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民族性 国民的劣根性

发布时间:2018-10-05 08:32: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时代的民族性国民的劣根性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阅读鲁迅成名作《阿Q正传》,并对其创作背景、阿Q人物形象分析、时代的民族性、国民的劣根性、讽刺的艺术技巧、喜剧与悲剧的和谐统一等等进行文学分析,从中得出结论,概括了《阿Q正传》的时代历史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Q 讽刺国民价值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也是鲁迅的代表作,同时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是世界名著之一。在《阿Q正传》中,鲁迅以巨大的艺术功力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这个典型形象内涵丰富,影响中外。但阿Q究竟是个什么典型,却众说纷纭。人们看法的不一致,正说明阿Q性格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深刻性。

  

  一、创作背景

  

  阿Q生活在清朝末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村,小说中的未庄,就指这个时期中国农村的缩影。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统治农村的主要是“赵太爷”式的封建地主,但也出现了地主阶级的新变种――出身于这个阶级而进了洋学堂,又出国留了“洋”的假洋鬼子。他们横行乡里,欺压百姓,而广大农民却过着贫苦而屈辱的生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但换汤不换药,中国社会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未庄的洋鬼子摇身一变,成了革命家;赵秀才花了四块钱也带上了“柿油党”的银牌子,混进了革命队伍,继续横行霸道;农民仍然受剥削,受欺压。《阿Q正传》展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过程,总结了历史的教训。

  

  二、小说的主要特征

  

  阿Q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没有固定的职业,靠打短工为生,“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阿Q没有老婆和孩子,甚至连姓氏也失掉了。有一次他说自己姓赵,却被赵太爷打了一个嘴吧,并被地保罚了200文酒钱。他过着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生活,但在精神上却总是胜利者。他用“精神胜利法”把痛苦当成快乐,把失败说成胜利,自解自慰,求得自满自足。“精神胜利法”――阿Q主义,成为他性格的主要特征。

  

  三、小说的情节分析

  

  小说的第二、三章比较集中地描写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各种表现。阿Q很穷,但却常常自夸:“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了。”“我的儿子会阔得多了!”他用架空的吹嘘,求得精神上的满足。除做工外,没有人记起阿Q,当有人说“阿Q真能做”时,他不想想自己牛马般的生活,反而感到很高兴。他头上长了癞疮疤,人们取笑他时,“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打不过人家便“怒目而视”,或者说“你还不配”,仿佛他的癞疮疤是一种光荣的标志。他被人打了,吃了亏,但心里却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也就心满意足了。“精神胜利法”被识破后,闲人们抓住他的辫子逼着他说“人打畜生”时,他连忙说:“打虫豸――还不放吗?但闲人们并不放,仍旧让他碰五六个响头。他挨了打,受了辱,但立刻又想到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于是,他又觉得胜利了。在赌摊上,自己的钱莫名其妙地被人抢去,他郁闷不乐,感到失败的痛苦了。但他又举起右手,打了自己两个嘴吧,热辣辣地有些痛;打完之后,竟仿佛像打了别人一样。他挨了假洋鬼子的打,却转而欺侮小尼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概括地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夸耀过去,幻想未来,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是对屈辱的健忘和向更弱者的泄恨。“精神胜利法”使得他不能正视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安于屈辱的奴隶生活和命运。

  阿Q也有反抗的要求,特别是在发生了“恋爱悲剧”,被敲诈得只剩下一条裤子,人们都不再用他做工,生计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但他不去反抗,也不知道该怎样去反抗,只能找小D去打架,并且沦为小偷。阿Q的这种反抗要求,在辛亥革命中得到了发展。小说的最后三章,集中写了辛亥革命给未庄带来的影响和阿Q的表现及命运。阿Q并不了解革命,而且由于传统思想的毒害,对革命“深恶而痛绝之”。但由于革命使百里文明的举人老爷那样害怕,他便神往革命,要求参加革命了。阿Q出于阶级的本能,把自己的命运与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兴奋地上街大喊:“造反了!造反了!”他以为革了命,便一切都会如愿以偿:“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革命使他感到从没有过的扬眉吐气。然而,他分不清革命的对象和朋友,想革命,却去投靠假洋鬼子,结果,空欢喜一场。假洋鬼子“不准革命”,阿Q被抓走、监禁、杀头,但还是精神上的胜利者。他并不因被抓而苦恼,而是“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到是画押时惟恐画得不圆,并且为自己没有画圆而懊恼,但又转念:“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被杀前游街时,他还喊着:“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精神胜利法”竟然伴随着他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阿Q是受压迫深重的流浪雇农,在现实生活的逼迫下产生了改变自己命运的革命要求,但是严重的“精神胜利法”阻碍了他清醒地认识自己和认识现实,妨碍了他走向真正的反抗道路。

