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范围与考试题型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5分,共12

1.古生物学; 2.地史学; 3.化石; 4. 标准化石; 5.实体化石; 6.遗迹化石; 7. 模铸化石; 8. 物种; 9. 双名法; 10. 埃迪卡拉Ediacara动物群; 11. 澄江动物群; 12.重演律(生物发生律) 13. 趋同; 14.趋异; 15集群绝灭Mass extinction; 16吕梁构造运动; 17晋宁构造运动;18加里东构造运动; 19印支构造运动; 20燕山构造运动; 21群落; 22窄盐性生物; 23共生关系symbiosis 24居群population 25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26指相化石; 27沉积相; 28瓦尔特定律; 29交错层理; 30平行层理; 31水平层理; 32同期异相; 33鲍马序列; 34二元结构; 35化石层序律; 36角度不整合; 37平行不整合; 38群; 39组; 40阶;41生物带; 42组合带; 43层型; 44磨拉石沉积组合; 45复理石沉积组合; 46蛇绿岩套; 47混杂堆积; 48双变质带; 49地台; 50地槽; 51地盾; 52威尔逊旋回; 53构造旋回;
二、依据给出的化石图影,指出各化石所隶属的生物分类阶元(门级、纲级或目级)(每题1分,共8分) 三、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原生动物门蜓目始见于 早石炭纪晚期)绝灭于(二叠纪末) 2.节肢动物们三叶虫纲自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开始快速繁盛,是寒武纪最主要的生物类别,之后开始衰退,至(二叠纪末)全部绝灭。 3. 菊石化石常被誉为与恐龙同时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是当时海洋中的主动游泳型扑食性生物,该类生物与恐龙均未能避免(白垩纪末期,65Ma)的灾难性绝灭事件。
4. 头足纲菊石亚纲具有4种缝合线类型,即无棱菊石型、(棱菊石型)(齿菊石型)、和菊石型。

5.腕足动物门与双壳纲在生态类型与区系上很相似,均生活在滨岸浅海区,腕足动物门在古生代繁盛,是古生代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之一,双壳类在古生代贫乏,然经历二叠纪末期的生物绝灭事件之后,腕足动物仅有少数类别残存之现代,中生代之后,双壳类得以繁荣发展,这种生物进化的现象叫做(趋同)
6. 笔石纲隶属半索动物门,体呈左右对称,全部为海生,主要特征为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盲管——口索,具背神经索,消化管前端有用于呼吸的鳃裂。自寒武纪出现,(早石炭纪末)全部绝灭。早泥盆纪正笔石灭绝,早石炭纪末树形笔石全部灭绝。
10. 植物在(泥盆纪)末期登陆,晚古生代为(蕨类植物)时代;

1
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新生代(被子植物)达到鼎盛。 11. 礁灰岩相代表(浅海相)环境沉积。
12. 河流沉积相的典型识别标志是发育由下部的河床相与上部的河漫相构成的(二元)结构。
13. 鲍马序列是识别(深海浊积相)相的标志。
14. 大陆活动地区典型的山间粗碎屑组合被称作(磨拉石)建造,大洋中由浊流沉积而形成的深海、半深海碎屑组合被称作(复理石)建造。
15. 识别古缝合带的主要标志是(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和(高压变质带)
16. 活动型大陆板块边缘以(太平洋)为代表,被动大陆板块边缘以(大西洋)为代表。
17.羽状交错层理是(潮汐沉积)相的典型识别标志。
18.河流沉积环境的垂向沉积相序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即河床与边滩的侧向加积的斜层系和河漫滩相当水平层序构成。
19.
典型的河口三角洲由陆向海分成三部分:三角洲平原亚相的顶积层)(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前积层)和前三角洲亚相的(底积层)在剖面上,沉积物自下而上呈现出由细到粗的反旋回序列。 20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21.古近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
22. 埃迪卡拉Ediacara动物群是指发现在5.6亿年前后地层中的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及节肢动物等构成的( 软驱体 )后生动物化石组合。
23.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和塔里木板块是中国古大陆板块的主要板块,记录了中国古大陆自太古代至今的演化历史。
24.

