸发

教学目标

1.知道蒸发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加快蒸发的方法有加热增大蒸发面积、加快空气流动等。

2.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对比实验认识到水蒸发时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加快蒸发的方法有很多。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自然界中的水蒸发现象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4.认识到水蒸发现象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每组桌而上都有一杯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

师:短时间内我们可能用内眼看不到现象,但再过段时间。我会发现水在慢慢变少。

师:家里的鱼缸里就有这种现象。

(师出示图出生汇报。)

:水变成了什么?这种现象叫作什么?

(生回答师板书:蒸发。)

:同学们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蒸发现象呢?

生举例:晾晒衣服盐场晒盐、雨后路上水迹变干....

.活动过程

()了解蒸发及水蒸气。

:同学们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蒸发过程? 请同学们用手指沾一点水,抹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上,静静地观察,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

(师出示课件:蒸发概念。)

:水变成水蒸气后去了哪里?我们用肉眼能看得到它吗?

(生回答:空气中,看不到它。)

:为什么看不到它?水蒸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 谁来描述一下。

: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那么,空气中的部分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变成了云,云是水蒸气吗?

:不是。

:为什么不是?那是什么?

:是水蒸气遇冷重新凝结成的小水滴。

:妈妈揭开锅盖后,你们看到的白气是水还是水蒸气?我们在冬天说话时看到嘴边呼出的一团白气,是水蒸气还是小水滴?

:都是小水滴。

:同学们很棒。我们看到的白气都是由小水滴组成的并不是水蒸气。

()探究水蒸发时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

:蒸发现象看似简单,其实里面还蕴藏着一个重要的秘密谁知道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

:请同学们再次把水擦到手背上试一试,用心体会手背的感觉。

:手感觉凉凉的。

:为什么会感觉到凉呢?

:因为水是凉的,所以我们感觉到凉.

:水是凉的,可我们的身体是热的.照此推理。水过会儿会变热,可是这种凉意会直持续到水蒸发结束才消失。这是为什么呢?

1:水蒸发时带走了我们身上的热量。

2:水蒸发时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

.........

:请同学们根据猜想.设计实验,证明水蒸发时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

(生交流设计方案并汇报,师适时提示。)

(师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开始实验。)

:时间到,哪一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汇报,师记录数据。)

:温度计的读数为什么会下降呢?

生交流:水在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使温度下降。

()生活应用。

:生活中,同学们有过水蒸发时会使周围温度下降的体会吗?

:在我们刚游完沐或洗完澡时。

:出来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感到有点冷。

:为了预防感冒,我们应该怎么做?

:赶紧用毛巾擦干净身体。

:还有类似的体会吗?

1:人在出汗后会感到凉快。

2:夏天往地面上洒些水可以给周围环境降温。

3:发高烧时可以用湿毛巾擦拭额头或手脚会使身体感觉没那么烫。.........

:你们都是有心的孩子,很注意观察生活。

()探究加快蒸发的方法。

:怎样让水蒸发得更快?

:加热,用风吹....

:请各小组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设计实验,师补充完善)

(生做实验,汇报。

: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加热,加快表面空气流通、增大蒸发面积等方法会加快蒸发。

:那么.农民伯伯们是怎样让粮食尽快晒干的?

:放在阳光下,通风处,把粮食摊开晒干。

三、拓展活动

:水的蒸发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探究了解。

20 水沸腾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科学方法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知道一般情况下,水的温度达到100 C时会沸腾。

2.能利用图表等记录、整理、分析收集到的数据:认识到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

3.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活动中.感受合作探究的重要性

4.能应用沸腾的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生活小事引出探究主题。

师生谈话(可结合学生做的家务事并进行简单评价后引入) :生活中.同学们亲自烧过开水吗?

(学生自由汇报。)

(出示一杯水):如果我们要把这杯水烧开.你们认为在把水烧开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现象?没烧过开水的同学可以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猜一猜。

(学生讨论、汇报。)

:看来,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很多现象。那么,水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简单汇报。)

:你们认为,水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

(学生简单汇报。)

:水开了之后,如果我们继续给水加热,你们认为水的温度会怎样?

