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课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6-03-07 21:13: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课题研究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华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自古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俗话说"剑亦有弊也有利",也就是说,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中西餐饮仍就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点和弊端.那么如何避免和剔除两者的缺点,如何改善两者的饮食结构,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如何让中西方饮食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我们课题小组特经过细致的调查和认真的比较,这里将简要从下面四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饮食观念的差异

对比注重""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而在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饮食对象的差异

由于西方人普遍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另外,西方人喜欢一日多餐,这比中国人的一日仅二三餐科学.

,饮食习惯的差异

从烹饪过程来看,中国人爱加醋,,,葱辣椒等佐料,可以杀菌,消脂,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作用.西方人虽佐料单调,可也不乏优点,他们烹饪时不爱放味精,因为味精含钠,摄入过量有损健康; 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西方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这值得生活日趋简单化的都市白领一族注意的.中国人炒菜时多用大火,因而油烟多,加上多不注意厨房的通风设备;而西方人不爱用大火炝锅,且厨房通风条件相当注意.因而烹饪人员及家庭主妇中患肺癌率中国人明显高于西方人.

从饮食结构上看,中国人每天进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虽每天进食大量蛋白质,但肠胃功能却因进食纤维素太少而受到影响,因此消化系统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过中国;中国人喜爱粗粮,而西方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天还摄入大量黄油.怪不得美国人心血管发病率特别高:中国城乡居民都喜爱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西方人却往往"敬而远之";中国人尤其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的居民爱食猪肝,,肺等动物的内脏,西方人则无此爱好.动物内脏含有大量的胆固醇,不宜多食;清蒸食品营养物破坏较少.西方人喜清蒸食品(营养物破坏较少),而中国则偏爱热炒(营养物破坏较多);西方人已意识到被称为"红肉"的牛肉,马肉和羊肉等是导致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的病因之一,亦意识到红肉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及心脏病的致病因素之一,注意到一周吃一次红肉.中国的不少报刊也多次报道过红肉的问题,但目前中国人却未能引起到足够的重视.

,饮食文化特征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还表现在西方的"分别"与中方的"和合"文化特征之差异.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各自的饮食文化.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和合""分别"的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如俄式红菜汤(罗宋汤),是把多种荤素原料集中在一锅里熬制而成之外,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就像"1+1=2"一样简单明了.

这种重分别的社会文化同样体现在用餐方式上.自由的西方人奉行的是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及至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向往和谐的中国人重和合与整体

中国人一向以""""为最美妙的境界,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希望国家政治实现"政通人和".而这种"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五味调和".就是说,烹制食物时需要在保留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便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菠萝咕噜肉,番茄炒蛋,排骨冬瓜汤……而如果换做西厨烹制,端上桌的恐怕是奶汁肉丝外加白水煮韭黄,或炸猪排佐以菠萝色拉,如此的中菜西做,让人哭笑不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73f92feb7360b4c2f3f64ae.html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课题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