吕梁运动18.5亿年)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地质事件,对华北地区的岩石圈构造发展意义重大,它把古元古代初期分裂的陆核从新“焊接”起来,从而扩大了硅侣质陆壳的范围,增加了地壳的厚度,提高了稳定程度,形成了华北板块的原型--原地台

2
四、判断对错
1.扬子地台的基底是在18亿年前由晋宁构造运动最终稳固( 8.5亿年
2. 地史时期生物经历了5次重大绝灭事件,即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末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和白垩纪末期( 3. 角度不整合是地层间重要的接触关系,它记录了地壳的隆升剥蚀和变形构造运动的历史,华北板块早奥陶世与石炭纪之间的不整合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4. 双壳纲化石全部是海生的,含该类化石的地层一定是一套浅海相沉积(
5. 地史时期共发生3次冰室气候期,第一次发生在新元古代、第二次发生在石炭-二叠纪、第三次为古近纪(
6. 喜马拉雅山是随着印度板块在24Ma前后与欧亚大陆碰撞之后不断隆升造山的结果,是新生代构造运动的标志( 7. 蜓目自早石炭世末出现,二叠纪末全部绝灭,演化快、分类特征显著、益于鉴定识别,且地理分布广泛,故常被誉为石炭-二叠纪的标准化石(
8.新希瓦格蜓科与费伯克蜓科的主要区别是新希瓦格蜓科除了发育拟旋脊,还发育副隔壁构造(
9.双壳纲的铰合构造发育、分化明显是该类化石分类鉴定的主要依据。
10. 爬行动物羊膜卵的出现,繁殖方式的进步,是脊椎动物进化的重大飞跃(
11. 陆生淡水的中龙(Mesosurus)化石在澳大利亚、非洲、南美洲等大陆二叠纪地层中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12. 华北板块区中元古界被称作准盖层是因为该套地层沉积厚度大、构造运动频繁及仍有火山活动等特征与典型的盖层沉积有差别
13.峨眉山玄武岩是华南板块寒武纪末期一次重要的大陆地幔柱型火山喷发事件,与该次火山活动相关在该区域内形成了大量内生金
3
属矿产(
14.放射虫化石大多保存在海相硅质岩内, 除对于地层划分、对比,地理和古气候研究提供依据外,对于研究古缝合带也具有重要意义.
15.通过地史时期生物的生长纹饰的规律研究,古生物学家发现晚古生代珊瑚化石的年生长纹大于365条,预示着地球的自转速度不断减
16. 磨拉石山麓山间碎屑岩组合是大洋活动地区的典型沉积岩石组合,而复理石组合是大陆活动地区的典型沉积岩石组合。 17.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和双变质带是识别地缝合线的直接证据。 18.被动型大陆边缘亦称为大西洋性大陆边缘,是因为该类型大陆边缘大洋岩石圈板块还没有向大陆板块进行消减俯冲构造作用,而活动型大陆边缘以太平洋型为代表。
19.板块边界类型有三种形式:分离型板块边界(洋中脊)、敛合型板块边界(俯冲边界、碰撞边界)和转换断层边界。 五、简要回答下列各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腕足动物与双壳动物在结构、构造与对称性上如何区分?并指出二者的繁盛地史时期的差异。
2. 菊石亚纲发育哪4种类型缝合线?其地史意义如何?
3. 什么是威尔逊旋回?大洋演化包括哪几个主要阶段,并举例说明。 4.研究礁相生物群有何地质意义?
5. 简述华北板块基底的形成演化历史。
六、依据给出的华南板块区泥盆纪地层柱状对比图,详细分析讨论华南板块区泥盆纪的地史特征(包括4种不同沉积类型的沉积岩石组合特征、沉积环境的横向演变、古生物化石特征及构造运动特征)20分)