(学生简单汇报。)

: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下面,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张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米,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完竟是什么。

教师给每个同学发一张记录表内容如下,

给水加热过程中我预测的现象("V"表示)

问题我的预测

水的温度的变化趋势先快后慢均匀上升先慢后快

水烧开时的温度100C高于 100C低于100C

水开之后继续加热,水温度的变化继续升高下降保持不变

(收齐同学们的记录表):现在,同学们的想法在这里了,你们预测的对不对呢?想不想知道?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自尝尝。那么,要想揭开烧开水的秘密,就必须亲自去烧烧。这节课,我们就亲自来烧杯开水,仔细观察,揭开其中的秘密。

2.进行“给水加热”的探究实验活动。

(1)教师指导实验。

:为丁给同学们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老师已经把实验器材组装好了。待会儿.同学们点燃酒精灯就可以进行实验了。

(每组的实验装置为:带有两个铁圈的铁架台,下面铁圈上垫个石棉网,上面放半烧杯凉水,下而放酒精灯。上面铁圈挂支温度计 .温度计的液泡正好浸人水中。实验桌上另有两张记录单,一支深色彩笔,一支计时用秒表。)

:如果我们现在来给水加热,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做?还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为了帮助同学们做好实验记录,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两份记录表,一份是这样的(见表一):

表一水在加热过程中的观察记录表

时间(分钟)温度C发生的现象

:0分钟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言。

:0分钟表示的是在没加热前水的温度。

(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活动过程中,表不能停下来,要每过一分钟记录一次,从而保证准确得出把水烧开总共用要费的时间:二是在水开了之后,要继续加热2-3分钟.期间仍要保证仔细观察记录。)

:还有一份表是这样的(见表二):

表二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

它是专门记录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的,假如0分钟时,也就是没加热前,水的温度是16C,就在0分钟,温度16的交叉点记录后面的数据记录方式依次类推。最后,把所有的点用线连接起来就可以了。

:如果要想知道水烧开后温度会不会有变化,我们还应该怎么做?

(学生汇报,教师补充完善。)

:现在,请各组同学先分好工,再开始实验。实验中同学们要注意配合好,还要认真、细心。待会儿,每个同学都要对自己的表现做出个公正的评价。

在提醒学生安全实验的同时,教师应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实验中的大量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

(2)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

(学生实验时,每组有一计时器,教师要提醒先记录下未加热前的水的温度,待加热后再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待学生安全正常地进行实验时,教师开始统计之前收上的学生预测表,将预测结果汇总,为后面的对比验证活动做好铺垫。)

(3)学生汇报与交流。

(简单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现在请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

其他小组的同学要把他们发言的要点记录下来,以便与自己的实验结果相对照。(学生上台展示记录表并介绍实验发现,教师及时提醒学生汇报记录中的要点。每组学生汇报水烧开时的温度时,教师都应重点提问:温度到达这一个点后推续加热。水的温度还会上升吗?”教师还应随时将每组学生测得的水烧开时的温度记录在黑板上。)

:通过给水加热的实验,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现象。现在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并结合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分析一下,看能从中发现什么或得出什么结论。

(4)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

: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汇报在此指出“水开了,也可以称为水沸腾了”适时指出:水沸腾时,给水维续加热,温度不会再升高。而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的这个点,就是这杯水的沸点。)

(根据大气压力的不同地区差异、器材差异等,即使在同一时间做实验的同学,所测得的水的沸点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水的沸点不超过100C。教师将学生测得的不同沸点记录下来,为后续学生探究提供了新的主题。)

(教师展示学生预测统计表):实验前.你们预测水沸腾的温度是多少?实际是多少?(学生自由汇报。)

:对照一下自己的实验结果,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各自发表见解,可能会考虑到实验的结果因受器材、天气、地理位置等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通过这次实验,你们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自由谈感想。)

:这节课的实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科学结论是需要反复实验反复验证的。3.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将课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下。

:学习这节课之后.同学们想做些什么?

