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白居易

发布时间:2018-08-08 19:45: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琵琶行 白居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2、过程和方法

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中唐时代歌女的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情况,使学生对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二、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2、教学素材

相关音频及视频材料

3、教学课时

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语:

引入:琵琶乐《春江花月夜》

2简介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3、作品提示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称“歌行体”。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4课文朗读:

⑴听录音,正音:

湓浦(pén 铮(zhēng 倡女(chāng 贾人(gǔ) 悯然(mǐn

憔悴(qiáo cuù) 徙(xǐ) 谪(zhé) 浔阳(xún 荻花(dí)

管弦(xián 声声思(sì) 六么(yāo 嘈(cáo 舫(fǎng

钿头(diàn 敛容(liǎn 虾蟆(há má) 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阑干(lán 唧(jī) 嘲哳(zhāo zhā) 呕哑(ōu yā)

自由朗读,感悟。

⑶齐读课文。

5、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全篇主题鲜明,脉络清晰,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它先着力描写琵琶女精湛卓绝的演奏技艺,又叙写她令人心酸的悲凉身世,进而联想到作者自己凄苦冷落的贬谪生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这种沦落感,既表现了诗人对歌女的深切同情,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抑郁不得志的感慨。诗中刻画的琵琶女形象和作者的遭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6、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⑴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⑵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7、课后思考问题:

谁解琵琶声;谁解青衫泪;谁解风物意。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见课件)

2、试用七言形式概括各段内容: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3、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谁解风物情:赏析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先朗诵或背诵,再讨论分析:本段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4、分析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追问:第二段开头写什么?(课件结构展示)

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

追问:有哪些层次?

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了其他的手法吗?

直接描写: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侧面烘托:听者陶醉。

5拓展延伸:《明湖居听书》中有关歌声的描写文字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节选自刘颚《老残游记》

6、布置作业:背诵第一、二段。

第三课时

1、检查背诵

2、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诗人描写音乐写出了哪些层次?

3、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注意写景的语句。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女自述际遇,身旁无物,唯有明月、江水绕船,孤单冷寂之意,不言自明。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对比、反衬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让学生尝试从诗歌中有关音乐描写的段落和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找诗句分析琵琶女内心情感,再创造琵琶女形象。

例:琵琶女是在“千呼万唤”中出场的,出场后“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句人们常常吟颂的名句,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她含羞的神态和自惭身世的那种复杂沉重的心理,写得形神具备、含意深邃。抓住“千”、“万”、“始”、“半遮面”等字词揣摩琵琶女的心境,学生结合“琵琶声停欲语迟”这一句,去体味她心中的那种幽愁暗恨。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段,诗人感慨自己遭遇时也运用了写景的句子,试赏析这些语句,看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写江州的生活环境,住宅杂草丛生,禽兽哀鸣,更苦的是没有朋友知音。诗人的失意寂寞,孤苦无聊,也通过这些景色描写来反映,其遭际与琵琶女何其相似!

追问:概括诗人遭遇与琵琶女相似之处。(见课件)

讨论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见课件)

4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针对诗中的某一段或某几句写一段赏析文字。

⑶完成基训

教学后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5f0546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2a.html

《琵琶行白居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