4
加里东运动
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欧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形成从爱尔兰、苏格兰延伸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加里东造山带。
早古生代指整个古生代的前半期,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三个纪,于距今约5.7亿年,结束于距今约4亿年。早古生代时,地球发生过强烈的构造运动,地质学家们统称“加里东运动”(即加里东构造旋回而狭义的“加里东运动”则是指发生在志留纪末期,志留纪与泥盆纪之交的褶皱运动、造山运动。其典型地区是英国北方苏格兰延至斯堪地纳维亚半岛西部的挪威。那里分布有褶皱山系和变质程度很高的岩石,对全球地质和生物演化影响很大。早古生代末古大西洋关闭,从而使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碰撞对接,形成“劳亚大陆”。中国西部柴达木板块与中朝板块拼合,古祁连海褶皱关闭。其他许多古海洋(如古鸟拉尔海洋、古北亚海洋、古太平洋、原特提斯洋等都遭到加里东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生。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古老地台更趋向于稳定。
加里东运动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加里东褶皱带。1888年由休斯创用,主要指欧洲西北部晚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北东向山地的褶皱运动。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使延伸于北爱尔兰、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东向格兰扁地槽、西伯利亚的萨彦岭地槽、中国东南部加里东地槽、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地槽及北阿帕拉契亚地槽(古大西洋)形成褶皱山地。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加里东运动在寒武纪时最主要的地壳变动为升降运动。自早寒武世开始海侵,中寒武世海侵达到最高峰,海水侵入阿拉伯陆台和印度陆台的北部;到晚寒武世时,由于有些地方陆地开始上升,故海水面积相对缩小,特别在西伯利亚陆台。寒武纪时,亚洲各大地槽带都沉积有砂岩和石灰岩等地层。志留纪时,在陆台区和中央哈萨克斯坦等大地槽区,有大规模的海侵。整个寒武纪和志留纪末期以前,亚洲陆台基本上是沉降时代和海水侵入时代,这是加里东运动的前半期 志留纪末泥盆纪初,亚洲在很多地区发生了褶皱运动。在原来的许多大地槽中,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水后退,形成众多高山。这一阶段是加里东运动的后半期,即造山时期。贝加尔湖沿岸诸山、东萨彦岭、西萨彦岭、叶尼塞山脉、库兹涅茨阿拉套山、阿尔泰山、唐努乌拉山、杭爱山以及我国华南的加里东褶皱带,都是这一阶段形成的。至此,亚洲原有的地槽缩小了,而陆台却扩大了。 海西运动
由德国海西山得名。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海西运动起初在德国用于不同时期褶皱、断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后限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海西构造期,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当加里东运动因褶皱造山而终结后,即转入整个地壳比较稳静的泥盆纪,这时没有褶皱运动,只有升降运动泥盆纪末期海侵现象又为陆地上升所代替,但到下石炭纪时,在大地槽和地台
5
上,又有大规模的海侵,一直延到中石炭纪,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前半期 中石炭纪开始海退,接着在中石炭纪和上石炭纪之间,就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这个造山运动在二叠纪结束,从石炭纪末到二叠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蒙古、长白—兴安褶皱带、岭—昆仑褶皱带、祁连山、天山等。海西褶皱运动,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至此,亚洲大陆的面积又一次扩展,而地槽却又一次缩小了。
海西构造期形成的山脉和加里东构造期形成的山脉都可称之为旧褶皱山,于山脉硬化较早,久经侵蚀,地势已大为降低;而今日的地形,主要是阿尔卑斯期以后所隆起的山块。
阿尔卑斯构造期包括整个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包含两个褶皱运动,即太平洋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
太平洋运动(印支运动)是中生代的地壳运动,也叫旧阿尔卑斯运动。在我国发生在二叠纪的叫印支运动发生在侏罗、白垩纪的叫燕山运动太平洋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维尔霍扬斯克山脉、科累马山脉、外贝加尔东部山脉、锡霍特山脉、中南半岛东部山脉以及喀喇昆仑山脉、闽浙太平洋褶皱带等。经过这次运动,除喜马拉雅地槽等个别地区外,海水都退出了大陆,分散的陆块联结起来,一些古生代褶皱带,在印支运动中重新活动,普遍发生基底褶皱。从此,亚洲山地地形占了优势。
喜马拉雅运动也叫新阿尔卑斯运动主要为新生代第三纪的褶皱运动,其褶皱期自白垩纪到晚第三纪,形成了世界上最年轻、最雄伟的山脉。它分成两带,一为喜马拉雅—阿尔卑斯褶皱带,西起小亚细亚半岛,经高加索、伊朗、西藏、中南半岛西部、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并通过苏门答腊、爪哇岛与另一带—东亚岛弧带相接。东亚岛弧带,北起科里亚克山脉,向南经勘察加半岛、千岛群岛、萨哈林岛(库页岛)、日本列岛、硫球群岛、台湾岛,直至菲律宾群岛。 第三纪造山运动的结果,亚洲大陆已接近现在的形态。西藏和横断山区发生强烈的块状上升,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随着青藏高原的上升,柴达木断裂下陷,形成为大型山间盆地。许多旧褶皱带,如阿尔泰山、天山、秦岭等也有强烈的线状隆起和断裂。
第四纪初期以来,亚洲各地升降运动仍在继续,这就是新构造运动,隆起和沉降对亚洲巨地形的形成有重大意义。喜马拉雅山与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在第四纪至少升高了一、二千米,现在喜马拉雅山每年仍以1.8厘米的速度上升着。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红海以及贝加尔湖和死海地沟等,都是第四纪以来由沉陷而成的。


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8a61354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7f.html

《复习范围与考试题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