(学生自由谈想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同种器村,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地方微同样的实验,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利用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延线到课下可以使学生的兴惠及各项能力得到特续发展)

21 水蒸气凝结

教学目标

1.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2.在教师引导下,能设计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凝结现象的探究兴趣。

4.了解凝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实验导人,引出课题

()观察小水珠的形成。

:老师这里有杯热水,请注意观察 ,这杯热水正在发生什么现象呢?

1:蒸发。

2:水变成了水蒸气。

:什么是水蒸气?

:水蒸气是水飞散到空中,形成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是的,杯子里的水正在蒸发,无数的水蒸气像调皮的小精灵飞到空气中。那大家有什么办法捉住这些水蒸气吗?

生:盖上盖子。

:这里有一片玻璃,请一名同学来试一试。

(一名学生用玻璃片盖住杯口。

: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玻璃片上出现了小水珠。

()猜测小水珠形成的原因。

:"调皮的水蒸气被我们捉住了.玻璃片表面出现了许多小水珠,你们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

1:做饭时抵开锅盖,可以看到锅盖里面有名小水珠

2:洗澡时,浴室的天花板和墙壁上有许多小水珠,

3:冬天从外面进屋子,眼镜上有一层白雾。

.......

:原来物体表面出现小水珠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关于小水珠,大家有什么想研究的吗?

: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

:请大家联系自己前面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下。

:物体表面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形成的。

:物体表面的小水珠的确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那水蒸气在什么情况下能形小水珠?根据是什么?

:水蒸气是在温度较低的时候出现的。

: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活动过程

(一)制订方案,进行实验。

师:让我们动手来验证一下。同学们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

:我们组准备用两杯热水,上面分别放上冷的玻璃片和热的玻璃片,看哪个玻璃片现了小水珠。

什么要用两块玻璃片?

1:要用来对比。

2:我们组准备用杯凉水和杯热水,上面分别盖上玻璃片,观察哪个玻璃片上出现了小水珠。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大家的思路都非常清晰,都想用对比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是可行的。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和大家刚才的讨论,大胆设想,看看能设计出几种实验方案。并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中。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倾听。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

师:大家设计出了许多实验方案,那在实验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哪些何题呢?

(学生交流。)

:同学们想得非常细致,在实验前,老师还想送给大家几点温馨提示,请看大屏幕(出示提示)

1. 进行对比实验时,要知道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2.加热材料时,要用试管夹夹取,先预热材料,再均匀加热材料,加热时注意安全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如果实验现象不明显,可以多做几次。

4.玻璃片容易破碎,使用时要轻拿轻放。倒取热水时要小心。

5.使用酒精灯要规范,用完后要马上用灯帽盖灭。

()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看得出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做实验了,老师帮大家准备了很多实验材料,放在实验桌上,请小组长根据需要上前领取。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我们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吧!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实验进行得最顺利!

(学生自主做实验,教师巡视。)

:经过大家的合作,现在各个小组的实验已经完成。下面,让我们交流一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在科学上,我们把小水珠叫作液态的水,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水的现象叫作凝结。

()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现在,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刚才我们列举的生活现象中小水珠产生原因

1:做饭时,锅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锅盖就会凝结成小水珠。

2:洗澡时,热水形成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墙壁和天花板会凝结成小水珠。

3:屋子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眼镜片会凝结成小水珠。

........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哪些收获。

1:我知道了水蒸气在遇到冷的物体时会出现小水珠。

2:我知道了什么是凝结现象。

3:我学会了用凝结现象解释生活中小水珠的形成。

:冬天时,汽车车窗内常会出现一层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你能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帮他们阻止这些小水珠出现吗?

(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发现了小水珠形成的秘密。课后,请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或是设计实验的方式进行进一步探究。

22 水的三种状态

教学目标

1.知道冰水水燕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2.能从具体现象与对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

3.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乐于在探究活动中分享自己的想法。

4.了解到人们是如何利用水的三态变化服务生活的。

教学过程

.探究水结冰的条件

:上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小作业:把一杯水放人冰箱冷冻室,过段时间取出来观察。大家都做了吗?

