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蔡邕传

发布时间:2020-04-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东汉蔡邕传
蔡邕家世
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西南)人。六世祖蔡勋,好黄老,汉平帝时为郿县令。王莽篡汉,拜蔡勋为厌戎连率(陇西郡守)。蔡勋面对印绶,仰天叹道:
吾策名汉室,死归其正。祖父蔡携,字叔业,汉顺帝时以司空高弟迁新蔡长。父蔡棱,字伯直,处俗孤党,不协于时,垂翼华发,人爵不升。行为清白,谥曰:
贞定公
蔡邕笃孝。母尚滞病三年,他侍母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者七。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里高其
政治活动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蔡邕步入仕途,先在司徒桥玄府干事,受到桥玄的器重,出补河平长。不久,召拜为郎中,校书于东观,进而迁为议郎。
先是,朝议认为州郡相党,人情比周,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互相监临。到了这时,又制订了三互法,规定诸州郡行政长官,不仅不能任用本籍之人,而且两州人士及婚姻之家也不能交互任官。其目的是防止官吏来互相勾结庇护。但禁忌转密,选用艰难,致使幽、冀两州,欠缺不补。所以,蔡邕上书皇帝,指出幽、冀两州官职欠缺不补,耽误了政事,就是因避三互。他建议赶快突破禁令,选用人才,安置诸州刺史。结果,他的建议如石沉大海。
灵帝时,天灾连年不断,雷霆、疾风、地震、陨雹、蝗灾等,往往数害并发,加之鲜卑不时侵扰,百姓赋役加重。熹平六年(公元177年)七月,灵帝制书引咎,要求群臣各陈政要及当务之急。
蔡邕上书,陈述七事。第一,行祭宜如旧典。他说:
1 / 6



郊祭五帝,是为了导致神气,祈福丰年;庙祭祖宗,是为了追往孝。这些都是帝王的大业,应当排除一切禁忌,按故典行祭。第二,广开言路,使抱忠之臣展其狂直。他认为,国之将兴,能听到至言,从而内知己政,外见民情。第三,广求贤才,以劝忠謇博开政路。第四,督察贤奸。应当恢复朝廷遣使的办法,纠举非法,同时更选忠清,平章赏罚。对官吏要进行年终考核,处分优劣,使吏知奉公之福,营私之祸。第五,以经术取士。不能以书画辞赋小能小善取士,而要取通经释义的人才。第六,考察治民的长史。应以惠利为绩,日月为劳。以政绩的优劣,定赏罚升黜。第七,慎选太子官属。他指出,前以宣陵孝子为太子舍人,须知今虚伪小人,假名称孝,应当搜选令德
蔡邕所陈七事,大多与官吏制度有关。他认为,天灾人祸与官吏良莠有密切关系;而解决的办法,只有革除吏制的弊端,惩治不法官吏,选择贤良任用。
本节主要依据《后汉书·蔡邕传》,凡引此传文字不另加注。
蔡邕的奏疏送了上去,灵帝采纳了部分建议,如亲自迎气于北郊,行辟雍之礼,令宣陵孝子为太子舍人者,一律改为丞尉,以及置鸿都门学等。但是,对于涉及吏制弊端的问题,灵帝并未触动,因此,问题依然如故。
当时灾异多次出现,吏民惊忧。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七月,诏蔡邕与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等人,引入崇德殿,使宦官曹节、王甫询问灾异产生的原因,以及清解的办法。蔡邕认真作了回答。皇帝又特诏要他不必顾虑,指陈政要,封好上奏。蔡邕说天对于汉朝非常关怀,故屡出妖变,以当谴责,欲令人君感悟,改危即安。现在发生灾害,主要原因在寺署(指宦官),这是老天给予的监戒。还有一些灾异,是妇人干政小人在位。对付的办法,只有忍而绝之,意即解决宦官专权、妇人干政等问题,才是报答天望的切实措施。末了,他还要求皇帝保密,泄密则有杀身之祸。灵帝看了奏章而叹息,因起更衣。宦官曹节在后偷看了奏章,并泄露了出去。一些仇家便伺机报复。
蔡邕与司徒刘邰原有矛盾。其叔蔡质与将作大匠杨球也有矛盾。杨球是中常侍程璜的女婿,程璜使人飞章诬告蔡邕、蔡质多次以私事请托于刘邰,邰 2 / 6



