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发布时间:2018-08-03 10:11: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1讲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1.西周分封制

(1)内容:周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做诸侯。主要封国有:燕、鲁等。诸侯在封国内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2影响:西周分封制在初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西周宗法制

(1内容: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

(2核心特点: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士大夫-士“的等级。在广大的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3.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三、秦的统一

1.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2.过程:平定六国,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谐音记忆法:“喊赵薇去演戏“)。

3.秦朝疆域的扩展

4.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

(2)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3)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四、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郡县制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郡县制的建立

3.皇帝制度的建立

(1)形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特点: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军事指挥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认识: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皇权下的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1.设置: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2.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

1.内容: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职能:三省职能有别,各司其职。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3.发展: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1.宋代设中书省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2.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四、元朝行省制度

1.设立:元代确立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

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以此为路、府、州、县。

2.职能

(1)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能调动军队。此外,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2)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套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制度的演变的特点

1.特点

(1不断加强君主的个人专制。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在机构分工上既协调又牵制,既提高办公效率又进一步加强君权。

(2)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2.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0

1.废相:明太祖朱元璋里除水相职位,使六都直接隶属于皇帝,大大加强了皇权。相制度被永远库弃。

2.设内:明成祖朱棣设立山内阁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内国是皇帝为加强专制面设立的政治机构,然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3.影响:皇帝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清朝军机处G

1.设立:雍正帝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而设,

2.官员职权:主要官员为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主要职责是受笔录、上传下达。

3.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保密性强,办事快捷。

4.影响: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造成皇权高度影胀,标志着君主专制度发展到顶峰。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主专制制度对于巩周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加快民族融合起过积极作用。

2.到19世纪,从世界范围来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暴露出明显的陈腐与落后。中国社会的保守和停滞与走向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形成鲜明对比。

3.明清以来的政治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函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同人的发国受到严重阻碍以致无力对抗列强的侵略与压迫。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鸦片战争的背景

1.国际背量: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又迅猛发展,急宵并舒更大的商品输息市的料产地,

2.国内背景: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种国 成为他们的洋您目标当时的中国国 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四、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1)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生存权,他们烧杀抢掠使数以百万的无辜百姓流离失所;他们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丧心病狂地坏中华文明遗产。

(2)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了中国领上、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3)经济上,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贷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2.中国国门洞开,一个原本主权独立的国家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黄海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1.爆发: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遭到悬挂美国国旗的日本舰队的金表.清军仓促应战。

2.经过:身受重伤仍坐在甲板上激励将士;致远舰中炮后倾手,弹药用尽,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沉设,全体官兵壮烈有国;等等。

3.结果:在中日双方海军战斗实力敌强我弱的情形下.北洋水师同仇敌忾,虽伤亡惨重,但北洋水师主力尚存。而李鸿章有意夸大战败程度,命北洋水师避人威海卫军港,使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后日军从海陆两路夹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设。

、台人民反割台斗争

1.景: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被迫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经过及结果:参加台湾保卫战的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是以丘逢甲、徐穰为首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最后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上清政府的腐败,台湾全部沦陷

3.意义:台湾军民坚持斗争了五个月,打死打伤三万多名日军,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七、沟桥事、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1.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日军侵占了整个东北。

2.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始全面侵华。

3南京大屠:1937年1月,上海失守后,日军进攻南京。1937年12月,南京论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 。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

4.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军在侵华的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的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的用活人进行实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杭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原园:日本大侵华中日民族矛为主要矛盾、民危机空前产重。

2.过程

(1)1931年,九一八事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中国工农红军和人民“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2)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停止内战,

3191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4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和平 决,揭开了国共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時到合作扰日的序,抗日民族统一线初步建立。

(5)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开始全面侵华1937年8月13日,日制造八一三事变,威胁南京!

(6)1937年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九、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十、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胜利过程

(1)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2)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3)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

(4)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中国战场举行反攻。

(5)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2.性质: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3.意义

(1)国内: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4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应运而生。

(2)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在中国人面前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2.成立

(1)概况: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与部分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2)领导人: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3)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二、武昌起义的爆发

1.背景

(1)军事准备: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1911年4月,黄兴领导发动黄花岗起义,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2)有利时机:19111年5月,全国范围内的保路运动兴起,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规模最大的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湖北革命党人决定趁机发动起义。

(3)组织力量: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坚持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2.经过

(1)爆发: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

(2)概况: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新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结果: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政府土崩瓦解。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为纪年。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3.意义

(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6bf17c8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4.html

《历史复习资料(自己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