(生回答。)

:谁来说一说,水放入冰箱之前和放人冰箱之后有什么不同。

1:放入冰箱之前杯子里装的是水,放人冰箱之后杯子里的水结冰了。

2:开始水在杯子里可以晃动,可是结冰之后很坚硬,就不能动了。

...........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成冰(板书:+)那么,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水结冰之后什么发生了变化?

:冰占的空间比水占的空间多。

:体积变大了。

:那么,水变成冰的具体过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来体验一下。看,这个试管中装了一小半的水,如果想让它结冰,需要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理由是什么?

1:需要放在很冷的地方.因为水在冰箱冷冻室会结冰。

2:我觉得需要放到0C以下的环境中因为冬天0C以下的水才容易结冰。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回答。)

:是啊,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能用来衡量试管里面的水相应温度的工具。

(师简单介绍水温计及用法。)

:怎样制造很冷的环境呢?

1:放冰箱,开着门。

2:把试管拿到冷库里面,时刻在里面观察。

3:用好多冰块把试管都包围起来。

:除了冰块,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宝贝——食盐,在冰块里面加入食盐,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看,这里还有烧杯铁架台。请同学们利用给出的工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具体的实验方案。

哪位同学能来完整地说一下这实检具休做法呢?

:把试管放人烧怀里,向烧杯中加人冰块和盐,再把水温计插人试管,看看水温计的变化。

师:那么,冰块怎样处理才能更紧得包住试管呢?

生:把大冰块砸成小冰块放在试管周围。

:由于试管璧比较薄,为了防止水温计把试管底部戳破我们把水温计挂在铁架台上,温计的液泡刚好漫人试管内的水中就可以了。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实验注意事项?

1:试管和烧杯是玻璃的,容易碎,要轻拿轻放。

2:例冰块的时候要慢点,太快了会把烧杯砸坏,

..........

:你们想得很周到,安全第一,玻璃制品要轻拿轻放。老师也总结了几点,谁起来大声朗读遍? (师展示注意事项,生读。)

:为了让大家看到水结冰之后的体积变化。老师在试管的水面处做了一个小小的标记。

,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领取材料开始实验。(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填写实验记单.)

实验记录单

时间(分钟)温度(C)现象结论

:刚才同学们像小科学家样,研究得非常投入。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你们的实验果?

(生汇报。)

:现在把你们的试管拿出来看看,里面的水是什么状态了。

:现在的冰比刚才结得更结实了,而且摇晃也不会动。

:现在的冰面和之前的水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稍微高了一点点。

:体积果然变大了。

:刚才,大家汇报的都是水在0C以下会结冰。那么,水在什么温度开始结冰呢?

:0C

:是的,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度时,水就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彭胀。

二认识水的3种状态

:现在。我们知道水会变成冰。那么,冰会不会变成水呢?

:把我们刚才的那支试管拿出来看一看,有变化吗?

:冰有点化了.出现了一些水。

:水可以转化成冰冰也能转化成水所以说水和冰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冰、水水蒸气三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小组内内先讨论一下,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填写在这张记录单上。

(生讨论,填写记录单。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它们其实都是水,只是状态不一一样。冰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比较硬:水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有固定的体积:水蒸气看不见,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所以说,水在自然界以冰、水、水蒸气的形式存在。水的3种状态在一些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水的三态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生活中,人们利用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还有很多。同学们知道有哪些?

1:利用水变成冰,可以做成雪糕

2:洗完的衣服很快就干了,这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

..........

:同学们的生活经验真丰富,老师也搜集了些资料,起来看一下。

(生观看资料。)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冰、水水蒸气是水的3种状态,那么,自然状态下固态的水除冰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探究。

第七单元 仪器与制作

23 量筒

教学目标

1.知道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认识量简及其结构组成,知道液体体积的计量单位。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液体体积,能根据量筒特征,自制简易量筒。能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井完成制作过程,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量筒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问题与猜测

1.上课初。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桌上摆放的4种容器,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2.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在:哪种容器能准确测量出水的多少?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观察4容器的特点并思考:哪种容器能准确测量出水的多少?