不听,蔡邕怀恨在心,便企图中伤之。灵帝得书,令尚书召蔡邕诘问。蔡邕上书陈述情况:
我与刘邰本有宿怨,错在对方,我父子(指叔父蔡质与己)本无伤陷对方之事,竟然出现谤书,应当以我之言与刘邰参验,以澄清是非。实际上,问题出在我上次的奏章中讥刺公卿,内及宠臣,招来了诽谤。请灵帝主持正义,否则,言者不蒙延纳之福,旋被陷破之祸。再者,这事与我叔父蔡质无关,不当株连于他。我年已四十六,孤特一身,忠言而死,死有余荣。灵帝昏愦无能。蔡邕及蔡质还是被关进洛阳牢狱,被劾为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定了大不敬之罪,弃市。
案件报告皇帝。中常侍吕强觉得蔡邕无罪,为其说情,灵帝也想起以往的奏章,下诏减一等,与家属徙朔方,不得以赦令除,即流放朔方而不能再赦免了。杨球收买刺客,令追杀蔡邕于路途。刺客为蔡邕的忠义所感动,不肯下手。杨球又贿赂其部主毒杀蔡邕,而受贿者反以其情告诫蔡邕要严加防范。因此,蔡邕幸免于难,徙居于五原安阳县。次年大赦,灵帝改变不得以赦令除的诏令,宽宥蔡邕还归本郡(陈留郡)。
蔡邕在五原安阳县服刑九个月,将还,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饯行。王智乃宦官王甫之弟。
酒酣,王智起舞对蔡邕劝诵,蔡邕却不予理睬。王智在宾客前感到失了脸面,恼羞成怒,骂蔡邕道:
徒敢轻我!蔡邕拂衣而去。王智记恨在心,密告蔡邕怨于囚放,谤讪朝
宦官更加恶之。蔡邕为了避祸,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在吴度过了十二年。
跟董卓的关系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卒,董卓为司空。董卓想借蔡邕的名气巩固地位,征他入朝。蔡邕称病不出。董卓大怒,骂说:
3 / 6



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令州郡催蔡邕速行。蔡邕不得已,应征,拜为祭酒,甚见敬重。继而补侍御史,又转为侍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不久,迁为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拜蔡邕为左中郎将,随献帝迁都长安,封为高阳乡侯。
董卓的宾客部曲欲推崇董卓比姜太公,称为尚父。蔡邕说:
姜太公辅周翦商,故特为其号。你威德诚为巍巍,然还不可称尚父,要等到关东平定,车驾还返旧京洛阳,然后才议尊号。董卓接受了他的意见。当时关东以袁绍为首的反董势力很强,蔡邕之言实是反对尊董卓为尚父的托词。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六月,蔡邕借董卓问及地震,答道:
地动者,阴盛侵阳,乃臣下逾制所致,并指出董卓车舆僭越的事实。董卓于是改乘皂盖车。蔡邕的诸多建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董卓的权欲。蔡邕虽然很受董卓器重,并想借此提出有益时政的建议。但董卓刚愎自用,蔡邕恨他很少听取意见,对从弟蔡谷说:
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表示想脱离董卓而东去,以待时机。蔡谷说他状貌异常,很难瞒过众人。蔡邕只好作罢。
董卓被诛时,蔡邕在司徒王允处,不经意地叹息,形之于色。王允勃然斥之,说:
董卓乃国之大贼,你受其私遇而忘大节,岂不是一路货色。即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表示愿受刑得以继成汉史。士大夫为其说情,太尉马日磾也劝王允勿失人望。王允说:
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蔡邕遂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
善音律,能文章,有志于汉史蔡邕博学多才,他善音律,能碑传文字,有志于续修汉史。
蔡邕善弹琴,还能制作琴,深知琴音。他逃难于吴时,听到吴人烧桐炊饭的火烈声,知道是良木,乃以桐木制琴,果然发出美妙之音,而琴尾犹焦,故 4 / 6