  1.作者要表达的创作方向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把农民当作主人公写进小说的第一人。他同情农民的遭遇,关心农民的命运。阿Q的形象,艺术地表现了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下,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悲惨处境,概括了贫苦农民的阶级要求,反映出他们渴望改变自己生活地位的强烈愿望,表现出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阿Q要革命,尽管目的不明确,但最根本的,是要改变自己受剥削压迫的现状。阿Q“造反了”的呼声,显示出贫穷农民觉醒、反抗、走向革命的必然性。正如鲁迅后来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所说的:“中国尚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小说所达到的这个思想高度,是以前的文学艺术作品所不曾达到的,也是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党所不曾达到的。提出这个问题,对于刚刚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阿Q正传》真正地写出了农民生活的贫苦,然而,更为深刻、独到之处,在于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剖析,深刻地揭露了农民精神上遭受的残害。

  2.“精神胜利法”的深远影响

  “精神胜利法”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失败主义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产物,主要是没落阶级的思想意识。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一直处于尊贵的、奴役人的地位。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不断遭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侮辱。封建统治者在侵略者面前腐败无能,不敢抵抗,但又要保持自己的尊严,维护自己的统治,便用“精神胜利法”掩盖自己的失败并欺骗人民。他们在中国人民面前是暴君,而在帝国主义面前却做了奴才。1842年,清朝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皇帝的御批却是“妥为招抚”。他们盲目自尊自大,颓风恶习,愈演愈烈。正如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所分析的:“一个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列强排斥于世界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

  “精神胜利法”产生于封建统治阶级,然而,这种思想却不仅仅存在于封建统治阶级之中。马克思、恩格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到:“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农民在地主阶级的压迫下,没有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更没有文化,一切宣传教育机器都被地主阶级把持着。地主阶级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统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整套等级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体系,毒害着、禁锢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就像鲁迅的杂文《春末闲谈》中所讲的“细腰蜂”的毒针一样。统治阶级欺骗群众,麻痹群众,使之安于命运,服服帖帖地受他们的统治,使被压迫人民思想麻木、落后,逐渐接受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把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东西也当成“老例”、“通例”,认为理当如此。鲁迅说:“如果工人农民不解放,他们每每拿绅士的思想,做自己的思想。”阿Q对革命的“深恶痛绝”,阿Q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信条,就都属于封建的思想体系。同样,由于统治阶级的毒害和影响,农民也接受了“精神胜利法”的思想。因此,描绘和解剖阿Q的思想,也是对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揭露和抨击。

  统治阶级的毒害和影响,是以“精神胜利法”为主要特征的阿Q主义产生的主要根源。同时,农民是小生产者,他们保守、落后、愚昧,眼光短浅,在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时,无可奈何,反抗又屡遭失败,找不到出路。他们虽然不甘心受屈辱,但又无法脱离屈辱的境地。为了逃避痛苦,自解其慰,也会产生阿Q主义。流浪汉阿Q,除了具有一般农民的这些特点外,还有自己特殊的条件与经历。他赌博、打架,沾染了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所以他的阿Q主义就表现得更为严重,更为复杂。

  3.阿Q的悲剧是时代的必然

  阿Q主义这种思想意识与阿Q阶级属性及其自身利益是相矛盾的,但阿Q却反而把它当成护身法宝,这正表现了阿Q的不觉悟。鲁迅写农民的不觉悟,正是表现了他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他要考察农民和革命的关系,寻找妨碍他们起来革命的原因。他批判阿Q的阿Q主义,也是批判农民的落后性,教育人民认识到封建阶级的精神毒害以及阿Q主义消极、落后的本质,使被压迫人民懂得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摆脱它的道理,同时也提醒革命者注意,必须高度重视启发农民的觉悟,因为这是关系到民主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