3.小组得出结论后,分别派代表表明自己小组的观点,并闸述理由。根据经验,学生可能会猜出是量筒。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精测引出本课《量筒》。

二、探究与实践

()认识量筒。

1.教师让学生观察量筒,并思考:应该如何观察量筒?应该观察量简的哪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要观察量筒的外形、量筒壁上的标识以及量筒的作用。

2. 小组合作,观察并记录量筒的材质、形状特征,观察量筒各处的标识,并尝试猜想其作用。

3.结合各小组汇报的结果,教师带领学生正确认识量筒及其各部位的功能初步了解什么是量程,量程的作用是什么;了解测量单位及其符号;了解则度线和刻度值。以此使学生对量筒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4. 教师引导学生现察3种不同量程的量筒,思考:量程和刻度值有什么关系?让学生知道不同量程的量简,每一刻度值代表的体积不同。

5.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量筒上还有哪些特征。学生可能会发现量筒没有零刻线。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得出结论:设有液体即为零,就是量筒的底,没有零刻度以下的数值.所以也就不需要有零刻度。学生可能还会发现有温度标示。教师可做简单解释:温度标识是指量筒的刻度标识是在某一标准温度下测量出的体积数。

()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实验要求:(1)每个小组选用一种量程的量筒测量水的体积。(2)各小组讨论量筒的使用方法。(3)小组内每名学生分别读取测量值,并做好记录。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1)如何选择量筒的量程?

(2)如何使用量筒量取液体()?

(3)小组内各同学读取的测量值一样吗? 为什么?

3. 通过问题引领方法演示和课件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量程选择的方法以及读取数值的正确方法,并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4. 在学生掌握量筒的选取和使用后,教师提出问题:70ml的水如何量取?让学生结合前面的知识,掌握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操作方法特别是对滴管的使用,并将操作步骤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三拓展与创新

()制作简易量筒。

1.在学生掌握了量筒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制简易量筒。教师出示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思考如何制作.应注意哪些问题。明确答案后小组合作展开制作,并将制作过程简单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2. 各小组分享作品并将制作过程进行简单描述,点解释如何选择量程如何划分刻度值等问题。

)认识更多的测量液体积的工具。

老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有哪些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并进行简单说明,接着课件展示典型的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并讲解。

24 天平

教学目标

1.知道天平是测量轻小物品质量的仪器;认识天平及其各部分的功能;知道质量的计量位。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轻小物品的质量。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天平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乐意与他人分享信息,养成团队合作的意识。

4.了解工具是种物化的技术。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吗?

:鸡蛋。

:大家想知道这枚鸡蛋的哪些信息?

:大小。

:重量。

:体积。

: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多,我们先来探究一下如何测量它的质量。谁知道如何测量一枚鸡蛋的质量?

:用手掂掂,估计一-下。

:用测量工具称称。

:我们要精确测量一些轻小物体的质量的时候,需要用到一种专门的工具天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好不好。

:好。

(板书:天平。)

.活动过程

1.认识天平。

: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天平,大家先分组观察天平的每个部分,看看有什么特点。你们觉得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观察的时候可以触动-下,看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组观察天平,并交流、讨论。)

:谁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

:天平两个托盘,往其中一个放东西,那一端就会沉下来。

:往两边放物体,哪边物体重,哪边就会沉下来,

:天平中间的指针会动。

:天平两边的小盘下面各有一个可以拧动的螺母。

:同学们现察得真仔细,我们一起来认识下天平。

识天平各部分的名称,介(教师用PP展示天平的图片并结合实物与图片引导学生认的招各部分的功能。)

物体的质量那:这次大家都认识天平了吧. 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物体质量的单位。物体质量一般用克、干克、吨作单位,天平测量的是轻小物体的质量,一般用克作单位。

2.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我们了解了天平和质量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们就来使用天平。同学们先估计一下枚鸡蛋的质量是多少?