时人称为焦尾琴。他在家乡时,应邻人之召去饮酒,到达时乡人已酒酣,听到屏后弹琴之声,仔细听之,觉得琴音有杀心,便返回家去。主人得知蔡邕至门而去,便向蔡邕追问何故。蔡邕说了原因,众人觉得奇怪。弹琴者说:
我鼓琴时,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我唯恐螳螂受害,这可能就是杀心形之于声吧?蔡邕莞然而笑,说:
这就是了。
桓帝时,宦官徐璜、左悺等五侯专权恣肆,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以皇帝的名义令陈留太守督促蔡邕到京师。蔡邕不得已,行至偃师,称病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蔡邕著述很多,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埶》、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传于世。其中,《释海》是蔡邕仕宦前的作品,其宗旨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表达贫而不耻的思想,标榜淡于名利的清高品格。《释诲》体现了蔡邕早期的思想状态。
传世的《蔡中郎文集》保留了蔡邕七十余篇作品,其中多数是碑铭。碑铭虽然有歌功颂德的成份,但它的史料价值却很高,个碑传所传记的一些人,《后汉书》颇缺其传,故碑又成了独一无整二的史料。碑文中的得意之作是《郭林宗碑》。蔡邕在碑文中称郭林宗砥节励行,直道正辞,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他曾对友人卢植说:
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①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曾与当时一些学者奏求正定《六经》《后汉书·郭太传》。
文字,以订正后学对儒家经籍的穿凿,得到灵帝允准。他自书丹于碑,使工人镌刻立于太学门外,这就是有名的《熹平石经》。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
蔡邕所作碑文,很受当时人的喜爱。传说祢衡能背下来他的一篇碑文,两字缺”②
5 / 6



蔡邕的史学造诣也很深。他曾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因遭事故不得成书,他曾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后汉书·蔡邕传》引李贤注引《邕别传》说,邕昔作《汉记》十意,未及奏上,遭事流离,因上书自陈曰:
臣既到徙所,乘塞守烽,职在候望,忧怖焦灼,无心能复操笔成草,致章阙廷。诚知圣朝不责臣谢,但怀愚心有所不竟。臣自在布衣,常以为《汉书》十志下尽王莽而止,光武以来唯记纪传,无续志者。臣所事师故太傅胡广,知臣颇识其门户,略以所有旧事与臣。虽未备悉,粗见首尾,积累思惟,二十余年。
不在其位,非外史庶人所得擅述。天诱其衷,得备著作郎,建言十志皆当撰录。会臣被罪,逐放边野,恐所怀随躯朽腐,抱恨黄泉,遂不设施,谨先颠踣,科条诸志,臣欲删定者一,所当接绪者四,前志所无臣欲著者五,及经典群书所宜捃摭,本奏诏书所当依据,分别首目,并书章左,惟陛下留神省察。臣谨因临戎长霍圉封上。有《律历意》第一,《礼意》第二,《乐意》第三,《郊祀意》第四,《天文意》第五,《车服意》第六。
蔡邕既死,郑玄闻而叹曰:
汉世之事谁与正之?此可见蔡邕对汉史造诣之份量。蔡邕所叙汉事,有《灵帝纪》及十意,有列传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乱淹没多不存。看来,继汉史者,班固以后,蔡邕是一大家。
6 / 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7cb3a7c6b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52.html

《东汉蔡邕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