  阿Q是一个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物,阿Q主义是阿Q这个人物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鲁迅写阿Q,不仅仅是要暴露农民思想的弱点,他所要鞭挞的不仅仅是表现在农民身上的阿Q主义,而是为了“提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精神胜利法”既然来自统治阶级,是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这种思想就在不同的阶段、不同阶层的人们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是在清末民初的历史条件下的国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包含了更为深广的内容。鲁迅在1925年写的《俄文译本序》中说:“我虽然已经试做,但终于自己还不能很有把握,我是否真能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又在1933年写的《再谈保留》中说:“十二年前作的一篇《阿Q正传》,大约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阿Q的阿Q主义,即“精神胜利法”,就是它找到的国民的弱点,即他要画出的国民的魂灵。阿Q的阿Q主义,比实际生活中的“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事实上阿Q的形象在各阶层人们中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可以说,阿Q是一面镜子,不论哪个阶层的人都可以照出自己的弱点――阿Q相,从而引起警觉。阿Q的形象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阿Q主义还在于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脱离农民,不要农民。毛泽东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阿Q正传》便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遭遇和可悲结局,还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他们既不敢触动旧的经济基础,也不敢开展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可以说根本不敢触动封建势力。虽然经历了革命,但还是失败了。政权一旦落到旧势力和投机家手里,革命的成果必然丧失,人民必然遭殃。阿Q的“大团圆”的结局,就形象地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阿Q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找到真正的革命党。这个问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是无法解决的,当时的鲁迅也不能解决。但小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以后发表,形象地宣告了资产阶级政党不能解决农民问题,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这对于人们思考革命的出路,在客观上有着重大意义。

  四、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

  《阿Q正传》的艺术表现独具特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运用高度的艺术概括手法,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阿Q就是从许多人身上吸取了相似的东西,进行艺术联想和想象而塑造出来的一个典型人物,通过这个人物的塑造,概括反映了极其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鲁迅善于用白描、富于动态的描写手法,简洁勾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对阿Q的外貌,作者没有集中地、静止地描绘,而是在阿Q行为的过程中逐步地展现出来。可以用鲁迅的一句话概括:“只要在头上戴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作品把阿Q放在复杂的矛盾斗争的环境中生活,让他在复杂的人物环境中行动,与各种人发生关系,从而多方面地展示出他的性格,充分地揭示出阿Q主义的各种表现。《阿Q正传》用喜剧的笔调写悲剧,塑造了富有喜剧性的悲剧性格,喜剧性与悲剧性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阿Q的“阿Q主义”是无价值的东西,用喜剧的手法将其撕毁,能引起人们的反省。然而,存在着“阿Q主义”的阿Q是一个勤劳、质朴的雇农,他也有好的品质,有革命的积极性,他的性格中也有有价值的东西。他终生劳动却不得温饱,最后做了无辜的牺牲品。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悲剧结局令人同情。阿Q性格中交织着悲剧和喜剧两种因素,这两种因素本来不协调的,但他的不觉悟,使他们得到了统一。作品获得了喜剧效果,引人发笑;但读者在笑的时候,感到难过,嘲笑中含着眼泪,对主人公的愚昧,麻木感到气愤、焦急,也为他的遭遇感到悲痛和不平。喜剧的外形中包含着悲剧的实质,揭示着严肃的社会主题。

  而构成作品喜剧风格的重要手段是讽刺。《阿Q正传》表现了用讽刺格调写小说的高超艺术,埃德加斯诺因而把它称为“讽刺小说”。《阿Q正传》讽刺艺术的特点之一是运用了夸张的、漫画式的表现手法。阿Q与小D的“龙虎斗”,阿Q与王胡的比赛捉虱子,就像一幅幅漫画,作品中的一幅幅的讽刺的漫画联在一起,构成了旧中国悲凉人生的巨幅画卷。

  《阿Q正传》讽刺艺术的又一特点是描写语言有浓厚的政论色彩,有时兼用杂文笔法,用反语。作者常常出面,直接发表议论,表示自己的态度,这些议论与形象描写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使读者感到作者时时在场,指点着,说明着。如其中几句话,“正名说”、“有人说,有些胜利者,都愿意敌手如虎……”。作者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增加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阿Q正传》的结构严谨完整,故事有头有尾,情节波澜起伏;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安排情节,人物性格的发展又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既有中国传记体章回小说的特点,又有新的变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2004.??

  [2]周兆云.评鲁迅.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王仁周树人与周作人.鸡西大学学报,2006,(6.??

  [4]黄美珍.鲁迅的一生.吉林大学学报,2007,(3.

  [5]李成才.现代作家文库.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62cc10e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19.html

《时代的民族性 国民的劣根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