:我估计一枚鸡蛋重 200g.

:是不是这样呢?想不想用天平来测量鸡蛋的质量?

师你们认为用天平称量鸡蛋的质量和估计的相比,哪个更准确?

:用天平称量更准确。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我们估计的和用天平西最的相差多少好不好?

师:在测量之前,同学们先以小组讨论下:如何用天平来测量一枚鸡蛋的质量?

(小组内讨论交流,认真观察。教师巡视。)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先把鸡蛋放上,再往另一侧的托盘中放砝码,调整游码,直到平衡。

:应该先调整平衡。

: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一些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了。但是,还有些小地方需要注意

教师出示方法指导:

1.水平放置天平。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

2.左盘放要称量的物品,右盘放砝码。砝码用镊子夹取,夹取时先大后小。再拨动游码,使指针再次指向分度盘中央。

3.先读取砝码质量,再读取游码的刻度值,两者相加就是物体的质量。

:掌握了以上方法,我们一起来完成活动手册中对应的内容。

:下面,同学们分组测量一枚鸡蛋的质量,看哪一组测量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分组操作。)

师:同学们都已经测量定枚鸡蛋的质量了。谁能说下,有什么感受?

:我觉得用天平测量的质量非常准确。

:我们-起来完成活动手册中对应的内容。

三拓展与创新

:天平是用来准确测量物体质景的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比估计的要准确很多。那么,除了天平,还有哪些测量质量的工具呢?可以把它们画在活动手册上。

:电子秤。

:磅秤。

:体重秤。

:看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大家看一下我为大家找的一些测量质量的工具。师:在本节课中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好。我们回顾一-下我们有什么收获。

:我学会了用天平称量质量。

:我知道了质量的单位,

:请同学们课下再观察一下,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

25 沙漏

教学目标

1、了解沙漏的结构与功能;知道沙漏是神计时工具;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使用简单材料和工具制作沙漏,使沙漏达到预期的计时时长。

3.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沙漏的制作:乐于合作愿意倾听他人意见。

4.了解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了解沙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到有些技术产品会逐渐被新科技所替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吃早饭的时候一般需要多少时间?

:10分钟。

:15分钟。

:5分钟。

:如果每天吃早餐只用3分钟,你们觉得可以吗?

:时间太短了,吃得太快,肚子不舒服。

:那么,如果每次吃早餐需要2个小时,可以吗?

:时间太长也不利于健康。

:我认为吃早餐15分钟左右比较好。

:既然这样,我们可不可以设计一种我们吃早餐时用的计时工具?

:可以使用沙漏。

二探究活动

1.观察沙漏。

:我这里有一个沙漏,谁来说说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它里面有细沙。

:细沙通过中间的空隙流到下面的空间。

2.制作沙漏。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制作一个沙漏?

请大家按照教科书上展示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制作。

:我看大多数同学都制作完成了谁来演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两个学生演示。)

3.探究调节沙漏计时时间的方法。

:通过刚才的演示,你们发现这两个沙漏有什么区别吗?

:一个沙子流得快,另一个沙子流得慢

:那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沙漏中间的孔大小不同。

:大家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改变一下沙漏的计时时间吧。我们分别按二组1分半钟,三、四组1分钟,五六组40秒调节我们的沙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调试沙漏。)

:我看大家已经做完了,下面我们分小组进行沙漏的展示。

4.调试沙漏。

:我发现有的小组的沙漏计时并不够准确。这是因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组开的口太大了。

:我们开的口太小了

:我们到底怎么做可以改变这种现象?下面,让我们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并互相帮助改正问题,将时间变成正好。

:我是第一组的,发现我们的沙漏只能计时110秒,可以再装多点沙子或者把中间的孔变小。

:我是第六组的,发现我们的沙漏只流了30秒,我们应该把中间的孔改小。

:我是第六组的,还可以把细沙换成颗粒较大的白砂粒,这样时间就可以变长一点了。

:同学们分析得都很好。下面,让我们按着这些建议进行沙漏的整改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5.使用沙漏。

