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摘录

发布时间:2014-07-17 09:21: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清华老校友于志钧教授著《中国传统武术史

1955年5月3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十次会议上,国家体委工作报告说,“厂矿 企业、学校、机关原有武术小组,要加以整顿;没有的,暂不建立。农村中坚决停止发展,原有的武术活动,可由乡政府、青年团加以领导,不要被坏分子利用做坏事。”这就给“武术”定了性,即“坏分子利用做坏事”的工具。很快,在乡村武术活动的主要基地农村,武术活动一律被禁止。农村再也见不到武术的踪迹。中国传统武术的内涵和特质,跟作为当今一个体育运动项目的“中国现代武术”是明显区别。 中国现代武术“体育化”的走向是必然的,但我们不能因此把这“现代武术”跟“传统武术”混为一谈,并用体育化的“现代武术”取代非体育性的“传统武术”。


解放前,我们习武是看不起那种华而不实的花架子的,为此,我毅然决然地脱离了习武的入门老师,他是教花拳绣腿的花架子的。然而,解放后,政府发展武术的政策改变了中国武术的性质,使武术成了一种艺术体操,舞蹈化、去技击化。为此,提出了“现代武术”或“武术现代化”的新概念,不但大力改编传统武术,使之“套路化”“规格化”“量化”,还为之创造武术的“新理论”、“新概念”,进而在“新理论”“新概念”指导下编写中国武术史,其代表就是国家体委研究院编纂的《中国武术史》。所有这些,其核心是中国武术“去技击化”,其结果是加速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消亡!


我们的祖先,为了制胜强敌,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技击理论、方法,取得丰富的实战经验。


历史上,文能兴邦亦可乱世,例子是很多的;匹夫之勇也不鲜见。当今,“文”不乏善者,“武”就不好说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有实战经验者太少了。很多著名的武术家,一生一架都未打过,所练习武技是否实用就很难说了,这就使你很难鉴别武技的高低、好坏和真伪。仅凭一把子力气者,就更难透析武术的深层次问题。可见,文武双全能胜此任者,说凤毛麟角也不为过。


习练武术,我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亲身经历解放前后两个社会的武术,目睹了半个多世纪中国传统武术衰落的全过程。尽管人们不愿意承认我的看法,反驳我的意见,但你无法否认,从古代技击术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武术已经一落千丈、一代不如一代的事实。这就是武术史!


可以预见,再过半个世纪,人们对中国武术的认识,就是像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所说的“一种拿着奇怪的器械的特殊体操”。


中国武术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古代民间技击术,不是今天的体育运动,所以称史;本书为了与当今混乱的“武术”概念相区别,冠以“传统武术”的称谓。


今天,改拳、造拳之风盛行,传统武术的命运堪忧,大量的拳法、功法、器械失传。因为,现代火器的发明使传统武术的使用价值没有了,历史上的辉煌过去了,它们失去了生存空间,它们不再是“流行”的。而它们确实是国之瑰宝,又是无形的艺术,是另一种文化,人去艺亡!


武术史当然是以武术发生、发展为主线书写历史。然而,目前出自高等体育院校的武术史,都把武术定义为体育运动。这样写出的武术史,必然是用今天的用今天的体育运动的观点向前推,在历史上寻找体育的蛛丝马迹,编写武术史。这与广大国人对“武术”的认识,差距太大。人们认识武术,并不是因为习练了国家推出的当今武术套路。今天以健身为目的练习武术套路的人群很大,例如练习太极拳者。但是,当问及这些人是否会武术?他们都否定之。为什么?他们自知,不足以搏人,不会搏人,怎能叫做“会武术”!“会武术”的概念,在人们心目中,是那些身怀武功绝技的“侠客”,他们武艺高强,起码三五个壮士不能近身,才是“会武术”。因之,他们对今天一些舞刀弄枪的武术运动员,也不认为这些人会什么“武术”,这些人不过是“花拳绣腿”而已。


外国人到中国来学习中国武术,我们教人家的却是“现代武术”!中国申请奥运会武术项目,也是所谓“现代武术”的“竞赛套路”。为此,有人提出“削足适履进奥运”的口号!试问:削什么“足”,适什么“履”?无非是削中国武术之足,去适合西方体育之履罢了。这不是中国武术!中国国术功夫在民间和乡村还有大批真功夫,在80岁以上的老武术家身上,死一个少一个,急需抢救。现在社会上学习的武术百分之80是解放后体育部门改编的,跟功夫是两回事 ,流传几千年的智慧毁于这几十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809bd4155270722192ef766.html

《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摘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