:我刚刚看到大家都完成了沙漏的制作,并且都符合要求。那么,下面让我们带着自已的沙漏去楼下进行一次跳绳比赛吧。

(学生有顺序地下楼进行跳绳比赛。)

:我看同学们在自己制作沙漏的过程中都收获到了很大的快乐。我们可以把沙漏拿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来场计时的比赛哦。

三拓展创新

本节课,我们一起认识并制作了沙漏。其实,沙漏还有很多其他的制作方法。课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制作个与众不同的沙漏。

26 面团长大了

教学目标

1.知道馒头是一种发酵食品。

2.能从发面的过程中,了解酵母的作用及发酵产品:掌握制作便头的基本方法。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面团发酵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4.感受到发酵对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

. 问题与猜测

(出示课件):大家了解馒头吗?

(上课时,师播放有关馒头的图片,让交流分享关于馒头的知识,使生进一步了解馒头。)(师课件出示掰开的馒头图片。)

(师让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馒头,引导生观察讨论并发现馒头的特点,激发生动手蒸馒头的兴趣。)

师总结:那么 ,馒头到底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师板书:面团长大了。)

二探究与实践

1.制作馒头。

:同学们知道馒头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既然我们想要研究馒头.大家知道该如何制作馒头吗?

(生积极回答,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看来同学们生活中真是细心的观察者,能观察到家人是如何制作馒头的。不过,刚同学们观察到的会有些差别,请大家再交流下,讨论出更完善的方法。

(生交流讨论.积极回答,全班汇报。)

(师根据生汇报的方法进行补充和梳理 ,帮助生了解馒头的制作方法,并向生介绍蒸馒头应该注意的地方.重点介绍了酵母的作用和加人酵母的环节课件出示馒头制作方法。)生掌握蒸馒头的方法和步骤后,师可引导生分组合作蒸馒头。期间,师注意指导生,提醒生蒸馒头过程中注意安全,并提示生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相关活动记录,交流汇报感受。

(生积极交流回答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注意引导生完整说出蒸馒头过程中步骤和注意

(生交流分享蒸馒头过程,师总结并介绍发酵食品.引导生初步认识发酵产品,了解到馒头就是发酵产品。)

三拓展与创新

师引导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发酵产品,对生回答作补充,接着展示更多发酵产品及制作工艺,并组织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发酵产品。

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馒头的特点,还知道了如何制作馒头,知道了什么是发酵产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中有很多知识是需要我们用心观察的,我们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年级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周次

课题

类型

实验内容

仪器准备

效果

6

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分组实验

测量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烧杯、天平

6

气体的体积和质量

演示实验

研究空气有没有固定的体积和确定的质量

水槽、集气瓶、注射器、天平

9

怎样加快溶解

分组实验

研究怎样让食盐、冰糖溶解得更快

烧杯、玻璃棒(自备粗盐、细盐、冰糖)

9

谁在水中溶解得多

分组实验

研究在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

天平、烧杯、玻璃棒(自备食盐、小苏打)

10

把它们分离

演示实验

研究怎样分离木屑和铁屑、沙子和白糖、怎样把糖从糖水中分离出来

磁铁、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自备木屑、铁屑、小盘子、沙子、白糖等)

11

浮和沉

分组实验

研究物品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下沉的物体会不会受到水的浮力

水槽、钩码(自备乒乓球、气球、木块、螺丝钉、皮筋等)

12

鞋底花纹的启示

演示实验

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弹簧秤、钩码(毛巾、小木块)

13

水蒸发

分组实验

证明蒸发会吸收热量,研究怎样加快水的蒸发

烧杯、温度计、酒精灯、试管夹(自备棉纱、手帕、吹风机)

14

水沸腾

演示实验

研究给水加热及沸腾后水的温度变化

支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秒表

16

量筒

分组实验

用量筒测量睡得体积

量筒

16

天平

分组实验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天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8fb400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3a.html

《2019年最新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质教案(五四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